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雪漠:如何息滅妄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息滅妄心?

當然,息滅妄心的前提,是你必須先學會觀察自己的心靈。

如何觀察呢?簡單說來,就是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覺知。如果你不明白什麼叫做自我覺知,不妨先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想象成一間錄音室,妄心是音樂愛好者兼錄音室清潔人員,他總喜歡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溜進去過一把歌星的干瘾,但是你二十四小時的監測攝像,對他每一次的偷偷摸摸都一清二楚。換句話說,自我覺知,就是你對自己每分每秒的心理活動、情緒起伏、精神狀態都一清二楚。仿佛你的軀體、念頭與你是三個獨立的個體,你的念頭是過客,你的軀體是城鎮,而你則是一言不發但觀察入微的旁觀者。經過長久的有意識的訓練之後,觀察的狀態會變成一種呼吸般的自然存在,你將無須再刻意而為之。這時,念頭消融了,獨立的三個個體將慢慢變成兩個——軀體與你,然後你還會發現自己與軀體又跟整個世界融為一體,變成世界的組成元素之一,再非某個獨立且真實存在的個體。

現在你大概明白了如何觀察自己的心靈,那麼我們回到上面說過的那些“真心息妄”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叫做“覺察”,就是觀察的同時謹防妄念生起,一旦發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就要立刻斬斷念頭,不再想下去。《真心直說》中說:“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妄念破覺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需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是息妄功夫也。”比如,你正在寫文章,卻突然想起晚飯不知道吃什麼好,這時你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停留,不能琢磨到底要叫個快餐還是回家自己做,或者約朋友出去下館子吃頓好的。你應該立刻回到寫文章的狀態中去,專注地做好眼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那些時時誘惑你的念頭,你一定要學會拒絕,千萬不能跟著它走,因為一旦放松警惕,它就會用許許多多的理由來迷惑你、誘惑你,讓你對自己已經做出的決定產生懷疑和猶豫。

第二種方法叫做“休歇”,也就是“放下”。意思是說,讓你的分別之心歇一歇,別用它來衡量眼前的人事物,不去計較好還是不好,應該還是不應該,靠譜還是不靠譜。觀察之後,放下便是。正如《真心直說》中所說:“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雲: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裡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似兀方有少分相應。此休歇妄心功夫也。”比如,你看見一個美女,欣賞過便是,無須去評論她的行為是否配得上她的美貌,不用計較她與同伴相比哪一個更美,也不用深究她的五官裡面哪一項更符合你的審美標准,更不要念念不忘害上相思。

第三種方法是“泯心存境”,“泯”是“消滅”的意思。修行時,妄念起時,便令其消滅,不管外境如何,但息自心即可。妄心要是息了,外境便不能為害了,古人稱之為“奪人不奪境”。龐公*擔骸暗 *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妄念是由某種外部刺激引起的。比如你看見自己的女朋友在跟別的男人吃飯,心裡十分不舒服,甚至有些憤怒。你擔心會失去她,但這只是你的猜測,而這猜疑只會傷害自己。你不妨不作任何猜測,看見就看見了,不作任何想象、牽掛和執著,便能不墮妄念的火海。

第四種方法是“泯境存心”,殺滅外境,而獨存真心。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所有事物都是海市蜃樓般的存在,早晚會變成一種終將消失的記憶,也就不會去在乎它。行此法時,將一切內外諸境都觀為空寂無常,只存真心,孤標獨立。《真心直說》中說:“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獨照不礙於道,即古人奪境不奪人也。故有語雲:上園花已謝,車馬尚骈阗。又雲:三千劍客今何在?獨計莊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第五個方法是“泯心泯境”,也就是“殺境也殺心”。這是說,你不但明白所有事物都是虛幻不實,還要明白自己的心念同樣瞬息萬變。今天所擔憂的有時正是明天所期待的,昨天所期待的又可能變成後天所擔憂的,因為影響你情緒化認知的因素實在太多。那麼,何必把外境放在心上,又何必費心費神對外境諸般思量呢?我在《西夏咒》中描寫過澄明境中的雪羽兒,她雖然斷了一條腿,又被鐐铐所縛,但是她的心裡沒有槍支、鐵鏈、傷腿和熱浪,也沒有焦躁與埋怨,她的心是一片澄明且寧靜的大海,這便是泯心泯境。《真心直說》中如是解釋說:“先空寂外境,次滅內心,既內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何有?故灌溪雲,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淨裸裸,赤灑灑,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故有語雲: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雲:人牛俱不見,正是月明時。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第六種方法是“存境存心”,這意味著你必須不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不因經歷而生喜惡等各種情緒。《真心直說》中說:“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則心不取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也。故有語雲: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又雲:山花千萬朵,游子不知歸。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實際上,做到這一點,你也就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自由。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我在法蘭西學院演講時說過,外界允許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這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它是被動的,它需要外部世界的配合,但這種配合又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期待這種自由,就代表承認自己是外部世界的奴隸,因此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不自由。只有當我們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相互獨立,對外界發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又不會被它所影響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實現完完全全的自主,這種自主就是古人說的“存境存心”。

