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淨土論——《西歸直指》導讀
曾琦雲
淨土宗是佛教裡面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宗派,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即說明了淨土宗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淨土法門也必須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被世人接受、理解和信仰。本文提出“大淨土論”,即是針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新形勢而提出。新世紀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紀,也必然是信仰“大淨土”的世紀。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提出“大淨土”,必然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所謂大淨土,是針對小淨土而言。小淨土即是指狹義的淨土,大淨土即是指廣義的淨土。淨土宗流傳至今,它的真正含意漸漸被人淡忘,它的宗教含意卻越來越濃郁。以至於一提淨土,人們就只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一提起西方極樂世界,人就感到渺茫難信。以為只不過是人類頭腦中幻想的產物,在宇宙中並不會存在。那麼,在今天,我在這裡就要澄清人們在思想上的模糊想法,認識淨土的真正含意。
什麼是淨土呢?極樂世界是淨土,大同世界是淨土,共產主義世界也是淨土。古聖先賢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們的理想世界,這些世界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當然可以理解為淨土。所以,廣義的淨土並不就是指極樂淨土。釋迦牟尼佛陀曾經指出,恆河沙數諸佛都有自己的淨土,那麼諸佛的淨土也無量無邊。
然而,大淨土並不只是這些內容。大淨土橫貫古今,連接十方,無邊無際,無人無我。這樣講起來也許太虛玄了一點。具體一點講,大淨土即在我們心中。既不在西方,也不在東方。你的心中一念清淨,即是淨土。正如佛說:“心淨則佛土淨。”螺髻梵王(梵天王頂髻作螺形),在維摩會上與捨利弗問答。《維摩經》佛國品說:“此時螺髻梵王,對捨利弗說:‘不要認為世尊的佛土不清淨,我看見釋迦牟尼的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捨利弗說:‘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各山,充滿了污穢和丑惡’。螺髻梵王說:‘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見此土不清淨。捨利弗!菩薩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內心清淨。只要開發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裝飾。”淨心誡觀說:“德如螺髻梵,到處是西方。”
也許人們會產生疑問,心怎麼能夠產生淨土呢?全部佛法的道理也都在這裡。這個問題解決了,人的根本智慧也就開發了。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先有物質,後有精神。因為將人體解剖,並不能從肉體中找出一個精神來,所以人死了,精神也就消失了。我想,這個道理,小孩最懂。如果我們的哲學家的思維還停留在童稚階段,那不太可笑了嗎?認為物質和精神有先有後,必然落入相對。如果再窮根究底,這物質又是怎麼來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和精神是相互統一的,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意識的作用,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佛教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因為唯心主義的哲學觀承認宇宙有一個萬能的神,而佛教提出人人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唯物主義則提出物質和精神有先後的關系,佛教則否認這種先後關系。佛教認為宇宙的本體是空的,這一點已經被當代科學所證實。當代科學認為地球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來源於宇宙大爆炸。空生萬物,即是心生萬物。“空”即無我無人,即是佛陀涅槃的境界。因為“空”(心識)由“無明”而生妄想,於是就有了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因為意念力層次不同,所以世界的層次也不同。心識污濁,只有小我,就產生穢土,心量放大,入於大我境界,就進入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人境界。大千世界無窮無盡,已被當代科學所證明。從地球中心說到太陽中心說,人類經過了艱難的摸索,而佛陀早就指出了地球僅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個小小的天體。蓮華藏世界是釋迦如來真身毗盧捨那佛淨土之名。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此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的中間。
古人說:“混沌初開,乾坤出世。”乾者,陽也;坤者,陰也。混沌之前,宇宙本無陰陽之分。道家說,太極生兩儀。太極即是一個圓,圓即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即是空也!所以陰陽的對立,乃由心的分別而來。別心即是愛憎喜惡的感覺。而佛教即是教人離開分別心,返本還源。觀世音菩薩雖然現女相,但她並不就是女人,因為佛無分別心也。若無分別心,則可以千變萬化。所以觀世音菩薩既可以現女相,也可以現男相。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真正的淨土來源於我們心中。既然來源於我們心中,那麼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成就西方淨土也就理所當然了。釋迦牟尼說:“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是實話,而不是神話。科學正在探索生命的不同層次,在地球之外,是否存在比我們智慧高得多的外星人,必然被未來科學所證實。而智慧外星人,我們人類也能做到。因為開發了心靈的寶藏,人的根本智慧就得到開發。釋迦牟尼不就是在人類中成佛返本還源的嗎?所以,我提出的“大淨土”,旨在開發人類自身本有的智慧,並不是虛無缥缈的海市蜃樓。
怎麼去實現“大淨土”的理想呢?
