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境法師: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四)
 
——淨土因行之次第
 
玅境法師宣講
 
前期提示:
 
寶積長者子問:什麼是菩薩成就淨土因行?佛答分二科:一、修善起淨土行;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在修善起淨土行中又分五科,(1)三心是淨土因、(2)攝善法戒是淨土因、(3)饒益有情戒是淨土因、(4)三十七道品為淨土因、(5)回向心是菩薩淨土,已在前兩期中講完。
 
本期將解說第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又包括了三部份: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淨土行;奉行十善也是菩薩淨土因行。
 
(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
 
I 除八難是菩薩淨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前說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種種功德,得到種種莊嚴的國土。這以下說攝律儀戒遠離一切惡因,故成佛時的世界清淨,而非是穢土。
 
I.1 釋三惡八難
 
菩薩能為眾生宣說除滅八種難,也是菩薩淨土之因,菩薩成佛時,他得到的國土沒有三惡、八難,即是教化眾生嚴淨律儀能滅惡果。
 
八難是有八種難,這八種有情都難以修學佛法。奘譯為「八無暇」。無暇是沒有空閒,這八種眾生沒有空閒修學佛法。八難是什麼呢?
 
I.1-1 生三惡道
 
八難中的前三種是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眾生因為生活很苦,內心為種種苦惱所困擾,很難修學佛法。
 
I.1-2 盲聾喑啞
 
盲不睹聖,聾不聞法,啞不能谘受,不得修學佛法,故名為難。此指生盲、生聾、生啞而言。若非生盲聾啞,容或先曾見聞佛法,谘受其義,後時從之入道,則非是難。
 
《大智度論》卷第八雲:「問曰:『雲何先世重罪而今(令)生盲? 答曰:『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眼,言無罪福,是人死墮地獄,罪畢為人,從生而盲;若復盜佛塔中火珠及諸燈明;若阿羅漢、辟支佛塔珠及燈明;若余福田中奪取光明;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
 
「問曰:『以何因緣故聾?』答曰:『聾者是先世因緣:師父教訓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聾;復次,截眾生耳,若破眾生耳,若盜佛塔、僧塔、諸善人福田中犍椎鈴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今世因緣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緣得聾。』」
 
「問曰:『啞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啞?』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藥,令不得語;或聞師教、父母教敕,斷其語,非其教;或作惡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語,受地獄罪出,生世為人,啞不能言;如是種種因緣故啞。』(《大正》25,118中~下)
 
I.1-3 世智辯聰
 
世智辯聰是指世間上某些有智慧的人邪知邪見,不相信佛法,甚難教化,所以也是難。
 
I.1-4 生在佛前佛後
 
辟支佛出現在無佛法的時代,正是佛前佛後,有何難乎?辟支佛久積勝業,自力能度,不假師教;其余的眾生無如是因緣,故說之為難。
 
I.1-5 生邊地
 
邊地是指生在北拘盧洲的人,樂報殊勝,無諸苦事,不識佛法,不求出離,稱之為難。
 
I.1-6 生長壽天
 
色、無色界壽命長遠,名長壽天。彼天之中寂靜安穩,凡夫往生彼處,不求出離,所以是難。然而,經中所說生般、行般、無行般、上流般等,皆在彼處得涅槃果。為什麼說長壽天是難?難,是就凡夫說的。生般等人是三果阿那含,生上二界,得般涅槃,非是凡夫。
 
I.2 除八難
 
「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宣說佛法來除掉這八種難,怎麼能除呢?
 
