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麻天祥教授:五台山佛教與《五台山佛教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台山佛教與《五台山佛教史》

麻天祥(武漢大學哲學宗教學系教授)

本人於佛教實在是一位初入門的學者,一個事事需要學習的人。原本著眼於中國思想史的我,由於前輩、同仁的引導、幫助,接觸到佛學研究。這些年來,無論天南地北、海內域外,無論聽年高德劭長者的教誨,風華正茂同仁的高論,還是見後起之秀的勇猛精進,他們縱橫佛說,難免有醍醐灌頂之感,越來越覺得知識匮乏、學習的必要,故有書必索之閱。至讀崔正森先生《五台山佛教史》尤增感慨。

崔正森先生曾就學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教授,現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五台山研究》主編、五台山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是一位治學嚴謹、勤奮進取、悃福無華的學者。

《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兩冊,七十余萬字。其主要內容是:五台山是文殊道場之因、五台山佛教的起源、東晉十六國以來各個朝代的佛教、五台山與國內名山古剎和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等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五台山歷代寺廟概況等,是幫助我們全面了解、深刻認識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部最好論著。其特色如下。

一、就研究方法說,我看有五個特點:

(一)舉綱張目  五台山是文殊道場,文殊思想當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因此,本書在緒論中就開宗明義地論述了文殊的身世、形象、思想、禅法、淨土、道場、信仰和五台山氣候清涼兼有五頂的特點,從而揭示了五台山是文殊道場之因,並為以後各章即五台山佛教的源流、宗派、禅法、文化交流等目鋪開了道路,起了綱舉目張的作用。

(二)史傳結合  五台山佛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何才能揭示出那興衰榮辱的發展歷程呢?本書采用了斷代史的寫法,從而揭示了五台山佛教的來源和魏齊、隋唐、元明清三個興盛階段及慘遭兩次滅法厄運的下場。就每個朝代的佛教而論,本書以歷代帝王與五台山、名人將相與五台山、五台山佛教的宗派、高僧、撰述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四個層面來寫,這就揭示了五台山佛教的興衰之因、發展規律和五台山僧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於此,敘事用了“本末體”,寫僧(人)用了“傳記體”,時、事、人分開用了“章節體”。這樣,既層次分明,又縱橫連貫,給人以一個有分有合、動靜協調之戚。至於最後三早(名剎古剎佛教文化交流),則是用了通史的寫法,這樣既使讀者對各個名山古剎有所了解,又對五台山產生了一個“海納百川”、“對外開放”的深刻印象。

(三)比較研究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是中國佛教的著名聖地。所以,本書對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就五台山而談五台山,而是把它放在了中國佛教這個大范圍內和中國五大名山之中來比較研究,如對五台山佛教的起源,就是先寫佛教傳人中國,次寫佛教傳人山西,後寫佛教傳人五台山;再就各個朝代的五台山佛教,也是簡略地先談中國各個朝代的佛教,再寫五台山各個朝代的佛教,這樣就顯出五台山佛教的地位和影響,從而得出了“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縮影”、“五台山是中華衛藏”等結論。

(四)科學論證  眾所周知,佛教中有許多傳說故事,五台山佛教也不例外,那麼,如何寫好五台山佛教史呢?作者經過深入實際調察研究,對五台山的地理范圍、佛教傳人五台山的問題、楊五即出家五台山的傳說、順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傳說等問題,一一作了缜密的考證,提出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圍的“兩省八縣說”、佛教傳人五台山的“東晉後趙說”,而對後兩個問題都作出了否定。從而,樹立了一家之言,使五台山佛教史成了一部“信史”  (日本東京大學故教授缣田茂雄語)。

(五)索隱探幽  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如何寫好五台山佛教史呢?一種辦法是抓住幾個重大問題,濃墨重彩地勾勒出個輪廓,給人一個概貌,但作者在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過程中,發現五台山有極其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大影響。因此,作者采取了細致入微、索隱采幽的寫法,如對帝王宰臣、名人居士、高僧碩德思想文化的深刻論述外,又對昙鸾的醫學思想、窺基的聲法理論、法照的五會念佛、智廣的《悉昙字記》、慧超的《往五天竺傳》、李通玄、澄觀的淨土思想、璧峰禅師的華嚴字母和三世章嘉活佛與五台山的關系等等,都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揭示了五台山佛教對中國佛教和傳統文化的巨大貢獻和影響。因此說,此書也是一部五台山佛教思想史。

二、就學術觀點說,誠如佛學專家黃心川教授在(序)中所言:“這部書征引文獻廣博,資料翔實,敘述完整,重點突出,不乏新見。”  “對五台山佛教發展中出現的未解之謎或引起爭論的問題都做了疏理、考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覺得鮮見疊出,創新不少,大略言之,主要有七:

(一)創立了五台山地理范圍的“兩省八縣說”    《古清涼傳》說,“五台山基環所至五百裡一,即五台山的地理范圍為山西省的五台、繁峙、代縣和河北省的阜平縣,故謂“兩省四縣說”。作者經過對五台山脈的實際考察和《五代五台山圖》的對照,得出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圍為山西省的五台、緊峙、代縣、原乎、忻州、定襄、盂縣和河北省的阜乎縣,即“兩省八縣說”。

