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海法師:永遠是自己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永遠是自己錯

(2010年1月15日)
 
修行的試金石

叢林裡對於禅堂有個比喻,叫選佛場。怎麼叫選佛場呢?就是要在這個地方選出佛來,從一堆修行人中選出開悟的、覺悟的人來。我們知道,選舉通常有候選人,而選佛場裡每一個打坐的人都是候選人。投票的是誰呢?投票的是所有與會的人。世間的選舉,你要當選,通常都是半數以上的人通過,選佛則不然。首先說選佛參與投票的眾生吧,那是盡法界的眾生,無邊無際。通過的方式,也不是半數以上就算通過了,而是要全票當選,要所有眾生都投你的票才當選。只要有一個眾生反對,你就當選不了;或者說,這個眾生在你生命中出現的緣,和你成佛、覺悟這件事是逆緣,那你就成不了,所以我稱為全票當選。在世間的選舉中你可以心存僥幸,因為反對我、我得罪的人只要不超過一半,討厭我、和我結了惡緣的人只要不超過一半,我就可以當選。但是在修行成佛這件事上,絕沒有僥幸的可能。任何一個眾生,如果他反對你成佛的話,你就要面對這個反對的因緣,面對和你覺悟相逆的因緣;而且你要把這個因緣轉化為覺悟的因緣。通俗地說,你得把這個眾生擺平。這個擺平,不是去擺他,而是擺你自己。你得讓他感動,讓他也同意、幫助你覺悟。本來是障礙你的,現在要轉逆緣成為順緣。這就是選佛場的意思。

我們的生命中,可能還是有很多眾生、有很多緣並不是投我們覺悟的贊成票的,我們要面對這些緣。這些緣的出現,也是修行的結果。什麼意思呢?如果你不去當這個成佛的候選人,反對你的人也就不會跳出來,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為候選人,你要覺悟成佛,要度一切眾生,那些逆緣也就出現了——你既然要度盡一切眾生,成為度盡一切眾生的佛,那你先來度我。我是用世間的事情做比喻,說得很通俗。但是我相信,我講的確實是修行的真理,修行的真理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修行之初,發的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菩提心。

在我們的修行中,你千萬不要把打坐、開悟、修行,當成一個可以投機取巧的事,當成一個急於求成的事。如果你這樣去對待修行,這就錯了。修行不僅僅是你自身的轉變,它也會帶來你整個的人際環境、你和外面世界關系的轉變。你和外面世界關系的轉變,一定不是一個單獨的元素。在禅修中,你會經常體驗到修行的進進退退。有時候你會覺得非常之順利,進展非常之快;有時候卻會突然冒出一個逆緣,冒出一個障礙的緣,讓你生心動念,一下退了很遠,可能是進了五步退了十步。

我要用第二個比喻描述精進禅修的人。一定是禅修精進的人,才會出現我下面講的,忽忽悠悠混時間的人可能體驗不到。比如打井,我們覺得打井是個很簡單的事,我們准備了鍬,找到了一個地方,開始挖土,往下挖,我們覺得這很容易,一個半天就干完了。而挖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再挖就很難了,為什麼?手磨出泡,再抓鍬很痛。你才發現忘記帶一樣東西,什麼東西呢?手套,你要戴手套才不會磨出泡來。於是你再去找手套,回來繼續挖,挖了一會兒要吃飯了。沒想到半天沒干完,你還得解決吃飯的問題。吃完飯,接著往下挖,遇到一塊石頭,用鍬對付石頭是不行的,還要有別的工具才能把這塊石頭刨出來。所以,你又發現你帶的工具少了一樣——鎬,於是你又去找鎬。總而言之,你在不斷向下進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你的准備工作有很多漏洞。當你把井真正地挖下去,挖得很深了,水也出來了,你要把井壁用磚頭砌上,因為你要把它當井用,要讓它穩固。你發現挖得很深的時候,井還會塌方,一旦塌方,土把你原來挖的都蓋上了,前功盡棄,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塌方的問題,讓井壁堅固。

