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大家早,請坐。大家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佛(三稱)。
法師,各位菩薩大德,我們今天哪難得又有這樣一個好的因緣,在悟空法師的發心之下,我們有一個新的上課的地方,悟空法師很慈悲,他山上閉關了一年多,感受到導師非常得慈悲偉大,感動之余呀,希望盡他的未來要弘揚導師的理念。我個人非常得贊歎。那麼,承蒙他不棄呀,希望我能來這個地方跟大家呀,上上課。那麼,我們今天上的課是導師的論著,中觀今論。
那麼我覺得,安排這個課程啊,對我們過去一直在上課的這些老學員來講啊,那是非常恰當的,我們過去研究導師的這些論著啊,一定有一個基礎。我們前次上的課啊,是性空學探源,阿含之空,那麼導師對性空學的探討啊,重要是在抉擇正確的空義。所以導師是用有系統的方試解讀來介紹我們大乘空義的一個抉擇。我們都知道大小乘有爭論,那麼導師對空義的決擇啊,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厘清整個大乘佛法對空義的了解啊,必須要很廣泛的全面性的去探討空義的一個源頭。流變,過程到最後演變的不同的體系的空義啊,都一一要把它抉擇出來。那,我們後面修學的人吶,才能夠有一個很正確的把握。比如說,我們上次上阿含之空。大乘的空義啊,它是根據什麼來講空義,大乘的空義不能憑空而有,跟小乘不同,跟根本佛法不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導師要探源就是說,空義是根據什麼來抉擇來闡發的,所以導師就溯源,找到空義的根據,最根本的佛法裡面,從阿含經裡面去探討空義的來源。在導師的這個性空學探源裡面吶,他分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探源,從阿含經裡面去了解空義的來源,根據什麼。後來佛法,佛滅後演變成部派佛教,流傳了四五百年,那麼根本的阿含空義啊,演變到部派佛教的時候啊,又有什麼樣的變化。不同的部派對空義的解釋哪裡不同?由於在部派佛教的過程裡面吶,有二十個部派。那麼每一個部派對空義的決擇有所不同。也因為透過部派佛教的發展,空義的解釋不同,也引申了我們後來大乘佛法不同體系的建立起來還是根據這個有關系。到般若經,般若經是專門闡揚空義的,那麼從根本佛法,阿含的空,到阿毗昙的空,到般若的空,到初期大乘的中觀的空,導師的性空學探源的根本吶,是決擇的這四個時期的空義。那我們上次上課的,就是阿含之空已經上完了。我們了解阿含經裡面闡揚空義的重點在哪裡?後來所有的空義都是從這裡面引申出來的。如果要照次第來講,要了解真正的空義的發展,我們應該繼續研究的阿毗昙之空。再來,要研究般若的空,再來才是中觀的空。但是我們今天的因緣也很好,他排的課程是中觀今論。那麼中觀是龍樹菩薩的最重要的論著,就是中論。龍樹菩薩造中論的時機呀,就是在佛滅後大概五百年。大約啊。那個時候還沒有唯識,那個時候,如來藏思想還不發達,那個時候只有般若經的空,阿毗昙的空。那麼這個中觀今論的今字是什麼意思,就是以時空來講就是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如果是在佛滅後六七百年吶,那個時候唯識在開始在發展而已。如果那個時候來看這個空義啊,是一回事。如果佛滅後一千年,如來藏思想開始發達,從那個時候來看,中觀的空啊,又是一回事。發展到一千到一千六七百年這個過程啊,不但是如來藏思想發達,密宗非常興盛,如果站在那個時間來看這個空,又是一回事。那麼我們今天,佛滅後已經兩千五百年,在我們現在的時空,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中觀的空,又是另外一個角度,所以這個今論的今字啊,就是現在這個時空,往前看到中觀論著來如何解釋中觀。這個就牽涉到什麼,牽涉到我們中國的佛教,今天如果純粹只是站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那是站在那個時空來看。今天我們中國佛教也發展一兩千年,我們站在今天中國佛教,我們現在這個時空來看,牽涉的范圍比較廣,所以中觀今論吶是導師論著中解釋闡揚中論以外呀,它還牽涉到對中國佛教不同體系宗派的一些判教,范圍啊,比較寬廣。所以我們今天研究中觀今論,不但要了解中論本身的空義,也可以了解中論本身的空義往前追溯跟阿毗昙的關系,跟根本佛法,阿含之空的關系,不但可以了解,甚至於我們到大乘佛法的發揚啊,是以空為中心思想的,以法空為中心思想,牽涉到中國的八大宗對空義的解釋。所以這一本中觀今論,除了讓我們更明白中論的本身的意義也牽涉到我們整個中國八大宗的思想。他的同、異。所以這一本啊,中觀今論在我看來非常重要。我們大家學法,學佛,尤其是在家居士,很辛苦,不容易,尤其對法義的決擇不容易。我們中國的佛教,基本上就有八大宗。那八大宗的理論是不是都一樣?確實是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要學佛,我們要根據什麼,哪一宗都認為自己是究竟了義。那我們要憑什麼來判斷,憑什麼來抉擇。所以我說導師這個論著的重要就在這裡。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來講這個,來研究這個。他只是站在佛法的一個整體的思想來看。不是站在山頭主義,不是站在個人的哪一個宗派的立場,他不是。他純粹站在一個很客觀的立場。把佛法從根本到過程、流變、內容思想的轉化一一的都把它闡揚出來。讓我們在研究法的時候啊,才能夠有正確的抉擇。大乘佛法主要就是一個空,偏偏各家之言對空的解釋啊確實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今天研究導師的中觀今經,我覺得非常重要,不但看出導師的智慧,更能幫助我們抉擇空義,抉擇我們修行的法門。我覺得非常重要。那麼我們過去有上阿含之空的人吶,那我們這一次再來看中論的本身,從今天這個時空的角度啊,來研究它,真的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我們大家要用心啊。因為這個中觀的空義如果能抉擇的很正確的話,對我們的修行啊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頁自敘。好,我們看講義。
自敘一,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為性空者辨》中說道: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卻有廣泛的同情。
導師早期呀他研究佛法的時候呀,就是研究三論,那三論裡面中間就有個中論,這個都是龍樹菩薩的著作嘛。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個合起來叫三論。那麼這三論都是龍樹菩薩的著作。也就是我們後來分為空宗跟有宗的空宗啊。這個龍樹菩薩是屬於空宗。唯識是屬於有宗。真常也是屬於有宗。那麼,很多人吶,就以為導師他是研究三論的,應該是屬於空宗的。但是導師他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他不屬於哪一個宗派,哪一個體系。他是站在一個根本整體佛法的立場,一個佛弟子的立場,他不是站在一派,一宗,一經,一論的立場。雖然他不是屬於空宗,但是他個人吶,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呀,是非常得認同,這個同情就是認同。也就是說,導師他的根本思想裡面吶,對於空宗的空義呀,是非常認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佛法有很多體系,很多思想類別,他認為這個空宗的法義呀,根本大義呀,他認為是最正確地。
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吶,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所以人的因緣吶很不可思議呵。中論是很深的,一般沒有基礎要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導師開始研究佛法,第一步就看中論,啊,所以他跟中論的因緣很深,他這裡就講,中論的內容,我什麼都不明白,。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於出了家,那這幾句話很平淡就帶過去了。其實這一內容是很深的。他說剛開始對中論的內容根本看不懂,雖然看不懂,卻是非常地有向心力。很吸引他的,他很有興趣。也因為對中論的研究啊,讓他產生了信心,對佛法的興趣。後來出家了,還是跟這個有關系。這樣淡淡帶過去,其實這個中論對導師影響有多深,你們就知道。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三論宗。他有一段時間開始研究唯識了,唯識研究以後,最後還是覺得,空宗的法義啊,是他同情的。
抗戰開始,我西游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我們中國在抗戰的時候,導師有到四川去。在那邊有一個漢藏學院,那是太虛大師設的,他在那邊就是碰到那個法尊法師啊,法尊法師是學密的,對密宗很有研究,翻譯了不少密宗的經典。那剛好他們倆個就在一起。這個時候他常常跟法尊法師探討這個空義。這個空宗的法義,中論的部分,所以他對這一部分就有更深的體會。所以他就講哦。
那時,我對於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這幾句話,也是平淡得帶過去,但是內涵是非常深刻的。一個人的思想,會發生很重大的轉變吶,一定有很深刻的影響。這裡他還講到,他對西藏傳來的空宗的這些論著有相當的體會以後啊,他就不滿足於一般的玄談吶。理論講的很通很圓吶,非常高超,但事實上,是不落實際的,最重要一句話是說,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什麼是初期的聖典?就是阿含經。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佛法,是講圓融的。非常玄,非常妙,又圓又頓。問題是基礎的東西呀,不踏實。但是導師他從初期聖典阿含經中啊,體會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這裡。不是只有最玄虛的東西,那個腳不踏地的東西,而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佛法精神就是在阿含經裡面。
由於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於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贊仰。今天這幾句話,大家要思維清楚的地方是什麼?今天要了解大乘的空義,這個大乘的空義要建立在什麼地方你才能真正的明白?要建立在根本的佛法上。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大乘佛法談空啊,中觀吶,是一個系列。唯識是一個系列。真常又是一個系列。中觀的空義啊,是畢竟空,但是唯識認為畢竟空是不了義。他認為這樣會斷滅。他要來一個不空。什麼不空,緣成識不空。偏計執依他起確實是空的,但是圓成識是不能空的,是假必依實。那麼如來藏呢?真心是不空的。如來藏是不空的。佛性是不空的。如果一切都空,那是不了義的。那問題就來了,每一個認為自己是了義,其它不了義,那到底誰了義。為什麼這樣子?中國的祖師判教也是這樣子。阿含經是什麼,小乘不了義。般若經包括中論的這些思想,判為什麼,通教。通教是什麼?通前通後,中間的地帶。唯識呢?變成別教。有別於前面的。它是大乘的不共法。是有別於法源的,它另外有法源。那麼到密教呢,啊,又圓又頓。到禅宗就又圓又頓。中國祖師的判教,是越後面的法越圓滿。所以我們中國最後都講圓融。非常得圓融,不管什麼一件事,他都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呀,都是一樣的大圓融。但是在導師的看來啊,不是這樣子。佛陀說的法,到中觀的五百年到七百年是共法。就是說它的根本特質是一樣的。佛法的與世不同特質是什麼?無常、無我、涅槃的三法印。你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理論都不能離開這個共法。也就是說,離開了這個共法,那跟佛法就沒有什麼相關了。那麼可能跟外道,跟所有其它的宗教,那就會混為一談。所以我們大乘佛法到後面的不共法的部分吶,我們認為是最圓滿,最超越的,但是在導師看來呢,剛好相反,後面這些反而是方便說。不究竟。為什麼方便說?時代背景不同,跟其他外道宗教的一種競爭也好,度這些外道也好,國家政治上的迎合也好,不得不有很多方便。為了攝伏外道或者是畏無我懼眾生,所謂的方便說。但是中國的祖師不是這樣看,他認為後面是最圓滿的,前面是不了義的。那麼導師啊,本來也是在我們傳統佛法的,但是他就有這樣的智慧、慧眼。所以他這裡就講啊:我對佛法的理解啊,發生重大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的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反而就在阿含經裡面找到了根據、根源。也就是我們講的源頭,活水源頭。所以找到法的根本,找到法的源頭,啊,對整個空的思想,尤其是空宗的思想,才有一番更深、更深的體會。那麼對空宗就更不一樣,所以他呢,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贊仰。所以我們吶,從這幾句話就知道,導師從傳統佛法,體會了源頭,深義,回過頭來,他對於空宗思想啊,肯定。那麼這個空宗的思想當然是講中論的部分,就是對龍樹菩薩的思想肯定。所以我過去跟大家講過這個問題。導師他今天為什麼有這麼浩瀚的思想?這麼大的智慧。能夠決擇到這些,因為他把握到一個佛法的根本。把握到誰的精神,把握到龍樹菩薩的根本精神。而龍樹菩薩的這個根本精神最大的表現就是在中論。導師的判別裡面吶,龍樹菩薩也把握了什麼,龍樹菩薩把握住了佛法根本的阿含經裡面的精神。那麼今天我要講一句話,我們今天要學佛,要把法義抉擇清楚,我們要善巧,我們要把握什麼精神,把握導師他把握的精神。你把握住了導師把握龍樹菩薩的精神,把握住了龍樹菩薩把握到根本佛法的精神,那是一貫的。我個人就有這種感覺。如果你能把握到這一點,那麼你對整體佛法的深義呀,你就有智慧去抉擇啦。你也可以找到你安心要修的法門的正確肯定性。這個很重要哦。能把握這一點,你將來在研究這些佛法的法義呀,就很輕松,就有出路了。不會到處碰壁呀,這裡好象是,好象不是,這裡學一學覺得很好又不安心,不受用。不會有這個問題。才會有真正的出路。繼續看講義呵。
三十一二年,時斷時續地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於初期--阿含.毗昙---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的考察。民國三十一二年他就開始講這個中論的講記呵,由演培法師來記錄。那麼這個時候啊,對初期的阿含經跟部派的阿毗昙,這個中間關於空觀的部分吶,他就作很深的研究了。我就講性空學探源裡面,是不是,四大部分,阿含之空,再來就是阿毗昙之空,再來就是研究般若的空,再來就是研究中論的空,導師啊,在研究一個學問吶,是非常的有系統的。
三十三年秋,為妙欽`續明等說,由妙欽記出。這可以名為《性空學探源》。與我另一作品《唯識學探源》同一性質。經過這樣一番考察,對於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確信性空為佛法的根本教義。
這幾句話大家就會看出來呀,經過導師這一番從阿含的空義研究阿毗昙的空義,研究般若的空義到中論的空義要一貫下來呀,他就了解了,肯定了,佛法的根本教義是什麼,就是性空思想。所以一個人的思想啊,他這樣能夠肯定下來,是經過這樣明確的抉擇,這樣深入的研究,這不是泛泛的,這個時候民國幾年?三十二三年,導師民國三十二三年才三十多歲。他的思想啊,已經肯定下來了,他一生呢,到他今年九十八歲,他的思想沒有再轉變,真的是不容易;民國三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導論》為題。
第二,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於‘大小共貫’,真俗無礙。龍樹論以為,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為根源,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
我們過去上過課的人吶,至少有一些基本概念,中觀,中論,就是我們講的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離兩邊名中道。哪兩邊?有,無。大,小。來,去。是不是。生,滅。一,異,這個兩邊吶。那麼好,中觀論的精神,導師就把它點出來。大小共貫。什麼叫大小共貫?我們現在大乘佛法,中國發展的是大乘佛法。我們批評南傳的為小乘。那麼大乘的立場認為小乘是不了義、不究竟的意思,我們大乘才究竟。但是小乘的國家,他說大乘非佛說,你們講那個根本不是佛陀講的。根本不承認你們是大乘。那好了,這個大乘跟小乘就變成相對了。小乘不承認大乘。大乘看不起小乘。這個問題就大了,但是如果你今天研究中論,中觀學,明白了大乘的空義呀,他的源遠流長是從哪裡來。是從根本的阿含經來的。他的根本法義是一致的。那這樣子的話,你會認為小乘的不對嗎?那麼小乘他否定大乘。他不知道大乘空義的源流從哪裡來。還是從根本佛法來的。那如果是這樣子,根本的法義還是一致的,你又為什麼說大乘不是佛說?所以我們今天研究中論,你唯有從探源上知道大乘跟小乘的法源吶,原來是同一個,沒有不同。那這樣子的話,大乘小乘才能貫通。所以這裡就講,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重要精義在哪裡?就是大小共貫。不會兩邊再對立了。真俗無礙,什麼叫真俗無礙?一般的思想啊,俗谛是俗谛,真谛是真谛。我們這個世間吶,五濁惡世,那我們一定要怎麼樣,厭離它,厭棄它,我們要到一個非常清靜圓滿的地方,那個境界去,這個是苦迫的人間,我們要到一個非常清靜的極樂去,是不是這樣子。真跟俗是什麼,兩回事,俗是俗,真是真,真俗啊,是隔閡的,是分隔成兩個階段的。 所以叫厭此欣彼。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此跟彼呀,把它隔開了,好象兩回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我們這個身心是污穢的,是必須要怎麼樣,把它唾棄的,我們要進到另外一個層次去。這樣真跟俗啊,變成對立的,但是如果今天明白中論,中觀學啊,就能真俗無礙,為什麼真俗無礙,一切的真就是俗中顯現出來,離俗沒有真。人間由於無明,由於自性見,我們產生了染著,了解真相,明白真相,你就不再染著,不再顛倒,就超越了人間的染著性,當下就清靜了,清靜是由於污染的捨棄。真是由於俗的超越,所以真俗不是兩回事啊,叫即俗即真。如果了解中論,中觀的思想的話,真俗就不是相對的。真俗就不是互相障礙的。明白了這個,明白了中觀,中論的真正法義啊,就能夠達到真俗無礙。不必放棄人間,不必放棄我們的生活、事業、家庭,人際對待,都能夠怎麼樣,真俗無礙,達到受用解脫。這兩點是不是很重要。我們就要明白哦。我們在大小之爭裡面啊,自己走不出一條路來。真俗的差別性沒有了解以前,把它認為是相對的,要厭離這個,要得那個。那這樣子的話,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一定要死後才有機會,因為這個是五濁惡世嘛。這個身體是什麼,污穢的嘛,都要放棄了,那干脆把地球打破算了,讓他全部死掉就清靜了,是不是。所以大乘佛法啊,講的空義啊,在中論裡面就顯得非常得重要。我們才能真正的真俗無礙。不是要放棄生命。不是要放棄人間。不是要放棄一切的事業。而是在人間,就在生命,在一切的活動中去體會它,無自性而超越它。所以真俗才能無礙。那這兩個重點就非常重要。所以導師就講啊:我們有情的生死,為什麼會有生死輪回?因為我們無明。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不清楚嘛,不了解嘛,不明白嘛,不了解真相嘛。一句話,就無知了。不了解什麼,不了解真理實相。不了解一切法的真面目。不知道宇宙的必然理則。所以在無我中起自性見。染著了什麼,我見、我愛、我慢就來了。這個就是我們一切戲論的根本,就是自性見、實有感,這個就是無明的產物。所以只要你破了自性見,就破了無明一樣。一切戲論就能夠歇下來。所以。解脫生死的三乘聖者啊,體悟同一的法性空寂。什麼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一樣。今天要解脫,同樣在一個法性上解脫,沒有第二條路。哪一個法性?法性空寂啊,這個就是中論要讓你體會的空義,不管你今天是聲聞學者,你今天是辟支佛,你今天是大菩薩,他能解脫,能夠遠離戲論,多是因為體會到了一切法的法性空寂。同一空性。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無我無我所在根本法義裡面,《阿含經》裡面一直在表揚的就是這個,有我就有我所嘛,沒有我哪裡來的我所?所以有我就一定有我所,我就是從自己的根身執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在的哪個我,因為有這個我,就有我的叫我所,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庭、我的眷屬、我的名利就來了。如果沒有我,那有沒有我的?沒有!所以我跟我所幾乎是相連的,所以三乘聖者同樣悟到了法性空寂的時候,就體會到了無我無我所,是從這裡而悟入的,這點是完全一樣的不會有不同。好,如果明白了,無我無我所的三法印跟空的一實相印,同樣的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了,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三解脫門同緣實相。這一點就要大家注意,一實相印就是在講法性空寂;無我無我所就是三法印,三法印跟一實相印是不是一樣?一樣!那這樣的話三乘聖者共證一法性而悟到的都是一樣的,三解脫門同緣實相。什麼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個就是從三法印達到的三解脫門。那麼這個三解脫門看起來是不同,一個談無常,一個談無我,一個體會的是涅槃寂靜,其實看起來三個角度不同,其實體證的都一樣,體證到什麼?一切法的實相即是法性空寂,如果明白這一點。這樣的三乘共空,從三乘的角度來講都體證同一空性,對於從來的大小相爭,可得一合理的論斷。如果明白大小乘原來都一樣,三乘聖者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都同樣體證到這個空義,都一樣的體證到一樣的空性,那麼三法印即一實相印,好,那這樣大小還要不要爭,就不需要爭了,大小就能共貫,今天對空義不了解大小就有隔閡,所以這個能達到大小共貫就是同悟這一個實相,這個很重要,所以導師在抉擇法義告訴我們真的非常清晰的,大小乘為什麼要爭論,不了解大小共貫的地方,不了解三乘同緣一實相,沒有了解這一點而已,了解了你沒有爭論。聲聞三藏與摩诃衍—大乘,一向被爭論著。一分聲聞學者以阿含等三藏為佛說,斥大乘為非佛說,現在流行與錫蘭、暹羅、緬甸的佛教,還是如此。
