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論“三法印”與現代生活(靜覺)
論“三法印”與現代生活 涅架就是脫離了煩惱,脫離了煩惱就超脫了輪回。佛法認為在輪回中的生命沒有寂靜、安寧、快樂可言,只有根除煩惱,脫離苦海,才會得到愛恨息滅、身心安樂自在的無為之樂。苦和樂是對立的觀念,無苦便是樂。人生在世,常為擾攘紛纭的世事及貪嗔癡等煩惱無明所系縛,正如犯人被扭械枷鎖束縛而不得自在。一旦枷鎖卸除了,就得解脫,解脫就是涅槃。因此,涅架不是死亡,而是快樂,無比的快樂,是佛教最圓滿的境界。三、三法印與現代生活三法印是佛陀的根本思想,是原始佛教的聖義。它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踐佛法,把佛教的人生觀作為自己的人生觀,從而使自己在當下就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那麼,如何把三法印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運用佛教的根本思想三法印呢?這就是我們下面所要探討的問題,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一)諸行無常與現代生活常即永恆、不變之義。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的人身、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資生器具、我們所依住的山河大地等等,請問哪一樣是恆常不變的?都是無常的!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正是說明了無常的道理。1.我們的人身無常宇宙中的一切有情共同處在一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無止境,流轉不息的生命運動的環形激流之中。在流轉的過程中,沒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沒有固定的貴賤、強弱、貧富、高低的位置,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親仇利害關系。在生死交替的流轉過程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和痛苦,被視為“幸福”和“快樂”的東西,也都伴隨著苦,或者結局是苦,或者是暫時的鎮痛,或者純粹就是從一種苦境到另一種苦境的意識的轉移,本質上都是苦。這種輪回流轉,好像一個上下轉動不息的“水車”,三界六道眾生的生命猶如水車的車斗,忽上忽下地變換著位置。上界的人及神通廣大的天人,也會墮入下界畜生、地獄、餓鬼道,反之,下界的三惡道也會轉生人天等三善道。把一個個的生靈投入到這個流轉系列,並且推動這個巨輪轉動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呢?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佛,更不是其它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眾生自己一種虛妄顛倒無明意識和這種意識支配下的善惡行為—一—造業。善行是能使上升的因業,惡行是能使下墮的因業。我們了知人身的無常,就可以破除眾生的斷見。持斷見的人認為,生命的存在就是物質形體的存在,形體的死亡就是生命的滅亡,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在現代生活中,執斷見的人為數不少。他們因為有這種錯誤的見解,就不相信三世因果,富貴者不知道自己的富貴是前生善因所感,從而拚命享受、揮霍,而不知道要繼續行善,積累福報,他們以為自己的富貴是長久的。貧窮者也認為自己窮困是命定的、不能改變的,所以俗語雲:“命裡只有三格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從而消極悲觀,不積極行善布施,積極進取,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貧困是自己前生的惡業所招感,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貧困的境況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有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意者 驕世傲人,失意者了無進取之心,此正所謂“富貴而驕人,貧賤則肆志”是也,這都是因執斷見而不信因果,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不可改變的表現。我們了知人身的無常,就可以善待一切生命,深刻體認眾生平等的道理,而少造甚至不造殺業。我們這一輩子有幸生而為人,如果我們沒有修行或者修行功夫不夠的話,我們不知道自己後世會落入何道。有這種心理,我們就會戒殺放生乃至作種種善業。清朝名儒俞曲園在他的著作《右台仙館筆記》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休寧朱封地方有位姓朱的人,娶妻許氏。一天,許氏拿了十幾個雞蛋給母雞孵,夜裡夢見她已去世的公婆用紅布遮頭,臉上帶著憂淒的神色從外邊走來,剛走到雞窠邊就不見了。第二天一早,雞窠裡有二只小雞破殼而出。 勾”一文,深有感觸,至今記憶猶新。