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光法師:參禅路頭見聞錄 第二章 認識路頭與消除修行障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章
  認識路頭與消除修行障礙
  
  聖一法師雲:“初發心個個勇猛,但須始終如一,嚴守戒律,方到寶所。每個人於無始以來所造業力不同,路途上所遭遇的境界也不同。雖到達有先後,若悟時則一切平等,無有高下之分。前進路上有通塞,有的人障礙重,有的障礙輕,所以古人在用功前,要培福基——福報基礎,忏宿業,守戒規,親近善知識,種種因緣和合,大事方告成。尤其業障,最能障礙修行。所以‘十大願王’第四願:要忏悔業障。妄想亦由業障而起,若過去無造業,則現在無妄惑。妄想不作業,故名‘妄想’;若作業,則為‘業障’。觀音菩薩有大威德,求菩薩加持,辦道因緣自然殊勝。
  當然重要的是自己能發道心,遠離塵埃。筆者曰:初發心人,先作苦行培福,以及忏悔業障、讀誦大乘經典、超度冤親債主等,都是不可缺少之助道因緣”。有的人業障纏身無法用功,乃至體弱多病,想念佛念經沒力氣,想拜佛拜不動,煩惱重重。所以佛制比丘“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多嗔眾生慈悲觀,愚癡眾生因緣觀,貪欲眾生不淨觀,散亂眾生數息觀。”所以數息對治粗妄效果甚好。觀鼻端呼吸進出和呼吸念佛容易對治散亂心,但須微細,急躁易出現胸痛也。
  宣化上人說:“凡是惡疾,如瘧疾,癌症等,皆由鬼神在裡面支配著,令人體內五髒錯位,四大不調,都是業障鬼在作怪。因為人夙世有業障,時間到了鬼就來討債。也因為這個人的陽氣不足,陰盛陽衰,故鬼能得其便,你若能常無煩惱,智慧現前,鬼便無隙可乘,一旦生了欲念,發脾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鬼便容易鑽進來。以此類推,八萬四千疾病,皆有前因後果,甚至蚊子咬你一口,蜜蜂蟄你一下,其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人若明白這個道理,則一點錯事也不敢做,一做錯就要受報應,你若是能忏悔,能改過自新,知道自己的錯,解開罪業這個結,那罪業就消了,就沒有了,就好像你有病的時候,出了遍身汗,漸漸地這病就會痊愈了。”
  (筆者曰:由於過去生中每個人所造業力不同,貪嗔癡三毒及習氣輕重也不同,要檢點自己貪心重還是嗔心重,或是癡心重,一一給予忏悔,業障消除,功夫自然好用。冤親債主能使你功夫不得力,能使你退失道心,你若破戒下地獄,它在旁邊拍手大笑,達到它要報仇的目的。因此忏悔業障,讀誦大乘經典,超度冤親債主是不可缺少的助道因緣。)
  《釋門法界錄記載》:揚州郊區有個涼亭,一個怪物妖術很厲害,不少行腳參方人降伏不了它。其中有師徒二人持咒,因降伏不了它而身亡。與之同寺有一個專誦《金剛經》的老僧知道後到那裡,天暗了,盤起雙腿誦《金剛經》,那怪物跪在他面前聽,老僧誦完後,問怪物:“你既然對《金剛經》這麼恭敬,為何害死我寺二人?”它說:“因他們不誦大乘經典,嗔心持咒降伏弟子,弟子不服,現出原形,他自己恐怖而亡,非弟子害他們。”有許多人,遇到境界害怕,都用持咒來降伏它,而不知降伏自己的恐怖心及種種分別心。不曉得因好境界而生歡喜心,見壞境界生恐怖心,都是分別妄想。境無好壞,心有差別。正如六祖大師所說:“不是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如果能達到睹境不起心動念,則一切境界悉礙不著你也。參話頭人提起話頭,念佛人提起佛號,持咒人提起咒語,把當下一念歡喜心,恐怖心降伏了,則外面再凶惡境界,也動不了你。佛陀降魔成道,已作了榜樣。古今有許多人知見不正,理路不明,貢高我慢,貪嗔癡心重,不肯虛心請教,有境界也不請問,放在心裡,自以為是,時間久了出毛病,走岔路。
  毛病、岔路都是與魔有關,那麼魔到底是怎麼回事?在《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一書中有談到,下面講一講:
  ⑴一切凡愚皆著的內魔
  什麼叫做魔呢?
