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佛家的輪回學說(李潤生居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家的輪回學說

講者:李潤生居士
文:鄭偉漢 
九一年八月
原載於第二十二期《普明雙月刊》

宗教與哲學並不一樣,除掉致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外,所有宗教都認為有今生與來世,如基督教等便相信今期生命完結後必有來生,而來生不是到地獄去便是上天堂去;基督通過十字架為世人贖罪,待最後審判後,所有人卻會再在地球上復活。另外,道家也相信生命是可以延續的,不需要待死亡之降臨,現生即可以登上仙界。生命是否有永恆的延續性,便是宗教與哲學的最大差異。

在佛家方面,輪回學說並非釋迦牟尼所始創,在吠陀文化時期,游牧的阿利安民族,把其贊歌編成為四吠陀,於中更把人分為四大類別(四種種姓):
(1) 婆羅門(僧侶) 再生族
(2) 殺帝利(武士,統治階級)
(3) 吠捨(商人)
(4) 首陀羅(賤民) 生族

這是一種不平等的觀念,除首陀羅之外,其他類別皆是再生族,可以修行,輪回直至與梵結合為止;而賤民全是一生族,不可以再生,並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對待,如不可以喝井水,乘車馬等等,針對這些種族間不平等的分野,佛家創做了一種平等的革新的宗教。

初期的吠陀文化只是停留在贊歌的階段,其後到森林書、奧義書出現,哲學思想及理論才得到發展,於中更承認有今生到來生之輪回主體的存在:假使令生與來世的主體各異,前後世之間便沒有關聯,這便不可以稱做輪回。由此他們建立一個受報者或自我的觀念,雖然肉體會壞滅,但此自我不滅,在這一點上阿行安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接近。

推動輪回現象的勢力,便是業力(行為力量)。推動力可以分為兩種:
(1)欲: 如各位的前來參加法會便是意欲的表現。
(2)意志: 由此產生善,不善的行為。

「業」便是依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規律而運作的。所謂異時因果,便是報應不在現生而是在來生。在奧義書裡更用問答體反映此一理論:「有一婦人問其夫:『今生與你恩愛,來生會怎麼樣呢?』 其夫答:『人在世間有如尺蠖之蟲,由一塊葉轉到另一塊葉一樣,過去世之善惡業,驅使人的生命到今生,再由今世之善惡業的勢用,把人的生命帶到來世。未來世的遭遇如富貧等等,全由現世的行為所決定。』」 在這故事中葉與葉代表不同世的各別世界,尺蠖之蟲代表自我,而過渡的勢用則依止善惡的行為。

原始佛教的輪回理論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除保留著傳統的輪回思想以外,對自我及四種姓等理論,一概加以駁斥。在這一點上,便與代表首陀羅文化的,主張唯物的順世外道不同。階級觀念對思想文化的影響,由此便看到端倪: 釋迦佛由於出身於殺帝行種姓,所以對這輪回思想便有一定的繼承。

在代表著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經中,佛陀認為人是五蘊假體,自私並不存在,離 以外,便沒有永恆,獨立的自體,人只不過是五蘊所成的一堆合體。

對於輪回的歷程,佛家有多種角度的看法,而其中最簡要的便是四谛的說法:
(1)苦: 世間輪回之果。
(2)集: 所積集的煩惱和業、為世間輪回之因。
(3)滅: 煩惱息滅、清淨、離苦的境界,為出離之果。
(4)道: 出離之因。只有修行(八正道等)才可以消滅煩惱,擺脫輪回的困縛。

