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在佛門——LiStened to the ViOce Of AmetiCa
能仁
閩南佛學
古人雲:萬事開頭難。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無不取決於人們認識的正確和觀念的更新。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成就者固然可尊,但能夠打破陳規而向依然時興的舊的觀念提出挑戰的則更是可貴。本文的作者以一則科技新聞為題,通過對宇宙的真相,“科學”的不實、“考證”的誤區進行絲絲入扣的闡述,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真知在佛門。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作者卻陡然住筆,將解決問題的廣闊空間留給了讀者, 因為很顯然,個中的三昧是決不能離開切身的體驗而存在的。
“考證”無知,無法盡知天下事;“科難曉。難求徹曉世間理。
據報道,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美國宇宙航行局將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開始實施一項名為“賽迪(SETl)”的尋找外星人的計劃。①
這實在是令人興奮!然而,對於它的實際意義和潛在影響,我們卻無法盲目樂觀或隨聲附和。為什麼呢?
一 宇宙的真相
眾所周知.我們所生活的宇宙乃是由時間和空間所組成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既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也不存在離開空間的時間。
時間的遷流是必須靠空間的位置移動來顯示的,離開了空間的位移,就無所謂時間的變化。假如地球、太陽等一切的物體自古以來就是固定不變的,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了,更不可能有什麼今天、昨天或者明天。既然天都不曾存在,四季又從何而談起呢?同樣地,我們人類不也成了不能運動的僵死之物?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類與非生物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人不是作為生物而存在,那麼我們又怎會有少:比的變遷和壽命的長短呢?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因為宇宙間所有的事物(包括非生物在內)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的。正是由於事物本身的千差萬別的運動,人們的時間觀念的產生才成為了必然。
由於時間所賴以存在的基礎——茫茫無際的空間乃是以永恆的運動為固有屬性的,“物質沒有運動是不可想象的”,②因而時間是無始無終而不會停止的,在空間(即事物)運動的同時,就是時間的運動,二者如影隨形,難解難分。
時間的無始無終和空間的茫茫無際明示我們,宇宙是無量無邊的。雖然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時刻處於生滅與變化之中,但作為一個整體,宇宙肯定是不生不滅、不變不易的,因為那不能離開物質的存在而存在的能量是守恆的,是不會有絲毫的增加或減少的。換句話說,如果宇宙間的物質的總量是一定的(其實,物質的量是沒有窮盡的,這只不過是為了表達的方便而進行的一種假設),那麼不論其中的物質在作著什麼樣的變化。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都不可能有任何的增減(比如,在一定的條件下,水遇到了電流就會自動地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但有趣的是,水電解之後所產土的兩種氣體的總質量卻恰好與電解前的水的質量相等)。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運動或靜止。說穿了,都只不過是一些局部的表面的現象而已。
既然宇宙的質量不由其內部性質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毫無疑問,不管其中的物體是如何地生成、怎樣的毀滅,宇宙都將永恆地存在下去。
與此同時,正是由於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和作用力的相互性的存在,才為我們揭穿運動中心論的謬誤提供了可能。
在當今的社會中,恐十白沒有人會對太陽系中的各個星體在自轉的同時又在作著公轉運動提出任何的疑問,而是一致公認,月亮是地球的衛星。繞著地球運轉;而地球又和其它的八個行星一起圍繞著太陽作著橢圓形的軌道運動。雖然當今世界航天事業的成功似乎相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認識的正確性。但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就是這樣呢?我相當地懷疑。
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約由二百億個星體組成,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的群體。
既然是這樣,既然太陽系中的各個星體都需要公轉,那麼作為銀河系一員的太陽系本身是否也需要這樣的運動呢?若其不必,顯然是不合情理的;而如果需要的話,它是以何為中心呢?我們不妨宋個這樣的假定,即假定太陽系的公轉是以銀河系的中心為中心而進行的。可是問題又來了,銀河系的公轉又是怎樣進行的呢?……徹底窮源,最後的答案可能也只能是這樣的:行星繞著恆星轉,小星系繞著大星系,大星系又繞著更大的星系……星體越來越多,星系越來越大,到了“最後”,是眾多的大星系以一個所謂的“特大星系”(或稱“中心星系”)為中心而進行著公轉運動。這個時候,我們就完全可以斷定,這個“特大星系”的中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在。
有了中心,就會有邊際。可宇宙的邊際又在哪兒呢?如果確有邊際,那麼在宇宙的邊際之外又當是問種境界呢?是沒有物質存在的絕對空間嗎?倘若不是,則有物質就有運動,有運動就有時間,二者的有機統一,其刁;仍是宇宙嗎?如果宇宙之外是絕對的空間,則二者之間定有明顯的界限存在.而這可能嗎?如同容器中物質在不斷地變化一樣,容器的本身又何嘗能永久存在呢?如果二者之間真有什麼界限,那麼宇宙也就只能象個永恆的不動不搖、不變不易的包含在絕對空間(即沒有物質存在的地方)這個“容器”中的巨型球形物而有了自己的物質總量,從而違背了客觀現實。倘若二者之間沒有界限的存在,那我們又憑什麼說,宇宙有內外之別、中邊之異呢?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公轉運動是各個星體與星系所必需的,那麼這個“中心星系”為什麼就可以例外呢?如果它可以,別的為什麼就不行呢?而如果它也需公轉,則以“最後”相稱的作法合適嗎?它的公轉中心又是哪個呢?
