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於新加坡
(第一講 上)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慧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請,來到新加坡毗盧寺跟大家交流、探討《維摩诘經》中的入不二法門品,應該說因緣非常殊勝。來到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帶著一種美麗的心情,跟大家一起探討生命、事物的真實相狀,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一個有意義的時刻、因緣,同大家探討一種不可思議的佛法,希望我們都能夠因為這樣的探討而增加我們的信心,提升我們在學佛這樣一條旅途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資糧,願意這樣的資糧能夠使彼此受益。因為佛法說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這就是佛法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利於眾生,我們無法改變我執,如果我們不利於眾生,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受益的。所以我願意跟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入不二法門品,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

    昨天,正慈大和尚講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我們注意到有這樣一個情形,藥師如來在因地的時候行菩薩道發十二大願,不是說藥師佛成佛了發十二大願,是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發菩提心,這十二大願是效力於眾生的。就像我們曾經探討過的《佛說無量壽經》,因地的阿彌陀佛也叫法藏比丘,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是因為定自在王如來曾經給他展現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對法藏比丘來講都不如意不滿意,於是乎他自己悲心切切,發願四十八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我那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相對於娑婆世界也就是極苦的一類眾生,極樂世界我有一個特殊因緣的接應。所以法藏比丘因為這樣的發願,於是他五劫為空性,生住意滅。也就是整個宇宙世界,生住意滅了五劫五次,他透視了事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

    我們今天很多人認識事物都是表相的,我們看到男的,我們執著這是男的;看到女的,我們執著這是女的;看到黃的,我們執著是黃顏色的;看到紅的,我們執著是紅顏色的。所以我們的意識停留在表相上,他對於我們的解脫來講是一種障礙。所以入不二法門品告訴我們,所有宇宙萬有的一切差別現象,他們的本質是平等的,我們必須要透視他的本質。外在的東西我們不再執著,否則我們沒有辦法不去執著,這是人性的弱點。當然這個下手處必須從相上走進去的,一旦你完成了對於相的透視,看到他的本質,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因為看到本質而自在,所以我們發現兩邊的是佛像,那麼這個佛代表什麼,遍一切處,也就是毗如遮那佛。只有空性遍一切處只有法性遍一切處。那麼我們在歸皈的時候,我們說歸皈佛,歸皈法,歸皈僧,三歸皈。那麼我們所歸皈的佛,其實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因為有了這法身佛,所以我們的化身和報身才是因眾生之機而接引的,接引的目的是讓他透視到事物的真相。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若無有空亦者,一切法無成。”空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切不可以誤解說這個空是對有而說的,不是。他要超越空和有一個相對,那麼這種相對就是二,超越就是不二,不是空也不是有,當然也不是好也不是壞。雖然我們要面對一個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去執著他。所以在《三論玄義》裡面吉藏大師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法,“佛心無所寄,汝心有所依”。