  善男子、一切損害他人的性命,阻礙他人行善事、走正道、令他人的智慧解脫不能增長的,都叫做魔。
  魔有很多類別,如五蘊魔、煩惱魔、業魔、心魔、死魔、善根魔、禅魔、善知識魔和菩提法智魔等。
  這些魔全從自身而起,與他人無涉,能由自己調伏,令不生起,因此,全叫做內魔,與不由自己控制的外魔有別。
  善男子,眾生能憑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作許多魔事,使五蘊成為罪惡的淵源,障蔽正道,損害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作魔事的五蘊,便成為五蘊魔了。
  眾生終日作業不息,恆作善業惡業。若作善業則受福報;若作惡業便受惡報,使自身恆受業力驅策,輪轉於六道,沒有止境。這樣能障礙修行正道,損害自他慧命,使解脫難得。因此,業報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業魔了。
  有些眾生,心內存有很多邪念,對人與事,多存輕慢懷疑,不生敬重。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的慧命,不能長進。因此,這壞心腸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心魔了。
  眾生是四大假合之身,壽命有限,終有一天壞滅,復歸塵土,對世間及出世間的事業,因時間短促之故,能起障礙,更使眾生恆在死亡恐怖之中。這樣死亡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死魔了。
  有些眾生,執著自己諸根端正,稍有善根,便起自滿之心,不復精進修行,更求上進。由此而障蔽了正道,損害了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這些善根,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善根魔了。
  有些眾生,悭吝於自己所得的善法,不肯用以開導他人,自持秘而不宣,害怕他人能勝過自己。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慧命,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善知識魔了。
  又有些眾生,於導致解脫的佛法,起死板的執著,不知善巧方便,不懂變通活用。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的慧命,令修行難有進步。因此,佛法便成為魔障,這就是菩提法智魔了。
  善男子,上述魔障,皆從自身而起,沒有凡夫能免。因此,梵行未淨的眾生,皆揮身是魔,常作魔事,與魔民無異。
  只有依佛法而行,始能對治這些魔障,把它們掃除,令不復現。
  善男子,行者降伏內魔之後,更復有外魔前來試探擾亂,必要內外諸魔皆能降伏,始能得證佛果,成為天人的導師。
  ⑵外魔——證道的考察者
  善男子,欲界天中,有魔王及其眷屬居住,享樂與一切諸天同等。
  魔王有很大的神通力,常與其眷屬魔民魔女等,與修出世間法的行者為難,擾亂其心。使那些正在淨化身心近於成就的,易於墮落,回復過往的顛倒邪惡,不再精進修行。
  魔王與其眷屬,能以種種形式,挑起眾生的惡根性,擾亂行者之心,令他們再陷於邪YIN、悭貪、殺生、嗔恚、散亂、愚癡之中,把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抱負拋棄,重過身口意都行魔事的生活,永遠要輪轉生死,不得解脫。
  善男子,一般凡夫、渾身是魔,一切的身口意活動,無不是魔事,本身與魔無異,因此,魔王與其眷屬,實無再來擾亂的必要。這樣,他們所要蠱惑的對象,就限於那些稍有道行,但還未證得不退轉道心階位的行者了。
  為什麼對象只是那些尚未得不退轉道心的行者呢?
  善男子,若有行者,得不退轉道心階位,魔王便再不能擾亂他們,使他們再墮落凡夫之境了,否則便不名已證不退轉階位。
  這些聖者,道心不退,精進修行不滅,智慧定力甚強,對一切魔王魔事,早已看破,知道沒有真實,猶若夢幻泡影,因此,對他們絕不起任何執著,更不因他們起絲毫擾亂。這樣,魔王與其眷屬,便無能為力,知難而退了。
  就是為了這緣故,魔王捨棄凡夫,回避聖者,而只擾亂那些接近證道的行者。
  為什麼魔王不滿足於欲界天的享樂,卻要以種種形式,與行者為敵,以種種試探,退其道心呢?
  善男子,居於天界者,又豈有如是損人慧命之魔王?若有眾生,如是惡作,早應墮落於地獄,豈能生於天界享福,任由他擾亂行者之心呢?
