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10 六、正精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正精進﹞

 就是認定目標,努力不懈。也稱「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

聽聞佛法,了解了生死的苦迫來源,就知道解脫才是我們要的。既然學法要邁向解脫,目標要確認,心要肯定自己要走的方向。如果目標不確定,你就沒有勇往直前的心了。這個目標不是搞名搞利,不是這一生我的存款裡要加幾個零,而是向厭、向離欲、向滅。厭於生死輪回,厭於我們的貪瞋癡,離欲就是向寂滅涅槃邁進,這才是真正的精進。為什麼我們會落在貪瞋癡煩惱名利之中脫不出來?因為我們的目標都在這裡嘛,從來沒有想過要真正脫離生死輪回的苦。如果明白人間三界如火宅,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住的,真正是苦啊!就知道我們目的不是再多活幾天,不是活著時健康經濟很好就行。再好還是要死的,死了還要輪回,那不是究竟之道。再好的名利恩愛能維持多久?來生不知道到哪裡去?惡業不斷,輪回從來就不斷,那你怎麼能解脫?所以我們的目標要看清楚是邁向解脫的,不是在搞這一生好過一點。還沒有抉擇真正目標的人,無法知道生死之苦與解脫之樂,所以探討追求的都是這一生得名得利。

“佛曾說「四正勤」為精進的目標,就是:

(1)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它不生。
    (2)已生的惡法,要斷除它。
    (3)沒有生起的善法,要使它生起。
    (4)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長廣大。”

如何使我們的善根生起,每天很用功邁向解脫?這樣,每天的生活就懂得自律防護,待人接物就不會去造痛苦煩惱貪瞋癡的業因。慢慢心就清淨了,過去的習性慣性貪瞋癡的因緣慢慢就薄了、斷了,一天一天邁向清淨解脫。這個方向先確立好,才不會偏離,一般人教育孩子是好好的讀書,將來有好的職業收入,生活好一點,除了這個方向還有什麼?現在沒有人教孩子將來邁向解脫的。

“ 正精進,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是通於三學,也是一切道品的助緣,遍通一切道品。如戒學,正精進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而定學,正精進是遠離定障,而修定善的努力。而慧學,正精進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

 正精進通於一切道品,三十七道品的每一道品包括戒定慧都需要精進力來推動,所以精進最重要。我們發了心想離惡想解脫,如果不精進就會懈怠,因此無法達到解脫的目標。精進心是推動你邁向目標的一個最大的力量,所以非常重要。

戒定慧三學與精進的關系:學戒,由於正精進是有意而用心的努力,所以不會毀犯戒律,因此持戒能清淨;定學,修定精進用功就會去除正定的障礙——掉舉昏沉;慧學是開悟最重要的東西,正精進能遠離邪知邪見,才能得到真正的正定而有正確的思。這些都與正精進有關,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

“理解佛法要能見於實際生活,才是合乎佛法的常道。”

   從八正道第一的正見到第六的正精進,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身心及日常生活。所以學了法,了解到佛法的內涵,知見也建立了,我們就要落實在生活中,這才是佛法的正常道。如果沒有接受八正道戒律等正知見的熏陶,也不落實到身心的實踐及生活中的護持,哪裡能得到受用?不了解這點,就以為要厭離人間家庭事業。其實明白了八正道,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在身心的磨練及人事物的接觸切磋中反倒有更深的體驗與抉擇:正見相應的當下身心會怎樣?在不正見的因緣之下的身心會怎樣?可以體會得很清楚,也馬上可以證明:依持正見而生活,你必然是自在清淨安樂;隨邪見而行,你的痛苦煩惱就一大堆。所以我常講,修行目的不是在學常識,而是要改善身心淨化心靈,學了法在生活上能否用得上?身心的每個當下能否真正淨化?要時時刻刻注意這一點,這才是真修行真用功。修行不是到某個沒有人的山上去打坐參禅。每年抽一點時間刻意把自己的身心凝聚起來用功,這叫專修,是可以的,那是特殊的狀態。但不能長遠都這樣,我們是居士,要面對的是社會家庭生活,所以必須把修行溶入生活中,那樣就不會妨礙到整個社會正常運作。所以真正的精進用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這叫佛法的常道。

“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何況出世大事?”

有時我也說,人間不管做哪一個行業,要把事業做到上軌道,有固定的業績,生活很安穩,這需要投入多少的時間精力!不容易啊!你去看百貨公司及熱鬧的商店,三年不換老板的那就不簡單了,百分之七十的行業都在換老板。可見一個行業要做到有成就非常興盛是不容易的!人間的事業尚且不容易,從年青求學掌握一技之長到社會上來發揮,到建立家庭到中年到老年,哪一個不苦?事業真正非常興盛順利的有幾個?我們全心全意在貪瞋癡名利中都無法成就,更何況是斷生死輪回的解脫大事呢!後者比一般社會事業的成就當然更難了。我們在解脫上的用心與在人間創造事業家庭用心之比例是多少?可想而知,這樣的用心程度要解脫是多麼不容易了。很多人問師父:“我很用功,為什麼還不受用?”我們就要反省:為什麼不受用?我們修行用功的程度與為名利而創業奮斗的比例是多少?人間的事業要成功都已經很不容易了,要解脫那是更加難的,我們到底用了多少心血精力呢?不容易呀!