就是佛沒有任何的執著,但是我們眾生卻有所依靠,有所依靠就是有所得,佛是無所得的,你是有所得的。那麼下面說,“不得見佛何由怪哉”,你之所以這樣,你說你見不到佛,有什麼奇怪的呢。所以我們今天面對這部經,就要對照自己,我們是怎樣做的,佛是什麼樣的境界。這部經裡你看到了入不二法門品三十一位菩薩乃至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妙吉祥菩薩,還有維摩居士他們不同的證悟境界,當然這個證悟的境界,都得到了佛的認可,所以他叫《佛說維摩诘經》。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說,藥師如來因地的時候發十二大願,從而完成了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要不斷的利於眾生,不斷的利於眾生,改變我執,那麼這個改變我執的過程就是和眾生同體,當它同體的時候,當然相不是同體,同體才能大悲,無緣才能大慈。悲能拔苦,看到眾生痛苦的時候,幫他從痛苦的深淵裡走出來,“慈能與樂”給眾生以快樂以安慰以解脫以依靠,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改變我執與法執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學佛人來講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我們面對這樣的一個現相,男女、高低貴賤、美丑,色彩斑斓的宇宙萬有存在的現象,名和物之間只是一念,如果你迷你就執著,你就掛礙,禅師說:“他人行處我不行,他人住處我不住。”為什麼,因為已經不斷的在變化著,你沒有辦法和別人是一樣的因緣。萬物皆流,動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你能夠感悟到這一點你會走出你的觀念。如果你不能感悟這一點,你就停留在上面,所以你是輪回的,你的生命就是局限。你是頑固的,所以你必須要輪回。如果你面對這種因緣你不再執著,你看到他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那麼你走出來,你解脫,你自在,你會走出生死的局限。於是你會完成自己生命的徹底改變,於是你將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然這不容易,但是他對我們來講是充滿了希望,我必須要面對現實。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告訴我們說,“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如果你不面對現實,你怎麼能夠知道現實的不實在性呢?你不面對煩惱你又怎麼能解決你的煩惱呢?你不面對生死,你怎麼能夠超越生死呢?雖然你的超越你的解脫是從世俗谛上完成的,那麼又說:“不依世俗谛,則不得捏槃。”這是你生命的徹底的改變,走出輪回的圈子,是需要過程來完成的,所以今天的探討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曾經看到過文殊般若《文殊師利所問經》,文殊菩薩跟釋迦如來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釋迦尼佛問文殊菩薩說諸境界向何處求,文殊菩薩回答說向貪嗔癡中求,曾經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產生過誤解,本身我們輪回就是因為貪嗔癡,為什麼還要向貪嗔癡中求。後來我明白了,因為我們所有眾生輪回的根源就是貪嗔癡,我們無法回避。如果你沒有貪嗔癡了,那你是木頭,你不正常。向貪嗔癡中求,必須面對人性的弱點。可能我們不再貪財了,我們可能貪睡、貪吃,貪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我們都有貪的這樣的一個個性。所以說向貪嗔癡中求就是面對世俗谛,面對生活的現實。同時我們要解決貪嗔癡,你要面對他,你要解決他,貪嗔癡是什麼,最後我們發現貪嗔癡是沒有主宰性的,是沒有實在性的。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只有一種煩惱,就是我馬上要吃飽,我要填飽肚子。等他吃飽了之後,會有無數的煩惱。為什麼,他不會僅僅的滿足於說我吃飽了,他就會想很多,他說我吃飽了我又想吃得更好。吃好了之後,他說我還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甚至我還要求得到更多,這個是人性的弱點。如果我們不面對,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說貪嗔癡是沒有主宰性的,貪嗔癡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改變觀念,你感覺到貪嗔癡的本質,你就能夠從貪嗔癡中走出來。