依《成實論》,天人四輪能摧八難:一、住善處:生在中國(佛法流行之處),此除五難:謂三惡趣、北洲、長壽天;二、依善人:謂值佛世,此除一難:謂除佛前佛後;三、發正願:謂正見心,此除一難:世智辯聰;四、值善根,此亦除一難:盲聾喑啞。
 
又若能修五行,亦可除此八難:一、受持淨戒,治三惡趣;二、樂行法施,除盲聾等;三、修正信解,除世智辯聰;四、親近善友,願值佛世,除生於佛前佛後;五、願生中國,除生北洲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初四種輪或後五行,息除八難,故得果時,離三惡趣及八難。八難是總,三惡趣是別。
 
II 守戒十善是菩薩淨土
 
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行十善業是捨掉惡法的因。自守戒行與十善都是屬於戒,前者或說專屬於出家人的戒;後者則屬在家人的戒,但是其中有相通之處。
 
II.1 自守戒行
 
「白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自己能守護所受持的戒,隨順戒法而行;又能不譏嫌別人犯戒,這是菩薩淨土之因。
 
反面說,有幾種情形:一是自己守戒,卻譏嫌別人不守戒;第二種情形:自己不守戒,也不譏嫌他人不守戒;第三種情形:自己不守戒,反倒譏嫌別人犯戒。
 
這裡教我們,自己應當守戒,如果違犯,應該忏悔還淨。見他有過,不應譏嫌,還須能進一步贊歎別人的功德,不宣揚別人的過失。
 
犯禁惡名,出於譏彼而不自守,今菩薩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所以他成佛時的國土,沒有「違犯戒法」這樣的名言,何況是犯戒的事情呢!所以他的國土是清淨的。
 
II.2 行十善業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II.2-1 明得戒
 
若前面的自守戒行屬於出家人的戒,此處則是在家人該守的戒。若是出家人受戒,要先發出離心,然後恭請和尚阿阇黎依據儀軌傳授戒法,才能得戒。十善戒則有兩種情形:一是自己明白十善的功德,就去實踐,並沒有舉行授受儀式;二是願意從師長處受十善戒以後,才去修行十善法。
 
II.2-2 明善
 
善是什麼呢?可從三方面來說:一、能感當來可愛果義,也就是這樣的行動,將來能夠得如意的果報。二、隨順功德義:善的思想與行為是隨順功德的。從利益邊說,對於自己、他人都有利益;從離過邊說,它是遠離過失,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沒有損害。三、智者所贊義:這樣的思想、行動,有智慧的人會贊歎,那就是善義。若是沒有智慧的人贊歎,不一定是善,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若是大智慧者的贊歎,那就肯定是善法了。
 
II.2-3 修十善的功德
 
菩薩修學十種善法,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具足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十種功德。
 
II.2-3.1 命不中夭
 
善有兩種:一種是止善,一種是行善。遠離惡法,不作惡,是止善;若是作有意義的功德,那叫作行善。譬如不殺生是止善,能放生就是行善。止善也是善,行善也是善。
 
菩薩教化眾生不殺害生命——不殺人、天神、鬼、畜生,當他成佛的時候,國土眾生的壽命不會中途死亡,而且絕對是長壽的。因為殺害生命,使所殺害的眾生中夭,則感中夭果;若能不殺害生命,讓生命延續下去,就能得到命不中夭的果。
 
II.2-3.2 大富
 
第二種功德是大富。十善法中第二種善法是不偷盜,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行不與而取。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裡面財物豐饒。
 
II.2-3.3 梵行
 
「梵」是印度話,華文翻為清淨,梵行是清淨的行為。在家人若是修十善法,所修梵行就是不邪淫。菩薩這樣教化眾生,當他成佛的時候,國土中的眾生是修梵行的。
 
前面的三項功德屬於身業,以下四種屬於口業的功德。
 
II.2-3.4 所言誠谛
 
菩薩說真實語,不說虛妄語,他在因地的時候這樣修行,也教化眾生這麼做,到了成佛的時候,國土中一切眾生都說真實語。
 
II.2-3.5 常以軟語
 
軟語是相對粗惡語說的,是柔和的言語,不是粗暴的說話,或以暴惡語罵人。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常說隨順於義的柔和語,沒有惡口。他所成就的國土眾生也都說溫和有道理的語言。
 
II.2-3.6 眷屬不離
 
親愛的人叫作眷屬,和親愛的人常在一起不分離,這是菩薩的果報,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不說離間語破壞別人的感情。
 
若見別人和睦,即施設一種語言予以破壞,叫他們不和、叫他們分離、叫他們斗爭、叫他們成為冤家,以便從中得益,這就是說離間語。
 
菩薩不說離間語,也教化眾生不說離間語,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國土眾生眷屬不離。
 