第七種方法是“內外全體”。世界萬象皆不離真心。有一位德國哲學家叫馬丁-布伯,他寫了一本書叫《我和你》,裡面闡述了實現不朽的兩種可能:其一是讓巨大的存在消解自我;其二是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足夠博大,能夠包容整個宇宙和自然界。試想,假如你的心量大到能夠包容整個外部世界,外界與你必定融為一體,既然本為一體,又怎麼會存在一絲半點的對立?沒有對立,自然沒有分別,沒有分別,自然也就沒有了滋生妄想的土壤。當然,實現這種包容的前提,仍是明白外部世界不過是夢幻泡影,本質為空。但它不是“空無一物”的空,而是真心般的湛然空寂,具有無數種可能性的空。《真心直說》中說:“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於何處得妄心來?所以肇法師雲: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此是內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第八種方法是“內外全用”。當你真的能安住真心時,所有的外境與自己的心念都就成了真心生起的妙用。你不對它們做任何有意識的分析與評價,不用思維、經驗、標准和概念去衡量它們,不用對立的概念來區分和歸納它們。也就是說,你需要走路便走路,需要睡覺便睡覺,需要吃飯便吃飯,不要給這些自然而然的行為加上許多目的、方法和評價。例如,你的走路並非為了走路,睡覺也並非為了睡覺,吃飯更並非為了吃飯,因此你無須計較自己走路的姿勢是否優雅,睡覺的時候會不會磨牙,飯量太大會不會讓人笑話,你只管保持當下的那份輕松自在便可。當然,仍是不能丟掉清醒的覺知。《真心直說》中稱:“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為,悉觀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什麼處安著?故永嘉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第九種方法是“即體即用”。眼前萬法,既是真心之體,又是真心之用。真心的靈明能生起無窮妙用,比如看到人行道中間有個大坑便知道要繞行,聞到米飯變馊就曉得飯已壞掉,但它並非妄想,而是一種超越概念與意識的直感。真心的空寂雖然也空空蕩蕩,但它跟無記絕不相同,不是發呆,不是昏昏欲睡,也不是毫無知覺的。只要每時每刻都保持清醒的覺知,同時又安住在空寂的狀態之下,就既能享受“空”的輕松自在,遇事也能有敏捷的反應,這樣一來,又何須對事對物多做猜測與聯想?正如《真心直說》中所說:“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而於中內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

最後一種叫做“透出體用”。它的意思是說,你不用管什麼是體什麼是用,你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你什麼是外什麼內,你什麼是煩惱什麼又是菩提,你盡管把一切概念與對立都統統放下,不思前也不想後,只管專注於當下,隨緣任運,清明於當下,這樣一來,你自然不會生起妄念。即《真心直說》中說的:“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

這十種方法,源自《真心直說》,都是很好的入道法門,你只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種,長期依法鍛煉,便定能使心靈與生活產生巨大的改變。可惜識貨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以為真正的珍寶總是長著驚世駭俗的面孔和身姿,而且它總是被藏在某個神秘的遠方,以致寶珠染塵,明鏡蒙垢,實在可惜。

 

上一篇:雪漠:空是流動的變化?
下一篇:慧淨法師:念佛了,為啥還煩惱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