    就像我們看到文殊師利菩薩手裡拿著如意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應該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如意是回頭的,前面帶個鉤,這個鉤代表什麼意思,說你要回頭才吉祥,你要回頭才如意,你不要鑽牛角尖。當然,如意還像雲彩一樣,像靈芝一樣。告訴你因為他像雲一樣,雲是動的,既然是動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你是可以回頭的。既然像靈芝一樣,告訴我們你只要回頭,你也是靈丹炒藥,可以療治百病,貪嗔癡的病可以療治。如果貪嗔癡的病可以得到一種療治的話,我們的病會改變,會沒有,我們會活得很快樂很自在。所以說我們面對貪嗔癡,解決貪嗔癡,原來貪嗔癡是我們學佛的機遇,是我們學佛的下手處。如果我們沒有貪嗔癡,那我們學佛干什麼。解決貪嗔癡的問題是要轉變觀念,改變觀念將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行為最終將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維摩诘經》裡面再一次的告訴我們,淫怒癡性即佛性,淫也是貪,男女之愛,怒是嗔,也就是貪嗔癡的本性、本質,不是外在的,他就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是空性,但是我們執著有執著空,都是變成了有所得,所以我們不自在,我們的生命必然被束縛。如果我們走出這個局限那是不一樣了。中國有一句話叫“鳳凰涅槃,欲火重生”。他來源於佛教,據說鳳凰在臨死的時候叨了許多香木,放在那裡然後用火把他點燃,鳳凰飛進火裡面燃燒。通過否定這只老鳳凰,一只新的鳳凰從火裡面飛出來,所以要否定自我才有全新的自我出現。這個我是能超越於主宰、實在的,是對自己的一次徹底的革命,當然這不容易,但是學佛必須從這裡下手,才變成有說服力,否則沒有說服力,我們一直著相。《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主宰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見到這個相不是一個實在的相,那麼你就見到什麼,見到如來了,你就解脫了。當然還是那麼那句話,不容易,的確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努力,需要加油。

    人類面對的事實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所以我們容易迷失方向。我們曾經不止一次的說:寺院裡的圍牆太矮了。其實並不是圍牆太矮了,是人的欲望太強烈了,寺院的圍牆很難擋住人類的欲望。所以接觸佛法探討的人都是有希望的,都是有善根的,否則請你來你都不會來。在這樣一個特殊因緣的情形之下,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因緣。面對這樣的誘惑,雖然我們也知道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得到的會失去,但是我們卻因為慣性、業力,什麼是業力,業是造作,造作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添加濟就是貪嗔癡,它給了你這樣的添加劑,於是因為慣性你就得往前沖,就得去追求。當然我在此重申一下,佛法所說的放下,不是放棄,是要面對,在面對在承當的過程之中,放下我們對他的執著,因為執著而帶來的煩惱和痛苦,我們要承擔這種責任和義務,在這種承擔的過程之中要歷煉自己,如果沒有這樣過程,那你是沒有希望的。有句話“大隱隱在鬧市,小隱隱在深山”,在鬧市裡面你會得到很好的鍛煉,隱在深山裡面說明你還沒有辦法消化現實對你的誘惑,所以說現實對我們來講是種激勵,雖然他也是一種挑戰。人類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執著,我們貪心。中國有位魯迅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叫“立論”,說有一家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去表示慶賀。那時候人類都迷信,自己家裡有一個孩子總要取一個最好的名字,總要去占卜他將來的命運如何。誰都會這樣,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這樣的因緣。大家來慶賀的時候,一個人站起來就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升官的,大家舉杯慶賀。第二個人站起來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大家也舉杯慶賀。第三個人站起來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第三個人遭到了家人的痛打。但是我們想想看,前兩個人說的是假話,不確知。即使你可能會升官,你可能也會發財。