II.2-3.7 善和诤訟
 
當人與人之間有糾紛的時候,他善於調和,使令他們沒有诤訟。
 
以上兩種是屬於遠離離間語的果報。
 
II.2-3.8 言必饒益
 
這一項是屬於遠離雜穢語的果報。
 
雜穢語是語言裡面不清淨,能污染人的清淨心——或者是寫出來的文字,或者是說出來的話,它對人沒有利益,而有損害。
 
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自己遠離雜穢語,也教眾生遠離雜穢語,所以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與眾生都是言必饒益。
 
以上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是屬於口業清淨所得的果報。以下的不嫉、不恚、正見,則是意業清淨的果報。
 
II.2-3.9 不嫉
 
嫉是嫉妒,是「不耐他榮」,不高興別人有光彩的事情,當別人有榮譽時,他心裡就忿怒、瞋恨。
 
嫉有貪的意思,也有瞋恚的意思。意業過失中,第一個是貪,第二個是瞋,第三個是邪見。這個地方應該說不貪,為什麼說不嫉呢?眾生就是因貪而有嫉,若是沒有貪心,也就不會嫉妒,所以說不嫉。
 
II.2-3.10 不恚
 
恚即是瞋,不恚是別人觸惱我也好,不觸惱我也好,我不憤怒,心裡是和平的。
 
II.2-3.11 正見
 
見可以說是見解或思想。正確的思想叫作正見。在佛法裡面說,相信一切法是因緣有。這包括了世間的因果,與出世間的因果兩部分:凡夫有流轉的善惡因果;若是經過努力,可以轉凡成聖,凡夫能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無上菩提果。能建立這樣的思想,叫作正見。
 
這裡的正見,還包括思想堅定的意思,若是雖相信這個道理,但是還不能肯定的相信,那不可以稱為正見。
 
和正見相對的就是邪見,邪見包括了不相信有善惡因果、不相信有聖人的成就,或者是相信世間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等等。此即是不平等因。
 
不平等因:印度有一種外道相信世間萬物都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的,至於大梵天王是誰創造的呢?他們說大梵天王是自然而有的。這樣的思想就叫作「不平等因」。依佛法的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本身也是因緣有的,這就是平等;若說這個因緣能生種種事物,但是此能生者不是因緣有,那就不平等了。外道所主張大梵天王不是因緣有的,是自然有的,這就是不平等因。
 
依照佛法的道理來觀察,說無因也好、不平等因也好,都是邪見,是不正確的思想。
 
但這樣解釋,是一般性的。依照本經的道理,應有深一層的意思——是指於一切法,心無所得,是名正見。
 
菩薩自己修學十善法,也勸化眾生修學十善法,造了這樣的淨土之因,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命不中夭、大富、梵行的眾生來生其國;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的眾生來生其國;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從這段文的「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看出來一個消息,就是佛的世界也是有深有淺,不全是聖人的無漏世界,還包括了凡夫的世界,亦即佛的淨土中包括了凡聖同居土。
 
前面的兩大段,一段是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修善起淨土行;另一段是明攝律儀戒離惡棄穢土行。這兩段是佛答復寶積長者子佛國的因行。
 
第三項淨土因行次第及勝果
 
(一)因行次第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意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佛為寶積長者子說完了淨土因,以下佛還要說菩薩淨土因行的次第。
 