有人誤解了:如果我全心全意在修行,人間就放棄了,家庭怎麼辦?其實真正的用功不必要放棄人間,而是日常生活的正常道就可以用功的。尤其是我們現在教的緣起法,那是不必放棄社會家庭事業及一切人事關系的。只是如何在這樣的生命過程中善於用心而已。剛剛講的守護六根門頭,生活的時時刻刻都在六根門頭的根塵觸中。如果加上一個覺知,時時刻刻在正念正知裡面,你待人接物的根塵觸過程就會上軌道了,不會與貪瞋癡相應。作事業有誠信,實實在在,人家更信任你。會講會騙的只能搞一次,第二次人家就不會上當了,那你的事業怎麼會成功?所以作事業絕對要合法如法誠信不貪心,這樣事業才有長遠的基礎,這就與戒有關系;面臨重大得失如何心不貪,這就與定有關系;如何善待眾生,這就與智能有關系。所以學法就是戒定慧增上,這些都能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家庭事業及人際關系而大大受用。只是在六根門頭,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對待中,如何善於把握而已,重點其實是在這裡。所以修行與人間的生活是沒有矛盾的,只是在生活事業中如何善用佛法,事業則更成功,人際會更好,身心更健康。尤其是大乘佛法,不會叫你一定要出家及厭世的,是叫你善用因緣,就在生活中身心的當下,怎樣用定力及智能去產生更正面的作用。真正開了智能,去經營人間的事業生意都會特別好。這不是哪一尊神明來庇佑的,而是智能的善用,很重要!

“「雜含」說:「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由此可知,正精進實含有中道的深義。”

修行如何在生活中取得中道,佛告二十億耳這一經最恰當。二十億耳就是阿那律尊者,經文的公案是這樣的:阿那律出家後很用功,看到別人很快證了果,於是每天全心全意把生命投進去用功,用功的程度超過別人十倍百倍。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發覺自己不能見法證果,結果就起了退悔心:也許是自己善根不夠,過去業力深重,否則為何比別人用功卻不能證果?看來不是學佛的材料,干脆還俗回家吧。家裡反正很富裕,可以布施制造福報因緣來利益大家。佛陀知道了他的心思,於是給他開導安心。佛陀問:聽說你過去在家善於調琴?你彈琴時弦太緊或太松會怎樣?二十億耳回答:弦太緊,聲音太厲不好聽,而且弦容易斷;弦太松,無法拉出美妙音聲來。佛陀繼續開導:如果調得恰到好處不緊不松呢?回答:那聲音就非常美妙了!佛陀利用這樣的因緣來開導他,說用功精進也是一樣,太猛太急切了,心就變成緊張僵化,無法輕松安住而容易掉悔;如果太懈怠,根本不能與法相應,當然更不可能受用,這與調節琴弦的松緊是一樣的。不要過緊地精進,也不要太松地懈怠,而要平等修習攝受,中道恰到好處的用功。太緊了就很執著在意;太松了就放逸,所以最要緊的是不要取相執著。阿那律尊者聽了佛陀的開導,很快就證了阿羅漢。

從這一經就知道了,真正的精進就是把握住恰到好處的中道。不管作事業、待人接物或修行,中道都是很重要的。比如朋友間太好了,稍重的一句話他就會受不了;如果人與人之間太生疏了,一點都不關懷,彼此之間就沒有交流,這也要中道。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每天希望他快一點長大,他也不會長大。逼著他用功,逼到他像瘋子,他也不會真的很用功;但是如果一點也不管他,象放牛吃草一樣,同樣他也不會用功的。這都要恰到好處的,太松了,把他拉緊一點;太緊了,稍微放松一下,調整很重要。我們自己的身心也是一樣,要時時刻刻觀察:悶悶不樂很緊張,會頭痛煩惱,那就是太緊了,應該讓它松一點;無精打采像洩了氣的皮球,提不起精神來,那就是太松了,應該讓它緊一點,這就是用功的地方。打坐也是一樣:太專注了,全身僵硬,觀太強了,妄念紛飛會掉舉,那就要稍微松一下;定力稍微深一點,心稍微清淨了,太松了,昏沉想睡覺,那就要提起觀念。要懂得善於調整止觀雙運,就是如何讓它歇一點,如何讓它提一點,這就是修行要調整處。生活中也是一樣,覺得身心不自在,馬上就要發現其原因:如果由於工作太緊了,對某一件事情太執著了,產生的身體不舒服,那就應該輕松一點;最近沒有什麼味道,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來,就知道了自己太懈怠,那就應該提起精神一點。這就是要懂得恰到好處的善用,也就是佛法的中道,佛陀所開示的其實都不離開中道。所以我們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及修行精進都要保持恰到好處的中道,這是最好的辦法。

 

 

上一篇:吳立民居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下一篇:吳立民居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分身集會品第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