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第二次閉關隨筆 理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理入

佛法之聞思修、忏悔、戒定慧之修習皆是在淨除障礙、成就福慧、令人解脫,不是加系縛,落入負罪感的心理慣性中。說因果乃在避免造惡引起苦果,修善乃在成就善果,免落掉悔,說般若乃在證空性本淨之解脫。

楞嚴五十陰魔皆不離自心業習種子,五陰即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楞嚴經》七處征心即是破眾生認妄心為真心,第六識的分別心了不可得的。阿難即是執第六意識妄心以為自本心,故必須破得一干二淨,才能悟證本心。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即是空性,覺悟空性,洞見空性,即離苦;苦厄即是煩惱,煩惱來自於執著五蘊和合的身心是“我”,不明當下是五蘊緣起無自性,以為是實在。其實,五蘊的本來面目是空性,空性即無我,無我無礙無得,究竟涅槃,覺悟成佛。執五蘊是實,即有我,有我即顛倒夢想,生死煩惱。無我無生死無煩惱,涅槃、清涼、覺悟,即佛!

三無漏學次第:先是以戒破除現行煩惱(粗重煩惱),次之以定降伏中度煩惱(五蓋),最後由定起慧破除微細煩惱(無明我執),淨化心靈,得解脫清涼!佛教的戒順向解脫,不同外道戒。外道雖有戒,但有戒禁取見,所以不能解脫;佛教的定雖然共外道,但因有戒律、正見為基礎,所以不耽於定,故此能起慧觀而終解脫。

眾生本來是佛,只因一念無明流轉生死。既然是一念無明而流轉生死,那麼也可以一念明而轉生死成涅槃,此之謂頓悟頓修;然而業習深重,雖一念明而力量不足,故不斷生死命根,藕斷絲連,故而需頓悟漸修;但一般迷之既久,難以一時明了,故須慢慢引導,漸修漸悟;有的雖悟而不堅定忽而悟忽而疑,智珠時明時暗,故而須漸悟漸修。根機各自不同,故佛種種說法,無非因病與藥,究竟總是讓其藥去病除,同證菩提!

“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即空性,空性無我之正見。世間人總是分別,但不懂空性、無我、緣起無自性等真相,故此只是在假相上分別;又我執、法執強烈,依我執法執而起貪嗔癡,造諸輪回之業,故生死苦惱不斷!當然,如果沒有明了緣起性空,無我正見,然後頭腦空白無想,就說不分別了,那還是逃避主義,自欺欺人,沒有解脫。但如果認為“空”、“無我”就是什麼都沒有,然後什麼都不想(不分別)就是了,那成了斷滅見、頑空了。真正的中道是,既了知緣起諸相又明白其無自性,雖無自性,又如幻現前,故此雖善分別諸法相,而無住無執,雖行諸善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天台一心三觀(即假即空即中),舉一即三,無住無得無不得,如此方符合中道,活潑潑妙用無方,雖妙用無方卻無住無執,雖無住無執卻不礙妙用現前。

如來藏即是空性,空性是無自性,無自性是緣起無我義。不應把如來藏想象成一個東西,否則會趨向於常見【注1】、梵我【注2】、上帝、神、道等的外道見並與之相混淆,依然是人我執、法我執未除。

注1:常見:與斷見皆屬於邊見,常見認為“我”是永恆的,執著於“常”;斷見則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盡無,執著於“斷”。

注2:梵我:外道的“神我”、“大我”,認為“我”同梵天一體。

法塵也是緣起的現象,故無自性,即不單色聲香味觸是緣起空性,第六識所對法塵也是空性,執實有自性則有苦,知如幻生起,了無自性,無住無得即解脫,但因無自性故,因緣果報不虛,故此須警惕自心持好戒律,斷惡修善。

成佛五道即:一、資糧道(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忏罪等積累福德資糧,親近善知識,聞思正見等智慧資糧);二、加行道(積累資糧後具福明理後,依正見,由定起甚深慧觀,有各宗頓漸的修法,可一門深入);三、見道(洞見本性與正見無別,契合緣起空性之正見,本來面目實相現前);四、修道(依見道之真相而淨化一切與實相不符的習氣);五、無學道(煩惱障淨,八地以上,斷所知障直至成佛)。直至成佛才福慧圓滿,明行兩足。在見道前是不能離開善知識聞思正法勤修福慧的。

