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西方確指》最忌是夾雜、培育仁慈善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西方確指》最忌是夾雜、培育仁慈善心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當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好,請看下面。第五十段:最忌是夾雜。這段開示很重要。修行淨土法門最忌諱的是什麼?是夾雜。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沈元輝居士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是這樣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確實把我們這個世間修淨土法門的一個最重的毛病點示出來了。大凡修淨土法門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在《無量壽經》知道,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淨土法門它強調的是專修,是一門深入,是一向專念。跟這個專修、一向專念相對立的就是雜修、夾雜。那麼這個夾雜是來自於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的心理狀態。因為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夾雜的,所以表現出來:對法門的選擇、修持的過程,他也是充滿著夾雜的特點。而且他會認為夾雜放心,夾雜安全,夾雜保險。不夾雜,光念一句佛號,他懷疑還不夠。

那進一步說,什麼叫夾雜?這裡提出了六個內容。夾雜,第一是“又諷經”,這部經也好,那部經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讀誦經典。“又持咒”,聽說這個咒有多大的功德,那個咒又很殊勝,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還有觀點說,持咒功德很大——消業障,先持咒消完業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號放下來去持咒。“又做會”,就趕種種的法會。經忏佛事、開光、升座、種種很熱鬧的法會,他以為就是不得了的殊勝,不遠千裡都得去趕那個法會。第四,“又好說些沒緊要的禅”,就是喜歡談些禅宗的機鋒轉語、玄妙的話。第五,又喜歡“談些吉凶禍福”——人生的命運。什麼時候轉運,什麼時候有災禍,怎麼消這個災禍,喜歡談這些。第六,又喜歡談那些“見神見鬼的話”。“又有一個護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現在我什麼什麼事情都有問的人了”,或者又見到了什麼這個境界、那個境界了。那麼這些都屬於夾雜的范圍。你既然這麼夾雜,你的心就不專一。本來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要系緣佛號,系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現在你是又持咒,又趕法會,又說些禅宗的機鋒轉語——談玄說妙,對吉凶禍福這些東西又感興趣,那你心就更亂了。

“心不專一”,你想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難了。為什麼?你心不專一,不能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說明信願是有折扣的,這樣你就很難感通彌陀的願力。感通不了,你想憑自己的功夫往生——憑你做這些夾雜的功夫回向往生,都是不可能的。這樣可就不空費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嗎?也就是說你解決不了輪回的問題。那今生解決不了輪回問題,一錯就百錯:一失人身到三惡道裡面去報到,那就不知道哪個時節又能夠出頭做人。那叫“苦哉苦哉”。所以菩薩開示——對沈元輝居士說:“以上所說的那些夾雜的內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只做些什麼事情呢?“你就緊緊地抱持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放。”專門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這裡特別談到“期生極樂”,就是只唯一地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讓我開悟;念阿彌陀佛讓我得神通;念阿彌陀佛讓我下一輩子童真出家。都不是這些。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指向往生,這才是跟名號功德、名號願力相應的一種願。那麼這樣念佛時間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能夠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你今生信願稱名,緊緊地抓住阿彌陀佛不放,雖然你身體還沒往生,你的心早已過去了,已是“極樂之嘉賓”了。這才不會辜負這一生修行的事業。

那麼最後覺明妙行菩薩就給沈元輝居士一個偈頌,要他依這個偈頌的內涵來修行。這個偈頌很好,大家要去把它讀熟。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身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好,這六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萬法之總持。大家看看這句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種贊歎。萬法——所有世間的善法和出世間的善法,都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所以阿彌陀佛名號是大總持法門。