但事實上,你的升官和發財只是一個過程,即使你升官了,等到六十歲的時候或者七十歲的時候,你還會退休的,將來會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是死亡,是你這一期生命的死亡。而這個死亡不是結束了,只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所以物理學上有個物質不滅定律,他告訴我們這個生命不是結束了,只是變換另一種存在的形式和狀態,不再是這樣是另一樣,因為我有了重新的一個因緣。那麼能量守衡定律,也不是說減少,還是原來那樣。所以我們想想看,只有第三個人說的話是真的,就是“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當然這個死也不要把當他是一種局限。認為死亡是斷滅,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所說的死亡是這一期生命的死亡,因為佛教講三世因果,是一個過程的一個結束,所以是逗號不是句號。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於是我們就要冷靜的要面對現實。
我記得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大家也都知道,皇帝被人欺騙了,給他做最漂亮的衣服,別人也看不到,但是皇帝礙於情面,如果看不到就說明他很笨,沒有福報。於是他只好硬著頭皮說看到了。所有的人就是這樣互相欺騙的。只有一個小孩子說國王沒有穿衣服。可見我們人類都在自我欺騙,怎麼從自我欺騙走出來,完成的生命的徹底改變,這就是修行。這個修行雖然很難,但是它對我們來講卻是希望,是光明。

     那麼我們因為沉迷而不能自拔,我們著相,著相是非常危險的。甚至自尋煩惱,修行的過程當中也難免是這樣的一種情景。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禅師做船之後到山上精行。精行的過程當中,他走來走去,突然間腳下踩了一個東西,軟軟的,踩了一個東西之後他就繼續往前走,但是有一個念頭就出現了,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回到禅房裡一直在思考。我們也是,沒有任何意義該讓他過去的過去,不要掛礙某些東西或者過去的事。他在思考,他突然間覺得這是不是一只蛤蟆,如果是一個蛤蟆,那麻煩了,我殺生了。這個蛤蟆難道是一只單純的蛤蟆嗎,她肚子可能還有很多孩子,那我的罪過大了,他非常害怕,非常恐懼。於是他一宿也沒有睡覺,翻來覆去,痛苦極了。天剛亮的時候他就馬上沖出去,尋著他昨天走過經行的路找,找來找去,原來是一只茄子。而這只茄子給他的感覺卻是煩惱,卻是掛礙。其實不是那樣的,我們活在錯覺當中。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在為沒有意義的事情而煩惱而掛礙,我們要從那裡面走出來,不要煩惱。也曾經有這樣一位法師,改變了別人對他的騷擾、打擾,一種障礙。過去有這樣的一位法師,他修了一座廟,而這座廟洽洽在一個道觀的旁邊。這個道觀的道士呢,當然我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講,不能出去講。這個道士看到和尚在旁邊修廟,不斷的用各種各樣的神通來騷擾廟裡的出家人,很多年輕的出家人小和尚受不了這種騷擾,弄點各種各樣的故事,於是這些小和尚都害怕,趕緊跑掉了。但是這個老和尚一直無動於衷,儒儒不動,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老道最後沒有辦法,氣到最後只好把他的道觀扔了,自己走掉了。當這個道士走了之後,所有的佛教徒都向他慶祝向他討教,說那個老道很有神通很了不起的,你是用什麼辦法使他跑掉的。最後法師說他有有我就有無,他有有總有窮盡的時候,而我這個無是無窮無盡。我一點點都不在乎,一點點都不執著。在我的心裡並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於是命運就改變了。我覺得這也是很深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同樣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不在乎,其實命運就可以改變,只要你沉住氣,一切都會有轉機。就是因為你沉不住氣,於是你掛礙痛苦,惡性循環,走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要去透視,原來過去已去,原來任何事物都沒有主宰性,沒有永恆性,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的生命改變了,質量改變了。其實這就是修行。修行難嗎,難,難如上青天。修行容易嗎,非常容易,舉手投足之勞,一個觀念的改變就會促使你生命質量得以改變。那麼原因何在呢,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得意忘形,是來自佛教的。得意就是他的本質我得到了,形就是外在,外在我忘掉了,我不再執著,通過外在我要感悟到內在。