第一,“大淨土”不離開現實生活。
“念佛不離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淨宗行者會毫不猶豫他說:“求生淨土。”那麼求生淨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難道求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享樂嗎?如果求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享樂,那麼淨土宗就不是大乘佛教了。淨土宗之所以稱為大乘佛教,是因為求生淨土,是為了親聆彌陀教法,具足菩薩的大神通,而更好地普度眾生,所謂“乘願再來”,就是最好的概括。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往生淨土的人均是蓮花化生,意味著什麼呢?那就是蓮花雖然清淨,但終究不離污泥,也就是說成就西方淨土,不離人間淨土。還可以說煩惱與菩提不二,出世與入世歸一。這就是般若智慧。
“念佛不離生活”,就是說念佛的人,學佛的人並不需要去另外找一個環境念佛、學佛。在家庭裡、單位上,都不能降伏自心的煩惱,又怎麼能夠四海為家呢?蓮宗祖師印光大師多次在書信中勸告一些居士不要出家,有一封信說:“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則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師說得好啊!真正的佛弟子,怎麼能從頭上兩根頭發來論呢?重要的不是身體出家、而是心裡出家。
“在生活中念佛”,即是在生活中學佛,並非口裡念佛即是學佛。印光大師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雲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巢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康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金剛經》反復說明降伏自心的問題。念佛即是降伏自心的方法,人不念佛,則念貪嗔癡。如果在生活中起心動念處觀照自己,那就抓住了問題的根,那才是真正的念佛。許多修行者,沒有從根本著手。從根本上著手,即是從“觀心”入手。有些人念佛很精進,數萬,甚至百萬,確實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習性仍舊沒有改,起心動念,仍舊是貪嗔癡。那麼他念佛雖然念得很辛苦,實際上又有什麼真實受用呢?他是不是在欺騙佛陀呢?要使自己起心動念都是佛心,那就只有真正學佛了。真正念佛,不是僅僅為了達到多少佛號。祖師說的話並沒有錯,只是因為時代變了,我們再也得不到古德的受用了,因此當今的佛七,許多也僅僅是徒有形式而已。在生活中念佛,就是在生活中學佛。不用打七,不用建道場,記住印光大師的話,從“克盡人道”修起。怎麼“克盡人道”,那就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行。《金剛經》不是一開頭就說佛陀托缽乞食嗎?這就告訴我們,修行並不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怎麼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個字就概括了修行的方法。“諸惡莫作”即是戒,即不做一切惡事,其范圍不僅僅在五戒范圍之內,例如五戒中並沒有戒煙,但吸煙卻是修行的大患。而有些戒,隨著形勢的變化,又必須有所變通。例如“五葷”(五辛)中大蒜能夠治肺病,並有益於身體健康,所以淨空法師在《生活的藝術》中說大蒜可以吃,只不過不要吃得大多。並不是說從前不能吃,現在
就能吃了。只是因為人類的病痛越來越多了,連身體都保不住,怎麼借假修真呢?再如喝酒,輕度的酒有益於血液循環和身體健康,只有喝醉了才壞事,佛陀戒酒只是戒喝醉酒而鬧事。再如殺生一戒,為清潔環境,保護家人身體健康,傷及微小生命是難以避免的,只不過打掃之前,提前三天通知為好,並為念佛回向。這些事淨空法師在《生活的藝術》中也有所說明。“眾善奉行”即是定,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其心安詳,自然入定。眾善奉行即必須從家庭倫常做起,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一步一個台階,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儒家講的是怎麼做好一個人,與學佛大有關系。印光大師說:“盡性學佛,可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可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志大孝,與夫發揮儒教聖賢心法者,無不深研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閒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非但體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所以我贊揚《安士全書》立足於中國文化,納三藏十二部於其中,大有益於世道人心,故作《安士全書白話解》。讀懂《安士全書》,眾善奉行就很
容易成功,出世之基也就具備,求生淨土只是遲早的事了。有了“戒”和“定”,自然就“自淨其意”了,般若智慧也就開發了。“自淨其意”就是清淨心,就是般若智慧。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得清淨心,要有般若智慧。念佛正是為了求得清淨心,而光是口裡念佛,這種清淨心是求不來的。《華嚴經》說,“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今心所向皆無礙。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總之,念佛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一,不是二。沒有入世之基,何有出世之果。所以真正念佛人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字去認真體會,必然能夠很快獲得法喜。
第二,“大淨土”不離開發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勸發菩提心文》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無量壽經起信論》說:“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普賢菩薩行願品》精確地論述了發菩提心,經中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顧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把普賢菩薩的行願變成自己的行願,也就是自己發大菩提心。菩提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發菩提心,即是發覺悟心,發覺悟心即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己已度,再來度人,如來應世;自己未度,先度別人,菩薩發心。淨土宗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即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只是一句空話。淨土經典反復強調了發菩提心的問題,但我們讀誦時往往從口邊滑過去了。每個人都可以成就自己的淨土,一旦把阿彌陀佛的48願變成自己的48願,還未往生,人間淨土已經成就了。雖然仍舊是凡夫身體,其心正是出污泥而不染,死後蓮花化生是很自然的事。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淨宗行者發菩提心,就是在生活中修菩薩行。盡到對家庭、親人、國家的責任,除此以外,還要用佛法覺悟眾生,使生走向永恆解脫的道路。修菩薩行,即是實踐四攝,有關四攝,請參看有關資料,此處不再多講。
