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立民居士:華嚴講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華嚴講要

吳立民

不弄清華嚴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講,所以我在講密教之前還是要講講華嚴的道理。所謂教在華嚴,行在三密。實踐啦,就是密教的實踐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論呢,教在華嚴。要懂得一些華嚴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按大乘的經典來說,釋迦牟尼最初講的,他成道之後,最初講的一部經是《華嚴經》。講華嚴,佛教形容他,“日照高山”,等於太陽出來了。佛第一個講的法是華嚴,這個華嚴講的時候,所謂稱“性而談”,講佛自己的境界,釋迦牟尼稱性而談,所以講的非常深奧,結果二乘的人,聲聞緣覺的人聽不懂,紛紛告退,離席了,聽不懂走了。因為華嚴講的道理是佛的境界,不是講的菩薩的境界,也不是緣覺聲聞的境界。比如,我們以前講小乘,講業力,講四谛,講十二因緣,那是小乘的境界。後來講唯識,講空性,講中觀,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現在講華嚴了,才是佛的境界。所以這比四谛十二因緣,比中觀唯實,要高一個層次,更圓滿了。佛,稱性而談,所以過去講華嚴宗,是窮理盡性,徹因赅果,性和理都窮盡了,這麼所以叫“華嚴教海”,華嚴的教義像海一樣,華嚴教海,汪洋縱容,廣大齊備,形容華嚴的道理。因為密教的事相,這個曼陀羅那個曼陀羅,怎麼加怎麼持,為什麼一個普通的眾生他可以變成佛,講這些個道理,你要是不明白華嚴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道理,很難想得通。講到哪兒都是謎,沒個道理說得清楚。所以我想了一下,還是要講講華嚴。講華嚴,不可能把華嚴的東西全部講了,只是講他個大要。本來今天應該講密乘,為了了解,講密宗的方便,我在講密宗之前,還是講講華嚴。

華嚴的經典很多,華嚴是龍樹菩薩傳來的。華嚴的經典結集不是像其他的經典,由哪一個懂經的,懂密的,跟佛接近的,他講出來,大家認證,形成一部經,華嚴經他不是這樣結集的。佛說了華嚴以後,這個經典就藏在龍宮裡,《華嚴經》是藏在龍宮裡,開始並沒有傳到人間。是龍樹菩薩到龍宮去了,看了一遍,他記得了,把他記得的誦出來了,就傳出來了。但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看到誦出來,是略本,是很簡單的一個《華嚴經》。完整的《華嚴經》在龍宮裡頭,誰也沒見過,那是廣本。廣本和略本呢,廣本不曉得多好多。略本就是現在流傳在人間的這個本子。現在傳到中國的呢,也有多少不同。最早的有《四十華嚴》,後來有《六十華嚴》,60本的《華嚴》,再後來是80本的《華嚴》。

《華嚴經》啊,華嚴經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佛的境界。不是講四谛十二因緣、講中觀唯識,那是菩薩的境界。華嚴他是講佛的境界,佛究竟是什麼境界?佛的境界,在《華嚴經》來講,他講了很多,但是我們概括地講,就兩個字——法界。釋迦牟尼,《華嚴經》講整個的法門,他把萬事萬物一切法門,用“法界”兩個字給概括了。所以華嚴宗又叫“法界宗”。這個法界,我們不要一講法界,就想到世界。我們世界,這個宇宙吧,拿我們現前腦筋所能夠想象的宇宙,比之於華嚴宗所說的法界,那就差得遠,我們想像得很有限,華嚴經講的法界了,廣大無邊,重重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普通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這麼一個世界,因為是佛的境界,徹底有了一切智,道種智,證得了這種智慧的人,就是把我們的八識能夠圓滿轉成四智的人,他才能體會到這種法界的境界。

華嚴宗講的法界的道理很多,他把整個的法界,為了說明的方便,他歸納了四個法界:1  事法界;2  理法界;3  事跟理無礙的法界;4  事事無礙法界。

實際上,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都是為了說明第四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來建立的,真正講法界就一個一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因為一般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得一層一層的來說,先說事法界,然後說理法界,然後再說事理無礙法界,最後說事事無礙法界。那麼前頭三個都是第四個的說明,真正的四個法界都具備的,真正的,統一的,完整的法界,就是一個事事無礙法界。

