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孺童居士:中國的佛學院建設與發展刍議——由鑒真佛學院想到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國的佛學院建設與發展刍議——由鑒真佛學院想到的

王孺童

2011年3月17日,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復鑒真佛學院正式設立,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培養外語人才的高等佛教院校;隨後,鑒真佛學院在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志2011年第4期上發布了招生簡章。早在2009年7月5日在江蘇揚州舉行“鑒真佛學院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之前,筆者就已對該院未來之發展有過一些思考。於今因緣果成之際,再行梳理,以求對未來我國高等佛學院之建設發展,有所裨益。

外語與佛學並重

鑒真佛學院是一所以培養佛教外語人才為主要目的的佛學院,那麼除了過硬的外語翻譯水平外,扎實的佛學理論基礎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鑒真佛學院在培養佛教外語人才時,應該使外語與佛學並重。

鑒真法師(公元688—763年)是律宗南山宗的傳人,也是日本律宗的開創者。佛學院可以把律宗的學習,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樣既突出了鑒真佛學院的特色,也配合了我國佛教的教制建設與道風建設。佛學的具體課程設置應回歸佛教本義,對於佛教史、宗派史、各宗要義等,均要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鑒真佛學院是由漢傳佛教僧人發起創辦的佛學院,其辦學宗旨、教學內容等,必然是以漢傳佛教為主。但佛教是一個國際性的宗教,其包含了漢語、藏語、巴利語三大語系的佛教,國際佛教界也並非以漢語系為主流,所以應該考慮設置有關其它兩系佛教的相關課程內容。另外,佛學院在注重佛學、外語教學培養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學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如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詩歌、藝術等,其中應包括一些基本技能的學習,如書法、繪畫、武術等,以增強民族認同感。

當然,對於漢傳佛教的出家人來說,基本功課是必須要堅持的。也就是說,學僧除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外,每天的宗教生活不能廢辍,如上殿課誦、過堂用齋、誦戒坐香等。

保證師資,開放生源

創辦一所成功的佛學院,師資是至關重要的保障。內地佛學院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師資的缺乏。鑒真佛學院應該盡最大可能,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專職師資隊伍,其中出家與在家老師的比例也要適當。不然,學僧都是出家人,而老師都是在家人,這樣的學院就很難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佛學院”了。

內地佛學院面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生源的匮乏,這是制約佛學院今後發展的關鍵因素。關於生源的構成,倒不必恪守佛學院只招收出家人的傳統,應該向社會開放,即凡是有志於佛教、符合條件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論男女,應該都可以公平、公開報考佛學院。

佛學院的學制設置,可參照社會大學的模式,設立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對於畢業學僧的分配與安置,應該有一個通盤的考慮。畢業學僧的出路問題直接關系到學僧的報考熱情,也影響到佛學院的未來發展。

慎選教材,多渠道籌集經費

佛學院教學所選用的教材,也是一個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目前,國內的各級佛學院沒有一套統一、固定的教材,基本都是以任課老師的個人講義或是由學院自己編印的一些教學大綱來進行教學。其內容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所以,編訂一套高水平的、全面系統的佛學系列教材,才能為日後佛學院的發展夯實基礎。

佛學院日常經費來源的渠道和方式,應該事先得以確定。目前,國內各級佛學院的學僧是不用交學費的,而且日常生活之開銷也全部由佛學院承擔。那麼,鑒真佛學院是否也承襲這種方式?除了學僧費用,學院日常的開辦經費,到底以什麼形式解決?如果像社會大學那樣,帶有一種商業或企業的性質與意味,似乎又與佛學院本身的定位不相符。如果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資金來源,再與社會募集、慈善捐款相結合,似乎不失為一種最佳組合模式。

加強國際交流

一所成功的佛學院,必然應該有它的核心優勢與特色。現階段我國與國外佛教界的交流,主要以與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來往最為頻繁。如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每年都要召開一次,而且三國佛教界之間互派留學僧,已經成為一個固定和長期的項目。所以,鑒真佛學院應以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日語、韓語和英語人才,作為一個主攻目標。另外,學院既然取名為“鑒真佛學院”,就是為了彰顯鑒真法師七次東渡、為中日兩國佛教交往作出的卓越功績。基於這一點,日語教學就更應該是重中之重。

佛學院除了是一個培養僧才的地方,也應是一個重要的佛教學術研究機構。如果鑒真佛學院將來想要跻身國際知名佛學院之列,就應該成立高水平的佛教研究機構,網羅國內外知名及有實力的學者,為他們提供研究、講學、交流的機會與資金支持。對於成績優異的學僧,要有獎勵機制,並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這就需要與世界各著名佛教學院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流互訪機制,學院老師及相關人員也可借此進一步學習充電。

以上諸說雖然是就鑒真佛學院而作的思考,但所提出的問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只有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國各級佛學院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僧才,讓佛教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原載《中國民族報》2011年6月28日,作者系全國青聯宗教界別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寺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王孺童居士:以正信之心供養佛捨利
下一篇:王孺童居士:金陵刻經處——“中國雕版印刷術”的守護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