(二)創立了五台山佛教起源的“東晉後趙說”  佛教界認為五台山佛教起源於東漢永平十一年二八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顧炎武認為,五台山佛教起源於北魏。作者不迷信、不唯書,經過詳細考證後指出,東晉後趙初期,西域高僧佛圖澄將佛教由洛陽傳人山西,他的高足彌天釋道安於東晉永和九年(三五三)又將佛教傳人五台山北陲恆山,繼有道安高足慧遠法師再將佛教傳人五台山地區的原平、代縣、繁峙、五台等地。北魏太延五年(四三九),佛教又由教煌、長安傳人平城:“大同市),然後再由平城傳人五台山腹地。到北魏孝文帝時期(四七一—四九九),五台山佛教進入了第一個興盛初期。

於此同時,作者還指出,五台山最早的寺廟依次是:道安於東晉永和九年(三五三)建的恆山寺,其次是他的弟子慧遠於東晉永和九年至升平五年(三五三—三六一)在原平縣建的勝井院(又名婁煩寺)、白仁巖寺,爾後才是魏孝文帝時期(四七一—四九九)在繁峙縣建的銅鐘寺、公主寺、五台縣建的宕昌寺、佛光寺、清涼寺和大孚靈驚寺三“顯通寺)等寺廟。

(三)首次提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的觀點  五台山是文殊道場,文殊是五台山佛教的祖師。在中印佛教中,他享有崇高地位,是佛教界崇信的主要對象之一。所以,文殊信仰就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也是東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因此,文殊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信仰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五台山旅游參學,就是要開啟智慧,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四)首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和“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的觀點  作者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真細致地考察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形成過程後指出,到明代萬歷年問(一五七三—二六二〇)才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分別確定為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的道場。以文殊在印度佛教中就是首席菩薩,在中國唐代宗又欽定文殊居於普賢、觀音、地藏之右,佛教界也有一種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說,故謂“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作者又根據三世章嘉活佛說的“世上有五個殊勝加持地,那便是中部印度金剛座、東部漢地五台山、南部布達拉山、西部空行地烏仗那、北部貴種地香拔拉”的說法,提出了“五台山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的觀點。

(五)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國佛教文化縮影”的觀點  經過中印佛教的周密研究後,作者指出文殊菩薩既是大乘空宗的創使人,又是密教的祖師之一,深受顯密兩教崇拜。因此,五台山就有漢傳佛教的三論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淨土宗、律宗、禅宗(包括北宗、南宗的瀉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和黃龍派、楊歧派)、密宗和藏傳佛教的希解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包括達賴系、班禅系、章嘉系和哲布尊丹巴系),故曰“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漢藏佛教聖地一。

又作者還考察了五台山歷代寺廟三百七十七座後指出,五台山現存寺廟還有一百九十二座,其中四十三座內就保存了自唐代以來各個朝代的建築,也保存了自北魏以來各個朝代的造像二萬三干零九十一尊、寶塔二百余座、石碑一千零六十六余通、石雕一千六百二十九余福、漢藏樂器三千零四十五余件、藏經三萬四千八百九十二冊。

因此,作者又提出了“五台山是中國古代佛教建築藝術的寶庫”。“五台山是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博物館”、“五台山是中國寶塔藝術的展覽館”、“五台山是中國佛教音樂的藝苑”。總之,“五台山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縮影”。

(六)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中華衛藏”的觀點  作者通過對唐代以來各個朝代佛教的考察後指出,唐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西藏始求《五台山圖》,北宋元佑至紹聖年問(一O八六—一O九七)藏傳佛教希解派祖師帕當巴桑結至五台山朝聖,元代又有薩迦派五祖八思巴、膽巴和噶舉派三世活佛攘回多吉朝拜五台山,明代永樂年問(一四O三—一四二四)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把格魯派傳人五台山。至此,五台山就成了漢地唯一的漢藏佛教聖地,且受到蒙藏人民的傾心信仰和崇拜。因此,明清的統治者就通過“興黃教,宏啟宗門”,令藏傳佛教領袖駐錫五台山,鼓勵蒙藏人民朝拜五台山的方法,達到綏靖蒙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邊民享升平之福逾五百余年的巨大作用。從而提出“五台山是中華衛藏”的觀點,並指出它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現實意義。

(七)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的觀點  本書不僅辟出專章論述了五台山與國內名山古剎佛教文化交流,而且從唐代起就以專節論述了五台山與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越南、緬甸、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從而得出了“五台山是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結論。

崔正森先生以二十年的心血鑄就的這部書,不僅研究方法科學,創見頗多,而且填補了名山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還為中國佛教的研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他不僅為呼之欲出的“五台山學”奠定了一個堅實基礎,而且它標志著五台山研究中心從日本回到了中國山西。監於此,我以為,研究中國思想文化,不研究中國佛學不可;研究中國佛教,不研究五台山不可,研究五台山,不讀崔先生《五台山佛教史》尤不可!

 

上一篇:本性法師:福州開元寺修證普賢菩薩法門捷法
下一篇:本性法師:福州開元寺修證文殊菩薩法門捷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