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楞伽經》第十一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光禅師解讀《楞伽經》第十一講

在我們的理解裡對成就佛道的功德有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從經典上的記載就能看得出來,現在很多的所謂世間研究佛法的人,認為成佛呀佛法啊,佛祖菩薩都是一種類同世間所謂有智慧的那些人。這種心量和思維的范圍是很狹窄的,絕對不可能相信世尊那種超人的現象。對世尊那種所謂人性的東西給予承認,對非人類這些東西,認為好像都不是太可能的。

其中也包括眼前記載的這段,這段說的是世尊從胸呀肋啊,腰呀頸啊以及肩臂卍字中,“一一毛孔皆放無量妙色光明,如虹拖輝,如日舒光”。這種現象你叫我們怎麼想好像也想不出來,一個人怎麼會有那樣的光芒四射的感覺呢?好像這是個異乎尋常的感覺。這就是所謂我們現在的認識心量跟佛陀實際的生命狀況不相謀和。我們怎麼也想不到,怎麼人會發光嗎?好像不太可能。因為我們沒有見過人發光的時候,就覺得人怎麼能發出光明來呢?

因為你現在這個業果,就是說現在你意識思維這個范疇是一種局限性把你的力量局限住了,就是這樣還是能看到一些現象的。前段時間,J居士升職後整個人容光煥發,紅光滿面的,看著就是不一樣。

我們平常也知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嘛,真實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看到什麼景致會有這樣的一種表現呢?這是什麼表現?是他心裡頭歡喜。你說J居士一下子升職了(作為一個人來講,哪怕他再能沉得住氣,修養再好也是有限的),他碰到這種境界變化的時候,那種所謂的喜悅的感覺、心情是壓抑不住的。他肯定碰到這種喜事高興啊,所以他所謂的心光呀身光啊一下就變了,心發光了身就發光了,一看人都不一樣了。

那佛陀呢?什麼事能讓他去高興呢?他不會跟世間人似的得到一種財色名食睡,會因為得到和失去而歡喜,不是。因為有人能夠修行成就了,獲得真正的解脫利益了,這樣的一個現象發生,以及因為這個因緣而將要發生,連續反應出來很多人因為這個因緣而得度。作為眾生慈父,看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去超越生死苦海,獲得究竟安樂,這種因緣成熟了,所以說他就非常高興。

高興了就成這種狀態了,“如虹拖輝”,身光就發出來了。因為他是法界之主啊,是法界一切眾生中的最尊最勝的法王,所以他那種威光是超越一切的。人王只是在這個世界上,在治理國家上是福報比較殊勝的,但是跟佛是沒有辦法比的。在這裡顯現的,用這些詞語非常准確的描繪出來,從心底裡升起的歡悅,這種歡悅不是世間那種歡悅,是一種真正利益眾生,由這個利益而獲得的一種正覺感受,不一樣就在這兒。

所以你看他就像什麼?“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熾然”就像這個世界都著了大火一樣那種感覺,咱就想想,這麼亮誰敢靠近他?誰敢靠近太陽?太陽你靠近了你會受傷,佛沒事,佛的光明雖說特別熾盛,特別強,但是不傷人。不是跟太陽光似的,你靠近它,它會傷你。這個不會,你只會被他一種加持淨化掉。

這個現象發生了不是沒有人知道啊,有福報的人看得到。像虛空中釋梵四天,帝釋天,梵王,四天王天,這些善神,有福報的人,“遙見如來坐如須彌楞伽山頂欣然大笑”。因為他在天界,他的福報大神通大,遠遠的就看見佛坐在山頂上欣然大笑。就琢麼“佛為什麼這樣?”因為釋迦牟尼佛超越一切現象的聖人,難道他也有喜有憂嗎?

