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六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六講

我們就剛才兩句話,這話題就引開了。這就是萬法機緣的巧妙,他巧妙到一種什麼地步呢?那種佛性的圓滿周全啊。他這種功德,所謂的功德是什麼呢?對現象的一種表現,就是對你這種生活空間的一種反應,對你內心世界的一種反射,他達到一種什麼地步,那就是非常自在圓滿的地步,我們今天要講的第十八品他這裡頭,這個主題思想吧,恰恰跟剛才他那兩句話非常能夠契合到。

這個怎麼去理解呢?他所去表示的靈山啊,靈山是我們所講的佛祖所居地,我們如何去理解,他跟現實的社會,我們生活的空間,他又有什麼聯絡呢,又有什麼一種聯系呢?你對現象的東西特別認真的話,你對正覺方面的認識,真正健康的東西,就會忽略。你想他那句話,靈山一斬,抹血淚歸啊,什麼叫抹血呢?他對世界的貪執很深,當他捨去的時候,可以說心在流血啊,而他內在的想往,那種清淨安詳,那種解脫那種感受呢,愈演愈烈。

在繁雜城市生活當中,找不到那份寧靜,找不到那份真誠,找不到那份惬意,他的生活空間始終是存在於什麼,存在於欺詐,坑蒙拐騙那些,貪婪,欺詐,謊言,虛偽,存在這些空間裡頭,我們整個人的生存空間,行為准則,完全受這些東西在控制,你沒有辦法擺脫這些,我們在佛法裡講惡的因素對你生命的一種干擾,惡業因素,這種生命的毒素,在不斷的浸蝕著你的生命,這個作用體,讓你這個如幻的生命體,就變得衰敗,倒霉,逆緣,反正就是那些倒霉事兒。

修學佛法的人,怎麼樣認識這種觀念呢?就要從現象裡頭去看到這些問題,然後以什麼心態去對待呢?佛經告訴我們,要用那種空性的思想。什麼叫空性?別管什麼現象,內在的感受再好也會消失,會過去會變。我們修學這個思想,到底會怎麼樣呢?從我們凡夫界的現象,這個生命這個現象,如何能夠體會到那種聖解脫的東西,你本身一個凡夫,煩惱凡夫啊,怎麼通過一種行為,能叫我們知道什麼叫解脫。

我相信每個人都想,一種非常理想的生存空間,那種理想化的狀態如何去實現?這就是我們生存的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怎麼能夠把自己生存的空間,跟你那個心裡的世界,完全一樣,這是需要有一種探索的精神,這個探索的精神不光是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可以說有人類以來啊,有人類文化、人類文明以來,這所有的人啊都在探求這個問題。

人們不斷用自己所理解的方法、方式去改造生存的空間,就外所依境和內所依緣,這就是佛教裡比較專業一點的術語吧,外所依境內依所緣。某居士外所依境可以說比較順心,孩子也好,各方面都挺好,內所依境差一點,為啥呢,身體不好啊,身上有病難受了,哎呀,就心情不好了,怎麼怎麼,內外總不能統一起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說連續幾天,身上也得勁,事兒也得勁,基本上找不出來,總要有一些,我們生命裡頭插曲出現,所以我們生命質量就很差。

我們生活的質量就會非常差,在那個時候就需要反思了。現在都存在這個現象,也包括我們敬愛的某某,不是說沒有本事,人家論人論才,絕對有本事啊,但是他內在心靈那個世界,很難去跟外界的境界產生統一,他也想辦法在勾通內外世界,勾通心靈世界和外在生活的環境,盡量想達到他內心那種理想的狀態,他怎麼能成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了。

怎麼能把內心的世界變化成外在的世界?比如象何二菩薩,要賺上百億啊,關鍵是從哪兒來,腦子裡打妄想,上百億啊,那麼多,怎麼把他變出來,也是好多人問我一個問題,師父你有什麼辦法讓那個內在的東西變出來?有沒有啊,今天這裡頭講的就是這樣,從世間法利益這個角度上講,他就是這樣,那從出世間道解脫呢,那直接就可以成佛的方法,他成佛的具體的路程,在十八品當中講得非常細。