世間的宗教離不開信仰,但佛教的信仰趨向智慧的洞察,與世間其他信仰不同,因為一般的信仰還不能脫離感性、我見;當然,一般學佛者因緣不同,有從信入,也有從智入,但最終都要達到智信,於四聖谛無謬了知修證而解脫,自度度人。

不論顯密各宗,如想要成佛,一定不能離開三士道、三主要道,因為這是一切顯密要成佛的共同基礎,離開這共同基礎而說成佛,無有是處!三士道即共下士道的皈依三寶,明因果正見,斷惡修善出三惡道;共中士道的出離心修法;共上士道菩提心修法。

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正見(緣起性空)。

不論是小我或大我、神我、梵我等想象、執著都是虛妄的自性見,都是偷心不死的。真正的真理是緣起無自性,當下無我,只是如幻緣起。

世間的一切思想學問都是為人們服務而產生的,但不論是哲學、神學、文學、科學都是沒有離開我執、法執的。雖然有其方便,但都不究竟,故此都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唯有佛法緣起性空的真理,才能摧破我執法執,讓眾生解脫,福慧圓滿!

空性所要摧破的是我執法執的虛妄,並非要破除因果的作用(緣起),緣起的各種事物是如幻現前,不用否定的,要否定的是執以為有一個實體的實在感,因為執有一個實體,就不符合無常無我的真理,會落入常見或斷見,也會因此無明起貪嗔癡造業受苦。佛說空性是讓我們破實執而解脫苦,圓滿智慧;佛說緣起是讓我們了知因果而謹慎,斷惡修善圓滿福德。福慧圓滿才是佛陀的教導。緣起性空的般若中道又能摧破一切煩惱而妙用無窮,不是虛妄想象自性見也不是斷滅悲觀主義,是能圓成福慧的真理指導!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為什麼?因為佛即真如空性,緣起空性乃是般若,般若出生一切諸佛,故《大般若經》也名《佛母經》。

如果一個人把空性當成什麼都沒有的空想,那麼就成了斷滅不正見,和順世外道一樣,那麼他就不會積極地斷惡修善、改變習氣、淨化心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不懂得真誠地去修福修慧,而會放逸、懈怠,墮入世俗的泥坑,非常危險,生死輪回不可救!假如空性是頑空(什麼都沒有)的話,那何必佛陀說,外道就有這樣認為的。佛陀說空性乃是緣起義,這才是甚深的教導。

緣起無自性的觀照能破除生死的根本——我執。眾生的我執是強烈的,甚至修行時,沒有般若的觀照,都會落在我執的偽裝中,依然生死煩惱!

能執所執引生生死煩惱,其實能執所執當下即是空無自性。

論開悟能不能往生

有人說:“開悟不能往生。”所以提倡不要參禅,令很多人畏禅如畏虎,莫名排斥乃至毀謗!

其實以上之說毫無道理,乃是不通教理之語,為什麼呢?

答:首先,應當明白什麼是開悟,開悟即開顯本心,悟見真如本性,也即現證真如空性,也即經上說的“見道”。在解脫乘上的見道位即是證初果,在菩薩乘來說即登初地。

故此見道必須是現證五蘊皆空,證我空、法空,破我執乃至法執,而須明白的是造成生死輪回的正是我執,那麼證空性就是破生死無明悟無生。即使解脫道證初果,因習氣未除盡,須七返人天也就證羅漢果,永脫三界,雖七返人天並不用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受苦,只是隨緣了余習而已。故此入聖人之流,即入流(須陀洹),實在是我們應當皈依禮敬的聖賢僧,怎可看輕、毀謗,造地獄罪!況且有的解脫乘修行人見道的時候,有的利根的頓證二果或三果乃至四果,阿含經上記載的很多,而證二果只須一返人天,證三果居不還天,證四果永出人天,而且證得解脫乘的聖人如果回向成佛都能畢竟成佛!