  善男子,一切魔王及其眷屬,俱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化身,以作魔事,只為試探行者之志向、探行者之操守、驗行者之定力、測行者之智慧而已。
  行者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志向堅定,誓死精進修行,寧喪身命財物,亦不肯再作魔事,墮於邪僻,他便能降伏各種魔怨,堪聞天地之大法,得宇宙之玄機,盡去一切無明妄執與愚癡顛倒,得無上的解脫,成為天人的導師。
  因此,魔王的擾亂試探,實是證道的考績。而行者所要降伏的魔怨,其實都是自己的心魔。
  善男子,以此之故,所謂外魔,只是誘緣。若行者先不著心魔,一切外魔也無從出現,這樣便更無外魔可伏了。
  佛性與魔性,同是一法性;
  佛心與魔心,同住於一心;
  外魔與內魔,全皆是心魔;
  慈悲成諸佛,惡毒變魔軍;
  善惡一念起,佛魔即著身。
  ●印光大師談排除病障的方法
  (一)、念佛解怨:人之疾病,乃夙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倘若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更結矣。
  (二)、祈求鬼神: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自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供之,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業緣,多由夙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夙業,業消則病痊。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使有大威力之正神,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則往生耳。(復周孟由昆弟子書)
  病與魔皆由夙業所致,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愈,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YIN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落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擾亂,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夙業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但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業障消除,而福慧俱皆增長矣!(印光法師復某居士書)
  若疾痛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竟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煊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印光法師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弘一法師言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並持名誦經持咒之殊勝利益:
  (一)、速得成佛,經中屢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種種戒;犯戒者,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四)、得長壽富饒官位子女等;
  (五)、所受用物無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盜賊刑戮諸災難等悉免;
  (七)、轉女成男;
  (八)、產時無苦,生子聰明少疾;
  (九)、命終後隨其所願往生;
   1、人中,得大富貴;
   2、天上,不復更生諸惡趣;
   3、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大菩薩接引;
   4、東方淨琉璃世界。
  (十)、在惡趣中,暫聞佛名,即生人道,修諸善行,速證菩提。
  ●弘一法師示持藥師咒(大陀羅尼)之法:
  (一)、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
  (二)、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繼續念心咒一百八遍,後復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全咒中口奄 字以下之文。
  未經密宗阿阇黎傳授,不可結手印。擅結者,有大罪。
  持咒時,不宜大聲,唯令自己耳中得聞。
  持咒時,以坐為正式,或經行亦可。
  ●印順法師示以五色縷結藥叉神將名字消除病苦災難法:
  每念一位藥叉大將之名,以五色絲線打一個結,如次念十二個名字,打十二個結。待病患痊愈,厄難息除後,將結解開。
  據《藥師儀軌》雲:一年十二月,每天十二時辰,均有一藥叉為一大願之象征,十二藥叉即藥師如來之化身。現藥叉相,以示威嚴勇猛,能摧毀一切邪魔外道。
  ●弘一法師對治病苦的方法——用功辦道之人,由於業障深重,有這個病那個病,障礙辦道。病重時應將自己一切家事與自身一切悉心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望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即使陽壽未盡,亦能減輕病痛。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心念佛,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所以,不僅病情未得好轉,反而會多起妄想,增加痛苦。病既重時可以不吃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廣義道人論疾病——“凡人在病中,須觀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生時原不帶什麼來,死時亦不帶什麼去,湛然不動,心境一如,直下若能頓了,何有生滅去來之相,被三世所拘束耶?