從另一個角度看輪回歷程的,有十二有支進一步解釋苦集二谛。
(1)無明: 過去的盲目沖動,接近奧義書的「欲」。
(2)行: 過去的行為, 由無明推動, 就算世間的善法, 由於未得清淨, 多少都與煩惱相應。
由無明與行這過去二因, 生現在五果 (即名色六入)。
(3)識: 入胎識體。
(4)名色: 名 - 精神現象; 色 - 物質身體。
(5)六入: 六根,識入胎後,在母胎長出。
(6)觸: 出世時接觸世界。
(7)受: 苦樂及不苦不樂的感受。
以上便是現在世五果,這五果是一個接一個地延續下去的。
(8)愛: 對事物的愛欲貪求。
(9)取: 執取和追求。
(10)有: 由愛、取所得的業決定來生所生的世界 - 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
以上便是現在世作業的三因。
(11)生: 當今生完結,今生積集的煩惱引起來世的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等五種果報。
(12)老死: 由此來世,生命都亦會作業,直至其完結便是老死。

在有漏的世界,佛家以六道來分類。有人以為今世生天,下世必然為人等,依循六道之次序輪轉不息。其實不然,佛家認為今世生天,下世可以再生天,或地獄,或餓鬼等任一道,每一道皆與其他五道相通,而來世之去向,取決於現生的行為,而不是依據一定的次序,這套理論誠然比吠陀文化更周密,更完整。可是在解決輪回問題上還有一定的困難:
(1) 諸行無常,世事變化,作業後如何保持其勢用,以招引果報呢?
(2) 輪回主體由五蘊組成,一期生命完結之後,五蘊旋即流散,如何可作輪回主體呢?

部派的理論

部派時代,對佛陀的說法有不同的觀點,當中在北方最有影響力的,便是說一切有部,此部主張「三世實有」,諸行雖然是無常,但本質上是永恆的,作業之後雖然活動停息,但實質上有無表色產生保留業的本質。「無表」乃不能表示的意思,而無表色乃物資的一種,由此招引來生果報。

在有部以外,還有經量部,此部主張種子學說,所謂種子,並不是指一粒粒的植物種子,而是功能的意思,由此功能招引果報。

以上理論解答了第一個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犢子部提出非即蘊非離蘊的勝義補特迦羅為感果的主體。

至此,上述兩個問題在表面上已獲得了解決,可是新的問題繼而出現:
(1) 「無表色」與「種子」當攝持在何處以作感果功能呢?五蘊離散,種子散失,如何保證甲做業,甲受果而非其他人呢?
(2) 「勝義補特迦羅」也屬於「我」之類,有違原始佛教的「無我」精神。

唯識家的理論

直至世親菩薩的出現,輪回理論才比較圓滿。

(1) 建立「阿賴耶識」為作業及感果的主體,「阿賴耶」有三義:
 能藏 - 賴耶能攝持種子,透過善惡業後的余勢種子可熏入賴耶。
 所藏 - 為生命個體的種子功能所藏的地方。
 執藏 - 我愛執藏。唯識家在賴耶外,更立「末那」識,執著賴那見分為我,執取不捨,並恆與我癡、我見、我愛及我慢相應。
(2) 建立「名言種子」及「業種子」以為作業的功能及感果功能。「新種子」便是感果的潛能,一期生命以後,此「新熏業種子」便為增上力以感招來生果報。

在人一生之中所作種種善惡業的所余勢用,能令「阿賴耶識」產生變化熏業,在這一點上便與常住不變的神我不同。如是種子不斷現行,「阿賴耶識」變現根身及器界等總報,名為真異熟。另外,現世之福,非福等別報,名異熟生,皆由往昔作業所熏入賴耶的種子所決定。由有賴那的緣故,種子便不會消失,惟除道谛之外,終不能伏斷有漏種子。

種子之所以能產生不同的果報,全由業種子的激發。在一期生命完結時,以業種子為增上緣,激動根身,器界的種子,真異熟便出現。另外,由業種子所鼓動的六識,便變現種種福,非福報,這便決定人生的苦與樂。

業種子在感果之後勢力便減弱消失,所以說為有受盡相。至於名言種子,並無受盡相。

你看唯識家的理論能否解決上述的困難?

 

上一篇:妙境法師: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下一篇:妙境法師:佛學問答四篇-生活實踐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