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莊嚴佛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莊嚴佛土(一)

梁乃崇教授

我們可以在世間找到佛世界,並建立佛世界,

可以永無止盡地趨近於圓滿。

通常學佛的人都接受了一個看法,以為佛性是好的,而眾生是不好的;出世間是好的,世間則是不好的;並且視世間如火宅,認為它是苦的,要趕緊出離;甚至認為世間是虛妄的、不實的,所以我們要脫離這個不實的世界,而到無相的、空的、無的佛世界。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再加上經典上也講了許多這樣的事情,所以一般人對佛教徒的觀感就是消極而離世的,而佛教徒也以這樣的特質沾沾自喜,認為這是我們的特色。

由此延伸出來一些現象,例如佛教徒不去改善世間的事情,因為既然這世間是虛妄的、苦的,是准備要離開的地方,那又何需花那麼多時間去改善?所以幾乎不做這方面的努力,甚至連對自己的健康也抱持這樣的看法,認為身體是不好的,是業障,因此應該受罪以消業;倘若佛教徒還在意身體,就顯示他沒修好,看不開。

這樣的看法,我認為是有偏差的,因為我們可以反問一下:如果這種看法是對的,是宇宙本來的真理,為何又要留下這世間呢?留下這樣的世間究竟是為了什麼?既然世間對世人來講,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卻要把它視為虛妄不實,這樣是不是有了偏差呢?

※莊嚴世間即是莊嚴佛土

而我自己是把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同等重要,且認為是相通的,雖然一般都把它們分成兩個對等的東西來看,但我還是覺得兩者是相互依持、彼此相成,不可以捨棄任何一邊。所以我對一般傾向捨棄世間而求取出世間的看法,覺得是有問題的。

倘若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個中間的過程,還不致構成問題;但若認為終極的狀況就是這樣,那問題就大了。因為如果終極的狀況就是如此,那我們就會疑惑,為什麼宇宙要有這個世界?既然它那麼不好,那你為什麼又要鑽進來呢?如果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那我們就要調整這種態度,不要把這世界看成是虛妄的、不值得來的,其實它應受到和佛世界、毗盧性海同等的重視。假如大家能把這個觀點調整過來,那麼佛教徒就不會被人看成是一群消極的人,佛教也不會被視為是消極的宗教了。

我會注意這個問題主要是從基督教的想法對比出來的,因為基督教對世間的事業與活動通常都很積極投入,甚至投入近代社會所演變出來的資本主義中。他們的資本主義是以增加財富為經濟主力;且在生財的活動中也把基督教給納入,因為他們認為增加財富是在榮耀上帝,所以資本主義能與宗教結合。但東方的經濟活動和文化背景一直缺乏這種精神,以致台灣近些年來,雖因實施資本主義而累積了許多錢,卻因不知如何善用,而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完全沒有顯現出富有後的高貴莊嚴,原因就是缺少這種文化背景。

因此我就想要發展一個合乎佛法的工商文化,把佛法的宗教精神注入。經過思考後,我覺得我們可以做一件不太困難的事,就是重新诠釋佛法。其實佛法裡面原本就有,只是被诠釋得偏差了,在大乘佛法裡,就提到我們要莊嚴佛土,這與基督教的榮耀上帝是類似的。「佛土」就一般的解釋來說,好像不在這個世間,但我要解釋的是:「莊嚴世間,即是莊嚴佛土」,不過要做到這點,必須把「世間」全等於「佛土」。我們要拿什麼來莊嚴世間、莊嚴佛土呢?我們要拿佛性的特質、毗盧性海的特質來注入這世間,也就是平等、解脫、清淨、不二、無分別、包羅萬象、整體一致的特質,與西方文化標舉的真、善、美、和諧的特質相近。我們要拿這些美好的特質來莊嚴佛土、莊嚴世界。

世間這些東西都是有相的,都是在被知的范疇裡,在被知、生滅中,所以是無常的。就時間上來看,毗盧性海卻具有「恆常」的特質。不過在世間的有相、無常中,我們仍然可以顯現佛性的特質,只是以另外一種形態呈現而已。有關這部份的工作,我們已在「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中做了很多,也了解科學中許多定律、原理的特質,是可與佛性的特質相合的。我們要怎樣莊嚴這世間呢?就是拿這些佛性的特質,在有相的世間顯現出來,精益求精,不斷地改進,這便是在莊嚴佛土,也是我們希望去做的。