我們有親近南傳的人都知道,在南傳這些佛教的國家,他們真的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法,根本就不承認大乘的這些法義,到現在確實還是如此。
另外一邊就是;一分大乘學者,自以為不共二乘,斥聲聞為小乘,指阿含為小乘經以為大乘別有法緣。
大乘的學者自認為大乘有不共法,什麼叫不共?就是不同,跟根本的佛法小乘的思想有不同的地方,認為小乘還不究竟、不了義。所以《阿含經》是小乘經典,而認為大乘的不共法是另外有法緣,意思是說跟小乘佛法的法緣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從這一點上不要落入這樣的思想,以為大乘別有法緣,這是不正確的。所以,當你們聽說大乘有不共法,這個不共的意思就是不一樣,不跟小乘一樣的意思,不共就是有特別的地方。導師的判教認為這個不共反而是不了義,法緣怎麼可以不一樣呢?佛法的真理法則有兩個嗎?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性空學探源》為什麼要從《阿含經》,到阿毗昙,到般若的空,到中觀的空?了解它的一貫性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導師要我們明白、要注意的是“共”的部分,後期的不共的部分,反而是不了義的方便說,這點大家要注意!後期自以為圓融者,他認為大乘的不共是別教,或者是鈍教,或者是圓教,那才是最圓滿的。這個觀念剛好相反,這個問題大家如果有深入法的去探討,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問題,你們一定會發覺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導師就指出來:如唯識學者到性空,《般若經》的性空,到中觀的性空還是共,到唯識就不共了,注意聽,所以這裡就講:如唯識學者,在“愛非愛緣起”外,別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緣起”。
不共法就出來了,這個後面因為內涵會解釋,我們暫時不解釋內涵,先知道這個主題就好。以為菩薩所怔的法性空是聲聞所不能怔的,所以這一份的大乘學者就認為怎麼樣?小乘但證我空,沒有證法空,只有大乘才能真正的證入法空。這一點認為是超越小乘學者的,這個是唯識的思想,在中國的台、賢、禅、淨,在大乘法中還自以為勝他一層,何況乎小乘,台是天台,賢是賢首,天台跟賢首都有判教,中國最興盛就是禅宗跟淨土。所以他舉出台、賢、禅、淨,不管是哪一派哪一宗都認為自己是超越其它的,比別的法還高一層,何況是小乘法。同樣,大乘法還自以為比較高、比較圓融,何況對小乘法,是不是會更貶!認為是不了義的,所以導師把這個現象舉出來。這樣,對大小的同源異流由於宗派的偏見再也不能正確的把握。
我們不管是大乘、小乘同源,其實法源只有一個。但是,由於過程、流變就產生了分歧,叫異流;思想有不同的闡揚解釋就變成異流。好,每一個人站在自己中,自己總是高的、超越的、比別人高一等的,別人當然比不上,這個叫做宗派偏見!有了這個宗派的偏見,就不能正確的把握住這個法的根本。今依龍樹論來說:三藏確實都說無我,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三藏經典中,尤其是初期的這些根本法,確實在談的都是在談無常、無我,重點都在談無我。那麼大乘都在談空,空跟無我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不一樣那就有差別。所以導師在解釋:本質上無常、無我在否定我跟我所,破自性,實有自性。那麼大乘的空也告訴你:一切法緣起如幻非實,也是在談無常、無我,一樣。所以本質上談無我的根本特質是一樣的,性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導師就解釋: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
三解脫門也是一樣,空解脫門,無相,無願。雖然有三解脫門,只是入處的方便不同。大乘是從空門入不生不滅,在三法印裡面就是涅槃寂靜部分;三法印是無常,體會無我才契入涅槃;那麼大乘的空門是直接契入不生不滅,就是直接契入涅槃!是一樣的。以小乘來看:一切法講我們的身心五蘊無常變化,是生滅不停的,由於生滅不停,所以沒有一個永恆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從生滅的現象來談無我;大乘是從空門入,直接體悟不生不滅也是在談無我。所以一個是從生生滅滅的現象下手;一個是直接契入法性的不生不滅。這裡導師就講: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
這個很重要!在根本佛法的時期,是從萬法回歸到身心來,從身心的當下生滅的現象,去了解它的無常、無我、非實證入寂滅。大乘是從空門入,直接看到一切法的如夢幻泡影、非實,契入不生不滅故無生。生的不實在,生的不可得,生的非實直接契入無生,所以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部分。那麼這個小乘的講生滅,跟大乘講不生不滅是不是同樣的一個特質?“緣起性空”的佛法真義,啟示了佛教思想的發展的實相,緣起性空這個是根本法,我們佛教的一切思想發展,真相就在這個地方。
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於緣起的無常無我,既體見緣起空寂的。所以緣起甚深,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所以緣起被稱為“空相應緣起”,被贊為“法性法住法界,”不管是從《阿含經》的根本理念談甚深緣起,萬法生滅流變是緣起生滅的一邊,我們已經很難了解了。透過緣起法義的了解,可以了解因果之間有它的必然理則,這個就是緣生的部分,已經很難了解了,所以認為是甚深的。那緣起的另一個面呢?生起的當下就已經注定必歸於滅!所以,緣起的還滅這一邊比緣起生的這一邊更甚深、更難了解!緣起有個重點就是空相應緣起,要講緣起一定要跟空相應,就在講空嘛!什麼是“法性法住法界”?就是緣起的這個法,本來就這樣。在這個法界裡本來就是在這樣子,法爾如是的意思。那麼這個緣起法是不是誰發明的?不是!是本來法界就這樣子。不管是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緣起法的法則都是本來如此的,本來就安住在法界,就這樣子的。所以緣起法不是誰發明的,是佛陀創覺的!什麼叫創覺?就是第一個發現的!宇宙中一切法,緣起緣滅的這個理則叫緣起法,有佛沒有佛都是這樣子。佛陀悟到了這樣一個必然的理則,體證到宇宙的真理,才能夠解脫、超越、不執著。所以,這個緣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本來如此的意思,有佛出世無佛出世都是這樣子。
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這個緣起法是什麼?就是一個理則!這樣的一個理則就是宇宙的真理,體悟宇宙真理的人你就解脫了,就叫覺者。不明白這個宇宙的真理叫無明,了解了宇宙真理就知道它本空,不會執著於實有自性見。這樣的緣起法如果能明白,跟佛陀一樣的有所體證,我們跟佛一樣能解脫。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緣起法是宇宙中本來的真理法則,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它必然是如此的,這樣的真理法則是不是哪一個人的、哪一個宗派的個人專利?不是!它是法性法住法界,法爾如是的。只是眾生無明沒有辦法了解,看不到體會不到,所以我們叫無明。今天透過佛陀的覺證,他用什麼方法來體會告訴我們,我們也照他的方法去觀察,從身心、從萬法去觀察,一樣的可以發覺這個真相。所以,真理法則不是哪一個人的專利產物,注意聽!是法爾如是的,普遍存在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定都是這樣的,這個才叫真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樣的緣起真理法則是不是只要有明白的人告訴你,你也依據他的方法去體證,是不是一樣體證得到?不然的話這個真理你還學什麼!佛陀的慈悲就是在這裡,他發現了真理他解脫了,他不再落入生死煩惱痛苦之中了,他超越了,所以他才告訴我們:他怎麼樣悟到,用什麼方法去體會到,他只是在告訴我們這個!所以我們也照著他體悟的方法去實踐、去證明,一樣的可以得到。那這樣的真理法則是不是無私的?是不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必然如此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今天因為無明、不了解真相才要學法嘛,學什麼法?佛陀悟的法,佛陀用的方法!我們也照他的方法一樣可以體會得到這個真理法則,可以解脫,不然我們哪裡有機會!如果某一個法是個人修來的,個人特別創造的:我有,天下都沒有。那你就要求他了,就傳你一個其它的就不傳,請問:真正的法會只有傳一個嘛?宇宙的真理法則,它必然如此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一個善知識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指導你,你一樣可以看得到,一樣證明得到,不然學這個法要學什麼!我們以前在讀書學物理,學化學,學自然,我們是不是要試驗?好,H2O等於水,如果真的把那個分子H2O的量加在一起,實驗一看出來真的是水。它是可以證明的,這個公式不能亂寫的,它有必然性是不是這樣?佛法也是一樣,我們要解脫、我們要受用一定有它的必然性,沒有找到那個必然性是不可能解脫的。佛陀悟到後他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顛倒?用什麼方法?透過什麼樣的體證可以體會到真理法則一樣可以解脫?這個叫緣起法!明白了法性法住法界的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迷信,要找的理論方法知道了,我們只要照方法去實踐,每一個都體證得到這才叫必然。
我今天為什麼對大家一直鼓勵,只要你們學到真正的正見,必然在生命中一定解脫,一定受用。如果不是的話你學的法有問題。我們的佛法偉大,是真的偉大,為什麼偉大?因為人人學人人解脫,這個才叫佛法的偉大!而且這個解脫是讓你親身證明的,不是人家來印證你們。今天在學堂上給我們一個公式,去試驗果然出來就是這樣子。就是象這樣一樣,學佛也是這樣,這裡面沒有神秘,沒有秘密,沒有不可宣談的。我們看佛陀的時代,他的弟子為什麼每一個都證阿羅漢?每一個最少還有初果!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出了什麼問題?佛陀指導他的弟子沒有秘密,他只是把真理現象告訴你:就是這樣子,我的方法就是這樣子,你試試看你也一樣可以得到。但是想想看,佛法的流傳中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叫流變!幾千年來變化太大了!很多東西都混進去了;很多外道思想也來了;把究竟的變成不了義,把方便的變成究竟。最後我們找不到路了,法變成秘密了,私相攝受。佛陀的法會私相攝受嗎?佛陀的法恨不得天下蒼生每一個都解脫,哪裡還有秘密可言!但是今天佛法我們聽不到正見,所以我今天看到導師的論著非常感動:導師把這些法都厘清了,讓我們看到源頭,看到真相;讓我們每一個人把握到正見,每一個人都受用,所以我內心無限的感動與感恩,今天才要跟著導師的腳步走,把真正的佛法真義能顯揚出來,這裡沒有秘密。把這個法的真相搞清楚了,每一個人學每一個人解脫,這個才是佛法偉大的特色,絕對不是信者得永生,不信下地獄,沒有這個道理。講到這裡我就會很感動,為什麼?因為導師抉擇這個法太重要了!今天沒有透過導師這樣智慧的抉擇,我們迷迷糊糊不知道走了多少劫。所以希望大家上這個課要用心,把這個法體會到,不但自己能受用,還要利益我們身邊無限的眾生,都可以利益他的。我以前跟這些同修講過:有一次去散步的時候,想到一個問題我就笑了,為什麼?佛法這麼偉大,有那些祖師的承傳,了不起一代傳一個,好像很秘密的樣子。傳到我們中國已經過了多少年,才傳了幾十個,請問:如果這個法是這樣,各位在座我們有機會嗎?一代承傳至少幾十年,幾十年只傳一個!那我們有份嗎?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學到真正的法!我們什麼時候能有解脫的機會!只有祖師能夠傳得到,請問:佛法真的是這樣子嗎?我看到導師的法太歡喜了!這個法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於我們的無明不能發覺而已。只要一個明白的人指點,每一個人都看得到,每一個人都體證得到,是這樣的無私,真理是普遍的是必然的,哪裡是少數人的專利呢?
我們佛法到今天會走入滅亡之路!在印度佛法是滅了,就是這些流變而產生的。法的普遍性,法的必然性都沒有彰顯出來,變成個人的利益、個人權威了,完了,佛法就完了!所以今天我們學這個法的重要,只要把這個法義抉擇出來,普天下的蒼生都能學都能悟,這個才是佛法偉大的地方。所以各位要注意:今天講這些法,為什麼帶著一種啟發?推翻過去思想的一種觀念力量,因為那些觀念是錯的,不把它修正、不把它厘清繼續的禍害千年,眾生哪有見天日的一天!哪一個人能悟到!為什麼我們的佛教到今天最後無奈——我們眾生沒辦法,業力深重,只有等人家來救度,只有等往生,佛法是這樣子嗎?
當我看《雜阿含》的時候我很感動,佛法的時代,包括外道來請教佛陀問法,有的第一次就得法眼淨。佛弟子們在佛的面前請法,一次的開示很多人見法,很快的就證了阿羅漢,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是?各位你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我今天這麼感動導師?他做了什麼亊一般人不了解!今天學這個法的重要,我故意在這裡講讓你們明白,是真的非常重要!沒有導師的睿智跟抉擇,我們今天看不到真相,大家要明白!我講這些只是要大家知道這個法重要到什麼程度,我們真的要很用心的把這個法體會了,真的人人能解脫受用,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好我們繼續看講義:一份學者重視事相,偏執生滅無常與無我,一份學者特別重視理性,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這才互不相諒而尖銳的對立起來。
所謂的一份學者,導師是很客氣了,他不能把小乘的歸納為一類,只是說一部分重視事相,很執著這個外表的現象,現象就是生生滅滅。所以一定要在生滅的無常上去體會無我,從生滅的現象才能體會到無常、無我;那麼另一部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是講大乘的學者,前面的一分學者是在講小乘的學者。一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直接契入無生,那兩邊其實都沒有錯,只是偏於一邊。有的重視事相,有的重視理性,這樣互相的就不諒解了,變成尖悅的對立了。導師只是把這個觀念重點提示出來,問題在哪裡?他們同源而異流,應該怎麼樣是共同的教源,由此不即不離的相對性,由於偏重發展而弄到對立。
所以各位我們今天學中觀就很重要,不能偏重一邊,真正懂得中觀的人是離兩邊名中道,會不會只有注重事相,不注重理性呢?只有注重理性不注重事相呢?不會!所以中觀的重要就是要把兩邊大小共貫,讓真俗無礙。舉出了前面這些學者的偏頗,讓你們明白中觀的重要,惟有透過中觀的思想才能夠把大小的尖銳對立化解。也才把真俗無礙的內容彰顯出來,那麼中觀中論的重要性就從這裡凸顯。本來初期的大乘經,如《十地經》以悟無生法忍為同於二乘的,初期的大乘經典蠻多的,這個《十地經》是其中之一,那麼《十地經》裡面講的悟無生法忍為同於二乘的,無生法忍是什麼?大乘經來講叫做八地菩薩嘛,小乘來講就是阿羅漢,同於二乘,不管是八地菩薩還是阿羅漢他體悟的是什麼?就是無生法忍。《般若經》以無生法忍能攝二乘智斷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來證明大乘的現觀,這是《般若經》的部分;
《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頌明佛身等,都確認三乘聖者成立於同一個理證——就是法性空寂。哪裡如執小執大者說?不管是《大般若經》裡面,或者《金剛經》同樣都是講般若的部分,體證無生法忍。其實體證的是什麼?是同樣的一個法性空寂。所以我們今天講八地菩薩跟阿羅漢境界其實是一樣的,都證入無生了,無生是不退了。如果明白了,你怎麼還會說大的小的問題,哪裡有這個問題!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阿羅漢跟八地菩薩原來是同一證境界,那才會有爭論。所以《中論》的抉擇《阿含經》義;《智論》的引佛為長爪梵志說法,《眾義經》偈等來名第一義谛,不是呵斥聲聞,不是偏贊大乘,是引導學者復歸於釋尊本意的運動。
今天我們學《中論》,《中論》裡面很多品,其實是在抉擇《阿含經》。導師在另外的論著中有提出來,比如說第幾品、第幾品,跟《阿含經》的某一經某一經是一樣的。所以導師對《中論》的研究很深,知道《中論》的法緣就是《阿含經》。重點闡揚《中論》跟《阿含經》的共法,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第一義谛,真正的究竟法義就是第一義谛。他用《中論》來抉擇《阿含經》不是在呵斥聲聞,也不是在偏贊大乘,是要引導我們這些學法的人,能夠去體會到歸原到釋尊的本懷呀!透過《中論》的抉擇讓我們明白《阿含經》的深義,那我們了解《阿含經》的深義就不會呵斥小乘是不了義了,不會的。了解小乘的法跟大乘的法原來無生法忍都是共的,那這樣就不會去呵斥小乘,也不會自以為大乘了不起了,不會。這時候呢,我們才能回到佛陀真正的本懷的地方。有的不了解,以為《中論》是在宣揚大乘,在破斥小乘,不對。《中論》在大小共貫,把大乘跟小乘的隔閡把它貫通,了解它的一貫性一致性,這個大家就要明白。惟有從這樣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呀,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的遺失釋尊本意的亂說!
大家到這裡應該有一分明白:如果今天能把《中論》的法義研究得清楚了,我們就可以抉擇了:原來大小乘它有分化的過程,透過部派佛教以後怎麼分化,大乘的思想怎麼演變出來的,就知道:原來在這個流傳的過程有了流變,就是畸形發展,失去了原味了,有一些發展偏頗了。這個過程中,把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本意給扭曲了,解釋錯了。所以這裡講亂說,如果你抉擇得清楚,就不會隨著後面以為越來越圓滿的,你就不會跟著它跑。所以;中觀學能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
中觀中論的重要這裡就顯出來了:佛陀一代的實教,他真正的本懷跟教義是什麼,才能夠讓那個真相襯托出來?也就是說透過中論或中觀的這個了解,我們才能找到法的根本就對了,真正的根本法是什麼,佛法的真相是什麼?能有助於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這是怎樣值得我們尊重。
從中觀中論裡面才能看到佛法的真相,也知道佛教發展史,它的流變過程我們才能明白、知道它的重要。我們今天研究中論跟中觀的重要到什麼程度!現在佛教界,普遍沒幾個人真正研究印度佛教史,把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流變都把它抉擇出來。印度佛教為什麼會滅不是沒有原因的!佛法這麼偉大,偉大到它滅掉,請問: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啊!為什麼會滅,幾個人去研究?
