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3
時間:2009年04月11日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歡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再度來我們《金剛經》的講座,今天要從《金剛經》的第十一章講到第十五章。
 
昭明太子把《金剛經》加以定義、分類,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是〈般若本義品第三〉;第十五章是〈般若廣義品第四〉。〈般若本義品〉是講怎麼樣自覺自度,而〈般若廣義品〉是講怎麼度他。
 
我們現在就來看第十一章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恆河當中的沙多不多呢?當然多了!那麼每一粒沙又是一條恆河,那麼像恆河沙數這麼多的恆河,裡面的沙多不多呢?當然多了!所以須菩提就說: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這一段經文前面應該有講過,重復講的目的主要就是讓我們感受到那個無量的多的feeling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東西都是要有感受、要有feeling的啊!不是只是文字而已。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裡又更進一步了。祂說: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那麼多恆河裡面的每一粒沙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有一個人把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用七寶把它裝滿,用來布施,那他的布施多不多?──那不是又大了好幾倍?翻了好幾翻了嗎?這個時候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剛經》中,甚至只受持了經中的四個偈子,為他人說,這樣做他所得到的福德呢?勝過前面用那麼多七寶來布施的福德。──這個其實是更加強了!前面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後面馬上接上一個句子「福德即非福德」,邊沒有接了,為什麼呢?前面那個要接,是因為須菩提心裡想:「哦,這樣啊!那我就只要念這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只要做這樣做就勝過了嘛……」一起了這個念,祂馬上就告訴你:「福德即非福德。」因為上一次已經受過教訓了,所以須菩提這一次就沒有這樣想,所以就沒有再加那個句子了。
 
第十二章經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有人講解《金剛經》,或只是講四句偈,你就應該知道這個地方,一切天道和修羅道的神仙們都會來這裡供養,會把這個地方看成是佛的塔廟,何況有人能夠修持、讀誦這整部經。須菩提!你就知道這個人會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代表有佛在,他就如同是一個受尊重的佛弟子。
 
第十三章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這部經典是什麼名字啊?我們要怎麼奉持這部經典呢?」
 
佛告須菩提:這個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就用這個名字來奉持這一部經典。為什麼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這個就出現了《金剛經》的句型。其實這個句型前面就已經出現很多次了,這裡少一句「是名般若波羅蜜」,那個有的時候說出來,有的時候不說出來的。
 
接著祂就考須菩提了,祂說:「須菩提!如來有說法嗎?」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這回須菩提答得很正確了。祂前面明明在說嘛,「說即非說」,這都是《金剛經》哦!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祂就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灰塵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很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尊又再告訴他:「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它不是微塵,這樣才是微塵。」
 
這個部分我們在第一次就已經說明了,不過我們再說明一下:第一個「微塵」是有相的;「非微塵」就是沒有微塵,也是一個清楚的相,但是跟「微塵」的相正好是相反的。所以,祂說微塵就是非微塵,這樣微塵的相就被對銷了。當微塵的相被對銷的時候,只剩下什麼呢?微塵的本質!當只剩下微塵的本質的時候,就是「是名微塵」。所以對銷了的時候,你心裡面是空空的,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個空空的才是對銷了,如果講到那個微塵,你有;非微塵,你也有;兩個你都有,那就沒有對銷,就不是「是名微塵」!因為「是名微塵」代表的是沒有相的微塵的本質;已經把微塵的相剝掉了,只剩下微塵的本質了。那麼什麼樣的狀況是剩下微塵的本質呢?就是當你念到這個句子的時候,你心裡面是空的;如果你心裡面不空,有微塵的相,也有非微塵的相,那就是還沒有對銷!
 
所以,這一點你要注意,當你還沒有對銷的時候,那麼「是名微塵」還是一個相,還沒有達到微塵的本質!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樣的!所以,你一定要順著這一個意思,說這個世界就不是世界──「咦!怎麼這樣?」空白了……OK!「是名世界」!這樣才對。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裡祂又再問須菩提了。佛經裡面有說佛有三十二聖相,這三十二聖相都在頭部這裡,所謂光圈、毫光……都屬於這三十二聖相的之一。
 
祂就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就是說看看哪一個有三十二相,若有三十二相,「哦,這個就是如來!」是不是可以這樣呢?這三十二相是佛經裡面講的喔!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果可以三十二聖相得見如來,那就還是著相啊!你的覺性就還是被鎖在三十二相這個相裡面啊!你還是這三十二相的囚犯啊!所以不可以!「為什麼呢?如來說:三十二相意思就不是這三十二相,這樣才是三十二相。」「咦?……」所以當你一講到這三十二相的時候,你要怎麼樣呢?你要沒有相,心中是空白的。怎麼樣去達到空白呢?就是拿「非相」來沖銷,這個把它沖銷的方法就是「自覺自度」!你怎麼達到離相?怎麼達到那個相被沖銷了?若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就是在自修、自覺!──這一段是非常實際的在教你怎麼做、怎麼修行啊!
 
