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八講 依道見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講 依道見法

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本來是沒有的事,虛妄地認識,誤以為虛妄的是真實。人們很多顛三倒四的事就是一種虛妄知見。比如三維立體畫,明明是二維空間,但是為什麼看它就像立體的一樣?就是虛妄執著。 “無生”本來是沒有這個現象,“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虛妄的認識產生的現象變化。

這裡講的“生滅”是現象的變化。“無生”,本來是沒有的,是真實的平靜狀態。但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沒有見識過(經歷過)這個真實的狀態,所以看見虛妄的會覺得它很真實。這是我們自己的虛妄認識,在這種現象的變化過程中的感受就叫輪轉生死。“生滅”是我們看到的現象的變化,它生也好滅也好,跟它的本質沒有關系。本質是它的屬性,組成現象的叫本質。現象再變化,跟它的本質實際上是沒有關系的,只是你的一種錯覺。

人自我感覺有好壞、生老病死,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就老人家的細胞結構講,人老的表現就是色身衰老。感覺是這樣的,但是真實的心有沒有衰老?心勁兒是沒有衰老的。俗話說“老人不省心”。只是感覺好像有點兒遲鈍,那種感覺也是和合的相。“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只是一個現象變化。

我們認識這個道理,對自身非常有意義。於生滅法中見不生滅性,只有這樣才能超越生死。生死就是“生滅”,這裡講的生死法(生滅法),不認識現象變化的這種屬性,就沒法超越生死。不知道什麼叫生和死,就沒有辦法超越它,就沒辦法解脫所謂生死輪轉。

“輪轉”就是在裡頭打轉,就像剛才來的一位客人又想耀武揚威又害怕承擔。他目的不夠清楚,達成目的的方法也不夠清楚,所以一旦事情在運行的過程之中發生一些扭曲現象的時候,就會感覺這事完蛋了。說明他在根本上一開始就沒有認識清楚,或者說無明沒有破掉。

要破除在緣起過程之中所有的障礙。看得清楚,才能破掉。也就是把干擾熄滅,才能達成所願。我們通過世間這一點點小事情可以認識到破除無明(掃除干擾)的重要性。掃除干擾為的是堅定信念,最後達到目的(所謂的功德圓滿)。這是在我們的現象裡這麼去分析、去觀察,學佛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不明白學佛過程之中到底會有什麼,總羨慕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那種自在呀智慧呀功德呀光明呀,自己也想去成就人家那樣的力量和功德,但是不明白這裡頭有什麼事。所以一旦碰到一些障礙(比如說外緣障礙也好、身心障礙也好),你會說“學佛這麼難”。實際上並不難,因為見到障礙感覺好像是難。

為什麼?這是舊有的習慣(認識)在干擾你。如果你看得破(看透),想得很清楚的時候就能把它破掉,這叫破盡了無明。熄滅這種干擾狀態,會順利達到目的。我們沒有認識到的時候,事情好難好難,真的不容易,會很辛苦地進行每一步的運行。所以一定要很清楚,清楚的方法就是學道,要去聽佛陀在經典中的種種開示。我們聽清楚了,心開意解了,碰到什麼障礙知道采取什麼方法去處理。

就像打仗一樣,正面干不過它的時候,迂回一下,一會會兒那個勁兒洩下來,你就可以干過它。尤其煩惱來的時候,如果你的智慧力量(定力)不夠的話,先繞一下,避其鋒芒。然後你看它,過不了一會會兒就完了,煩惱都是無常相。我們偏偏要頂風而上,像個精進大勇猛丈夫,結果打得頭破血流,沒有意義。學佛的人要去追尋道,道是第一的。

三乘道法當中,菩薩道追求的宗旨是利益眾生。我們都覺得自己學的是大乘法,菩薩道精神。但是為善要隨力而為,不要去攀緣。我現在做得到的我去做,做不到的時候我好好地去修福(累積福德資糧),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是一定要增加自身智慧的力量。

有智慧就有能力,這種“能”是大能,一種攝受力(慈悲智慧功德力)。我們不反對做善事,量力而行。有多大力就去做多大事,不要去影響別人(當然大家伙都有共識可以)。學佛的人累積福德資糧的最主要的一個主觀因素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好心,於無生中破除生滅(不見生滅),不要去妄見生滅而流轉生死(為空花所轉)。

