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高永霄居士:佛教的基本止觀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的基本止觀法——第十六屆剃度大會佛學講座

高永霄

佛教的修行離不開戒、定、慧三學。

修行人護持戒律,不容毀犯,於自於他無有違損,身心安泰,威儀具足;進而修習止觀,趣入三摩地,得般若智而成正覺。

修心的初步為止息妄想,作五停心觀,別相念及總相念等,是為三賢位。再進而為四善根位(郎四加行位)——乃暖、頂、忍、世第一法,過此郎入見道位,為邁出世間的第一步。

五停心觀郎修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及數息觀。修行者必須先明其意義,如何從事修習,怎樣起正念或如何有顛倒想,何時作觀,然後才可以體悟其真正道理。

“若貪行者,應於不淨安住其心;若瞋行者,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癡行者,應於緣起安住其心;若懦慢行者,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尋思行者,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瑜伽師地論)

不淨觀——根據經教所說,身不可愛,不淨充滿,對不淨物應生厭離,因此修觀。修不淨觀的意義,乃從是觀察身體各部是否不淨。開始修觀時,是從理論上所得理解而從事觀察,將所觀之身體分為內分及外分,觀察當人有生命時,於內身中所有穢污不淨發起勝解,了知身中有毛發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復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歸納為地界及水界,前者始於毛發乃至大便,後者始於淚汗乃至小便,俱屬於污穢不淨。復於身外諸不淨物發起勝解,由於親自見或從他聞,當人死後,所有死屍死經一日,血流已盡,於是發起(一)青瘀勝解,經二日後,已至膿爛,於是發起(二)膿爛勝解,經過七日,已生蟲蛆,身體已壞,於是發起(三)膨脹勝解,若此死屍為狐狼驚鵝所食瞰,於是發起(四)食嗷勝解,此死屍既被食已,皮肉血盡,唯筋纏骨,於是發起(五)異赤勝解,若此死屍支節分離,散在各處,於是發起:八)分散勝解,若此死屍骨節分散,骨骼異處,見是事已,於是發起(七)起骨勝解,若復思維,如是骸骨共相連接而不分散,那是爾時,發起(八)起鎖勝解,若委細取支節屈曲,爾時發起(九)骨鎖勝解。如是觀察死屍時,作如是言:今我觀此身亦如是者,將來我當亦如是,無可避免如此者。如是從死後起觀此身,經自然變壞,為他所壞,及兩俱變壞,身內身外皆呈不淨相,無有可戀。如此觀不淨相,對此諸相不能如實知其不淨,仍起貪愛,是為顛倒。如是觀不淨相,對此諸相,能如實了知其不淨,生厭患想,是為正觀。故觀內身外身不淨,能對治貪愛,身無可戀,自他身既無可戀,則不應為貪欲之享受而作惡業。

慈悲觀——根據經教所說,應令家生得利益安樂而修觀,修慈悲觀之意義,是如何能令家生作意與樂,從事修觀時,思惟何事為饒益行?何事為不饒益行?應選擇饒益行利益家生,如是於諸家生若無苦樂欲求樂者,願彼得樂。以一切家生之類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是苦,故我不應於本性苦之家生上,更加其苦而不與樂。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范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又怨親品無有決定,真實可得。何以故?親品余時,轉戍怨品,怨品余時,轉成親品。是故一切無有決定。故我今者,應於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與樂勝解。”故修慈悲觀時,觀一切家生無怨無親,以平等心普同饒益。若修觀時,遇不如意事,起瞋惱心,是為顛倒。若遇家生,違逆自心,仍無惡念,是為正觀。修慈悲觀時,心作是念:過去有情無能饒益,應行饒益行利樂現在及未來家生。修慈悲觀悟入諸法無我,無自無他,不應對隨順者生喜愛念,父不應對違逆者生瞋怒想,故修慈悲觀,能對冶瞋怒恚恨。

緣起觀——根據經教所說,一切有為法皆因緣生起,由因緣而有,依此理而修觀,是求了知如是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此中卻沒有自在作者,創造者能造諸法,亦無自性。復審思擇如是一切緣生諸行,無不皆是本無今有,有已散滅,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間士夫不可得故,性空無我。從事緣起觀時,應觀內緣起及外緣起,由外緣起,世界一切物質法宛然呈現,由內緣起故,生命在三界五趣中流轉,生死無有了期。修緣起觀時,不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空,無常,無我,及苦之道理,發生迷惑,是為顛倒。若能如實了知上述道理,不生迷惑,是為正觀。修緣起觀時,應觀過去、現在、未來諸法,皆無自性,但依他而起修緣起觀,悟入因果緣起道理,於中無有作者和受者,但由因緣相續而存在,而能斷愚癡妄執。

界差別觀——根據經教所說,根身器界皆是無常,故修界差別觀時,是從根身器界上分析,不離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諸因所成,業無實我實法。以六大之地為堅相,水為濕相,火為暖相,風為動相,識為了別相,空界為虛空相逅滿色相,無障礙相。此一切界,皆是無常,乃至無我。從事修界差別觀時,分別觀根身內界,及器界外界,若不如實了知,內界無實我可得,仍執我有,而起僑慢,是為顛倒。若如實知由界差別所合成身,我不可得,離於我慢,是為正觀,修此觀時,觀此身無常不住,過去因緣令得入胎,現在因緣令得暫住,未來因緣散滅,郎行死亡。修界差別觀,能了知此身為眾緣和合,假施設法,善多修習,能斷僑慢。

數息觀——根據經教所說,應令一心專注一境,令不忘失而修觀。修數息觀是數出入息,令心集中於呼吸上,而停息其他雜念,從事修數息觀時,應先安坐,調順呼吸,而默計算之。應更知此入出息為壽命所依,一呼吸郎一生滅,依呼吸而維系生命,郎生命建立在生滅法中,故應知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吸入內名為入息,若呼出外名為出息。如是為長入息出息,如是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義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轉系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如修觀時為妄想擾亂內心,是為顛倒,如不忘失正念,觀入出息數無雜亂,是為正觀。修數息觀時,應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有此身住,即有此入出息轉。由於修數息觀,知此出入息所維持之生命,假設為有,於中都無實,修數息觀者,若能精進修習,郎能對冶散亂。

由於善修上述所說之五停心觀故,能令內心寂靜是名為止,又能如法觀察真實道理,心不顛倒,便名為觀。

修觀者為別相念,是各別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觀此色身物質所或,污穢不淨,無可愛著,又觀有情生命,所有感受,皆是違逆內心,令不安樂,皆是苦惱,又觀自心,妄想纏縛,貪欲瞋恚無有停息,生滅無常,再觀一切法,皆由因緣而戍,並無實體,無有自性,故非我性,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末斷,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冶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初觀身、受、心、法時,各別起觀,或二或三合觀,故名別相念。

總相念,是觀智進步,能總觀身受心法。修四行相,所謂不淨、苦、非常,及非我。

六月十七日於妙法寺

摘自《內明》第174期

 

上一篇:高永霄居士:“佛說四念處經”與南傳佛教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七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