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麼是無相、無念、無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什麼是無相、無念、無住?

無相、無念、無住是南宗禅學的認識論或修行法,也可以說是對惠能整個禅學理論的一種概括。惠能說:“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裡的宗、體、本,皆是心要之義,都是立足於人們當下之心的解脫而展開的。惠能反對執著佛性或清淨心,心與性不離當下之心念,因此,他所提倡的修行及所要追求的解脫也就不是排除任何思慮的心注一境或觀心看淨,也不是斷絕心念的與道冥符或返本歸真,而是念念不住、念念相續的無著無縛、任心自運,他把這種心理狀態稱之為“行直心”,也就是無相、無念、無住。

何名無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這裡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對萬法真實性的否定。萬法既不真,故不可執著。第二,實相無相,性體清淨。這是以破邪來顯正,以無相之實相來表無相之自心。以上這兩層意思都是對《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思想的發揮。所不同的是,《金剛經》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而惠能講以無相為體,即心即佛。《壇經》中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在破除了萬相之虛幻後,惠能將心性突出出來,作為人們解脫的依據。所以他說:“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何為無念?“無念者,於念而不念。”意思是說,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亦即有正念而無妄念。由於惠能以般若實相來解說自心之體性,因此,他所說的正念不斷、念念相續,既是真如自性起念,又是“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其般若觀照的同時也就是“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的無念,它與般若三昧、識自本心、自在解脫等說法都有任心自運的意思。任心自運,則不能起心而有任何追求,因為起心即妄;也不能百物不思,念盡除卻,那樣無異於草木瓦石,還談什麼人的解脫呢?“無念為宗”實際上就是以自己當下之心念為宗。

何為無住?“無住者,為人本性。”這說明無住是就人的心性而言的。從它的具體內容來看,也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萬法無常,遷流不止。這本是佛教各派共同堅持的基本觀點,般若學尤從性空、無相的角度強調萬法的無住。如,僧肇在注解《維摩诘經·弟子品》時稱:“無住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為空,空則常淨。”惠能沒有將“無住”從理論上展開論述,而是在破一切相的同時,保留了解脫之主體,也就是眾生念念本來不住的無相之心的存在,在性空無住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無所住心。第二,無住者,為人本性。這是惠能思想的重心所在。在惠能看來,人的本性就體現在人們當下的心念之中,它是念念相續不斷絕而又於一切法上無住的。這裡的“無住”,既有心念遷流不息之義,又有心念不滯留在虛假的萬法上,不執著妄相之義。惠能說“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縛”,就是這個意思。無住為本也就是以“內外不住,來去自由”的自然任運之心為本。所以說:“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惠能的“三無”強調的都是在當下念念無著之中直顯自心清淨的般若之性。其中的“無念”和“無住”說的都是任心自運的意思,不同之處在於,“無念”重在說明妄念不起,“無住”則強調正念不斷。而這兩者又都立足於實相無相的基礎上。

“三無”實際上概括了惠能整個禅學理論的基礎與特色。首先,作為惠能禅法之基礎的“心”,既非真心,又非妄心,而是念念不斷、念念無住的當下現實之心;同時,它又可說既是真心(無念無住即真),又是妄心(起念有著即妄),兼真妄而有之。作為真心,它是解脫的主體;作為妄心,它是系縛的根源。迷悟、凡聖,就在一念之中。這個集真妄於一體的自心,有別於《大乘起信論》所說的那種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識,因為它無須以“真如”為體性,它的本性就是活潑潑的自己。此中之要,即在於惠能對空、有的融攝。其次,惠能禅所關注的是每個人的自我解脫,它一般並不探究萬法的來源或構成,也不尋求萬法的本體或存在的依據。但是,在惠能對人之解脫的論述中,也透露出了惠能特有的本體論思想,這就是超越了傳統的本末、體用之二分對立,把一切對立泯滅於當下的一念之中,突出活潑潑的人之為人的本性,把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抬到了唯一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唯當下現實之心的本體論思想。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上一篇:傳明法師:禅修雜談
下一篇:傳明法師:論禅修之所緣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