那麼解脫乘開悟見道就能入聖流、破我見、斷疑、戒禁取見,那麼參禅者是屬於大乘菩薩乘,既然是大乘就應當發菩提心,難道說發菩提心開悟見道還不如發出離心見道的小乘解脫乘嗎?須知禅即佛心,佛心即真如空性,而參禅開悟即能所雙亡,頓證與諸佛無別的法身——真如空性。現見空性,所以說見性成佛。經上說“十方諸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無相,即真如空性,也名一真法界,本來面目,既然諸佛同一法身,那麼阿彌陀佛也是此法身,若不證法身又如何成佛呢?所以說“佛佛道同”,既然阿彌陀佛是此法身,那麼開悟者即是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也即十方諸佛的法身,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即一真法界,故此禅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如此,還比不上不明本心,沒有見性之人嗎?見性之人與諸佛無二的真如空性現前,即“花開見佛”,悟無自性、無生滅的本來面目,與阿彌陀佛無別的法身,豈有不往生的道理?都見了阿彌陀佛的真身了,難道還比不上未見佛悟無生的人嗎?又如何說“不能往生呢?”還有比這更荒謬的言論嗎?所以真開悟的祖師都能弘揚淨土,為什麼呢?因為都見到了阿彌陀佛的真身,即真如空性,又如何不懂一切由此真如空性流露的教法呢?須知真如空性即佛心,而一切教法(佛語)皆是此佛心流出,應機與藥,方便教化而已,所以經上說:“自性流出三藏十二部。”故此真開悟的祖師不單通達淨土宗,還能通達其他一切宗派,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淨土宗的祖師都是禅宗開悟的祖師出來弘揚的,就是應機施教的悲心和歷劫的願力的緣故(這都是因緣)。難道說開悟的祖師還不如沒開悟的人更能往生嗎?而且念佛往生有三輩九品,並不是往生後個個馬上見佛,差的還要很久甚至更久的幾劫才能見佛,只是不會退轉來三界受苦而已,這是其殊勝之處,但這樣並不能說比開悟的人強啊!須知開悟的人已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即諸佛無別的法身),也即等於往生了,只是當下色身未滅,所以隨緣了舊業,不再造新殃而已!開悟即現證無生無滅的真相,又談什麼往生不往生的戲論呢?須知念佛往生乃是阿彌陀佛的悲心施方便救度。經上說解脫道(小乘)開悟,七返人天即證羅漢果,永脫三界生死,因為煩惱障斷盡。那麼大乘(菩薩乘)發菩提心開悟登初地,如果說也是七返人天的話,即可登八地,因為《華嚴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八地即煩惱障斷盡,可入無余涅槃,難道說登初地乃至八地的菩薩還不如凡夫麼?根基好的人,開悟見道的時候,有的可頓證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經上不是有頓超八地或頓超十地的教言嗎?所以開悟的人臨終假如要往生的話,十方諸佛同時授手,要往生何佛國即往生何佛國。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頓證與十方諸佛無別的法身,又與諸佛哪有差別呢?往生何國土也只是示現而已!如經上說發大悲心誦大悲咒,臨終十方諸佛同時授手,往生何國即隨願往生,何況發菩提心已經開悟的人(登地的菩薩)呢?所以歷史上有的問開悟的祖師:“百年後向何處去?”祖師說:“東家做牛,西家做馬。”那我們須知:發出離心修解脫道開悟的聖者已不用流轉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中去受生,只須七返人天,隨緣斷習氣即可,那麼大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開悟的登地菩薩(祖師),他們是以下士道、中士道為基礎的,而下士道的人修好五戒十善即來生不用下三惡道,更何況解脫道乃至菩薩道的行人呢?所以菩薩道的禅師要去“做牛”、“做馬”,即是示現在三惡道中度眾生也,此即登地菩薩的大悲心也!有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諸大菩薩一般無二的大慈大悲,所以絕不是如造深重業障的凡夫一般下三惡道受苦去了,如果那樣說,豈不毀謗了登地菩薩的大慈悲示現嗎?那有人說我也要這樣學,當然可以,但最少得有八地菩薩以上的功夫。有人要學濟公也必須有八地菩薩的功夫。因為八地菩薩以下的都不能改動佛的一條戒律,而經上說:“吃肉斷大悲種性。”況且游戲三昧吃酒變成水從手出,吃的肉鴿吐出能飛,擾江河成酥酪,沒有八地菩薩的功夫又怎可造次?況且到八地菩薩煩惱障才斷盡,不妨隨緣示現。我們業障凡夫還未開悟登地,生死未了,又談什麼隨緣示現呢?只不過貪嗔癡造業罷了!而解脫道開悟的聖者,五戒才徹底清淨,故此菩薩乘的登地菩薩,也應是五戒清淨,乃至更高的戒律持得更好的。而五戒都清淨的人來生(百年之後)又怎會隨業去下畜生道呢?沒有此因怎有此果?凡夫五戒持得好都不用去三惡道,何況祖師?所以不是示現麼?故此禅門祖師開悟後,有的公開說:“向異類中行。”此即表明其大願大力、大慈大悲,活潑潑生死自在的手段,實在值得我們頂禮、敬仰、贊歎!又怎可毀謗他們呢?

