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士強教授:《谛閒遺述語錄》纂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谛閒遺述語錄》纂要

陳士強

《谛閒遺述語錄》﹐又名《谛公遺述語錄》﹑《谛閒大師語錄》﹐一冊。近代谛閒著﹐弟子寶靜輯。通行本有﹕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排印本等。

谛閒﹙1858—1932﹚﹐名古虛﹐號卓三﹐以字﹙谛閒﹚行﹐浙江黃巖人。俗姓朱。二十二歲﹐出家於臨海白雲山。越二年﹐受具足戒於天台山國清寺。先後從平湖福臻寺敏曦﹑上海龍華寺曉柔﹑大海﹐研習《法華》﹑《楞嚴》諸經﹐尤與敏曦法師最為相得。二十八歲﹐在杭州六通寺開講《法華經》。講畢﹐掩關於天台國清寺﹐潛心精研諸大乘經。翌年﹐承龍華寺方丈跡端﹙法名定融﹚授記付法﹐為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歷任浙江慈溪師子庵﹑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上海龍華寺﹑寧波觀宗寺住持。其間應僧俗之請﹐在各地講經弘法一百幾十次。所講的經典有﹕《法華》﹑《楞嚴》﹑《彌陀》﹑《梵網》﹑《圓覺》﹑《仁王》﹑《金剛》﹑《觀無量壽佛》﹑《普賢行願品》﹑《盂蘭盆》等經﹐《摩诃止觀》﹑《法華玄義》﹑《大乘止觀》﹑《寶王三昧》﹑《始終心要》﹑《十不二門》﹑《教觀綱宗》﹑《四教儀集注》﹑《淨土十要》﹑《相宗八要》等論﹐以及《水忏》﹑《梁皇忏》﹑《徹悟語錄》﹑《省庵語錄》等﹐皈依弟子達十多萬人。1910年在南京三聖殿舉辦僧師范學校﹐任監督﹐召集各地青年僧徒﹐分班講解﹐開近代僧伽教育風氣之先。1919年﹐在寧波觀宗寺創立觀宗學捨﹐自任主講﹐羅致學僧﹐教授天台宗大小諸部。1928年﹐又將觀宗學捨改為弘法研究班﹐並發行《弘法》月刊﹐對於天台宗義學的弘揚﹐貢獻殊大。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味疏》一卷﹑《圓覺經講義》二卷﹑《金剛經新疏》一卷﹑《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一卷﹑《觀經疏鈔演義》一卷﹑《始終心要解》一卷﹑《觀世音普門品講義》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一卷﹑《水忏申義疏》一卷﹑《八識規矩講義》一卷等。後由門人倓虛﹑葉恭綽﹑蔣維喬等匯編成《谛閒大師遺集》共十三種十冊印行。生平事跡見寶靜《谛公老法師別傳》﹑《谛公老法師年譜》﹑蔣維喬《谛閒大師碑銘》等。

《谛閒遺述語錄》是谛閒所撰經論義疏類專著以外的其它文述的匯編。書首有寶靜撰的《谛公老法師別傳》。正文分為十六類﹐共收各種文體的著述二百九十五篇。

一﹑論說。收《真信切願一心念佛為淨土法門之最要論》﹑《學佛論》﹑《唯心論》﹑《因果三生論》﹑《八識四分說》﹑《性心論》等﹐凡十二篇。

二﹑開示。收《開示學者道傳師》﹑《示施聖藏居士》﹑《開示常堂主師》等﹐凡十二篇。三﹑答問。收《答江西劉士安居士十四問》﹑《答慕西和尚函問拜大悲忏用大乘觀法》﹑《答日本國法華宗行勝長問》等﹐凡十二篇。

四﹑演辭。收《寧波佛教會演說辭》﹑《觀宗義校成立開學時演說辭》﹑《七塔寺佛學院開幕講演辭》等﹐凡九篇。

五﹑書函。收《復程聖西居士書》﹑《答印光法師書》﹑《復大倫居士函》等﹐凡七十四篇。

六﹑要述。收《台宗三觀》﹑《性具善惡辨》﹑《略顯性具善惡之義》﹑《台宗三種止觀》﹑《法相宗三自性要義》﹑《如來禅與祖師關之區別》等﹐凡十二篇。

七﹑講義。收《釋佛說阿彌陀經總題》等﹐凡四篇。

八﹑特著。收《人生之目的》一篇。

九﹑序疏。收《淨土會要序》﹑《華嚴綱要淺說序》﹑《台灣五指山創興梵剎序》﹑《頭陀妙智禅寺規約序》﹑《皇忏隨聞緣起》﹑《天台山萬年寺重建募緣啟》﹑《佛學研究社征集同志啟》﹑《普利功德疏》等﹐凡三十五篇。

十﹑跋記。收《隨自意三昧跋》﹑《淨土貞節院跋》等﹐凡十篇。

十一﹑贊頌。收《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贊》﹑《世界宗教會題贊》﹑《世界佛教居士林新屋落成紀念頌詞》等﹐凡二十三篇。

十二﹑題辭。收《弘法刊題辭》﹑《晨鐘特刊題詞》﹑《海潮音十周年紀念題辭》﹑《金剛經略解題辭》﹑《上海佛教居士林題辭》﹐凡十七篇。

十三﹑聯語。收《四明尊者法智大師骨塔聯語》﹑《挽華山老和尚》﹑《賀圓瑛法師》等﹐凡二十四篇。

十四﹑詩偈。收《海門西方釋氏掛單捨碑偈》等﹐凡八篇。

十五﹑法語。收《在寧波天童寺講法華經上堂法語》﹑《頭陀山妙智寺講彌陀疏鈔客來山請上堂法語》﹑《起七法語》﹑《解七法語》﹑《大佛開光法語》﹑《水陸上堂》等﹐凡一百三十九篇。

