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觀四不生(智深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四不生
 
智深
 
在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論頌》裡說了很多的法門來令學者深入地觀察中道,也就是正道,若能理解其中之意趣,即是入不二法門之前方便。其中有一頌說到了觀四不生,而這頌在我們所學的《瑜伽師地論》中也有提到,如是,在此想試解其義。
 
頌文中說: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一、依中觀義解
 
若由中觀的立場來解釋,這一切法可分為二種:一是有自性,二是無自性。自性有之法皆是自然、本有、能自獨立、不待眾緣。若是由眾緣和合所生之法,皆是無自性,因需待眾緣故,不能獨自本有;無自性故,皆是無常敗壞法;就有生、住、異、滅這些事情。若是自性有,自然本來就有的,就不是無常,即無生、住、異、滅這些事情。
 
現在說「諸法不自生」,若依自性有來看,自體、自然、本來就有了,怎麼還會有「生」可得?若在無自性上說「自生」也不可能,因待緣故。如是可知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若是有「自」的分別,就會有「他」的分別。而在彼法上說「他」生,由他法自體生是不可能的;因「自」都不生了,怎麼能從「他」生?由此可知「自」、「他」二法都不生。
 
既然如是,那「自」、「他」合在一起的「共生」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說「不共」。
 
接下來卻又說「不無因」,也就是安立諸法因緣生,不是無因而有的。而這些因緣所生法皆是無自性的。
 
而在這「自性空」的法上,相對的就是「自性有」。如是由「自性有」來顯現「自性無」;亦由「自性無」來顯現「自性有」(因緣所生法雖然有,但無自性故,不應執為實有,但還是有,所以說是假有)。
 
現在說自、他、共,與無因都不能生,而是由不可思議的因緣生,就這樣子,有「生」與「不生」的二邊。若能不取任何一邊,二邊皆離,因為都由分別而起,生與不生,若不取於「生」,即無「不生」之分別;若不取「不生」,即無「生」可分別。如是無生、無不生,入不二法門。
 
所以龍樹菩薩總結此偈說:「是故知無生」。如是自、他、共、無因皆不生,但由非無因的眾緣和合生,但這個「生」都是無自性的,唯是你內心在境界(諸法)上的虛妄分別心;若能由此通達所觀的相不可得;能觀的心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能證無生。
 
二、依唯識義解
 
在唯識上說「自」是種子;「他」是外緣;「共」是自種與外緣;「無因」是無原由,無因緣;這都不是生諸法的道理。
 
而諸法是由因緣而成就的,這因緣所生法能成立,主要是當眾緣和合,能有剎那生起的功用。
 
若此,則「是故知無生」要如何解釋呢?既是因緣生,而又說無生呢?這可由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與遍計執來解釋。
 
依他起與遍計執是互相依止的。遍計執是由假名安立,也就是由「名言」而起;而這「名言」則是以依他起為所依之相。
 
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是,依他起也是以遍計執的虛妄分別所起執著為因,攝藏成為種子,而變現出根身、器界。所以,依他起本身也是因緣所生法。
 
現在說依他起是由遍計執虛妄分別而產生,也就知道它非實有;因為,若無遍計執的虛妄分別之熏習,依他起也就不可得了。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即是。
 
既知遍計執唯是假名所起的分別,由此假名能诠顯一切法。離開了名,所诠的自性就是假的,就不可得了。雖然是假的,但我們眾生很難知道是「假」,都執為「真」,所以應該認識這個「假」,再修對治來破這個執著。
 
而這假名要由何等作意觀察才能除遣呢?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的「作意遣相門」裡說:「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這是觀真如相,把遍計執的名、義、自性、差別之相都除遣時,亦不觀彼(遍計執)所依的依他起的名、義、自性、差別之相,就能除遣諸法與義的分別;也就是除遣了依他起性的能分別心。
 
這能分別的心不是實有,但還是有,而是從遍計執所熏習,而起的諸法。當你將一點真實性都不可得的遍計執除遣之後,這個「有而非實」的依他起的功用也就不可得了;也就無生可立了;亦即是這個依他起不可得;從而,依止依他起之名而有的遍計執也就不可得了。如是平等平等的畢竟空了。
 
復次,由此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知無生,先能破遍計執,能安立遍計執是空無所有;此遍計無所有時,再破依他起,也就不會有令眾生起雜染、顛倒的虛妄分別。如是唯純有清淨的依他起性與清淨圓滿的圓成實性,此是聖人所成就的無分別智。這無漏的聖境,面對諸法時,諸法都不生了。
 
 
 

上一篇:王志遠教授:論破山海明的禅學教育實踐和思想
下一篇:王志遠教授:佛教在中國的4個傳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