此文也正好說明我們身邊的人事無常,教誡人們不要貪戀執著,而應“一筆勾”銷。原文雖不長,而意義深刻,茲錄如下: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幾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鳳侶鸾俦,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缪,披枷帶杻。觑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窦,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獨占鱉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梁,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馐,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捨田園一筆勾。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斗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許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夏賞春游,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仫仫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文中所說的孝子賢孫、魚水夫妻、貴子蘭孫、富貴功名、家捨田園、蓋世文章、風月情懷,請問哪一椿是常的?哪一椿是久的?哪一椿又是永恆不變的?蓮池大師看透這些,“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恩愛如魚水般不可分離的夫妻也不過是“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所以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貴子蘭孫”也“畢竟有時休”;“富貴功名”乃“聲勢非常久”;“家捨田園”是“得者歡喜失者憂”;“蓋世文章”在“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風月情懷”只是“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這種種的無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又有幾人能看得透?又有多少人不是執著、貪戀、沉迷於此中?如果人們能夠看透這種種的不實無常,就不會引生種種的執著而產生種種的痛苦、煩惱,就能夠隨緣隨分地安住於現實生活中,就能夠得到一個較為自在快樂的人生。3、我們的生命無常上半年轟動一時的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其內容也說明了人命無常的道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死亡只是一艘遙遙無期的船,盡管它有朝一日必然會駛來,但是青春的美麗和生活的忙碌總是把死亡隔離得遠遠的。然而,無常總是隨心所欲地降臨,它並不聽憑人的意願,除非是一個修行有成,得生死自在的人。當人們在不經意間,在歡樂和幸運的間隙,它悄然而至,帶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一轉眼,剛才那個活生生的還與你笑語聲喧的身影就化做一縷清煙,飄搖於無垠虛空之中。對於“泰坦尼克號”的乘客來說,坐上有始以來最大、最豪華的巨輪.而且又是處女航,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幸運之神仿佛會隨著這艘巨輪降臨到每一位乘客的身上,未來的生活也會從此進入一個新天地。所以,每一個乘客都是歡天喜地地踏上這艘巨輪。看著夕陽在西天燃燒,把海面點綴得燦爛輝煌,每一個人都體會到了神話一般的生活的喜悅。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大多數人從此踏上了不歸路。有的時候,生與 死只是剎那間的轉換。 自然界的災害是因為我們破壞了生態平衡,人世間的戰亂是由於人的心態不平衡。我們只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些,改變自己的觀念,保護生態平衡,維持世界和平,才不會使人類走向毀滅。(二)諸法無我與現代生活前面說過,“我”有主宰、實體、恆常、不變、自在等義。諸法無我的理論依據是無常說和緣起說。佛教認為萬物無常,剎那生滅、不存在可以名之為“我”的固定不變的實體,認識到這些,就可以使我們滅除執著,到達解脫的境界,得到身心自在。如何來理解“諸法無我”呢?比如說“人”,人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色相當於肉體,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它們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受蘊是眼等五根接觸外界而產生的感受;想蘊是概念活動;行蘊是意志活動;識蘊是知覺活動。