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雪漠:讓妄念如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讓妄念如風

不破亦不立,覺體亮晶晶。

能所雙冥日,境智合一時。

我在《西夏咒》中也說過“靈魂如風”,但那個“如風”與這個“如風”有點不一樣。前者指的是靈魂不是觸手可及的物體,像風,像信息波一樣,能在空中飄來蕩去;後者說“讓妄念如風”,指的則是讓妄念過境而不留痕跡。你看到這裡或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說讓妄念過境?我們不是曾經說過,要止息妄念並注意觀照自心嗎?是,也不盡是。

修行是分階段的,這個階段有這個階段的指標與特征,下個階段的事情應該留到下個階段再去考慮,這樣你才能活得任運自在。不然的話,修行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枷鎖,跟父母要求你在一個星期之內從對英文一無所知的人變成英語八級、且能與外國人流利溝通的專業人士一樣,不但不切實際,而且還將壓迫你的心靈,造成一種強烈的妄念與執著。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我們還有許多積累已久的習氣沒有清除,所以即便明白了世界的真相,有時遇到能激起習氣的外在誘因,也仍然會不小心丟掉正念。所以,我們必須十分小心地保任真心,但是保任的力度必須要恰當,就像你用筷子夾豆腐的時候力道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否則,用力過猛會把豆腐夾碎,用力過輕又夾不起來。同樣的道理,你並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立起明空,以消滅所有妄念,這樣反而會像夾碎豆腐一樣傷害到真心的本體。你只要安住於那份空寂明朗之中,不沉溺,也不緊張,讓妄念來者自來、去者自去即可。有時候,為了檢驗自己保任真心的功夫是否到家,你也可以嘗試想象一些以前能輕易激起你愛憎之心的事情,看看自己是否還像以前那樣容易因此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比如,你曾經很討厭一個人,非常看不慣他為人處世的風格,那麼就想象他又來到你的面前,以一貫的態度待你,看看現在的你還會不會心生厭惡;你曾經很嫉妒一個人,每當他被人稱贊的時候,你都會覺得非常別扭,仿佛自己受到诋毀一樣,那麼就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看看現在的自己還會不會因此而感到難受。不過,你必須懂得處理習氣被激起後所產生的情緒波動,不能陷入其中、傷害了你的寧靜。比如,你不能因為想起某個人有多麼討厭就陷在回憶裡面,也不能因為嫉妒某人而產生自責就陷在自我否定裡面。你要明白,這些波動無非是一些妄念,是虛假的東西,所以,最好的處理方法,仍是任它自由來去,你的真心不動不搖。

因為,妄念這個東西很奇妙,它很像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騙子。當你與他們交談並且被他們的邏輯俘虜時,他們就會激起你的欲望,進而控制你的心;當你不管他們,任由他們自說自話,更不會被他們蒙騙的時候,他們也就只好無功而返了。同樣的,當你太執著於妄想的時候,它就算一回事;如果你不執著它,不聽從它的驅使,甚至壓根不理會它,只管把它當成大街上與你擦身而過的陌生人,那麼你就連找都找不到它。當然,如果你真的能把這個妄想保持十天十夜的話也很好,因為這說明你的禅定功夫很好,可是事實上你保持不了。

所以說,你不用刻意要求自己生起覺性,也不用刻意消滅妄念,更不需要壓抑它。你要放松而不散漫地安住在自己的寧靜清明當中,品味,但不沉溺。遇事只需盡力而為,隨順因緣。這樣一來,你的內心自然會明明朗朗,毫不昏沉。

當有一天,你完全消除了內心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對立與隔閡,既找不到一個需要從外部世界獲取某些東西來得到滿足的“我”,也找不到一個“我”需要對抗或妥協的外部世界,你便品嘗到了一種無我的圓融。

什麼叫“無我的圓融”呢?舉個例子,一間房子本來有兩房一廳,如果你把房間與房間、房間與廳之間的牆壁完全推倒,那麼所有的空間就都會合為一體,再也沒有房間與廳的概念及區別。我們的心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就如房間與大廳,去掉自我意識所營造出的隔閡感就像打通了房與廳之間的牆壁一樣。略有不同的是,除了我們的心與外部世界之外,再沒有第三個需要去融通的空間。心與世界合體,便超脫了一切限制,實現了一種暢通無阻,也就是“自由”。

我們說,這個時候,“不破亦不立,覺體亮晶晶。”亮晶晶的意思是不要模模糊糊。覺體就是明空之心。明空之心要明明朗朗。“能所雙冥日,境智合一時。”“能”就是你的心,“所”就是外部世界。把你的心和外部世界的分別心全部消除之後,你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法界融入明空覺性,你也融入明空覺性,世上所有顯現都不離於明空覺性。一切分別心消失之後,就是境智合一的時候,外部諸境和你的真心和智慧合二為一了。於是,便也談不上什麼真心與妄心的分別了。

 

上一篇:明海法師:禅與企業管理
下一篇:雪漠: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