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明智顯悲 至善達德──佛陀教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智顯悲.至善達德

──佛陀教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上)

2011年4月12日下午二時,香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與教育局眾行政人員,前往佛教黃允畋中學視察,受到校監寬運大和尚、校長郭耀豐先生與眾教職員之熱誠接待。佛教黃允畋中學,位於新界沙田美林邨,總面積約6950平方米,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多年來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務使其能學以致用,貢獻社會,服務人群。是次教育局一行人員到訪,了解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得到孫局長的體察鼓勵,對全體師生來說,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可謂深具意義。

視察完畢,寬運大和尚就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發問題,為文一篇以作檢討,現全文刊出,以飨讀者:

前言

近年由於普遍招生不足,在港府縮減中學之「殺校合並」政策下,香港不少學校不得已逐步合並、縮班招生,甚至是停辦,許多校捨被迫空置或荒廢;據專業人士於2010年初的分析,估計未來5個學年中一新生將累積減少2.1萬人,全港要殺校共達138至207間。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下,家長對名校學額的渴求,可謂日益增加,日見嚴重。

有見及此,佛教界不乏有心人士,欲重興佛教教育事業,銳意培養佛教人才,增強教學師資,以期將佛陀的教法,重新活用於現實人生之中,從而淨化人心,改變社會不良之風氣。我們都知道,種子的發芽,必須在播種之後,適時培養,才能得到蓬勃的生機;佛教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樣,必須從小做起,是以,中、小學的完善教育,對一個青少年的成長,尤顯得格外重要。


一、 時代的困境與教育的難題

世界日新月異,社會訊息萬變,現時全球已經進入信息網絡時代,人類在科學上的進展,已經邁入生物科技的時代,甚至已突破基因工程的技術瓶頸,而有能力復制人類(注1)。這是一個空前改革變化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危機、困惑與混亂的時代;其中最大的危機就是,人類現在身處於一個信息急速爆炸的時代,但很諷刺的是,這同時卻也是一個意義極端貧乏的時代,理念喪失,觀念混淆,是非不分,價值不明;幾乎任何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都可能在時代的濁流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以中、港、台三地社會為例,近年報章雜志的數量與篇幅暴增,接著又有各種有線電視的合法化,再加上因特網(Internet)的普及,時時刻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地湧向大眾而泛濫社會,造成信息爆炸的現象。然而若進一步仔細地分析,對於許多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如今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東北地區發生當地有史以來最強烈的9級地震與海嘯,其事件背後之真相與來龍去脈,嚴格地說,其實我們所知的只是片面,縱有所知,也是透過傳媒的報導,其中自有失實與偏頗之處。

世界各地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人們在各種恐懼與不安之中渡日;地球原有的資源由於長期的虛耗與侵蝕,而瀕臨消失殆盡,成為人類生存的莫大困境;可是更大的困局乃在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喪失,科技文明的進步卻伴隨著心靈精神的墮落,近年層出不窮的搶劫、凶殺、自殺、甚至於近親亂倫、骨肉相殘等等社會事件,在在顯示幸福快樂的日子已離我們越來越遠。面臨如此的困境,現今的教育似乎更顯得無能為力,「現在的學生(小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不受教了!」這幾乎是所有的教師與家長們的共同心聲。一方面是因為整個教育系統與制度,乃至於教材與教法,長久以來一直嚴重地失衡,偏重科技知識,忽視精神內涵與心靈淨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整個社會環境與風氣的惡化,其所產生的污染與牽引力,對缺乏心靈力量的現代人,特別是在學的青少年而言,更是無從抵擋,難以抗拒。

就教育而言,其中最嚴重的還是教育理念的喪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已不復存在,而被速食文化所取代;學校只不過是職業訓練的場所,而非人格培養的課室。如果我們下一代的孩子們,仍要繼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成長,則整個世界的前景著實令人憂心。面對這些困境與難題,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自覺與心靈的洗滌,而佛陀的教法正是最理想的、解救心靈的良方妙藥。