我們中國承襲了印度佛教的思想,承襲的思想是印度什麼時期的思想進來的我們有沒有搞清楚?我們接受印度佛教思想來影響我們中國佛教的發展,接受的是印度佛教的的某一系,某一個思想,我們了不了解。這一系的思想在印度的流變中,最後跟滅亡有什麼關系你們知道嗎?也不知道!只是說它偉大、圓滿、第一義,認為最圓滿的第一義最後為什麼會滅亡?注意喲!這個是一個問題。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它融合了中國文化,就有自己另外一朵花出來了。唐朝是最興盛的時期,到宋、元、明、清以後,慢慢到清朝幾乎要快完蛋了,為什麼會完蛋?因為印度的佛教演變最後會完蛋的原因跟我們中國的原因盡然是一致的,中國佛教會不會完蛋?如果照著傳統的方式必然要完蛋!因為印度已經經過一次了。中國雖然有一個時期的興盛,那是融合了中國的文化,但是久了呢?還是走印度佛教發展的老路,最後的歸宿還是要一樣。所以到清朝的末年,就是導師的那個時代,太虛大師那個時代,整個佛教變成什麼樣?你們要看看那個記錄就差不多知道中國佛教了。所以歐陽竟無出來發展唯識學;太虛大師出來改革佛教;印順導師厘清這些思想流變,目的就是要救佛教。所以他們在做的事情,不是為個己一宗一派的利益喲,大家要注意喲!是站在整體佛教興亡的那個關鍵點來抉擇這個佛教,怎麼樣厘清它的流變,找出它的病因,怎麼樣真正的把整個佛教扭轉回來,而真正從根本上去治療。一般人不了解,不了解象太虛大師,導師他們的用心是用在什麼地方。
他不是為個人的利益,他不是為某一宗某一派,他看到是整個佛教的興亡。他做出這麼大的貢獻,把一生的心力投進去研究這些目的是什麼?要厘清佛教歷史格言中的流變!找出它的病因,然後怎麼樣的去把根本來治療。
所以我們不知道導師他所圖者是什麼?他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談到我所圖者大,這個“大”字不是站在一宗一派個人的利益,為整體佛教千秋萬世的流傳如何興盛起來,找出它真正的病因跟病源。我們一般人生病也是一樣啊,有治標有治本,治標的結果眼前只是暫時的,一時的興盛,而骨子裡的病是沒有好的,必定還是要滅亡的。導師不是在看眼前的利益,他要找出佛教發展一兩千年來真正流變的原因在哪裡?真正讓它滅亡的道理是什麼?查出真正的根源。所以他才投入一生的心血,七十年默默的一直無私的奉獻,為法的抉擇。今天多少人不了解他的用心,還在誹謗,認為他是學者而已,他是學者而已?真正在談境界談內涵很少人看懂的。我個人非常的贊歎他的精神,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了解,這裡一點點的“我”的形象都沒有,真的是達到了無私無我的境界。大家如果明白,應該在導師的論著中要多用一點心,你們可以學到真正的法,會看到真相,你們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的解脫受用,很重要!
(自序)三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於理性,偏於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為佛法是真俗無礙的。
前面這一段重點在提示大小共貫的問題。這一段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真俗無礙。我們現在普遍社會上,不是佛教徒對我們佛教有很多誤解,這個誤解也是從我們佛教的形態上來判斷的。他認為學佛的人只談那些道理,然後呢傾向於厭世了出世的。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對法有了解的佛弟子,一定不認同這樣的看法,為什麼?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啊,真正的佛法是真俗無礙的,哪裡是偏於出世跟消極呢!不是。什麼是真俗無礙?這裡就講:真俗無礙,是生死即於涅槃,世間即於出世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真俗無礙,不是離開我們的生死而有涅槃,不是離開世間有一個出世間的法,不是的。所以導師就解釋:獨善的、隱遁的,甚至不樂功德,或者是不想說法的學者,沉醉於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這一部分在談什麼?這是自了漢的部分,有一部分的人啊,獨善其身,喜歡怎麼樣?隱遁!他不喜歡外面的一切的萬法,人事跟娛樂他不喜歡這個。比如說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他境界很高,但是他喜歡修頭陀行,他看到女眾是很感冒的。他喜歡什麼?獨善其身!請他說法,他說人家不喜歡聽,他也不想說法。自淨其心,在那邊清淨、安然、自在,這是他喜歡的。所以這裡導師就講,沉醉於自淨其心的涅槃,他不重視我們大乘法講的自利、利他的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他不重視這個。如果是這樣思想的人,世間跟出世間就變成什麼?隔閡、隔別了,這個是在講什麼?自了漢!他重視的是自己身心的那種解脫,那種和樂自在,那種解脫的自在。我們在講就是自淨其心,就這一部分。他沉醉在那個地方,那這樣世間和出世間就相對了,隔閡了,導師就講;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了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釋尊那個年代,整個社會的思想風氣不是只有佛教徒這一部分,本來就有婆羅門教,就有六師外道,整個社會都是在那種氣氛之中,厭離出離。我們以前上《解脫之道》大家都知道,那六師外道在講什麼?這個身心,把它分成物質的部分跟精神的部分,物質束縛精神,所以物質的這一部分要把它磨,磨到它沒有能量來控制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精神——它代表一個叫我的東西才能超越,所以都在講厭離。初期的佛法也有這樣的傾向,所以有不淨觀,種種的觀察人間不好,我們怎麼厭離它,厭離才能超越,這個是早期的。那麼佛陀在那個風氣的社會中,他也沒有辦法不針對那個時候的風氣,去適應、去度化這些人。所以導師就講:釋尊他的正覺內容其實是什麼?是有大乘風氣的,不是只有自了的。但是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是這樣子啊!是苦行的時代,是厭離的時代,也受到了這樣的整個風氣的影響,使我們佛法有一點被歪曲了,沒有辦法展現出佛陀真正的本懷。所以;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而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
後面的一分學者就是講大乘學者了。佛法會演變最大原因是什麼?剛開始是少數人,能夠出家跟佛學,但是解脫這一條路,是普遍眾生都需要的,不是少數人去跟佛學,其它的人就不需要了。如果是普遍所有的生命、所有眾生都需要,那它的發展必然會普遍到社會的每一個層次。人家都需要,不可能只有少數出家人才能學法,是不是這樣子?那麼我們普遍大眾都需要的話,我們有沒有辦法每一個都去出家?每一個去修厭離、修苦行都不可能。那麼如何應普遍大眾的需要?如何讓大眾也能得法也能受用?當然就要抉擇,不能永遠用過去那個厭離啦、苦行的那一套,不能執著在那裡。所以有一分學者就出來認為,只有厭離、只有苦行那是不對的,應該要到入世裡面普遍大眾都能受用的,一定要怎麼樣?佛法有真俗無礙的一面要把它彰揚出來才對,如果有這樣的法真俗可以無礙,那是不是我們普遍的眾生都能學、都能解脫?所以佛法會從消極的厭離,變成大乘的普遍大家受用,這是必然需要的發展,這個也是符合緣起法則的。所以,後期大乘的發展就變成真俗無礙的理論,就是從這裡來的。關懷眾生自他依存,不是只有個人的,導師這裡就講,真俗無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恆真。而真又不礙俗。
解,就是理解法上來談,我們人間的柴米油鹽,人事對待,這個叫俗事嘛。那麼真理就是這些現象背後的必然理性,要怎麼樣的在世俗的一切現象上去看出它本質的真。所以必須與這些俗事的上面來了解它的怎麼樣?真的部分!是理的部分。好,體會到這樣的真理,又不會妨礙我們一切世俗的活動跟作用,理解的部分要先達到。那麼行就是實踐,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的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證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
我們在行為中,怎麼樣去達到真正的體證到明白,我們講六般羅蜜、講度眾生,那麼我們都知道要福慧雙修嘛是不是?世間的福智、一切事相你都要去做,在這樣的事相中才能體悟證入所謂的真性,而真正體會真性的人,就不會認為我已經體會了,人間什麼事我都不要干,不會的。他不會偏廢世間的福智事行,這個就是不容易。很多人對理論法上有一些了解,啊一切法無常,所以無我嘛,一切緣起所以是空嘛,撥無因果了,落斷滅了,什麼都不要了。那不懂得真俗無礙,也不懂得真正法的本意,那是完全偏駁了,即俗而顯真,明真而能即俗這個才是無礙,如果偏於一邊那就不懂法了,沒有真正的明白。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理性的這一邊,他只是執著在事相,以為有為功德、做福報,我有功德、我得什麼好處,那個是對事相上的執著,不懂理的超越。好,有的人對理上有一點明白了,認為這些都是什麼如幻,非實,什麼都不做,這個都不是真俗無礙。真正懂得真俗無礙的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事理不二,不會偏於一邊的。因為明白理,事才能圓容、明白,事能實踐才能體證到法的真實性,它是相依相緣而不相礙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契入事理不二。一個人知會講不會做,那個不是真的懂,傻傻的做也不體悟法的本質,那個就是有為功德,而不能體證涅槃,這也很重要!我們必須事理都要清楚,理論要明白做得到,理跟事沒有障礙,這個才是真正的事理圓容。我們今天如果學中觀,學中論,就知道什麼叫事理圓容,明白了對於我們的事行有幫助,對我們的理證也有幫助。所以中論中觀非常的重要!我們將要在這個主題上來探討。這個課上完我想大家都能夠明白,希望大家多用心!
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契悟真性,也沒有妨礙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這是一個緣起中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眾生執著於世俗的一切法為實有,而不知道一切法空、無自性。那麼談到空性,很多人就偏空,不了解真正的真俗無礙,那麼就會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以為一切都如幻非實,那麼就把世俗的一切都放棄了,這個是不對的。所以重點要告訴我們:今天體悟了真性,了解空性真俗無礙,不會放棄人間的一切福智事行。
“因為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就是因為知道一切法無自性,才能緣起,才能成立因果法則,正是由於我們能不執著的去利益一切眾生,才能成立如幻的緣起。因果才能成立。這樣子才叫真俗不相礙。不然的話真是真,俗是俗,如果它是兩回事的話,那麼俗就不能到真。如果我們是世俗的人,我們是煩惱的眾生,那永遠是煩惱的眾生,不能成為解脫的聖者。因為真俗能無礙,我們凡夫才能成就,才能解脫,這一點很重要!不要把真跟俗分成兩邊不相關的,那樣我們怎麼修也沒有用。所以了解中觀中道非常的重要!我們才能世俗之中去體悟空性而超越它解脫。不是離開我們的一切萬法,而另外有一個空性可得。所以這裡就講,
“依中觀者說:緣起法是相依相緣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
我們過去有上緣起的人都知道,緣起法是講一切法的相依相成,緣起的本身就是條件的組合,緣起的就表示不是有自性的,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不變的、永恆的、獨一的。那麼緣起的就表示什麼?沒有實性!緣起的是一切法條件的組合,相依相緣而相待。所以只要是緣起的,就表示它是無自性的。好,因為無自性一切法才能夠組合,也就是因果宛然。如果是有自性,自有、自成就不需要組合了。只要是緣起組合的就不是自性的。所以緣起無自性,無自性因果才能成立。所以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緣起法是相依相成無自性的,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這幾句話已經把我們佛法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跟理論說出來。所以了解空性無自性才能成立因果。這一點一定要很注意!不然的話以為空就撥無因果,那就錯了。因為空才能成立因果。啊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即依空的緣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
啊!這句話跟上面這兩句話合在一起就是佛法的心要。“依空的緣起有”,我們現在的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當下就是緣起的有,緣起的有就是空,所以說依空的緣起有,就是在講一切法的當下。“安立世間事相”,一切法的當下是不是千差萬別?這個就是世間的事相,今天如果一切法不空,它不會產生千差萬別,因為空所以現起的一切都是緣起的有法。那麼緣起的有法,就有千差萬別的事相。好,“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我們就在萬法的緣起相之中了解它的無自性空,這個就當下可以顯示什麼?一切的非實,一切的非實有,緣起如幻,你就不染著而超越了世間的束縛,所以叫出世。我們要是不了解空跟緣起的相依相緣,那麼我們就要厭離萬法,想要找一個出世的另外的一個清淨的地方。但是如果了解緣起有的當下即空,當下即不染著,當下即出世。所以我們很多人不了解,我們到底要厭離要放下的是什麼?我們活在這個人間,我們有身心,有五蘊六處的功能,我們要接觸萬法,接觸一切的人,人事物時時刻刻都在相待相緣中,沒有一刻可以離開的,那麼如果我們今天說要厭離這些,那我們要到哪裡去?所以真正要厭離的是什麼?是對一切萬法的實有感,也就是萬法的自性見。我們對一切法,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它是剎那剎那即生即滅的,沒有一法可以永恆常住的,那你對哪一法會不會執著,會不會去占有?沒有一法能永恆常住,因為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緣起的必是什麼?剎那剎那生滅不住的。既是剎那剎那生滅不住的東西,或者是一切法,你能住嗎?你能掌握它不變嗎?如果它根本本來就不住,你要住也住不得!明白這個的話,你的愛染,你的取著有意義嗎?比如說我們的身體,你叫它不變可能嗎?你叫它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可能嗎?你很愛、你很執著,但是請問你把得住嗎?你留得住嗎?看清楚了緣起的即生即滅,生滅是剎那不住的,沒有一法能停的,何況我們的身心?身心如觸萬法皆如此,身心找不到“我”可以住,找不到一個永恆的可以執取,那這個是什麼?是無常法、是緣起法!這個是如此,外在的山河大地跟一切萬法不是也一樣嗎?所以這裡簡短的這兩句呀,其實已經把佛法的一切心要在這幾句裡面已經講完了,我們認為有一個“我”實在的、永恆的、不變的,生生世世來來去去的那個是什麼?那個就是我執我見那!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當你觀照自己的身心,物質的色,當然它在變化很快大家都感覺得到。那個心精神的部分,我們以為它是永恆的,那是更顛倒。物質還有一期的安定性,心靈是剎那剎那不停的變化,把它當作是永恆的那是更執著了。好,如果是色心二法皆無常,皆是緣起法,皆是剎那不住的,那麼什麼“我”?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看清楚了,緣起的一切法本身就是無自性,本身就是非我。能當下明白,當下我執就破,內的身心,外的一切萬法,“我”不存還有“我的”嗎?
我們今天會痛苦煩惱,是因為有我,我們會生死輪回是因為有“我”,這個“我”在這幾句話就讓你明白了——自性見。那麼這裡講的無自性如果明白了,自性見就破了,我執就破,這個就是重點!導師在寫書啊,短短的幾句話,非常的重要!非常的深刻!有時候我們學了很多的法很多的理念,回歸過來就在這幾句話中,一切都把它倒盡,這裡很重要!??
“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解在行之前,那解就是知見、就是觀念、就是了解。我們從過去以來一直重什麼?重知見的修正,所以我們一直在上課,一直在說法,目的就是先有正確的解。就象過去大德講的,重在知見不重行理,行理就是後面的行,解是在行之前。我們今天能從緣起的知見去了解無自性的深意、了解空,也知道真俗無礙,這樣的理解以後啊,我們才能真正的起真俗相成的無礙心。為什麼先解而後行?我常常比喻呀,說我們常常用電腦,電腦的功能,就是從它的裡面的程序產生的作用。我們這個身體就象一部電腦,我們裡面有一套程序,那個程序在主導著我們的行為,問題是我們無始以來自性見、我執、無明作祟,那我們受這樣的觀念的左右,我們才會起顛倒起染著,造業而生死輪回嘛。那麼裡面這套程序知見如果沒有修正,還是照原來的模式,你怎麼用功能還是一樣,那個無明不破,觀念不轉化,你行為怎麼能修正呢?因為行為是從知見來的、從觀念來的,所以一定要先把我們裡面錯誤的程序怎麼樣?把它修正,那如何修正?就是要上課,讓你知道我們觀念錯在何處,什麼叫我見我執?什麼叫自性見?從哪裡來的?這些都不明白名叫無明。
好,我們慢慢知道了錯在何處,經過觀察確實我們犯的是這個毛病。真的明白了,好,加上緣起的正見,正確的程序開始輸入,我們錯誤的知見把它洗清了,正確的知見進去了,這個叫建立正知見。如果我們的觀念完全肯定接受了,那我們的行為,需不需要刻意的去要求?因為我們的行為是從知見來的,知見正了,行為會錯嗎?那大家就知道了,建立正確的知見有多重要,因為它會修正我們的行為。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改變我們的知見,而不是用行為來壓抑我們自己。如果裡面的程序不轉化,你用勉強的,用戒律,用規范,強迫它去執行某一種行為,雖然能夠把它暫時的壓服,但是內在的程序如果沒有轉化的話,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如果一個人真的明白了,我見也看到了,無明也了解了,正確的因緣知見也建立了,是不是他的思維模式是隨著正見在轉?
所以我們八正道為什麼第一要正見,第二才有正思維,沒有正見哪裡來的正思維?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的思維模式呀,是隨著我們的知見在轉。好,正見建立了,那思維模式就是隨著正見在轉。比如說我們今天學緣起法,知道緣起無自性,那我們的思維就隨著緣起法來轉,任何一件事情來都用緣起法去思維。那這樣子的話,是不是整個思維模式就不同?思維模式不同再來是什麼?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就會斷淨。所以八正道第一正見,第二正思維,再來就是要有正業,正命,正語,這些都調正了,自然觀念就正確了,叫正念。那有了正念以後,思維模式都跟法相應,慢慢心理那些雜亂的因緣沒有了,顛倒的因緣沒有了,痛苦煩惱的因緣沒有了,那就是定,那就是如如不動,本來就不動,所以叫正定。那這樣的八正道都圓滿了,就解脫了。所以第一為什麼是正見?啊就是如這裡講的,先有正解才有正行,就是在談這個。所以我們今天學緣起正見的人,很快在生命中會起正見起作用。我們談到這裡呀,幾個重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今天佛弟子人人在修行,但是觀念不同,學的法門不同,每一個人的受用就不同。很多人都認為怎麼樣?八萬四千法,法法都是可以解脫嘛,歸圓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麼,其實是這樣子嗎?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死根本是什麼?是無明啊,是我見我執,就是自性見實有感。今天如果不是要破無明、破自性見、破我執,那會不會解脫?我們今天認為有一個我,永恆的,來來去去的這個跟外道一樣的,佛法跟外道的不同就是在這裡。這個就是佛法的特質。
佛法講無我,講無常,講涅槃。外道呢?認為有主宰,有上帝,有我,有真我,有梵我,有大我,佛法處處就是破除外道的我執我見、自性見。內在的我反射到外面就是上帝啦,我們修行就是在破這個自性見,我執不破沒有一個人能解脫的。好,今天如果我們沒有把握這個佛法的特質,反而認為我們有一個大我,清淨的我,我們要永恆存在的,不生不滅的,那我請問你:那個我執破得了嗎?那個無明破得了嗎?所以我一直強調知見的重要!正知見是緣起正見,緣起的就是無我,緣起的就是無自性,就在破這個根本我見我執,
所以過去我常常跟同修講,緣起兩個字,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講,但是內容盡然不同,這個就是我們要抉擇的地方。同樣講緣起,盡然內容是不一樣的,緣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才叫緣起。最後變成自性緣起的話,那叫做緣起嗎?這個很簡單的一定要先把握。沒有透徹的把緣起知見厘清,我們落在自性見中還在談緣起呢,這個要注意呀!所以菩薩入世利生,門門都是解脫門,有無礙解,又能真正的做到無礙行,才能做真菩薩呀!今天如果我們知見都沒有建立起來,哪裡來的無礙行?如果你沒有無礙行,你能夠處處真的作菩薩嗎?我們很多人認為,我們生生世世來做菩薩就對了。那我請問你:你憑什麼來?你能自在嗎?你自己都不自在,你能做菩薩度生嗎?所以前面必須“先得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這樣子菩薩入世利生那,門門都是解脫門。”為什麼門門是解脫門?無礙解有了,無礙行有了,哪一法能執著?法法都透達空義,法法都與空相應,與明相應,這個時候叫做門門都是解脫門。
“所以;緣起法是‘處中之說’不偏於事不偏於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差別。”
了解了一切事它的無自性緣起,法法無礙,那麼,對於它的理性,我們就知道了它是空性。那麼空性跟事相不是兩回事,所以不會偏離一邊。我們看到千差萬別的事相,那麼千差萬別中一切法都是什麼?都是法性空寂,所以每一法的理性是平等的,是沒有相礙的。好,知道一切理性空性,都是平等平等無差別的叫理性一如。好,知道一切法的理性沒有差別,那麼一切法千差萬別的事相就沒有障礙。“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
事相跟理性都是同一個緣起法,這個很重要!所以緣起必是談兩邊,一邊談事相,一邊談理性,事與理同在一個緣起法來展現。那麼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緣起法,就不會偏離一邊了。不會只有談事不談理,談理不談事就不會了。所以一般講緣起呀,千萬不要只有流轉的一邊那,還有還滅的一邊,就是理性的一邊。緣起法通於兩邊這一點要先記住,同一個緣起法,成立緣起的流轉,也成立緣起的還滅。一邊流轉就是事相,還滅就是講它的理性。所以講,“在同一個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講差別就是講現象,講平等就是講理性。好,你不能用平等去講差別,不能用事相去講平等這個就顛倒了。講事相一定是千差萬別,講理性就是平等一如。啊明白了這樣子,我們在談事理,就怎麼樣?都能如實知。如實就是照它原來的樣子,很明白它的真相。
一般自以為真俗無礙的學者不知“處中之說”,談心說性,每不免偏於“相即”,偏於“理同”。導師在講這個的時候,其實是有感而發了,為什麼?我們中國最懂得圓溶兩個字,不管哪一個角度都能夠把它說得非常圓溶。其實有的東西真的是不能用圓溶來講的,所以這裡就講,有一些人自以為自己是真俗無礙了,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處中之說”,就是不懂得中觀法義,談心談性,講得非常虛玄,非常圓溶,但是往往偏於什麼?“相即”,一邊叫“理同”,即跟同是一樣的,就是差不多都一樣了,它沒有它的差別性。其實主要是在講什麼?現象一定是講差別,理性才講平等一如,這裡一定要明白!如果理性跟事相都講成圓容,不只是無差別那就錯了。現象怎麼可能沒差別,事是千差萬別,法性才是平等一如。所以講差別的時候一定是講事相,不能用理性去講差別,不能用事相是講平等。這個要懂得,這個一定要懂得!