他就在想這個道理,跟我們的想法一樣對吧?“爾時,諸菩薩及諸天眾閒作是念”,這些聖賢弟子們也有這麼個想法:“如來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緣故欣然大笑?”這於法自在什麼意思呢?他不受一切法的約束,就是說他沒有一切法所謂的概念性。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在一切法中得自在了,不會有得有失感,因為這個得失而去高興和不高興,他於法自在呀,什麼因緣佛會這麼樣的歡喜?佛世尊超出一切世外,還有事讓他高興嗎?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比如F居士突然哪天聽她哈哈大笑,我們肯定就知道要不就是她得孫兒了,要不就是她家老頭又賺了幾百萬回來,沒別的讓她笑啊,是不是?絕對不會因為什麼別的她去發笑,歡喜啊,對吧?因為她的意識范圍裡就她們家那幾個人。這是很實際的,我們凡人是這樣的,但釋迦牟尼佛不是啊,他對世間一切事都看破都放下了,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歡喜啊?

菩薩們跟這些所謂聖賢們就想不明白這道理,就在琢磨這事兒,“何因緣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身放光明,你看人一下就變了。哪天你看F居士臉放光了,肯定有好事來了,咱趕快隨喜人家。就是這樣啊,因為身心是一如的,心高興了,身自然就輕安,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對吧?

身放光明,默然不動,住自證境默然不動是什麼?佛並沒有什麼能讓他所謂動心的呀,他在自證智境界當中是以三昧為樂。他自己在觀察,人家並沒有所動,人家在自得其樂,在自己三昧境界裡頭自然有法喜禅悅那種快樂。

入三昧樂,如獅子王周回顧視。就像獅子王一樣那麼無畏,什麼叫獅子王?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值得他去歡喜的,那種威勢是很自然的發出來的,獅子王在獸群裡頭,它是一種什麼感覺?是一種王者的感覺,王者的感覺不會以得失而去歡喜,只是在他自得其樂的心境當中有所謂的喜,那種現象發生。

你怎麼體會得到?我們有時候想起來什麼,我不知道你們經歷過沒有,有時候睡覺能笑醒了,為什麼笑醒了呢?還是夢裡頭有得失嘛。咱去想象一下,突然一下子這個人什麼事也不因為就樂起來了,樂得屁顛屁顛的,你看這人是不是傻了?有點那意思哈,因為都不知道他心思啊。

這幫人不知道佛是什麼心思,所以就有點蒙了,佛怎麼這樣呢?但是他肯定知道,是佛自己智慧的功德所發起來的歡喜,並不是因為周圍的某種境界。他這麼猜,但是佛實際上是什麼樣呢?因為他以自證的智慧境界,觀羅婆那王,他觀察到,這“羅婆那念如實法”,何為念如實法?真正的思維真實的道理獲得真實的利益。

以羅婆那王為首,這麼一類的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自然從心底裡發出那種喜悅,這是最大的最殊勝的一種供養,他看得到這種情景,他才有這種現象發生,這也是證明了佛陀的心同體大悲的那種限量證境。因為獲得解脫,你身心世界的變化自然是無量光明的。

無量光明如何體現呢?從佛的心境當中就給你反射出來。獲得解脫以後你的身心世界,就像佛剛才所表現的那個樣子——欣然大樂,舉身放光,猶如百千日一樣,光明燦爛。你的生命世界就是這樣的,因為你念如實法就會獲得如是的利益。

從這段經文上你就可以知道,因果是同時的。何為因果同時?羅婆那王,因為他念如實法開悟明心見性了,而佛是已證之果。釋迦世尊以自證智告訴我們這個果報就是如是發現的,何謂如是發現?念如實之法發現的,這叫因果同時的現象。

因果同時的現象從哪兒去理解呢?因為你修行正覺菩提啊,無上菩提那個道呢,自然就是這樣顯現,顯現的是因果同時的證量境界,以如實法見如是的境界。什麼叫實法呢?我們在《金剛經》裡也提到過一句,實相嘛,他講的這個實法是說安住如實之相,什麼叫實相真理呢?以如實見,見一切法,離一切相,即是實相,所謂的一切相則是實相。

我們要知道實是真實受用,諸法本來的東西,有因果同時的一種現象。修行正覺菩提是因果同時,發心即成的道理。發心即成,諸佛法身本無我境,沒有所謂我及我所。有緣的眾生菩提心性一旦發顯,果報立即就現前;就是你的菩提心一旦發生出來的時候,你的所謂的正覺菩提果就現前了。

