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麼是轉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什麼是轉依?

轉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的解脫理論,概括了其依據唯識理論和三性學說而提出的全部修習目標。轉,即轉變、轉化,有轉捨與轉得兩義;依,謂依持,所依指染淨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識;轉依,即轉捨劣法之所依,而證得勝淨法之所依。斷除煩惱、所知二障,是轉捨之法;證得涅槃、菩提二果,是轉得之法。通俗地說,轉依就是通過宗教修習,使阿梨耶識中染污的有漏種子不斷減弱消失,清淨的無漏種子不斷增強滋長,最終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雜染的阿梨耶識轉變成清淨的智慧,世間即轉化為出世間,眾生也就成佛了。轉依有時候也表達為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通過阿梨耶識中種子的消長生滅來實現的,為了說明這一過程,又建立了種子和現行互為因果的熏習理論。

種子是一種譬喻,以植物的種子能結相應的果來譬喻阿梨耶識中蘊藏有變現世界諸法的潛在功能,並以此說明世界萬法的差別性。認為阿梨耶識是一切現象的總根源,世界萬法都是由阿梨耶識所變現,現象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阿梨耶識中藏有種種性質不同的種子,相應的變現不同的萬法。《成唯識論》卷二雲:“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白果功能差別。”阿梨耶識中各種不同的能夠親生與自己相應的果報的功能,即謂種子。種子是產生萬法的潛能,種子發生作用,顯現萬法,叫做現行。種子之義,據《成唯識論》卷二,略說有六種:一是剎那滅,意謂體才生,無間即滅;二是果俱有,意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同時而有;三是恆隨轉,意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無有轉易間斷;四是性決定,意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即善因生善果,不生惡果,惡因生惡果,不生善果;五是待眾緣,意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若無眾緣,種子不能“自然”頓生萬法;六是引自果,意謂於有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即色法種子引生色法之果,心法種子引生心法之果,色心等法皆由各自的因引生各自的果。只有兼具上述六義,方成種子。

種子就其善惡性質而言,可分為有漏(染污)種子和無漏(清淨)種子兩大類,分別為世間諸法和出世間諸法之因。有漏種子起作用時,令眾生流轉生死,輪回不息,當阿梨耶識轉染成淨,有漏種子被淨化,無漏種子起作用時,就能令眾生還滅而證得涅槃。種子就其生境作用而言,又可分為共相種子和自相種子兩類。共相種子指產生山河大地等人們共同依存的客觀環境的種子,自相種子指決定個體自性差異的種子。若就種子的來源而言,則種子又分為本有和始起兩大類。本有種子指“無始來”先天本來就有的種子,始起種子指後天由於前七識的現行熏習而有的種子,故又名“習所成種”。這兩類種子都需要熏習,即使是本有種子,也要經過熏習才能不斷地有所增長。

何為熏習?《成唯識論》中說:“熏者,發也,或由致也。習者,生也,近也,數也。即發致果於本識內,令種子生,近令生長故。”熏習就是前七識的現行對第八阿梨耶識連續熏染的影響作用。因此,熏習又分能熏(前七識現行)和所熏(第八阿梨耶識)兩個方面。能熏有四種含義:一有生滅,謂非恆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二有勝用,謂有強盛的生滅功能,能引習氣;三有增減,謂可增可減,攝植習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謂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上述四義,唯前七識具有,故前七識為能熏。所熏也有四種含義:一堅住性,謂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二無記性,謂無善無惡,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三可熏性,謂獨立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四與能熏共和合性,即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唯有阿梨耶識具有上述四義,故唯有阿梨耶識是所熏。

阿梨耶識中的種子只是生起萬法起決定作用的“因”,另外還得有“緣”,這就又在種子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緣生論”,包括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因緣”指直接產生自果的內在原因,也就是種子和現行(現行能生種子,種子則既能生種子,又能生現行),此緣適用於物質的和精神的一切現象;“等無間緣”是說前念不斷地讓位於後念,在前念滅與後念生之間無任何間隔,此緣適用於精神現象;“所緣緣”,謂以所緣境為依托,實際上是指認識的一切對象,瑜伽行派特別強調,這種認識對象是心識所“挾帶”的,所緣境只是能緣心“似所緣之相”,並非真有離識之外境;“增上緣”,指起輔助作用的緣,“順”的助緣幫助成功,“違”的助緣匝礙成功。以上四緣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因緣,它強調了法相唯識宗所堅持的阿梨耶識中的種子變現萬法的唯識觀點。

種子與熏習說的建立為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論證轉識成智的解脫途徑提供了理論基礎。阿梨耶識中染污的有漏種子和清淨的無漏種子能生起前七識的種種現行,而前七識的現行又會反過來對阿梨耶識產生持續的熏染作用,使阿梨耶識中的種子不斷生長。通過種子和現行互為因果的熏習,就有可能實現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解脫。種子與現行的因果關系具體說來又有三種情況:一是種子生現行,種子是因,現行為果;二是現行生種子,現行為因,種子為果;三是種子生種子,種子“自類相生”,前種為因,後種為果。轉依說特別強調種子和現行的這種相互作用,認為種種修行的目的,就是促使阿梨耶識中的無漏種子逐漸增長,有漏種子逐漸減弱乃至斷滅。當有漏種子完全斷滅而不再發生作用,無漏種子充分增長而得以顯現之後,八識就會轉成四智:前五識成“成所作智”,第六識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八識成“大圓鏡智”。這樣,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的轉依也就得到了實現。

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有時也直接從對“唯識真如”的迷與悟來說明由生死到涅槃的轉依。《成唯識論》中說:“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意思是只有把對真如(是法真理)的“迷”(識)轉為對真如的“悟”(智),才能轉阿梨耶識中的染分為淨分,反之,只有轉阿梨耶識中的染分為淨分,才能實現由迷到悟的轉變。這樣,轉依實際上就有了由染到淨和由迷到悟這互為條件的兩種轉依。染淨依歸於心識,迷悟依歸於真如(理),心和理就不完全是一回事,這與中國佛教天台、華嚴和禅宗普遍把心和真如視為不二的觀點有很大的差異,對當時及以後的佛學乃至宋明理學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上一篇:悟光法師:密教思想與生活 自由之創造
下一篇:悟光法師:絕對之價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