古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若到此田地者,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無有纖毫障礙處,無有纖毫掛念處。生亦得,死亦得,病亦得,健亦得,調養好亦得,不好亦得,如老僧前來所說,一一置於空閒無用之地,亦不分外,其或未然,請將古佛偈,默默提斯,自然得珍重。”維摩诘居士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古德雲:“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殊不知多知多解,反成壅塞。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尤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為一真法界耳。”‘斷欲無求’,列為四字真言。行有余方足問道,若不如是,只屬言诠,全無道味。“斷欲無求”的“欲”,歸納起來有財、色、名、食、睡。功夫未能上進,主要原因是五欲未斷,業障未消,乃至冤親債主干擾,戒律沒守好,疏散放逸,理路不明,或用功方法不對等等。
  ●印光大師談各種修行境界
  (1)菩薩現身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聖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台房捨,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上述勸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名號也)
  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YIN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留一分,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變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善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確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種神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復何慧昭書。)
  (2)勝境與魔境辨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3)佛菩薩與怨家對頭顯相
  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能如是,則所見境界,皆作助道之緣。否則,皆作障道之緣。
  (4)捨邪皈正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切勿謂入時已發願,恐捨之,或致遭禍。須知捨邪皈正,如何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
  (5)感應之別
  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報。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渾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常不蒙其照燭也。
  (6)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癡。狂妄人,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無因果,壞亂佛法,贻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人,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慧人知是寶鏡,愚人認為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緣故,以最愛惜眾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
  (7)外道
  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總不外煉丹運氣。即彼令人看經念佛,皆是門庭場面。彼固不以此為道。欲得彼之道,必須懇切至極。夜間獨入其室,關閉門窗,外派巡者。只許一人入室。須先發極惡極慘之願,若違彼教,定受此種慘報。發願已,為其點竅指穴,或在頭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須脫去大衣,靠身之衣撩起而指。此種造作,實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經傳過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於人,不發願而任人進退。則外道更無立地之根據矣。佛法無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亦不令人發詛咒。信則依之而修,不信則任彼退出。
  (8)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回,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於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此其有勸人遷善改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
  (9)真學佛人與扶乩
  扶乩,乃靈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薩、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爾應機。恐千百不得其一,況佛菩薩乎。以乩提倡佛法,雖有小益,根本已錯。真學佛者,決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靈鬼,尚可不致誤事。若或來一糊塗鬼,必致誤大事矣。人以其乩誤大事,遂謂佛法所誤。則此種提倡,即伏滅法之機。