“這或者忽略事行,或者執理廢事,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時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壞緣起事”。如果今天不能了解處中而說,容易怎麼樣?這裡就講,忽視事行,忽略了。一切都是圓滿的,都是平等的,都是無礙的,所以什麼事都不做了,什麼事都不需要,以為自己超越了,而不知道真正超越的人在事相上是怎麼樣?是不會偏廢的。一切法平等嘛,多圓容嘛,反而破壞了什麼,一切法的差別性,我們活在事相上就有時空的隔閡,時空的限制。今天講法性平等,什麼事都超越了,好象時空也不存在了,事相也不需要了,“落入破壞緣起事”所以真正的中觀那,是不壞俗谛而顯第一義谛,世俗的一切因果法則都不能破壞的,反而成立一切因果事相。破壞了緣起事,什麼是緣起事?就是;是非、善惡、因果等,變成大混沌。
所以真正談事相,要講差別,一定有是非,一定有因果,一定要講善惡,就象我們講的正見,人間世俗的正見跟出世的正見還是有差別的。人間世俗的正見要講什麼?講是非、講善惡、講因果、講凡聖,還要講四谛,不能破壞人間一切的事相。所以你不明白的人,那會落入大混沌。“自以為無礙而不知早是一邊。不知緣起法,不能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這也難怪要不偏於事,即偏於理了!”那麼從這幾句話我們就知道緣起法的重要!懂得緣起,就懂得事相上的千差萬別,生滅流轉的這一邊。也懂得還滅,體會空性,體會法性寂滅的這一邊。緣起是貫於兩邊的,所以不能了解緣起的人,就不能從緣起法中去統貫真俗。所以緣起法真的很重要啊!我以前甚至告訴大家,我們今天以一個人的立場來講,能聽到這個緣起法,我個人的看法是:真的值得用我們一生的生命跟所有的財產投進去,把“緣起”兩個字真正的搞清楚,我說值得!為什麼?緣起法真的明白了,你就解脫了。我們生生世世的輪回呀,你知道有多慘有多苦,我們今天為什麼要修行?為了要解脫,為了要斷生死啊!斷生死從哪裡斷?從了解緣起法開始,今天緣起法不夠了解不夠透,你說要解脫,很難那!要破我見、破無明,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們上次在談《阿含之空》的時候,我們都有談到那個重點,導師講哦,“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還有一絲絲一毫毫的自性見的影子,實有感的影子,我見就有立足之處。”這一句話多重要!所以我們知見的厘清,厘清到什麼程度,要決然的全部的完全的厘清,不允許有一點點一毫毫的自性見的影子,只要還有自性見的影子,實有感的影子,我見就有立足處。你要解脫根本就不可能!我有時候,看到很多人是有學識的,學識很好,他們可以看很多經論,他們也很會談,但是怎麼談、怎麼超越、怎麼圓容,最後我們都可看得出來,那個我的影子非常深,那個我見、自性見的影子實有感非常的深,最後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非常,啊所謂清淨的境界,光明的境界,清淨跟光明的境界是什麼?很多人不了解,講是非常好,但是他不知道那個還有自性見的影子,不容易啊!真正要破除我見不容易啊!緣起不透,自性見就有讓我見我執立足的地方,很重要!這個是我個人感受最深的地方。
所以我為什麼每一次談到緣起,一直重復地講,就是要大家警覺到“緣起”的重要,兩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簡單。了解緣起法,了解因果法則,了解生滅流轉的一邊,還要回過頭來,還要看它還滅的一邊,這樣才圓滿。“事相”,“理性”兩邊都要明白!流轉還滅都要明白,才是真懂得緣起。不要著一邊,偏一邊,這個很重要!近來有人那,好象是牟宗三說:辯證法但於本體論有用。這只是說得一邊,與唯物論者的辯證法,偏於事相一樣。
這個牟宗三是一位學者,他也寫了很多的法,跟導師的觀念談論到一些法義上的問題有一點爭論,這個我們就不談。他只是舉出來這個人他說辯證法,在本體論上有用。導師認為這樣的講法還是偏於一邊,這個是重於唯心的,就象重於唯物論的辯證法一樣,它偏於事相,唯心跟唯物都偏於一邊。“須知緣起法,近於辯證法,但這是處中而貫徹事理的。”
看起來好象辯證法,近於就是很相近,很象的意思,其實緣起法,它不是只有一般的講的辯證法,它是處中而說,貫徹事理。所以緣起法處中而說的中觀來講是究竟的,它不是只有一邊的,這個是不一樣的。所以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導師就講:
“從正而反而綜合的過程,即順於世俗假名的緣起法,開展生滅(變)的和合,相續的相對界。”
辯證法是什麼?有正反合嘛是不是?這正的一面,反的一面,合的一面,這個就是辯證法的作用,那麼導師他就講:從正而反而綜合的這個過程中,以辯證法的立場來看,就是順於世俗假名的緣起法,也就是我們講的緣起生滅的流轉這一邊那。啊開展生滅的和合,相續的相對界,一切法,只要是現出來的一切法,都是相對的,也就是和合而相續的,也就是我們講緣起生滅的這一邊就對了。無明緣行——行緣識,啊這個這一邊。緣起會生滅會流轉,我們叫做緣起的流轉這一邊。
那麼跟辯證法裡面的從正而反而合的這個過程呢,其實就是順於流轉的這一邊是差不多一樣。那麼從反面來看,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雙遮的開顯,即順於勝義性空的緣起法,契合無生的無常,無我的絕對界。辯證法的從反面回到正,再來超越它。這一邊的理論那,跟我們緣起的還滅的這一邊那是一樣的,就是勝義性空。緣起法契合無生的無常無我的絕對界。也就是我們講的還滅涅槃的這一邊。
導師重要就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今天很多人學辯證法,導師就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內容來點出它跟緣起法相象的地方,相近的地方。辯證法的正反合,從正面到反到合的這一邊,就是我們緣起流轉的這一邊意思是差不多的。從反到正到超越這一邊,跟我們緣起的還滅這一邊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明白這個,只是差不多。
“相對的緣起相,絕對的緣起性,不即不離,相依相成而不相奪,這真是能開顯事理的無礙”。
緣起相,一切的萬法的現象,流轉的這一邊是相對的,只要是存在的一切法,一定是相對的存在,那麼講到它的寂滅法性、空性,我們叫做緣起性。也就是相對的對面就是絕對,這個相對跟絕對呀,緣起相跟緣起性不即不離,它不是兩個,但也不是一個,也就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緣起相它的內涵就是緣起性,緣起性顯於外面的一切叫緣起相。所以它不是一也不是異,所以叫不即不離,相依相成,不相奪。沒有矛盾的意思。因為有緣起性才能顯緣起相。從緣起相才能看出緣起性。所以性相它能夠相依相成。不相奪就是不會互相矛盾。這真是能開顯事理的無礙。所以懂得緣起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切事相的真理內容而沒有障礙。“如法則而偏於事相,或是偏於理性,或者是事理各有一套,這哪裡能理會得事理的真相!”
如果我們今天把這個緣起的法則,偏於事相的一邊,或者是偏於理性的一邊,把事理隔閡了,變成兩個不相干的東西了,變成各有一套。如果是這樣子的人,怎麼可能真正去了解事理的真相?導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明白,真正懂得緣起的人,事理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沒有相對沒有矛盾,不會隔閡,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的達到事理無礙,才能解脫自在。好,如果今天把事理隔閡的人,事是事,理是理,世俗是世俗,真理是真理,我們凡夫是凡夫,聖人是聖人,把它隔成兩邊不同的,那這樣的人是不是真的懂事理?也就是說這樣的人能不能真正的達到解脫究竟?這句話很重要!
我們現在修行的人那,把世俗跟真理,如果把它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台語)我們人間是五濁惡世,我們是凡夫,所以我們要離開這個地方到某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什麼?是清淨的,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事跟理是分成兩個不同的地方,那這樣的修行法,能不能達到真正的自在解脫,事事無礙可不可能?我們一定要離開這裡到那裡,那裡才是清淨的,這裡是污穢的,我們是凡夫,我們死了以後才能到一個聖人的境界去嗎?還是說,凡夫當下能體證,當下能事理無礙,當下就能成為入流的聖者,完全意思不一樣哦,大家要明白哦!這個理論明白了,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我們今天修行,我們現在是凡夫身沒有錯,但是在這個事相上,我們如果能了解它的虛幻性,了解它的緣起性,了解它的這個無自性,如幻非實,我們不再執著了,我們把這個我見破了,把無明也破了,當下能體證法性空寂的話,當下就跟法相應的話,那麼當下是不是就能夠見法?是不是能夠入道?是不是能夠解脫?那麼解脫是在當下呢,還是這裡死了以後到別的地方去才能解脫呢?這個觀念很重要!懂得事相跟理性的平等,知道從世俗裡去見它的法性,它是不即不離的,那我們就有機會了是不是?我們是不是每個當下,我聽法的當下,都是因緣條件,都是機會?我這個時候明白了,我這個時候能悟道了,我這個時候能明白,當下解脫,當下就能解決問題呀,那這個法對我們是不是很重要!如果事是事,理是理,聖是聖,凡是凡,世俗是世俗,第一義谛是第一義谛,那麼凡就不能到聖,事就不能到理,那這樣子隔閡了兩邊,你永遠就沒有機會解脫,是不是這樣子?這個很重要!理論上觀念上先要把它厘清,這點很重要!所以;對於這,中觀能抉擇釋尊的中道,達到完成,使我們相信得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覺!中觀講緣起,講處中之說,講離兩邊,講中道,那麼你們就知道了,中觀的重要性。因為體會到了中觀,也就能抉擇釋尊講的中道在講什麼,也才能完成。體會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了,一切智者的正覺,就是講佛陀的正覺,我們才能肯定,我們才知道真正的解脫在什麼地方,佛陀他今天悟道悟在什麼地方,他的覺悟覺悟在什麼地方,釋尊他講的中道,他講的緣起法,中觀的一一的把它襯托出來,所以龍樹菩薩作的中論就是《中觀論頌》非常的重要!能夠抉擇佛法的根源,也能抉擇大乘佛法的正確,他能事理無礙,大小共貫,那你就知道中觀中論的重要了。我們今天上這個《中觀今論》,導師就是把龍樹菩薩的中觀中論那,也把它抉擇得用我們現在的角度,現在的時空,現在的背景來看它,讓我們更清楚。所以我們今天上這個《中觀今論》非常非常的重要!在這個序裡面那,就已經把這個重點講出來,我們要很重視這個,要把握這個,也許這個課上完的,我們把整個中論中觀的思想把它厘清了,把觀念建立起來了,人人解脫有份!!!
(自序)四
智慧與慈悲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於緣起的正覺。佛法最重要就是講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能解脫。那麼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講慈悲。有智慧也才能慈悲,那麼佛法的根本就不離開智慧跟慈悲。但是今天不管是智慧還是慈悲呢,都要有緣起的正覺。我們佛法講智慧,不是一般人間的智慧,是了解了緣起法,悟到了一切法性空寂,超越了人間的執著,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這個叫般若空慧,才是佛法講的智慧,體會了法的空慧,才能引發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才是真正的慈悲。今天有我、有自性的人那,要體證這個法性是不容易的,不能體證法性,引發的慈悲就不一樣,所以真智慧才有真慈悲。所以智慧與慈悲都是基於緣起的正覺,那麼這句話更讓我們明白了。緣起的重要,今天不懂緣起就不可能開智慧,不可能有空慧,也不可能引發真正的慈悲,從智慧(真)說:一切是緣起的存在,輾轉相依剎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
有了智慧的這一邊來看,一切法,只要是一切法,都是從緣起,都因為緣起而存在,所以我們廣觀一切法,哪一法不從緣起?有沒有?沒有。只要是法存在的,一切法都是從緣起。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的,那麼只要是緣起的一定是什麼,輾轉相依剎那流變。緣起法是相依相緣嘛,它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切很多因緣聚合,緣起聚合的當下即生即滅,所以它展現的緣起就是相續相。好,只要是互相輾轉相依相成,剎那流變的一切法,有沒有自性?就是表示無自性,就是無我的緣起。導師在寫這個序的時候,簡短,扼要,但是都是精要,只要是緣起存在的都是相依相緣的,都是剎那流變的,當下你就明白它無自性,無我,所以即是緣起,即是無我的緣起。不可能有自性的。無我,即否定實在性及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
所以我們講無常嘛,無常就是什麼?就是剎那流變,剎那流變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無我,好,如果是無我,無我是什麼意思,無我就否定了實在性,緣起的本身就非實了,為什麼?它是剎那流變的,剎那流變就不是永恆的,就不是不變的就不是獨存的。獨存的,就是不需要其它的條件,自己能自成自在,緣起是條件的相依相緣,所以不是獨存的,緣起是剎那流變所以沒有不變性,剎那流變就沒有永恆不變性,都沒有。那就知道它是緣起如幻非實,也沒有實在性。佛陀指導我們去廣觀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你去好好觀察他,它是不是剎那剎那生滅,它是不是剎那剎那流變,是不是依緣而起,包括法、包括心靈法則,裡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恆的、不變的是沒有的。所以緣起就在否定實有感、否定自性、否定不變,那這樣子的話,佛法的三法印就很明白了,這個就是佛法的根本,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幾句話已經把三法印的內容襯托出來了。宇宙的一切沒有這樣的存在,所以否認創造神,這句話更重要哦!所有的外道其它的宗教都認為有一個主宰,有一個上帝,有一個不變永恆的本體,這個是什麼?既然沒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那什麼是上帝呢?也就是在否定創造神——上帝跟主宰的存在。不只是宗教上否定這樣的存在,也應該否定絕對理性或絕對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這幾句話最重要了!不只是否定了其它宗教的上帝的存在,創造主的存在,也否定了絕對的理性,絕對的精神,或者是形而上的實在的自體,這幾句話最重要了!從這個地方才能確實徹底的否定一切的自性,實有感,不只是形而下的萬法現象,形而上的實在論都要破除掉,這個就是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注意聽!我們佛教在佛陀的時代,講的三法印重點就是在這裡,但是,我們時間一久啊,把這個佛法的特質,流變了,沒有把握住了,到後來變成常、樂、我、靜,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跟佛陀時代的六師外道,婆羅門教有什麼不同?今天佛陀的時代,他否定了婆羅門教,否定了六師外道,才顯出佛法的偉大跟特質。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特質就在這裡。今天如果不把握這個,那佛法跟婆羅門教,跟外道有什麼不同?所以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念,我們今天要做為佛弟子,學佛一定要把握到佛法與世不共,佛法與外道不共的這個特質,這一點不能變!這一點不能忘失,這一點不能走樣,不然佛法就沒有偉大,也沒有特質了,跟神教跟外道都一樣。佛法流傳了兩三千年了,有它很多的時空背景時代呀!條件上的不同,佛法為了生存,為了抵抗外道的迫害,為了抵抗政治的迫害,不得不有很多的方便,這個方便跟適應呀是不得以的善巧,這是不能沒有的,但是各位,不管怎麼善巧,不管怎麼樣的適應,都不能離開這個根本的與世不共的特質,方便是方便,方便引導眾生入門,入門後呢還要怎麼樣?讓他體證無上道!而不是在方便裡就迷失了。所以我們佛法流傳的這個兩千多年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論出來,這個都是為了適應,為了攝伏外道,或者是我見很強的人,這個是需要善巧的。
先以欲勾牽,然後呢?讓他入無上道。所以我們在佛法的流傳中,導師後來判這個印度的大乘裡面就有三大系,在大乘裡面,是佛滅後五百年的左右,就是龍樹的時代,那個叫初期大乘,初期大乘龍樹菩薩展現的就是現在我們講中觀的這個性空,所以叫性空為名論,後來呀又出來唯識,叫虛妄唯識論,到後期呀就有真藏唯心論,以如來藏思想,這個在歷史中就是因為有它的適應,有它的需求,為了適應外道適應眾生的需要所用的方便說,但是我們中國後來的判教,把印度流傳的這個三大系呀!認為後面是越來越圓滿的。到後來在印度的佛教演變成密教,到最後呢?佛教在印度滅亡了。這是一個非常沉痛的事,我們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流傳進來的,那麼流傳進來的時間在什麼時候?流傳進來的法屬於大乘三系中的某一個體系,我們要去明白。所以,導師在判教的時候,先把印度佛教的思想流變先把它厘清,也了解到每一個體系法的內容,它的內容在講什麼?為什麼要講這個法,為什麼跟過去有所不同,導師很辛苦啊,就把這些法厘得非常清楚,那麼導師的判教跟我們中國的祖師就有不同,他不認為後面是越圓滿的,他認為後面是方便,為了適應外道,為了適應很多眾生畏無我,說的方便法,先以欲勾牽,然後令入佛智,所以他認為呢?真正佛法的第一義是在《阿含》,是究竟的“第一義悉檀”,到中觀大乘佛法,他雖然也去溯源了解空義,溯源而了達是源於《阿含》,但是這個時候,就有他的方便性,對治有對治的功能,所以初期的大乘,象《中觀》這一類的書,他認為是“對治悉檀”。那麼到後面唯識、到真藏的思想,他認為這個呢?已經到後面的就是所謂的“為人生善悉檀”,那麼到密教呢?他認為這個是什麼?“世界悉檀”,吉祥悅意,適合眾生的東西,也就是說從四悉檀來判教,印度的佛教史到越後面是越方便。講一句不客氣的話,就是越怎麼樣?越趨於下流!他並不等於越來越圓滿,如果越來越圓滿,佛教為什麼會滅?佛教在印度會滅有它很多的條件,其中,當然包括印度教的入侵,還有政治上的種種迫害。但是導師他認為呢?一個東西它會腐爛裡面一定先生蟲,外在的條件當然有,而真正的原因是在內在,內在已經出了問題,所以導師為了要研究佛法為什麼會滅?這麼偉大!他研究印度的佛教史,把所有的法義跟歷史演變的過程,一一的把它厘清。所以大家就要知道了,我們今天中國佛法是從印度來的,我們印度來的佛法是屬於哪一時期的佛法?我們沒有搞清楚。好,我們都知道,大部分都是如來藏思想,大部分,真藏系,真藏心,佛性,如來藏這個就是屬於第三期的思想,那麼中國過去的祖師的判教認為這個是別教——圓教——頓教的圓教,但是依導師來看,不是後面越圓滿,後面只是方便,不是最究竟的,這一點的判教不同,就是我們要抉擇的地方,什麼是第一義?什麼是究竟了義?這個在中國的宗派裡面是非常的爭論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生為佛弟子,我們今天在中國,如果沒有導師這樣的擇法眼,我們依著傳統的觀念,我們能不能抉擇到第一義還是問題,祖師們認為究竟的,在導師來看不是究竟的,這個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今天導師這麼偉大!龍樹菩薩當時抉擇佛法也不過佛陀滅後五百年,導師今天抉擇佛法,是佛滅後兩千五百年,多了中間的兩千年的演變,今天導師要抉擇它是不是更辛苦更難!所以我說:我贊歎導師他的智慧,他的睿智,他的慈悲,龍樹以來我認為是第二人,非常難得,過去的祖師當然偉大,過去祖師大德當然非常的偉大,但是想想看,導師今天能夠把兩千五百年的佛法重新抉擇,你們認為這個是什麼功力?沒有門戶之見,沒有宗派之見,純粹站在法上論義而抉擇它,等於推翻過去大德的判教,認為最圓滿的,他現在認為不見得是這樣子,他敢這樣的判教是泛泛的嗎?不是,他是徹底的深入法義,你們看他這些論著你們會感動,從《阿含》到部派佛教,這個三五百年中間,一一要把它厘清,《般若經》的法義到初期大乘的性空的法義,《中觀》的法義,到唯識的法義,到如來藏真藏的法義,他沒有一點不了解的,然後到我們中國,中國寅生的八大宗的思想,八大宗的思想還要一一把它厘清,談何容易!
