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任傑居士:《般若經》中的法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般若經》中的法句

任傑

明八事及七十義之差別

頌雲:“偏相智道次一切智性”,等是謂略示三智,“以八事正說”,是說於廣中略之般若母的主要所诠內容,即是以八事數義決定。問:廣中略三般若母的差別如何?答:於廣中略三之差別者,若約所诠內容略攝於五蘊,而能诠詞句亦略者,即名為略。若義廣詞句簡略,即名為中,詞義二種具廣者是立為廣故。彼廣 《般若經》者若就品類分有一百零八句法。

一百零八句法分為兩類,一屬雜染品者有五十三法,二屬《般若經》中清淨品者有五十五法。

第一,屬雜染品之五十三法謂:五蘊、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界、十二緣起支。

第二,屬諸淨品之五十五法謂:修行的道為六般若蜜多、見的道為十八空者合為二十四句。瑜伽道為三十七菩提分法合為七句(七菩提分)。奢摩他(止)道有六句 謂:四聖谛、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等至、八解脫、九次第定各為一句。毗婆捨那(觀)道三解脫門為一句。 勝功德道有三句謂:六神通、四種三摩地、四陀羅尼門各為一句。就果道有六句謂:十力、四無所為、四礙解、佛身大慈、佛身大悲、十八佛不共法各為一句。就補特伽羅證道有五句謂: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各為一句。三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為三句,如是染淨法共為一百零八句。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觸:根境識三和合所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受:眼觸為緣所生受、耳觸為緣所生受、鼻觸為緣所生受、舌觸為緣所生受、身觸為緣所生觸、意觸為緣所生受。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

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三十七菩提分中:

(一)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二)四正斷:未生不善法令不生正斷,已生不善法令斷正斷、未生善法令生正斷、已生善法令增長正斷。

(三):四神足:欲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六)七等覺支: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決支、捨等覺支。

(七)八聖道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聖谛: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

四靜慮:初靜慮離生喜樂地、第二靜慮定生喜樂地、第三靜慮離喜妙樂地、第四靜慮捨念清淨地。

四無量:慈、悲、喜、捨。

四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解脫。

九次茅定:四靜慮與四無色八種根本定,加上滅受想定。

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六神通:神境智證通、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漏盡智證通。

四種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獅子奮迅三摩地、虛空藏三摩地、無垢三摩地。

四種陀羅尼門:忍陀羅尼、咒陀羅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

十力: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種種勝解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染淨無障礙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

四無所畏:說斷德無畏、說智德無畏、說障礙法無畏、說對治道無畏。

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辨無礙解。

大慈、大悲:是說以一切相智為體之大慈大悲。

十八不共佛法:六不共行、六不共證、三不共智、三不共業。六不共行謂:身行無失、語無喧雜、念無忘失、意無不定、無種種想、無不觀捨。六不共證謂:欲無退失、精進無退失、念無退失、定無退失、慧無退失、解脫無退失。三不共智謂:了知過去法智無障礙轉、了知未來法智無障礙轉、了知現在法智無障礙轉。三不共業謂:四威儀教化眾生之身業以智為先隨智慧行、說法語業以智為先隨智慧行、慈悲意業以智為先隨智慧行。

五種證道之補特伽羅:頂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

三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此諸名數在《般若經》中處處宣說。若是總說從“色蘊”乃至佛果的“一切相智”的一切法,皆是但有假定客名。若依名數計算,雖不止一百零八句法,但以諸法體類相攝《現觀莊嚴論》的注疏中皆攝為一百零八句法來解釋。

實際來說,百零八句法是初學佛法的人所應學習的基本法數,特別是學《現觀莊嚴論》的人更應放在重要位置學習。

斷重復過

斷重復過有二:依聖者解脫軍宗,二依阿 黎獅子賢宗。阿 黎獅子賢所許,於第四品中解說。若如聖者解脫軍所許,斷重復過有七種:謂於修行,加行,補特伽羅,分別,修道,見道,及於加行道重復過有七種。

