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人欲橫流與解脫自在(印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欲橫流與解脫自在
印峰
閩南佛學

  欲壑難填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們的生平際遇、壽夭貧富、興衰安樂,無論在相同的時空還是在不同的時空,總是干差萬別。然而,尋根究源,必然會發現人類社會的差別終歸是財色名食睡五欲所使然。
  人類的正常欲望和需要,只要在遵循自利利人原則的前提下,獲得適當的滿足,固然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美好大同理想。但是,如果違背了自利利人的原則,一味追求私欲,必然會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種種的痛苦和災難。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好不容易迎來了今天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振興中華的好時機。但是,在強調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難免出現忽略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因此,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等有害社會整體正常發展的腐朽思想。試看今日社會裡貪污腐敗、商品經營中假冒偽劣、爾虞我詐,人際關系中相互利用,冷漠麻木等等現象,便可知社會烏煙瘴氣,人心敗壞,道德淪喪,無數人深負欲累,活在精神空虛之中。
  五欲的合理要求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溫馨和諧,幸福安寧,並且可為人們的自我實現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食糧。然而人的最大弱點就是五欲容易失控,對外在現象界起顛倒執著的心,因而極易陷入貪婪、嗔恨、愚癡三毒之中,不能自拔。貪嗔癡必然會帶來個人的不幸及社會的不良後果,使人們失去原有的溫馨和諧,幸福安寧的生活。
  當前社會上五欲之風盛行,嚴重損害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象。縱欲給個人及社會帶來了可怕的後果,使原本安寧和諧的生活蒙上了陰影。比如:
  色縱欲:當人們把性交簡單地理解為一種“運動”的時候,後果自然就可怕了。本來賓館、舞廳、咔啡廳、旅游區等公共環境都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地方,但一為色情所充滿,便可嚴重污染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色情泛濫、淫風盛行,是一個社會腐敗墮落的標志。濫淫嚴重地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生命能量的嚴重浪費。並且淫習束縛了人的靈性,障礙著人的智慧之門,妨礙著人的自我實現。淫欲的貪婪最終會使人人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界。
  食縱欲: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僅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破壞了經濟客觀規律的運行,賄賂型經濟模式公開存在;吃喝風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也導致了大量生靈的塗炭,因而破壞了生態平衡,並且使人們喪失了真善美的良好品性。食欲的貪婪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是毋庸置疑的。
  財縱欲:當今社會犯罪現象十分嚴重,無論經濟流通領域,還是社會生活領域都非常猖蹶。如權錢交易、車匪路霸、皮包公司、賣淫拐賣、殺人搶劫等現象的出現無非是為了錢財。當財物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對財的貪婪必然會興起欺詐、搶奪、坑蒙、殺害等行為,其結果必然會形成強者狂傲、弱者恐怖的社會病態心理。再說對財物的執著與追求,會使人失去本有的安寧生活而患得患失,憂苦斯寂,終日生活在病態的人格中。
  名縱欲:名譽是自我意識很強的表現,處處突出自我,希望每個人都知道“我”並且接受“我”的影響。名欲表現為對個人擁有的炫耀,也表現為無所不能的狂妄心理。求名者不惜一切欺世盜名,終日生活在虛幻的光暈中自我陶醉,不斷加劇著自己的變態心理,並且以其不良的品行,借著“名人轟動效應”制造著病態的社會心理。“追星族”的大批少男少女的變態心理就是一個證明。
  人類最切實最主要的煩惱就是性。性本是人類的繁殖功能,但人類的悲哀就在於對虛幻不實的性快感產生顛倒執著之心。性,一方面是維持著人類的延續;一方面又給予人類生命力的誘惑;另一方面賜給人類無窮的痛苦與煩惱。
  人在獲得性的快感或宣洩後便想到大吃大喝以補充虛弱的身體。吃喝之後又產生了財物的無限占有欲以期保證食色的無限滿足。當人占有了財物後又產生炫耀財物及自我名譽的虛妄心理。而名譽的實現可能會帶來財色食的更大滿足。這樣,財色名食便形成惡性心理循環。
  人在財色名食的追求滿足過程中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也就必然會產生疲勞、心力交瘁乃至昏沉、掉舉、散亂等現象,甚至還會出現生理心理上的種種疾病。今日社會有不少人,尤其是相當數量的青少年,沉湎在欲望中,越活越空虛,莫名其妙地煩惱、失落、沉淪,於是縱欲發洩,越縱欲便越痛苦,最後吸毒,幻想通過吸毒制造麻木感以求解脫。其實這也是活累了,是睡欲的一種表現。   
  五欲的過度自然會引起貪嗔癡。貪嗔癡會導致殺盜淫妄。殺盜淫妄必然會造成人類社會的“五濁惡世”了。所謂五濁惡世就是:清淨的人與充滿邪欲的人生活在一起,清淨的人也難得安寧(眾生濁);世人呈現種種苦樂不等現象(命濁);社會種種思潮及個人思想觀念見解造成人們生活不能平靜(見濁);人們由於不隨人願的種種人事的牽掛執著而帶來了心理負擔和精神緊張(煩惱濁);由於情緒與利益的原因而造成人群你爭我斗、甚至戰爭等禍害,或者因生態平衡的破壞而常遭自然災害等情況的襲擾(劫濁)。想一想,今日社會是不是五濁惡世?
  當我們弄明白了欲望的利害後,就應該駕馭欲望,而不至於成為欲望的奴隸。