佛的境界,他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不但是超空間、超時間,他事事無礙了,這個才是真正的,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絕對的神通。佛的這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頭,是沒有什麼生啊死,沒有什麼涅NB231不涅NB231,沒有什麼佛不佛,他是事事無礙了。

為了說明,華嚴宗的名相也不少,限於時間,我寫在板書上的,知道有這麼個說法就可以了。這重點還是要講的,事事無礙法界,我從後面講,前面也可以明了。我們把主要的、精要的講了,其他的,找找書看,還是容易明白的。

為了講事事無礙的法界,講佛的境界,我們一定要把四個方面的道理要弄清楚:互入、互攝、全體、無礙,把這四個東西弄清楚。我們前面講了唯識、講了空性、講了中觀,在那個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講,應該說比較容易懂一點了。

1互攝、互入

互入,比較好說,就是你滲透到我這裡,我也滲透到你那裡去,等於兩個鏡子一樣,這個鏡子的影象反映到那個鏡子裡去了,同時,那個鏡子的影象也反映到這個鏡子裡來了。兩個鏡子相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互相滲透,這個叫互入。

我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互入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個法界,它通啊,不然你是你、我是我,兩不相干,法界就不一統啊。華嚴講法界,首先講事物之間的互相關系。第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什麼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事物,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大家我靠你,你靠我,這個東西才成功,缺一不可。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又是哪裡的?緣是互起條件,同時而起,事物才能成功。我講緣起已講了,既然事物都是互相緣起的,有互依性,我要依靠你,你要依靠我。父母跟子女,沒有父母也就沒有子女,同樣的沒有子女也沒有父母,父母和子女本身是互依的。人與人的關系,不管你是人際的關系也好,社會什麼關系也好,或者其他什麼關系也好,只要成為一個關系,必然是互依的,你靠我,我靠你。正是因為事物的緣起都是互相依賴的,所以它可以互入,必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的。互入要弄清楚,萬事萬物都互相交涉。因為是互入的,所以《心經》裡頭講啊,“色即是空”,講互入的道理。這個,我再說明一下,我現在講的,從講空性以來,我講,本來不是我們現代科學知識、常識,這個思維來想象的,如果我們用科學(邏輯思維),用我們常識的想象來考慮這些問題,想不進去的。我講了,講這些道理,如果我們深深地體會的話,深一層體會的話,我們要打破我們常規的思想思路,把思維的模式,這個思路轉變一下。我們平常,常識的想法,按佛教來說,上次也講過,總是有執著,總是抓住一個東西不放的,按唯識講話,就是“我的,我的”。思路打不開,總是偏執的,你不是抓到“有”,就是抓到“無”;不是抓到這個,就是抓到哪個。他不了解這個東西的空性。現在呢,要打破,不走常規的思惟路子,跳出這個圈子,把思路打開一點,來觀察,來想一想,有的可能想得通一點,想得開一點。不然的話,我們下面講的,如果以常識來看,不大容易想得通。不大容易想得通就成了天方夜譚,神話了。因為華嚴,為什麼他是講的佛的境界,確實是在不可思不可議的情況下,勉強說出來的東西,已經是勉強了,我們再勉強來說,所以思路上一定要轉,要調整一下,超脫一下,其實這是使我們智慧來開發,你跳出一個思維的路子,不走我們常識思維的路子,這對我們的思惟、大腦的開發會有好處。

這是一個,互入,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滲透的,相攝入的,我攝入到你哪裡去,你攝入到我這裡進來,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我依靠你而有,你也依靠我而有。這就是互相攝入,互相依賴,萬物相依呀。

