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不空的政教思想
呂建福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護國論、正法理國論和佛國本土論,其核心是政教互為利益,佛法護佑國家,國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國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於佛法有益於國家,因而護國更為關鍵。正法理國是佛教的一種政治理想,佛法護持國家,國家也要以佛法理國,不空認為帝王必以大乘理國,保護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薩之護持。不空翻譯《王法政論經》,提出具體的做法,還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闡釋,也想在中國建立由轉輪法王統御的理想國度,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國的理念。佛國本土論是試圖將佛國聖地本土化的一種理想,其目的在於提高本國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眾中的影響。不空的佛國本土論主要表現在宣揚中國為文殊菩薩的化境,其意即視中國為佛國淨土,於人間穢土建立清淨佛國,以實現其佛國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關鍵詞:不空政教關系佛法護國正法理國佛國本土論
作者:呂建福,1957年生,陝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不空(705~774年)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與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並稱四大翻譯家。不空也是唐代密宗的中興之主,他不僅翻譯了大量的顯密經軌,還傳法授徒,廣弘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及其共同的弟子僧一行創建的密宗至此發展到頂峰。不空生為三朝帝師,位列公卿;死後綴朝舉哀,爵贈一品,以—個僧人的身份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和特殊禮遇,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絕無僅有的。不空一生之所以取得這樣高的成就和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他所具有政治思想和秉持的宗教理念,是他的政教理念指引他的人生道路和宗教實踐。因而,探討不空的政教思想對於深入了解其人其事,對於全面認識中國佛教的政教關系思想以及宗教在中國政治格局中具有的地位和特點,均具有重要意義。故此本文不揣淺陋,就不空的政教思想作一討論,敬請同仁指正。
一、佛法護國論
以佛法護國是不空政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其佛教思想的一個中心,貫穿於他的整個宗教活動。護國思想實際上涉及政教關系問題,也就是從宗教的立場如何來看待並處理與政治的關系,對此不空提出政教互為利益的觀點,認為護國與護法是互為利益的,佛法護佑國家,國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國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於佛法有益於國家,因而護國更為關鍵。
不空在永泰元年(765)四月的一份奏表中說:“弘闡真言,宣揚像教”,既可使“皇風遠振”,又能“佛日再明”。而在大歷八年(773)六月的一份奏表中強調說:“設教者如來,弘傳者君王,施行佛事,非聖主而誰?”所以不空的一切宗教活動都圍繞護國而進行,不論建壇作法還是譯經傳誦,都要看是否有益於王化,其目的非常明確。不空總結一生的宗教實踐說:“不空所翻聖典四十余年,三朝已來贊修功德,志在宣傳,上資王室,下潤生靈”。而密教也是以擅長於祈福消災等佛事活動為能事的,最符合統治者的心理。正如唐肅宗近侍史元琮奏表中所說:“度災御難之法,不過秘密大乘。大乘之門,灌頂為最”。“其道場有息災、增益之教,有降伏、歡喜之能。奉此功力,以滅群凶,上滋聖壽無疆”。不空在奏表中也說他所修密法:“三時浴像,半月護摩,庶三十七尊,保明王之國土;一十六護,增聖帝之威神;壽如南山,永永無極”。所謂護國,有兩層含義,一是擁護國土之義,指佛教神靈護衛世俗國家及其人民,這是佛經上通常使用的護國概念。一是護持國家之義,指佛教徒通過修功德等佛事活動來為國家及其帝王祈福消災。護持的所謂國家,以封建帝王的最高利益——江山社稷為代表,也包括帝王個人及其皇室家族的福壽安康。