其實,用不著費這個工夫,因為這個問題是不會有中心與邊際的結果的。偉大的先行者釋迦牟尼導師曾經在《楞嚴經》中指出:“內外不成,中雲何立?”既然不存在宇宙的邊際,想當然地,中心也就無從談起。
既然宇宙沒有中心和邊際,我們又怎能說,它會有限量的星體或星系呢?可天文學家們卻一再宣稱:“宇宙裡可能有一千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裡則可能包含了幾十億個星體。”這就不能不使人懷疑,他們同一般的人一樣,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也自覺不自覺地犯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出發點是自己,假定不動的參照物是自己,能觀察的也是自己,能綜其終始的還是自己……自己,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自己的偏見中,又怎能避免以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愛憎標准去衡量周圍的一切呢!
或許,這正是運動中心論者的可悲之處。
二 “科學”的不實
在所謂的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尤其是航天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斷地促使從們去探索那神秘的外部空間。於是,“人類是從哪兒來的?我們是宇宙間唯一的生命嗎?”諸如此類,就成了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
正是在這種時代潮流的推動下,為了同法國、阿根廷和前蘇聯等國家進行航天競賽,爭取成為第一個與外星智慧相接觸的國家,美國才推出了這個賽迪計劃。無疑,這是件好事,因為要想促成問題的解決.就要善於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就象此項計劃的負責人——加利·庫爾特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深深地知道,如果我們永遠也不恰當地提出問題,永遠也不利用我們最優越的科學與技術手段去進行探討,那麼肯定地,我們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現在,問題是提出來了,可能否得以解決呢?
加利·庫爾特先生坦誠地說:“這個任務當然是十分艱巨的,簡直可以說,是在宇宙這一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撈針一樣。”
的確,單憑目前的科技手段,恐怕是難以勝任這項工作的。我們知道,在生活當中,人們都習慣於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運動幅度稱為速度。物體運動的速度雖然有高有低,但它的變化總是有一定的限度存在而不可能無止境地向一個極端發展(比如,聲音的速度是每秒鐘340米左右,而宇宙中最快的光的速度也才不過是每秒30萬公裡罷了),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物體速度的這種極限也就決定了物體的運動區域和人們的日常行為——即要想突破它的束縛而獲得更大范圍的自由是幾乎不可能的。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的頭腦中就有了關於外星人的概念了——諸如月宮、天國等等。在中國,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嫦娥奔月”的故事了。可是,自從美國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和月神擁抱過之後,中國人的這一千古夢幻就化成了泡影。其後。信心十足的科學家們又對太陽系中的其它星體進行過多次的探測、觀察和研究,但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科學家們不僅沒有發現任何有生命存在過的痕跡,而且還為世人平添了許多無端的爭吵和遺憾。這,可能是科學家們當初所未曾料到的。
雖然如此.但科學家們並未就此灰心。
據說在八十年代初期,美國曾經向一個據認為是很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的當時距地球最近的星體發出過強大的無線電信號(這是世界上傳播信息最為迅速的物質之一,它的速度為每秒鐘30萬公裡),以便證實科學家們的猜測。
可是那個星體到底離地球有多近呢?科學家們說,從發出信號到收到回音,至少需要兩萬年的時間。
兩萬年,這是何等的遙遠!地球人類的文明史才不過數千年而已,滄海變桑田的事就已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使得古今之語言、文化、風土、人情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本來就存在著天淵之別的不同星體之間的事物呢?漢字算是世界上較為穩定的文字了,可是能讀得懂殷商甲骨文的現代人卻少得可憐,何況那變化迅速的英語?真不知兩萬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因此,即使那邊有高級的生命存在,並發回了信號,就算那信號是英文的,兩萬年之後的美國人也不見得就能弄懂。而如果它不是英文的,又當如何是好呢?假如那裡不存在有智慧的生命,或者有,但對方還沒有發展到電訊的時代呢?難道對方就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嗎?