我們一講到佛有三十二相,講得天花亂墜的時候,那個時候還不對;講到天花亂墜時候,若你心裡面那些相都不見了、沒有了、空了,這個時候就對了,就是「是名三十二相」了。有的人可以直接就把它化空了、離相了;若做不到,你就用「即非三十二相」把它沖銷掉。不過我也知道很多人沖來沖去還是沖不掉,沖不掉就不是「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如果有人用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如果有人拿這部經典,甚至四句偈來修持,也為他人講解,那麼他的福德會比你拿恆河沙那麼多的命(還不是這一個命而已)來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多得多。
 
第十四章經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這個時候,須菩提聽到前面講的內容,他已經深深的了解《金剛經》的道理了,
 
所以他非常歡喜的流淚,並不是悲傷的流淚,所以「涕淚悲泣」應該是「涕淚喜泣」才是。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以前以來所得慧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天眼呢,就是有些人有特異功能,他會看見我們看不見的、很奇特的一些事情的狀況,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則是修來的;那慧眼是什麼呢?慧眼不但能看見,而且會了解這些情況裡面,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慧眼能夠辨邪正,天眼則不一定能夠辨邪正。法眼能夠見諸法實相,那就進到《金剛經》講的實相──是名狀態;佛眼呢?佛眼無見,什麼都看不到就是佛眼。須菩提已經有慧眼了,他有慧眼以來,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深、這麼好的經典!
 
世尊!如果有人一聽到這部經典,心裡面就完全接受,沒有懷疑,這就是信心清淨,這時他就會看到真實的本質,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這個實相就是沒有相──你要見到沒有相,就是要離相。
 
世尊!我現在聽到這部經典,相信它、接受它、受持它,都不困難;可是未來五百年以後,還有人讀到這部經典,就會信解受持,哦!那這個人就是非常難得了。
 
這個人怎麼會做得到呢?後五百歲不是說就是五百年,還包括現在。愈後面當然是愈困難啦!五百年以後還是有人可以這麼有信心,接受這個《金剛經》,那是非常難得,這麼難得的人,他為什麼做得到呢?因為他四相都沒有了,四相都離掉了,不是相中的囚犯,所以才做到的;如果他還有四相,他就做不到,因為他還關在相的籠子裡,還是相的囚犯!
 
他怎麼做到的呢?就是我相即非我相,就做到了。那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還是運用了《金剛經》的句型來做到的。這裡就是告訴你,你光這樣念就可以了。當然,你要真的念進去。你念的時候,就變成好像一念下去,我相就不是我相,心中一下空白,就做進去了,就是在這種狀況,就是做進去了。如果你心中一念,心裡面還是有我相,又加上一個非我相,那就沒有,因為沒有對銷,沒有對銷就沒有。
 
為什麼這樣做就是第一希有之人了呢?就成功了呢?離相了就可以了呢?我相即非我,人相即非人相,眾生相即非眾生相,壽者相即非壽者相──咦?這樣子念一念就可以了。為什麼?祂就說:你只要離了相,你就是佛了。用另外一句話來講就是:你離了相,那麼你就不是相中的囚犯了,你才成為一個解脫自在的人;不然,你不是解脫自在的,你是被相的牢籠關起來、被相的枷鎖捆綁的,你根本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的。現在,這樣就自由了,你能夠解脫自在,那你就是佛啊!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前面那些話都是須菩提說的,所以須菩提已經完全都懂了,所以佛就告訴須菩提:你說的對!你說的對!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典,他不會吃驚、不會害怕、不會畏懼,這個應該比前面更容易了,這樣也是稀有。──那麼在座的應該都是,在座都是不驚、不怖、不畏;如果又驚又怖又畏,今天就不會來了。所以,各位都甚為希有啦!
 