所以你們要知道,佛陀到現在兩千五百年以後,有這樣智慧全面能夠厘清、抉擇的,天下只有一個人,而且他敢於依法這樣的抉擇,不會因為祖師這樣講他就這樣講,他是依法不依人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真正依“四依”的只有導師,所以你們要明白!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導師,是為什麼?對佛法的深義不夠深入,不夠了解,對導師的論著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去體會!很多人在批評他,在我個人看來,我以一個旁觀者來看,這些批評他的人根本沒有資格。為什麼?都是一宗一派的觀念,不是站在整體佛法一個理念來看,很難!
就是因為導師的偉大,導師的心胸寬廣,一般人更難了解他,我們今天如果站在宗派的立場,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或者是一經一論的立場,那要了解導師是更難的。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有感於導師的偉大,我知道我們自己本身沒有那樣的智慧,沒有那個德行,但是我們感動之余呀,願意用剩下來一切力量跟智慧、跟時間、跟生命,來介紹導師的理念,讓大家知道導師真正的智慧如海,他的心胸——啊,他的悲願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所以我們今天有幸在他的論著中,能夠了解這些法,不但對我們個人的受用解脫有非常大的幫助,當你明白了,稍有所體會的時候,你會感動!今天沒有導師,我們在傳統的佛法中什麼時候能見天日?佛法那麼偉大!在中國過去興盛的時期不是非常興嗎?為什麼到清朝末年差不多一樣要滅亡了?導師今天抉擇這些有什麼意義?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今天台灣受導師的影響真的是蠻大的,台灣有了一些新的氣象,我們佛法看出有欣欣向榮的樣子,大家現在都在提倡人間佛教,但是各位,不要以為導師提倡人間佛教,台灣提倡人間佛教跟導師都一樣,不對,要注意!很難那!要了解導師很難那!同樣提倡人間佛教,人生佛教,人成佛教,不見得跟導師是一樣的,有的只是在外表,而在骨髓裡面是在法的特質上沒有幾個把握的。
今天導師要厘清的,要真正救我們佛教能興盛的,是在法的特質上去引申的,也就是說,法今天變了,根本的法義沒有把握了,今天佛教才會變成這樣子,會滅會衰弱,是這個原因,不是在形式上,不是在信仰的人多,信仰的人多,裡面的法的本質如果是變化的東西,是流變的東西還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表面上不要因為我們台灣佛教好象人間佛教,一直慢慢興盛起來,其實在本質上,法的本質上其實真正跟導師理念相應的很少的。我們上次上導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就有談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法不要在表面上,而是在法的骨髓裡面。他的根本精神的特質的地方,我們要把握這個東西。今天如果沒有把握這個東西,你就沒有很正確地立足點,要了解導師不容易,了解整體的佛法更不容易。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剛剛談到這個重點,我為什麼會講這些,因為太重要了!懂緣起就懂無我,懂無我就否定實在性,永恆性,不變性,獨存性,也就否定了所有外道的所謂上帝主宰本體的觀念,這一點就是佛法與外道不同的不共的特質哦,大家要注意哦!佛法講無神論就是在講這個,神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創造主,就是在講這個,佛法是否定這個的。講緣起,緣起就是無自性,一切因緣在無我中才能組合,無自性才能緣起,才能成立一切萬法,剛好相反的,這個特質如果不把握,佛法的根本你就根本沒有了解,你很容易就落入外道的神我見,那個自性影子一點點存在,我見、我執就破不了,無明破不了,解脫生死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表面上修行的人多,悟到的人少,解脫的人少就是在講這個,修道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台語)修行的人如牛毛那麼多,悟道的人就那麼兩只角為什麼?因為佛法流變那,大家要注意呀,佛陀的時代為什麼那麼多人解脫?我們看《阿含經》,不要講佛弟子,今天即使是外道有因緣來親近佛陀問法,有的第一次跟佛陀見面問法就能夠至少得法眼淨的人很多,什麼是法眼淨?見法悟道啊!我們今天哪一個人在講這個,都在等待救度了。我們不可能嘛!我們只有等待救度死後到哪裡去以外,哪一個人當生能夠說我現在要悟到的?有沒有人敢這樣講?佛法的特質本來就人人學人人解脫,到今天沒有人敢認為可以解脫,一定要等死後到哪裡去,這個是佛法的真正的受用處嗎?所以要明白呀,我們今天學法就是要回歸到法的根本處,不是流變的東西,我們才有機會,導師為我們厘清了這些法,抉擇了這些法,讓我們看到根本的問題在哪裡,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呀,我們一般人不了解,導師真的為我們做了什麼?導師的偉大,大家不了解的人太多了,所以不但否認創造神,也應該否定絕對的理性或絕對的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這幾句話永遠要記著。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人間萬法是假的,但是看不到形而上有一個真的,我告訴你如果是這樣子,那麼自性見那還是存在的,形而上的實在論也是怎麼樣,跟本體論一樣的,是有,不是空要注意!、、所以;唯神,唯我,唯理,唯心,這些都根源於錯覺——自性見的不同構想,本質並沒有差別。這幾句話是震撼人心唷!大家要注意呀!我們今天看所有學法的人,有沒有離開這幾個執著,唯神,唯我,唯理還有一個唯心,請問我們現在學法的人,幾個人超越這四個范圍?有沒有被這四個范圍筐住了?導師一句話就把你講透了,這些是什麼?根源於錯覺哦!哎,就是自性見的不同構想哦。本質上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那這樣大家知道什麼叫自性見了吧。講唯心的最多了,我們中國的佛法講唯心的最多了,大家要注意呀!我們上過《雜阿含》的人都知道,佛陀就講:我們執著在肉體上,還怎麼樣?還情有可原!因為他還有一期的安定性,他說心靈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不停的,如果執著它是永恆是實在的,他說:那這個就是更奇怪的事了,連《雜阿含》都講的很清楚,不要講後期的佛法,所以執著唯心,還是問題很大。當然了,我們圓融的佛法會把唯心講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個唯心不是那個心,他會講的很不一樣的心,其實導師就跟你講,根源於錯覺了,自性見的不同構想本質上都沒有什麼差別了,不管你怎麼解釋了,其實本質上都一樣的,緣起無我(空)的《中觀》,徹底否定這些,這才悟了一切是相對的,依存的,流變的存在。
學《中觀》真正了解空義的人就明白了,一切法緣起無我,徹底的否定這些自性見,才體會到什麼?一切的存在,只有相對的依存的,流變的存在,沒有其它自性永恆的存在,是不可得的,注意聽哦!這個有一個什麼,很重要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要萬法真正能存在而有的只是什麼?相對的,依存的,流變的!也就是緣起的存在,能存在的只有緣起的有,那麼我們講緣起是否定一切萬法嗎?不是!才能成立一切萬法,這些萬法怎麼成立?因為緣起故它是相對的,依存的,流變的相續的存在,那這個存在是什麼的有?叫如幻的有,叫緣起的有,叫假有,這樣知道意思吧。否定它的實在性、不變性、永恆性,剛好跟一些人要厭離萬法剛好相反,才能成立萬法,不破壞世俗的因果相,所以真正了解緣起、了解《中觀》、了解空義的人,是在破除什麼?是在破除永恆,自性,自在,獨存,不變性,是在破除這樣的自性見,不是在破除萬法這樣知道意思吧。剛好能成立萬法而不破壞萬法。是在破除對萬法的執著,那個永恆性、實在性、不變性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叫破除自性見,不是破除萬法,所以不壞俗谛而顯第一義谛。反而成立萬法才能了解勝義第一谛是什麼,你否定了萬法,第一義谛還存在嗎?因為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才能成立一切萬法的存在。
所以注意聽哦!我們都在否定一切法,真正的佛法不否定一切的法,是在否定對一切法的自性見,實有感,請問如果我們今天就在萬法之中,我們的身心就在萬法之中,我們的身心本身就是緣起的,了解了他的無自性,那你離開了執著,離開了愛染,離開了實有感的那種執著,當下就能跟空相應,當下就跟實相相應,所以我們的緣起裡面,無明引申後面的愛取有,才造成業力的生死輪回不斷,對不對?好!無明破了,因為我們了解真相,無明就破了,愛染就不起了,後面還會不會相續?就不會相續了,因為愛取有後面才有生老病死,愛取有停止了不再相續了,後面的生老病死會不會相續?所以要知道:緣起的講不相續,就是在第一破無明,第二停止愛取有的染著,這就是生死根源的兩個重點,今天無明不破,一切法總是實有,你就會占有,就會希望永恆的得到它,好,外在的條件我們知道它如幻非實,裡面有一個永恆的自性,啊!在那邊執著,那你還會不會解脫?所以外面一切法不但要空,裡面最主要的就是那個自性見要空,重點就是這樣子。所以相對的存在就是假有了。為人類所能經驗到的極無自性而宛然現前的不能想象有什麼實體,但也不能抹煞這現實的一切。既然一切緣起就是相對的存在,那相對的存在就是如幻的有,假有,這些呢?都是我們人類能經驗到的,也就是我們看得到,碰得到,接受得到,感受得到的這些一切萬法嘛,雖極無自性但是宛然現前,我們現在看到一切都是這麼真實,都是現前的一切法嘛,所以不能把它想象為什麼實體,一切法只有緣起的假有,有什麼實體?沒有,好,既然無實體,那能不能抹煞這現前的一切,現前的一切根本就不能抹煞的,所以不壞一切俗谛,不能破壞一切因果,就是在講這個。好,另一個角度:從德行來說,善的這邊來說。緣起是無我的,人生為身心依存的相續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眾。
緣起是無我,我們人那,活在這個人間,這是身心依存的相續流,身心就是講五蘊,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身心,我們今天生為人類就是有這個五蘊,所以叫身心依存,五蘊和合的意思,所以叫做相續流,我們看起來好象一活幾十年,或者是一百年,其實它是什麼?五蘊剎那剎那在変化,所以看起來好象在相續的,象水在流一樣,我們今天站在河邊,看到那個河水在流,今天看也是河水,明天看也是河水,總是河水一直在流嘛,我們都說,某某河,河水在流,其實你每一天去看的水都不一樣,但是感覺上這一條河一直在流麼,它是相續不斷的,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哦,今天看起來這個是我,明天還是我,後天還是我,其實呢?它只是剎那剎那變化中我們沒有感覺而已,也是象這河流的水相續,看起來不斷,生命就是這樣子,身心依存而相續的流轉,這個是什麼?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眾,所以我們講五蘊和合就是在講這個。根本的佛法要讓我們看清真相,都叫我們從五蘊去觀察,看的心念怎麼樣在變動?心跟我們這個物質怎麼樣配合,相依相緣,我們都沒有感受到,包括我們一舉手,一投足,跟心靈都有相應的,但是我們很少去發現這個問題,身心它確實是相依相緣的,我們下午都有在教這個禅觀,大家有時間多參加,就可以在我們五蘊中去觀察到,身心的相續流的現象你就會看清楚,你就知道它確實是和合眾,蘊聚,裡面確實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主體,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是沒有的。
所以你們要知道,佛陀到現在兩千五百年以後,有這樣智慧全面能夠厘清、抉擇的,天下只有一個人,而且他敢於依法這樣的抉擇,不會因為祖師這樣講他就這樣講,他是依法不依人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真正依“四依”的只有導師,所以你們要明白!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導師,是為什麼?對佛法的深義不夠深入,不夠了解,對導師的論著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去體會!很多人在批評他,在我個人看來,我以一個旁觀者來看,這些批評他的人根本沒有資格。為什麼?都是一宗一派的觀念,不是站在整體佛法一個理念來看,很難!
(自序)五
緣起性空,本於生滅的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講緣起講性空,它的根本在哪裡?就是在離兩邊。什麼是兩邊?這裡就講,“生滅”最主要的就是“生滅”兩個字。我們修行的人,第一關心的是什麼?就是生死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生死輪回?一切萬法生生滅滅不停,我們就在這個漩渦中跳不出來,但是體會緣起性空,這個就是《中論》的根本思想,它的內容是什麼?就在生滅的不有不無,你不會落在實有或者實無,不常不斷,我們落在有就會實有,變成常見,落在無就以為是實無,就落在斷見,而懂得緣起性空的人,就是不斷不常,不一不異,如果有一個我跟我們這個生命是一,是一樣的,是一,是不同的叫異,我們一定會落在這個觀念裡面,我們這個生命展現的,跟裡面有一個真的我、實在的我到底是同一的呢?還是不一樣的?如果同一的是什麼?就是常見。如果不一樣的,變成死了什麼都沒有,就變成斷見,所以有無,常斷,一異,都是在同樣兩邊的一個思維模式中,再來就是不來不出。就是不來不去的意思,我們除了五蘊,我們總是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真我,來來去去的,住到這個身體裡面去了,這個叫來,死了失去了叫去。而真正的緣起性空告訴我們,不來不去,這個八不就是緣起中道的中心思想,龍樹的《中論》就是以這八不緣起來展現他的內涵,導師從這裡把它點出來,重點就在這裡,講緣起性空就是《中論》的根本思想,它的內容就是這八不,主要就在展現這八不,如果能了解生滅,它的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從這八個角度去了解它的非有非無,也就是生滅的實有性的否定,也就是我們佛法講體悟什麼,無生。所以,研究《中論》如果對緣起性空的內容能深切的體會,回到生命來做一番的深觀,能夠真正的明白體證的話,那麼所體悟的是什麼?就是無生。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很多人講八地菩薩,什麼是八地菩薩?菩薩到八地,所體悟的就是無生法忍。那麼對於《中論》的研究,大家就要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他要引導我們去體會的就是無生。所以《中論》的重要性我們要相當的了解,才能好好的重視它。看講義:生滅的因果諸行,是性空的緣起,緣起的性空。
展現在我們一切萬法中的生滅現象,這個本身就是緣起,因果的展現,一切的遷流變化都是因果的展現,那麼是從哪裡呢?他說從性空的緣起,能有因果現象的展現那本身是因為性空。因為性空展現出緣起的現象,那麼緣起的現象回過頭來,就了解必然是性空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遷流變化,這個叫諸行,行就是遷流。多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呀。
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確理解的,一般總是倒覺為自性實有,或由實有而假有的。
這個就是根本問題,我們一般的人,沒有緣起的正見,我們看到一切法,總是感覺它是實在的,甚至於認為它是永恆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好,如果我們從很多角度去觀察知道一切萬法都會生滅,沒有一法是永恆的,但是也會想到什麼,那只是物質現象它會變化,物質現象的背後總有一個實在的不變的東西吧。如果一切萬法是假有,一定也是背後有一個實有來產生這個假有,眾生的自性見就是在這裡展現,這個叫倒覺,顛倒的感覺到就是這樣子。我們從我們平常每一個人的觀念中都可以看出來,我們都知道這個身心會壞,身體會壞嘛,但是在我們傳統觀念中是不是認為我們有一個靈魂?是不是認為我們有一個叫自性的東西?或者叫做有一個叫不變的,就是我們講真我,或是大我,是不是有這樣的觀念?它是不生不滅的,身體壞了,這個我呢離開了,再找一個新的身體再進去,這個表象的肉體會壞,一切萬法會壞,但是它本質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東西呢,是在來來去去,注意聽!導師這個地方就是重點把我們點出來。我們一般的眾生,不能正確理解一切法的真相,總是顛倒的執著,以為有一個自性永恆不變的實有的東西,甚至於知道萬法他會滅,那就會把他解釋為萬法的本質或者說他的背後總有一個實在永恆的東西,今天不只是我們普遍如此的想象,最大的影響是一切的其它的宗教,或者是外道的思想,他們本質上都站立在這個觀念裡面,所以我們從小普遍的受我們的傳統,習俗,或者是宗教的思想一般的觀念,我們都受影響我們都接受這種觀念,這個叫自性見。佛法要破的就是這個自性見,這個自性見展現在我們生命中叫我執,就是我見,佛法一直講無常無我,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是沒有的,為什麼?因為佛法是站在緣起論的立場,一直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的,只要是因緣聚、因緣滅的東西,都沒有永恆性跟主宰性是沒有的。所以佛法與一切宗教的不同,一切傳統的觀念不同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一直強調這是佛法的特質,我們佛法流傳到現在兩三千年,這個特質隨著時空的變化慢慢的不見了,我們也認為有一個靈魂,有一個自性,有一個來來去去的真我,這樣跟外道有什麼不同?佛法的特質不見了就有這樣危機,所以印度的佛教為什麼最後會滅亡?大家要注意,佛法的特質不見了,就被外道同化了,這個重點那每一次談到這裡我一再的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重點。這個重點先把握住,我們來研究佛法很快就能了解佛法的本質是什麼?對法很快就會相應,就是把握這個跟本。所以佛說一切從緣有,一切畢竟空,就有人大驚小怪起來。
自性見的執著是普遍眾生的現象,所以佛陀他體悟了真相以後他開展的,就是緣起就是性空就是無我,一般人一聽,哇,很難接受,所以導師這裡就講,普通人一聽到這個法,大驚小怪,甚至在佛法中,也有有宗起來,與空宗對立,反指責空宗為不了義,為惡取空。
這幾句話是很沉痛的,什麼是空宗?什麼是有宗?我們現在對佛法如果沒有深入的去了解,連空宗有宗的分別都是搞得糊塗的,緣起性空,一切法只有緣起,畢竟空,也就是說談空在破有,連空見都要破,空見也不能執著,畢竟的達到空寂,也就是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三大系裡面就是中觀系,《中論》的思想,就是畢竟空的思想,這個才是真正的空宗。後來的唯識跟真藏系的思想也談空,但是他們的空不是究竟的,他們背後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比如說唯識,它破一切的外境唯識所現,好,外境破了,根塵是相依相緣的,外境盡然非實,能知能覺的識難道是實有嗎?當然也能夠把它破,好,能所俱寂,它體證的叫做圓成實性,也就是空性,但是他認為這個空性是實有的不能沒有,也就是圓成實是實有的,不是圓成實也要能空掉的,所以唯識的最後還是有宗。那真藏系就免談了,真藏心是永恆的嘛,是不變的嘛,如來藏思想不變永恆的是什麼,就是自性,那有自性的當然是有宗那就免談了,所以導師這裡就點出了佛法流變中的一個現象,在我們佛法中也產生了有宗,起來怎麼樣,來跟空宗對立,這個問題在什麼時候,龍樹菩薩大概是在佛滅後五百年的時候,龍樹菩薩的《中論》緣起性空,大概流傳了兩百年左右,唯識就起來,那唯識大概是在佛滅後七百年,這個大約。唯識的思想認為怎麼樣?因為一切畢竟空的話那不就斷滅了嗎?反而認為畢竟空是不了義,認為這樣子是斷滅的惡取空。導師這裡講的就是這個重點。問題出在哪裡?問題是出在對《中論》的空義有所誤解,我們眾生也有這種傾向,說我們無自性、說無我,那我們就會第一個反應,那我死了到哪裡去?如果無我,無自性,那現在聽法的,學法的,悟道的是誰?一定馬上會起這種反應,非要有一個什麼存在不可,什麼都可以消失,這個我怎麼可以消失,我沒悟道那還有一個我,我還安心呢,悟道了,我都沒有了,我都沒有那我要到哪裡去?是不是我們會有這種觀念馬上會生起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內心很深很深的,潛在的那個實有感,那個叫做自性見,佛法講涅槃,比如說佛陀涅槃了,阿羅漢涅槃了,涅槃以後到哪裡去呢?連魔要去找他都找不到,東南西北怎麼找都看不到,好,佛涅槃了,涅槃到哪裡去?找不到,那找不到,那這個我不就不見了嘛,我們會怕,我們會怕因為我們在有,有我的觀念裡面已經習慣了,沒有我很恐怖的,那我們就知道了,外道為什麼一直強調有一個我,永恆的,來來去去的,大家都很相信,普遍的眾生他信仰的,能產生信仰的,為什麼都在有裡面比較多人接受?我們看我們現在世界上的宗教好了,現在正信的佛教徒,在所有的宗教裡面人數應該是最少的,三大宗教來講,大概佛教徒是最少的。好,佛教徒裡面真正空宗的立場無我的立場,能夠信仰能夠真正明白,不會怕的還是少數中的少數。今天基督教講,你只要信我,上帝你就得救了。你死後就可以到天國,多好啊,你只要信就得救了,你可以得永生,永生是什麼?永遠存在了,在天國都不會消滅了,多好,這個最能滿足我們自性見的需求,佛法告訴你根本就沒有這個我,有這個我是妄念是顛倒的邪見,幾個人會接受,我們佛法中為了長遠的流傳,為了讓這些有我見的恐懼無我的人,包括外道能來接受佛法,也不得不有方便說,今天不講方便,大概就如禅宗講的,門前草深三尺,(台語)那怎麼辦?我們不能讓他倒定吧,對呀,為了讓人家也來,能了解能深入不得不用方便,有啊,我們這裡也有講我,什麼我?如來藏我是不是?哎,只要你學我們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這個我就喜歡就能接受,就會來信仰,那佛法的方便是什麼?就是說先把你引進來,等你進來了研究了佛法了,然後漫漫的讓你也明白真相,最後還是要讓你體會無我的,但是一開始講無我你們不信,怕,畏無我俱就是,很害怕無我這樣的觀念的人他不進來,好,我現在講如來藏,有,我們也有佛性,人人學人人成佛,那大家就會喜歡,這個是方便說,最後還是要讓你知道,如來藏還是什麼,還是無我如來藏,最後還是要讓你明白,這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便,引導然後呢開佛智慧,但是問題是這樣的方便說,我們最後把它認為是究竟了義,反而真正開啟佛慧的這樣的因緣反而呢?認為是不了義,導師這個重點就在談這個,所以說佛法中也有有宗起來與空宗對立,反而指責空宗是不了義,不究竟,反而認為什麼都空那等於是惡取空,那是斷滅見,導師這裡就告訴我們,有宗與空宗,有他認識論的根本不同處,