古人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論做什麼事情,人們的主觀願望都是代替不了現實的。無線電波所蘊含的能量再大,也不可能傳播到無窮遠的地方,因為它的能量強度將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減弱,直至最終消失。正因如此,對於外星智慧的問題,加利·庫爾特先生才坦率地承認——“我們可能會知道,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就象當初的恩格斯承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化學光線在螞蟻眼裡究竟是什麼樣子”③一樣,毫不猶豫。
美國此次所制定的賽迪計劃,是要通過設在波多黎各的國家科學基金會天文台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宋對類似刁;太陽的星體進行“最細微”的探測——通過“對整個天空進行探測”和“有目的地實施搜尋”這兩步的同時展開來尋找“非天然的可能是由有智慧的生命所發出的信號”。雖然它成功的希望很是缈茫,但萬一有智慧的外星生命真地發來了信號,“如何回答這個信號”將是科學家們那時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我們知道,幾何學中的“兩點決定一直線”的道理不僅僅適用於空間問題,也同樣適用於時間問題:只有了解了過去。把握了現在,才能確定前進的方向而掌握未來。因為在一個點上可以通過無數條直線,如果否認了歷史和現在所擁有的對未來的共同的決定作用,如果完全拋開歷史而只從現在著眼,或者只從歷史的一瞬出發而不顧現在去妄談什麼未來,就只能是自欺欺人。由於時間不等人,科學家們如果不能對收到的信號作出及時的反應,就不可能避免差錯的產生。而即使這一點不成問題,面對萬年之前所發出的信號,科學家們也不可能作出精確的判斷,因為對方不可能老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個比光速還要快的運載工具,人們就可以象觀看電影一樣飽覽歷史的風采,只不過時間是倒序的。理由很簡單,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發光的,它們的光波又在不停地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圍輻射著,假如人們能夠趕得上某個時期的某種光波,那麼產生這種光波的事物的形象就會歷歷在目了。
如果這種假設能夠成為現實的話,無疑,將會對尋找外星人的工作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問題在於,對科學家們來說,要想找到一種超光速的物質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更不用說要利用它去制造什麼運載工具了。即使這些問題都獲得了解決,即使人們都能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宇宙航行之中,大家又能為之奮斗多久呢?就算人們都能長命百歲,就算這種運載工具的速度是光速的千倍萬倍,地球生命初成的情景也是不會有人目睹得到的。
同樣,用這種方法也不可能使外星人的問題得以解決,因為人們即使可以每秒鐘跨過一個星系或星雲,也是窮盡不了無邊的宇宙的。
與此同時,世上所有的聲音也在不斷地向周圍傳播。當人們乘坐那種超光速的運載工具進行航行的時候,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人們就聽完了從現在到漢秦時的聲音,而眼前的影像卻還停留在民國或者更近的時期。如此強烈的時間差,誰能從中正確地了解歷史呢?人們又如何去區分哪個是現在的事物,哪個是過去的事物呢?
