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道堅法師:安放佛捨利的阿育王塔在中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安放佛捨利的阿育王塔在中國

道堅法師

編者按:阿育王塔是安放佛捨利塔的代名詞。佛教入中國以後,這一名詞就被佛教界廣泛運用,特別是隨著捨利崇拜的興起,阿育王塔成為與捨利相伴的建築,以後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阿育王塔逐漸被各種不同名稱的塔所替代,但是至今還有以阿育王為名的塔保留到今天。本文作者道堅法師,現任重慶市佛協副會長、重慶佛學院副院長、重慶華巖寺方丈。作者認為自唐以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漸漸完成,佛塔的形式也越來越具中國化,特別是出家人實行塔葬,故塔名的命名也開始發生變化。但是,只要是裝有佛捨利的塔,在佛教界看來,仍然還是阿育王塔。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四述曰:“摩騰謂漢明帝曰, 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處。大士告劉薩诃,洛陽(聖冡)、建邺(長干),鄮陰(玉幾)、臨淄、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今十九處不可備知,而考之五處。獨鄮陰之塔,顯示世間可獲瞻禮。信乎海瀕群生末代值佛之幸也。”《佛祖統紀》是宋代的著作,裡面說的“摩騰謂漢明帝”,屬於佛教初傳我國最早的事情,時間在公元左右。該書明確提到最早的中國阿育王塔有十九處,如果此說成立,那麼早在漢代時就已經出現了佛塔。但是我們現在只知道五處。

古人雲:“惟佛塔之設,當必得親佛所遺爪發齒骨一種,或積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釋氏皆所?舎利者也,然後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於上,以表識之,是曰佛塔耳。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北魏魏收撰寫《魏書》,時間約在4世紀,晚於漢代400余年,比《佛祖統紀》早600年。《魏書o釋老志》雲:“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於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捨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釋迦雖般涅槃,而留影跡爪齒於天竺,於今猶在。中土來往,並稱見之。”《魏書》是北朝的史書,與《魏書》同時代的南朝史書《梁書》則有雲:“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之後的道宣法師撰寫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亦雲“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南北兩朝的史書同時記載的情況並不完全一致。

《魏書》與《梁書》兩書共同提到有阿育王塔的地方有洛陽、臨淄(即齊城)兩處,洛陽的阿育王塔在白馬寺旁邊,《廣弘明集》卷第十五雲:“洛州故都西白馬寺東一裡育王塔”。臨淄原名營丘,是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即現在山東缁博市附近。“齊城”是當時的王都。《高僧傳》卷第九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即畫圖與使,(石虎)依言掘取,果得盤像。”

兩書記載不同的是彭城、姑臧(《魏書》)與丹陽、會稽(《梁書》)兩處。彭城即現在的江蘇徐州,屬於九州之一。彭城是古代的一個佛教中心,曾經出過很多的佛教大師,向宣揚佛性說的竺道生,主張上升淨土的劉遣民等人,都是彭城人氏。南朝義學發達,許多三論宗和成實宗的大師亦在彭城講授傳經。《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引:“案晉沙門竺慧遠雲。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秣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慧遠所說的“一在於此”之塔,就是鄮縣阿育王塔,而彭城的阿育王塔在當時當與鄮塔齊名,同為東方兩大寶塔之一。

姑臧在今甘肅武威市,是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該地自古就是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昙無谶在此曾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經典。姑臧後來亦稱涼州,《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說:“依檢諸傳,鹹雲姑臧有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為縣,屬州。《漢書》河西四郡,則張掖、姑臧、酒泉、炖煌也。然塔未詳。……在甘州東一百二十裡,縣城東,弱水北,大道側土堆者,俗傳是阿育王塔。但有古基,荒廢極久,斯即疑為姑臧塔也。”“甘州”即是張掖,現在這裡還有隋代木塔。道宣所說的“斯即疑為姑臧塔也”,不知就是此隋塔焉?