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非常重要,但是你們學習了堅決不能跟任何人講去,不是說這事不能講,而是說講出來他們不信,因為這個需要一種機緣。機緣湊合了,你試試去就知道了。不是說佛祖講的空性是虛幻的,不是,很實在的,非常實在的,你只要試試就好,你一件件去試,不怕你試,人說實踐才出真知嘛。

按照佛告訴你的這個道理去試,你試一遍,哎,感覺不錯。為什麼你會失敗呢,失敗是你沒有按照嚴格步驟操作,這是你內在的因素,外在的因素是什麼呢,化學原料不夠啊,品味不夠啊,設備不好,怎麼樣,種種因緣,他會有失敗的因素存在。但是佛法這個東西不會,只要你能夠依教奉行,別管你聽得懂聽不懂教言,你只要去做,那就可以,所以今天聽完了,無論是你從世間利益的角度,還是出世間利益的角度,你今天就撈著了,這是很實際的一個方法。

這品文字很簡單,但是裡面意義絕對深的,絕對是我們生命當中最真實的利益,從這兒開始顯現,名字叫一體同觀。從我們生命本體當中去觀察這一切的時候,去觀察去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那你現象的生命,這種差異性就會消失,不能從一體同觀,不能以本體去觀察,依那個絕對真理去看待一切問題的時候,那你決定要存在現象的差異。

從我們生命境界來說,你內在的理想狀態,跟你外在的境界,這個叫現象的差異,因為你沒有站在一體的角度,你站在相對的角度你去看待這個問題,他絕對有障礙,所以你就不可能把你內心最理想的狀態變成現實,變成境界,這叫以心化境,用你的心來變化你的生命境界。這個是符合現在這個哲學思想的,絕對符合的,現在這個哲學思想不是給你說得很明白嗎,你的思想意識,主觀意識是決定你的原動力的,主觀能動性啊,但是他理解的層次只限於,精神層面,他沒有具體的實踐的東西,他沒有告訴你如何把他跟你的生命基質契入點找到。

我們生命的基質,他沒有告訴你怎麼回事,他只告訴你了這麼一個方向性,主觀能動性嘛,他說了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你得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積極的創造你的生命,這個主觀能動性從哪來,他沒有告訴你,我們主觀能動性在你生命現象裡又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他也沒告訴你,我們怎麼把他發揮出來,他也沒告訴你,這是現在哲學的誤區。

佛陀不然,佛陀告訴你了,積極主動的創造你的生命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思想,所謂一體同觀,“一”是我們的念起,我們任何的東西,生命現象通通都是一念開始起,你做什麼事不是一念沖動嘛,包括你現有的生命境界,你去觀察,你現在這種生活經歷,人生經歷,靜下心來你去反思,他從哪兒來,大概成熟那個意識階段在哪兒,五歲到六歲到七歲那個階段。

這個階段他有個朦胧的思想,懵懂的沖動的思想,在他那個大腦裡頭有那麼一個感受,念頭,就起來了,他這種念頭是某一種外緣,給你一種機緣,讓你激發你內心深處的某一種念頭,會很強烈,基本上都是那個時候,那時候發起來的,那時候開始發生,開始發生你的意識形態,主觀意識流。

什麼時候成熟呢?我告訴你,他分三個階段成熟的,其一的就是十三十四歲那個階段,算是初步有一個大概形狀;十八到二十一之間,基本上差不多了;到三十歲,三十五之間,那就完全成熟了,你的一生基本上就這樣子了。你去反思一下你自己,現在這種生命境界,人生經歷基本上就是那時候那種妄想,那時候那念頭。

那你說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當時的念頭都是過去的業力,業力和業障現前的,業障就是觀念,觀念的延續,和那種生命力量那種延續,就引發你今生生命現象的開始,這是我們現象界的生命,現象界的生命從哪兒來,就從你這一念開始,無論是今生,還是無始劫以前,通通都是一念之間的事。

這個一念有千差萬別之相,因為你這一念所覺的對象是什麼,就是你心體當中,本心體,念體啊,絕對的生命體,不是這個色身生命啊,你絕對的生命體當中所具足的一切。就象你所擁有的財產,在哪兒放著的,都在你家裡放著的,一進到家裡頭,你意識裡頭,基本上對家裡頭能了解個八九十,基本上知道自己有多少底嘛。