不空在宗教實踐中也踐行護國理念,開道場、建寺院、翻譯經典,無不從護持國家,有助王化為出發點的。如廣德元年(763)十一月十四日不空上表,請為國置灌頂道場於大興善寺,可“嚴淨花以開覺,使有識而歸真。庶邊境肅淨,聖躬萬壽”。寺內置大德四十九員,也是“永修香火,以福聖躬”,“報國行道”。大歷二年(767)初不空上表祝賀平定周智光,代宗批復中說不空“宗社威靈,大聖敷佑,師之護念氛棂永清”。大歷六年(771)三月二十八日不空上《謝恩賜大興善寺施戒方等並糧料表》中也說:“謹率求受戒僧眾等,於三七日懇誠念誦,精馳行道。奉為國家,以修勝福,冀無邊功德,上資聖躬”。代宗批復中肯定說:“三藏慈惠精誠,念深家國。弘修福利,廣被生靈;開建壇場,闡揚妙典;發揮後學,封植良緣”。大歷八年(773)六月在大興善寺修造文殊閣,稱為“大聖文殊鎮國之閣”。並奏請天下寺院設文殊閣,置三至七僧,“長時為國講宣讀誦,有阙續填,務使法音傳燈不絕,永康率土,長護聖躬”。永泰二年(766)五月一日上表,發心在五台山為國修造金閣寺,也是“庶靈神照明,以介景福,康寧寰宇,保佑聖躬”。大歷七年(772)六月十六日,不空奏請在東都金剛智塔院及石戒壇院置常住大德,“六時忏念,為國進修三密瑜伽”。“六時奉為國修行三密法門”。
不空所譯顯密經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從護國目的出發的,即所謂“有助皇化”者。乾元初(758),不空奏請搜集天下寺院梵夾,選擇“有堪弘闡助國揚化者,續譯奏聞,福資聖躬,最為殊勝”。大歷六年(771)十月十二日所上《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中說:“奉為國家,詳譯聖言,廣崇福佑”。“為國譯經,助宣皇化”。“詳譯真言及大乘經典,冀劾涓微,上資皇道。其所譯金剛頂瑜伽法門,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頓超凡境,達於彼岸。余部真言,諸佛方便,其徒不一。所譯諸大乘經典,皆是上資邦國,息滅災厄,星辰不愆,風雨慎敘。仰恃佛力,輔成國家”。“庶得真言福佑,長護聖躬。大乘威力,永康國界”。“但有護持於國,福潤生靈者,續譯奏聞”。其中不空還特地重譯了護國的專門經典《仁王護國經》,永泰元年(765)四月二日所上《請再譯仁王經》表說:“如來妙旨,惠矜生靈;《仁王》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未融通;潤色微言,事歸明聖”。“依梵匣再譯舊文,貝葉之言,永無漏略;金口所說,更益詳明”。使其“福資聖代,澤及含靈,寇濫永清,寰區允穆,傳之曠劫,救護實深”。
《仁王護國經》譯出後,據慧靈《新譯<仁王般若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序》記載,“诏資聖、西明百座敷闡,下紫微而五雲抱出,經長衢而萬姓作禮。阡郭充滿,猶牆堵焉”。並評論說“稽缁衣,覽青史,自摩騰人漢,僧會游吳,瑞法之來,莫與京者”。可見時人對此經崇拜之盛況。按載,代宗又令諸寺常時念誦,不空更作修持儀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仁王般若念誦法》、《仁王般若陀羅尼釋》等,令密宗諸寺弟子依法修持。
前後兩譯《仁王護國經》,內容出入不大,只是後譯明顯強化了護國的特點和密教色彩。該經在性質上屬於般若類,其中只有《護國》一品,宣揚該經有護國的功用。說世尊曾向十六大國王宣說護國法,若國土欲亂,賊兵刀起,受持讀誦此經,置百佛像、百菩薩像,請百法師宣講,並廣大供養,則有無量鬼神前來護持,災難即滅。還講了一個國王如何受持此經而化解殺身之禍的故事。不空譯本《奉持品》中更具體地說,只要讀誦此經陀羅尼,金剛手等五方菩薩一念頃便 至所詣,守護正法,令其國界無諸災難。不空譯本還增加了一段陀羅尼,說此陀羅尼能加持擁護,是一切佛修行速疾之門,若人得聞,所有罪障悉皆消滅,而誦習通利,則以法威力,當令國界永無眾難。如慧靈《新譯(仁王般若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序》所介紹:“經雲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如建立正法、護三寶者,我令五方菩薩往護其國,令無災難。又雲五菩薩自於佛前發弘誓言,我有陀羅尼能加持擁護,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門。若人得聞,一經於耳,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況復習誦而令通利。佛即贊言:若誦持此陀羅尼者,我及十方諸佛悉常擁護,諸惡鬼神敬之如佛,不久當得阿耨菩提。則知此陀羅尼,字母之根底,眾瑜伽之薮澤,如彼水木歸其本源。故菩薩演之,王者建之,黎人念之,諸佛贊之。俾爾昌而熾,俾爾福而利”。並說其儀軌,“凡我道俗,將保厥躬,遂求願踐菩提之路,登仁壽之域者,何莫由斯之道哉”!