※出菩提路是建立人間淨土

當然這樣的觀點對於習慣接受顯教的人而言,好像改得太多了,會不適應,而我也並不想把大家調到不適應的狀況,我只是提出這個想法而已。你原來以毗盧性海、解脫門為努力的目標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它當作最高的目標,它後面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那就是出菩提路。我們千萬不能把出菩提路,當作是降低水准,誤以為出菩提路是從最高的毗盧性海降到世間。降到這個世間做什麼呢?就是把這個世間還沒有入解脫門的眾生,一起帶到毗盧性海去。出菩提路正確的解釋是將世間建立成──人間淨土,這就是佛世界,這世間就是毗盧性海,所以出菩提路是比入解脫門更高的目標。

十二地菩薩是入毗盧性海,十三地菩薩則是從毗盧性海回頭,倒駕慈航,出菩提路入到這個世間,永無休止地建造佛土。而佛土在哪裡?就在這裡!它不是無形無相的,而是具相的、真實的,你現在就置身在這個世界裡。然而要怎麼才知道已經把佛土建得很好了呢?就是要愈來愈慈悲,愈來愈平等,真相愈來愈清楚,這不正是科學所努力的過程?從近幾百年藝術發展的軌跡看來,藝術是不是也在做同樣的事?雖然終極並不是圓滿的真、善、美,但是愈來愈好,而且永無止盡地在進步,這就是這世界本身的現象。

我認為如果佛法在這方面沒有做調整,就是沒有看到這點,因此就沒有進步;我們希望它在這方面愈來愈進步,就必須做些調整。

佛世界是很大的,從佛的角度來看,即使這個小世界及許多其它小世界,都不會被捨棄,就如同普賢菩薩的大行,他完全沒有要脫離這恆河沙數世界,各個世界任何一個眾生,他都沒有捨棄不管,他一直都再回來入這個世界。

所以,最早我在想這個問題時,以為需對佛教作一個宗教改革,但深入了解以後,發現我想要做的,佛法裡面都有,我想要修正的,佛法裡面也都具備了,只是現在佛法裡面多了一些解讀的偏差,所以我不是改革,只是把偏差掃除,並沒有提出釋迦牟尼佛沒有講過的東西。至於這些解讀的偏差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是對當時不同程度的人所做的解釋,而現在我們已經走到另一個階段,原有的诠釋是要調整的,若不知調整,是對佛法了解不夠深刻。

現在我要證明佛法原來就是這樣的,請大家翻到《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裡講「如來隨順」的這一段: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YIN、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我本來想要改革佛教,是因為喜歡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所以會覺得一般佛教在這個地方的解法不對。

再來是《華嚴經》裡的一段文字,也是我們修內證時要修的,那是我師父在我一開始修內證時加進來的: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自覺、佛覺、眾生覺一如無二如之旨,直趨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涅槃。」

這裡是說心、佛和眾生,三個都沒有差別;既然沒有差別,所以就不可以把眾生捨棄,同時也不能把這個世間視為火宅。而「實相現前,如如不動,即自覺(自己的覺悟)、佛覺(佛的覺悟)、眾生覺(眾生的覺悟),一如無二如(通通是一個真如,沒有第二個,是完全一樣的東西),直趨無上正等正覺(十三地)。」這個時候是徹底地把世間、出世間打成一體,所以是最高的。並不是說這只是回頭倒駕慈航,來做做救度眾生的好事;而是這個世界本身就可以化為佛土,可以成就十三地的佛土。

我們再從「簡修法」來看,其中也含有這個意思。我們修法請本尊來,與我們合而為一,在這個過程當中,本尊就代表佛,他跟你的佛性是相應的。這個法就是在演一個程序,把臭皮囊化為本尊,也把這個世界化為本尊的世界。所以這個法本身就是在改造世界、改造眾生,它是入到這個世界來的,並沒有要逃離。如果好好修,本尊的功德、智慧、神通力全都會貫注給你,本尊的健康、壽命也都會加持給你,你是不是變得更圓滿呢?同時是否也代表這世界更完美了呢?這個法本身就是在執行十三地菩薩的工作,而你在修這個法時,便是與諸佛一起執行這個工作,當然也就會讓這個世界愈來愈好。