那你說除了你以外的事,你能不能知道呢,很難了嘛,就象我們心體以外的事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空間裡頭的東西,你絕對能知道,跳出你這個生命空間的東西,你絕對不可能知道了,那你為什麼你這個念頭,起出千百億念,無量千百億念,好多念頭,我告訴你,那是你生命體裡的東西。

生命本體裡頭具足的一切,只是看你哪個緣給他,他就成熟哪個景象。你從哪個角度去觀察,一個所覺境,一個能覺心,這兩個現象都在哪兒承受著呢,哪兒融受著呢,都在你這個生命本體裡頭,這就是所謂的體啊。

這個體就象什麼樣呢,咱們不管虛空外界的事,就說這是你的家,你的家裡頭所有的東西你最清楚,你家以外你看不到嘛,人也不要你看嘛,你那個能覺出來東西那個心,和你所覺的境,這就是我們的心體,這兩個互相作用啊,他兩個在互相作用啊,那是我們心體,他不光是這兩個境界。

這是我們整個的心體,整個的佛性的妙用,佛性在現象界的生命當中就是這樣起作用。他無來由啊,你說你突然想起點啥你有來由沒有,今天某居士突然買點啥,弄個啥啊,有沒有來由啊。想把家裡收拾收拾,你放心你每一天,對你家的擺飾,你仔細想,每一天對你家那種感覺和收拾,那種行為絕對不一樣。那你說差不多,放心保證不一樣,你說我每天都習慣了從哪兒開始收拾從哪兒完事,我跟你說你就是從那開始收拾也不一樣。

因為你這個家的概念,不是停留在一個境界裡頭的,你包括你以前的家,昨天的家,是不是,現在的家,將來的家,這就是我們的現象。我們的生命,我們生命作用的一個基體,基質,這個東西怎麼就出毛病了呢,其實他不出毛病,只是他那個現象出毛病了,你那個能覺的心和所覺的境,互相不呼應了,本來是互相輝映,互相都統一著呢,你一旦出毛病,什麼因素給你干擾出毛病了呢,貪嗔癡慢疑這種種惡劣的行為。

本來是該互相對應的,這幾種因素給你干擾了,你就不對應了,本來你該清楚的了知你家裡的東西,可以說你一下子就能拿得到。你一起什麼心就完了,找不著了,好比說你想找什麼東西,你在你家想找個啥東西出來,你別管起什麼高興心,著急心啊,你一著急准找不著。生一點點別的心,你就找不著了,就是你的東西你也找不找,忘了,因為心有波動了,就影響了你的智慧,正覺力了。

你本來一目了然,突然別人刺激你一句話,一下目標就轉移了,甚至你說你就不管了。你想想你們中間有沒有發生這樣的事啊,有時候他要找啥東西啊,你要是不高興了,誰管你啊,不知道了,肯定找不著了嘛,這就是我們生命裡頭幾種毒素,貪嗔癡慢疑他就直接影響到你的能覺性對所覺境的一種判斷。

現象界的生命很簡單,你生貪心呢,,一生貪心這個人立即就迷失方向,就要做出一些非人的行為,結果就糟到非人的報應,而且報應速度很快,你不能說剛槍斃的那人他天生就壞吧,那為啥他會有那樣的行為出現,他被他那個貪心啊,把他能覺心給迷惑了,所以他所覺境呢就迷失了方向,這樣他整個的生命軌跡就發生了扭曲了,所以我們應該摒除這些障礙。

怎麼摒除這些障礙,這就是同觀,一體同觀,何為一體同觀?你所有的東西是你自己在修的緣,你的好是你自己修的緣,你的壞也是你自己修的緣,好壞是平等性的,以這樣的心態認識,去看待患得患失的境界,那你就不會偏激不會失去方向,這就叫同觀之道。

“同”是你得把你對現象分析這個道理還自於法性,他本性是無差別的,他也沒有能覺心也沒有所覺境,他都如幻的因緣,你在一個如幻的夢境裡頭,你何苦又去以患得患失的心情去受他干擾干嘛。