十六﹑年譜。收《谛公老法師年譜》﹑《谛閒大師碑銘》﹑《補遺》﹐凡三篇。

《谛閒遺述語錄》為研究近代高僧谛閒的思想和行跡的重要資料。

天台宗的重要學說之一“性具”說認為﹐六凡﹙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組成的“十法界”中的每一界都同時具有善惡二性﹙見宋代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對此﹐不少人存有疑問﹐認為﹐一闡提﹙斷盡善根的人﹚只有性惡而無性善﹐佛﹑菩薩只有性善而無性惡﹐並在報上撰文或致函谛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谛閒依據《大乘起信論》中說的“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作了解答。指出﹐“生滅是真如之相﹐真如是生滅之性”﹐“真如界內﹐絕生﹙眾生﹚佛之假名﹐生滅門中﹐有性具之善惡。苟知二門﹐二而不二﹐便知生滅中性具善惡﹐即真如中性具善惡。”﹙《性具善惡辨》﹚天台宗說的“諸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指的是諸佛“滅盡修惡﹐唯留性惡”﹐一闡提“滅盡修善﹐唯留性善”﹙同上﹚。為什麼這樣說呢﹖“闡提斷修善﹐不斷性善﹐故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不但有情﹙眾生﹚性具善惡﹐即無情﹙自然物﹚亦未嘗不具。故生公﹙指竺道生﹚說法﹐頑石亦能點頭也﹔諸佛斷修惡﹐不斷性惡﹐故能善用性惡法門。是以觀音能現焦面鬼王﹐諸佛如來及大菩薩﹐能於異類中現同類身﹐度同類眾。”﹙《略顯性具善惡之義》﹚

谛閒既是天台宗的傳承者﹐同時也是淨土法門的笃修者。他說﹕“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進三皈﹐次受五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能伏煩惱﹐慧能斷煩惱。……夫出苦之要有二法門﹐一者仗自力﹐二者仗佛力。以自力弱﹐故欲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千難萬難。以淨土法門﹐全仗彌陀願力接引﹐容易往生。既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則輪回永息﹐聖果可階。夫淨土法門﹐唯以信願持名念佛﹐最為穩當﹐最極簡易﹐至圓至頓。圓則三根普被﹐頓則數載成功。”﹙《示施聖藏居士》﹚又說﹕“欲求穩當最直捷之出生死法門﹐捨橫超三界之淨土法門而外莫由也。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全收﹐機無分乎大小﹐行不問於聖凡。是故往聖先賢﹐人人導往。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皆法身大菩薩也﹐莫不發願生彼極樂。即如東土諸祖﹐如智者﹙智顗﹚﹑永明﹙延壽﹚﹑中峰﹙明本﹚﹑蓮池﹙●宏﹚諸師﹐無論教祖禅宗﹐一一歸向西方。大乘經論﹐如《華嚴》﹑《楞嚴》﹑《起信》諸部﹐莫不明文勸導。”﹙《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土法門》﹚

實際上﹐從《谛閒遺述語錄》收錄的著述來看﹐谛閒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和評價﹐並不在天台教門之下﹐特別是在出離生死﹑尋求歸宿問題上﹐更看重極樂淨土。他在《開示學者道傳師》一文中說﹕“禅宗注重於參﹐教下﹙指天台宗﹚注重於照。如破千年之暗室﹐貴在明燈﹔欲出無始之樊籠﹐須憑妙觀。所以﹐﹙禅宗﹚看話頭﹐須起疑情﹐疑情不起﹐功夫不能進步。﹙天台﹚修止觀只須直照﹐如在獅子林四五七中用功是也。其實當今之世﹐吾人業重﹐須止觀﹐須破惑﹐方能了脫生死。看話頭﹐莫道不悟﹐縱使徹悟﹐而生死尚未了脫。具見此宗教二種修功﹐俱非了脫生死之對治法也。爾若以真實為了生死用功﹐唯有信願持名念佛一法﹐所謂出生死無別路﹐入涅槃唯此門。”

谛閒傳教四十余年﹐門人弟子遍天下。其中﹐較為有名的出家弟子有寶靜﹑倓虛﹑常惺﹑戒蓮﹑禅定﹑可端﹑根慧﹑妙真﹑授松等﹔較為有名的在家弟子有徐蔚如﹑王一亭﹑蔣竹莊﹑江味農﹑潘對凫﹑黃涵之﹑施省之﹑李斐然﹑朱子謙﹑李雲書﹑袁克文等。1915年﹐袁世凱在北京發起講經法會﹐請谛閒為主講。谛閒振錫北上﹐開演《楞嚴》。“自名公巨卿﹐各國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歡躍赴會﹐爭先恐後﹐無慮數十萬指。頌禱之聲﹐震動天地。”﹙《谛公老法師別傳》﹚袁世凱曾贈給谛閒“宏闡南宗”的匾額﹐他的二個兒子袁克定﹑袁克文也拜谛閒為師。但袁世凱的用意在於假谛閒的名望﹐籌備帝制。而谛閒獨具慧眼﹐“但雲﹕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嘗以當局眷注之隆﹐一言勸進。”﹙同上﹚他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特立獨行的人格﹐也可從本書的記載中﹐略見一二。

 

上一篇:陳士強教授:《佛家名相通釋》要覽
下一篇:陳士強教授:禅的變遷——參禅悟道話古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