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道堅法師: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五——佛教對忠州人文景觀的締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五

——佛教對忠州人文景觀的締造

道堅法師

古人有雲:“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近來佛教界每每比較反對“僧占多”的說法,認為應該改為“僧建多”。佛教講究解行並進,即理論與實踐的合一,知與行的合一。佛教的實踐論有出世和入世的不同。佛教出世思想以解脫道為基礎,認為世間一切皆是苦的根源,煩惱本自內心,出世修行,得解脫道,是最終極的人生關懷。佛教的入世思想是以菩薩道為基礎,廣行六度萬行,利已利人,終成佛道。作為虔誠佛教徒,多先修解脫道,埋光埋名,韬光養晦,或隱於大川鄉野,或居於塵囂鬧市,一心專修,離苦得樂。許多出家人遠離塵勞,避居山林,作杜多行。修行時間久了,被人發現,就有人供養、建寺、度僧、弘法,遠離塵世的茫原就變成了名山。本來天下沒有什麼所謂的名山,因為有高僧隱士獨居修行,去拜的人多了,僧就成了高僧,山就成了名山。

忠州佛教曾經非常興盛,這些老前輩也潛心修行,造就了一座名山和人文美景。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一《山川》載有諸多名山,皆與佛教高僧的修行有關。州南隔江二裡有屏風山,也稱翠屏山,是忠州第一景觀“紫極晚煙”所在。《志》載雲:

紫極觀,即翠屏山唐之玉虛觀,今之毘盧寺也。寺在山半,春秋佳日,每當薄暮時有輕煙一縷橫亘其間,上達桐柏,下接羊鳴繞東如帶,歷久不散,杜工部禹廟詩雲氣生虛壁,其謂此歟。

當年的玉虛觀不再,毗盧寺高高聳峙。另在翠屏山上有禹廟,又名夏祠山,為忠州祭祀夏禹王之地。唐·白行簡、白居易有詩贊之,歷代詠題不絕,成為忠州最有影響的人文景觀。

在州東五十裡有牛頭山,又名牛首山。其山形若牛眠,高可二十裡,其上沃壤平疇,松濤竹韻,時盈於耳,每一登臨,爽目快心。山上有雲崖寺。雲崖寺曾有著名的聚雲法系大師鐵壁慧機禅師,及其弟子雲崖燈映禅師、雲崖燈古禅師等作住持,連當時著名的王一喝居士等,與之唱和山林,有語錄傳於世間,傳為千古佳話。

天台山在州東七十五裡,岡峰疊聳,水石蒼秀,喬松林立,谡谡濤聲,別有幽趣。一名萬松山,有天台寺。清代著名的忠州佛教慈善家志寬大師任天台寺住持。鐵眉三巴掌和尚、萬松慧芝禅師、雲崖燈古禅師、玉眉亮禅師等,都曾住持萬松山天台寺,使天台寺一躍成為忠州聚雲吹萬法系之重要弘法道場,許多大師都曾以萬松為號。

現在著名的忠州石寶寨玉印山,也稱玉山,上有崇聖寺等,也是佛教著名的道場。玉山燈譜禅師、天峰燈南禅師等,曾在山上建佛寺。

玉印山,在州東九十裡大江之北。巉石凌空,四遭如削,形如壘壘之印,無路可上,乾隆初年,士人創建岑樓,鑿石若谷,貫鐵索於壁,攀援而躋。歷年久遠。嘉慶二十四年貢生鄧洪願等更新舊制,樓冠山巔,游人轤轉螺旋,不事依附之勞,直達最高頂上。上有蘭若,殿前一穴,春夏之交,時出雲氣,可矚目於咫尺間。殿後翠竹千竿,清泉寒冽,斗室內祀東岳神,神座後即《通志》所載米石在焉。石後平坦如坻,俯瞰江流,風景最為明媚。(《忠州直隸州志》卷一《山川》)