「如是」是指前面菩薩修淨土因的這段文。由於因中還有前後的次第,文義未完,「如是」有帶起後文的意思。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者,直心之慧中有菩提願,慧以願為依止,故能發行眾善。後由前起,前能引後,故雲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者,隨順這位菩薩發行的意樂,積集功德的心猛利、積極,而又不失其直心,是名深心。由於他做功德的歡喜心很強烈,原來的直心也會隨著增長,是名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者,繼續不斷地以般若導行,煩惱的力量因而薄弱,此即是修行六波羅蜜有破除六蔽的功能:布施波羅蜜能破除悭吝的過失;忍辱波羅蜜能破除瞋恚的過失;戒波羅蜜能破除犯戒的過失;精進波羅蜜能破除懈怠的過失;禅波羅蜜能破除散亂的過失;般若波羅蜜能破除愚癡的過失。因為修行六度所成就的功德除遣這六種過失,而令心清淨,故雲:「則意調伏」。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者,不能如說行,是因為煩惱力強盛之故,今菩薩繼續不斷的調伏自己的煩惱,因而過失漸漸清淨,道力轉更殊勝,他所說的都能做到,言行漸漸相副了。故雲:「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者,隨他所說的佛法,能如是而行,就能夠回其所行——向於無上菩提,向於一切眾生,向於實際。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者,既能向於實際,即以實際為依,發起殊勝方便。方便有三:一、善於自行而不取證;二、雖行無相而不取相;三、以不取相故善化眾生離惡行善。
 
從直心、發行、深心、調伏、如說行、回向,到方便,這七句表示菩薩的淨土行有一定生起的次第,不可頓超。
 
(二)成就淨土之勝果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這兩句說明前述因行而成就淨土的勝果。
 
初句,是菩薩依於方便教化眾生,破惡生善遠離一切過失;身口意三業清淨積集一切功德;所以眾生所得正報是清淨莊嚴的,故雲:「成就眾生」。這是淨土的第一個勝果。
 
次句:「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由於眾生正報是清淨莊嚴,則其依報——所居住的國土也是清淨莊嚴;依報、正報是相稱的,故雲:「則佛土淨」。這是第二個勝果。
 
(三)兩種利益果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這段文說淨土出現以後,還能成就兩種利益:「隨佛土淨則說法淨」是能化利益果;「隨說法淨則智慧淨」以下三句是所化利益果。
 
菩薩成佛了,他在所成就的清淨佛土中轉大*輪,教化國土裡面的眾生,這是「說法淨」。
 
佛法本是清淨的,當然是「說法淨」,但是此中還有分別:若佛於穢土說法,則如長者執除糞器(《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此即赴緣說苦切之法,如維摩诘為香積土諸來菩薩說此土折伏之法,不說諸法實相清淨之教。若淨土說法,但說諸法實相清淨法門,名為「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以下是所化利益果——所教化的眾生得到利益之果。隨著佛所說的清淨佛法,聽法的人則智慧淨。謂有聞、思、修三種慧生起。由這三種慧的修行,漸漸得到無漏的智慧。
 
聞思修三慧,先由聞慧,而思慧,而修慧。其中的修慧通於有漏與無漏。初得的修慧就是初得禅定時,於定中觀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時還是屬於有漏。由有漏的智慧繼續修行,得到無漏的智慧時,名為「智慧淨」。這就是所教化的眾生斷惑證真了。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當聽法的眾生得到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根本智、無漏的後得智——還要繼續修行,漸漸消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當他完全消滅此二障後,這個眾生的內心就清淨了。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由於這位眾生有了無相的智慧,所以他做一切功德的時候沒有執著心,沒有煩惱的染污——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是以清淨心做一切功德而無所羁礙,所以一切功德也都是清淨的。
 
以上說明淨土的因行有前後次第,所得佛土亦有兩重勝果與兩種利益果。
 
第四項總結心淨佛土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前面佛所說淨土的因是個別地、一樣一樣地說,以下則總說:「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
 
佛招呼寶積說:「菩薩欲得清淨的佛世界,應該要先清淨他自己的心。」用什麼方法以淨其心呢?前面佛所開示的三心、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乃至十善戒,這些都是清淨自心的方法。依照這些方法修行,就叫作清淨自心;隨內心清淨了,佛的國土也就清淨了。這一段總結了上文。
 
賢面長者的故事
 
這兒我想說一個故事。
 
佛在世的時候,王捨城有一位長者,名叫賢面。賢面長者的名字起得很好,他有很多很多財富,不可稱計。可是這個人的脾氣很大,多諸谄曲、悭貪、嫉妒,不修惠施。若有沙門、婆羅門,或者乞丐到他這兒乞食,他就惡口毀罵這些人,當然,這些人受辱就走了。
 
