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淨土資糧:信、願、行
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印祖稱性贊譽淨宗念佛法門的殊勝,深契諸佛度生之本懷,乃千古不易之確論。
淨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於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就眾生接受層面,淨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為信願行三門。
(一)信門
密宗難行,禅宗難解,淨宗難信。由於淨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於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淨宗被稱為難信之法。
一、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乃善導大師心靈體驗的寫照,同時亦表述著娑婆眾生淨宗起信的帶有普遍性的心路歷程。善導大師將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眾生的煩惑罪惡層面,予以深切的理性觀照。眾生雖具真如體性,無奈無明厚重,煩惑熾盛;業力幻身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而無量劫來,汩沒於生死苦海,或於三惡道備受劇苦,或暫升三善道略作喘息,總不離三界六道,常沒常流轉。於中亦曾發心修道,然終因障深慧淺,自力怯弱,難以伏斷浩浩見思煩惱,復又沉入生死湍流,永無出離之緣。在廣闊的生命時空中觀照罪惡生死凡夫的輪轉慘況,是多麼的悲痛哀戚呀!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於我慢心高的吾人來說,不啻當頭一棒。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罪惡生死凡夫嗎?!生在末法娑婆穢土中的眾生,悉是業障深重、根機陋劣之人。《悲華經》雲:釋迦本師於賢劫人壽百歲時,於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於時,煩惱具足的眾生充滿其中,受其卑陋。這些眾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擯棄,善根深厚者之所遠離。須知經中所述的業重眾生,即是現實中的你我他。吾人應如是決定深信。
這種深信自力斷惑之難與深信佛力易成道業的思想,在中國淨宗教理與實踐中,源遠流長,不絕如縷。近代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雲:“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二、蕅益大師的六信
如果說善導二種深信簡潔明快、直溯根源的話,那麼蕅益六信則缜密詳確、理事圓融,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總不失為親見廬山真境。是故討論蕅益六信,有助於加深對淨宗信藏的理解,了達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六信分為三對范疇,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茲分述如下:
1. 信自與信他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2. 信因與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3. 信事與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吾現前介爾一念之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淨宗果教他力法門,信為能入;淨業行人從初發心到往生成佛,唯信為本。信乃無盡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圓彰信藏功德。吾人應在盡形壽稱念佛名的修持中,領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對彌陀悲心願力有一分領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領解,即有十分信心。清淨信心,則生實相;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知淨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勸勉眾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乃真報佛恩。壽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吾人應仰遵佛敕,發菩提心,真為生死,於難信法生決定信,仗佛慈力,成辦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二)願門
蕅益大師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願;淨土往生,事非尋常,眾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啟信發願,不可或缺。
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蕅益大師語)。淨宗啟願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啟願,置身娑婆業海,為五欲纏縛,備受眾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是為厭離心。聞說西方淨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大歡喜,欣心願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為欣願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願。或有人質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雲: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
(三)行門
信願行三資糧中,行門是將信願具體地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淺深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四種念佛中,實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門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難以措手;觀想念佛,凡夫眾生心多散亂,難入微妙之觀;觀像念佛,像在可修,離像則難,淨因易斷,相續甚艱。唯持名念佛,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快捷方式。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眾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殷勸化。
一、持名念佛
在行持上,有定課念與散念;在方法上,有高聲念,默念,金剛念,記十念等多種,分別介紹如下:
(一)、定課念:定課念者,是將念佛一事,定為每日的功課,定的時間,多在早晚二時。亦有定出日誦佛號若干聲(自數千聲至數萬聲),不足不止者。我們初學佛的人,各有公務或工作纏身,日課佛號數萬聲,事實上無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課定為朝暮二時,每次念佛千聲,五百聲,或至於十念(十念法見後詳述),只要持之以恆,始終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課之外,時時刻刻,行住坐臥,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皆可將阿彌陀佛四字系在心頭,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於薰習我們的心識,我們果能時時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三)佛七共修:四眾弟子,相約起精進佛七,專持六字洪名,用作往生資糧。佛七中須萬緣放下,激切奮勇。規定的念佛時間內,不許外出閒游。佛七中須照護大眾淨念,不許高聲亂眾,不得動氣發粗,彼此斗爭。無論行住坐臥,飲食便利,一句洪名,綿密不斷,不須私入寮捨坐臥。佛七中制止放逸。念佛的位單即如戰士的陣地,應時刻堅守。不得托事在外延緩聊天、曬太陽等。凡抽解著衣等,事畢速還。佛七中應安詳徐步,不得踉跄疾走。隨班經行時,不得越班而出,不得混入他班繞念。念佛時,一句佛號邁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邁右腳,前後間隔約1.5尺,不得過松或過緊。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為:
(一)、高聲念:聲音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聲音洪大,字字分明,這種方法好處在全神貫注,可對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氣暗啞之弊,故不能持久。
(二)、默念:默念時只有唇動,並不出聲。雖然不出聲,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這樣念念不停,正念相續,便於日常工作中,及隨時隨地默念。
(三)、金剛念:金剛念者,念時聲音不大,但須出聲,一面念,一面聽,念得綿綿密密,聽得字字分明,使雜念沒有萌起的空隙。這種方法,便於定課時行之。
(四)、十口氣念:初學佛的人,若把功課訂得過多,往往會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課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時,訂的簡短。以期持之有恆。所以十口氣念,是初念佛者一種較為簡便且能攝心的方法,所謂十念,並不是只念十聲,而是以一口氣為准,氣念盡時,換一口氣再念,這樣念夠十次,叫做十念,這種念法,一口氣大約可念六字洪名七八聲至十聲,不宜念的過多,多時傷氣,有礙身體。
我們初學佛的人,日常功課不妨定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聲亦可。念的時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對佛像行禮,然後合掌恭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號念畢,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願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種,較簡便的有下列八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二、淨業助行
淨宗以信願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為趣。念佛法門雖然是大乘特別法門,然而並不違背和區別於大乘通途的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淨業所成,所以,淨業行人也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行菩薩道,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淨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橹漿,既穩且速。
1、淨業三福
(一)、人天福(世善,下士道)
1).孝養父母: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間,莫不是以孝為本。然而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2).奉事師長: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禅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我們法身慧命,所以我們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又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於菩提正道的人。要想獲得法益,應該對師長具有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才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都具有愛惜生命、趨樂避苦的本能。人與禽畜,都是血肉之軀,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並且在無始劫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現在因為善業惡業的不同,升沉各異。有幸投生為人者,應該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都是罪業,障礙往生淨土。如果能於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隱之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也是最好的持戒。《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我們知道了眾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就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這樣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也將隨之減少。