那麼有的說:有的禅師(如草堂清)不是後世轉人,不是不能往生嗎?

答:此是不知教理的問話。為什麼呢?因為前面已說過,小乘開悟見道還要七返人天而成羅漢,雖他們在人天之間受生,但並不是說他們修得越來越差了,而是隨緣了習氣而已,何況大乘的開悟祖師,最少也是登初地的菩薩了,當然也不是墮落的越來越差了。所以上面的提問中有兩種情況:一、此人參禅未開悟,未了生死。那也不奇怪,因為念佛的人並不是個個往生,去參禅的人又怎能要求他人人今生開悟成佛呢?當然,去參禅或念佛,如果是真發菩提心,即使今生信願行不切,沒成就,從最消極的方面來說,最少也種了善根種子,總比沒有學佛的好,況且沒有學佛,說不定此人更壞,須知善根終有成就的時候。經說:“若以散亂心,入諸佛塔廟,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當然也不可造惡,否則學何宗都會受苦。二、此人已開悟證道,那麼他是七返人天,或一返人天的情況,而習氣斷盡,如果是發出離心的因,登羅漢果,畢竟出三界;若是發菩提心,則煩惱障斷盡登八地,乃至所知障斷盡成佛!那豈不是可喜可賀?我們實在應當隨喜贊歎,頂禮不已!此人已開悟,並且登八地乃至十地以上,如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實在不可思議!如永明延壽禅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你不能說,阿彌陀佛墮落成人了!

所以,這些情況又哪是凡夫可推測,自以為是的呢?如果是以訛傳訛,那有可能毀謗聖者。經上佛陀說“不要因為傳言而輕信”,實在應該經過理智抉擇,然後依教證、理證來作決定,不可輕言造次!世間人尚且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佛者更應慎言,依真理而言。所以開悟的祖師既可示現往生,也可寄托人天,乃至更高者隨緣示現六道中救度眾生。而參禅者有的並非示現往生,而是發願自己成佛,成就佛國度眾生,跟阿彌陀佛等諸佛一樣,實在偉大!如近現代的來果禅師即有發願成佛的願文。(而參禅者若不發菩提心也非大乘,乃至淨土、華嚴、天台、密宗等皆應發菩提心才是大乘,如果我們自稱大乘卻不發菩提心又哪能成佛呢?又哪是大乘呢?)這不正是一切學佛者的共同向往嗎?須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回入娑婆度眾生啊!又怎可同室操戈,煮豆燃豆萁,互相毀謗呢?一切法門,不論是禅是教是淨是密是律,無非佛菩薩祖師們隨機接引眾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對機,藥到病除就可,切忌自贊毀他,造業受苦!

總之,無論學何宗,都應隨喜贊歎,而只要是對自己根機的就是最好的。而不論是何宗,只要是大乘的,就一定不離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定不離開共下士道的皈依三寶,明因果斷惡修善(五戒十善),共中士道的出離心,四谛十六行觀。而要摧破我執法執一定應明緣起性空的正見,所以一切大乘行人都不可能離開三士道(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性空正見),此乃一切大乘的共同基礎、共同道(共同的成佛之路)。宗派法門只是工具不同罷了,目的無非成佛,又怎可互相诋毀呢?真正明白的人一定是修行自宗、贊歎他宗,因為不論是禅是淨或其他宗都有其殊勝的方便,都有相應的眾生可以得度;而各宗派、法門都有善知識弘揚,不是更好嗎?不是更能夠讓廣大的眾生得度嗎?有更多的眾生得度不是更好嗎?