我們看這段經文不要把它分開來看,羅婆那王就是發心,他代表眾生沒有成道的時候發菩提心的過程,一旦菩提心發出來以後,釋迦世尊代表眾生的果報,是圓滿菩提果的。這兩個是同時的,你那兒發心這兒就有果相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菩提道是這樣子的。沒有所謂的時間的觀念,沒有什麼空間的認識,這樣就把我們以前的觀點就給消除了。

我們以前的觀點是什麼呢?因為你在你這種業識環境裡頭,你認為成佛必須得有先後的,因為你有分別念。實際上你現在如果菩提心發現出來,你立即真的會見得到釋迦牟尼佛2500年前在菩提樹下成正覺那一剎那間,為什麼?因為你跟他同一體了,自然就見得到他,這是真實的。

為什麼呢?你說現在我們見不到,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成佛,你成佛了自然當下現量就見得到佛祖成道那一剎那間的功德。為啥?你跟人家心量不一樣嘛。因為羅婆那王念如實法,所以釋迦世尊就顯現如實境界,他倆是一體的。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先受羅婆那王請;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眾生,皆悉樂著語言文字,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先受羅婆那王請, 為什麼以大慧菩薩來說呢?因為你想證入法身,必須得有大慧,大慧是絕對的真理那種智慧力量。這個法是以大慧菩薩作為影響眾發起的緣起建立的,法必須得仗緣發生,以這個菩薩來作為緣起是什麼意思呢?證明這個道理是通達法身境界證量的絕對的真理。“大慧菩薩摩诃薩先受羅婆那王請”,他已經應羅婆那王邀請。

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又能知道參加法會這些菩薩認識的狀態,大慧菩薩能知道當時參加法會的那些菩薩們的心理認識狀態到底在哪個地步。那些菩薩們是求聲聞道啊,求解脫道啊,種種的事他都了知。

及觀未來一切眾生,以及將來一切要解脫的眾生。為什麼還要觀察未來眾生呢?因為這個道理適不適合將來這些眾生修學?這是佛的一種圓滿的智慧所體現的。“皆悉樂著語言文字”,他看到將來這些眾生貪著於語言和文字。

隨言取義而生迷惑,

隨言取義而生迷惑,這是現代人的弊病,這句話說明大慧菩薩已經了知將來眾生的根器。將來眾生是什麼樣子呢?喜歡光去交談、聊天,去把這個道理,說的多而行的少。說完他會怎樣呢?會隨言取義,他會聽言語的話去見取其義理,以言語而開悟,但是又因為言語而迷惑。

我們知道世人們就怕傳話吧?三個人傳話就變成三個樣子,你經歷過這事嗎?不是有那游戲嘛?我說一句話你傳三個人就三個樣兒了。為什麼三個樣兒了?因為你以你的心思在攝取這個話語的意思,而這話真正的意思你不管的,你只管什麼?只管我就認識這麼多,我就聽這麼多,所以你就把人家本來的意思刪除了好多,我們很多時候就誤會別人。誤會別人怎麼樣呢?好了壞了,是非啦,你想想為什麼你能跟別人吵架?

最有意思的就是跟自己父母吵架,為什麼?因為你根本就在誤會父母,你沒有了解父母真正的意圖,覺著父母好像挺不講理的。就像父母催兒女去搞對象這件事,可能催的有點緊了,因為父母的心可想而知哈,兒女不理解,就說當爹當媽的怎麼這麼自私呢?我說你不能那麼說,因為他的心思你要了解,你要知道體諒他的態度和方法有時候不對呀,作為兒女見取義錯了,隨言取義,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犯這種迷惑。

世間人的生活是這種狀況,他的修行更不要提了,也是這樣子的。為什麼?佛講的空性義,二乘外道會怎麼認為?現在所謂唯物主義思想也告訴你什麼都沒有,它給你否定精神方面的什麼都沒有,講究物質第一。它忘了相對法的存在,沒有精神,物質范疇從哪兒來?物質的相對境是從哪兒來的?因為物質的概念必須得以精神為對立面才能知道有物質的存在。