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前往玉山拜訪高僧,一覽長江煙雲,遂有感通,如明·杜一經有《登玉印山五絕》等。清·王爾鑒《石寶寨七古》雲:“山靈助順不助逆,靈石肯為叛者役。神兵鬼斧劇誅殲,一洗污穢淺天碧。只今石寶猶屹然,月白風清挺江干,磨既不磷涅不淄,尼珠光照萬年斯。”清世戰亂頻仍,烽火剛息,才子熊文稷作《登石寶寨七古》雲:“嗟乎,國家承平靖烽煙,我來登臨大歡喜”。遂寧編修張問陶也作《登石寶寨七古》,有“雲裡微聞梵貝聲,山僧矯健真飛鶻”之句。

《四川總志·石譜》載,玉印山上有米石,雲:“忠州石寶山,一石突高圓三四丈余,根狹小,傍有一孔如盂,通明其頂。相傳昔有米出其中,日可食一人,僧日利焉。後以冗穢,米遂絕。巴縣亦有金田寺,宋時米自山孔中流出以供寺僧,今無矣。”重慶許多地方都有出米的美麗傳說,最後都以僧人貪利而無米告終。在經過我考察,出米之地多為山寨,遇到戰亂時期,人民有難時,寺僧將百姓引入山寨,有米糧貯存其中,數月而不絕。寺中有井有糧,民姓多可自守。但山寨往往地處山巔,容人有限,能入寨者以為佛之有應,未能入寨者言僧之無情。這種比較矛盾的心理,就有了出米石的傳說。為了證實我的這種推論,我翻閱了大量地方志的忠義人名中,佛教僧侶竟然記載詳實,為民捐軀者甚夥矣。

忠州地區佛教治理之處,曾於山上建寺,遂為名山者,州志所載,名目眾多,今羅列如下:

似鳳山,在州東九十裡,山不甚高,衍脈清秀,登高矚目,峰巒疊聳,羅列如衛,有昙花庵。

寶珠山,在玉印山大江南岸,山勢不甚陡削,沃壤平疇,林蔭青蔚,有觀音寺。

高峰山,在州東北七十裡,奇峰異谷,翠黛煙籠,與牛頭諸山互相映帶。有高峰寺,

四方山,在州東北一百六十裡,山勢參天,雲排半嶺,岡峻壁陡,磴石盤空,縱目絕頂,四遭人望。又名四望。雲氣舒捲,時如白練。一名白雲,上有白雲寺。

倚天山,在州北六十裡,一名高城山。山峰聳矗,亭亭雲表,群巒競擁若兒孫。登其巔,有長劍倚天之勢。上有普照寺。

明代熊月崖倚天山詩“一說無疑一有疑,登臨獨覺與天齊。從前蹊壑今休障,俯仰塵寰一概低”。

中峰山,在州北九十裡興龍場對峰,群峰環抱,襟帶溪流,一峰挺峙,高出雲峰,上連一山形如鳳翥,俗名鳳凰山。

白雲山,在州西北七十裡,俗名新開路。……山半有洞,額“石塔留記”四字。洞內石壁刻宋延光二年已酉道人何清顯新開路碑記,詞不雅訓。洞下有明天順五年修路碑,文不成章均不錄。

拔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裡,山勢平衍,左右懸崖如磴,即今拔山寺。

石筍山,在州西三十裡,山勢聳削,橫亘半天。蒼松勁柏……上有白雲廢寺,山地系書院公莊……

觀子山,在州西七十五裡,前陰大江,山脊峻,系龍翔寺祖頂。

大火爐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裡,危峰層立,四圍陡峭,高可十裡,跻頂遠望,可窮數百裡之目。上有凌雲閣。

觀坪山,在州西南四十裡……內有石佛嶺……和尚灣……上有玉皇廟。

瑪瑙山,在州北五十裡,山勢團圁,形如瑪瑙,四面嶄絕無路可上,教匪滋擾,土人依之為砦,一名瑪瑙砦。下有賢婆嶺大鼓蕩虎跳溪。(《忠州直隸州志》卷一《山川》)

群山迤逦,峰巒迭宕,於雲霧缭繞之山溪間,寺鐘铮铮,經聲琅琅,入於其間,晃若太虛妙境。人們在塵囂中,為名為利,機關算盡,總不免一場空空。入於寺觀,靜心反思,或聽寺僧說法,同參解脫法門,則是無上清涼,身心皆得自在。