有人又詭辯說:“說開悟不能往生是指解悟,不是指證悟。”

答:這樣的說法也是強辯而已!為什麼呢?因為禅宗開悟一般是指證悟,而不是指解悟,解悟在禅宗還不算數的。教下大開圓解,可以是解悟,也可以是證悟,所以禅宗下開悟的可以弘揚其他各宗,但其他各宗開悟的不一定能夠弘揚禅宗。禅宗的可貴就是真修實證,不只是言語上說,不知道禅門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說法嗎?不知道禅門有“開口三十大棒”的棒喝嗎?真正的禅宗祖師就是剿斷學人一切情識,然後在此大死中大活過來,有一個轉身處,豈是解悟那麼簡單?解悟終是禅門說的“腳跟未點地在”,所以以上的話拿來毀謗禅宗根本不成立。禅宗的借教悟宗只是獲得清淨正見的初步,真正明白的人又豈能停步不前呢?明白並不等於做到,大善知識們又豈會跟一般凡夫一樣得少為足?況且,如果沒有清淨正見在先,又如何能證悟呢?所以祖師說:“只貴汝見地,不論汝行處!”因為具正見自然有正行,能了生死;如果毀謗正見,等於毀謗佛陀,沒有正見,豈不是外道邪說?哪一宗派能離開正見,不以正見為引導的?所以以解悟毀謗實在毫無道理。即使是對禅“解悟”後就往生了,那麼這樣的善知識仗著菩提心的大願,清淨的戒律也不會墮入三惡道,來生照樣善根深厚,一定會學佛成道,如果他們發願往生一定也是上品上生。當然惡習嚴重者,即使墮落也比一般人強。而念佛造惡業不往生照樣墮落,又豈不是一樣嗎?所以以一兩個例證來以偏概全毫無道理,又怎知他們不會忏悔而更好地修行呢?我們又怎能猜測呢?況且這其中真相如何,又豈是可以任意猜測而下斷言的?這不免太過草率不負責任了,又豈是學佛者的應有心態!總之,隨意毀謗正法是不可以的!經上說信願行具足都能往生,除非造忤逆罪和毀謗正法者,我們學佛者切應謹慎!

有人說:末法時期,念佛得度,其他法門都不行了。

答:須知末法不止有時間上的說法,也有空間上的說法。時間上現在是末法時期,但空間上現在可以是正法。為什麼?經上說:毗尼住世,正法住世。現在毗尼(戒律)正住世,又豈是末法?又《俱捨論》說:佛之正法有兩種:一、即三藏十二部的教法,屬世俗谛的正法。二、即依教法而現證實相的證法,屬聖義谛正法。而現在教法(三藏十二部)還在,也有諸大善知識在演說,又豈能說沒有正法?而現證實相的聖者也不能說沒有,我們沒碰到也只能說沒緣分,並不能說我們沒看到就等於沒有。比如近現代的虛雲老和尚、來果老和尚、治開禅師、月霞法師,南傳佛教的阿迦曼等大德。現在世界上的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你又怎麼能說沒有真證道的聖者呢?人家隱起來,你沒弟子相【注1】,那也見不到,見到也不認識,所以不能說沒有正法。又佛陀說:世間只要有五位比丘持清淨戒,正法即不滅於世間;而現在世界各地的三大系佛教中又哪止五位比丘持清淨戒呢?經上說:“《楞嚴經》住世,即正法住世。”那現在《楞嚴經》還住世,怎可說是末法呢?綜上所述,現在雖是時間上的末法,但還是有空間上的正法啊!我們碰到正法,豈可不是稀有難得、歡喜贊歎嗎?這實在是多生累劫修來的福報啊,應當珍惜,好好修行才是。難道我們不要正法,加速末法,乃至滅法嗎?只有魔外才會這樣希望,如果這樣居心是何居心?而且時間上正法時期,也有末法的根機,論上說:佛陀當時說法所在的國家,有上億人,其中三分之一見過佛陀,聽過佛陀說法;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只聽過佛陀的說法,未見過佛陀;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既未聽過也未見過佛陀!這不是正法中也是有末法嗎?