不空還曾被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迎請到河西,請福疆場,尤其安史之亂發生後,不空積極為肅宗祈福謀劃,躬行護國理念。飛錫《大唐故大德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胪卿肅國公大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上之碑》記載不空說:“洎至德中,肅宗皇帝行在靈武,大師密進《不動尊八方神旗經》,並定收京之日,如符印焉”。至德三年(758)正月二十三日不空上《謝恩賜香陳情表》,說:“每布字觀心,投身請護,願乘弘誓之力,得值輪王出興。潔誠十年,累會明聖。前載函關未啟,陛下養德春宮,早奉德音,曲垂省問,兼赉香藥,密遣加持。及陛下北巡,不空雖不獲陪侍,弟子僧含光等歸從西出,又得親遇銮輿,崎岖戎旅之間,預聞定冊之議。不空雖身陷胡境,常心奉阙庭,頻承密诏,進奉鹹達。陛下睿謀獨運,法力冥加,群凶散亡,宸象歸正。不空微質,又忝朝恩,十月清官,以建辟魔之會;正朝薦號,仍臨灌頂之壇。塗飾上宮,熏修別殿”。至九月,不空進奉虎魄寶生如來像、梵書大隨求陀羅尼,肅宗批復肯定他的護國效用。說:“諸佛儀形,優昙希現;如來密藏,神睨難思。師大啟空宗,能持秘印,以茲正法,弘護朕躬,信受奉行,深為利益也”。後來代宗也充分肯定不空的護國功績,大歷三年(768)六月十三日,代宗為不空《謝御題先師塔額並設齋表》批復:“和上釋梵宗師,人天歸仰;慈悲智力,拯拔生靈;廣開壇場,弘宣法要;福資國土,惠洽有情,媿厚良多”。大歷八年(773)十二月十日批復不空所上《恩賜文殊閣上梁蒸餅見錢等物謝表》中也說:“和上傳教梵宮,流音東夏,弘揚聖典,持護真宗,福資群生,慶集家國”。大歷九年(774)六月十一日《加開府及封肅國公》制文中又說不空:“每執經內殿,開法前席,憑幾同膠序之禮,順風比崆峒之問。而妙音圓演,密行內持,待扣如說,自涯皆晤。滌除昏妄,調伏魔冤,天人洗心於度門,龍鬼受藏於神印。固以氣消災疠,福致吉祥,實惟弘我之多,寧止利吾之美!”
二、正法理國論
正法理國與佛法護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佛法護持國家,國家也要以佛法理國,不空認為帝王必以大乘理國,保護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薩之護持。正法理國是佛教的一種政治理想,信奉佛教的最高統治者,以佛教思想治理國家,稱為大法王。過去印度歷史上的阿育王、迦尼色伽王、波斯匿王等都被看作正法理國的典范。《根本說一切有部昆奈耶》描述說:於過去世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在婆羅痆斯城中有“王名訖栗枳,時世安樂,谷稼豐稔,人民眾多,畜產滋盛,無有斗诤,兵甲休息。亦無病苦,及諸賊盜。正法理國,為大法王”。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昆奈耶破僧事》說:“乃往古昔,波羅疤斯國有王,名日梵授。正法理國,無諸枉濫,時世清淨,人無災害,五谷豐盈,萬姓安樂”。不空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系統大乘理國思想並加以實踐的高僧,他也將肅宗、代宗作為正法理國的轉輪聖王。他說昔釋迦如來先有懸記,一乘典語,興在中華,當有至聖帝王,必以大乘理國。如何以大乘理國,不空翻譯《王法政論經》,提出具體的做法,還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闡釋。不空想在中國建立由轉輪法王統御的理想國度。
