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廣陵後學 陳遇時 校定
△天趣
諸天皆相蹑增升。種種不一。各以類聚。若或使之。而實無使之者。自食其報。當如是也。如今審戶三等九則。誰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則。竟稱上上戶矣。故後雲。此但示凡識升進。若深智體之。亦可頓證。不消漸進。其說良是。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須焰摩天
兜率天
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未能離欲。但能窒欲。使愛水不流。則湛性澄瑩。故命終之後。能生初天。夫六天皆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約欲微增勝者而言。蓋以欲愛為輪回根本。前之淪墜。固始於此。此之超騰。亦始於此。若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但能疾斷根本。亦庶乎輪回可出而生天可冀矣。
△忉利天
於己妻房YIN愛微薄(至)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日月居西彌山腰。忉利居其頂上。此天愛薄於前。故報居其上。以澄瑩增明故。能超而增勝。不得全味者。未全清淨之味。以尚有微愛在也。
△須焰摩天 一名時分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至)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須日月而常明。但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又名時分天。
△兜率陀天 一名知足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至)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天有內院外院。三災至三禅。而此不及者。約內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內院事也。
△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至)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諸天皆有報境。而此天樂自變化以受用。越於下天。故名越化。
△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至)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雖出塵擾。未能絕欲。
△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初禅三天
梵眾
梵輔
大梵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此人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粗惑。不染淨報現前。故應念而生梵世。初名梵眾。則兆庶而已。梵輔則王臣也。大梵則天王也。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至)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戒相應。以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至)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前由淨心威儀。戒行而進。至於妙圓清淨。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為梵王。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至)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欲流則趨於生死。雖六天未足為勝。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而趨勝淨。故四禅皆稱勝流。已離欲界八苦。故曰。煩惱不逼。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
△二禅三天
少光
無量光
光音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至)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而升進者。具戒定慧。故曰圓滿。以圓滿故。能澄凝其心。不隨境動。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脫粘復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二禅以上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至)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淨。遍成琉璃。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至)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教體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積無文字言說。但以眾香。此天以圓光成音。而發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至)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初禅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則業漸劣行。漸勝而憂懸。較之苦惱。則竟輕矣。
△三禅三天
少淨
無量淨
遍淨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至)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靜。名寂滅樂。而淨力猶劣。則但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曰少淨。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至)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擴充。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至)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則性歸托於是矣。托謂托此以歸寂。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至)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四禅九天
四根本
福生
福愛
廣果
無想
五不還
無煩
無熱
善見
善現
色究竟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捨利他之心。名曰無量善。無漏觀慧諸禅三昧。悉從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苦樂頓捨。名為粗重相滅。捨念清淨。故淨福性生。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至)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苦樂二忘。故捨心圓融。心無所累。故勝解清淨。由是福無遮礙。而得妙隨順。自有漏禅定。而發無漏行。至於究竟。故曰。窮未來際定福如此。為可愛樂。故天名福愛。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福愛天。分為二岐。一直往道趨廣果。一迂僻道趨無想。苦於先心不帶異執。直修禅定。使自無量光天至福愛。所修福德圓明而住。則此天定福彌廣。故名廣果。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至)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無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雖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帶異。以有心為生滅。以無想為涅槃。於是雙厭苦樂。專研捨心。以趨無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捨。心慮灰凝。成無想定。以是感報生無想天。壽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至)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尋。細曰伺。初禅三天兼之。大梵無尋惟伺。二禅無尋伺。有喜樂。三禅離喜樂。有出入息。尋伺感火。喜樂感水。出入息感風。四禅兼而離之。故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已純熟矣。
△五不還天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至)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第三果人。斷欲界惑盡。即生此天。不復欲界受生。故名不還。亦名天淨居。習氣種子惑也。與現行俱盡。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禅。以下無欲滅業也。此五天自四禅別立。通名捨念清淨地。
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有厭有捨。猶是心與境斗。不能無煩。惟心境兩釋。煩惱斯斷。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盛熱曰煩。微煩曰熱。上雖斗心不交。猶有交地。此則心機無對。故研交無地。能滅緣影。故得無熱。
十方世界妙見圓成(至)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能滅緣影。故妙見圓澄。而染心塵像。累性沉垢。一切俱無。圓見十方。故名善見。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定慧精明。融煉自在。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至)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則局於色相。自為限礙。此能究而窮之。故出乎形礙。入無邊際。名色究竟。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至)自此以還名為色界。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粗細有異。故不能得見。獨行無交者。離欲染也。未盡形累者。尚有色質也。
△無色界四天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所居。或無想外道之別報。或捨厭天人之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
△分岐超出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至)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際。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無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捨念修定。此言捨心。指有頂因心也。因心能發無漏智慧。斷盡塵惑。至於圓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薩乘。是名回心大阿羅漢。