一修行:問:在教授處說修行,及說有四種修行,即成為重復,因為修行無有差別,為何再再宣說故?答:無過,因為一是就教授所诠分,二是就彼教授修行的自體,及差別所顯故。

二加行:問:一切智加行,與圓加行,二者亦成重復?答:無過,一是就通達彼四補特伽羅我無生而修習,遮止遠近加行能令增長,二是就略修三無生故。

三補特伽羅:問:初品中說二十種補特伽羅,第二品中又說“令其隱蔽等”,及由所依“攝為麟喻道”,第四品中說“昔承事諸佛”,又說“是此不退眾”,此成重復?答:無過,初在釋三寶處是僧寶,二是生道相智所依之補特伽羅,三是獨覺道所依之補特伽羅,四是堪能聽聞般若母法器的補特伽羅,五是為應當認識不退眾的所依補特伽羅故。

四分別:問:初品中說加行道有四種分別,第五品中說見所斷分別,及修所斷四種分別,這二類有重復過?答:無過,一是顯大乘加行道的差別法(特征、特殊),二是顯大乘見道之所斷,三是顯大乘修道之所斷處故。如是於對治資糧處說八分別亦不重復,彼是為顯對治資糧差別故。

五修道:問:諸品中亦再說修道有重復過?答:道智中說“修道”者,謂就應當生起一切道,顯示不作證真實際,不住二邊分。第四品中說“修道謂說甚深”,是就不退轉相所顯示。第五品中說“修道”者,謂顯修所斷分別的對治分,在教授處名“修道”者,是顯示教授所诠內容分,對治資糧正行中說名“修道”者,是顯示為了知對治資糧之差別故。

六見道:問:諸品中再再說見道有重復過?答:無過,因為在教授處說“見道”,是就顯示教授之所诠內容分。在資糧正行處說“見道”,是顯示為了知對治資糧之差別故。第二品中是顯示不依二邊之“見道”。第三品中是顯示勝出聲聞地之“見道”。第四品中說“見道中忍智”者,是就“是此不退眾”說,謂由十六剎那顯示此聲聞特別殊勝故。第五品中說“見道”者,是就見所斷分別之對治分故。

七加行道:問:諸品中再再說加行道亦有重復過?答:無過,因為初品中是顯示大乘“加行道”者,是就具足所緣,行相和因緣三種法分別偏攝持,有上中下三種差別,就六差別法門顯示此聲緣加行道特別殊勝。第二品說二類四順抉擇分者,謂在聲聞道智之道相智處,是就緣的緣色等、行相、空性無差別等之行相,在獨覺道智之道相智處,是就緣所緣一切法唯假立名,與假立行相不相違,顯示法性行相等,於彼三種顯示後後勝於前前,所緣行相不同故。第四品中說“此暖等所緣”等者,謂就所緣有情,及行相心平等門,以所緣不重復。第五品中說加行道者,是明頂加行無重復。此等是聖者解脫軍所許,安立於《寶曼論》中。

如何與經結合:問:設若由此《現觀莊嚴論》是攝《般若經》的一切義,何故此中不攝《因緣品》、《極尊問品》、《常啼品》、《法湧品》和《囑累品》?答:不攝《因緣品》的因由者,謂彼品佛說此《般若經》時,顯示眷屬集會(法趣)等易於了知,如是由諸所化眾生由自己能證解,也不需要宣說彼故。不攝《極尊問品》的因由者,謂彼品是顯一乘及一種姓類,彼在《妙吉祥教授經》等中多有宣說,及《中觀根本中論》等中作了說明,此中不需要宣說故。這是法友論師所許。不攝《常啼品》及《法湧品》的因由者,謂彼二品是明弟子與善知識的本生傳記,彼亦是為未來如是學習顯示往事蜜意,易於了知。不需要攝《囑累品》者,因彼品為了應恭敬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囑累教典故。

復次,經中有些補特伽羅及本事等不攝的因由者,因彼等容易了知,密意不攝故。於彼後三品易於了知,就蜜意不攝,這在獅子賢作的《莊嚴光明論》,無畏論師的《八千頌釋? 難要月光論》中解說極為明顯。《慈氏請問學品》者,在獅子賢作的《二萬頌八品釋》、靜命論師的《二萬頌具清淨論》、《殊勝心要論》及無畏論師作《月光論》諸論中,安立斷除顛倒,結合事業,所以《慈氏問品》不攝於《現觀莊嚴論》。有四品不由《現觀莊嚴論》所攝。

 

上一篇:仁煥法師:為何命不好
下一篇:任傑居士:《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之注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