為什麼是總持法門?這裡從阿彌陀佛發願的功德可以證明。以及還有《無量壽經》,還有《法滅盡經》,特意強調的一點是:末法的最後,所有的佛法都滅掉了,獨留這部《無量壽經》住持,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對苦難眾生作最後的救度。那麼這段經文是寓意深刻,就是在末法苦難的眾生、罪惡的眾生難度的時候——所有的法門都產生不了效果,唯有這句阿彌陀佛才能起死回生,這種妙法才產生作用。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就總持末法的最後。所有的正法——佛通途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滅掉的時候,那麼最後有一個方法就是“以總持持余尊法”。就是以一個總持的法,來把所有的佛法濃縮、凝聚在裡面。那麼通過這樣情況來看,所有的大小乘經典全都滅掉了,但這句阿彌陀佛還存在。只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還存在,眾生還能夠相信,雖然佛法已滅,但實際上並沒有滅。為什麼?是以阿彌陀佛這一法,把所有的法都保存下來了,讓它流轉無盡——救度眾生的佛事沒有終止。這就是總持的根本內容。所以也就知道,無論是《無量壽經》還是《阿彌陀經》,淨土經典所闡釋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相傳的慧命,是九法界眾生出世的本源。所以只要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存在,也就是在大乘圓頓的佛法,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法以及十方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還沒有消失,就是大夜方沉,還能作一盞智慧的明燈。眾生煩惱波翻浪卷,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名號,還能做中流砥柱。可見這句阿彌陀佛名號跟末法的罪惡眾生偏有因緣,跟娑婆世界眾生偏有因緣。要在這裡理解這個“萬法之總持”的涵義。

 好,那麼這句名號總持一切法,叫萬德洪名。念它的時候,我們真誠的心念出來,心和音聲要相依。這是我們不斷要說的。我們每天念佛,你念出去的這句聲音,要念清楚,聽清楚。(這)跟我們的念頭是掛上關系的。你把握不住了,聽不清楚了,這就不相依。相依就是你能夠念清楚、聽清楚。聲音的當下,你的心也在當下,這叫“念茲”。“茲”就是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也就在當下,就在阿彌陀佛名號裡面;阿彌陀佛名號有我們心性的貫注。“念茲復在茲”,你這樣至誠的去念。我們以信願持名做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作所應之緣,這樣就能夠感應。感應是從眾生跟佛兩個方面來談的,有感才有應。如果光有感,沒有彌陀的願力——沒有這個應,你再感也沒用;如果有這個應的力量,你不去感,那個應雖有,但是就這個不感的眾生來看,也是等於沒有。所以要感應,一定兩者互動,這叫“感應道交不思議”——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種不可思議就是大不可思議了,當我們感應溝通之後,阿彌陀佛全體的願力光明都能在我們的身心上體現出來。我們這一念能感的心——真誠的,就能穿透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空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產生一朵蓮華。那麼當我們感應道交的時候,阿彌陀佛全體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在我們的身心顯現,我們每一句佛號都有著阿彌陀佛一切種智的智慧顯發出來。所以這裡不可思議的感應,包括聞到佛香,看到佛光,等等這些。它感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信息,透過名號的通道能夠通到我們這邊來。那麼所有的感應景象裡面其中就談到,你當下這一念心就能表現為:在七寶池裡面展開一朵你的蓮華,標上你的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拿著這個蓮台,來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既然當下我們的蓮華開放在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也就意味著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如果我們精進不已,我們的蓮華就越來越大,光明就越來越燦爛;如果我們在這裡煩惱又重,馬上又後悔了,又退轉了,不相信了,那個蓮華就會枯萎。所以那個蓮華的狀態,就是我們當下在這個娑婆世界心理狀態的一種折射。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你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蓮華都能把你的心理狀態——包括修行的功夫,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麼關於這一點——專修的問題,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給我們開示的。從善導大師強調專修:一百人專修,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專修,一千人往生。如果你是雜修的話,那一百個人難得一二,一萬個人難得三五。他把專修的必要性張揚到這個程度。像省庵大師、徹悟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通宗通教,最後在行門當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像蓮池大師所說: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蕅益大師通宗通教,最後就是每天十萬聲佛號。省庵大師就是: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平生只有西歸願,肯為他緣負此心!你看,就是非常單純,非常專一。就是拿著念珠,就是念六字洪名這部大經王,用這個來消磨歲月,度過光陰;平生只有一個願——就是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願,世間任何的緣、出世間任何的緣,都不會把這個心願給轉移掉。那徹悟大師也談到什麼叫執持名號:拳拳服膺之謂,就是把這個佛號牢牢地持在內心而不能暫忘。不暫忘這叫執持名號。如果稍微有一念的間斷,都不叫執持;或者有一念的夾雜——就是前面“又持咒,又做會……”這些夾雜,也叫非執持。一定要這句名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這叫真精進——修行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就能圓成淨業。