乾元元年(758)九月一日,不空向唐肅宗進獻虎魄寶生佛像和大隨求陀羅尼,所上《進虎魄像並梵書隨求真言狀》中首稱肅宗正法理國,說:“謹案《金剛頂經》,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寶生灌頂。乃至陛下玄功格天,正法理國,事與時並,若合符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帶之,則必持明照回,廣王化於東戶;本尊敷佑,延聖壽於南山”。寶應元年(762)十月十三日,不空向唐代宗進獻白旃檀摩利支雕像和大佛頂陀羅尼梵本,所上《進摩利支像並梵書大佛頂真言狀》也說:“謹按《大佛頂經》,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此真言。乃至金輪帝位,莫不遵而行之。伏惟陛下承天踐祚,聖政惟新,正法理國,與靈合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帶之,則廣王化於東戶,延聖壽於南山”。正法理國,不空也稱為大乘理國,大歷七年(772)十月二十七日所上《謝敕置天下寺文殊院表》稱:“昔釋迦如來先有懸記,一乘典語,興在中華,當有至聖帝王,必以大乘理國。八百余載,歷代帝王聖賢多矣,實未有如陛下者也”。不空把肅宗、代宗的統治稱為正法理國、大乘理國,也把肅宗和代宗稱為金輪聖王。永泰元年(765)十一月五日所上《謝贈故金剛三藏官號等表》說:“陛下廣運金輪,曲收瓦礫,引安禅於中禁,旌褒崇之殊禮”。至德二年(757)十月二十四日上《賀收復西京表》稱肅宗:“演沙劫而轉*輪,朗千界而懸佛日”。永泰元年(765)九月二日上《謝御制新仁王經序表》稱:“陛下撥開慧日,布蔭慈雲,龊思風飛,龍章玉潤。躬為序述,照煥大千,流法雨於九天,豎勝幢於百座。威儀容衛,宛釋迦之下鹫峯;士庶骈阗,猶波斯之詣王捨。慶雲呈瑞,嘉氣浮空,足表大階之平,自葉無疆之佑”。不空認為肅宗、代宗作為以正法理國的轉輪聖王,是中國佛教史上少有的法王。大歷八年(773)十二月十日奏表中說:“自佛法東來向欲千載,古之王者豈不修福?弘益廣大,實未有如今之皇上”。就天下寺院建立文殊院一事稱道:“伏惟陛下開法王之玄造,辟非常之福田,建文殊真容,使普天瞻仰”。大歷七年(772)正月二十七日所上《謝恩許新翻經論入目錄流行表》稱:“伏惟陛下承法王之付屬,滿人心之志願,持普賢之密印,行天子之正教。浃辰之際,朗惠日於八方;在於頃刻,注洪澤於萬物,斯乃普天幸甚!”大歷六年(771)十月十二月所上《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稱:“伏惟陛下缵承皇運,大庇含靈,廣辟福田,重明日月,恩波遠被。法雨分流,四海宅心,萬方欣戴,是知佛之付囑允在聖君”。大歷八年(773)十月十三日進所譯《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說:“幸因輪王降誕之辰,天人嘉會之日,冀茲景福,上益壽山,願以法流,添於聖海”。
如何以正法理國,不空特地翻譯了《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該經是一部議論王政的經典,其中說王政之十大過失和十大功德、五種衰損門和五種可愛法。十大過失為: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賒薄,六受邪妄言,七所作不順古先王制,八不顧善法,九不鑒是非、勝之與劣,十一向縱蕩,專行放逸。十大功德為: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
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順先教,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十不自縱蕩、不行放逸。初一為種姓功德,後九為自性功德。五種衰損門為: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無恩惠,縱有恩惠不得及時,三專行放逸,不思國務,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善法。五種可愛法是:一人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敵,四善攝養身,五能修善事。又有五種能發起可愛法之法: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善理財政),五勤修善法。該經中充分表現了不空的正法理國思想,經中說,如果國王不信因果,不信當來善惡果報,隨意造作三業罪行,不能持齋修福,受陀羅尼業灌頂法門,則稱不顧善法。不顧善法,不受保護。反之,建立曼荼羅,受灌頂法,而設護摩,供養聖眾等,稱為顧戀善法,受佛護持。說“若諸國王任持正法,與諸內宮王子大臣,共修惠施,行好善事,持齋受戒,慈三摩地門上妙梵行,頻作護摩,息災增益,建曼荼羅,具受灌頂,是為功德圓滿。若能如是行者,是名淨慧具足”。又說:“大王每日晨朝,若讀若誦此秘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聖王,即名法王。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日夜加持,恆常護念。能感世間風雨順時,兵甲休息,諸國朝貢,福祚無邊,國土安寧,壽命長遠,是故當獲一切利益,現世安樂”。可見不空所謂的仁王、法王、聖王和正法理國,實際上則是信奉密教,供養聖眾。