4).修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四不妄語,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二)、二乘福(戒善,中士道)
1) .受持三皈:我們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才可能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受眾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2).具足眾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觀經》說: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戒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而都是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YIN妄酒戒。祖師常說: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都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3).不犯威儀: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贊歎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然來到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漫步到寺院飯堂,見裡面數百位僧人用齋,竟沒有一點聲音。用齋完畢,眾僧人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看到這些情景,大為慨歎:“不意三代禮樂,於此復見。”
(三)、大乘福(行善,上士道)
1).發菩提心: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說:“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契入慈悲心,由同體慈悲心引發普度眾生的悲願,如是層遞發心,即是淨宗圓滿殊勝的菩提心。如是願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應該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也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如果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痛苦,就不敢觸犯罪業。如果深信極樂淨土無為法性極樂,信心一發,就永遠不會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制。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我們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3).讀誦大乘: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捨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都是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恆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非常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的實益。
4).勸進行者: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無量。善導大師雲:“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淨宗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伏冀淨業行人力行之。
綜上所述;淨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為淨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
2、普賢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淨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於此,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便凸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壽經所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
(一)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於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眾生。我們驕慢之罪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皆在當來佛上。是故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為自傷。
(二)稱贊如來: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為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歎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於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來的本跡理事,具無量功德,須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澈,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而“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可見諸佛如來功德,贊莫能窮。
(三)廣修供養:這一行願離悭貪,與前二行願並修,能令現行三業清淨。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我們凡夫分上,無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華一水,亦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華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台,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復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四)忏除業障:這一行願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身口意三業清淨。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我們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復由惡業,結諸苦果,輾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忏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而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是忏除業障的最上妙法。
(五)隨喜功德: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歎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雲: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於彼二人,初無減少。又雲: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隨喜功德的行願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快捷方式,我們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六)請轉法(車侖):菩薩為悲愍眾生故而請法,轉法(車侖)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維摩诘經》雲:“三轉法(車侖)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法(車侖)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眾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功德亦甚大。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錄音磁帶、錄相帶、光盤、刊物雜志、印制佛經等廣為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車侖)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車侖)之行願。
(七)請佛住世: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捨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以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亦即是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我們學習的表范。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裡出優昙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我們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為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淨宗經典;當以淨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生成就往生淨土。如是方契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九)恆順眾生:本行願隨順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恆順眾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最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成就。恆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淨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我們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轉趣向三處,即回向實際(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眾生。本行願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能使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淨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回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於無上正真之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