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中菩薩正性離生的探討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菩薩的正性離生,是菩薩道中不落入聲聞地和獨覺地的關鍵階段,以下依據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來探討其內涵。此中先厘清正性離生的意義,以及菩薩的正性離生在菩薩道中的階位,並探討如何入菩薩正性離生,以及已入菩薩正性離生的行者,是否一定成佛的問題。
二、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正性離生
想了解菩薩的正性離生,應先了解聲聞道的正性離生,依據《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3 的解說是:
問:一切聖道,皆是正性,亦是離生,何故此中獨說「見道」?
答:一切煩惱或諸貪愛,令諸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雖皆名「生」而見所斷。於此所說生義增上,「見道」能為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名「正性」。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能「入正性離生」。……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
此處的一個重要看法是,「見所斷惑」使眾生落入惡趣中受苦,因而稱作「生」,並以「生食」作為譬喻。能滅除「見所斷惑」的「見道」,稱作「離生」。所以,聲聞道的「正性離生」就是「見道」,是由加行道的「世第一法」所引生。《顯揚聖教論》卷3 說:預流向,謂如有一,純熟相續,超過一切外異生地,入正性離生。
此處指出,預流向就證入正性離生了。有部和經部都認為預流向屬於見道位。接著來了解菩薩道的正性離生,《大般若經˙第二分》卷468(無雜品)說: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有所得為『生』, 以一切無所得為『離生』。」……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法為有所得,謂菩薩摩诃薩以色蘊為有所得,以受、想、行、識蘊為有所得,廣說乃至以一切智智為有所得。諸菩薩摩诃薩以如是等種種法門為有所得,即有所得說名為『生』,如生飲食能為患故。……諸菩薩摩诃薩以如是等種種法門無行、無得、無說、無示為無所得,即無所得說名『離生』。」此處以「有所得」稱作「生」,同樣以「生食」作為譬喻;這種「有所得」的心理,可說是一種「法我執」。此處以「無所得」稱作「離生」,意指菩薩行者要現觀法無我或自性空。另外,《大般若經˙第三分》卷484(善現品)說:善現答言:「若諸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六波羅蜜多,無方便善巧住空、無相、無願等持,退墮聲聞或獨覺地,不得菩薩正決定位,不入菩薩正性離生,如是名為『菩薩頂墮』。」……善現答言:「生謂菩薩隨順法愛。」……善現答言:「……捨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此等種種法門起想、起著,是為『菩薩隨順法愛』,即此法愛說名為『生』;如宿食生,能為過患,除遣此故名為『離生』。」
此處以「法愛」稱作「生」,同樣以「生食」作為譬喻;這種法愛,可說是一種「法我執」。此處以「除遣法愛」稱作「離生」,同樣意指菩薩行者要現觀法無我或自性空。此處並指出,菩薩若無方便善巧修行六波羅蜜多等,便不得入菩薩正性離生,會退墮聲聞或獨覺地,稱之為「菩薩頂墮」。
前述聲聞的正性離生,是聲聞道的見道位,那麼菩薩的正性離生呢?可由以下二段經文來厘清。《大般若經˙初分》卷366(巧便行品),佛說:
善現!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以二故攝受布施波羅蜜多,……不以二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不以二故趣入『菩薩正性離生』,不以二故修行『菩薩十地正行』,不以二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經˙初分》卷386(諸法平等品)說:
或復現作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趣入『菩薩正性離生』,修行『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嚴淨佛土、成熟有情,修行種種諸佛功德。
從上面二段經文的前後經義可以看出,菩薩正性離生是位於「菩薩十地正行」之前。此處可以理解為:菩薩入正性離生是菩薩的見道位,是初地菩薩的前階段,緊接著是修行「菩薩正行」。「菩薩正行」特指菩薩道的修道位,從初地的修道位到十地的最後心。初地菩薩的前階段是見道位,也就是正性離生;初地菩薩的後階段是修道位,在於圓滿初地的波羅蜜,而後才升第二地。聲聞道中證入正性離生位後不再墮諸惡趣,菩薩道也是如此,《大般若經˙第二分》卷468(無雜品)說:
諸菩薩摩诃薩證入正性離生位已,圓滿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尚不隨定勢力受生,況隨貪、瞋、癡等煩惱!若隨煩惱勢力受生,無有是處!是菩薩摩诃薩安住此中造作諸業,由業勢力流轉諸趣,亦無是處!
可知獲得菩薩正性離生的菩薩摩诃薩,不會由業勢力而流轉到三惡趣。這種菩薩摩诃薩有能力取證聲聞的「預流果」等而不去取證。但是為何不去取證?《大般若經˙初分》卷393(嚴淨佛土品)說: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诃薩有二因緣,雖能得預流果而於中不住,雖能得一來乃至獨覺菩提而於中不住。何等為二?一者、彼果都無自性,能住、所住俱不可得。二者、於彼不生喜足,是故不住。」……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菩薩摩诃薩為饒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濟有情,令永解脫生死眾苦。」
此處明確指出,這種菩薩摩诃薩為了利益有情,不斷累積資糧,以成佛為目標,不滿足於預流果等,因而繼續累積波羅蜜而不住於聲聞果位。這猶如有大富豪不願買豪宅享受而寧願將經費投入利生事業。
菩薩行者入正性離生時,斷除了哪些煩惱和障礙?菩薩所要斷的障,有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類。菩薩為何要斷除所知障?因為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要提升自己深度和廣度的智慧和能力,要廣學一切道,並將各種知識上的障礙斷除掉。所以,菩薩將煩惱障和所知障一起斷除是合理的:加行道時就要一方面減少粗的煩惱,一方面要博學和累積能力以利眾,到了見道位入正性離生時,斷除了見所斷的分別煩惱障和所知障,此後可以不被煩惱牽引到三惡趣,能繼續廣學一切道,累積波羅蜜,最後去除俱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而成佛。
三、如何入菩薩正性離生?