三、佛國本土理念
佛國本土論是試圖將佛國聖地本土化的一種理想,其目的在於提高本國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眾中的影響。
創造聖跡是佛國本土化的主要途徑,五台山之被看作文殊道場,也是通過這種途徑來實現的。文殊菩薩在五台山顯現靈跡的傳說不斷出現,不空則把文殊靈跡變為現實的道場。永泰二年(766)五月一日,不空上表奏請在五台山按衢州僧道義所見文殊金閣院聖跡建造金閣寺,表中說:“准開元二十四年(736)衢州僧道義至台山所見文殊聖跡寺,號金閣院。有十三間居僧眾,雲有萬人,台殿門樓,茲金所作。登時圖畫一本,進入在內。天下百姓鹹欲金閣寺成,人誰不願?令澤州僧道環日送供至山,景慕道義禅師所見之事,發心奉為國家依圖造金閣寺,院宇多少,一如所見。今夏起手,工匠、什物茲自營辦。將滿先聖御額,終成道義感通。觀夫此僧志願非小,或謂文殊所假,俾樹勝因”。寺成之後,不空又上表說:“文殊聖跡,自古攸仰。今遇陛下,特更增修,精建伽藍,恩命稠迭。是可百神潛佑,萬聖來歸。靈蹤建興,於斯為盛”。不空認為文殊菩薩至“今鎮在台山,福滋兆庶”。代宗也認為:“大聖文殊久登正覺,拯生人於三界,鎮毒龍於五峯。慈悲道深,弘濟功遠,故令釋眾同此歸依”。大歷五年(770)夏,不空親自巡禮五台山,並在太原等地同修功德。
大歷四年(769)十二月十九日,不空上表奏請天下寺院食堂供奉的賓頭盧像之上特置文殊形像為上座。大歷七年(772),又奏請在大興善寺和京城及天下寺院增建文殊閣,供奉文殊像,長時講誦《文殊佛剎功德經》、《密嚴經》、《仁王護國經》等。還在京城化度寺等按文殊眷屬聖跡設立的護國萬菩薩堂,繪飾文殊所現萬菩薩聖跡景象,置念誦僧講誦。不空在京城及全國寺院建立文殊閣,天下寺院食堂供奉文殊像,其用意無非是想把中國作為文殊菩薩的化境。
不空為了宣傳文殊菩薩的佛國功德,特地重譯了《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大歷八年(773)十月十三日奏表中說:“文殊事跡,緣起根由,始於發心,至成正覺,莊嚴淨土,此經具載。諸佛理體,菩薩行門,法界有情,無生實相,分明表示。功德廣大,余經罕俦”。不空還編譯了多部有關文殊的密教儀軌,如《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供養儀軌》、《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五字陀羅尼頌》、《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以及《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等。不空重譯《文殊佛剎功德經》以及密教文殊儀軌,是為文殊菩薩在中國的化境尋找理論根據,樹立文殊菩薩的信仰。
不空推進文殊佛剎本土化的理想,大大提高了文殊菩薩的地位。不空認為文殊菩薩是一切如來的祖師,說:“文殊聖者,即諸佛祖師,大悲弘願,不取正覺,大乘引導,利樂無期。昔釋迦如來先有懸記,一乘典語,興在中華”。唐代宗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在批復不空奏請天下食堂置文殊形像的御文中說:“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法王之子,威德特尊,為諸佛之導師。洗群生之心目,康我兆庶,是拯無邊,不有尊崇,人何瞻仰?”稱文殊菩薩為諸佛祖師、諸佛導師以及法王之子的說法,自《法華經·序品》輾轉而出,但明確直稱文殊即諸佛祖師、諸佛導師的,則是不空以及代宗師徒,其有意之推崇顯而易見。