問題出在哪裡?認識論上觀點不同而已,
所以對於兩宗認識的方法論,今論特別的給以指出來。
我們今天要研究空宗與有宗的根本認識論上的方法有差別,所以今論,今論就在講我們今天上課的這個《中觀今論》這一本書,特別的就把這個重點,把它提出來談,把它指出來,導師在後面的文章中就把這個關鍵的地方把它寫的很清楚告訴我們,讓我們看清楚這個內容,我們把這個問題清楚了以後,我們就有抉擇的能力,什麼是空宗,什麼是有宗?有宗為什麼對空宗有誤解,那我們了解這些因緣,那我們在法的抉擇上我們才有辦法厘清,導師就是抓住這個重點。中國學者一向是調和空有的,但必需對這一根本不同,經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會下去。
這幾句話也是導師很深的感歎那,為什麼?我們中國的文化非常的深廣,智慧非常了不起,最有辦法就是融合跟調和,也就是我們講的圓融,中國的文化思想非常的高超,所以,不管你什麼問題一到中國來都被我們中國文化怎麼樣,把它融合了,所以這個融合跟貫通所謂這一方面的,中國人是特別有辦法的,但是導師就點出一點,要調和這個空跟有的爭論那,不是隨便把它融合了,把它講成一樣就解決了,不是這樣子的。必須在方法論,認識的方法論上,去看出他的差別的地方,它同與異的地方,你不能一味的隨便就把它融合在一起,這樣子的融合並不能達到真正把空跟有調和是達不到這個功能的。這個導師就指出來了,我們中國講圓融,反而怎麼樣,把很多法模糊了,該知道它的差別,該知道它的不同處,你把它融合了反而讓我們模糊了,空有會爭,爭在什麼地方?你沒有把它搞清楚,隨便的把它融合的話 反而顯不出它的真相,問題就不能解決,我們中國的文化真的是非常偉大,這個融合貫通,所謂的圓融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問題是這樣子的圓融,帶來佛教最後會產生什麼問題?就是真相不明,好,真相不明最後變成怎麼樣,與我們中國流傳佛教的過程來看,我們佛教到清朝末年民初的時候,我們佛教變成什麼現象?跟過去印度的佛法很像!印度到一千年以後,到一千六七百年的過程中,慢慢怎麼樣衰弱了,最後是滅亡了,佛法這麼偉大,於我們佛教徒人異常來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佛法最偉大的,最偉大的在印度的發源地盡然滅亡了,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呀。為什麼?然後我們中國,從漢朝到唐朝大盛,佛法大興,為什麼到清朝也差不多要完蛋了,為什麼?差不多同一個意思了,印度會滅是佛法的正見不見了,到後來圓融,圓融搞到最後呢?密教大興,最後呢?佛法滅了,那中國的判教,祖師的判教,跟印度的這些思想差不多,走老路子,最後呢是不是很危險?所以導師那個時代呀,太虛大師,歐陽竟無他們是宣揚提倡唯識的,太虛大師是提倡我們中國的,主要還是在禅宗的思想,但是導師呢?他的抉擇判教就不一樣,他從根本上去研究,印度佛教為什麼會滅?印度佛教流傳的過程產生了什麼流變?找出他的原因,回過頭來才來判教,才來看我們中國佛教,那不就很清楚了嘛,中國佛教的危機跟在印度佛教的危機是完全是一致的,問題在哪裡,是法上的問題,所以導師今天站在佛法的整體的立場來判教的,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他很客觀的,你看這個點點滴滴,談到這麼點點滴滴,其實內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導師就講,要調和空有,必須對這個方法論,認識論上的方法論的根本不同處要有深刻的考察,不能在泛泛的和會了,圓融圓融,(台語),最後呢佛法正見不彰就是在這裡。所以導師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重點,
如根本問題不解決,一切似是而非的和會,終歸於徒然。
什麼是根本問題?就是認識論上的方法論的根本不同處,要把他抉擇清楚,不然的話,似是而非了,怎麼能夠解決佛法這麼重大的流弊的問題呢!導師就講,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張融會空有。
導師他對法的深入的抉擇,他認為真正代表佛法的思想確實是空宗。同情就是認同,同樣的心情,同樣的感覺,認同的意思。所以雖然他認為空宗是究竟的,是了義的,但是,他也認為應該把空有能夠調和,也就是說把空有的歧見,它分歧的地方,如何使它能夠真正的調整過來,認為大家都有共同的知見的時候,這個才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所以他也主張融合空有,不過所融會的空有不是空宗與有宗,而是從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觀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與差別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礙的總貫。
這幾句話就是心要了。空有的融會不是把空宗跟有宗兩個把它融會起來,空宗的思想已經固定的,有宗的思想也固定的,你怎麼能把它融會呢?比如說,《中觀》的思想是畢竟空,唯識的思想是圓成實是實有,這個是定論,你怎麼能把它融會呢?它這裡講的融會不是把這兩宗融會起來,而是說我們對佛法中講到空跟有的這兩個思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他,使這個空有真實的內涵來貫穿,不會把空跟有怎麼樣,分成是兩邊的問題,為什麼?這裡就講,從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觀》中,真正的《中觀》在講什麼?講空,空是離有而講的嗎?不是,是即有而空,也就是當體即空的思想,《中觀》的空不是離開有來講的,是從有的現象中來了解它的緣起無自性而體證空性,也就是即有而空,好,因為空所以才能緣起萬法而有,所以即空而有,這個就是《中觀》的思想,那麼《中觀》的思想本身那,空有就是無礙,空有不是二,好,《中觀》的思想的本身那就是這樣的思想,哪裡是會空跟有相對呢,所以如果我們從真正《中觀》的思想的中間去了解空有的不二,那就會怎麼樣,就會使真跟妄,事跟理,性跟相,空跟有,平等跟差別,就能夠得到怎麼樣,它是相依而不相礙,了解了就能貫穿了,他講的和會空有,不是在空宗跟有宗對立的把它融化,不是,是在講我們對空有的不了解,從《中觀》的正見中去了解它的空有不二,這樣子的話,你就不會把現象跟空性把它分開,有跟空把它對立了,事跟理就了解它的不二了,我們講現象是差別的,而我們的空性是平等的,好,如果空有是不二,那現象跟平等有沒有差別,就不會障礙了,它是一貫的,這幾句話很重要!今天不了解《中觀》的深義,我們在空有就會分開,事理就會分開,性相就會分開,平等跟差別就會對立,好了解《中觀》義,真正的明白《中觀》義,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導師要我們明白,要融合空有唯有在什麼地方,只有在《中觀》中才能達到,這個就是重點。所以,
本論末後幾章,即著重於此。導師告訴我們這本論的後面一共是十幾章嘛,最後的幾章,重點就是在融會空有,
我覺得和會空有,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
我們今天要把空有無礙,性相不二,事理不二,要真正去體會這樣的深義,唯有在哪裡?他說,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空宗其實代表的就是《中觀》中論,真正要達到能和會的只有這個地方,你今天如果是在其它的體系的法義裡面去,沒有辦法融會,為什麼?它跟空跟有是兩邊嘛,性跟相是兩邊,那你怎麼融會沒有辦法,能融會的只有《中觀》義,《中觀》見,導師點點滴滴都點出這個心要重點,所以我們今天真的要達到自在解脫空有無礙,事理不二,我們今天要研究什麼?如果我們今天法抉擇錯了,沒有把握這個根本,你怎麼研究,達不到那個功效,導師點出重點,就在《中觀》見中是最能讓我們體會的,才能達到所有的空有的融貫的,
即有而空,即空而有,這是怎樣的融通無礙,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生活,我們的生命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就是現象,這個就是有,我們如何在這個有的中間,在事事物物萬法的這個當下,如何能體會到的空性,即有而空,我們如何能即有而空,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事事物物的萬法中,怎麼樣的去體會它的空性,即空而有,了解空性了,不礙萬法的有,所以我們了解空跟有的真相,我們才能在事事物物中怎麼樣,無礙呀。才能超越而解脫啊,
在這個根本的特見中,一切學派的契機契理的教說,無不可以一以貫之,這是有待於中觀者的不斷努力!
《中觀》見跟其它的是不一樣地方,因為《中觀》見就是根本的特見,什麼是根本的特見?就是空有無礙了,事理不二了,大小共貫那,這個就是特見。一切學派的契機契理的教說,就可以了解了,今天不管是唯識的,不管是如來藏的思想,部派佛教的種種不同的見地,根本佛法的特質,好,這一切所有契機契理的這些所有的教說理面,你都能夠一以貫之,什麼叫一以貫之?一就是根本嘛,心要,好,你能明白《中觀》見,你就能把所有的學說把它貫穿,你能了解了,我們今天佛法真的很深廣,沒有把握到一個根本,你聽到這個也好想很好,聽到那個也覺得不錯,好,中間兩個又好象有矛盾,好了我們問題多了,我們芸芸眾生怎麼去抉擇這個佛法,它是了義不了義呢?我到底要根據什麼來學,導師就點出來,今天我們具備了《中觀》見,一切法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我們都能怎麼樣,一以貫之,才能了解,消化、貫穿、抉擇都沒有問題,大家就要注意了,這個《中觀》見的重要了。那麼要達到這樣子,在我們整個佛教界是不容易的,
導師今天辛苦了七十年,今天了解這個重點,能把握的,能肯定的,我告訴你還是少數人,所以導師這裡才講,要達到大家都能了解的話,有待於《中觀》者的不斷努力呀!今天學《中觀》的人,不只是自己個人受用,個人解脫,想到普遍的大眾,普遍的眾生,大家都還在辛苦中,解脫是很難的。不要只為自己,如果為這麼多的眾生還沒有辦法抉擇到正見的人,學《中觀》的人那,更有責任那,要不斷的努力,這個是導師用心的地方。這個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導師在廈門南普陀寺大覺講社校對完畢。
三十八年,離現在五十多年了,今年是九十二年,導師在五十多年前,就在宣揚《中觀》的思想,他一生開始學法,前面有講過了,《中論》他就看,看不懂,但是非常有興趣,後來經過這麼多久的歷練,他慢慢的就更肯定《中觀》的正確性,他一生就是在《中觀》見的引導之下,他一生沒有變過,他肯定《中觀》的正確性,他雖然是太虛大師的弟子,太虛大師是站在中國禅宗的立場,但是,導師也不會因為這樣改變他的立場,他對法的抉擇是非常深刻而肯定的,他一生沒有變過,我們很多人研究佛法,開始都是受傳統的觀念的影響,我們接受到什麼?就以為這個是,但是一生呢,自己在修學的過程,漫漫會發覺,我們有沒有解脫,我們有沒有受用,我們有沒有真正安心,慢慢會反省,會有更多方面的抉擇,我們難免會漫漫的改變我們的思想,包括我們接受的法門,這個是很正常的,包括我自己,前二十年,我都在傳統的觀念中,但是,到後面研究到導師的理論,《中觀》的思想,我決然的放棄前面所作所為,為什麼?他能帶給我們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性,所以我常常問各位,你們今天不管過去學什麼法,我們不能騙自己,你貪瞋癡止息了沒有,煩惱止息了沒有,心安了沒有,沒有的話,不要以為自己學的就是對,不是因為我師父講的就是對,不是因為我今天學哪一個大師的法就是對,一定要在我們生命中產生到正確地受用,佛法只有一個受用,貪瞋癡煩惱的止息永滅,這個才叫真正的受用跟解脫。我們只要對自己負責,真心的對自己的人,不會騙自己,我常常告訴我們這些學員,夜深人靜,扪心自問,我今天學的法我用了多少心血,受用了沒有,不要騙自己,生活中時時可以自我反省,自我檢驗,學了佛學了這個法,有沒有提升自己,人格有沒有轉化,習性有沒有消滅,慢慢的去考驗自己,自己很清楚的,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為自己負責的人,你就知道了,我們學法,如果過去學的不受用,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探討為什麼?這個為什麼一定要起疑,
我們傳統的觀念不是,叫你不能疑,你要信,你信我就得救,跟上帝是一樣的,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自己有沒有受用自己知道,時時刻刻檢驗自己,反省自己,沒有受用不要耽誤,不要被自己耽誤自己,要去探討為什麼我今天不受用,如果學的法是對的,為什麼我會不受用,所以我還要提醒各位,佛陀的時代為什麼那麼多人,每一個人學每一個人解脫受用,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行,我還是會提這個問題,我們要反省,我們現在學的法,跟佛陀時代學的法法義一樣不一樣?為什麼那個時候很容易受用現在為什麼不行?所以各位呀,佛陀說法的時候,他也告訴我們我說的法,你不要馬上相信,你要先去怎麼樣,試驗看看,實踐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有效你才相信,佛陀是這麼樣的民主,睿智,我們現在說的法不是,你要信,你不能懷疑,你懷疑你就沒有辦法受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只能糊裡糊塗的信,沒有辦法抉擇,這一點我們大家要用心,導師一直強調的《中觀》見的重要,真的嗎?所以我們把它研究了以後,能不能在我們生命中產生作用我們也要嘗試,不是他講的對我們就認為對,是要實踐明白真的受用,你才認為他對,這樣才是有智慧的,包括跟我學的很多這些學員,我也是告訴他這樣,我講的不一定對,如果你嘗試以後真的能在你生命中產生作用,那才是對,我以前在幾年前,我講話很直的,我告訴這些學員,如果你們學了這個法,三個月,半年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不用來,你們去找你們相應的法,我是這樣說的,所以,今天也是一樣,導師講的這些話,我為什麼今天要在這裡講,我可以先告訴你們,這些很多講的內容,我為什麼會在這裡講,因為我有很多體驗,認為他是對的,我今天才在這裡講,不然我不會放棄我過去二十多年辛苦所學的把它放下,這句話只是要讓你們明白,這個法的重要跟正確性而已。
引言
「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回诤論)!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緣的關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稱為「緣起」。凡是緣起的,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系的局限與決定;受種種關系條件而決定其形態與作用的緣起法,即不能不是無自性的。
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我們佛法就是建立在佛陀所講的緣起說,我們一般叫做緣起論。“緣起”兩個字這裡做一個解釋。我們世間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在條件相依相緣的關系之下才存在的。那麼既然是眾多條件的相依相緣才能存在,也才能聚而起,那這個就叫緣起。所以進一步的去了解的話,凡是緣起的,那麼就是受著這些種種條件關系來局限,來決定,那麼,我們很多萬法,只要是生起的萬法,形相都有很多不同,形態都有很多不同,也就是千差萬別的,不管是他的形態跟作用。簡單的講,就是因為緣起有種種條件不同的組合,才能現起不同的現象,只要是緣起法,那麼就要受這些條件跟這些現象跟這些作用的怎麼樣?控制組合!那麼既然是條件的相依相緣而有,那絕對不是什麼?絕對不是有自性的,一定是無自性的。這個很簡單的一個定義,就先襯托出來,為了要了解什麼叫無自性?什麼叫自性?好,導師下面就有解釋了,什麼叫自性?。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
所以很多人就知道了,什麼是自性,自性是不變的,是永恆的,是沒有條件沒有因緣而有的,本來就這樣子的,這個叫自性。好,我們現在說一切的緣起,都是條件的組合,條件的組合就不是單一的,眾多因緣來決定的就不是誰來主宰的,那麼就表示是因緣來決定的,是條件來決定的,是相依相緣的,不是單一的,不是永恆的,不是不變的,不是自己會生自己的,自己成立的都不可能,好,自性既然是自成自有,那麼從緣起的角度來看他就不存在,所以叫作無自性。緣起的即是相依相緣的條件的組合,就是無自性。所以我們現在要建立一個觀念,談緣起就是否定自性就對了,所以自性非緣起,緣起是必無自性,那這個我們就好象得到一個公案一樣,一個根本的法我們就知道,緣起跟自性剛好相反,我想聽到這裡我們一般就馬上有一個觀念,我們平常的觀念認為我們有一個自性,是永恆的是不變的,其實佛法剛好在否定這個,什麼是自性?我們講自性見就是我見嘛,破我執、破我見就是在破自性見,那麼了解緣起的人就知道,自性根本就不可得,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要破自性、破我見要從哪裡破?要明白緣起法。所以佛陀開示的法,就是緣起法。這個就是佛陀與世不共的創建,我們在了解佛陀他是怎麼悟道的就有不同的觀念,有人說佛陀看到天上的明星悟道,看到天上的明星悟道的嗎?其實佛陀是思維緣起法而悟道的,不是看到天上的星星悟道,是在他思維緣起法的時候,在那一天的黎明,天上的星星,最後一顆星星要消失的時候就表示是黎明,黎明那個時刻,星星要完全消失的那個時刻,最後他大悟了,所以不是看星星悟道的。是看到天上的星星剛好要消滅了,剛好要消失的時候,就是黎明的時候,最後大徹大悟的,是在講那個時間。其實他悟到的是什麼?就是緣起法。所以他後來開示,第一個度五比丘講的是四聖谛,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的生死是有原因的,我們活在人間會痛苦,煩惱不斷是有原因的,所以從我們在人生的痛苦的這個現狀來看那,去找出他的原因,就是苦的集起的意思,所以叫苦集。我們會流轉生死,我們會痛苦煩惱,會貪瞋癡不停的造業是有原因的,那麼要消滅這個原因,把這個原因調整了,消滅了你就能夠解脫了。這個叫滅。那麼要滅要有方法,這個方法叫道。所以苦集滅道就是在講我們眾生會生死、會痛苦、會造業、會流轉是有他的原因的。找到了他的原因,用正確的 方法就能夠把它消滅,就能夠解脫而悟道,那麼這個呢?就是在講緣起法。我們會生死痛苦流轉不停,這個叫緣起的流轉。生滅的這一邊,好,了解了他的原因,找到了正確的原因,用正確的方法,使他怎麼樣消除。這個就是滅跟道。也就是我們講涅槃的這一邊。也就是緣起還滅的這一邊。所以注意聽!緣起它包含著苦跟集,還滅包含著滅跟道。所以我們談到緣起一定要知道兩邊它是圓滿的。知道苦的集起也知道他的消滅跟解脫。這個同樣是緣起,所以有的人不了解以為緣起就是講生死輪回的這一邊叫緣起。滅道的部分那是無為法,所以不屬於緣起。其實是不對的。緣起包含著流轉也包含著還滅,如果只是偏於一邊,這個法就不圓滿。那麼進一步如果我們明白了,緣起展現生命集起跟流轉的這一邊,它必然歸於滅。這個必然歸於滅的這一邊,就是涅槃的這一邊、還滅的這一邊。如果能明白的它也是相依相緣的,不是單獨的不是分隔的,那這樣子的話,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緣起的真實內容。所以這裡就講,自性就非緣起,緣起無自性。好,自性明白了,那麼下面就是解釋了,
現在說∶一切都是關系的存在,是依緣所起法,這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好相反。
一開始就講最重要的,這個是最重要的,緣起代表什麼?代表無自性,自性的就不是緣起,自性就是本有的,自成的,自體本來就存在的,但是緣起的就是在否定這個東西,一切萬法都是緣起,沒有一法不從緣起,既然是這樣子,你有沒有看到不同緣起的法?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有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的有沒有?你們去觀察,那你就知道了,佛陀在說法,不離我們的生命、不離我們所接觸的山河大地的一切外在,根據這個來說法的,所以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即名之為空。
我們大乘佛法,為什麼用一個“空”字來涵蓋所有的佛法,道理就在這裡了。注意聽!無自性的即名之為空。那我們大乘佛法用一個空字來涵蓋,這個空字為什麼會拿來用?這個空字原因就在這裡。緣起的必是無自性,無自性的就名叫空,那麼緣起就是空。這樣知道意思吧。好,一切法緣起來涵蓋他,來解釋它,那麼大乘用空字來解釋它,是不是一樣?注意!只是文字的運用而已。
根本佛法的時期講緣起,講無常,講無我,講涅槃寂淨,以三法印來代表緣起,好,那我們現在把這個思想搞清楚了,原來緣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在講無常無我,就是在講涅槃,好,那麼這裡一句話,無自性即名為空。那麼緣起即是空,三法印即是空,這樣知道意思吧。大家要先把這個主要觀念先明白了,為什麼大乘用一個空字來涵蓋整個法的法義?如果這裡不明白,你對空的解釋不一樣,那就會偏離佛法,如果人家問你大乘的空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知道這個地方你就不會離開,知道意思吧。空字,空字就是無自性,什麼是無自性?無自性是因為緣起嘛,無自性就是緣起,沒有自性。自性不可得,好,那我們講空義的人,就不會離開根本佛法了,這樣知道意思吧,很重要!