為什麼不驚、不怖、不畏就甚為希有?第一波羅蜜就是布施度,意思就是「布施就不是布施,是名布施」──這裡還是再重復《金剛經》的句型。大家不要小看這個《金剛經》的句型,你如果真的把心這樣子進去,用feeling去念它的話,你心裡面就一片空白。祂要你做的就是這個,要不然這些句子一再地重復干什麼?這樣重復就是在修持。
 
如來講祂的前世曾經有一次,祂被歌利王殺害的時候,是一點一點的來割截肉體,在這種狀況下當然就是在修忍辱波羅蜜啦!但是祂說「波羅蜜就不是忍辱波羅蜜」,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說我那時候沒有呢?如果我在被節節支解的時候,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話,我會生瞋恨心。」──照理說一定恨死他了,是不是?可是祂沒有生瞋恨心,祂為什麼可以沒有生瞋恨心呢?因為祂已經沒有身體這個相了,所以任你怎麼割來割去,祂的瞋恨心就是生不出來!
 
那個瞋恨心生不出來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已經離相了、沒有四相了,這個時候才做得到,不然是做不到的。那麼這樣還會有忍辱波羅蜜的相嗎?沒有啊!如果有忍辱波羅蜜的相,就會有四相。所以,就要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這樣一對銷了以後才沒有相,才是離相的,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是名忍辱波羅蜜」!
 
你這麼截祂,祂也曉得你截祂的身體,但是瞋恨心就生不出來。這個例子非常實際。大家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相呢?也不要節節肢解啦!只要打打屁股,若還是會生瞋恨心,就還是有相啦。
 
祂又想到過去曾經做過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就是專門修苦行的天界神仙,那個時候祂也做到無四相。
 
所以,菩薩要怎麼做?要離一切的相,所有的相都把它離掉了,那麼你的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夠啟發出來。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你的覺性,也就是你的覺知能力。當你的覺性不被那個相蒙住,而打開的時候,是沒有相的、是離相的;如果有相把你的心鎖起來、蓋起來、鎖住了,那菩提心就被關住了,發不出來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所以,我們就不應該住那些相(六塵相:色、聲、香、味、觸、法),不能從那個相中生心,要把那個相拿掉、剝掉,那個直接生出來的心才是菩提心。所以,應該生不住於相的心。所謂「住於相」,就是要根據那個相才有一個心生出來,我們不可以這樣,因為這樣就是「住相生心」;我們要生什麼樣子的心呢?要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如果你住在一個相了,你立刻就把它做一個非住、不住,把它對銷!所以,菩薩的心不應該住在色相上布施,也就是你布施的時候,不要住相布施。「色」只當中一個而已,「聲香味觸法」都應該包含在裡面。菩薩為了幫助其他的眾生,應該要不住色布施,也就是不住相布施。
 
如來說:一切相,就不是相;一切眾生,就不是眾生。「眾生」是一個「相」嘛,是吧?「又不是眾生」,這樣才能夠脫離「相」。
 
祂前面說的話,應該是祂知道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聽不懂,就懷疑祂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祂已經感受到聽眾裡已經有人有這樣的反應了,所以祂才這麼強調地說:我是真語者;還不夠,我是實語者;還要如語者;還要不诳語者;還要再加一個不異語者,不講怪裡怪氣的話的。
 
如來得到的法,也不能說它是實的,也不說它是虛的,它不是實也不是虛。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個例子舉得太清楚明白了。祂告訴大家:若菩薩心住於法相(相)來做布施的話,就好像一個人進到一個暗房裡,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不清楚、不明白了;假如菩薩的心不住於法相(相)來布施的話,就好像一個明眼人在大太陽之下,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住相就等於那個相把你的眼睛蒙起來了,你就關在暗房裡面,什麼都看不見;當把這個相一拿掉,哦!什麼都清楚了。這個例子舉得真是夠簡單、清楚、明白了!大家會想沒有相,相都看不見了,怎麼還明明白白?大家或許會有這個困難,希望你們沒有這個困難。
 
如果以後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的話,如來以祂的佛的智慧,祂知道你,把你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知道你能夠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以上從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是〈般若本義品第三〉,這個部分是在教你怎麼自修。
 
接下來這一段是〈般若廣義品第四〉,這裡是在教你怎麼度他、幫助別人。我們今天只講第一段,後面還有好幾段才會講完。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中午又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下午也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如此,長久以來,天天這麼做。
 