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有一段時間,你覺得進展很順利,等到你靜坐深入的時候,你發現心中很煩悶。深入地觀察,可能會發現,以前持戒不精嚴,還要修忏悔法門。於是,你又要去准備,這屬於修行的基礎。等這個問題解決,你要進一步修行,又發現家裡面吃飯有問題,孩子要上學,老婆又生病……為了生計,你忙個不停,根本就沒時間靜坐。你在禅修中的那麼一點體會,經過這麼一折騰,全部變成煩惱。那時你會發現,你比一般人還不如,更別說修行人了。於是你去問師父,師父說,你以前修清淨的福報太少了,順乎於修行的福太少了,所以生計問題會干擾你的修行。師父教你持戒,教你無住相布施,廣結善緣,修清淨的福。好了,這一輪問題解決了。於是,你進一步修行,又有障礙了,家裡人反對,結的緣不好——你老婆反對你靜坐,要跟你鬧離婚。你說離了吧,把他們扔下一個人跑也不現實。這是講的在家人的例子。

出家人亦復如是。在禅修中,你深入靜坐,會發現你缺乏一些功德:缺乏戒的功德,缺乏定的功德,缺乏精進的功德,缺乏念力的功德,缺乏聞思的功德……你對教理不懂,不懂修行的路線圖!剛開始還行,修到深的地方,茫然了,往哪走呀?左走,右走,往前走?不知道。於是,你說不能光顧著打坐,我得研究一下教理,讓人給我講講唯識,講講禅修的次第,回頭去補這些課。這個過程,應該是很多人修行的狀態。可能只有少數人才會無委曲相,沒有彎彎曲曲、三反四復的狀態,一超直入,直線前進;而多數人可能都是進進退退,不斷地修正自己。

在修證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正見——正確的見解,什麼呢?以打井來說,當你遇到硬石頭的時候,你怨誰呢?怨這個地不好?怨石頭?怨天尤人、罵天罵地有用嗎?沒用,它還在那兒,可能你越罵還越多呢。你只能怨自己沒有帶好工具。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你修行的逆緣出現時,你的正確見解應該是這句話:永遠都是我錯。凡我修行中出現的一切境界,我覺得它障礙我,那一定是我錯,不會是他錯。

一個修行人,只有到了這個地步,只有從內心深處接受了我說的這句話——永遠都是我錯,才可以說他在修行。如果沒有從內心深處接受這句話,他一定會從環境上去找原因,在別人身上找原因,一定會有怨恨、有抱怨。而如果永遠都是我錯的話,出現在你面前的一切緣,都是增上緣。“增上”是讓你進步的意思。順緣是增上緣,逆緣也是增上緣,讓你知道你的准備工作還有欠缺,還要去准備新的工具,還要去拓展你的功德。

如果不是永遠都是我錯的話,我們的心就掉在哪裡了呢?掉在是非分別中。我告訴你們,只要是是非,就是世間,就是輪回。是非,當然是一個代表,還有有無、來去、你我、美丑……這在哲學上叫二元對立。只要有二元對立,你就在輪回中;你在世間的輪回中,你就在二元對立中。你可能會說,究竟誰是誰非呀,有的事明明是他錯我對嘛。這明明,有時不是明明;這個明明,有時是暗暗啊!沒有絕對的錯,沒有絕對的對。你把自己迷失在二元對立、迷失在是非中,你就在世間法中打轉,你的修行還沒開始——注意,你的修行還沒有開始。你最多只能修成一個像中國文化裡講的賞善罰惡、充滿正義感的神明,鬼神!你到不了覺悟,到不了佛菩薩的平等心、慈悲心,包容一切的心,超越二元對立的寂靜,你到不了。所以,你能不能接受:當你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永遠都是我錯”。你能不能接受這一條,就成為檢驗你有沒有真正開始修行的一個試金石。

前面我講了,選佛要全票通過才能當選,有任何一個人反對,你都要承認是我錯,確實,這個眾生我沒有跟他把緣結好。你以這種心態去面對,那時逆緣出現,恰恰是你進步的表現。前面我講了,你不當這個候選人就沒有這個事,就是因為你當這個候選人,反對的人跳出來了,所以我說是一個進步。在你打坐中,出現這這那那的插曲是一種進步。你只要以“永遠是我錯”的心態去面對,這些逆緣都能變成增上緣。