  ●宣化上人法語論魔
  1、人為什麼會有魔業,就因為在往昔不聽善知識教導,不受善知識勸誡,自己盡打妄想,造惡業,所以這生常受魔業纏繞,事業不能遂心滿願。
  2、魔從四面八方來考驗。在人我是非,喜怒哀樂不用功夫,便乘虛而入。
  3、人交朋友,一定要選擇良師益友,不能狼狽為奸,以後大家一起墮落。
  4、修道不爭即沒有魔,一爭便有魔。
  5、魔很聰明的,他看這人有什麼貪心,魔就用什麼方法來誘惑你。所以我們修行人,也不用念什麼咒,也不必用什麼法,就老老實實的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埋頭苦干,好好修行,什麼魔也沒有辦法你。你一有貪心,有僥幸心,想要占便宜,找捷徑,就容易著魔的。
  6、其實山妖水怪這回事,絕非空泛之談。但話又說回來,淨治其心,不存邪念,時刻都有天龍護身。牢守心頭不留空隙,魔障又從何入手?
  7、“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學好,則冤孽不會來找。愈想學好,冤孽愈來找,欲把債務算清。
  8、對魔不要有敵對心理,要當做助道的善知識。
  9、各位要注意,魔也會顯神通,令貪心求神通的人,沒有定力的人,落入圈套,失其道業,作為魔的眷屬。這一點要特別注意,不可不謹慎。
  10、在末法時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嚴咒》,是破邪顯正神咒。
  ●宣化上人論氣功
  1、現在全世界都在講究氣功,可以說是一種時髦的東西。可是這個氣功裡邊有很多分別,有真的、有假的、有正的、有邪的。要是中邪了,就會發神經。發了神經,心理醫生也醫不好你。
  2、不要見到學氣功的,就以為這都是正的。學氣功,想要賺錢的,想要發財的,這都是邪的,和利欲熏心的那種人,沒有分別。
  3、現在的氣功,都有股邪氣,本來它應是正氣,禅悅為食,法喜充滿是一種禅定的功夫。現在氣功在那兒氣得都狂了,你也顫顫抖抖的,我也顫顫抖抖的,哆哩哆嗦的是邪氣,定力沒有,散亂心發出來還以為自己發功,有了靈感,其實都在那兒發神經。你們看發神經才在那兒哆哆嗦嗦的。
  4、有兩句話可以批評氣功:“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不正即邪,不邪即正。
  5、“氣功”這名實不相符的,氣是沒有知覺的,所以它根本就沒有功,應該叫它“神功”、“鬼功”、“魔功”、“妖功”。
  (以上錄自《宣化上人語錄》)
  ●元妙葉禅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雲: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雖纏綿於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影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欲交領,死生變爭相仿效,易也皆然。使如來三大阿僧祗劫不惜身命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滅,可不痛傷!暨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於割切身肉也!今依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此十攝一切礙,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沮傷,循諸色聲,不為名聲惑亂。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傷,我必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道行可以直進。
  ●十大礙行
  1、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2、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心起,驕奢心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犯難為解脫。
  3、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以障礙為消遙。
  4、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撓,以群魔為法侶。
  5、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6、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7、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8、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為棄履。
  9、見利不求占分。利占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已。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10、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歉,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明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跋》雲:“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谛,苦谛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黃金不鍛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惟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憂,庶蓮萼日滋,可稱三昧寶王矣。”