二、 佛陀教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世界的變局不斷與時推移,科技文明一再推陳出新,人生的煩惱與困境依然層出不窮,而問題的本質卻是古今如一的──就是眾生的心靈生病了。諸病之中,以心病為最,然心病還需心藥醫,因此解決之道無他──就在於「心靈的醫藥」與「心靈的教育」。佛教的起源雖然古老,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然而其內涵乃在於針對人生的核心問題──「眾生的苦難」與「煩惱的根源」──提出對治與解決之道。佛法的真理是恆古不變的,因此,在面對今天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依然能夠提供最好的方法;佛陀的善巧教化,是跨越時空而歷久而彌新的。

佛陀降跡世間的意義與目的,即在於教化與引導眾生,令眾生破迷覺悟,證得與佛陀一樣的智慧,所以佛教的教育,被稱為「覺之教育」。在佛教的經典中,佛陀被稱為人天師范或人天導師,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佛陀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家與教育家,其施教范圍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眾生。佛陀的教學理念,比儒家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更為包容與廣攝。根據《華嚴經》中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成等正覺之後,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正面地肯定一切有情眾生皆具備如來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潛能──也就是「佛性」,只是因為有太多的妄想執著與煩惱而無法證得,因此有待佛陀的開示、啟發與教導。

注釋:

注1: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一只復制羊,名為「桃莉」(Dolly),出現於世。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六日,人類遺傳基因群藍圖(DNA)定序成功。


明智顯悲.至善達德

──佛陀教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下)


《華嚴經》中又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就是說,從心性的迷、悟而言,佛是已徹底覺悟智慧圓滿之眾生,而眾生則是尚待覺悟之佛,然聞道有先後,修證有深淺;換言之,佛與眾生只有悟境上之別,並無本性上之差,或者說其差別只是現象上或層次上的,而不是本質上的。
以上兩點,說明了佛陀應跡世間的教化因緣,以及肯定一切眾生本具覺性的宗教信念,可作為從事現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說,教育的根本意義,乃建立在學生(亦即眾生)的本具覺性之上,但仍須透過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與學生不斷努力之學習歷程方能完成。基於學生的覺性──亦即人格自新與改過遷善之積極可能性,使進德修業乃至希聖希賢得以成就,因此賦予教育化導甚深的意義。依佛法來說,由於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是故佛教教化的法門亦有八萬四千多種;要令眾生得度,實在是絕不容易──菩薩在調伏頑固剛強眾生之時,教師在面臨教學與輔導的困難之時,之所以仍能心不退轉,亦不失其熱忱,其所憑借與依恃者,正是無私奉獻的宗教熱誠與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三、佛陀教化弟子的方法


佛陀有個弟子,名字叫做「二十億耳」(又稱「億耳羅漢」或「聞二百億」),他未出家之前非常愛好音律,出家以後因為修行過度認真,廢寢忘食,不但煩惱未斷,反而把身體弄壞病倒了,因而退失道心。佛陀洞察到內裡真實的原因,於是就召喚他來到跟前作個別輔導,佛陀首先問他出家以前有何專長及嗜好,二十億耳回答說愛好彈琴。善巧的佛陀就以音律的道理為他開示:琴弦若是太緊,則無法彈出悅耳之音韻;若是琴弦太松,亦無法奏出美妙的音樂。唯有在不松不緊、恰到好處的時候,始能得其中和,而彈出美妙悠揚的樂曲。同樣的道理,過度精進會擾亂此心之調和,不夠精進也容易令心懈怠,唯取中道之行,修持才能成就。二十億耳聆聽完佛陀訓示之後,遂恢復道心,心無放逸,精勤修行,最後並證得阿羅漢果,後來成為精進第一的大弟子。