山崖既有大寺,川源豈無佛蹤?寺之在山,山則有靈。寺之在川,川則有情。忠州八溪配一江,有八龍朝聖之勢,豈無佛跡點綴其中?查諸文獻,各溪皆有佛教僧侶經營,滔滔洪水,轉成八功德池水。

大深溪,在州西百二十裡,發源石砫九嶺坪伏流從懸崖周代石間噴激而下,……鍋圈觀音廟入於江。

藻溪,在州西九十五裡,發源於劉白鎮,繞玉皇觀山下入江。

香水溪,在州西五十裡,發源於桑樹壩,過周家廟十余裡入江。

金沙溪,在州西三裡巴台寺下,一名金山同溝。

神溪,在州南二裡,發源於屏風山後……相傳神禹治水,曾宿於此,故名神溪。上有禹廟。

涼心溪,在州東北一百二十裡,發源於清河寺。

黃金壩河,在州西一百八十裡,發源於紅崖洞……到圓通寺三十裡過三坪砦。

花橋寺河,在州西一百六十裡,發源於老龍洞古堰嚴家溝出雙河口,下興隆橋十五裡至花橋寺。

觀音橋河,在州西一百二十裡,發源於洞池觀,五裡至胡家溝,又五裡至觀音橋。……洪廟子沙灘達涪陵深溪入江。

郭建橋溪,在州西北一百六十裡,發源於和尚灘下倒石橋官壩河檀村寺……(《忠州直隸州志》卷一《山川》)

    這些小溪流泉,有的甚至以寺為名,如花橋寺河、觀音橋河;或以佛教理念為名,如香水溪等。如是山川圍繞,寺宇莊嚴,將忠州大好河山,裝扮得如極樂世界一般,美不勝收。在這些美麗山川之外,尚有許多著名的洞天福地,雖不見載諸全國名勝,卻是忠州一方名勝。如在州西北四十裡戚家河昌家洞,洞下有水,“相傳內有蟄龍,天旱禱雨屢昭靈異,洞外建有龍王廟”。又有“三池洞,在州東北八十裡趙家山,洞內水極汪洋,天旱禱雨則應,洞外有龍王廟”等。(《忠州直隸州志》卷一《山川》)

忠州景色如春,詩人歸納有八景之說,如紫極晚霞,翠屏春曉,巴台夜月,玉鏡天成,鳴玉平沙,五龍潆寶,西巖瀑布,治平晨鐘。前面所及紫極煙霞為屏風山上一景,巴台夜月更為忠州增添春色。巴台,即古巴國遺址。台上有巴台寺,為唐之龍昌上寺,山勢高聳,忠州得月最先,俯視長江如帶玉免凌霄萬川,可掬江外諸山,茂林疏竹,又復歷歷可辨,泰岱日觀峰,方有此景象。白香山《登龍昌寺望江南》詩雲:“獨上高寺去,一與白雲期。虛檻晚潇灑,前山碧參差。”如以月夜登臨,則有過之無不及的妙趣。

八景之治平晨鐘,也是忠州值得大書之美景。治平即今之治平寺,唐之龍興寺也。寺在郡東郊,前臨大江,後擁列岫。秋冬之交,灘聲洪壯。康熙三十年寺僧鐵壁慧機大師鼓鑄洪鐘,每當曙色乍分蒲牢顏吼,古人謂午夜清鐘發人深省,於此差堪信之,豈僅江聲足聽哉。

    佛教之於忠州,是民族之根之魂。忠州之於佛教,為母為依。兩兩相依,以一方信施之力,共成一方美景。所以,忠州的佛教美景,是忠州人民創造的。忠州佛教,不僅僅是忠州的,又是中國全體之一部份。忠州深厚的人文現象,值得我們沉思與回味。

 

上一篇:道堅法師: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四——古代忠州佛教慈善公益事業考略
下一篇: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十一、無盡之寶城——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菩薩十無盡藏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