  ●《祖源禅師論十魔亂正》雲:“欲成就修行大事,必內勝自我,外降諸魔。迥脫三界,跳出輪回,完成完全超越卓立的人格,凡丈夫者豈應有他志哉?”《祖源禅師論十魔亂正》節選於《金剛經總持論》,對於欲求出世的行者,其猶醫王乎?世間有意完全自己人格者,亦應以此為眼、為鑒。師曰:“悟修禅那,非同小事。內外諸魔,惱亂正定。少無主宰,貪著愛境,困境打動,墮於魔網,本是善因,反遭惡果。初學後昆,慎之防之。愚開十條辨魔之義,自審自察,心魔天魔,用慧觀照,消滅魔孽。心垢若淨,諸障自泯,何怕天魔,焉敢惑正?今舉十魔:一者宿冤,二者外惑,三者煩惱,四者所知,五者邪見,六者妄想,七者口業,八者病苦,九者昏沉,十者天魔。斯十魔障,能撓正修,慕道之人,謹之慎之。”
  (一)、如何是宿冤魔?師曰:宿冤魔者,謂之業障。遠劫今生,在凡位中,於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殺盜YIN妄、貪嗔癡愛等,多結冤家,故於今世會遇,雖學大道,宿緣未了,而侵擾不安,障諸聖事,不得成就。須生慚愧,懇禱忏悔,求哀三寶神力垂佑,一切宿業,自消自滅,一切冤家,自退自散。再發大願,普利群生,可速得無漏,速證菩提,參禅之人,須自忏之。
  (二)、如何是外惑魔?師曰:外惑魔者,謂之人障。闡提小人貴賤等不順心逆境,均可擾亂定心,讓人不得安心修道。此無別故,皆是少權,或缺禮義,或因自高,或自我慢,或是口直,或是行粗,或是仗勢,或是誇才,或是惡言,或稱已能,或說他過,或少和色,或無恭敬、或肚不寬,或欠忍耐,故召不信,惑亂修行、生心動念、遮障本明。慕道之士,須要卑下,退己養德,方免人障。後學初進,當寬之忍之。
  (三)、如何謂煩惱魔?煩惱魔者,謂之事障,事障不除,能亂正修。所謂煩惱,煩生外境,惱生內心,修禅之人,定須斷之。如不頓除,性定難見。見女心生,YIN心煩惱;見殺生心,惡心煩惱;見財生心,盜心煩惱;見物心生,貪心煩惱;見人生慢,我相煩惱;見卑生心,自大煩惱;見逆生嗔,恚心煩惱;見順生心,隨意煩惱;見冤生憎,恨心煩惱;見親生愛,私心煩惱;一切外見,內生取捨,俱為煩惱,難以盡述。參禅之流,定除事障,事障不空,煩惱必亂正定。
  (四)、如何謂所知魔?所知魔者,謂之理障,理障不除,能亂正定。雲何所知之過?知我得悟,知我通宗,知我明教,知我會理,知我多文,知我多見,知我戒嚴,知我得定,知我有慧,知我證空,知我自在,知我無礙,知我得通,知我得妙,知我證道,知我成佛,等等所知,為之理障。理障不除,法執不忘,法執不忘,真心不現。修禅定者,必要泯之。
  (五)、如何謂邪見魔?邪見魔者,謂之執障,執障不除,必墮邪定。雲何邪見如是亂正?執性不壞,謂之有見;執性本空,謂之無見;執本不死,謂之常見;執隨氣滅。謂之斷見;執無生有,為自然見;執氣化形,為邪因見;諸如非有非無、即有即無,一切邪執邪見,因緣自然,不離空有。斷常兩頭,自障本理,往隨歧路,參禅之流,須知悟之。
  (六)、如何謂妄想魔?妄想魔者,謂之自障,自障不空,生滅不停,顛倒散亂,遮障本心,參禅之人,須要空之。今舉一二,以明妄障:如妄想悟道、妄想修證、妄想得定、妄想發慧、妄想多知、妄想能文、妄想名遠、妄想多供、妄想為師、妄想眾歸、妄想續祖、妄想住剎、妄想弘道、妄想傳錄、妄想後嗣、妄想入藏、妄想神通、妄想玄妙、妄想奇特、妄想異怪、妄想長生、妄想返童、妄想飛升、妄想成佛,諸妄不空,動念乖真。初學慕道,泯妄為本。
  (七)、如何是口業魔?師曰:口業魔者,謂之狂障。若不儉言,縱意多談,散心亂念,不得定心,口業因何,過之太甚?談玄說妙,講教言宗,自誇得悟,卑他愚迷;論人長短,說人是非;吟詩歌賦,信口胡唱;評論古今,議國興廢;昔日賢愚,今日凶吉;不干已事,高言诤論;他人得失,無故毀贊;說諸欲境,令人生愛;說諸不平,令人發怒;背後毀譽,當面稱譏;一切利害之言,使自忘失正念。參禅之人,須要深戒,不但儉言養德,而當使心不亂。初機修行,慎之忌之。
  (八)、如何謂病苦魔?師曰:病苦魔者,謂之苦障。身多病疾,皆因業衍,或自失調,變生百病,不得受用,學道有礙。愚開數條,須自預防。調理脾胃,節擇飲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饑莫讀誦,飽莫負重。食後勿睡,夜忌飽餐。好吃腐爛,愛食煎炒,偏貪五味,強用非物,濕地坐禅,風處打睡,汗出入水,受暑貪涼,當風沐浴,露臥星下,大饑大飽,大喜大怒。大寒大暑,大雨大露,內傷外感,一切失調,生諸疾病,使身不安,後學須知,預防避之。
  (九)、知何謂昏沉魔?師曰:昏沉魔者,謂之睡障。睡障不練,昏沉太重。真心不朗,慧性不發,墮在暗昧,黑山鬼窟。其病何因,多此昏障?皆因食重,多貪厚味,語多喪氣,勞形脾困,精神不清,濁氣渾亂。愚疾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唯貪安樂。後學用功,須發精進,引錐剌肉,一頭觸柱,禮佛燃燈,立險經行,苦身磨練,睡魔方輕。不然縱意,真心不朗,參禅之人,勇猛降之。
  (十)、如何謂大天魔?師曰:大天魔者,非同諸障,皆因正修,將以證道,心精通吻,湛然不動,驚起天魔,及諸鬼神,宮殿崩裂,大地動搖,魔王驚怖,魍魉慌越,一切魔魅,俱有五通,同來惱亂,不容入聖。變諸異怪,化諸欲境,亂爾禅定。心生取捨,魔得其便,主人受害,自發顛狂。謂已成佛,生陷王難,死墮無間。參禅之士,正念分明,智慧朗照,一心不動,任他使能,我不見聞,正定降魔,自然消滅。後學修道,自慎辨之。
  ●清定上師說,去障有五力:一白淨種子力、二熟修力、三特別空力、四拔困力、五發願回向力。
  (一)菩提心力與持戒力;(二)念誦靜坐;(三)甚深空觀;無畏修行,好壞境界澈底放下。(四)無我猛進;(五)為正法久住成佛度眾生。
  ●高峰祖師說:“功夫用到極處,有八萬四千魔軍在汝六根門頭伺候。汝若有一絲一毫的分別心、貪求心、希求心、執著心,你就被它控制,廣行魔事,成為它的眷屬。”
  ●有一比丘尼念佛念得很好,出現一個境界:聽聞水聲、風聲一切聲音都是佛號聲,後來為什麼吊死呢?這也是岔路,也許是執著境界成病、著魔。她放下佛號去分別外境,境界趁機而入,被魔控制後,才會去自殺,見此境界後不理它,念佛應更加懇切,功夫可以深入一步也。
