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b28 滅谛 六 解脫與究竟解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解脫與究竟解脫    

二乘聖者及菩薩,從證悟而得的解脫,還有不圓滿處。二乘聖者,雖斷盡煩惱而證解脫,但因無始來的煩惱,多且重,深刻影響於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遺留有過去煩惱的習慣性。這種習氣,雖不礙於生死解脫,不礙於心地自在,而到底還是一種缺點。如阿那律的時常罵人,大迦葉的聞歌起舞等。這些習氣,菩薩已能分分的銷除,但須證得佛果,才能純淨。煩惱與習氣銷盡,才能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境地──佛地。”

同樣是解脫,為什麼有解脫與究竟解脫之別?阿羅漢、八地或十地菩薩都證悟解脫了,但並沒有十分圓滿。阿羅漢還有習性,只是已不再妨礙生死的解脫了,也就是說這種習性是不關重要的。大迦葉是非常嚴謹的人,還會受歌聲的影響而手舞足蹈,但這與解脫生死是沒有妨礙的。又譬如阿那律時常罵人,其實不是心裡不滿或起瞋恨心而罵人,只是慣性而已。阿那律(有經律或說捨利弗?)過恆河時,看到恆河旁的河神就會呵責他,因為過去世那位河神是他的女婢。河神很生氣,就將此事告訴了佛陀。佛陀指出阿那律的習性。他知道自己不是瞋恨或看輕,感到是習性,便向河神道歉:“對不起,對不起,女婢。”明明知道自己不對而道歉,但由於習性最後還要加一句女婢。沒有壞意,也不是瞋恨心,只是一種慣性習慣。比如我在上課時,重要處我會加強語氣而大聲講話,這就是慣性,但這個大聲並沒有妨礙我的解脫生死。大迦葉非常嚴謹,但他聽到樂神美妙歌聲時,會跟著他動一下,這個動一下也沒有妨礙生死。習性雖有沒有妨礙生死,但與佛陀相比就不圓滿了。佛陀是非常完美的,他幾乎沒有什麼習性,究竟解脫是說佛陀。無論是阿羅漢或八地菩薩,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習性未斷盡,待習氣銷盡才能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境地——佛地。批評阿羅漢不究竟,其實是跟佛比還有一點習性而已,但從見法性部分來看都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甚至二乘初果到四果阿羅漢,菩薩的初地到十地,他們見的法性與佛陀是無二無別的。所見的法性如果不一樣,問題就大了,那可能要開悟一百二十次了。個人的體會深淺與習性的蕩盡是不一樣的,所以菩薩圓滿成佛,必須要三大阿僧祇劫來利益眾生,把原來的習性完全清除干淨,就像佛陀一樣。大乘講的不同其實就在這裡,認為我們要像佛陀一樣圓滿清淨,所以一定要行菩薩道,一生一生來利益眾生,在利他中完全銷盡那些習性,這就是理論上的不同。大乘講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不是只有解脫成阿羅漢,不同也在這裡。要到圓滿的成佛,必須發大願行菩薩道,才能在生生世世的利他中銷盡自己的一切煩惱習性,而達到真正的清淨圓滿,不以證阿羅漢為滿足。但要注意,千萬不能說阿羅漢悟得不對,只是說他習性不夠圓滿盡淨,沒有利他的那種悲心,差別是在這裡。如果一定要講大乘佛法與二乘不同,就在於發菩提心是成佛為究竟,不是到中間就停止了,還要行菩薩道才能銷盡我們的習性,利他的悲心為重,這才是大乘不共的地方。要把握清楚真正的不共處,不能混淆了。

“佛與大地菩薩,解脫的境地太高。二乘的解脫,與學菩薩行者的少分解脫,已使我們可望而不可及,足夠為佛弟子的贊仰處,而攝引、鼓舞著學佛法者的向前邁進!”

佛陀、菩薩及二乘的解脫聖者的境界,對眾生來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讓我們敬仰贊歎!由於佛陀及過去解脫聖者們經驗的展現,我們才發心要見賢思齊。更何況親身體會到生死輪回之苦迫,我們也想超脫向前邁進。就象《雜阿含經》中所說的,只要我們願意跟著古仙人道跡走下去,一定會同樣證得解脫涅槃!

 

 

上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法門名義集 世界品法門名義第七(李師政)
下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李通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