如果我們今天,不知道無自性才是空,好,很多人還講什麼,自性緣起。我們大乘佛法你們聽過自性緣起嗎?聽過。每一個都聽過。那這個自性緣起本身的問題就出來了,已經告訴你了,是無自性才是緣起,緣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好,我們用自性來解釋空這樣對不對?注意哦!這個很重要哦!空就是講我們的自性清淨啊,那這樣對不對?空就在講我們無自性,注意聽!不能講裡面有一個自性。這個重點先把握!我們在大乘法的論義中就不會偏離,所以,緣起即空,是中觀大乘最基本而扼要的論題。
中論那,導師啊,開門見山的就把最重要的點,一個論題,一個中心思想,先讓我們明白,你今天要研究中觀中論,第一個最基本最扼要的論題就在這裡。“無自性空”。這個就是中觀的最根本的論題。導師下面就解釋了,
自性,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這幾句話我們聽來是很如實。但是如果是在外道的思想很刺耳,很受不了的,自性見,認為有一個東西是永恆不變的,是常而不變的,這種自性見,導師一語就道破了,是我們人類最普遍的成見,而且是什麼,根本的錯亂。各位,如果我們不了解真正的內容,我們是不是也在這個觀念裡面,我們希望永恆不變對不對?我們怕我們現在失去我們現有的一切對不對?我們希望不要老不要死對不對?我們為什麼會害怕死亡?我們為什麼會害怕我們眼前的環境會變?人類本身就是顛倒錯見之中,而且是活在矛盾裡,我們都說明天會更好對不對,那如果真的明天會更好,要不要放下今天,今天不放棄明天會更好嗎?好,又希望它不變,那我問你,希望明天會更好又希望眼前的一切不會變,那這個是不是活在矛盾裡,所以,我們就是活在那個自性見,我見我執裡呀。這個是什麼東西?會讓我們執著,讓我們恐懼,讓我們顛倒造業,就是這個東西。自性見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注意聽!我們在講苦集滅道,這個自性見就是我們苦集的集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自性見。今天沒有我,沒有想永恆,沒有想要得到什麼什麼……,會不會造業?會不會起貪瞋癡跟煩惱?眾生為什麼會貪瞋癡?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煩惱無邊?為什麼生死不斷?就是這個根本原因就叫自性見。
所以各位,四谛的苦集,苦是我執來的,好,集起,在什麼地方集,就在自性見上面集,這個原因如果今天找不到,你如何能夠滅道,這個原因如果清楚,下手才會正確,方法才會正確,你用什麼方法,你方法不是在對治自性見,你那個方法有沒有用,甚至於很多方法還在滿足那個自性見,那你這樣修行會不會解脫,注意聽!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今天法門很多,宗教很多,我們最容易接受的是什麼?你們今天來我這邊學法,我一灌,你們回去增加六十甲子功力,回去就解脫了,你們來聽,你們只要信,你們就可以上天堂永生,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滿足那個自性見的我執啊!知道意思吧。今天告訴你生死的根本就是自性見,所以,你要破我執、破法執,離貪愛、離無明,(台語)那我請問你,誰要?要離貪瞋癡,離一切欲望,離一切執著,誰要?所以,注意聽哦!生死的根本既然是自性見,是我見,如果你真正的很明白它就是這樣子,你還會不會去耽誤自己?去滿足我見、滿足我欲?今天問題就是每一宗每一派每一個宗教講的都不一樣,而符合我的利益,我的欲望,能滿足我的需要的誰都要,叫我放下這個我,放下人間的占有,執著,貪欲,愛欲誰要?沒有人要,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怪力亂神充滿?大家在貪欲呀,建一個本尊壹千萬——小事!我們這邊,來這邊不要錢的沒有人要來,為什麼?來這邊要破我執,到那邊可以滿足,我可以得到什麼法,我可以見到本尊就可以得度了,多好啊,現在的宗教就是這樣子,你來我這裡一點,天上就掛號,地獄就除名,多好,還要修得要命,但是我們佛法就告訴你,無明不破,我執不破,法執不破你只有輪回的份,了不起你行善得善業,得福報而已,福報往生天上,或者是將來做人,但是福報盡了呢?剩下還是惡業,還是要墮落,三惡道還是要去,佛法它講的是如實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則的如實現象告訴你,為什麼我們人間大家都有向上的心,希望得解脫的心,但是真正得到的有幾個?所以說修道如牛毛,得道的如牛角。很少,為什麼?因為要破我執嘛,破我見嘛,難就難在這裡,導師一語就把我們點破了,這個自性見就是人類普遍的成見,是錯亂的根本。身為佛弟子如果看到這裡真的要深深反省,為什麼我們都不能解脫?我們發心的人很多,虔誠的人很多,要講到說建廟了、作善事了,大家都很踴躍呀,很發心那,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那個跟破自性見有關系嗎?如果有關系你就能解脫,所以布施還要怎麼樣?三輪體空啊,才能變成波羅密,不然布施沒有三輪體空的話,人間善法有為功德而已,跟解脫是不相干的,所以布施為什麼要講波羅蜜?為什麼要講三輪體空?體空的空是什麼意思?體,就是體會、明白、了解空義,是不是見空?那這個空剛剛已經解釋過了,什麼叫空?因為我們對空不了解,空就是無自性,空就是緣起,空就是無我,有沒有體會到?體會到了你真的能解脫。如果這個空義本身沒有明白,你再多的人間善法也不過是什麼?增善緣而已,跟解脫還是離得很遠的。那麼就知道了,
空,即是超脫了這自性的倒亂錯覺,現覺到一切的真相。
其實空就是真相、無自性就是真相、緣起本身就是真相,但是如果今天沒有深入了解這個法義,沒有很深的在生命中去體證,空只是嘴巴了,文字而已,生命是沒有體證的,所以空就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復存在,這不是常人所認為與不空相待的空。
要解釋這個空,達到畢竟空還要進一步的去明白它的內容,什麼是畢竟的空?也就是徹徹底底的空,不會再保留一點什麼,最後還是實有的,不行。畢竟空是什麼?是超越有無。我們的觀念在有無裡面、在兩邊的,是超越這兩邊的思想,而離一切戲論,兩邊名為戲論,如果你的觀念還在有無了,一異了,生滅了,常了,斷了,還在這個觀念裡面的相對性,這個都叫戲論,超越有無又離一切戲論,在講什麼?就在講法性空寂了,就是包括我們講空,也不執著在有一個空相。如果我們今天認為空,有一個實在空的東西叫空相的話,那個空相也變成自性了,注意聽!所以連這種空相你也不能執著,所以講這個空,不是講空跟不空相對的那個空,如果一個空一個不空,這個觀念還在戲論的相對裡面,跟有無是一樣的,所以這裡講的空,不是空跟不空相對的空,是一切法性空寂離有無,超一切戲論的法性空寂。好,到這裡如果聽得懂的人,如果聽到有人在批評空不對,應該要有一個不空那這樣的觀念是什麼觀念?還在相對的觀念,這個本身就是戲論,為什麼會有這個戲論?因為本身在有裡面才會有這個戲論。所以注意聽哦!如果有某一些法門,理論他會講空不究竟,要有,要能不空,所以空不究竟,要不空、要妙有才對,那這個是什麼思想?注意聽哦!我在這裡點那,大家就要聽進去呀,把握住了才知道什麼叫畢竟空。如果還有一個不空的妙有,那個就是有,不是畢竟空,然而,既稱之為空,在言說上即落於相待,也還是假名安立的。
好,我們今天講空,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用行為聲音把它表達出來,這個本身就有缺陷,為什麼?有為法嘛,只要有為法都有相待,所以注意哦!既然我用語言表達空這個意思,那這個本身就已經在相對中了,那表示什麼?我講的這個語言那,本身只是假名安立而已,為了要讓你們明白空,不得已用語言來表達,所以這個語言的表達本身也沒有實性,為什麼,它只是假名安立。透過語言我們才知道他的真相,所以語言表達的本身那也沒有自性,這一點不要執著,空的言外之意呀,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證寂滅。所以這個地方如果要講,就是什麼,唯證方知了。
只要語言表達的都不是真正的空,怎麼講還是在相對的觀念,所以我們真正要體證空義呀,慢慢的了解真相以後,自內的觀照慢慢的能夠超越一切,我們思維性的那種分別戲論,慢慢的內在止息,內在能夠體證到法性的真正空寂寂滅的時候,你才能明白,所以我們在上課聽法,畢竟還是言說、還是理論,我們必須透過這樣的理論,來思維明白以後,要用生命在生活中去體證、去觀照,慢慢的分別心止息了,能夠慢慢的體會到一切法當下的空寂性,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寂滅法性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體證空寂,
這唯證相應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說?好了,只要是言說都是相對,寂靜真正的法性空寂,那是唯證方知的,那怎麼用言說呢,怎麼能講呢?
所以說之為空,乃為了度脫眾生,不得已即眾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蕩一切,使達於「蕭然無寄」的正覺。
今天用言語來表達那是不得已的。佛陀證悟的時候他也有講,有這樣的思維,我體會的法是這樣子的難以思義,我這樣講眾生怎麼可能會了解呢?所以有不說法的這個想法,後來因為諸天的勸請才說法,就是這個意思。真正的空寂,真正的法性寂滅,那個不是語言能表達的,但是,好,今天如果沒有透過一個覺證者,用善巧來表達,那我們眾生哪裡有機會可以了解呢?所以這裡就講,這個唯證方知的境界,是不得已才用一個空字來把它解釋,是為了我們眾生那才講的,這是不得已的,我們眾生常常講的語言,他也用那個語言來表達你才能了解,那麼用它來作什麼?把我們固有錯誤的觀念跟習性,慢慢的把它洗清、把它蕩盡,慢慢的我們的觀念正確了,慢慢的身心能跟法越來越相契了,慢慢的就離開一切的顛倒跟執著,最後才體證到蕭然無寄的正覺。真正的契入法性,所以我們要明白,今天我們聽法,親近善士多聞熏習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把我們內在原來一些錯誤的觀念,慢慢的我們了解它的是錯的時候,我們慢慢就會超越離開,什麼是正確的?慢慢接受這個觀念的時候,我們能把我們的觀念慢慢調整、慢慢厘清,當我們觀念慢慢已經正確了,我們的身心行為自然就會跟它相應,在生活中你會去實踐,你會去體證,慢慢的你就能證入了,這個都是善巧、都是過程,、、所以,『智論』曾這樣說∶「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大智度論》,
今天要說空義講中觀的畢竟空,他只有一個目的,為了有一些眾生那因緣是成熟的可以度脫的,為這些眾生而說畢竟空,
『中論』「青目釋」也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
今天所說的法都是假名施設不得已,為了讓我們這些眾生能夠解脫,所以方便的假名說,
緣起無自性而即空,如標月指,豁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所以空即是「中道」。我們剛剛已經講了,緣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好,這個理論象什麼呢?象我們手指在指月一樣,我今天要讓你看到月亮,我有什麼辦法,我必須用這個手指指著月亮,你們順著手指看過去就會看到月亮,這個手指是什麼?是方便的指標,如果月亮在這邊,我指這樣你們就看不到了對不對?我指這樣你們就看到了,這個就是方便讓你們有個方向,所以講緣起、講無自性、講空,其實只是善巧方便,為什麼?就象這個手指一樣,透過這個方便就能看到月亮嘛,就能體會空性嘛,所以這個方便的目的就是豁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了解空義的人兩邊就能離開了,不了解空義的人,一定會執著在什麼?有了、無了、生滅了、斷常了、都會執著在這裡,以為一切法相對的存在,一定會落在兩邊,但是透過無自性的空義,你就能離兩邊,不會執著在實有實無,豁破兩邊,好,這個兩邊破了,戲論分別也破了,就能體證寂滅嘛,如果是這樣子,那麼這個空能破兩邊是什麼?就是中道。中道就在離兩邊名中道,好,空義能破兩邊,那麼空義的本身就是中道,所以中道依空而開顯,空依緣起而成立的。
我們今天講中道,佛法講不二中道,中道就是依空來開顯的,今天空義不了解,怎麼體會中道呢?那麼這個空義又依緣起而成立的,這裡主要在讓我們明白了,大乘的空義真正的根本依緣起而建立起來的,那我們在講根本佛法的時候,講無常、無我、寂滅涅槃,不就是在講緣起嗎?好,那麼空就是因為緣起無自性,所以說空,那這樣空跟三法印一樣不一樣,一樣的內容是一樣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哦!大乘講中道、講空,就是依緣起而成立的。為什麼要這句話很重要呢?大家要注意聽!我現在點的都是重點,你們將來會發生問題的地方我先點出來,我們今天大乘跟小乘會爭論,爭論在什麼地方?大家注意聽!大乘說小乘不了義,說他不究竟,小乘說大乘非佛說,不承認你們大乘講的法是佛陀講的,兩邊都有誤解,今天如果明白這個地方,中道是依空而開顯的,空是依緣起而成立的,那這樣子的話,大乘會不會看不起小乘,小乘是依緣起而開顯的無常、無我、涅槃的,哪裡不了義?哪裡不究竟?好,如果小乘了解空義是依緣起而成立的,依無自性而成立的,跟三法印是一致的,會不會批評大乘非佛說?這個重要啊!
還有一個問題,大乘的佛法依導師的判教有三系,我們中國的判教,中觀是通教,到唯識變成別教,什麼叫別教?就是跟前面不一樣叫有別,就是大乘不共法,這個不共的地方名為別,這樣知道意思吧。那問題就來了,我們大乘如果站在不共的立場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特別的超越,跟小乘法源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麼大家思考一下,這樣到底是共才對,還是不共才對?這樣知道意思吧。為什麼要在這裡點出這個問題?這個關系到我們未來法三系的這個差別的討論,這個是很關鍵的地方,我們大乘佛法的判教,天台是藏、通、別、圓,藏教就是小乘,他認為有一根本佛法是小乘,通教就是講中觀這個時候,般若經就是屬於通教,為什麼?通前通後同三乘,別教是唯識以後了,到後面就變成圓教了,後面很圓滿,前面是小的,中間是通前通後,到大乘的別教出來了是不共法,到後面是最圓滿了,這個是中國的判教,但是如果從這個地方,為什麼要點出這個問題?很重要,有深入研究的人,這個地方很重要!如果明白中道依空而開顯,空依緣起而成立,那就知道了真正大乘佛法的空義跟前面的根本佛法,我們講小乘佛法是一慣的。注意,這個叫共!一貫一樣叫共,還是共法。
我今天要講這個,一邊要彰顯導師的思想,導師在民國三十年他就確定了,“立足於根本佛法之純樸,闡揚初期大乘之行解。”這句話什麼意思?他已經確立了佛法根本在這個地方,根本佛法在哪裡?就在根本佛法的原始佛法裡面,所以我為什麼會講《雜阿含》經?就在這裡。而要弘揚的、弘傳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就在中觀的正見裡,為什麼?因為這個在到這個過程中還是一貫的,還是沒有變質的。我要讓大家了解的,就是這一部分大乘小乘還是共的部分,不是不共的部分,到別教才不共。我點醒這個就是希望研究導師論著的人,將來能把握這個重點,很重要!