這種思想就是一種見取義,它的道理從哪兒來?也是從古代哲學裡頭來,但是給刪枝去葉了。砍枝去葉的,中間拿一段。現代辯證法也講因果,它講的因果跟佛講的因果是一回事嗎?不是一回事,為什麼?因為它只認識到那麼多所以就叫“隨言取義而生迷惑”。

隨著人家說因果,以這個認識來取這個義,然後就開始生迷惑:佛說因果,不一定什麼都是因果,你看那人一直都在做壞事,為什麼他就一直能好呢?你看那些地主資本家們,不勞而獲呀剝削人吶。政治經濟學裡頭說的剩余價值,它講你看搾取你們的剩余價值。它就違背因果說,因為它認為因果不是全部的。這是它的自相矛盾,既承認有因果,但是又不承認全部都是因果。為什麼?因為不認識全部的因果,就否認它的存在,我們眾生就迷惑在這兒。

我們都看過佛經,都知道佛菩薩有願必應,都相信這話吧?有願必應,相信不相信?我告訴你肯定不相信的。你會說,既然有願必應,咱們從自己身上就可以感受到有時候也不靈呀,你再說啦,佛菩薩既然那麼感應大的話,為什麼別人把他廟砸了什麼的,那人沒有出問題呢?這都是我們的見取心吶,只看到我們所見到的東西,只取義呀,隨言取義。我們是根據世間人所持的言論在觀察現象的發生,並不了解真正的全部的道理和經過,迷惑的心就產生了。

實際上這句話把我們眾生見思二惑的毛病指出來了。眾生見實質上就是見思二惑,用現在的話給你翻譯過來就是,主觀方向和思維方式的錯誤導致你生命結構的錯亂,這就是為什麼眾生有見思二惑,不能成就正覺也就這意思。

成就正覺就是阿羅漢,什麼叫正覺?你看待人生軌跡一切事情一切現象境界,能夠有正確的看法,這叫正覺。什麼叫正確的看法呢?一定要符合它本質的東西,本質是空性,你的看法不符合空性思想,肯定就要有掛礙受牽累;符合空性的看法,自然就會得到解脫,不會被現象所迷惑。

這是必然的一個法則,不光我們是這樣,二乘外道也是如是。因為二乘外道斷取佛所說的空義,斷章取義,跟咱們還不一樣,咱們眾生不一定把道理當真,眾生把現象當真的。我們一般都認為事一旦發生了,肯定是真的。我就跟你們說發生了也是假的,為什麼?這是它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身心世界有一種特性叫無常性,我們姑且不論事情的本質真實與否,就是任何的現象發生了,我告訴你統統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肯定是如幻的,是無常的,由此可以知道現象發生了以後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打個比方最清楚了,兩個人談戀愛,談完戀愛結婚,結完婚生孩子,應該沒問題了吧?順著這個道理思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他們順理成章的應該能過下去了吧?你看談完戀愛,結婚,生孩子,為了什麼?為了他們能在一起,行為和觀念都是為了在一起生活,實際上呢?因為你的行為所表現的現象是無常的,有的結婚幾十年了照樣離的,這是最樸實的一個道理了。但是我們當時談戀愛結婚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過,生完孩子他會一腳把你踹開走了,你絕對想不到啊。

能像F居士這麼好的人家有幾個啊?屈指可數啊,危險系數都很高。有時想想還不如過去父母包辦的好呢,父母包辦媒妁之言啊,好歹還不會離的那麼多。現在都興自由戀愛,結婚自由,離婚更自由了。一說: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感情不和你當時干嘛?所以說發生的未必是真的,多半都是假的。

咱們EZL不就是例子?人家給他養了一對兒女啊,說離開就離開了,而且在這以前還事事兒地給人家掙錢,掙事業,給人家把家都安排好了,看著跟真事兒似的,肯定他也沒少說了跟人家白頭偕老的話,假的。但是他夫人呢,就是隨言取義了,他說的話她就當真的,然後現在覺著迷惑,這家伙騙我。他騙我也不像啊,為什麼他還給我剩那麼多家當啊,一雙兒女啊?他肯定不會騙我,自己騙自己。迷惑,你看這眾生就是這樣子,又開始執著了。佛經講的道理可有意思了,你看明白了就覺得人可愛的不得了。