什麼叫互攝呢?這個概念,如果說互入像兩個鏡子互照一樣,那麼互攝就等於波跟波相碰一樣,水的波浪,這個水的波浪和那個水的波浪相碰,那就不是什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互入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有一個彼一個此,如果互攝,那就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彼就是此,此就是彼;那真是不分彼此。互入還有個彼此,互攝就沒有彼此了。你看,兩個波相碰,波的本體都是水,水跟水相碰,你說哪一個是前波,哪一個是後波?它是一體的東西,它互攝了,我們萬事萬物的本體都是互攝的,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這就是互攝。如果這個原理成立,這個茶杯就是電燈,這個電燈就是茶杯;我這個人就是電腦,電腦就是我這個人;我可以是你,你也可以是我。不然的話,我講密教,講加持,就不好理解,所以我說一定要先講華嚴,我講互入互攝,你要懂這個道理。你這個加持,怎麼來的,想想看,如果說前面互入,“色即是空”的話,那麼互攝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的另一個解釋,就是色和空能夠互入互攝,正是因為互入互攝,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然的話,一個無自性的東西,空性的東西,怎麼會是物質性的東西,不然就很難得理解,這個彎轉不過來。

還要弄清楚一點,這個互入、互攝是同時的。同時互相起來,同時互相滲透,同時互相依賴,同時互相攝持。是同時的,不是有先有後的。

2全體、無礙

我們再打個比方,互入互攝,比如說,好,我現在問你,這是什麼東西?你說是一杯水,這是常識人答的,你可以說是一杯水;而化學家答復,它是H2O;物理學家又說是純淨的液體;文學家更說那是我描寫的對象……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他的答復也不同,但不管他怎麼答,這一杯水裡頭就是飲料,就是H2O,就是物理學家講的物理現象,也包涵文學家所描述的現象,哲學家所描述的因果現象,都包括在內,它是全體的。這杯水並不因為你是常人,你是化學家,你是物理學家,它會給你來分別,它是個全體的東西,但是我們說出來不是全體的,我們或者看它是飲料,或者看它是化合物。所以,你看,我說這是一杯水,我只說了這個事物的一個方面,我並沒說出事物的全面,這是一杯水嗎,豈只是一杯水,它確實是化合物H2O,它確實是物理現象,確實又是因果現象,確實是文學家借以描繪的一個素材。所以可見得我們說話的時候,語言是有限的。語言的局限性,反映了我們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同一個事物,因立場觀點不同,我們現在的語言,很難反映事物全面。

華嚴講法界,講境界,他一講,就講全體的,全面的,講這杯水,包括這杯水是飲料、這杯水是化合物、這杯水是物理現象、這杯水是因果現象、這杯水是文學家描述的對象,重重無盡的意思都在內,這樣的描述是全體的。我們的語言,沒有這個辦法完成這個任務,電腦打都打不贏一個詞匯,其實這一杯水的含意,把它研究出來是很大的一個數字。所以看事物互入互攝的關系,我們看事物的時候,用我們常識的思惟是表達不了的,也理解不到的,因為這個東西,是全體,包括這杯水是飲料、是化學式、是物理現象、是哲學原理,等等在內,全體的。正是全體的,所以才無礙。所以華嚴宗他講法界的時候,他是互入互攝,又是全體,又是無礙。

世界上所有矛盾的東西,它都可以相容,通過相反相成的作用它相融,所以講法界之前把這互入,互攝,全體,無礙四個東西的道理講一講。

事物法界是無限的。無限大,無限小,學數學的比較清楚,無限大是一個∞,無限小也是個∞,都有空性。那麼無限大,我們能夠想象的無限大,那怕數學家所想象的,我們對天體上想象的無限大,無窮大,或者無限小,無窮小,但是我們能夠想象的都總還是有個極限,還有個程度。但想象的東西無限大、無窮大,都是線性的,不是圓的。華嚴宗講的無限是圓融無限,是圓通的無限,圓滿的無限。你最聰明的畫家,最聰明的數學家,畫一個圓,你用各種方法,你可以用經緯線,精確度可以把這個圓畫得極准確,但是你畫出來的圓,再怎麼圓,也是個有限的圓,我要你畫個無限的圓,這圓怎麼畫?你沒辦法畫,你著筆就是有限了,你這個圓怎麼畫,圓都有個中心,有個半徑,我要你畫個無限的圓,你這個圓心在哪裡,半徑好長?你講找到圓心,找到半徑,你這個圓本身就是有限的了。華嚴講的無限,就是這樣的無限。我所能講的,是我們還能想象到的,實際上我們講的,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所以思路更擴大。