若另外一個人,聽到這個經典就很有信心,沒有懷疑,那麼他的福德比前面那個還要多。──這時不要生起「那我以後就不要布施了,就念這個經」的心,不要生這個心就OK了。
 
何況是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那麼當然他的福德就更多了。
 
這部經有不可思議的、不可稱量的、無邊無量的功德。如來是為修菩薩乘的人說的、為了發無上乘的修行者說的。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都知道、都看得見──現在還是一樣,祂都知道。能夠這樣做的人,他就是能夠挑起如來菩提心的擔子,能夠承擔如來的菩提心。為什麼呢?如果一個不是大乘者,他喜歡一些小的法,這樣的人會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會有著了四相的見解,那麼對於像《金剛經》這樣的經典,就聽不進去,沒有辦法接受了。因為《金剛經》是要我們離相的;要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是要真的離了相的人才做得到。
 
這部經在任何地方出現的時候,天界的、修羅道的都會來供養。你就知道擺了這部經的地方,天人和修羅道他們看到了就像看到佛塔一樣,所以他們就會來這裡供養,他們會繞著佛塔走,而且走的時候還會撒下香花。──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部經出現的地方,那些鬼會怕,因為這部經一出現,天人修羅都來了,都在那裡供養,那些鬼就嚇跑了。
 
 
【現場問答】
 
問:佛在世時,應還無塔廟,而《金剛經》中有如佛塔廟該如何理解?
 
答:佛在世的時候是不是沒有佛塔廟,可能是定義問題,因為佛的塔廟並不一定 要像現在的建築樣子才算。大家如果去過西藏,就會知道他們把一些石頭堆起來,那就是塔廟了。所以,不是一定要怎麼樣才叫佛塔廟,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因此,不要那麼著相,執著那個塔廟的相。
 
問:無所住心固然有別於消極不作為、無所謂或以拖待變。我自許以無所住心脫離目前職場困頓,然而卻又是一種以拖待變、無所作為,若真下定決心在50歲退休,則原有敬業熱忱、理想性格都難以發揮,那世上還有正邪可言嗎?請師父慧眼賜教。
 
答:你把無所住心理解成什麼呢?是消極不作為或者無所謂、以拖待變?大概是這個情況。但這個還是相,還是一種住。講到這裡,這個經文裡面說應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吧?我的師父在講解這個地方時還補了「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這樣才完整。既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也要「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個都不能住。所以,這個消極、無所謂、以拖待變,或者失業、無所作為,那是「非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能住的!因為相也不可以住,非相也不可以住;非相和相是拿來沖銷的,沖銷了以後,那個才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心生出來的是什麼相?它不是相,也不是非相,它是說不出來的、不能說的,它是離了相的。那麼它離了相,應該說什麼呢?就是離了相的菩提心。沒有相了,那麼他有主動權,他有能力。能力做什麼呢?他有能力用一切相,什麼相他都可以用。所以,這個時候這些相就不是你的牢籠了、不是你的枷鎖了;相就變成你做事的工具了,甚至是你的珍寶了。這些相就是被你用的,而不是把你捆綁的東西。
 
所以,我現在告訴你:你的什麼敬業的熱忱啦、理想性格啦,在無住的狀況生出無所住心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來啊!那麼世間的所有的相都變成你的工具、你的寶貝、你的珍寶;如果變不過來,表示你沒有無所住啊!!你還是有所住啊!因為你是在困頓中,你還在被捆綁中嘛!你遇到那麼多困頓,當你真的脫離的時候,那困頓就都不見了啊!所以你並沒有做到無所住心,而且根本就是有所住,所以才困頓的。你的那些困頓不就是相嗎?你就被那些困頓的相限制住了,這個狀況就是被捆綁中的囚犯。所以,我想你想問的是怎麼做啊?就是你若真的能夠離相,你現在所遇到的那些困難,你會看到那不是困難,而是你可以用的工具,是你的寶貝!看不到,表示你沒有做到;若做到了,就看得到。所以你的狀況就是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你把那個相拿掉了,你不住相了,那你馬上就是在大太陽下,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根本就沒有困頓嘛!
 
問:「如來是如語者」,「如」是什麼?
 
答:「如」是指真如,如來是如語者,如語者祂講的話是真如之言。
 
問:有事發生與人爭斗的時候,如何做到無我相?
 