這裡面哪裡有一個“我”呢?所以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教導弟子們說:“身體不是我。如果身體是我,身體就不會陷入苦,人們可以說讓我的身體這樣,讓我的身體別那樣。可是,身體不是我,所以身體會陷入苦,人們不能說讓我的身體這樣,讓我的身體別那樣。”比如在我們生病身體疼痛時,我們能命令它別痛嗎?它不會聽我們的,它還是照樣痛。所以,佛陀說身體不是我。同樣的道理,受、想、行、識也不是我。對於諸法無我,《南傳彌蘭王問經》(漢譯《那先比丘經》)中用一個“車喻”說明得非常清楚。龍軍(漢譯那先)向彌蘭王解釋“人”的名字只是一個稱號,並不存在與這相應的“人”。龍軍問彌蘭王:“什麼是龍軍?你認為頭發是龍軍嗎?”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依次詢問汗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胃等是不是龍軍?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依次詢問色、受、想、行、識是不是龍軍?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詢問是否五蘊之外的某種東西是龍軍?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便說:“我問得這樣仔細,也沒有發現任何龍軍。因此,龍軍確實只是一個空洞的聲音,實無龍軍。”接著,龍軍以車為喻,依次詢問車桿、車軸、車輪、車身、旗桿、車轭、車閘、刺棒是不是車?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又詢問是否這些部件之外的某種東西是車?彌蘭王回答說不是。龍軍便說:“我問得這樣仔細,也沒有發現任何車。因此,車確實是一個空洞的聲音,實無有車。”最後,龍軍總結說:正如各個部件湊在一起,便出現“車”這個詞,同樣,五蘊和合,稱之為人。但依真谛,於此“人”不可得。對於佛陀所說的諸法無我,覺音菩薩在他的《清淨道論》第十八品中總結說:“有數百部經,只說名色,而沒有人及補特伽羅。正如‘車’這個詞,只是表達車軸、車身、車桿等等部件依據某種關系互相聚合,而當我們逐一考察各個部件時,我們發現依照絕對意義(第一義)並沒有車。正如‘房屋’這個詞,只是表達木材和其它結構依據某種關系圍繞空間,而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房屋。正如‘拳頭’這個詞,只是表達拇指等手指依據某種關系捏合,而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拳頭……。同樣道理,‘人’和‘我’只是表達五取蘊,而當我們逐一考察各個部分時,我們發現依照絕對意義,並沒有‘人’,可以妄稱為‘我’或‘我的’。換言之,依照絕對意義,只有‘名色’。凡是如是觀者,他的見解才是如實之見。” 生子啊!你去哪兒了?”後來,他去見佛陀。 假相。你還會同樣起貪心嗎?又比如你走路遇到大風,把灰塵刮進眼睛,你也不會對風生氣,假如有人把灰塵撒入你的眼中,你就會勃然大怒。同樣的結果,你為什麼對風不生氣,對人就生氣呢?理由很簡單,你把風看做是“無心”的,把人卻看做是“有心”的,這就是人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上的區別,即“有心”執心,“有人”執人。無心無人便無所執,無所執也就無恨可生,但是,只有徹了諸法無我才能做到。實際上,這個“我”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的一個虛構妄念。由於這種虛構妄念,使人們產生自私,產生貪欲,產生虛榮心,產生種種煩惱,受種種苦。明白諸法無我就不會因我生出萬般煩惱,就會明見諸種事物包括他人,都屬因緣和合的暫時聯系,其性虛幻,無可愛、可憎、可取、可捨的固定品質。自己和身外諸物的關系也屬因緣的暫時關系,而沒有固定的從屬關系。悟出“諸法無我”,就不會因物生貪,因貪求物,因求不得而生怨恨憤怒,因憤怒而又引起眾多煩惱,造眾多惡業。我們如果對世界上的各種事務、各種關系,不從本質上去認識,迷惑於表面現象,就會產生錯覺幻覺,並把錯覺幻覺當做真實可靠的東西進行執著地追求,而陷入貪愛迷戀的痛苦之中,從而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就是我們生命自身難以打開的枷鎖。我們如果了達了無我之法,就可了知世事的虛幻性、不可靠性、短暫性、充滿苦惱等性質問題,而不會對這些事事物物產生執著貪戀,從而得到解脫自在。(三)涅架寂靜與現代生活涅架寂靜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標,涅架(巴利語nibb6na,梵語nirvdna)一詞,原意是“吹滅”、“清涼”、“平靜”。原始佛教對涅粱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達到倫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在巴利語三藏中,涅架通常指“心的平靜”、“完全平靜”。佛陀常將貪嗔癡比喻為火,必須予以熄滅;熄滅了貪嗔癡三毒之火,也就獲得了內心的清涼和思想的平靜。由此,“斷愛”、“止貪”、“寂滅”、“離苦”、“和平”、“寧靜”、“清淨”、“善”和“解脫”等等都是涅架的同義詞。《雜阿含經》第四九O經雲:“捨利弗言:涅架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架。”