  (筆者曰:有一個老法師說,他以前看了《楞嚴經》裡講楞嚴咒心,“摩诃悉怛多般怛啰”的威力作用甚大後,發心念楞嚴咒心,後來也出現境界,滿房間連床下都有人在念咒,把他嚇得再也不敢念了。有一人修不淨觀,修到一定程度,在定中看見一個死屍在他面前後,再也不敢修觀了。古德說:道高方知魔盛,非虛語也。由此而知,無論修那個法門都必須要把理路搞清楚,必須要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有二種。一是大徹大悟人,稱為明眼善知識,他有觀察眾生根機的能力,知你功夫到了那個階段,有何執著禅病等,用各種不同手段方法,幫助你破迷開悟,破除你執著等等。二是一般普通善知識,知見正確,理路明了,有一定的功夫見地,實踐經驗,依止他不會給你帶錯路。(末見性不能稱善知識,此處說善知識乃方便之說也。)上述境界若知是幻化的幻境,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所現,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的道理,不理它,只管照顧自己功夫。參話頭人,話頭要更加懇切,此時話頭若不得力,可以暫時念佛持咒,降伏自己恐怖心也。念佛持咒人,佛號咒語應更加懇切,以降伏自心為主,度過難關矣!修不淨觀人也可以暫時念佛持咒降伏自心。用功人要有大丈夫的氣魄,膽大心細沖過重重難關到達目的地。修道人沒有魔擾是不可能的事,貴在知見正確,理路明了,識破它,不理它,把持得住,作得了主。)虛老說:“功夫用到有點受用時,境界說之不盡,但你只要不執著它,它便礙不到你。不執著就是不理它。好境界不取著,不生歡喜心;惡境界也不排除它,只照顧功夫。”有一個人打座時,一心想見觀音菩薩,後來魔變現一個“觀音菩薩”,下座後去追,以後打坐經常想見菩薩而成病,後來黃居士畫大悲符水服後愈也。
  ●現在人學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
  第二、誤以為求佛可以消罪滅障得福報,而自己依然迷執。事境為真,貪求不捨,以致煩惱如故。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的迷誤,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業,得福報的。
  第三、於初下手時,不明學佛的究竟,沒有正確的決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於盲從。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第一須明心見性。
  第四、依賴他人,為使修道能夠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無上的法,最好的師父,於是就生起種種“較量高低”的分別之見,生起諸多門戶紛爭的見解。時時萦回於心中,尤其在分別挑選不定時,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法,而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結果往往是走回頭路,或是走錯了路。空耗時光,一事無成。
  第五、因為空耗時光,久無消息,於是就疑人謗法,或者是退轉不修了,半途而廢。
  第六、貪取於法,以多為勝。樣樣兼之,不能一門深入,結果是徒勞無益。
  第七、是向外馳求,不知痛切參究自心。想起來了或有了空閒時間,則在佛堂裡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參參禅,一曝十寒,終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當做消遣之事,無關痛癢,結果畢竟是毫不相干,一事無成。
  第八、不明“法無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場,不可強同,不依規矩而自生法見,妄自改基,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人善,為學佛之極致,不知究竟了義。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學佛唯一的成就,卻不明白如何往生之義,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進。
  第十、縱然遇到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第十一、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說某人開悟了,某人沒有開悟。卻不曉得你要分別人家開悟了否,你自己須開悟。你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斷人家是否開悟呢?人雲亦雲,妄自猜測。實在無意義,反而自心不清淨。
  第十二、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生疑生嫉、且恥下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問,更或輕慢初學,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為主,於法不知圓通變化,其性現前,不敢承當。
  第十四、錯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
  第十五、當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自覺,任其流連往返,決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卻不得受用。
  學佛果真能將上述種種弊端弄明白,切實精進修行,對境不生愛憎取捨之心,知道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顯現,能透過現象而見其本質,這就是見性!再經過除習的鍛煉,就是保養聖胎,讓它發揚光大,即能圓證菩提。倘若對境心有粘著,更或念念不捨,那就不能自诩見性。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要下地獄、遭惡報的。不管是念佛、參禅或者修密,均須妄念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連虛空也不可得,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證悟!開悟後對境才有力量,不致為五花八門的物境所動搖。否則,說食不飽。遇境即失,不得真實受用。所以,我們要時時反問自己,對境是否還粘著?是否真的識得本來?假如對境為妄想所左右,產生愛憎取捨之心,即就生死不了,就須深自慚愧內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摘自寧德天王寺牆報)

 

 

上一篇:智光法師:參禅路頭見聞錄 第一章 認識路頭與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下一篇:傑克·康菲爾德:踏上心靈幽靜 第12章 靈性生活的周期 修行方式也有周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