答:做得到啊!我相拿掉了,你還是可以跟人家爭斗啊!這個正如同六祖惠能說的──他掄刀上陣還是在定中啊!大家想:哎?!這樣真的不是要有我相才會爭斗,離了我相還是可以跟人家打仗啊?那個根本都不困難啊!大家讀到這個好像要無我相,因為沒有我,所以我就不會跟人家爭吵。其實這個時候你並沒有無我相,你是把我相躲起來不跟人家沖突,並沒有達到無我相。爭斗不爭斗跟有沒有我相一點關系都沒有!
 
還有一點,你若真的做到無我相,而別人是有我相的,當他要找你爭斗時,他會找不到著力點。所以,做到的話沒有問題的啦!爭斗的時候,照樣是可以無我相;大家不要以為在爭斗的時候,一定是有我相。
 
問:看見美如西施的女人,如何做到無人相?
 
答:其實美如西施的人,沒有人看過。那是歷史上的想象,是一個想象,是吧?那個想象本身就是相。所以你要做到沒有人相,那也是很容易的呀!只要「西施即是丑施」,你就把它沖銷,就沒有了嘛!美的就是丑的,就沖銷了。只要一沖銷了,就沒有相;那就無人相,就沒有西施了。
 
問:當做到快樂等於痛苦時,是不是符合《金剛經》?
 
答:做到的話,就是。但是《金剛經》只是這樣念、這樣講沒有用,你要做到真的等於,就是《金剛經》。
 
問:經中所雲「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心在何處?是否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由不執著及離相修行,而得此心?
 
答:《金剛經》講的「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個心是被知道的,所以那是相──被你知道就是相。這三個心不可得的意思,這些相你沒有辦法得到。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個心,你留不住它,不可得就是因為留不住。
 
當你知道留不住的時候,你就能夠生出清淨心,而這個清淨心是不可被知的。我們說出來的這個清淨心,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可被知的,祂的特質是不可被知。所以我們寫出來的、講出來的清淨心、菩提心,都不是真的;真的不能夠被講的。那真的在哪裡?那個能講的就是,所以祂是什麼呢?祂就是能知嘛,祂就是能知、能講;祂不能夠被知、被講。我寫出來這個「能知」二字也是假的,那個能寫出這個「能知」二字的才是真的。
 
問:在此紅塵濁世中,修行不大容易,許多情境需以智慧去處理。請問我們人類之智慧,是由教育中的知識轉化而成,或由修行之清淨心去得到智慧?人生許多頓悟而來之智慧,似乎是由人生經驗及修行轉化而來。
 
答:說到我們需要有智慧……我們現在的教育並沒有教給我們智慧;而是教給我們知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現在一般的文化裡面,大概就以為知識就是智慧。事實上,知識不是智慧,這個地方弄錯了。所以,我們的教育拼命的讓學生要有知識;以為知識灌進去,灌多了,就會變得有智慧。事實上這是錯的。那麼,什麼地方在教智慧?我告訴你,《金剛般若波羅密》這個就是智慧,所以《金剛經》就是在教你智慧。
 
所以,你們真想要有智慧,就是多讀《金剛經》,來聽《金剛經》。這部經就是佛陀在教眾生要有般若智,這就是智慧。
 
那麼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當我們遇到困難了,我們想辦法把那個難題解掉、弄懂了──這種能夠解決問題、困難的能力就是智慧。知識是什麼?知識就是,有人遇到了困難,他用智慧去把那個困難解決了以後的結果。那個結果已經定型了,是死的啊!那不是一個能力,那是人家用智慧解決困難,所留下來的一些成果。把那些成果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知識。所以知識是什麼呢?是智慧所生出來的成果,這個成果本身不是智慧;而且生出來,那個就定型了,只不過就是那樣而已。
 
我們去學很多這個東西,結果呢?你會學的話,還可以從這些結果去回溯到他的智慧,那個還是有用、有幫助的。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大概都不是這樣,都想直接用。哦,他這個成果,我把它記起來,下次遇到相同的狀況,我就套用──那樣子是學不到智慧的。所以,我會認為知識是智慧的屍體!它是智慧的成果,但它是智慧的屍體。我們拼命吃智慧的屍體,不會有智慧;拼命的吃進去,裝了很多屍體,還是不會有智慧。
 
這個觀點,只有把《金剛經》弄通了,才會看得出來,不然根本都看不出來。但是你如果會吃屍體,又會回溯;從他的成果,回溯到他的源頭,這麼做你就可以把他的智慧學到了。還是可以學到智慧的,不是從知識那邊就一點都沒用。但是你要會啊,不會的話,還是沒有用的。
 
問:佛、菩薩頭上的光圈及毫光等三十二相,似乎是一種磁場,是能量散發出來的,有人看過嗎?
 