依緣起無自性明空,無自性即是緣起;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
那麼這個就是結論。我們今天要體會空義,體會中道要從哪裡?依緣起下手,從緣起了解無自性,就明白空義了,無自性就是空,那麼無自性就跟緣起是一致的了,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這幾句話很重要!如果今天不了解緣起是什麼?空是什麼?你會把它隔閡,原來空就是緣起,好,明白了,從空無自性中去洞達緣起,從空義這個根本法則上,去明白緣起的現象當下,就能正見了緣起的中道。這個理論如果不先明白,如何去觀察萬法的緣起呢?這個理論明白了,隨時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隨時都能觀察到萬法的無自性。當下就能體證空寂,注意聽!這個很重要!這個關系到什麼?關系到我們的修行,證悟,也就是說法不通達,法解釋錯了,法有偏駁你在行證上非常困難。今天這個法的理論如果很透徹很明白,從緣起知道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緣起,好,通達了空義,回過頭來在哪裡體證?就在緣起的萬法上,好!什麼是緣起的萬法上?就是生命的當下,事事物物的展現,根塵觸都是,在這裡就能體達空性。當下就能證悟,你說重要不中要?這個理論的通達明白,才能正見法的真正的本質。悟到道是在這裡
我想我們上過《阿含經》的人應該有一個感覺,應該多少有一些體驗,多少人,不只是佛的這些聖弟子,還有外道來見佛,為什麼當面幾個問題佛陀的回答,很多人都怎麼?見法!都得法眼淨,為什麼?宣揚正法正見的時候,其實就可以見法,注意聽哦!而達到四果是要見法後的用功。但是,見法往往都是在佛陀開示的當下就見法,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各位我這樣談,其實很用意的,大家要注意!為什麼要用心聽法?尤其是真正能見法的法,用心的當下,就能見法是很多的,這個不是我亂講的,所以我說你們上過《阿含經》,《雜阿含經》是不是裡面記載很多?你們就明白了見法的重要,但是見法不是就解脫了。只是入流而已。
其實,見法還要再嚴格一點來講,如果從八個次第來講,那只是初果相,還不是初果,要嚴格的講,有所體會,有所入處,回去或者是時時刻刻在生活中的體證很容易見法。我們看到捨利弗,他聽馬勝比丘講緣起偈,佛陀講的緣起偈,一聽之下當下他就見法,他還沒有見佛陀呢,他見佛陀以後出了家,半個月就證了阿羅漢,這個是很好很好的一個借鑒,佛法本身就應該有這樣的功能,只是時間的流傳到今天我們看不到這個功能,再也沒有這樣的功效性了,我今天講這個是語重心長的,也就是正見的抉擇何其重要!今天聽的、學的不是真正的佛法正見,你怎麼能解脫?!如果醫生醫病,沒有肯定的說這個病跟藥的關系不能完全明白,不能產生作用,這樣的醫生有什麼意義呢?佛陀為什麼說他是大醫王,只要你親近他,生死之病你願意聽得進去,你聽的領會、你願意去實踐,人人解脫。為什麼?因為他有必然性!因與果之間有它的必然理則,佛陀很清楚,所以他對你的方法的指導絕對是應病與藥,每一個人來,每一個幾乎都能夠病愈,這個才是佛陀他宣揚這個法的偉大,他的可貴應該是在這裡。
但是如果我們今天講的正見已經偏離了佛陀講的根本正見,那我們的病會不會好?那我請問:流傳佛法到今天兩三千年來,現在我們沒有人在談解脫的,而且認為是不可能的,為什麼?說我們業力深重。我們等待救度以外是沒有辦法的,請問:這個是真正佛法的正見嗎?所以我們要明白呀,今天講佛法講正見,真的要了解它的重要性啊,因為真正的正見是必然讓我們解脫的。不然佛法我們何必要信、何必要學,我們信仰上帝比較快嘛,因為信它就得救了你說對不對?就能到天上去永生了,我們還要學什麼?為什麼我們今天不信他,因為佛陀告訴我們,緣起的必無自性,根本沒有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存在是根本錯亂,這句話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就知道佛法的特質在哪裡,佛法的與世不共在哪裡?我們就明白了,所以今天講這個法,每一個重點我都會提示到跟我們相關的問題,我們才能反省,才能知道這個法的重要,正見的重要到什麼程度?
我很肯定的告訴各位,真正的佛法正見,人人學真的人人應該解脫才對,這個才是佛法的偉大。如果佛法不能展現這樣的功能,我們信上帝去就好了比較快,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現在上這個課,主要都是在抉擇正見那!就是在厘清這些雜質,一次一次的體會,一次一次的明白,你就知道真的,只要你正見建立了,你其實不用太用功的,生命自然會轉化的,不然正見要干什麼?正見進去了就變成我們的觀念那,那個觀念就帶動我們的行為,因為行為是從觀念來的,這樣知道意思吧。為什麼正見建立的人很容易解脫?就在這裡!為什麼見法的人一定邁向四果?只是時間問題,因為這個中間有一個叫必然的理則,今天我們想辦法把正見建立,能見法的話,到解脫那是必然的,我們應該尋著這樣一條路,可以解脫的路我們來走,
所以上課,尤其是今天講中觀中論很重要啊!我們過去幾年來一直聽,聽到現在才有機會講真正的中論,今天還講中觀今論,這個講完了後面還有真正的《中觀論頌》。直接再入中觀去體會,你們就知道為什麼它那麼重要,它是體證無生的法門那,希望這個因緣跟大家共勉!好好用心把握這一次上課的因緣,希望大家能把正見建立起來,甚至我們這些老學員,借這樣的因緣看能不能見法悟道更重要!跟大家共勉!
我們上次講到依緣起無自性明空,無自性即是緣起;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所以下面繼續就講了,
所以,緣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說明上,雖有三語的不同,而三者的內容,都不外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
我們講緣起跟空、跟中道,這三個名詞是不一樣了,但是他用來要方便巧妙的表達出來,就是事事物物的本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質,那麼,我們從很多的經典,或者不同的宗派的理論裡面用的名詞往往是不同,所以大乘都講空、講中道,那麼,一般的我們講小乘,或者是原始佛法,都講無常、無我,或者是講緣起,其實都同樣一個目的,就是要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我們講他的本質,或者是他的本性,我們就講他真相,緣起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空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中道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聖龍樹在『回诤論』中,既明白地說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論』也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觀四谛品)。
龍樹菩薩他寫了這個《回爭論》,還有《中論》,裡面所表達的都是一樣,都是這三個其實是同樣一個內容,尤其是《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因緣所生法就是我們講的緣起法,我說即是空,緣起就是空。這句話已經表現出來了,“亦名為假名,”即是空,空就是無實性麼,無自性麼,那只有什麼?只有假名施設了,那麼既然無實,那麼兩邊都斷了,就是中道,所以是緣起、也是空、也是假名、也是中道的意思。那這個就是表現了這三者同一個內容,這個是在中論的《觀四谛品》。
緣起、空、中道的同一,為信解佛法所應當先有的正確認識。
我們今天研究佛法,要了解要信受,對於這個根本一定要先有正確的認識,不然的話把他分隔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正確的意義,
那麼尤其是中觀學,就是對此佛陀的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嚴密的闡發者。
我們研究《中觀》,它的最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他——龍樹,把佛法的根本,就是根本教法把它拿出來闡揚,我們今天大乘的《中觀論》,或者《中觀論頌》龍樹菩薩的論著,他主要的展顯的空義跟緣起是一貫的,這個是重點。所以表面上我們在講大乘,其實是跟根本佛法的本身是不二的,是完全一致的,這點大家要注意哦!所以,我們今天學《中觀》就先把握這個根本,原來龍樹菩薩展現的空義他是立在根本的佛法上來闡揚的,也就是說明白了這一點,站在大乘的人不會說小乘不了義,為什麼?這個根本就是從根本佛法把握的,因為緣起跟空本來是一樣的,所以先把握這一點,也能把握到根本佛法了。所以學《中觀》就知道它在闡揚什麼,就是闡揚什麼?空義跟緣起的不二。
龍樹深刻的把握了這個,窺見了佛陀自覺以及為眾生說法的根本心髓,唯有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說。
這幾句話很深刻,今天龍樹菩薩闡揚大乘精神,他把握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一個空,般若的空。回溯上去部派講空,再回溯上去,根本的佛法講緣起的空,完全一致的,今天龍樹菩薩就是把握了這個根本,才能夠破除什麼?斷見跟常見,那麼,我們現在把它講回來,今天導師在對我們這個時代,離龍樹的時代已經又兩千年了,今天導師在判教,在研究我們整體的佛法,其實他把握住了是哪一點?還是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導師就是把握住了龍樹菩薩《中觀》空義的精神,而且把握住了龍樹菩薩,原來是根本上就把握住了《阿含》的空的精神,是一致的。那麼各位呀,我講這個你們就要注意了,我們今天研究佛法,我們要把握什麼?同樣就是這一點。這一點沒有把握,你不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麼,你要去分別我們現在所有的宗派,所有的經典的理論,你就沒有辦法抉擇了。就是因為這一點把握住了,不但你自己可以受用,站得住,你可以抉擇什麼是佛法的正見?什麼是方便?什麼是了義?你就能夠有智慧去抉擇去分別了,
所以這幾句話我們要把握好,因為我們大乘佛法,在印度流傳到後期的時候,有些理論跟這個根本教義就有所不同。那麼今天如果我們把握這個根本教義,你就知道後面為什麼不同,同的在哪裡?不同的在哪裡?同的就是共法,是標准法,標准的,根本的。好,不同的為什麼會產生不同?我們就知道噢!為了方便,這個方便,那如果我們明白它是方便,那這個方便才不失為妙用,如果是方便不了解,你把他當作究竟,那就偏離了佛法的根本,這個就很重要咯。所以這個根本如果我們把握住了,也把它貫穿明白了,對佛法的抉擇我們就不會彷徨,啊!方便的知道方便,究竟的知道究竟,就沒有什麼,沒有好爭論的了。今天所有的佛法宗派法義之爭,出在哪裡?沒有確認這個根本而已,
所以導師他在自學,我覺得他很了不起,在這麼多的經論、這麼多的宗派理論中,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龍樹菩薩,這個研究佛法的一個根本馬上被他掌握。所以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今天要研究佛法,如果先把這個根本掌握了,我告訴你:你研究佛法就會很輕松,很快的就有智慧來抉擇這些法,你就不會彷徨,宗派這麼多、理論這麼多,到底我要聽誰的?你不是聽誰的,你是抉擇到了根本的問題,你能把握這個根本的教義,你就有能力可以抉擇,這個很重要哦!比如說我個人研究導師的這些論著,我也是把握到這一點,很快的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麼,你再來研究所有的法,你就輕松了,這個叫提綱挈領嘛!是不是抓到根本,抓到那個根本來研究佛法就容易了?這個很重要!
龍樹在『中論』中,標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緣起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觀因緣品)!依於八不的緣起,即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而歸於寂滅,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
因為佛法的流傳源遠流長,時間久了,很多我們知道《中觀論頌》以八不緣起來作為他的根本,作為他的中心,什麼是八不?就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去,我們眾生都在兩邊嘛,認為一切法總是實有實無的,總是有一個實在的生、實在的滅,不然就是會懷疑,到底我跟世間是一還是異?都有這些疑問,我們都會落在兩邊,那八不緣起就是以緣起的空來闡揚他的中道,讓我們離這個兩邊,所以不是實在的生,也不是實在的滅,如何體會到不生亦不滅?這個是《中觀》要闡揚的根本,我們總是在實有自性見裡面麼,如何讓你知道他非實,又不是墮於斷滅?如何體會到緣起的空,體會到中道?這個就是《中觀》那,要讓我們體會的地方,只要你能站在空、中道的立場,把這個八不的每個角度都把他了解的時候,你就能體會什麼?體會無生了,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體會什麼叫不生不滅?也就是我們講的悟無生,那悟了無生,就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分別,就能體證到什麼?法性空寂,一切法一切戲論都歸於寂滅,所以導師就講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
我們今天不能解脫,啊我們不能滅苦,生生世世的生死流轉,就是因為沒有辦法了解無生的真相,這八不緣起如果真的明白了,只要反觀我們的身心跟一切萬法,法法歸於寂滅,法法歸於無生,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在自性見上產生執著、貪愛、愛染了,當然就能遠離了,生死之業就沒有辦法束縛你,所以導師就會告訴你,這個是佛法的究極心要,今天我們要講真正要生死解脫,你這個如果不明白,自性見不可能破的,我執不可能斷的,煩惱不可能解脫的,所以才叫作究極心要,也就是離開這個沒有第二條路,究竟的在這裡!所以學這個法重要不重要大家就了解了,這個地方要下功夫,要用心那!所以說∶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吐露他對於佛陀敬仰贊歎的深意。
龍樹菩薩他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佛陀他來度我們說這些法,這個中間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善巧說法中第一的,
龍樹學,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論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論』來說,不名此為空而名之為中。
龍樹學,龍樹菩薩的論著啊,他的學說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是他的論點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本中論《中觀論頌》,他不名為空,為什麼說為中?為什麼說《中論》?為什麼不寫空論?意思是這樣子。導師意思是說,今天會用《中論》而不用空論就表示什麼?表示說:
可知龍樹揭示緣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於兩邊的中道為宗極。
這個就是《中觀論頌》的根本思想,導師把它點出來,為了讓大家明白緣起、空跟中道他本來是同一個性質的,但是龍樹他重要把握的,是我們眾生容易落於兩邊,他希望呢?讓我們能不落兩邊而闡揚這個空義,而以中道來把它展現出來。
在『中論』裡,每品都稱之為觀,如「觀因緣品」乃至「觀邪見品」等。
這個中論裡面幾十品,每一品都加一個觀字,《觀因緣品》、《觀邪見品》、觀什麼什麼……都是這樣子。意思就是觀。
觀就是觀察,正確的觀察緣起、空、中道,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現觀。
我們從龍樹學的《中觀論》裡面可以看到處處都加一個觀字,目的就是要我們去觀察,那麼,這個觀察從兩方面來講,第一就是理論上論證,第二就是體證。就是說我們從理論的明白,到身心的現觀,從論證到現證,這個觀的涵蓋是兩方面的,所以後來都稱龍樹學系為中觀派。因為他都加這個觀字嘛,本來叫中論,後來叫《中觀論頌》。這個加一個觀字就是這樣子,
後來我們普遍那把龍樹的這個學系呀,我們都稱他為中觀派。或中觀宗,稱《中觀》的學者為中觀師。龍樹的中觀學,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羅什三藏傳來中國。在中國舊有佛教和適應時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長江以南曾有過相當的宏揚。其中可看作中觀的正統者,就是三論宗。
這個三論宗在我們中國時間不長,鸠摩羅什來我們中國翻譯就把這個中觀的思想就有帶到我們中國來。那麼當然就是《中論》、《十二門論》、《百論》這三個論為中心。所以我們一般就把它叫做三論宗。但是在中國開始的時候蠻興盛的,但是很快的慢慢就衰弱了,因為到後期也融攝了一點真藏系的思想、如來藏的思想,慢慢的最後就被天台宗融攝了,後來天台宗興盛起來以後,這個三論宗就沒有了,很快的就沒有了。所以它在中國的時間不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鸠摩羅什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僧肇,僧肇法師對於這個《中觀》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詣,可惜他年紀很輕三十幾歲就入滅了。所以這一方面的發揚就很快的,就沒有一個很大的一個延續。這裡還講,
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據緣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發揮它獨到的圓宗。
也都表示這個這一點是在講天台宗,他也是用龍樹菩薩《中論》裡面的這個偈,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使空,亦是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以這個偈子為中心思想,來發揮他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所以天台宗開始的時候,重點也是把握龍樹學中觀義的一個精神,但是它最後呢?還是有自己的超越的地方,所以說他發揮獨到的圓宗。他最後發表出來是圓教。所以導師這裡就點出重點,他沒有去評論他,
龍樹系的中觀學,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屬於中觀的學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於龍樹的教門。
今天有的不是中觀學系的學者,其實對《中觀》也都很有研究,那麼,很多因為贊歎龍樹菩薩的這個偉大,那麼也會把自己的法脈,宗派的法脈都會接上去,都會把龍樹菩薩接上去,
因此傳入日本,即有龍樹為「八宗共祖」的傳說。
我們中國有一些宗派也是一樣,如果你去查他們的這個所謂的承傳,你會發現龍樹菩薩是他們的祖師之一,譬如說禅宗也有龍樹菩薩,西天的二十八祖宗中也有龍樹菩薩,
在西藏,也傳有中觀學,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傳入的。
西藏的中觀學蠻發達的,他們也蠻重視的,他們是在公元八百年左右,由印度傳進去的,那我們中國這邊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由鸠摩羅什傳來中國,照理講這個法的傳入中國是比較早,但是因為它很快的慢慢就沒落了,反而在西藏密教他們的承傳裡面,都很重視這個《中觀》,對這個空義他們是蠻重視的。
據說∶藏傳的中觀學,有佛護、月稱的「應成派」,和靜命、清辨的「自續派」。
這個應成派跟自續派,是西藏他們在研究這個《中觀》的時候,發覺他們以前有兩個不同的思想,也就分成兩派,所謂的應承派,它是照《中觀》的體系來講的,它不建立自中,也就是說在論證上來講,只要對方辯論依什麼法現出來,他就用什麼法破他,這個叫應成。那麼自續派是後來應用了唯識的應名學,他認為還是要建立自中,如果沒有自中好象站不住腳的意思,但是這個爭論後來到月稱菩薩的時候,月稱菩薩認為還是這個佛護的理論是對的,那麼西藏這一邊他們也認為應成派才是正宗,才是正確的,自續派他已經融攝了一點唯識的應名的理論,他會認為反而有為《中觀》的根本思想,那麼從這一點導師只是點出來要我們明白,如果我們今天研究中論中觀牽涉到這兩派呀,不同的思想的時候,我們就會抉擇,不然你會覺得說:恩,有唯識傾向的人就認為好象清辯比較有道理,其實真正深深體會中觀義的人,是應成派才正確的,這一點大家注意就好。
傳入西藏的時候,雖各有因緣,然經過長期的流傳,佛護、月稱的應成系,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藏傳的中觀教典,近來始有部分的翻譯為漢文。同時,由於中論梵本的發現,日人曾從文義的考訂中,獲得許多新的理解。
經典都不齊全,那麼導師只是點出來,不管是從西藏保存的論點,還是我們中文翻譯成中文的部分,還有就是梵本又有發現,就是原點,那麼日本人對這方面有考定,有很多新的發現,那這樣子對我們現在在研究也是有幫助的,
中觀的特質,將來在藏傳、漢傳和梵本的相互參證中,必將更為正確圓滿的發揚起來。
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參考資料,那我們就可以抉擇出裡面共同的部分,或者是不同的部分,那這樣子的話,我們對中觀的根本義會更清楚更明白。這個是我們講引言的部分。後面就要進入導師的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