第三,“大淨土”不離開西方淨土。
“心淨則佛土淨”僅僅是從理上來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大定力的人,誰也做不到。要想永遠保持清淨心,徹底擺脫六道輪回,就必須首先寄居西方淨土。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是成就“大淨土”的捷徑。但要往生西方淨土,首先要成就人間淨土。末法眾生業障如山,如果不從觀心入手,從起心動念著力,從日常生活中實行,怎麼能夠斬斷妄念的瀑流!不能斬斷妄念的瀑流,又怎麼能夠使自己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不能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又怎麼能夠往生淨土!淨土法門雖然能夠帶業往生,但是此業多指未修行前的舊業。一旦修行,因為習氣難改,偶有所犯,只要真誠忏悔,仍舊能帶業往生。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無。如果認為可以帶業往生,就為所欲為,一方面要滿足貪嗔癡,一方面又要借佛號來免罪,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呢?這不是自欺欺人嗎?要真正弄懂淨土宗的要義,請看《安士全書白話解》下卷《西歸直指》。我真誠地祝願大家不要辜負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期望,努力從人道起修,不要好高骛遠,把向外求反過來向內省,時刻觀察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心時刻保持與彌陀的心相應。一旦相應,即能往生淨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偉大願力,自然也就覺悟了。自己一覺悟,無數眾生就能得度。
第四,“大淨土”不離開人間佛教。
《觀經》說修淨業的人必須做到三條:“一者,慈心不殺,具足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這三個方面都是勸誡淨宗行者首先要做好一個人。淨宗行者不能離開時代和國情,從地球上跳出去修行。也就是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即佛成”,或惠能大師所說“不離世間覺”。所以,有識之士提出“人間佛教”的口號是很與“大淨土”的宗旨默契的。“人間佛教”即是強調修行不能離開時代和國情。
今天,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修學淨土的人,必須明白佛教“報四恩”的道理。佛教早晚功課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恩”中即有“國土恩”,即是指愛國主義精神。江澤民主席為佛教界題詞“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說出了佛教的根本宗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佛教與社會主義不是沖突,更多的是互相協調,共同發展。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精神,同樣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在當前出現金錢至上,人心下墮的形勢下,佛教道德更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他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現了大乘菩薩精神,正體現了“大淨土”的精神,有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它的積極入世的精神必將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上劉宋文帝曾經對何尚之說:“范泰、謝靈運,嘗言六經本在濟俗,著求性理真要,則必以佛理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則坐致太平矣!”尚之說:“夫百家之鄉,一人持五戒則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則十人行善。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人息於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
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曾經出現了無數先進人物,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正代表了“大淨土”的精神。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也就是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也就是真正的菩薩行者。因為真正的菩薩行者必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必須完全忘我地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即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必須完全徹底地克己奉公,以小我入大我,最後達到無我之境。他學佛絕對不是請佛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或者企求下世的富貴。在這一點上,那些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與大乘菩薩精神是相同的。因為,他們克己奉公、無私奉獻,既不企求升官發財,也不企求下世大富大貴。他們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以至於生命,卻並不是求什麼回報。在這一點,很多佛教徒是做不到的。因此,修行“大淨土”,必須向一切先進人物看齊,拋棄一切排外思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第五,“大淨土”不離開一切眾生。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生平等,都可成佛。所以修“大淨土”的人不分出家、在家,是男、是女,也不分種族、信仰,只要能夠奉行“大淨土”的精神,都是“大淨土”的修行者。“大淨土”亦無任何組織結構,它只在世間推行一種淨化人生、啟迪智慧的精神,凡符合這種精神的人,不管他是自覺的或者不自覺的,都已進入“大淨土”修行隊伍。
總而言之,建設新世紀的“大淨土”是時代是呼喚,是世紀的需要。一切有識之士和各界同仁,都應當為建設人間淨土作出自己的貢獻。“大淨土”來自我們心中,需要我們用純潔的心靈之泉,去滋育它。一旦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擁有一顆純淨的心,那麼西方淨土就在我們人間,但願這個世界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