空中之花違背以圓覺修行這種真實的緣起(客觀真實的理性),於道無益,不能讓你獲得能的釋放,真的是沒有意義的。釋迦世尊無始以來所累積的菩薩道的善根,只是結的善緣。如果沒有最後成佛一剎那的升華,那些善根全是業障。正是因為最後成佛的一剎那,所有一切的善根都成為隨他而有的善緣力而最終解脫。

我們要認識這些就知道如何去修圓覺,發起真理的現行開始。我們要做的是要去觀心,體驗心能。心能是無量的,是可以去轉變業相的(空花)。有心能的體現,就不會受現象(空花)的擺布,因為你“知是空花 即無輪轉”。為什麼會受現象擺布?因為你不知道它是空花。

常常人家說這個是好事,你就要去做,也認為這個就是好事。比如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兩者孰是孰非?沒有什麼是非可以去評論,因果關系是很復雜的。過去無始以來的因果,現在的報應,到將來又是一個因果,這個關系是很復雜的,不是我們憑一時的觀點和觀念能夠去評判出來的。往往我們要憑自己短淺的觀點和意識去評判某一個現象的終始和緣由。那是非常誤謬的,還以為自己對,這正是我們可憐的地方。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要學習真正的力量。由思惟真理而起的現行叫智慧。由相對客觀的理起的現行叫聰明(也就是以我們的觀念和認識所起的現行力那叫聰明)。以絕對的真理(如來因地)發起的現行叫“圓覺”。以真理作為開始,如來就是真理的理體,而理體告訴你:無一法可見,無一法可得,究竟實相義(空性義)。

它不去妨礙一切,一切在它當中是很自然很圓融的,這是理性。沒有是非偏執,一切都是那麼圓滿,這是圓覺。順應這樣的理去發起現行叫修圓覺。能夠知道這些道理,自然空花可滅,空花滅了就沒有輪轉,就不會受現象的擺布。也就沒有所謂的“身心受彼生死”。 “”就是從現象裡頭超越出來了。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超越?很簡單,因為沉浸其中,誤以為其真。

比如我們常提的人倫孝道,從孩子跟父母的關系來說,孩子應該孝順父母。孝順孝順,百孝不如一順,作為孩子一定要順從父母的意。父母叫你去成家,叫你去立業,叫你去娶妻生子。順他的意,成家、立業、生孩子了,叫孝順?生出來的孩子誰養?現在的人基本自己生的孩子都給爹媽去養了,天天把爹媽給累得吼吼的,這叫孝順還是叫不孝順?

從實際意義上講,沒叫父母安心,反而叫他們更操心了。七零年以後的有幾個能叫爹媽省心的?倒是真的又成家又立業又結婚的,有的還結好幾回。孝順?我沒看出來。咱以這個事來說這個理,真的看不出來什麼叫孝順,不是我們所倡導的。我們要看到實際的問題,你能不能給父母以安心和快樂,這是真正地孝順。

偶爾地去把小孫兒弄來玩會兒樂樂,這樣好。別大部分時間都給父母,他們很累的,畢竟歲數在那。尤其婦女只要一上五十歲,精神一天不如一天。父母累了半天還遭怨言“你看俺家婆婆咋咋咋”,一點兒沒落好。好多人上邊不孝下邊不養,也不管孩子,也不管爹媽,這叫孝順?

這就是空花,我們沒有隨順本質。本質是什麼?我們人世間對父母要以孝道。孝道不是孝順,孝道一定是按道理去進行的,你跟你的父母之間是以孝為道理。孝是要敬,從心裡首先是敬重他們,真的把父母當做天一樣敬重(父母是一重天)。你有沒有這樣的觀念呢?而不是天就該給你什麼!沒有。要為世界付出才行,這是我們要持有的道理。

道是無私的,要以無私的心去對待父母,才叫符合孝道。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的,要算計算計,俺家兄弟占得多了占得少了。不得道,也就在於此,所持有的心是有私的,道是無私的。跟道不相合,受空花相的擺布(被所謂的觀點所擺布),所以在輪轉當中不得超越。

在輪轉當中沒有辦法超越,讓身心“受彼生死”。生死是現象的變化,得了歡喜,失了悲傷。得了(爹媽又給自己多少錢或者什麼好處了)高興得屁顛屁顛的;不得的時候又憤憤不平,這就是我們的生死輪回。這些生死輪回實際上並不是實有的,也不是你去造作出來的,它本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虛妄造作生成的一種假象而已,了知這個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是無所著的,去執著它是沒有用的。你認為“我應該怎麼樣”,這個“應該”認識到的時候,已經過時了,我們提前就要思惟。在一切現象前面要思惟(認識很清楚),今天這個事情該怎麼去做。我們以一天為一個修行階段,從早上起來做早課就應該知道今天該去守的是哪個本分的道。

