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育生靈:人生的倫理與品行
上海社會科學院 劉元春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這首富有佛教慈悲心懷的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他語重心長地規勸人們,不要認為其它的生命是微賤的,可以任意傷害,其實他們與我們人類一樣,有自己的生存權力、
生存情態。就象那飛落在枝頭的鳥兒,她可能是一只正在哺育孩子的母親,子女們正在等待她回去,嗷嗷待哺呢!
生命誠可貴。佛教不僅珍惜人類自己的生命,而且教育人們要珍惜一切眾生的生命,“四生九有”都有平等的權力。人類要想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就必須自己生存環境裡其它
生命體共生和協調,正確地對待和尊重一切不同形態的生命體。佛教提倡“依正不二”的思想,其關鍵就是要人類善待其它生命。然而,人類往往以“特權者”自居,不斷地侵害
、殺戮其它生命,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環境,而且把殺戮和破壞作為無限擴大自己快樂、滿足欲望的工具,演繹出一幕幕血腥、殘忍。
日本著名佛教居士矢崎勝彥在《良知之道》對生命體之間互相資生的情景,有一段生動的描述:
太陽滋養植物,植物滋養動物,而動物死後又再滋養植物。一些生命的死亡滋養著另一些生命的延續;而另一些生物的死亡又滋養著其他生物的延續。
只要生活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處在這一連鎖之內。
盡管如此,人在這一連鎖之中卻如同特權者,不斷地殺戮生命、破壞自然,其殺戮生命的數量遠遠超過維持自己生命的需要量。
這是一種將殺戮和破壞作為無限擴充自己快樂和欲望之工具的生活方式。
對此,佛教把“不殺生戒”作為五戒十善之首,作為信仰者的首要條件和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不過,不同於社會上一般的解釋,佛教不殺生戒的內涵要廣泛的多、深刻的多。《梵
網經菩薩戒》中,把殺生戒分為8種表現形式,依此申明不殺生戒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的菩薩情懷。
一是自殺。不是自己殺自己,是指親自殺害、剝奪其它生命。
二是教人殺。即教唆他人殺害生命。
三是方便殺。巧設方法,致使死亡。如教人去危險的地方,使其喪命。
四是贊歎殺。鼓勵和稱贊殺戮。
五是見作隨喜殺。見到別人殺生或自殺的行為、場面,心生歡喜、幸災樂禍,暴露其有殺人惡念。
六是咒殺。用咒語詛咒,希望死亡或不幸。
七是殺因、殺緣。殺因是惡毒之心,是主因;殺緣是殺生的機會,是助緣。兩者結合,就產生殺生的行為。即是主觀有意制造殺生的條件。
八是殺法、殺業。殺法是殺生的工具和方法,即具體實施的手段;殺業即殺生行為惡果已經存在。
本經中,進一步勸說世人不僅不殺生,而且還不要選擇與殺生有關的職業,甚至保存殺生的工具、制造暴力工具等。經中說:“若佛子,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戰之具
,及惡網羅罥殺生之器,一切不得蓄。……不得蓄殺眾生具,若故蓄者,犯輕垢罪。”雖然是小罪,也是不允許的。
作為佛教徒,作到不殺生還不夠,必須要放生,主動地去放生,應該用佛教慈悲心去對待一切眾生,用因果輪回的自律心去堅定意志,救度眾生的苦難。因此,經中教育人們: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
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這是把人類與其他生命完全等同的思想,
同樣的親情,同樣的感受,而且我們人類要用一種報恩的真誠之心,救護他們。所以,元朝詩人陶望齡有詩道:
物我同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
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煞人。
《佛說業報差別經》中,更加詳細地論述了殺生行為的禍患與不殺生的好處。其中,指出殺生的惡行有十種,能夠讓殺生者得到短命的惡報:
一,自行殺生。二,勸他令殺。三,贊歎殺生。四,見殺隨喜。五,對於自己所怨憎之人,詛咒、希望他們盡快地死去。六,看到自己怨恨的人死去或遭受了不幸,很高興。七,
在一個生命孕育過程中,就直接傷害甚至致死。八,唆使別人去傷害胎兒。九,建立屠宰場所,屠殺眾生。十,自作或教人戰斗,互相殘害。
相反的十種不殺生的善行,可以讓人長壽:
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贊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到面臨被殺的眾生,利用合適的辦法去救護,使他們避免死亡。六者,見到因為死亡
或者害怕死亡而痛苦的人,要想辦法幫助、安慰,讓他們精神放松、坦然。七者,遇到面臨危難、恐怖的時候,應該挺身而出,英勇無畏。八者,見到眾生遭受不幸,要生起慈憫
心,給予深切的同情。九者,見到眾生遭遇痛苦,都要生起大悲心,要盡力給予幫助,減輕他們的痛苦。十者,對於貧窮的人或其他饑餓的生命,要盡力從物質等各方面幫助,讓
他們有生命的希望。
有十種惡行,讓殺食者經常生病:
一者,喜好打拍、傷害其他生靈,比如動物、植物,雖然沒有殺死等嚴重後果,但是也會使生命變得脆弱。二者,命令、誘騙、唆使別人虐待生物。三者,贊歎、鼓勵虐待行為。
四者,看到生物被傷害被虐待,幸災樂禍。五者,不聽從、不孝順、甚至傷害自己的父母,讓他們煩惱、擔憂、痛苦。六者,不尊重師長、善知識、甚至玷污、傷害他們,讓他們
失望、擔憂、痛苦。七者,看到自己不喜歡或是嫉妒的人有了疾病、不幸,心大歡喜,沒有同情心,心態丑惡,心靈骯髒。八,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健康了、變好了,心生不悅。
九者,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有矛盾的人,作為醫生,沒有責任心,缺乏善良,不能認真治療病苦,或者故意加重病情。作為親人也不很好照顧生病的家人。十者,貪吃貪喝,
浪費資財。
相反的十種行為,可以讓自己少得病苦: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眾生。二者,勸他人不令鞭杖。三者,贊歎不鞭打法。四者,見不打者,心生歡喜。五者,供養自己父母及諸病人。六者,見賢聖有病患者,瞻視供養。七者
,見怨病愈,心生歡喜。八者,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九者,於病苦眾生,起慈憫心。十者,於諸飲食,能自節量。
對上述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不殺生的內涵,已經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結束生命的概念了,而是把能夠不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各種行為,精神的、物質的,直接的、間接的
,明顯的、隱蔽的,重大的、輕微的,等等,言談舉止,都列入了警戒的范圍。關於自己的行為不僅影響別人的幸福快樂,也影響自己的健康長壽,這是被現實生活和感受證明的
了。古人說“仁者壽”、“德馨者壽永”、“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等等,都是經驗之談。作了壞事,說了假話,心慌意亂,情緒焦躁,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
互相的報復、爭斗,引起連鎖反應,惡性循環,直接影響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存亡。最終的結果,就是生命的同歸於盡。近幾年,媒體不斷有報道在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因為惶惶
不可終日,承受不起精神折磨,而主動投案自首。他們說,不論在任何地方,一聽到警車響,或者被人多看幾眼,就心驚肉跳,象生活在地獄裡。投案後,反而“心理踏實了”。
醫學和精神病學研究都證明,嫉妒的、怨恨的、憤怒的、憂郁的等不良心態,以及暴飲暴食、肉食油膩等沒有節制的生活方式,是現在流行的心血管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佛教戒律還認為,殺生食肉將有十種禍患。其中,有幾個是特別對出家人的警告,要求他們決不能有殺生行為。比如:如果出家人吃肉,會使信徒信心喪失,社會生起誹謗;吃肉