  本地風光


  人類活在五濁惡世之中,隨著自身的業力支配,不能自主,不能解脫,生生世世,輪回六趣,實屬可悲可歎!
  那麼,有沒有辦法使人類獲得解脫呢?
  生靈的希望——佛法——宇宙人生的真理,為人類指出了解脫及自我實現的康莊大道。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為的就是使人類獲得解脫。
  佛告訴我們三條真理。諸行無常,宇宙、人類以及人類社會都有一個生滅過程,都是變化無常的;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不可能始終如一長生不死;國家、家庭、婚姻、愛情更不可能永久存在。當今社會,家庭婚姻分裂重組,愛情捉摸不定的事更是比比皆是。試問世間哪樣事物不是變化無常的呢?佛又說諸法無我,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可能自己決定自己的興衰存亡,而是受著因緣和合規律及萬有因果律的支配。人的思想語言行為一經產生便不會消滅,只要碰上具足的條件就會產生相應的後果,而不能自己決定、自己把握。既然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人又不能決定自己,那麼人類應該尋求的歸宿在哪裡呢?佛告訴了我們第三條真理,那就是涅槃寂滅。涅槃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實現涅槃境界就是認識證實真理的過程。
  三十年代,我國有一位大藝術家李叔同先生,當他深深地感受到五欲的快樂都不過是虛妄不實的現象後.便決定從五欲相反方面尋求生命本質的東西。他後來了解到斷食法能令人產生奇特的超脫感後,便認真地實踐起來。整個過程二十一天,第一個七天從正常食量減少到無,第二個七天完全絕食,第三個七天由極少食量增至正常食量。李叔同先生在斷食過程中感觸十分深刻,生命本身原來如此奧妙奇特,五欲其實是生命的累贅,掩蓋著生命的真實面目。此後他便開始研究佛教,不久就出家了,成了一名高僧,這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師。當然斷食求無的境界不一定是涅槃境界,但斷食至少使弘一法師在走向涅槃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寧靜的夜晚,你面對波浪不興的一泓清水,凝視著映在湖中的一輪皎月,心靜如止水,停止一切的思想意識活動和拋開一切情感的牽掛,這時你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有沒有一種與大自然合一的超越感、解脫感?也許你會問這就是涅槃嗎?不,這不是涅槃,但這可以給你涅槃的啟示。
  那麼,什麼是涅槃呢?涅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通往涅槃的道路是一條崎岖、坎坷、艱難的道路,歷代無數高僧為了達到涅槃的境界,斬斷一切塵緣、一切恩怨,捨棄五欲一切幸福,深山苦修,四海訪道,幾十年如一日,勤修戒定慧,精進勇猛,終於達到了涅槃境界。可見,走向涅槃,就要敢捨,捨棄六根功能的快感,捨棄紅塵的一切虛名薄利,大捨才能大得,大得然後無所得。無論任何情況下,決不動搖實現涅槃的信心,勇往直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千錘百煉,直到最後所有妄念都脫落,心無掛礙,對境不生心,於是本地風光自然現前了。這時你有著深深的定力,對一切再也不起分別心,沒有一絲欲念與情感情緒的攪擾。你會深深的地體會到,生命實相的境界,這就是涅槃。只有親身體會的人才有這種經驗,確實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到了這種境界,也許你的身心會感受到無窮能量的存在,甚至會產生奇特超常的功能。
  實現了涅槃以後,你會感到生命原來這般充實,這般愉快。你再也捨不得離開這種境界了,因為你已徹底解脫了,你成了生命的主人,不再有五濁惡世的煩惱。你將一切的欲望與感情統統放下了,你有的是智慧。你身體健康。面色紅潤,眼光灼灼,內心裡充滿了真善美。人人都贊揚你,人人都喜歡你,人人都會驚奇詫異,你為什麼會活得這般灑脫這樣超然?是啊,你果真超凡入聖了!