佛陀另一個弟子周利盤陀伽的事跡也很有啟發性,他與兄長摩诃盤特一起出家,同為佛陀的弟子,但是因為禀性愚笨魯鈍,凡是所學習的教法,誦過即忘,所以被人稱之為「愚路」。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他是個愚笨的人,幾乎是個智障兒童。後來,佛陀知道了他的煩惱與障礙,就不再要他記誦經文,反而教他誦念簡短的「拂塵除垢」一語,令他在進行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復念誦。周利盤陀伽依教奉行,一心一意的拂塵、除垢,因此業障逐漸消除,後來修學因緣成熟,水到渠成,某日忽然豁然開悟並證得阿羅漢果,具足種種神通,變化自在。後來名列《阿彌陀經》中的十六大阿羅漢之一。

由此可見,修行學佛要看眾生的根基,而讀書求知識則要看學生的性向。因此,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性向與掌握機緣,才能應機施法,學生才能真正得益。至於在教育質量或教學成效方面,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其實身教仍嫌不足,因為環境的熏習與牽引,會嚴重影響身教的效果,譬如現今的社會,五光十色,聲色犬馬,光怪陸離,青少年身處其中,能不被污染者實在難之又難,少之又少。所以應該更進一步說:「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是環境的教化;許多時候環境的教化力,可以遠超過言教與身教。佛陀時代教化弟子的地方就在水邊林下,因此,最理想的教育環境,除了有師長的言教與身教之外,還要有一個清淨優美的環境。所以,現時較優質的學校,都會進行校園環境的改善與綠化。這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結語、

佛教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破迷開悟,直至最終「成佛」,而「成佛」的基礎在於「成人」。若人都做不好,還談何成才、成佛?是以,佛教修學的次第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諸佛菩薩是由人修成的,人乘是修學者發大乘心直趨成佛的始基,否則學佛、成佛就成了空中樓閣。所以佛教教育非常重視切實地從「五戒十善」(註2)做起,首先從做一個心地慈悲、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的好人開始。佛陀專門為弟子講過《十善業道經》等,教導弟子勤修五戒十善,奠定修學的基礎。又在《百喻經》「三重樓喻」中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說明修學基礎的重要,「空中樓閣」此一成語即源於此。如果人都做不好,學佛、成佛就會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他本身就是人格高尚、智慧圓滿的覺者──即「覺悟了的人」,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踐行者,是萬眾仰止的最偉大、最光輝的人生典范。歷代祖師大德也都是人品高尚、人格偉大的人間楷模,亦皆十分重視對弟子的人品、人格的教育,並有許多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導者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指出圓滿的生命端賴圓滿的人格來完成,若將這句說法落實到佛教教育的方法上──只有在「成人」的基礎上才能「成才」,這樣的人才,才是創造人類福祉真正有益的人才,才是將來能真正成就的佛與菩薩。

教育與輔導工作就如同菩薩度眾一般,是任重道遠而不易見到成效的,因此菩薩的發心不但無量無邊,而且要久要遠。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是已經覺悟的有情;而令能有情覺悟的方法就是教化與教育。由於眾生界無盡,是故佛菩薩的教化亦是無盡,其慈心悲願亦是無窮無盡。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如觀世音菩薩之尋聲救苦,普賢菩薩之無盡行願,與地藏王菩薩之誓入地獄之精神。唯因世間的不圓滿,所以才更需要圓滿的菩薩行願。現代教育身負改造社會與淨化心靈之重大責任,亟需藉佛法之教育理念以為導航,並以佛法教育之方法、精神與意義充實其內涵,以期啟迪人心,覺悟生命,推動人間淨土之實現。願與各界從事教育與輔導工作者互學共勉。


注釋:

注2: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與取)、不邪YIN(非梵行)、不妄語(虛诳語)、不飲酒。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不惡口,即惡語、惡罵。(七)不绮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不貪欲,即貪愛、貪取、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

(全文完)

 

 

上一篇:雪漠:讓心靈得到清涼慧光的滋養
下一篇:寬運法師:人溺己溺 人悲我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