丹陽在江蘇,即今鎮江地區。南朝齊梁兩代皇帝的故裡。秦朝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後增至40郡)。所置秣陵、江乘、丹陽三縣縣治都在今南京地區,阿育王塔座落在長干寺內。《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雲:“東晉金陵長干塔者,今在潤州江寧縣故揚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長干寺內。昔西晉末統江南,是稱吳國,於長干舊裡有古塔地,即育王所構也。”《歷代三寶紀》卷第三曰:“(西)簡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稱鹹安元(年)。交州合浦郡人董宗之常以采珠為業,嘗於海底見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表上台。帝勅安阿育王像背,冥然即合。四十余年乃方具足,帝即於長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層木浮圖。”《古今圖書集成o釋教部匯考》引古書雲:“按《續文獻通考》,大同三年八月,修長干寺阿育王塔,出佛爪發捨利。幸寺設無礙會,大赦。帝自受具,寢處略同沙門。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舊塔下捨利,及佛爪發。發青绀色,眾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按僧伽經雲,佛發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三昧經雲,我昔在宮沐頭,以尺量發,長一丈二尺。放[巳>已]右旋,還成蠡文,則與帝所得同也。”

會稽在浙江,即今天的紹興。但是這裡指的是寧波的鄮縣。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三縣,屬會稽郡。鄮縣的阿育王塔,傳說是與慧達和尚有關系。據《高僧傳》卷十三記載:“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並州西河離石人。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雲,是其前世師。為其說法,訓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唯以禮忏為先。……進適會稽,禮拜鄮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跖。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焰發,因是修立龛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畋漁者,必無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信。後郡守孟顗,復加開拓。達東西觐禮,屢表征驗,精勤笃勵,終年無改。後不知所之。”由上可知,鄮陰阿育王塔在慧達到達之前已經有之,慧達只是對此塔予以重修,使得此塔得以光大。《梁書》卷五十四《諸夷o扶南國傳》則增加了一些細節,如載慧達未死醒來後:“其家未敢便殡,經十日更蘇。說雲:‘有兩吏見錄,向西北行,不測遠近,至十八地獄,隨報重輕,受諸楚毒。見觀世音語雲:’汝緣未盡,若得活,可作沙門。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若壽終,則不墮地獄。'語竟,如墮高巖,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慧達。…… 先是,二年,改造會稽鄮縣塔,開舊塔捨利,遣光宅寺釋敬脫等四僧及捨人孫照暫迎還台,高祖禮拜竟,即送還縣入新塔下,此縣塔亦是劉薩何所得也。”鄮縣的阿育王塔就座落在現在的寧波市郊區阿育王寺內,裡面供奉的阿育王捨利,至今還在,非常有名。

《魏書》與《佛祖統紀》兩書記載又同又不同,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洛陽作為中國佛教之源,其在中國佛教徒心中的地位自然是無法撼動的,因此這裡的阿育王塔被所有的人給予認可,是在情理之中。臨淄的阿育王塔被最早記載於書內,應是得益於佛圖澄這位高僧的名氣。佛圖澄擅長用術數,能預知未來,受到北朝統治者崇敬,在當時影響很大。佛圖澄在施用術數發揮影響時,也把佛教的慈悲思想傳遞到人間。北朝石虎是殺人惡魔,但在佛圖澄勸說下,石虎收斂了殺人行為,使“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於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高僧傳》卷十三)石虎維修臨漳舊塔,缺少承露盤。佛圖澄告訴石虎:“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同上)石虎“依言掘取,果得盤像。”(同上)這件事情由於是佛圖澄所為,故有可能廣為流傳,被載入史冊。

但是兩書不同記載的原因也值得加以討論。《魏書》是北朝的史書,它記載的彭城當時屬於南北兩朝地區兵家經常爭奪之地,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彭城之得失,辄關南北之盛衰”。南朝劉宋元嘉七年(430),宋軍以彭城為基地揮師北上,征伐北魏。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率師攻宋,宋江夏王劉義恭進駐彭城,總統諸軍,後魏軍攻彭城,宋軍據城堅守,魏軍幾攻不克。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彭城遂成為北魏進攻南朝的基地。故《魏書》將彭城阿育王塔列入四大塔之一。姑臧本是北方領土,《魏書》以其為四大阿育王塔之一,也是順理成章。《梁書》南朝的史書,丹陽、會稽均在南方,故《梁書》將此二地的佛塔列為四大阿育王塔,這是南朝人士的看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北兩地的史學家們,在不同的時空與地理條件,以及不同的統治者背景下,其所撰寫的著作也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隋代文帝向天下廣頒阿育王捨利,故當時接受了捨利寺院裡面大部分捨利塔都被稱為阿育王塔。自唐以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漸漸完成,佛塔的形式也越來越具中國化,特別是出家人實行塔葬,故塔名的命名也開始發生變化。但是,只要是裝有佛捨利的塔,在佛教界看來,仍然還是阿育王塔。

 

上一篇:道堅法師:巴渝有關之早期高僧
下一篇:道堅法師:從汶川大地震看搶險救災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