△隨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回。不成聖道。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至)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等依捨不修智慧。厭己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
諸礙既消無礙無滅(至)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消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於空。唯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賴耶第八識也。末那第七識也。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而末那所緣色空識三。此位厭色空而依識。則色空粗緣已無。故唯全半分微細。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至)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滅識心。此則都滅故。十方寂然。迥無所往。此雖亡識心。未亡識性。今之行人見性不深。多滯於此。雖能洞了色空。灰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於識性。幽幽綿綿不能自脫生死窟穴。實存乎此。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至)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識性者。識心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也。既能不動。復窮研使滅。然依識滅之。竟非真滅。是強於無盡中發明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綿綿。至細之相。以綿微不脫。故雲不盡空理。而聲聞依此。以為究竟。終成鈍果。外道依此。無所歸宿。終迷有漏。修出世心。至此終極。粗業已無。唯識性為滯。苦奮然脫此。斯出三界矣。然此但示凡淺升進。苦深智體之。亦可頓超真證。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無色天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三界由妄。發生七趣。由妄取著。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即妄取之幽本也。
△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至)雲何更隨殺盜YIN事。
此以殺盜YIN三為根本。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墜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因有而墜。以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正定。則妙性常寂。無復輪回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也。無無亦滅。言分別情忘也。業斷情忘。則三種妄本。名跡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修正定也。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詳辨魔境第二十九
魔謂五魔。境謂陰境。然必境受其邪。然後魔乘其便。故須詳而辨之。魔境開之有五。曰陰魔。煩魔惱。生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陰魔天魔而已。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即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至)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化迷。謂隨迷轉變也。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至)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喻片雲。以明世界虛幻微芒。易以消殒也。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虛空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發真不迷。則無安立。故自消殒。
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至)如何敢留惱亂禅定。
以後皆言悟則無咎。蓋謂是也。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破五陰現境
△一色陰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陰以覆蔽為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吳興指此。屬為觀行。此蓋禅那得力之處。塵勞暫息之時。定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目處暗。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五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為迷礙而已。最初一念空見不分。名為劫濁。乃色陰之體也。故色陰盡。則能超之色陰者。始因父母與己三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色陰現境
五陰現境。皆汝心中成就破亂。只在迷悟之間故。今詳示使不著邪見。其目有十。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段純是魔境。與前九不同。
【解01】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宜保持覆護。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二受陰
【解02】阿難。彼善男子。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鏡中現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魔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受以領納前境為義。已破色陰。內外虛融。故能見諸佛心。見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如鏡現像。謂清淨虛融。了無形礙也。雖具妙體。而未能運用。如魔寐人。蓋為受所覆故。
若魔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受陰消歇。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妄起見覺。泊擾湛性。名為見濁。即受陰之體也。故受陰盡即消之。因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曰。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受陰現境 其目有十
【解03】阿難。彼善男子。當於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抑遏過分。忽於其中。發無窮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中受陰定中也。既破色陰。無復幽黯。故得大光耀。
阿難。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我慢無比。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以此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不則為憶魔。旦暮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受陰未盡。故進無新證。色陰已消。故退失。故居進退無依。名中隳地。以無依無見故。枯渴沉想。而招憶魔。憶心妄系。有如撮懸。
又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胸中。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人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互有所失。
又彼定中。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或自割己肉。或走入山林。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進退失守。故心生艱險。以成邪憂。
又彼定中處清淨中(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解01】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解02】又彼定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名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入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解03】又彼定中。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飲酒啖肉。廣行YIN穢。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解04】又彼定中。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忽有無量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攝其凡愚。其數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結勸文。同前色陰。
△三想陰
【解05】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其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此則名為想質區宇。
想者。心慮浮相。識情妄習。能覆妙明。障聖道。彼受陰盡者。其心離身。去住自由。已能成就。得意生身之因。然尚為想陰所覆。譬如有人睡寐寱言。雖則別無所知。而已成音韻倫次。此想陰之相也(寱音義)。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無動則生滅想亡。覺淨則始終念滅。故一倫生死。首尾圓照。憶識誦習。發知見塵。名煩惱濁。即想陰之體也。故想盡則超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想酢梅。能通質礙。故雲融通妄想。
△想陰現境 其目有十
首言天魔附人。次及鬼魔兼附。
彼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讦露人事不避譏嫌。
邪定能具五通。本業宿業。畜生後報也。此二宿命通。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
口中好言未來禍福(至)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三惑盡者。方棄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見楞伽經。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