我不是說我們什麼事都不做,是你去做,不要被你的心情干擾,啥叫心情,心那種執受干擾,正確的去對待所對的境界就好,你不要再從內心出現一個障礙,今天高興了,明天不高興了,那就是障礙就出來了。

把心止於至理,把我們能覺的心,止於至理,止於至真之理,你這個情緒就沒了,人沒有情緒的時候,是最有智慧的時候,我不知道誰給我說一個事,你找人簽合同也好,什麼也好,什麼時候讓他高興起來,他那個智慧判斷力是最低的,他一旦高興的時候就暈菜,那你簽吧你絕對成了,只要你能把他的情緒調動起來,那你的事就成了。關鍵得意就忘形,這就是人性的脆弱,就是沒有真正的一體同觀,他進入他內心的世界了,孫子兵法講的上兵乏謀,人家真正的打仗不需要很大的力氣,很多方面就把你制住了。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去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體同觀分”這經題很有智慧的,昭明太子給分的章嘛,我們看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這句話還是上面的一個總結,下面的一個開啟,承上啟下嘛。須菩提在你的意識層面裡你能理解我以上所說的意思最好。“如來有肉眼不”。肉眼是我們現象生命中觀察世界的渠道吧,成了佛的人,你的眼光跟我們沒有成佛的人,觀察世界的眼光是不是一樣?這個肉眼是這個意思,已經圓滿解脫的人,如來嘛,已證諸法如義的人,你觀察世界的眼光,是否跟我們這個煩惱眾生的眼光是一樣呢?

“有肉眼不”肉眼就是眼光啊,你看待問題的角度,當然佛祖不是瞎子,肯定有眼嘛,從字面上也能了解,那佛祖肯定有肉眼嘛,“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回答說,真如自性中的,已經圓滿證入本性當中的大覺世尊,他能不了解這個社會人群當中的眼光嗎?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是什麼意思,已經圓滿證入自性圓滿體證佛性的大覺世尊,在他那種真實解脫的生命境界當中,那又怎麼能不知道現象的生命呢?他又怎麼不了解這個眾生界的眼光呢?大覺世尊他可能不了解人類社會眾生看問題的角度和智慧嗎?這樣你就理解他的意思了。

“如是,世尊”,是已經體證圓滿自性的大覺世尊,在他那種自在智慧圓滿解脫的生命現象當中,他又怎麼能不知道煩惱眾生的智慧呢,看待問題的眼光呢?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這句話很簡單,天眼是什麼,天人的智慧角度,那佛陀能不能有天人的,他是否能了解那個快樂人群有福德智慧的人群,那種智慧眼光呢,肯定了解了。從現在這個角度解釋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當中有福報的人,有非常快樂的人群,你要從佛祖當時的角度,就是天界眾生,他是否能了解天界眾生看待世界看待內在心靈世界的角度呢,天眼是什麼,以天人的快樂的角度,以高尚的角度,以快樂的眼光,以高尚的眼光,這種品行,來行持生命的人,就叫天眼。