影響甚至斷除慈悲善心,不利於修行和成就;如果成了習氣,就不能解脫,一事無成;最終要墮入三惡道,永世輪回。實際上,是讓佛教徒特別是出家人做個榜樣,教育和影響人
們遠離殺戮,培育善良的品質。另外,在這十種禍患中,還有一種就是:讓眾生恐怖。一切眾生都貪生怕死,保護自己生命,遠離凶殺之人,是人與其他動物都一樣的本能。南宋
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歷史上,堅決反對殺害生命的梁武帝在《與周捨論斷肉敕》文中,論述了他不僅反對自己殺生食肉,而且反對食用“死肉”。認為,有人說食用已經死了的眾生肉,實際等於直接
殺生,間接支持殺生。“若非殺生,豈有死肉,經言:買肉與自殺,此罪一等。”眾生所以不可殺生,不僅因為那個生命本身,而且一個生命體內往往有八萬、八十億萬個生命存
在,如果殺掉一個生命就等於殺掉那麼多的生命。即使已經死掉的生命,也還要滋生無數的生命,如果人們蒸、煮、烤、炸,不僅仍然會傷害相關的生命,而且“滅慈悲心,增長
惡毒,此實 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進一步講,佛教徒中根據身份不同,殺生的禍患也不同。居士殺生“不免地獄,止是一罪。”至於眾僧,“既犯性罪,又傷戒律,以此為言,
有兩重罪。”就是說,一般僧人殺生食肉違背基本戒律是根本的罪過。而那些講經說法的僧人如果殺生食肉,罪過要比前兩個更加深重。因為他們“口稱慈悲,心懷毒害,非是不
知,知而故犯,言行既違,即成詭妄論。”實際是說,一個負有社會責任和具有社會影響的領袖人物,不能口是心非,要身體力行,為一般人做表率作用;否則,不僅帶來惡劣的
社會影響,而且給佛教或者有關宣傳理論造成負面影響,讓人輕蔑。因此,“學問人食肉,則罪有三重。”“所以貴於解義,正為如說修行,反復啖食魚肉,侵酷生類,做惡知識
,起眾怨怼,墜落地獄,疾於箭矛,善惡報應,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實宜深思。”這不是單單要求出家人以及弘揚佛法的人,也要求所有的人特別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領袖人物們
,一定要從我做起,自覺自願地反對傷害一切生命的行為,堅決制止危害其他生命的舉動。
近代高僧印光法師一生極力提倡放生念佛,反對殺害一切生靈。他在《新昌大佛寺修築放生池募緣序》中,從儒家仁義談到佛教的慈悲,肯定眾生佛性平等,警戒世人不要殺生。
他說:“儒者以忠恕胞與為懷,必須推己及人,以至於物,方有實效。釋氏以慈悲濟度為事,是故憫諸物類,皆具佛性,欲行救援。無奈世人殺生食肉,相習成風,不知其非。致
使生生世世,展轉互殺,了無已時,可不哀哉?須知人與物類,同此血肉之軀,同此靈知之性,同生於天地之間,但以彼此俗世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質靈蠢各異。以我之強,凌
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寧可自殺,不能殺一切物矣。……懇祈各發‘生佛同體’,‘物我不二’之心。”
根據儒家理論,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被叫做“五常”。古人有“仁列五常首,慈居萬德先”。仁愛之人,不僅愛人,還要推己及人、推及及
物,具有博大的情懷,讓人世間萬事萬物共享太平。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李圓淨曾在《護生痛言》中引用了《淤溪戒殺會公言》的“十問”,非常感人,全文列述如下:
(1)往昔世界大戰,禍及百姓。我等逃避,徼天之幸,竟得生全。假若爾時,為賊追迫,步步逼近,知必不免。此心如何,不慌張否?
(2)又若爾時,竟被擄去,如牽羊豕,知必見殺,此心如何,不惱亂否?
(3)又若爾時,見我伴侶,已被屠割,血肉狼籍。此心如何,不驚怖否?
(4)又若爾時,見我眷屬,綁縛就刃,號救無路。此心如何,不慘痛否?
(5)又若爾時,殺及我身,肢節殘墮,痛急聲嘶。命尚未絕,不得速死。此心如何,不怨苦否?
(6)又若爾時,本當即殺,忽遇一賊,放我令去。此心如何,不喜幸否?
(7)又有一賊,無怨無仇,勸阻勿放,必欲殺我。此心如何,不仇恨否?
(8)又若爾時,賊忽大赦,凡我被擄,皆可望生。忽又一賊,言我諸人,生當劫數,理合盡殺。此心如何,不嗔憤否?