再一個東西,我們看得到的一面和看不到的一面。常講密宗是秘密,那是看不到的一面。秘密,實際上要懂得,什麼叫密,什麼叫顯,什麼叫隱,什麼叫現?比如說,這是什麼東西呀?你說,這是一杯水。好,你說是一杯水,這杯水是飲料,但是這杯水的化學式H2O、這杯水的物理現象、這杯水的因果關系,這些東西隱了。所以我們本身說這話的時候,就突出了一門,顯了一個,必然其他的就被你隱了。隱了,並不是不存在,比如,你說是水,沒說它是H2O了,但它還是H2O,不過你只顯了它是飲料的這一面,它的其它的面都隱了,這是語言的局限,只能說出它的一面。人們能不能夠說出它全面的東西呢?現在沒有這種語言能夠把所有的東西全面地顯露出來。我們說一個東西的時候,必然是顯一門隱一門,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所說的話,顯的肯定的話,隱的否定的話,任何語言,既是肯定句,又是否是句,就是這個道理。他顯了一面,他必然隱了一面,開顯是肯定,隱了是否定。我說隱的並不是不存在,它不明顯。同樣的,密教講的密,他就是通過法界,實實在在很明顯的東西,他能顯出來,並不是什麼別的密,是現成的,並不神秘的。密教並不神秘的。不懂這些東西,隱密具顯啊,密教的東西就很難懂。

六祖慧能講,“密在汝邊”,密就在你的身邊,密就在你旁邊。密怎麼在你旁邊呢?你看呢,顯的一門顯了,不顯的一門隱了,不顯的一門並不是不存在,但你只是用顯的一門,沒用不顯的一門,而隱顯的關系俱存,是同時存在的。當然,有這種情況,一隱俱隱,一顯俱顯,隱顯俱存,相互交著的情況。一般來說,隱的時候,顯了一面;顯的時候,隱了一面,初八的月亮照出來,半邊明,半邊暗,所以我們的語言都是隱一面,顯一面的。我們語言本身是局限的,思路是局限的,因為我們搞慣了,總是X等於Y,某某就是某某,不曉得這裡頭還隱藏很多,所以我們總是片面的,不是全體的。因為是片面的,不是全體的,所以到處是阻礙;如果是全體的,他就無礙呀,說什麼都有,你只說一面,那一面不說,他就有礙。所以全體和無礙是相聯的,事事無礙,一定從全體上來講才事事無礙。

只抓住一個,不可能事事無礙,只有全體才能事事無礙,這個全體很要緊。華嚴宗講的全體,更高層次的全體。我們常識講在一個層次裡頭,第一層的東西不適用於第二層,但第二層的東西能夠包括第一層;第二層的東西不適用於第三層,但第三層的東西能夠包括第二層……這是很多學科都證明了的,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如果只就一個層次來講,不是全體,所有層次都包括了,這個才叫全體。華嚴宗講的法界就是包括所有的層次的。

佛的境界如果是全體的話,那麼佛的境界不光是佛,而是全體都有的境界,佛的境界裡頭就包括菩薩的境界、聲聞緣覺的境界,也包括地獄的境界、餓鬼的境界、畜生的境界、人的境界、天的境界在內,他才全體啊!不然的話,就一個佛的境界而沒有其他,那他只有一個層次,只有一個層次他跟眾生怎麼感應啊!所以佛,講圓滿啊,他是全體的,沒有一樣東西不包括的。沒有東西不包括的,就是我們常識所想象的東西,在不在那裡頭?在那裡頭。不然,他不圓滿了。

不曉得說清楚了沒有。互入,互攝,全體,無礙,要把這些想寬點,因為這幾個東西常常是我們自以為有,自以為是,常常障礙的東西,不大容易想得通的,所以我這裡講了,你們回去要消化,想一下,不然的話,不那麼容易理解。所以這樣子,因為他是互入、互攝、全體、無礙,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不然的話,什麼叫一?就是一切啊,一切就是一呀。我通過攝一切入一,舉一全收,我舉一,把他全部包括了,收了。

