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高永霄居士:佛教教育應以“五明”為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教育應以“五明”為本

高永霄

在這個急激轉變的宇宙世界之太空時代中,科學已經無疑地被充分利用為拓展人類智識的范疇,故不論在社會科學和應用科學方面,其進步的神速,已經是一日萬裡。所以,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腦人物都在提高警覺,曷婵精力去改進弘道的方針和策暑,以免被時代所淘汰。

佛教向來都被認為是消極的宗教,尤其是那些對佛法認識不深的人們,往往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論調,制造種種借口去誹謗佛教,而有些盲從的人們也附和其說,以盲引盲,實在令人啼笑皆非,覺得甚為可惜的事。 

可是,近百年來,由於西方和東方的智識學者,對佛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做了許多研究的工作,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這樣便為佛教開創了一條新的途徑,給予暮氣沉沉的佛教一個復蘇的機會。結果,佛教在歐美兩大洲已經植下了根,開始發芽成長。而在佛教之發源地亞洲的廣大地區,亦因一部份佛教徒的不斷努力,積極地將佛教大為發展起來,例如佛教教育的大、中、小學,醫療機構,孤兒院、幼兒中心、安老院、職業訓練,難民救濟等社會福利設施,紛紛設立起來服務大家,走向人生的佛教,以利益人群。因此,使世人對佛教的價值觀念,作了新的評價,實在是值得令人興奮的事。

為了使佛教成為入世的宗教,在社會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應該與社會打成一片的;令人們認識佛教的修行就是人生生括方式的一部份,構成社會因素的一環,這就是發揚佛教積極精神的最佳表現。這個理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世尊亦曾經說過:“菩薩應向五明處求。”這一句話現在看來仍然是很重要,尤其是應用於佛教教育這方面,可說是金石良言。

五明(pan~cavid!ya^)——就是世間的五種科學智識,與每一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有密切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佛教徒都應該學習的五種歷古常新的學問。

茲將“五明”的內容簡淺解釋如下:

(一)內  明(Adhya^tmavidya^)——佛教哲學。其中包含了佛教的三藏十二分教,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因此,佛教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佛教哲學(內明)廣為闡釋,發揚和研究,使佛教的義理更為普遍和擴展,容易使人接受,清楚了解佛教粕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抖正一般人對佛教的錯誤見解,而能樹立佛法的正信。

(二)聲  明(Sabdavidya^)——聲韻學與語言學。現代交通工具發達,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在時間上縮短很多。所以人們的接觸增加頻密。為了溝通各國之間的思想,交流文化,我們應用的語言也隨著需要而增加,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因此,佛教徒應該要學習多些外國語言,以便在弘法上的便利,收到較佳的效果。至於研究聲韻的歷史,發展和影響的學問,也有助於人類的思想溝通。

況且,佛典能夠保存下來,就是由於佛教的先賢們在語言學上有顯著的成就之表現。他們從各種不同方言的佛教原典翻譯成各種不同文字,來適應不同地區的人們閱讀。這就是運用語言學去弘揚佛法的最佳例子。

(三)醫方明(Cikitsa^vidya^)——醫藥學。病痛是人生四大痛苦之一。所以釋迦世尊在世時亦常勸導弟子們去為病人服務,,而他老人家亦為有病之比丘療傷,因此我們稱世尊為“大醫王”,意義是他不只能解除人們的精神方面的煩惱困擾,亦能醫洽人們的肉體疾病之痛苦。所以佛教徒應該以釋尊為榜樣,學習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救度眾生。佛教教育亦應鼓勵青年人去學習醫藥知識,除了做醫生需要相當時間和金錢外,其余開辦一些救傷班、護理班、醫療藥物知識班、針灸班、內功課程等,增加人們的自救救人的醫藥學問。

(四)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工藝、歷算、技術等學問。世界事物日新月異,弘傳佛教的方式應有所改進。能以科學的技術,現代化的工具,電子儀器等去作適當的輔導,則其效果更為完善。能掌握那些技巧的人材,一定要有豐富的學識和經驗,佛教的教育就是要培養這方面的工科人材,而佛教才能適應生存於這種復雜的環境,繼續流傳下去。因此,佛教要建立多些理工學校,技術訓練學院,職業教育中心等,造就有志投身於工業的佛教育年。

(五)因  明(Heta^vidya^)——正理學,邏輯學,印度的佛教學者於破斥外道的邪說,常用“因明”作為武器,屢建奇功,伸張佛法的正義。印度的陳那論師曾著:“因明正理門論”,以宗、因、喻的三支作法之推理論式奠定佛教邏輯學的基礎,而其結構之周密,較西方邏輯學更為完備,故為現代各佛學院中,各學生必須修讀之課程之一。

因此,懂得“因明”的人,在弘法方面有很大的方便,例如對義理的解釋,和對事物正確觀念都有清晰的認識。

雖然“五明”是世間的學問,與佛法的離言絕慮不能同日而語,可是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若果佛教徒適當地運用“五明”學問和方法,一方面能作吸攝更多眾生的用途,在另一方面亦可以收到利生的功效。職是之故,佛教的教育應以“五明”為本,充實了在這方面的佛學知識和職業技巧,這樣在於弘法利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幫助。而佛法亦由此而融會於眾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佛化的世間。

摘自《內明》第152期

 

上一篇:高永霄居士:轉變中的香港佛教——講於第二屆“此岸彼岸”弘法活動佛學研討會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一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