執取二乘、外道之行。

作為修行人來說,我們就不要斷章取義,我們修行人一定要了解真實的義理才去做。現在好多修行人斷章取義,你經常聽他說“不著相,不著相”對吧?他不著相,是啊,挺不著相的,吃肉的時候他不用著相,不用著佛說的那個相,他管那叫不著相。還有更可愛的,我見過的一個密宗行者搞對象結婚,居然有回告訴我說是他上師叫他結婚的,我說你可別毀謗三寶啊,你的上師絕對不會告訴你說,你去結婚成家去吧,因為你願意,人家看出來你願意了,人家何苦得罪你呢?為了讓你不對三寶生诋毀意,是為了救你才那麼告訴你,你去吧。這正應了那句話慈悲生下流,方便出禍害。

很多人認為好像藏傳佛教那些方便太多了。那是人家上師叫你發財去啊?不是啦。實際上那些財神菩薩管用嗎?你修行缺乏資財的時候,那些財神菩薩會幫你,但是絕對不可能叫你大貪特貪的。好比說你為了修行出現生活困難了,財神菩薩一定幫你的,你不要指望供養財神然後就發幾個億的錢兒。我告訴你要是那樣的話,我應該是第一個發財的。

還有護法神,你不要覺得護法神是給你隨便指揮著玩兒的,不是那樣。是你修行真的碰到障難的時候他會保護你,別跟咱們那個大德似的,覺得那護法神是他們家的私人軍隊可以隨便指揮,哪有可能嘛。護法神都是登地的菩薩,你憑什麼呀?你是誰呀?所以他有時候念咒不靈嘛,你能靈了才怪呢。這就是以見取心而迷惑,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不要去斷章取義。

或作是念:世尊已離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為斷彼疑而問於佛,

或作是念:世尊已離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他又想了,釋迦世尊已經離開所謂的意識分別這些境界,對這些分別現象不會執著,離開這些現象了,為什麼也會這樣大笑呢?我們知道高興才笑,為什麼高興?因為你有分別,但是佛祖已經離開分別跟執著了,怎麼還會笑呢?那意思就是說佛祖不應該笑啊,成佛了不能笑,成佛了不能哭,你看好多佛經上佛也有笑也有哭的,是吧?

我們想的佛跟實際上的不一樣。我們很多人都在琢磨這個佛到底是啥樣?成了佛了什麼感覺都沒有了,是不是?還有更好玩兒的,聽一個師父講的:“哎呀,我在想佛菩薩天天在空中干啥?”我說“在哪兒?”,他說“應該在天上吧?在空中吧?他不是都空了嗎?”,他說空了那意思就像虛空一樣了,“他在天上又沒什麼事,他看著我們都干什麼?”,我一聽這話也挺可愛的,我說“那他看著你干什麼,誰知道啊,那咱問問他,他也不跟咱說,算了吧。”

這就是意識分別妄想心,他就根本不太了解這個東西。提出這個問題的還是個從小出家的師父,這樣的出家人叫有善根沒有智慧,他的善根福德都有,但是沒有智慧,根本不認識佛法是什麼,這樣的人只能說結個善緣,能不能保證這輩子一直能保持出家狀態很難說,他善根力一旦消失的時候,他就會退道了。善根力會消失的,善根力是過去的業報,過去的善業所發生出來的,跟智慧心不一樣,智慧心是依理性的,不會有任何的變動,我們要明白這道理。

何因緣故欣然大笑?大慧菩薩是這麼思維的。為斷彼疑而問於佛,為讓這些人都斷除疑問,來請問佛。他們都會這樣想,佛為什麼還會笑嗎?這些人很討厭哈,成佛的人都不能笑,實際上這人都是這樣的。你沒聽那天YXL說嘛,咱說感冒了吃藥吧,“吆,和尚還吃藥啊?”我說“你還吃飯吶?”,好多人以為“念佛了還吃藥啊?”,我說“你念佛你就不吃飯了?”,你不種糧食你吃飯干嘛?這人吶,都是瞎猜,“為斷彼疑而問於佛”嘛。

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觀世間,愍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所纏,欲令開悟而問於我。諸智慧人為利自他,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今亦欲問,未來亦爾。