如同快放錄音帶時的聲音要比正常速度時高一些一樣,進行星際航行的人們所聽到的聲音強度也肯定會隨著自身速度的增大而不斷增高。由於光速至少是聲速的八十七萬倍,而人們的飛行速度又大大地超過了光速,因此,飛行中的人們所遇到的聲音強度就會高得無法比擬。如此強大的噪音,很難想象,有誰可以承受得了。即使人們闖過了這一關,但在一瞬即逝的環境中,人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有思索的余地的。如果是這樣,人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就不但失去了積極的意義,而且還會由於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而污染我們的生存空間,危及我們的自身安全。
當然,這種情形只是我們的假設,真正發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盡管太空垃圾已經產生)。因為光和聲之所以能夠傳播,是因為它們具有能量;而能量的傳播過程乃是一個逐漸擴散並不斷被別的物質所反射、所吸收的過程,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最終因本來特征的喪失而“不復存在”的。就象回聲在空谷中傳響過幾次之後就會消聲匿跡是由於被其它的物質所最終吸收了的緣故一樣(如果想使聲音傳到更遠的地方,就只能給聲源以更大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在同等的距離條件下,在曠野中講話要比在叢林中省勁的原因所在),當聲音(光或無 線電波)的能量消失之後,再想找到或追上它就無異於捕風捉影了。(但這並非意味著這些能量的不存在,而完全是因為其在的方式已經轉化。不論其存在方式如何,它都是不會消失或減少的, 因為宇宙間的物質的量是不增不減的。比如, 當白色的CuSO4粉末露天存放一段時間之後,它就會變成藍色的晶體,它的質量也增力。了許多。這時,如果對藍色的晶體進行加熱處理,它就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白色粉末。在這個過程中,細心的人就會發現,CuS04的狀態與質量在變化前和變化後是一模一樣的。原來,這是CuSO,與空氣中的水份發生了物理反應的結果:/①CuSO, 十 5H20 二CuSO4·5H2Oj (自&粉末) (水氣) (藍色晶體)I②CuSO4·5H20 = CuSO‘ + 5H,O+ (藍色晶體) (白色粉末) (水氣)物質是如此,以物質為基礎的能量又豈能例外?狹義相對論力學的質能關系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具有質量m的物體就一定具有能量E,不論物體的存在方式如何,其能量E總是等於它的質量m與光速c的平方的乘積,即E=mc’。因為光速是既定的,所以質量的寧恆也就是能量的寧恆。)因而,人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自我愚弄。
盡管如此,許多人也還是對外星人的尋找工作抱有很大的期望,因為它成功的機會並非絕對沒有。
然而,科學家們如果真地找到了外星人,與之建立了固定的聯系,情況又會怎樣呢?
很有可能,那時的人們又會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其它的星球上還有沒有攔命”?於是,不可避免地,同樣的一個程序又展開了。
由於宇宙是無窮的,而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要想探索無盡的太空,即吏人們在那時所面臨的困難與現在的相同:因為科技的進步會無形中“縮短”更為遙遠的星體間的距離),人們也不可能給這項工作畫上個完美的句號。而人們的這種遠水不解近渴的舉動對人類所面臨的根本問題——苦惱——的解決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恐怕等不到有個結果,地球上的人類早就自我毀滅不知多久了。
不錯,人們是為了創造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才不斷進行這種努力的,但人們的科技手段到底有多少科學的成份呢?
《現代漢語詞典》在解釋“科學”一詞時是這樣說的:“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可見,凡是沒有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的學說或言論就不應是科學的,或者至少可以說,它不是十分地科學。如果當今人們所稱的“科學”確實是利學的,那麼它也就不會有新的發展了,因為事物的本質或規律已經為人們所認識、所掌握了,不管事物本身怎樣地進行運動變化,它的規律都是“相當穩定”的。否則,宇宙萬有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狀態中,而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也就只能是不可知、無法知和二無所知的了。可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一門學科都在發展,在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而能夠促進其發展的人類也決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因此,對於目前的任何一門學科,不論說它是“科學”還是“科學的”,都是不恰當的。
難道今日的“科學”就沒有反映事物的客觀規律嗎?
不!有的,肯定是有的。但這並說明不了它本身就是科學,因為真理是客觀的、無條件的,而人們的認識卻總要受歷史的、主觀的條件限制,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
比如一位科技工作者,通常,他只是在某一領域內有較為精深的研究,而在其它的方面,他很可能就是個外行了。即使是在其所專長的領域內,他的認識也僅只是對這個領域內的客觀事物的近似的、相對的、一定程度的反映而已,決不是最後的、不變的終極真理,因而,他的認識還、是相當膚淺的,是不可能與科學劃等號的。經典力學所揭示規律只適用於對宏觀物體的低速機械運動的研究自勺事實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哪一門學科,人們都習慣地稱其為“科學”,這無不充分地暴露出人們在科學問題上所存在的不科學態度。那麼很自然,用這種並非科學的態度去探尋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又怎能避免瞎子摸象的錯誤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來呢?
三、“考證”的誤區
誠然,科學家們對於真理的追求精神是值得稱頌的,但他們自勺做法卻是不一定可取的。因為對於外星智慧的問題,釋迦牟尼導師早就用形象的比喻告訴了我們(“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④),而科學家們卻還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是站在世界科學的最前沿而自豪,相形之下,其不真地成了井底之蛙?居然連先哲在這方面的成果都一無所知,我們重視理性與智慧的求是之人又怎會拜倒在他們腳下呢!