只要你還有世間人的心,有世間人吵架的心、要辯論的心、要爭個是非對錯的心、要伸張正義的心、要討一個公道的心……你只要還有這些心的話,你在禅堂裡坐著就是浪費時間。你應該到法庭上去,到紅塵裡去,跟人家斗爭去,這就是個斗爭的相,它是二元對立,二元對立就是斗爭,斗爭永遠是糾纏。這糾纏,今生今世搞不清楚;來生來世,因為這個搞不清楚的力量,還讓你的生命繼續搞,無窮無盡地輪回下去——到底也搞不清楚,苦海無邊。你要想從永遠也搞不清楚的糾纏中跳出來,就要回到我剛才講的那句話:“永遠是我錯。”你們可以用這句話來檢驗一下,在修行中,我們面對各種境界的時候,生心動念是不是這樣。

修行的入手處

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這一點,作為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理解,當然更難做到。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對的,從這個自己出發,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這個自我就被保護下來了,自我就不需要改變,不需要動手術了:要改變的是別人,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那麼這種生活態度會充滿責備、充滿抱怨、充滿斗爭、充滿爭論。佛教裡面講爭,喜歡用另外一個字——诤,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無、來去、對錯、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二元對立中,你的心就不寂靜,這就是內心的“诤”。興許你不講話,你不跟別人用口舌去辯論,但是內心是有诤的。

大家還記得《金剛經》裡面的話嗎?佛陀說須菩提證得了“無诤三昧”。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無诤三昧就是真正解空——他的內心安住在寂靜之中,在這個寂靜中,沒有二元對立。那麼,要修行無诤三昧,要進入這個境界,從哪裡下手,怎麼修呢?其實,我現在講的,就是修行無诤三昧的口訣。要你超越二元對立,這很抽象,很多人還不理解呢,話本身就有點文氣,有點學術味道。但是讓你學會面對一切問題,堅持一個正見:“永遠是自己錯”,讓你這樣去做,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你可能說,不是說要超越二元對立嗎?怎麼還有對和錯呢?你現在很難做到沒有對錯,所謂超越二元對立也不是絕對沒有對錯。現在你先認定,任何問題之前,永遠是我們自己錯;外境沒有錯,外境永遠是對的,是心錯了,我們自己錯了。

說我們自己錯呢,以佛學來理解,也有好多種理解。有一種說法,這是以前造的業,現在受報,叫“深信因果”。這讓你能夠坦然接受降臨到你身上的不公,降臨到你身上的痛苦,作還債想。你想,我現在在還債,可能你欠了別人 100萬,你現在只是還他 10塊,還了 10塊債也少了呀,再還 10塊又減少了,總有一天會還完的,還完就是解脫。作正面的觀察,你就能夠有勇氣去接受和面對那種處境。這是永遠是自己錯的第一種觀察。

第二種觀察,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呢?前面講的因果,稍微抽象了點。再具體一點講,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乃是因為我們有召感外境的內心世界。會有什麼樣的外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與你的內心世界是息息相關的,“此有故彼有”。“此有”,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主觀的方面,包括了你的語言、行為的習慣;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動;包括了你的各種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彼有”,就是我們面臨的境界。是先有此,後有彼,而不是先有彼後有此,但彼此有時候同時出現。
修行時間長的人,對於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的感應關系,會有很多體會。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應呢?有時候你會體驗到,你怕什麼,就會遇到什麼;你擔心什麼,就會遇到什麼。這種感應很有意思,關系很復雜,有很多種模式。簡單地講,你的內心在意什麼,你就會感召什麼。“在意”是生活中的話,相當於我們的心有一種執著,包括愛、恨、想要、排斥、擔心、討厭等等。有時候你越在意什麼,就越出現什麼:如果你有潔癖,你可能會發現你經常置身於很髒的環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時,在你邊上的人,正好就是邋裡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別吝啬,可能會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錢。還有啊,有的時候,你由於某一方面的特長——我們都有很多特長,也是主觀方面的情況——也會感召外面的情境過來。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大家都有長處都有短處,其實短處有時也是長處,長處未必就是長處,長處也會變成短處。我自己曾概括過幾句話,來描述這種感召,你們看看有沒有道理:“善於泳者死於水,善於武者死於斗,善辯者死於口舌。”這裡的“死”未必是人死掉,相當於栽跟頭。有的人特別善於辯論,覺得別人都說不過他,他可能就會在別人的口舌、誣蔑、誣陷上面栽跟頭。這種規律還有很多,你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紀曉岚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裡就記錄過一個真人真事,說在他們家鄉,有一個人武功相當了得,輕功很好,有一條河不是很寬,那人一蹦就到河對岸,易如反掌。一天,有人讓他給表演一下,他輕而易舉地從這邊跳過去,在河對岸落腳的時候,岸邊的土是松的,一下掉到很急的河水裡面淹死了。他有一個一般人沒有的長處,但最後讓他栽跟頭的也是這個長處。這講到我們的心和外境的感召。
作為修行人,要不斷地反觀我的內心世界還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內心世界還有在意,那就是苦。讓你受苦的因就會感召苦的外境。內心世界的在意,乃至於語言行為的習慣,你只有都能夠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壓迫。