這些淨土宗祖師為什麼成為一代祖師?都來自於不夾雜,來自於專一修行,來自於老實念佛。所以有時候我們夾雜這個、夾雜那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水平很高。“你看我能夠禅淨雙修,我能夠禅、淨、密三修,我能怎麼……”這些都是你的煩惱,都是你的業障。實際上最高的法門就是一門深入,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因為這是大總持的法門。你了解這是“萬法之總持”,你就會認為這句阿彌陀佛足夠了。你如果不能理解它是“萬法之總持”,你就覺得不夠。

菩薩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自今當痛思前過,斷其後愆。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贻厥身災。今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唯務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請看第五十一段:培育仁慈善心。這緊接著上面一段。由於戰亂的因緣,八人逃難,再回來。覺明妙行菩薩就對定恺作了如下的開示,說:“你已經回到家裡。既然遭受到這樣戰禍的大難,大難不死那還是很僥幸的事情。”“幸而得免”,要痛定思痛。就應當要痛切地思惟:這是多生多劫的罪孽所致。要生起殷重的忏悔心。忏,就是對以往的罪過有一個冷峻的反省;悔,就是以後再不重造這樣的惡業。“痛思前過,斷其後愆”,就是忏悔的本質內涵。這也告訴我們:我們在人生的際遇當中,遇到種種的困苦厄難,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要生起大慚愧心、大忏悔心,這樣才是旋轉惡運的一個轉機。要使自己的這個心平和下來,不再有躁妄的心,不再有競爭的習氣,不再在世間要逞自己的狂志,使盡自己的能力,這就表明世間法的行持。為了功名利祿一切眾生都在以躁妄心來競爭,來使用他的奸謀。實際上都是在造惡業。如果再這樣去做的話,就會使這樣的痛苦災難永不中斷。

現在給出他一個名字——一個字,立名叫“恺”——定恺。恺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慈的意思、仁的意思:仁慈。那麼你看,無論是儒家,還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是把仁慈、博愛作為最高的善。那麼跟仁慈相反的正好就是殘忍、殺生。這就是導致戰爭、災難的原因。這個仁慈之心正好就是一個對治。慈就可以建立道德上的人格——慈以立身。仁——這個同體的仁愛之心,就能夠愛護一切生命。有這個仁慈之心就是忠恕之道。人是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貪生怕死,就不要傷害他們。就是由於我們平時為了口腹之欲,為了一些貪欲以強凌弱的殘忍性,我們多生多劫以來,從生到死殺害了很多的生命。而且殺害這些生命,我們還不了解,包括那些細小的昆蟲——蜎飛蠕動之物。既然殺害了這些生命,最終我們也要受到這樣的果報:被人所屠殺。戰爭就是這樣一個全面的屠殺。我們看歷史上那個白起——這個秦國的將軍白起,把趙國的軍隊全都俘虜之後,一天坑了四十萬的兵卒。像項羽攻破了秦二世的軍隊,也一天坑了二十萬的生命。明末像這個張獻忠,在四川稱為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殺起人來那是斷人的手足,手和腳堆起來都像山一樣高。就是這樣的殺業——一個集體的屠殺,也不是偶然現象。這就是我們多生多劫殘忍地傷害眾生的業報,最終要落在自己身上。

所以了解這樣一個情況,對人世間的恩恩怨怨、相互殘殺的過程,我們要明白:夢幻泡影。要做一個“好夢”,就得以仁慈心行善業。世間的功和名,得到也不要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要憂慮萬端。這些功名利祿轉頭也就是空,所以要關心的是培養自己當下一顆仁慈的善心。在這顆仁慈善心的導引之下,兼顧增上自己善良的行為。善良的行為就是推己及人的那種恻隱之心。以這個善行來仰答四重的恩德。四重恩:國土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這是在家居士的四恩。如果是出家人,就稱為國王恩、父母恩、師友恩、施主恩。好,這就是面對殺劫、戰亂的時候,要以仁慈善心來對治。目前,我們整個世界也是很動蕩的,每個國家都在加緊軍備。如果現在的戰爭一旦打起來,那不是誰勝誰敗的問題,將是同歸於盡的問題。所以這個時代更要培養仁慈的善心,以避免刀兵劫,以締造世界和平。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

 

上一篇:大安法師:《西方確指》曲示儒教,醒眾癡夢
下一篇:大安法師:《西方確指》三世業果甚可驚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