(9)又若爾時,我伴侶中,多半病殘,本擬放去。乃有一賊,大不謂然,雲此廢物,本無生理,不如殺之,了卻殘命。此心如何,不憤怒否?
(10)又若爾時,我眷屬中,多半嬰孩,本擬放去。乃有一賊,更大不然,雲此小命,不殺亦死,不如蒸食,尤嫩可口。此心如何,不怨毒否?
這十問,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推人及物,振聾發聩!
弘一法師戒殺護生的願心也非常深切。
豐子恺先生在回憶文章中,寫有弘一法師《避蟲》的故事。“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籐椅子裡坐。他把籐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天都如
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籐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他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他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
也許要笑。但請勿笑,這是做人認真至極的表示。模仿這種認真的精神去做社會事業,何事不成,何功不就?我們對於宗教上的事情,不可拘泥其‘事’,應該觀察其‘理’。”
的確,避蟲的小事,反映出一個人的慈悲情懷,感人至深!
弘一法師在《放生與殺生之果報》中認為,放生可以延壽、愈病、免難、得子、生西,殺生的果報正好相反。他諄諄地告戒我們:“上所述殺羊、牛、豬、雞、魚、蝦,乃舉其大
者而言,下至極微細者蜈蚣、壁虎、蟻子等,亦決不可害損,斷不可以其物微細而輕忽之也。”
弘一法師出家後的詩歌中,絕大多數是護生詩偈,特別是為豐子恺所畫《護生畫集》所配的詩偈,情義切切,感人肺腑。
莫謂蟲命微,沉溺而不援。應知恻隱心,是為仁之端。——《沉溺》
始而倒懸,終以誅戮。彼有何罪?受此荼毒。人命則貴,物命則微。汝自問心,判其是非。——《倒懸》
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淒入心脾。何如放捨,任彼高飛!——《囚徒之歌》
憶昔襁褓時,常啜老牛乳;年長食稻糧,賴爾耕作苦。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不啖老牛肉,淡泊樂蔬食,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知恩報恩》
盛世樂太平,民康而物阜。萬類鹹喁喁,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殘殺,而今共愛親,何分物與我,大地一家春。——《冬日的同樂》
佛教對其他生物生命的尊重,來源於生命與權利的平等觀念,也只有平等體認,才會有對他們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心靈情感的相同。事實上,一切生命的欲望與感受都是一樣的
,只是因為眾生各自“世間”的不同,尤其是人類居高臨下的傲慢,不願意、不屑於去體味。人類往往在自己殘忍的行為和血淋淋的場景面前,才稍有感觸,或者才有遲到的忏悔
。令人遺憾的是就那麼一點忏悔,有時只是畏懼社會的懲罰,只是基於自身的榮辱利害,有的甚至連起碼的憐憫心都沒有!
近來,媒體報道了幾起惡意傷害動物的事,令人驚詫、令人憤怒!
清華大學從本科直接保送上研究生的“優秀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先後兩次蓄意用火鹼和硫酸,誘騙熊吃食,致使幾只大熊的口腔、眼睛等器官被嚴重燒傷,生命垂危,有的
將永遠失明、殘疾。他自己辯解說,只是想實驗一下黑熊的嗅覺是否靈敏。2002年3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有多少殘忍可以避免》,披露他被拘留期間表示的“歉意”是
,“對不起母親、學校、社會”,唯獨不提對不起熊,對被他傷害而極度痛苦的熊沒有絲毫的歉意!在他心裡,根本不認為熊也是與人一樣的同等生命,只是一個動物,一個低等
的動物!作者在文中還揭露了其它傷害動物的惡劣行經。比如,上海動物園裡孔雀漂亮的羽毛被游人拔光,溫柔的海豚被亂扔的雜物活活噎死,有人活剝三個月藏羚羊的皮毛做圍
巾……
3月22日,《揚子晚報》報道,四川成都某名牌大學一位大學四年級男生為了取樂,竟然把一只只有三個月大的名貴小鹿犬放入微波爐中烤了1分多鐘,毛皮脫落,燒得殘不忍睹,
而且內髒嚴重受損,小狗哭嚎不止!