比如你是人家的妻子,應該知道守妻子之道;你是母親就應該盡母親之道。道是本分,不符合本分的就要熄滅。為什麼?對自身無益(咱姑且不論別人),這叫修圓覺性,發起圓覺的現行。

而我們卻是天天憤憤不平“這事我已經努力了,我還該怎麼樣呢?”記住,你努力了是不錯,這個事件還沒達成,證明你的力量還不夠。我們天天在吃飯,“我吃了飯,但是我為什麼不飽呢?”因為你沒吃夠,就這麼簡單。除非你跟我們一樣,對世間的東西無所求,有沒有無所謂。

但是我求的是無上菩提正覺道。這個天天在念,天天在求,念念不斷地在精進。我不是沒事干,人的心要是沒有一個定處的話,一定亂的。因為我的心定在菩提正覺上的,所以說我的心面對一切不會亂(一切干擾不到我)。我目的很清楚,不斷地(通過一切方法)在努力,只要一日不達成一日不罷休,有這樣的信心和力量才能夠達成目的。

我求的是菩提正覺,是利益眾生、普度眾生,我很清楚我的目的。為了讓眾生能夠把煩惱的心安頓下來(能夠有所依),看到別人哪怕有一會兒的安詳,不會像以前一樣跟沒根兒草似的到處飄了,我也覺得挺高興。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實踐的是佛法,是真理。真理告訴我們無所求、無所得,但有所求皆是虛妄,(《金剛經》說得很明白)。

這是破無明,告訴我們“彼知覺者 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我們知道這是空花,能了知的時候就已經不受它的擺布了。不了知肯定受它的擺布,所以為啥要遍知一切?遍知一切,一切自然不受影響;不遍知一切,肯定一切受影響。你記住,依道去見法,而不是依法去修道!

道是無诤,道是平等。這個事情我想做沒有做成,不是事情做不成,是你的力量(平等性)不夠,因果不相應。冬天種下一粒麥種,來年能夠收麥子,按道理說應該是這樣。誰料想中途突然遭了風災、遭了雨災,麥子能收到嗎?這是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呢?麥子長得很好沒有問題,突然到收獲的頭一天你死了,你一個籽兒也收不到,怨那麥子沒長好?

因為不了知它,所以沒辦法把現象的干擾性徹底去消除掉。我們了知,所以我們有辦法把干擾消除掉。但是這些人不去請教這些辦法,一味地去抱怨“師父,我這個事跟你說了半年了,你怎麼不給幫忙呢?”我處處在幫他,他都不知道。我想也對。為啥呢?父母教孩子的時候,孩子成天怨父母:怎麼不幫我這個,怎麼不幫我那個?實際上爹媽哪天不照顧他?但是孩子長大了一樣抱怨父母:少給我這個了,少給我那個了。

記住,當爹當娘的啥也沒少給你。把你養活大了,就是一切都給你了!就像歌裡唱的“把愛都給了你,把世界又給了你。”我覺得人們應該多聽聽這種歌曲,最起碼淨化一下自己的心靈。不要說理解佛菩薩了,理解一下你爹你媽。

也不要說理解師父了,從不奢望。我們做得無怨無悔,發現我的心越來越像天和地了,只能無私,但凡有私就會生氣,無私就不會生氣了。了解了這些也就無所謂了,明明知道這個人就這樣,他出現這種現象也正常,所以我們以耐心開導他,給他說明白,一次不行兩次。為啥?看這些孩子還善良,希望這些孩子過得快樂一點,這是真的。

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明明知道這些事都是不可得,也知道所付出的未必有回報。有人說養孩子叫無限期存款,永遠取不出來的錢。他那銀行號碼是死的,永遠拿不出來。按說父母把你養這麼大,他為你付出,讓你干啥你都應該去,這是毫無疑問的。朋友之間給你一點兒好你還願意去幫忙,受人恩惠尚且如此何況爹媽?如果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解脫,暫時別離父母不叫過失,反過來可以度他們。媽媽對你的愛心是無價的,沒有她的呵護,你上哪兒長大去?早餓死你了。分析這些是為了讓你們清楚道理。

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你也不能說“我們的感覺沒有啊?”不對。雖說無明,還是有感覺的。所以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即使空花相,也是有知覺性。因為我們的覺性不是死的,雖說是空花相,但也是覺性所變現,只是一種病相而已。