佛即告言佛就告訴他:善哉!大慧,善哉!大慧這個菩薩太好了。汝觀世間,愍諸眾生你觀察世間種種人的心態,哀憫這些芸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纏繞,因為過去現在未來,他被惡見所纏,什麼叫惡見?錯誤的認識所纏繞,什麼叫錯誤的認識?執著所謂的有的一種認識,過去的觀念不肯捨棄,不肯放下,在這種認識當中纏繞不得解脫。

我們也是被惡見所纏繞的,什麼惡見呢?最大的問題是假我執。怎麼起現行呢?我們修行為了斷除我執,而我們恰恰在增上我執,真是這樣子的。說多了要惱,說少了還會不高興,說少了會怎麼說呢?師父這幾天說的少了,是不是我不行呢?那樣實際上也是在我執思想,說多了更別提了,就跟HE似的,說多了就不理你了,你不能多說人家,一句話就惹惱了人家了,雖然不是真惱,惱幾天的事。

實際上你要這麼去觀察,我們那個心情真的跟小孩子差不多,就咱們的智慧力量呀,心力啊,跟小孩兒有什麼差別?你自己想嘛,你有時候還不如小孩兒,小孩兒人家不難受了人家自己玩兒,我們不難受了還要裝蒜,省的人家別人看出來,裝的,失去了人性的真實,生活就變了調了。

“佛即告言”,就是佛給你解釋的疑問。“善哉!大慧”,贊歎大慧菩薩,為什麼稱為三世惡見所纏呢?我們現在的錯誤因為過去的認識是錯的,現在的錯誤延續,又影響你將來的正確,所以說我們的生命始終是在惡見之中纏繞不能解脫。我們解脫應該怎麼樣?應該抓住當下忏悔,以現在正覺的認識開始發生緣起,過去和將來都發生改變了,這是正確的一個途徑。

欲令開悟而問於我,大慧菩薩欲令眾生能夠超越三世惡見而開悟,請教佛的智慧。諸智慧人,有智慧的人,為利自他,能作是問,為了自己和別人都得到利益,自他是無二的嘛,因為這個原因請問於佛,而作是問,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楞伽王過去曾經問過一切諸佛,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成就真正道理,絕對真理的這種修行,如何去做這兩種意義。

今亦欲問現在他還想發問,為了利益眾生而去發問,發問絕對真理的實踐的方法,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一切如來是什麼?絕對真理,這個話你要這麼去理解,過去一切如來,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絕對的真理。應正等覺是什麼?如何去行持,如何去實踐的方法?這是兩種意義,就說真理與實踐真理的方法,我們都要知道才行,楞伽王也想這麼問。未來亦爾將來他還會問,為什麼?因為真理是沒有時空的,真理運行過去現在未來通通是普遍的,普等的。

此二種義差別之相,

此二種義差別之相,這兩種義差別之相我們只有去親身實踐它,才能真實的認識到它。我們不知道甜和酸到底是什麼樣,我們就去嘗一嘗才知道它的差別,你說具體的甜和酸,到底是甜多少酸多少呢?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一嘗就知道了,嘗多少呢?只有你的感覺知道,但是你要形容,能形容出來量的多少嗎?形容不出來,感覺正好,這個東西沾點糖感覺正好,為什麼正好呢?因為跟你的識心相應。

這個道理是否對我們合適呢?只有你應正等覺了。應是什麼?相應,跟什麼相應呢?跟絕對的真理正好相應才行,跟理性相應,覺性正好發生作用。所以這個是有個上下通義,它即通理性又通事相,所以說叫正等覺就在這兒。正等覺是什麼意思呢?正好跟我們的事相相等,就是理事要統一,我們不要偏理不要偏事,都不行。偏理偏事都不能得正等覺,你偏理也不行偏事也不行,所以說這個應正等覺是正好的,這兩種意義以及它的差別是什麼呢?我們要親身實踐了才知道。

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因為絕對的真理是最圓滿的,不是相對說。二乘和外道是相對法,相對法是沒有辦法知道究竟的真實意義的。