3月29日,《中國青年報》有一篇《對領導懷恨,拿動物洩憤》的報道,更是讓人憤怒:青島動物園職工王義德為了報復單位領導,於2001年9—10月間,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內,用
鼠藥先後毒死兩只馬來熊五只鹿,一只金錢豹被及時救治才死裡逃生。而這些品種的動物十分珍稀,馬來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罪犯在法庭陳述時說:“殺幾只動物能讓領導
出事,我報復領導的目的就能達到。”43歲的王義德,高中畢業,戴一副眼鏡,顯出幾分書生氣,愛好書法,公園裡的許多標牌字畫都出自他的手。
這種受過高等教育的可能會成為科學家、“靈魂工程師”的“天之驕子”們,那位舞文弄墨的“藝術家”,竟然麻木不仁、殘忍冷酷到如此地步!他們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漠視動
物的生命,甚至根本不把他們看作是生命的存在,而把那些生靈當作他們的“實驗品”、“工具”肆意地殘害。這不僅是社會教育的失敗,更是人性的墮落。
人類之外的動物其實有更深切的生的渴望,堅韌的愛的奉獻,穩固的情的倫理,他們之間的母子情、兄弟情、群體情、異性愛、長幼愛,等等,人類具有的或者不具有的,都不比
我們的差,往往要超過我們。不妨再看幾個真實的報道。
《作家文摘》2001年12月28日登載《藏羚羊跪拜》一文中,這樣描述:
在藏北高原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一位老獵人經常以打獵藏羚羊、野馬等為生。殺生和慈善在他的身上共存。一天早上,他看到離帳篷不遠的草地裡站著一只肥肥壯壯的藏羚羊。
他沒有猶豫,立即舉起杈子槍瞄准。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沒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後沖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從她
的眼裡流了出來。老獵人不由一愣。藏區流傳有諺語說:“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向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的。但獵人的習性使他仍然扣動了
扳機,槍聲中那只藏羚羊載倒在地。她倒地後仍然是跪臥的姿勢,眼裡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流著。
晚上,老獵人久久難以入睡,藏羚羊為什麼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唯一見到的情景。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只藏羚羊開堂破肚,當他打開腹腔時,吃驚地
叫出了聲,手中的屠刀咣當一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裡,靜靜地臥著一只小藏羚羊,也已經死了。這個時候,老獵人才明白為什麼藏羚羊要彎下笨重的身體給自己下
跪:她是乞求老獵人留下自己的孩子一條活命呀!
天下所有的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
當天,老獵人沒有出獵,他找了一塊好草地挖了一個坑,將那只藏羚羊和她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子槍……
《新聞晚報》2002年1月18日,有一篇短文《牆壁裡的壁虎》記述了這樣的故事:
有人為了裝修房子,拆開中間空心的牆壁時,發現一只壁虎的尾巴被釘進來的釘子釘著,困在裡面。那人出於憐憫和好奇,仔細一看,發現那根釘子是十年前蓋房子時釘進來的。
這只壁虎怎麼能生存十年啊!他究竟吃什麼呢?那人尋思著,停下來觀察。過了不久,不知從那裡鑽出來一只壁虎,嘴裡含者食物。
啊!那人一時愣住了,這是什麼樣的情啊?為了一只被釘住了不能活動的同伴,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歲月裡一直銜來食物喂她(他)。我們不用去想他們的關系:親子,朋友
,異性,手足,……
在人類的社會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人與人獲得信息更快捷,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否也越來越接近呢?人的感情是否還是那樣的純真、那麼堅貞呢?想一想那雙壁虎之間,有
多麼震撼人心的愛和情!
對照現在的法律,佛教的不殺生戒不僅有一般《刑法》所懲罰的殺人罪,而且包括了道德譴責的內容。比如,即使心生惡念或心生歡喜,也屬殺生罪業,體現出真切博愛的人道主
義精神和崇高的倫理品質,對根本上戒除殺生行為具有深遠意義。這樣,既要救其死,又要護其生,佛教提倡“放生”的精神就在於此。愛惜和保護一切生物,對今天防止生態惡
化、維護生態平衡,維護世界和平,很有現實意義。
有良知的人們,請你們放下屠刀,可憐可憐人類的伙伴,也給未來留一條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