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吃出自然 吃出健康──健康身心 從茹素開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吃出自然.吃出健康(上)
 
     ───健康身心.從茹素開始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於素食可能都會有許多問題,很多時候都有信眾向我提問,諸如: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上座部或南傳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素,而只有中國漢地學佛的人要吃素?三淨肉是什麼意思?學佛的人是不是可吃三淨肉?吃素是不是有功德?吃素會否營養不足?等等問題。接著昨天戒殺、放生的話題,順便在此一並略作回答,希望能對有心學佛、茹素的人,提供一些正確的觀念。
 
 
佛陀制戒與三淨肉
 
  佛陀在世之時,起初弟子們都不是全素食,因為他們都是乞食的,他們居無定處,到處雲游弘法。在佛陀成道三個月後,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多人,這時佛陀對弟子們說∶「為了芸芸眾生的善益,為了芸芸眾生的幸福,你們去弘法吧。」就這樣,佛陀的弟子們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跡遍布了整個印度。
 
  所以佛陀在飲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麼便吃什麼,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不能挑食,要以平等心來接受所有的供養。
 
  後來衛捨離的西合將軍,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要想拜見佛陀,由於他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許他去,他三次請求都被拒絕了;於是這位居士就不再請教大雄,直接來到佛陀跟前,一再懇求歸依佛陀;慈悲的佛陀同意了,但是對他說∶「歸依佛教後,你要繼續尊敬供養你以前的師父,耆那教的教主。」於是這位西合將軍就請佛陀到他家裡應供。
 
  當耆那教徒聽到這件事後,在佛陀到將軍家應供的那一天,就在衛捨離城中要道上高喊∶「西合將軍屠殺了一只很大的生畜來供養喬達摩,喬達摩知道這是為他而屠殺的,可是他還要去應供,所以這樣的業要記在他的名下。」其實西合要准備什麼樣的飯菜,佛陀並不知道,這只不過是耆那教徒對西合離開耆那教而歸依佛陀的一種不滿,故意中傷佛陀罷了。
 
  於是自始佛陀就制定了「三淨肉」(注)戒∶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而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如果不是,就可以接受。
 
  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此戒。佛陀制這一條戒的本懷,是出於對一切眾生慈悲,不願意傷害一切眾生的性命。所以,即使是南傳僧人,如果有人為了貪圖口福而要居士供養他肉食,這也是犯戒。
 
 
 
  為什麼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吃三淨肉呢?因為如果挑食,一定要食素,將會令供養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和負擔,同時乞食弘化的生活也會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到佛法的弘傳。《經集》中提到,一次,佛陀在乞食時遇到一位婆羅門,他問佛為何食肉,肉是不淨的。他的意思是說,食肉的人有過失。佛陀答道,有過失的是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如犯五戒,行不善,或在道德上有問題的人。佛陀表明他的觀點,真正有過失的人,是那些在道德上有問題的人,而不是食不食肉的人。佛陀所遵循的是中道,不走極端,他所制的飲食戒律,是因應當時的客觀環境而定。
 
而從佛教的慈悲精神來說,不食肉是出於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因為食肉間接地助長了殺生,所以佛弟子不食一切眾生肉。
 
素食的起源
 
  到了公元四、五世紀時,在佛教內部興起了食素運動,不食眾生肉的思想日漸被提倡。如當時出現的大乘經典《涅槃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央掘魔羅經》等,還有《梵網經》與《首楞嚴經》等。這些經典當中都有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涅槃經》中迦葉菩薩問佛∶「雲何如來不聽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問佛∶「何故先聽食三淨肉乃至九淨肉?」佛告迦葉∶「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大乘入楞伽經》更進一步從因果轉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經中指出,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於六道輪回,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夫婦眷屬,乃至親戚朋友,如何忍心殺而食之。由此可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後,很多僧人也開始奉行素食。原因是大乘佛教提倡菩薩道思想,以慈悲為本,所以不食一切眾生肉。以上這些經典的譯出,為素食在中國的興起奠定了理論根據。
 
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時,初傳來的大都是小乘經典,由於戒律中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僧人食肉,而且由於印度的僧人不以素食為主,來到中國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都不是素食者。所以沈約在《究竟慈悲論》說道:「昔《涅槃》未啟,十數年間,廬阜名僧已有蔬食者矣。」這也就是說,在《涅槃經》還沒有傳來的時候,中國的僧人大部份是食肉的,但其中也有一些僧人已開始素食了。
 
吃出自然.吃出健康(下)
 