就像小孩兒的心裡永遠不知道大人的心思;別看你生的孩子,你也沒有辦法事事都知道他在想什麼,對不對?你會感覺到很困惑,覺著這個孩子到底一天到晚在啄麼什麼,為什麼不聽話呢?因為你的想法跟他是不一樣的,你對他來說叫外道,不是應正等覺呀,啥叫應正等覺呢?你正好跟他的感覺一樣,那你看你知道他想啥不?你跟他不相應,沒有一切從他那兒看嘛。

一切如來地是什麼呢?如實見,你沒有如實見,你沒有真正的符合他的看法做法,你能知道他想啥?你跟他一樣的看法,一樣的做法,你就知道他需要什麼了,就這麼簡單,是不是?我們沒有那個心量啊,我們經常認為那是小毛孩子干的事,我能去干吶?就是這種分別意識在把你的心能隔開了,你認為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小孩做的事你不要做。其實你試試就知道他的感覺了。

我們有時候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的時候,一定會說“省點花錢吧,你知道掙錢多辛苦啊?”他哪知道掙錢辛苦啊,他能知道掙錢辛苦嗎?不可能的。你怎麼就叫他知道呢?你叫他跟你上天班去,你看他知道不知道。我怎麼知道?我幾歲幫我媽媽去干了一天活,我就知道,掙錢真辛苦啊。大熱的天給人干活啊,小孩覺著幫媽媽干活很高興,但是真的知道掙錢是辛苦的,從那以後我們就不亂買東西了,真正的體會到那種辛苦,從心裡頭就開始心疼了。

那是真的很有感覺的,不然你覺得媽媽給你買東西很正常嘛,怎麼不給買呢?不給買就哭呀鬧啊的,那正常的很。但是你要真的經歷了,就知道了。我們要了解他們,先去跟他一樣才知道,人為什麼不能了解別人?你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就會真的覺得人家也不容易。

包括你家那口回來跟你發牢騷,你體諒體諒人家也就不會覺著人家怎麼樣了,互相體諒嘛。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不互相體諒怎麼著,互相的埋怨啊?埋怨埋怨,差不多就快到頭了。只要人跟人在一起呀,一定要包容、寬容,而不要太強調個性,這是我們首先要解脫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是能猜測的。你想道理能猜測出來就壞了,知道吧?你得親身去實踐才能行。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問我,宜應速問。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以智慧思惟觀察,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證真實義,入三昧樂,為諸如來之所攝受;住奢摩他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住於不動、善慧、法雲菩薩之地,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而告之曰,楞伽王也要問這道理,佛給他解釋。楞伽王,汝欲問我亦應速問。你想問我這個問題趕快問,正是時候,問什麼呢?問這個道理實踐的問題。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我肯定為你講得很清楚。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讓你明白,讓你歡喜。能以智慧思維觀察,能以心的智慧,用心力來觀察和思維身心世界種種狀況。離諸分別離開錯誤的一種認識,這個分別是我們錯誤的不正確的認識,我們要遠離它,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能夠知道一切,“諸地”是什麼呢?就是一切修行的境界,修行所經歷的身心的狀況,這叫“諸地”。就是在一切緣起法當中感受到的不一樣的東西,所呈現出來的種種境界該如何去對治,對治的目的是讓你超越那種相對境而進入絕對的狀況,這是對治法的意義。

證真實義能夠去證悟真實的道理和意義。入三昧樂,進入絕對的正受。為諸如來之所攝受,能夠成就一切佛法身所歸去之地。諸如來是什麼?一切諸佛的法身,換句話說是一切真理的實際的表現的狀況稱為佛法身,諸如來就是一切諸佛的法身所攝受。

住奢摩他樂,奢摩他是如幻的正受,修行的快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把相對法修行的解脫義所不圓滿的地方就會超越出來了,有余涅磐修行的境界相對來說是解脫的,實際上他還有微細的塵沙煩惱沒有斷掉,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掉,相對來說還是有的,並不是絕對的空性。能夠去超越這個的時候,就可以住到十地,叫法雲地。“住於不動、善慧”,不動善慧是八地。“法雲菩薩之地”是十地,你能夠入八地,噌,十地就上去了。聽得懂嗎?這你弄明白了,你就住到八地裡去了。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楞伽經》第十講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楞伽經》第十二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