答:當然有人看過啊!不但有人看過,有人他自己就有;但那還是相。你要說它是一種什麼能量、什麼磁場,這只是名詞的問題。
 
問:我們修行重點,是否是去修這個心,以及修離相而得之清淨智慧,而不必去執著、去念幾百部經?
 
答:對,主要就是要有這個清淨心。只要你的菩提心活過來了,就是等於讀了所有的經典。
 
問:佛經中許多說法,是否有些是比喻,而非真有其事?《聖經》中也有不少比喻。
 
答:佛經所講的東西,我告訴你,全部都是比喻,真正的東西說不出來,所以如來會說祂沒有說。因為真正的,沒有辦法說出來;只要被說出來的,都是比喻,也就是都是假的。
 
問:所謂不著相,是不是就是不執著?
答:對。
 
問:請問《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指什麼?
 
答:金剛就是不壞,般若就是指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一個不會壞的、金剛不壞的、到彼岸的智慧。所謂彼岸,就是佛世界。什麼樣子就是到了佛世界?菩提心只要一啟發了,就是到了佛世界。
 
問:以身布施,指的是什麼?
 
答:這個以身布施,不是指我們人間,指的是像一些極樂世界的人,或者是某一個天界的神;他們會生出無量無邊的化身,這邊講的是這種境界。大家會想,我只有一個身,怎麼有那麼多身可以布施啊?我們人的話,就這麼一個身,布施完就沒了,所以祂講的不是我們人身的狀況。
 
問:般若波羅蜜,印度文是否為智慧?
答:對啊,是智慧。
 
問:如來的涵意為何?
 
答:「如來」是佛的十個尊號之一;如來還有一個尊號叫「善逝」。「如來」就是來自由,就是來到世間,祂是自由的;「善逝」,「逝」就是死掉了,「善逝」就是很會死,代表去自由。所以如來善逝,合起來的話,就是來去自由,那就是解脫自在啊!
 
問:台北市有一個圓覺宗組織,與貴組織有何區別?
 
答:哦!另外有稱圓覺宗的,應該都是我師父的徒弟,所以是我的師兄所辦的。有什麼區別?你可以說有區別,也可以說沒區別。要說區別,就是我們還是不一樣;說沒區別,他們都是華藏祖師的徒弟。既有區別,也沒有區別。
 
問:《金剛經》是否是在啟發本自具足的菩提心?法報化三身,何期自性圓滿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光明朗淨,住在菩提心的狀態,就是是名、也是離相的清淨心,是嗎?
 
答:是。
 
問:如此能自在解脫,就可以清楚明白,也能生萬法,是嗎?
答:是。
 
問:實相是一種什麼境界呢?請老師開示。謝謝。
 
答:實相是什麼呢?實相還是一種相,但是實相是,你已經離相了,這個時候你所見到的相、你所運用的相、你把它視為寶物可以運用的這些相,就是實相。如果說,你沒有辦法離相,那這些相都是牢籠,都是枷鎖;都是把你困住的,讓你看不清楚的。
 
問: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相,先不讓它生出來,就不必去做離相的功課啦,是不是?師父是否能教我們如何讓相不生出來呢?
 
答:經文裡面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如果這個相不准它生出來,那不是我們也不用去做離相的功課啊?是啊,可是它已經生出來了。你若一直停留在佛世界,不要入世,那就沒有生出來;你只要入了世間,成為人了,就已經是生出來了,所以你現在能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要不生出來,已經不可能了,因為你已經生出來了呀!現在,你能做的就是要想辦法能夠離開它、超越它,不被它捆綁,就只有這條路了。
 
問:打坐中曾達到人我消失的空靈世界,一片光芒、法喜充滿的境界。如今一次又一次的靜修,卻被空所鎖住。如何破空,而永遠簡單地進入三摩地的境界?
 
答:你的狀況是被空相所鎖;「空」被你知道了,它就還是相啊!要知道,只要被你知道就是相,不一定還要什麼色聲香味觸法,非色聲香味觸法。所以這個空被你知道了,你就已經鎖在相裡面了。
 
問:何謂四句偈?
答:在《金剛經》裡任選四句話,就是四句偈。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二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