      ───健康身心.從茹素開始
 
 
 梁武帝《斷酒肉文》
 
  僧人素食主要是受到儒家仁慈與孝道思想的影響,當時中國的僧人不少都是蔬食布衣者。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表示仁慈。其次,根據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去世後,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受儒家的影響很大,所以這時已有許多僧尼奉行,如道安、慧遠等高僧都是素食者。據日本學者诹訪義純的統計,《高僧傳》正續中總共記載四百九十七名高僧,其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占總數的百分之十三。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印度中天竺譯師求那跋陀羅、高昌僧遵及月支經師支昙。其中求那跋陀羅在出家前就已是蔬食,而另外兩位是在出家後素食的。而《比丘尼傳》中共記載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三十人,占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
 
  南朝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 )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於公元502年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即位,於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四月八日從戒行精嚴的慧約法師(公元452-535 )受在家菩薩戒,並常自稱「菩薩戒弟子」,於天監二十七年(公元528)在台城北建同泰寺(武帝私寺),曾三次捨身為僧,後被大臣贖回。梁武帝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與美德。中國僧人不僅把它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
 
  飲食的反省、認識與選擇
 
   素食並不是佛門的專利,只有佛弟子才會食素。隨著人類文明的日益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己的飲食開始反省,對蔬食和肉食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和選擇。
 
世俗人士開始將食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高尚地位。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孟子所謂「恻隱之心人皆有之」見有生命之物,怎忍殺而食之。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欲,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如《呂氏春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人們開始清楚地認識到,縱欲不僅有損身體,而且還是導致昏聩,以致一切災殃的根源。中國民間一直流傳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思想。根據歷史考究,原來夏王桀是在乙卯日被商湯所滅的,而商纣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儉寡欲,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說到「齋」和「素」,原本是兩回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只吃蔬食或植物性食物;而持「齋」,是指佛弟子過午不食,只能在中午以前進食,除不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茖蔥),因這些食物吃後會引起口臭或刺激神經。佛教認為修行人午後應禁食,否則身心就不夠清淨。現在一般人都將「齋」和「素」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有分別的。
 
  茹素淨心.有益健康
 
  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們不應過分追求濃烈的厚味飲食,「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重己》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眾珍」主要指游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認為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明代醫家李延認為,對中年人的精氣虧損所采取之服藥補陰陽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唯有素食調養,能氣陰兩補,助胃益脾,最為平正,不僅適合於中年腎虧,也適合於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其它虧損病症。明代兒科學家萬全,在其所著《養生四要》中再三倡導學習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認為素食可以使人的體魄、精神處於最佳狀態。
 
  與此同時,西方科學理論對素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他們從營養學、醫學的理論出發,對動物性食品、谷類及蔬果類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做了詳細的分析和對比,發現素食不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類所需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而且去除了動物性食品所帶來的多余膽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人們發現肉食和過量飲酒會為身體帶來心、腦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諸多病症,而堅持素食則幾乎可以完全防止這類疾病的發生,並對這類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調查還發現素食者比肉食者不僅在身體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適應外在惡劣的環境;素食還是提高智力,培養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飲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素食、選擇素食,他們逐漸認識到,素食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還有利於保護動物、環境和生態平衡。素食在帶來健康的同時,也能夠讓人們獲得身心的淨化。
 
  結語
 
   人類在不斷發展進步,飲食早已不再是只求裹腹,美味精致而富營養是最基本的要求。今天,站在「同體共生」的思想上,人類越來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它生命。同時,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地球、其它星球,甚至外層空間。人們不約而同地認識到:保護環境,愛護生命,珍惜資源,減少染污的重要性。為此,回歸自然、回歸健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深深地影響著現代飲食的觀念。於是,天然純淨素食,成為21世紀飲食新潮流。素食者越來越受到尊重,素食文化越來越受到推崇,能以素食款待賓朋被視為高雅的禮儀。
 
  所以,素食不限於宗教因素,而是人類明文進步的表現,其中的環境保護和愛護生命的意識,體現出人性中的仁慈與美善。因此,素食不但可以吃出自然、吃出健康、吃出美麗,還可以吃出文化、吃出聰明、吃出智慧;新一代素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注:
 
  以下十種肉,僧人是不能食的:人肉,原因很顯然;大象和馬的肉,因為這兩種物尊貴;狗肉,當時人們厭惡它;蛇,獅子,老虎,貂子,熊和土狼的肉,因為古代人認為,吃這些凶險種物的肉,可能會遇到其它種物的攻擊。當然這些都是佛陀隨順當時的習俗而定的,並非佛教所特有。
 
 

上一篇:寬運法師:燃點心靈之光──理想與願望的實現
下一篇:艾雅·凱瑪:禅與自在解脫 第二章 禅坐的重要與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