  解脫自在


  離開社會,斷絕一切欲望而修行解脫的只能算是小乘涅槃。這種涅槃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但沒有達到最高的、究竟的、完美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大乘無相或大乘涅槃。大乘無相的特點,要求人們在社會中、在人際交往中,在共同的事業中,自利利人,自覺覺他而修行解脫。一個人只有到了大乘境界,才真正實現了他的生命價值,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從小乘涅槃過來的人,明白了緣起性空之理,有了般若大智慧,應該回到社會中,在種種世俗事務中以方便善巧幫助苦惱迷癡的人群。
  確切地說,佛學也是一門研究生態平衡的學問,它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諸要素結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的生態總環境,研究其組成各因素的相互關系及其客觀規律,尤其注重人的因素的研究,明確人的思想語言行為形成的業力對人本身及自然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反過來,自然社會又影響著人。經雲:“心本無生因境有”,“心生則種種法生”。說的就是這些道理。研究佛學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說透徹點,佛學研究與修持實踐能促進人類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提高。
  佛教出於對人類前途的考慮以及人們解脫煩惱痛苦的需要,勸導人們修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讓人們生活得溫馨和諧、幸(上接第43頁)謂其破相而不破性,此非空宗之所認可。千余年來,空宗即性宗,性宗即空宗,空宗已融入性宗之中。非如性相二宗,一性一相,性宗雖力圖攝化融合之,而終有顯然相異之處,難以調和諧、幸福安寧。
  真正的解脫者,有了戒定慧的本領,更深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觀”妙義,並憑著自身般若智慧而充分發揮“空有觀”的妙用,必然能在一切社會活動與生活中,圓融無礙,自我完善與完善他人。
  空有觀告訴人們:對一切人事不要執著偏見,也不要懈怠消極。空有觀無非是讓你生活得美好安寧,不起貪嗔癡等一切不善之心。確切地說,空有觀是為了使你在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事務中,輕松、坦然、沉穩、愉快、達觀、充滿智慧。所以說,“空有觀”確實是一門人生哲學與生活藝術。
  從小乘涅槃邁向大乘無相,首先必須跨越“空有不二”的門檻,然後進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靈活巧妙地廣修四攝六度,最後達到無“四攝六度”可修的境界,真正打破“我、法、空”三執,如此,待功德圓滿後,便成了真正地完全徹底的超脫者及自我實現的人了。
  如果我們的社會,有很多或者全是追求這種超脫及自我實現的人,那麼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幸福和諧、溫馨安寧的大同社會離我們還會遙遠麼?

 

 

上一篇:周叔迦居士:唯識研究 第一章 緒說
下一篇:周叔迦居士:唯識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