那你說你真實生命裡頭就沒有快樂了嗎,肯定有快樂嘛,所以你看,“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那肯定佛祖也有快樂的眼光,也有快樂的認識,這個“眼”還有一個認識的意思,肉眼是一般的認識,天眼是快樂的認識,導向善趣的認識,難道佛祖不會導人善趣嗎,“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從另一個角度講,肉眼是感性的認識,肉眼和天眼純粹就是感性的認識。作為人來說感性的認識。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慧眼是世間賢達人啊,世間通情達理的人,通曉理數的人,所謂世間的賢人吧,聖賢吧。那佛祖已經證入圓滿生命性的人,難道他沒有能理解世間這些所謂的賢達人的眼光嗎,還不具足這個世間法當中這些比較有智慧的人的認識嗎,他肯定也會具足圓滿這個世間這些聖賢之人,他的認識,他也同樣有,同樣具足。這叫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法眼是已經體悟空性,但是沒有體證空性,開示悟嘛,他已經悟空性了,那些菩薩們,覺悟的大仁之士,已經依止般若空性思想的人,但是他還是人,還是眾生啊,他這些人的認識眼光佛祖同樣是具足的。法眼清靜則見實相嘛,那些菩薩們法眼不清淨,如何能證悟生命實相,證悟,通過他的行為的實踐,心靈的升華,換句話說,業力的改變,導致業障的消融,業力是指的你的行為,你的行為去契合真理,跟真理相契應,那你的主觀意識絕對會變化了,這是菩薩行者嘛,所以稱為法眼。“法”是依照絕對的法性真理,平等真理,去行持去運行他的生命軌跡,這部分人的認識世界和生存空間的眼光,佛祖是不是具足,他看到的眼光佛祖同樣具足。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眼是從絕對的角度去看待一切,這種眼光這種認識,佛祖有沒有?有,這叫五眼,聽懂了嗎,從我們生命現象,從我們這個凡夫生命現象當中,你要講天眼什麼的,你感受不到,那你說怎麼就具足天眼了,你以快樂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存空間,你自己的心靈世界的時候,那你就會發現世界就象天堂一樣,那難道不是天眼嗎,天人所具有的眼光啊,他對誰都是快樂的啊,在他的世界裡就是快樂,他總用這種認識,去看待一切處理一切,那他就是快樂的天人。

那你具足智慧,就是說,通達理性,人家都尊重你,你有高尚的品德,和非常尊貴的人格修養,這時候人就要尊重你啊,你是世間賢達,比如我們孔老夫子。你要有這種認識,孔老夫子不就具足這種認識嗎,他告訴你生命的大概方向,包括耶蘇啊,包括老子啊,都是舉世矚目,世人崇敬,你看他的福報就大了,他跟世間人福報就不一樣。

法眼更別提了,諸大菩薩法眼清淨,誰不尊重他啊,佛眼就更不用提了,佛眼具足一切,觀瞻一切,而不留礙一切,覺行圓滿嘛,那就是佛眼了。從一個問題的五種層面,五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要看清楚一個現象的五種層面,從五種角度去觀察他。

但是這五種角度建立的基礎,都是心性的覺廣,你看他都有眼嘛,他雖然分那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那是現象的差異。但是這些現象的差異建立在共同的生命基質上面,是什麼呢,都是建立在心靈的聚光點上,不就是“心眼”嘛,你看你那個心眼多少啊,所以看問題不用眼,用心眼,你把那個心眼打開,阿彌陀佛就現出光明來了,心眼一開成無量光了。

那怎麼能心眼開了,不是開成天眼,不是開成法眼,佛眼具足一切,看待問題要圓滿。怎麼就圓滿了呢,依止真性,依止般若自性,“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五眼五種生命的層次,一體同觀,這一體都建立在生命的本體上。

“須菩提。於意去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你具足一切的看待問題的層面,你都了解啊,那恆河中所有的沙子,佛的眼裡看是不是沙子呢?在你的生命境界裡頭,看恆河裡的沙是不是沙呢?須菩提問得很實在,就是我們生命層次裡頭,看待的問題,你也能了解我們的眼光和認識,那我們能看到的現象,你能看到看不到呢?在你的生命層次現象裡頭是不是也是這樣子的?很會問問題啊,很有智慧,我看恆河裡這麼多沙子,你看是不是沙子啊,你有智慧,你有大智覺。

這一點你就可以批駁他們一句話了,他們說成佛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我告訴你,不用去想,你成佛只是你那個心靈世界的變化,你那個現象的生命變化不變化,也變化,但是你自受用覺得變化了,你跟外界這個因緣,因為你緣沒盡的時候,你跟外界的因緣他看你還差不多。但是你那個生命基質,你自己有緣無緣的,你通通看到你顯露出來的智慧了,那種生命解脫的智慧,決定跟普通的現象,有差異了。但是他看待世界的問題,看待這個世界生存空間和內在心靈世界這個角度他決定跟你能一樣,但是又區別於你,這叫成佛的自在。