這才是修行,這種修行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在印度有這樣一個國家,國王、宰相、文武大臣。人們都說宰相是一個智者。作為智者當然經常是沒有執著,沒有掛礙的,行為上惡放蕩不羁的這樣的一個內容。於是他經常唱一首歌“所有的人都是瞎子,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國王。”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著相,所有的人都停留在表相上。我們說盲人摸象,角度不一樣,摸到耳朵說芭蕉扇,摸到腿的說柱子,摸到尾巴說繩子,摸到身體說牆,摸到牙說是棍子。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來認知這個事物,那當然是局限的和狹隘的。那麼宰相說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國王,他給我們的感覺是深刻的,所以國王也知道他是一個智者。有一天宰相在王宮裡做一個游戲,他用一塊布把自己的腿和屁股包上,包上後在王宮裡直來走去,走去走來,所有人都備加詫異,說宰相在做什麼呢,宰相的精神有問題嗎,宰相為什麼這樣做呢,許久許久之後,有人喊宰相穿了一條裙子。我們知道,其實裙子很簡單,把自己的屁股和腿包上。當宰相聽到這樣一個結論的時候,他就把這塊布解下來,纏在自己的頭上,於是就有人喊說宰相戴了一項帽子。大家知道,印度人的帽子就是一塊布纏在頭上。當宰相聽到這樣一個結論的時候,他就把帽子解下來把它圍在脖子上,這個時候有人喊,宰相戴了一頂圍巾,圍巾也是一塊布。那麼讓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整個的過程,有裙子有帽子有圍巾嗎,毫無疑問,我們說它有,但這種有僅僅是一個外在的有,僅僅是一個過程的有。不是永恆,如果永恆它就不可變,但是它變了。所以我們通過這種變化一定要認識到他的本質,這種本質就叫不二,如果你認識不到這種本質你就會執著裙子執著帽子執著圍巾。那麼如果你知道本質了,是什麼就是一塊布,這是本質,因為外在是有,那塊布代表空,所以這個有就是空,這個空又離離不開這個有,手心離不開手背,手背離不開手心。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面對有不執著,面對空而不頑空,不是斷滅。而這個空必須在有上去感受的,這樣的話叫中觀,也叫正觀,我不偏向有不偏向空,我任何也不執著。所以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有人說,法師很難,是呀修行當然不如吃餡餅容易,不如逛公園,不如打牌,不如看電視那樣自在,肯定是很艱難的。當然了,這個艱難是可以改變的,你不斷不斷的來訓練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沒有煩惱沒有掛礙,你是可以這樣做的,如果你不去這樣訓練自己,你怎麼解脫呀。六道輪回哪一道都會把你抓住,這是很深刻的。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入不二法門,正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二,就是宇宙萬有存在的現相,五八花門的生活現實,色彩斑斓的存在現實,這個社會。我們眼花缭亂,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現相的本質是什麼,於是我們眼花缭亂,於是我們經不住這種誘惑,一旦你明白了這種現相的本質原來都是沒有主宰性,原來他的本質都是那塊布,那你還會執著裙子、帽子、圍巾嗎,你還會執著男相女相嗎,你還會執著你得到或者失去嗎,不會了。在這個過程之中你可能會反反復復,你可能會幻得幻失,很正常啊。但是慢慢的,你終會平靜下來。你知道你冷靜了,因為包括你自己都是假嗎,任何事物不是假嗎?回想我們所讀誦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肉體的我是精神與物質的組合,是一個緣起的相,而且一直在變化,它不是實在的,他如果是實在的,就不需要這種緣起來組合。而且他在動在變化,他就是假的。那麼,他是實在的嗎,不是。別人罵我了,我能消化。別人在考驗我,我能不能過這關,如果我過這關,那我就突破了,如果我跟他一樣瘋,我也罵他,那你們倆一樣半斤八兩,如果他罵你一句,你罵他兩句,那你生命的質量就墮落、下降。而且你會明白,我是假的,罵那個人本身也是假的,這句話本身也是不可得的,請問他瘋你也瘋嗎,你不瘋呀。你終於理性了,於是你就解脫了。你沒有上當你沒有受騙,你有抵抗力你有免疫力了。所以你有這種能力,就說明你就有了智慧。我記得別人告訴我,說在正慈法師前邊有人講《八大人覺經》有一句話叫“惟慧是業”,這個慧就是我們佛教徒需要擁有的,因為有智慧你能醒來,因為有智慧你能自在,因為有智慧所以你會打破生命的局限。無論是美還是丑,無論是好還是壞,無論是高還是低都是一個相對的世界,他是局限的,他是狹隘的,所以走出來吧,但是走出來很難。首先是思想,不是讓你不面對,是你要面對,你要透視他的本質。我們知道,到醫院裡用X光機去透視,透視結果是什麼,在電視機面前我看到的是內在,沒有男女相。一個電子顯微鏡下我們發現的我們僅僅是分子的組合體,沒有男相,沒有女相,這就是本質。當你看到一個分子組合體,看到的是我們內髒的東西,請問他是男還是女,他沒有男也沒有女。我們打破了這種分別帶給我們的痛苦。所以我們自在了,我們解脫了。