賢面長者壽盡死亡後變成了毒蛇,拖曳著長長的身體還去守護他原來的財富,誰要是靠近來,它眼睛一怒,就能叫那個人死。
 
這件事漸漸傳到頻婆娑羅王那兒去,頻婆娑羅王感覺很奇怪,到佛那兒去請問這件事,並請佛慈悲來調伏這條蛇,佛默允了。
 
一天中飯以後,佛拿著缽到蛇所在的地方來。蛇一看見佛來了,像對待其它人一般,瞋恚熾盛,眼睛射出怒火要加害佛。但是他這方法對佛不靈,佛以慈力,從五指端放出五色光明,這光明一觸到蛇的身體,這條蛇心裡面立刻感覺清涼快樂,原來的忿怒完全消失了。它轉動頭,四周圍看一看,然後看看佛,心懷歡喜。
 
爾時佛知蛇心已被調伏,對它說:「你前世作賢面長者的時候,以悭貪故,今天變成蛇身,為什麼還是執著你的財富,縱毒螫人?」
 
蛇聞佛語,深自克責,自憶宿命作長者時所作惡業,今日而得是報。方於佛所深生敬信。
 
世尊知道毒蛇心懷慚愧,而告訴牠說:「你前世時不聽我的教導,才受此蛇形,現在你應該接受我的教敕。」
 
蛇回答說:「佛啊!請您教導我,我是不敢有所違越的啊!」
 
佛說:「你若能聽從我的話,你就到我的缽裡面來吧!」
 
佛放下缽,讓蛇爬到缽裡面去。當時有很多人來看蛇,蛇見眾人深生慚愧,厭此蛇身,即便命終,生到忉利天上去了。
 
天上的人是化生,頃刻間就身體具足,長大成人。即自思惟:「這個地方這麼好,是什麼地方呢?」
 
他一想就能知道:「喔,這是忉利天。」
 
「我以前在什麼地方呢?」
 
仔細一想:「喔!我是從人間來的。」
 
「我前生是什麼呢?」
 
「喔!是一條蛇。」
 
他又想:「我是一條蛇,那麼苦惱的境界,怎麼突然間會到這個地方來呢?」
 
他立刻明白了:「原來是佛來救我的,我因為對佛生起信心的功德,才得生天的果報,是佛對我有恩德。」
 
於是這位天人拿著天花,從天上來到佛這兒供養佛,頂禮之後,退坐一面。
 
佛為他開示佛法,這位天人就證了須陀洹果。這時候他說了一個偈頌贊歎佛:
 
巍巍大聖尊,功德悉滿足;
能開諸盲冥,尋得於佛果;
除去煩惱垢,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得閉三惡道。
 
巍巍是高大的意思,佛是大聖,聖中之尊——世尊,所有的功德都完全圓滿了。佛能開導一切盲(沒有眼睛)、冥(沒有智慧)的眾生,為他們演說佛法,令得智慧,速得聖道。
 
什麼是聖道之果呢?就是除掉了煩惱,得到無我智,超越生死海。這位天人說:「我原來是很苦惱的境界,現在有佛的慈悲恩德,使令我得初果,從此關閉了三惡道之門,永久不會再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
 
圖解
 我們看經書上所說,得初果的因緣好像不是很難的事。就是聽佛說法,內心裡面深入思惟,就得了初果。能於佛法中栽培聖道的善根,就容易得聖果。
 
這個天人,原本是人,因為惡口罵人,不修惠施,瞋心很大,死後變成了毒蛇,由人道墮落到畜生道去;但是他因禍得福,佛去降伏他,令他對佛心生敬信,又從畜生道到天上來;因福又生福,從天上到人間聽佛說法,就證了聖果,此後絕不會再墮落,只會向上升,不再向下沉。
 
上述賢面長者的故事告訴我們:煩惱能使令人墮落,若是遇見佛法能使令人得聖道果,得涅槃果。
 
 

上一篇:王志遠教授:佛教在中國的4個傳承
下一篇:王志遠教授:一心與多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