區別,他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看,你只能從一個角度去看。你看就是沙子嘛,他即能跟你一樣,又區別於你,他比你更圓滿了,你看沙子你會加了很多觀念在裡頭。佛祖看沙子就可以看到很多道理出來,但他也能看見沙子,他能講出很多道理,這恆河沙,他的因緣緣起啊,他都能知道,你能知道嗎,恆河沙怎麼滅到最後成那樣,他都知道,他給你如幻如夢,甚至他能把恆河斷流,你能嗎?你就沒那本事。

所以須菩提就問他,“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我們看見這河裡的沙子,是沙子,那你看是不是沙子呢,“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我那個真實圓滿解脫的生命,你能看見的沙子我也能看見,你能認識到這是沙子我也能認識到,“須菩提。於意雲何”。你能理解嗎,我告訴你,你能見得到我也見得到,但是我見得到的你不一定能見得到,是這個意思。

“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他就打了一個比喻,須菩提就講,如一恆河中所有沙,一條恆河中所有這些沙子,這些數,再有這麼多條恆河,又有這些多條恆河那些沙子的數那麼多世界,每一個沙又變成一個世界,這個多不多?在佛陀您的圓滿解脫的這種生命層次,認識層次這個界面裡頭您說多不多?我們凡夫肯定認為多,你認為多不多呢?這個須菩提很乖巧,他問的問題非常乖巧。

“甚多。世尊”。當然肯定你也認為是多了,你能認識我也能認識嘛。“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就說,你不要那麼說,我知道你啥意思,你就是那麼多國土世界所有眾生的任何一種心念和分別在我這個圓滿解脫生命層次裡頭全部了知,我都了解你那個裡頭人的心念,能不知道你那個想法嗎,你問的問題我清楚了,你就想問我跟你知道的一樣不一樣。

“何以故”。為什麼,佛還怕他不明白,“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整個真實解脫圓滿的生命狀態當中,他是不存在那種分別的相的差異的,所以說稱為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諸心”是眾生界若干種認識,在你圓滿解脫的生命狀態當中,他是不實際存在如幻的,他作用體是一。佛是站在那個作用體那個角度去看待這一切的相的,那是本覺心呢。

這又遷回到我剛才說的那個道理,能覺的心、所覺的境完全都是你心體裡頭的。那你說世間的若干種眾生,若干種心你能不曉知嗎?自然就曉知了嘛,就象你知道你家裡有什麼東西一樣。換句話說,世界萬物宇宙你不是不知道,也不是說不能知道,而是說你不願意知道。

一切萬有,包括三世十方諸佛國土以及諸佛菩薩所行的一切偉大的世界,你不是說不能知道,反正是你不願意知道,你不願意跟佛菩薩為伍,你願意與眾生為伍,所以就局限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即為非心,是名為心”,他都不是實際存在的,如幻而有的,在你的生命境界裡,如幻而有,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所以者何”。給須菩提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認識會消亡,現在的認識會過去,將來的認識還沒來到你管他干什麼,這些認識和行為,通通如幻如夢,那你說師父你剛才講的那個話題怎麼沒出現呢?已經出現了。

依體不依相,你放下現象的差異性,你跟本性相應了,就跟佛菩薩的福德性相應了,自然你就得到受用,圓滿的受用,放下你自己的觀念,去融入佛菩薩的智慧海當中去,你就得到圓滿受用了,

啥叫一體同觀呢?因為你的心的感覺,跟佛菩薩是一樣的,站到你的心裡去,不要站到相裡去,啥叫站到想裡頭?今天誰又說我了,明天誰又罵我了,別理他,罵就罵吧,你這樣一想,就跟佛菩薩相應了,這一相應,你的福報就跟他一樣,這叫念佛,真念佛。

不念那個相的差異性,念本體,本來是一樣的,過去心不可得,事已經過去,想他干嘛,你不想倒解脫了,越想越麻煩。啥叫現在心不可得,哎呀,我現在怎麼樣怎麼樣,你能撈得住現在嗎,撈不住你又何苦管他呢,將來誰知道啊,你說誰算得挺准的,我告訴你,你去問問算卦的人,讓他給他自己算一卦,他啥時倒霉,啥時發財,這很實際的。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五講
下一篇:高永霄居士:從佛教的觀點看遺傳基因工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