又不空《大樂理趣釋》說:文殊菩薩以四智菩提對治凡夫四種妄識,成熟法智,斷除四種成佛能取所取障礙,得四種覺悟,是故文殊師利菩薩得法自在,故日法王之子。文殊以大悲弘願,不取正覺,以大乘引導有情,利樂無期的故事,出自《文殊佛剎功德經》。而文殊現跡中華的一乘典語,則指《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明指的文殊在大振那國五頂止住的釋迦牟尼懸記。不空不僅推崇文殊為諸佛祖師,而且在菩薩中的地位也置於首位,他奏請代宗在天下寺院食堂置文殊上座,而以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為之執拂侍奉,聲聞、緣覺則更擁篲而居後。不空說這種式樣“乃天竺國皆然,非僧等鄙見,仍請永為恆式”。又不空所譯《文殊佛剎功德經》說,文殊佛剎大如海水,觀音所在無量壽佛剎比之如一滴水。但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地位向來很高,普賢菩薩的地位也以其普賢行願而不斷提高,尤其在瑜伽密教中其地位和影響達到頂峰,故不空以普賢、觀音執拂侍奉文殊,則無疑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不空之所以在全國寺院推行這種樣式,正是出於中國為文殊化境的這個特殊緣故,也就是說在文殊菩薩的佛剎淨土中,文殊菩薩當然是聖境的主人。所以不空說“僧祗如來,尚承訓旨”,更何況菩薩、二乘之眾呢!
不空自己也對文殊菩薩崇奉備至,自稱:“不空何幸!生遇聖朝,介修大乘。奉事文殊師利,常以此聖真言奉為國家持誦,每蒙護念”。並且不空以文殊菩薩為密教祖師,把文殊改造成密教菩薩。他說:“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大乘密教皆周流演”。文殊菩薩周流傳演密教者,按不可思議《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的說法,善無畏在北天竺乾陀羅國金栗王塔邊受文殊師利加被,《大日經供養法》炳現空中而記之為文。又按海雲《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的說法,金剛界法由大日如來生前付囑普賢金剛薩埵,普賢金剛薩埵付妙吉祥菩薩,妙吉祥菩薩復經十二代,付囑龍猛菩薩,再經龍智阿閣梨傳付金剛智雲雲,則文殊菩薩(妙吉祥菩薩)與密宗兩部大法的流傳均有關系。而當初善無畏、金剛智來中國前,其傳記中都記載,因文殊菩薩在中國而來拜谒。
不空佛國本土論,還宣傳密嚴國土。不空重譯《大乘密嚴經》,代宗親自為之作序,說:“欽哉!密嚴跡超三有,量周乎法界,相離於極微,非聲聞之所聞,豈色見之能見!甞潔已至妙,允恭付屬,是欲泉靜識浪,珠清意源,窮賴耶能變之端,照自覺湛然之境。深詣心極,其唯是經”。大歷二年(767)三月二十六日,不空奏請五台山金閣寺、玉華寺、清涼寺、華嚴寺、五摩子等五寺常轉《仁王護國經》、《密嚴經》、《法華經》。代宗還請義學沙門良贲講解,良贲因有《<密嚴經>對御記》一卷。關於密嚴國土,《大日經疏》解釋說:“悉地宮有上、中、下,上謂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中謂十方淨嚴,下謂諸天修羅宮等”。又說:“密嚴佛土,法界大圖”。不空在《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中說:“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事”。密嚴國土是密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不起於座而能成辦一切事。《密嚴經》與《文殊佛剎經》即事而真的思想比較一致,均有以五趣生死世間為密嚴國土、文殊化境的意蘊。《大樂理趣釋》解釋說:“清淨者,表離垢清淨,由瑜伽法,一念淨心相應,便證真如實際。不捨大悲,於淨穢土受用身變化身成佛”。又說:“是故諸契經說三界唯心,由心清淨,有隋清淨;由心雜染,有情雜染。又說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由修得十七清淨句門是也”。
(責任編輯:黃夏年)
《世界宗教研》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