不管面對什麼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恰恰是一種非常樂觀、非常積極、非常可行的人生觀。比較前面所講的——總是在客觀環境裡去找原因,這顯然是更加積極而不是消極;更加主動而不是被動;更加有希望而不是無奈。為什麼說有希望呢?你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生活的世界改變了,你遇到的人改變了。

有的人說,永遠是我的錯嗎?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錯,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錢偷了,難道那是我的錯嗎?那是小偷的錯呀。其實,這裡講的問題是:別人是對還是錯那是他的事,你是對還是錯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的大事上。你在街上遇到小偷,街上那麼多人,為什麼就你遇到小偷呢?你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碰到小偷呢?就跟魚會招來貓一樣,你身上有一股腥味把貓招來了,這是比喻。你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果,所以,這個錯還在你。這樣講,並不是說小偷問題警察可以不管,社會可以不治理,這是相關人的事,在警察來說是他的事,在政府來說也是他的事。作為修行人來說,什麼是你的事呢,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錯,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錯,你可以來找我,我可以給你錢,我相信不可能。有的人說,我長得很丑,這應該是父母的錯。佛教說,那麼多好看的父母,你為什麼偏到丑的父母那裡投胎呢?那怪誰呀,所以還是有問題。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觀察,基本上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這種思維方式,是修行人應當具備的。要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個學佛的人,只有從這裡下手,才能體驗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顯現。你一點點地做,你會發現,遇到的人也變了,遇到的事也變了,總而言之,你命運的路線好像在改變。其實,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識無境。沒有一個什麼客觀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識的變現。如果你能體證到這一點的話,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說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穩步向前。

有的同修應該還記得《華嚴經》裡有一品叫《淨行品》,裡面教我們遇到任何情境都“當願眾生”,願所有的眾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發願,一共有一百四十多個願。實際上生活中的情境遠遠不止這些,而是無量無邊。這品經教導我們在無量無邊的境,都能生起一個願,願眾生怎麼樣。如果你在生活中用這品經指導修行,“當願眾生……當願眾生……”,慢慢你會發現,你的心開始主導境了,而境不能主導你的心。境也許是某個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裡說,願眾生不再受別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個善願;境可能是生病,胃非常痛,你的心說,願所有的眾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個胃痛的境,被你變成了一個善願;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錢被小偷偷走了,於是你發願,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改惡從善、放棄不善業。所以我說,當你這樣去觀照你的生活,就會體驗到,心可以主導境。境究竟是什麼?取決於你的心。你要真正體驗到你主導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節節肢解,全無嗔心,達到了無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圓滿,忍辱的圓滿就是如如不動、心境如如。這種境界很崇高,這麼崇高的境界,也可以從前面我說的“永遠是自己錯”下手去修。因為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有是非,在家人不用說,即使出家人在寺院裡面,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每天去分別眼前的各種境界;如果從這裡開始修行,我相信能夠契入超越二元對立的無诤三昧。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我們如果落在辯論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非要跟他鬧個明白——你落在這裡面,你就落在世間法裡面。落在世間法裡面,就沒完沒了,就苦海無邊。

[據2010年1月15日、16日在柏林禅寺第十八屆冬季禅七法會上的開示]
 

 

上一篇:明海法師:“聽”禅
下一篇:明海法師:管人管事與管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