也許,有些人也曾注意到了這一點,可就是不屑一顧,為什麼呢?
我想,這除了他們抱著自己那僵死的教條不肯放手的原因之外,恐怕最為重要的,還是他們“眼見為實”的心態在作怪。
雖然這是很正常的,但有必要予以指出的是,對於任何一件事情,能親眼所見而不相信或半信半疑的是大有人在的。況且,人們的肉眼所見到的東西未必都是可靠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亂的魔術不就是這樣的嗎?而自己所未曾見過的,也並非都不會存在,因為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是有限的。試問,見過廣島原子彈爆炸的人有多少呢?又有幾人親眼目睹過美國宇航員的登月“表演”呢?顯然,大多數世人都是沒有這種緣份的,可是非常奇怪,人們都相信這是事實,為什麼?原來,大多數人都是相當理智的,他們既不會盲目地否認一個事物,也不會隨便地承認一個事物,而是喜歡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論證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從而由自己的結論出發,作出自己的選擇,正如誰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祖先卻無一例外地承認他們的存在一樣。假如非要見到了自己的祖先才信其為有的話,那麼這種人,要不是吃得太多了,就是聰明得過頭兒了,否則,怎會不明事理到這種地步呢?芸芸眾生,能夠見於青史的才有多少?而青史中所謂的祖先難道是沒有父母而自生的嗎?如果他們也有父母,他們當了自己的祖先,他們的父母又如何安排呢?如果非要看一看自己的祖先,那麼不論您想盡什麼辦法,都只能是竹藍打水——一場空而已,雖然地球上的生命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倘若不見的就是沒有,就是不存在,那麼人類也就沒有祖先可言了。可沒有祖,又怎能有父?連父母都沒有,自己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因此.定要眼見為實的這種考證方法在有些時候是不一定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對科學的亵渎與歪曲。然而在生活中,持此態度的人卻多如牛毛,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不幸。
四 真知的門徑
雖然考證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科,但是同別的東西一樣,它也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如果不加選擇地對周圍的事物濫加考證,它就會失去繼續存在的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對於世人來說,許多東西是難以進行切身實踐而只能從理論的角度去論證的,而人們的理論又往往是不很科學的,因而在這種理論框架下的實踐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全弄清諸如宇宙和人生之類的漫無邊際的事物的真相的。
不過,這種問題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人們也大可不必因噎而廢食。
人們不是常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嗎?雖然通向絕對真理的途徑不為世人所熟知,但畢竟還是有的——這就是佛學。
如果世人的那些並非科學的理論能夠稱得起科學的話,那麼釋迦牟尼導師的用宋揭示宇宙、人生的客觀規律的學說的體系——佛學就完全稱得上是科學的科學,因為它既不是憑空捏造的理論,又不是“對周圍世界、社會生活的錯誤和虛幻的認識”⑤,更不是什麼“反科學的世界觀”⑥和“麻醉人民的鴉片”⑦,而是由釋迦牟尼等無數的先哲們的實踐所證實了的地地道道的科學。
人們只要樂意向佛經中去尋找,樂意象釋迦牟尼導師那樣用戒定慧的方法來息滅自身的貪嗔癡三毒,就肯定會有那麼一天,每個人都能同釋迦牟尼一樣,徹底地掌握宇宙、人生的真理,解脫塵世間的種種羁絆。屆時,不需要借助於任何工具,人們就可以逍遙宇宙了——“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⑧。(因為“自由是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9))而這,科學家們行嗎?沒有達到大圓滿之覺,知識再淵博,也決不會有佛的這種境界,因為它決不是用“科學”的手段所能夠證明或實現的,“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⑩。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的世人來說,佛的這種境界肯定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是刁;可接受的。這也難怪,“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11)!假如人們都接受了佛學,不就都成了佛學家?那,科學家,誰去當呢?!(壬申年荷月,某即興於野人居)
注釋:
①本文根據的是VOA.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的一次《科技天地》節目的廣插稿。文中凡是沒有特別注明的相關引文,皆是出自此篇報道。
②出自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運動的基本形式》一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92頁)。
③出自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辯證法》一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60頁)。
①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體同現分第十八》。
⑤⑥出自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的《高中各科基礎知識·政治常識·宗教》一節。
⑦出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第十三章·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一節。
⑧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⑨出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第一編·哲學》一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54頁)。
⑩出自《妙法蓮花經·方便品第二》。
⑩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