綜上所述,現在有正法住世,稀有殊勝,我們作為佛弟子當發願令正法久住、普度眾生,這才是佛弟子應有的心態,而不是整天在推動末法、滅法。歷來的祖師西去東來費盡心血,乃至獻出生命取來經書法寶,令正法來東土,利益群生,我們不感激乃至效法,又豈是後學佛弟子應有的心態麼?

當然,上面說到,不論禅淨何法門,只要應機,隨善知識所教而行終能成就,實在應當隨喜贊歎,不應互相毀謗,所以不管是學禅學淨,一門精進都是可以的,又何須妄起是非呢?

注1: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弟子應具備正住、具慧、希求、敬重、屬意之五相而信受奉行師之教化。

緣起性空的中道是很難把握的,修行人不小心就會落入自性實有的常見或者緣起沒有的斷見,對既是空性又是緣起、既是緣起當下又是空性的正見很難把握。既要知道聖義谛中無我可得,又要明白當下因果業報不虛,這樣的二谛無礙對一般人來說很難理解。

佛性是無以倫比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指出了眾生的佛性——真如空性難以比擬。萬象差別,唯是緣起假名,真能透破假相,徹悟本來面目,即不被禁锢在生死之中,自然自信超然,“從自心中流出,蓋天蓋地去。”看歷代祖師透悟過去,各出手眼,殺活縱橫,是甚大丈夫氣象!學人還敢承擔嗎?要當祖師,需有祖師的胸量、手段!頂天立地,踏破五大洲,無有恐懼,自性蓋宇宙!

大乘佛教從見地上分三大系,曰:性空唯名、法相唯識、真常唯心。

經典代表:

性空唯名以《大般若經》諸經與《中論》諸論為代表,講緣起性空。

法相唯識以《成唯識論》諸論為代表,講唯識所現,故名“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以《大乘起信論》為代表講常住真心。

如果以理分:一、性空唯名只破不立,因為一切有為法皆無自性,皆是緣起的,故此性空無可執實,真以般若深觀,證空性時即破我執,一切法唯名言量設立,因果業報在世俗谛來說不虛,但其自性實無我可得,故緣起無自性,不能執為常我斷滅。二、法相唯識,見分和相分,心境二者皆八識所變現,八識是業習種子和合真如空性。眾生乃是種子現行隨業流轉,造業又熏成種子,如是輾轉皆是以執著分別的虛妄心所為,故轉識成智才能離苦得樂。三、真常唯心,當下本有真心遍一切處,眾生皆有佛性真心,妄心如波,真心似海,波雖生滅,實無增減,歇下妄心,即見真如,也即菩提。故此煩惱即菩提,娑婆即寂光,眾生本諸佛,生死即涅槃。

如果以唯識三性來說,依他起性,故性空唯名;遍計所執性故虛妄唯識;圓成實性故真常唯心。

從功夫來說:性空唯名以般若破能所二執所現空性證無分別智,然後起如幻後得智,悟緣起空性之中道,性空緣起。真常唯心以能所雙亡的顯現為真如心體,以此立宗,如來藏緣起。唯識在能所雙亡顯現時,明圓成實性,認為一切法唯心造,境唯心變,離我法二執,轉識成智,屬阿賴耶緣起。

佛陀的根本教法即四谛十二因緣、緣起無自性的中道觀。人生之苦在無明我執,一念回光,執從何存?無執無住、能所雙亡即見本來面目。在實相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在名言來說染淨諸法差別隨緣顯現;雖顯現當體即空無自性,雖空無自性,不礙如幻現前。如能當下明了緣起性空義,則佛法中心要領已把握,出離苦海、徹證解脫、度盡眾生皆不離此矣!

本心自淨,無明妄想不實幻化,如夢如影,了不可得,正念現前,還得本心。正如《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本來如此!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當下本心、無生無滅、清淨本然。三心妄想,焉有實體?覺之如夢如影,亦不可得。真心本然、清淨正覺、實相無相、無執無得。迷之者生死輪回,覺之者當下如此!剎那頓超,在當下一念了悟,更無秘密,只在當下覺與不覺罷了!

 

 

上一篇:徐孫銘教授:佛教末法觀的現代意義
下一篇:徐孫銘教授:曹源一滴水 遍潤五大洲(廣東禅宗六祖文化節“禅宗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