概括地說,涅架寂靜就是滅除了貪嗔癡,去除了煩‘廟,而得到的無與倫比的快樂。在《中阿含經》第二O四《羅摩經》中,佛陀對自己達到的涅架境界是這樣描述的:“眾比丘啊J我自己處在生中,知道了生的危害,我追求無生,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老中,知道了老的危害,我追求無老,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自己處在病中,知道了病的危害,我追求無病,無上的解脫———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死中,知道了死的危害,我追求無死,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一涅架;我自己處在苦惱中,知道了苦惱的危害,我追求無苦惱,無上解脫—一涅架;我自己處在污穢中,知道了污穢的危害,我追求無污穢,無上的解脫—一涅架,我獲得了無上的解脫一—涅架。”簡而言之,佛陀所指的涅架是指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苦惱、無污穢的無上解脫。在原始佛教中,涅架也是極樂境界,《法句經》的《幸福品》中說道:“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信賴是最親的 親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在《中阿含經》中,佛陀將快樂分成十個等級:一、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觀的快樂;二、第一禅快樂;三、第二禅快樂;四、第三禅快樂;五、第四禅快樂;六、空無邊處快樂;七、識無邊處快樂;八、無所有處快樂;九、非想非非想處快樂;十、滅受想快樂。這第十種最高等級的快樂也就是涅 境界的快樂。到了大乘佛教,涅槃的概念又有了變化發展。在大乘佛經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的涅架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經》卷四雲:“滅諸煩惱,名為涅架”;“離諸有者,乃名涅架”;“離欲寂滅,名曰涅架”等。《大智度論》卷三十一雲:“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余涅架。聖人今所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余涅架。”但對涅槃的理論闡釋,大乘教義則有進一步的發展,《成唯識論》卷十還將涅架進一步分成四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架、有余依涅架、無余依涅架和無住處涅架。其中無住處涅架指已經擺脫障礙,達到“真如”,但不滯留於涅架,而懷著慈悲,運用般若智慧,救度眾生。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概念。上面反復地說明了涅架的意義,不管是大乘佛教的涅架意義還是原始佛教中的涅架意義,都離不開現實生活,都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誰沒有生、老、病、死?誰沒有憂、悲、苦、惱呢?如何才能去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進入涅架呢?通向涅架的途徑就是實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八正道也叫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由這八正道就可以得到解脫,進入涅架寂滅的境界。 是對現象及諸法進行觀察。就時間上而言,現象乃生滅變化的無常存在(諸行無常);於空間上,理論上而言,現象界之諸法,必與他物相互關聯和合,無一孤立獨存者(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則是諸法現象的價值觀,即在現實的凡夫的輪回境界中,充斥著不滿、苦惱,而無法獲得絕對的幸福,即涅架寂靜。我們只有依照佛陀的教導,修習八正道,就可以脫離輪回,進入絕對理想的境地—一—涅架寂靜。三法印中,諸行無常唯明有為,涅架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為無為。又三法印加上“諸受是苦”,則稱為四法印。因為“諸行無常”印中包含了“諸受是苦”,無常即苦,故通常說三法印,而省略了“諸受是苦”。三法印是識別佛法、非佛法的標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緣起說的思想基礎,是最初的根本佛法,這在前言中已經說了。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三法印,並用於現實生活中,也就能把握與實踐佛陀的根本思想了。願大家在現代生活中好好地運用佛法,用三法印來指導我們的思想,去除種種執著,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上一篇:周叔迦居士:普賢行願品頌疏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30575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