     《在大品般若經》裡邊,佛曾經有這樣的一段話“菩薩住二谛為眾生說法”。菩薩是用二谛來教化眾生的,也就是真谛、俗谛,真谛是空,俗谛是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有這樣的解釋,《大智度論》是解釋大品般若的,他說“為執有者說空,為執空者說有。“我們所有的眾生幾乎都犯一樣的毛病,執著有,於是你掛礙你煩惱,尤其對親人、對你自己的子女對家庭,沒有人不執著的,不執著你不正常,當然我們說的負責並不是一定要執著,你會快樂的去負責,也可以呀。那麼,為執有者說空,告訴你你執著的有是什麼,是緣起相,暫時的擁有。一百年這後哪裡有你,哪裡有我,一百年前沒有你也沒有我,一百年後也沒有你也沒有我。當年稱霸歐洲的亞裡山大一代大帝率領百萬大軍,突然間一個念頭升起來,說當我想到百年之後這百萬大軍一個都不存在的時候,我心裡面無限的悲傷。想想看,萬物皆流,能把誰剩下來呢,誰也剩不下來。生命就是這樣沒有主宰,不是實在的,你不要上當也不要受騙,當然不要上當不要受騙,該負責你要去負責,因為他是你的因緣。他對你來講,不僅你要負責,而且你要在這種因緣中在負責中得到訓練得到鍛煉,因為這種訓練和鍛煉,你才會改變你原來的執著。不然你憑什麼要成佛呢,不就是因為這個訓練鍛煉使你能夠不再執著嗎。為執有者說空啊,你不要上當了,這個有是假的,這個因緣將來是要散的,而且正在散。如果五十年,現在過去二十年了,還有三十年,一點點在散。將來有一天徹底散了,你不接受現實嗎,必須接受。同時為執空者說有,有人執著空,說什麼也沒有了,踢你一腳,你會覺得為什麼踢我,你不是執著空嗎,為什麼說中觀是空有並觀呢,當你看到有的時候,你必須要看到空。這個時候你對有的執著就會改變,當你看到空的時候你必須要看到有,所以你才要負責你才要承擔。當你看到有的時候你不再執著那是一種解脫是一種自在,當你看到空而同時又看到有的時候,你要負責任。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告訴你,你不要執著。性空緣起告訴你,你要承擔你要擔當。你上班要負責任,家庭要負責任,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你要負責任。但是你在負責任過程當中你不要覺得是一種壓力,不要覺得是一種苦惱是一種掛礙。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下面是什麼,“度一切苦厄”,解決問題的,你不執著我了,哪有苦厄,沒有。下面是“諸法空相”,你還會執著我之外的那種事事物物嗎,也是無常的,沒有主宰性的。那你就會隨緣度日月了,你會覺得既然是游戲那我守規矩,我恆順眾生。你說好的,對好,你說不好的,是不好。你戴個眼鏡,原來你自己戴個紅的,別人戴綠的,你學佛要換位思考,原來我跟他的不一樣。我理解他了,我讓他。這是第一個包容。第二個,當你把眼鏡摘下來的時候,你發現沒有紅的也沒有綠,什麼顏色都沒有,那個時候你醒來了,你終於醒來了。當你醒來的時候,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夢裡面夢到大灰狼了,大灰狼咬我了,當父母告訴他,沒有大灰狼,你已經醒來了,沒有了。但是我們一直執著夢裡的情景,你認為是真的那你上當了你受騙了。於是你要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改變自己對於所有過去發生的事情,再見、告別。因為你知道過去已經過去了。一個禅師為了教化世人,他背著一口鍋在前面走,走來走去,走去走來,突然間繩子斷了,這個鍋掉地上碎了。他依然往前走,有人喊你的鍋壞了,無動於衷,於是後面的人說,這是聾子。一位好心人沖上去搖著這個人的胳膊,大聲的跟他說,你的鍋壞了。他說,我知道,但我回頭的時候他會好嗎。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解脫,這就是走進了不二法門。如果你能這樣那你也走進來了,你也同諸佛菩薩為伍,你也會成為一個智者。

      曾經沩仰宗,禅宗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沩仰宗也就是沩山靈佑和仰山慧寂師徒兩人成就一個宗派,沩山靈佑禅師曾經到百丈山去參百丈禅師。當他看到百丈的時候,他就向百丈請教,百丈說你去旁邊的有一個燒火用的灶堂,你看那裡面有火沒有,靈佑他看到火盆裡面的已經都是灰了。他已經有了一個觀念,這裡已經沒有火了,所以他過去以後用手拔那個灰,拔來拔去,沒有火,於是他向百丈禅師說,沒有火。

 

 

上一篇:靜波法師:慈悲與平等
下一篇: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