或許各位會想:這個世界當然是有生滅的,遲早會結束的,生生死死的,有成住壞空的,時時刻刻在起變化的;然而它如何才能表現出永恆的常性呢?我要告訴各位,它仍是可以表現的,雖然所表現的方式與毗盧性海的那個常性不同,但還是表現了輪回,不斷地輪回,不斷就是它的常性;同時它也表現了空和廣闊無邊的特質。也就是說,這個世間可以永無止盡地改善,這個「永無止盡」就顯示了無量無邊的特性,即使是生滅的世界,仍然可以表現出這個恆常的特質。當然這個特質與毗盧性海稍有不同,一個具相,一個不具相。然而在具相、被知的范疇裡,表現的是另一形態。所以我們可以在世間找到佛世界,並建立佛世界,可以永無止盡地趨近於圓滿。

當然,倘若各位的修行工夫還不到,心還沒有開悟,可能沒有辦法體會這種永無止盡的完美,那麼各位還是可以先做入解脫門的工作;但是要知道那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修行的終極目標,在這之上,還有十三地菩薩所要做的永無止盡的工作,這是我們需要調整對佛法的認識與實踐的地方。我甚至希望將來佛法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能夠一代代累積改善這個世界,而不是每代都要從頭做起。

另外,大家可看看被我們視為外道的歐美國家,他們在科學上、在求真方面,一代代不斷地推進,而有今天昌明的科技;他們的政治制度,也是從君王專制,不斷改進成現今的民主制度;在社會條件方面,我們發現近幾百年來,他們也有長足的進步。但反觀我們中國,從宋朝以後,文化並沒有什麼進展,原因之一便是沒有累積成果,我希望將來我們能夠做到這點。同時我也要說明一點,也許有人會想:「你這樣的說法,是入了毗盧性海的人才能做的;我們根本還沒有到,怎麼能做這種事呢?」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從幾方面來談:

第一、你看歐美那些沒有佛法的國家,不曾到過毗盧性海,他們能做到的事情,難道我們做不到嗎?

第二、當你在修我們的「簡修法」時,就已經踏出這一步了。

所以沒有一定要修到高水准才能做,因為佛法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管你要不要給它加上「佛法」這個名字,這個真理都在宇宙裡運行。就如同「萬有引力」、東西會落下來這件事,在牛頓還沒有發現它的時候,東西就會落下來;不會因為你還沒有學到萬有引力,東西就停在半空中不落下來。佛法的真理就是如此,不會因為你說祂是佛法,祂才這樣,你不說祂是佛法,祂還是這樣,事實上,佛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而且正因為祂早就如此運行,所以歐美國家才能表現出來。二者的差別只是看得透不透徹,或是抓到巧妙的早晚而已。這是普遍的宇宙真理,不會因為你罵祂、不相信祂,祂就不見了,你看不到祂,祂還是存在於這個宇宙中的。

此外,《金剛經》中有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現)如來。」「即見如來」,那如來現在哪裡?怎麼現?就是由出菩提路,建立報、化二土,把這世間圓滿成佛世界這種方式來現,也就是剛才我說的,把佛的特質呈現在世間。我們把本尊請來,然後住頂,合而為一,本尊即是借這種方式呈現於世間。還有持咒時,最好能持到由本來面目在念這個咒,這也是一種現法。一般對「現如來」的解釋,大概是現在一個虛無飄渺的世界裡,這樣的解釋就不實在了,是非實相。

另外《金剛經》還有兩個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如如都不動,萬法在其中。」

所以從以上各點可知,佛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至於大家所得的印象不同,那是因為聽到一些偏差的解釋,而我所引證的,都是從經典裡面而來。所以,在我這樣的觀點之下,你對人生的看法與做法就會積極起來,不會覺得這個臭皮囊、這條命遲早都是要死的,活那麼久做什麼,早點死算了。因為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不夠莊嚴,我們雖然壽命有限,但可以努力變得比較長一點,像現在一般人可以活到八、九十歲,再來可以活到一百多歲,最長的可以活到兩百多歲,而蓮華生大士活了八百多歲,這就是在壽命上的改善與進步,也就是在莊嚴世間、莊嚴佛土。當你以這樣的心情在活時,就會滿足一點,而不會覺得活得很無奈、很無聊,整個生活態度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對一件事情的態度和看法,會影響到我們的作為。

資料記錄-趙義梅

資料整理-呂秀玉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有學和無學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整體觀與分別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