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華方田教授:默照禅:靜坐守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默照禅:靜坐守寂
華方田
禅僧曾以記頌公案、評唱為能事,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全然忘記參禅的目的是為了求得身心解脫,而非一味追求文字語言的完美。
參禅首先要明確參禅的目的,不能為參禅而參禅。“參禅一段事,其實要脫生死,若脫生死不得,喚什麼作禅?”
文字禅雖然為參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但隨著它的盛行,其流弊也日益凸顯。部分禅僧以記頌公案、評唱為能事,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全然忘記參禅的目的是為了求得身心解脫,而非一味追求文字語言的完美。面對這種傾向,兩宋之際出現了糾正文字禅流弊的兩種新參禅主張:看話禅和默照禅。
“默照禅”是提倡於默然靜坐中作內心觀照的禅法。默照禅的倡導者是曹洞宗的中興者弘智正覺(1091—1157)。正覺早年入曹洞宗門下,曾參過注重坐禅、有“枯木法成”之稱的香山法成,其師丹霞子淳也時時教導眾僧“向枯木堂冷坐去”,這些都對正覺提出“默照禅”、強調靜坐修行和觀照本心的思想形成了重要影響。正覺認為,參禅首先要明確參禅的目的,不能為參禅而參禅。“參禅一段事,其實要脫生死,若脫生死不得,喚什麼作禅?”生死輪回是人生的現實、痛苦的展示。人要參禅就是為了解除痛苦,超越生死,因而一切與此不相關的義理辨析、文字考證都無助於解脫,反而會使人沉淪於苦海中,不得解脫。正覺指出:“不要作道理,咬言句,胡棒亂喝,盡是業識流轉。”
正確的修禅方法是什麼呢?弘智正覺認為靜坐守寂的默照禅是唯一的正途。他在《默照銘》中指出:“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離微”,《宗鏡錄》卷九十二解釋為:“離微者,萬法之體用,離者即體,微者即用。”“離”之體即是法性、真如,“微”之用即是般若智慧。正覺認為通過“默照”的方法,即能體認法性,證得般若智慧。具體而言,默照又分為兩層:(一)“默”強調禅定過程中語言文字自然的消解,“默默忘言,昭昭顯前。”正覺以一種老莊式的語言指出只有在禅定狀態中,才能對治外在的語言文字對人的內心的侵擾,呈現心的空靈狀態。正覺的默的方法更接近於傳統佛教宗派的禅定方法,而和禅宗南宗“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泛禅化主張不相一致。(二)“照”是指般若智慧的觀照作用。其實質是空靈之心的自我觀照,這種觀照“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也就是說,般若智慧不直接指向外部對象,不以外部條件為產生的前提,是純粹的內心觀照,是內證的過程。正覺認為默照雖分為二,但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作兩截,因為“照中失默,便成侵凌。……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花夢覺。”
正覺不僅是“默照禅”思想的提出者,也是身體力行者。據說他參禅時正襟危坐,徹夜不眠,“結屋安禅,會學去來,常以千數。”在他主持的天童寺,僧眾數千,個個默坐禅床,鴉雀無聲,連咳嗽的聲音都沒有。默照禅在正覺的弘揚下對禅宗界影響很大,並且也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歡迎,特別是成為理學家們借鑒的一種修行方式。曹洞宗也因為正覺提倡默照禅而重新興盛起來,成為僅次於臨濟宗的一個禅宗派別。正覺因而被譽為“起曹洞於欲墜之際,針膏肓於必死之時”的關鍵人物。
出自: 《競爭力 》 2010年2期
|
|
|
|
|
|
上一篇:華方田教授:阿育王
下一篇:華方田教授:佛教倫理道德與現代人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