菩薩行者從發心後,想要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就必須經過一番努力,先遍學一切道,用菩薩道的「道相智」而入菩薩正性離生,《大般若經˙初分》卷369(遍學道品)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諸道既各有異,諸菩薩摩诃薩為欲圓滿一切相智,於一切道要遍學已,方入菩薩正性離生。是菩薩摩诃薩若起第八道時應成第八,若起具見道時應成預流果,若起進修道時應成一來向、或成一來果、或成不還向、或成不還果、或成阿羅漢向,若起無學道時應成阿羅漢果,若起獨覺道時應成獨覺菩提。世尊!若菩薩摩诃薩成第八已,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無有是處。不入菩薩正性離生而能證得一切智智,亦無是處。……」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然諸菩薩摩诃薩於一切道要遍學已,方入菩薩正性離生,亦不違理,謂諸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勇猛正勤,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以勝智見超過八地。何等為八?謂淨觀地、種性地、第八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是菩薩摩诃薩雖於如是所說八地皆遍修學,而能以勝智見超過,用道相智而入菩薩正性離生。」
此經文中的「第八」,指預流向。
有部認為預流向屬於見道,預流果屬於修道。經部認為預流向和預流果都屬於見道,見道前十五剎那是預流向,見道第十六剎那是預流果。在《大般若經》中,預流向屬於見道的前階段,稱之為「第八道」;預流果屬於見道的後階段,稱之為「具見道」,一來向等則是屬於「進修道」。此段經文指出一些要點:
(1)菩薩摩诃薩要以道相智入菩薩正性離生;
(2)預流向已入聲聞正性離生,以後不能入菩薩正性離生。所以,證入預流向、預流果等的聲聞聖者都不能回小向大;
(3)菩薩要經由勇猛正勤,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要遍學阿羅漢道、獨覺道、如來道後才能生起勝智見,超過淨觀地等八地。換言之,菩薩的勝智見是來自遍學一切道,使施、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蘊圓滿,因而超過聲聞及獨覺地,《大般若經˙初分》卷372(漸次品)說:
善現!是菩薩摩诃薩既思惟已,發趣無上正等菩提,為普救度諸有情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由施、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蘊圓滿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已,便能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處明白指出,菩薩行者只有經歷長期的「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遍學阿羅漢道、獨覺道、如來道後,才能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這是菩薩行者的必修課程,不能省簡,只是依行者根器的不同,修學的時間有快有慢而已。
四、已入菩薩正性離生,是否一定成佛?
菩薩行者已入菩薩正性離生,是否一定成佛?是否還會頂墮?《大般若經˙第二分》卷477(佛法品)說: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謂如實見四谛所攝及所不攝諸法皆空;如是見時,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由能入菩薩正性離生故,便住『菩薩種性地』中。既住菩薩種性地中,則能決定不從頂墮。」
此處的經文是,「由能入菩薩正性離生故,便住『菩薩種性地』中,既住菩薩種性地中,則能決定不從頂墮」,字面是入菩薩正性離生的菩薩都能不退轉,不會頂墮。然而凡是已入菩薩正性離生的菩薩行者,是否一定都能成佛?回答這一問題時,依據《現觀莊嚴論》的解說,要將菩薩行者分成利根、中根和鈍根三種根性來判定。此處經文所指的是利根和中根的菩薩行者,他們悲願強大,入菩薩正性離生時,會主動邁向成佛之路,不會退到聲聞或獨覺道,會積極累積波羅蜜而成佛。但是鈍根的菩薩行者雖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仍會因放逸而退轉,他們住菩薩種性地時,只表示已經有菩薩的種子,但還要辛苦灌溉才能成佛,否則還會頂墮。譬如考上大學的學生,有的知道積極用功,有的還要不斷勸導才能畢業,有的則放棄學業轉去就業。所以,鈍根的菩薩行者雖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初得菩薩初地),還必須繼續累積資糧,一直到獲得「無生法忍」後(相當於菩薩第七地或第八地),才保證一定成佛。南傳菩薩道也同樣將菩薩行者分成三種,依次稱之為(a)慧者菩薩、(b)信者菩薩、(c)精進者菩薩。
五、結語
菩薩行者開始發心成佛,依次進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於無學道時成佛。菩薩正性離生是菩薩道中的見道位,此菩薩行者有能力立得「初果」而不去證,是不落入聲聞地和獨覺地的關鍵階段。依據《現觀莊嚴論》的說法:(a)利根的菩薩行者,從加行道「暖位」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b)中根的菩薩行者,獲得菩薩正性離生(初得菩薩初地)後,開始發起勝義菩提心,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c)鈍根的菩薩行者,從獲得無生法忍(七地或八地)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從自然界來看,當然還有「最利根」的菩薩行者,可以從發起世俗菩提心(進入資糧道)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但這種行者畢竟是極少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