就像我們生病的時候,雖說病相不可得,但是有病的時候並不是沒感覺。煩惱雖說不可得,但是我們對煩惱還是能了知的。比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不是沒感覺,目犍連尊者被外道砸死的時候,也很悲傷。《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寶箧印陀羅尼經》說出來的時候,他見到古佛的捨利塔也是黯然神傷。因為他對無常的一切現象是知覺,雖說知其如空花,但是也有感受,只是這個感受不能成為障礙。

有無俱遣”,有感受和無感受都是不可得,能夠排除掉。我們為什麼稱為執著而不能超越?因為在其中(不是在有就是在無的心性當中徘徊),不能排遣掉(總要去選擇一個什麼出來)。面對有境界的時候執著,面對無境界的時候也執著。這樣的過程(心境)的有無對你來說是非常真實的,所以你的本性就不得現前,沒有辦法稱為“淨覺隨順”。

什麼叫“淨覺隨順”?要隨順本質而不是隨順現象,這叫“淨覺隨順”。我們往往隨順現象,跟著現象走了。現象是生滅的,不去理會現象生滅的變化,叫“淨覺隨順”。我們只要理會現象的變化,馬上就會被它干擾掉,這叫生死輪回。

有無俱遣”,但是人們不是,有無都摟著。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道是無情!沒有情感的因素摻雜,目的是叫人解脫出來。每個人都有心結,那種憂郁和陰霾釋放掉就好了。煩憂去掉會過得很快樂,人不懂這些道理淨是瞎胡鬧。

何以故 虛空性故”虛空的作用(空性作用)是常不動的。“如來藏中 無起滅故”在法性(理性所蘊藏的力量)當中是不存在生滅的。我們真實生命狀態(真實的心境)是沒有干擾的,不存在現象的干擾。生命裡面有現象被干擾,那就是假的。我們被自己的習慣(認識也好,情緒也好)干擾,生命就失去了本質,就會生病。

這道理很簡單,上火了必然感冒;有感覺了會樂極生悲;皇帝天天尋歡作樂,最大的悲哀就會降臨給他。我們要清楚,歡樂是不可求的。真正智慧的快樂是溫文爾雅的,如涓涓細流,如日光明照。本自具足的無需求,智慧的快樂不是求得的。去把與道不相應的所謂心相熄滅,破除無明,才能真正展現如來藏性的功德。

首先,要“淨覺隨順”,成就這樣的思惟慣性。“淨覺隨順”在這裡叫思惟慣性(我們思惟模式的習慣性)。思惟模式的習慣性成就這種作用的行為軌跡,才能展現虛空性的不動,心的不動性才能產生出來。

我們現在心是動的(我們的心總是受干擾,干擾就是動的生滅相),生滅相就存在,所以沒有辦法展現虛空性的不動(沒有辦法發揮本來不生不滅的生命實質狀況)。就像我們小時候坐轉椅轉圈圈,在裡頭轉的時候看世界都在轉。我們的心在動的時候,看一切都是生生滅滅。我們的心只有不動(心停下來了)的時候,哦?發現了,一切本來是不生不滅的。

心怎麼能停下來?要成就“淨覺隨順”,跟覺性絕對地相應。這個“絕對地相應”是清淨,不受干擾的意思。干擾是什麼?我們的情緒;根塵識;心、意、意識。怎麼去排除?“有無俱遣”有和沒有都不用去理會,這是個法則!怎麼從現象上熄滅?從本質上認識:猶如空花,不可得。也就是從本質(理性)上認識,知覺性雖說有感覺,有感覺也不用理會。

這是很細致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產生了就能夠成就“淨覺隨順”!以“淨覺隨順”這種思惟模式(慣性)而產生虛空性(心的空性能發顯出來)。能產生虛空性,空性的不動性(不生滅性)就能顯發出來,這樣才能見到不生不滅。

如來藏中 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無起滅”是從現象生滅上不受干擾。“無知見故”,從理性上沒有偏執性(所謂的趣向性、規范性)。“如法界性”,在一切境界當中沒有緣起性(“”叫緣起的約束)。

究竟圓滿 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是開始修行應該樹立的法則!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菩薩因為這種認識(大乘修行在認識法身道理的過程中)“發清淨心”。也就是說以這種不受干擾的認識(對大乘究竟法身真理的認識,剛才咱們所說的不受干擾的理性認識),叫“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在佛滅後,我們這些人依這樣的知見修行能不墮邪見。

 

上一篇:吳汝鈞教授:智者大師前期思想中的心靈哲學 三、四種心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九講 有無俱遣 淨覺隨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