華嚴的境界,舉一全收,怎麼能夠舉一全收呀,他互入、互攝、全體、無礙,他才能夠舉一全收,能夠一入一切,一切入一,這樣大能入小,小能夠入大,大進到小裡頭,小進到大裡頭。此與彼,彼與此,前與後,後與前,空間無礙,時間無礙,過去進入現在,現在進入過去,未來進入現在,現在又進入未來,他這才能融通,空間融通,時間融通。你把這法界道理弄清楚了,你在看佛經時候,才明白為什麼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維摩诘經》講維摩诘給諸菩薩讓座時,一方丈的房間,那麼多菩薩怎麼裝的,如果用常識的思惟,那個想不通,你要用華嚴的法界觀來看,融通無礙、全體,那個房間確實大得不得了,再裝,還可以裝,它融通無礙呀。小與大,大與小;此與彼,彼與此;前與後,後與前;今與古,古與今;中與外,外與中,我們說中西交流,用法界觀不得了。到這個程度了。所以這個佛的境界、華嚴的境界,就是法界的境界,可以無限大無限小,這個無限是全體的無限,無礙的無限。全體的無限,無礙的無限,也就是全體的空性的無限。這個無限啊,它才能起不可思議的種種神通作用,才可能“須彌一芥子”,華嚴的話,須彌山可以在一個芥子裡頭藏著,芥子可以藏須彌啊!芥萊的籽是很小的,像一枚芥子可以藏須彌山。這個我們講到人,人對於宇宙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哎呀!宇宙太大了,我們人呀,拿人體來比宇宙確實太涉渺小了。但是,對我們自己本身的一個細胞來講,人是龐然大物,細胞自己會感到,唉呀!我是很渺小。就像我們對宇宙的感想一樣。你看,相對的,我們對大的來講,我們很小;我們對小的來講,我們又無限大,可見得我們是個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統一,人就是在這個無限大、無限小的統一中間,這個一般的人觀察到了,是不是就這樣子了呢?不是。但一般常識,也就是觀察到此為止了。佛教他進一步,你這個人,如果你是無明的話,老是介於前不知頭、後不知尾。就無限大來講,你不曉得你的頭前是什麼;就你自己的無限小來講,你不曉得你後頭是什麼。你不明白這些,這是人類似乎永遠解不開的謎。這個就是輪回,一但弄清楚了,法界,圓融的、無礙的、全體的、互入的、互攝的,我就徹因皆果,徹始徹終。無限大跟無限小,無限小與無限大,這樣子就窮理盡性,你無始無終,可以知道他原始要終,生死之故呀,知鬼神之形狀啊。

所以華嚴的境界啊,我再進一步說明一下。華嚴呢,他一定講全體、講圓融,所謂圓融呢,就是全體無礙。我們華嚴講,大小乘要圓融;顯密要圓融,世法出世法圓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圓融。怎麼樣圓融呢?在從全體來看,無礙如果有礙了,就不能圓融,那麼華嚴講萬事萬物,事事無礙,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攝入的,互相融通的,就應該無礙了。那麼這樣是不是萬事萬物就絕對地存在呢?華嚴宗講,萬事萬物互相融通,互相攝入,互相無礙,我們不要忘記前面講的空性,正是這樣一切最後歸根結底,還是畢竟空的,也是無自性的,這一定要弄清楚,不然我講這麼半天,華嚴講“有”了,華嚴講法界,好像實實在在在那裡,就變成萬法實在論,那不是華嚴的所講的法界。要看到華嚴是在更高的一層來講般若,在更高一層來講空性。我們前面破了好多“有”啊,破了好多“空”啊,破了好多無明,不但破了凡夫的、破了小乘的,從華嚴境界來說,也破了菩薩的執著,法空了,破了這些以後,還以為有一個真正的什麼東西在那裡,有法界在那裡,又錯了。所以一個空性要貫穿到底,法界亦復空,用華嚴的道理來講華嚴。

好!你講了全體,講了無礙,這一面開了,好,按你前面講的道理來講,你開了一面,必然隱了一面。你說全體,好,這是開了,隱的是什麼東西?開了是他的全體,你就不要忘記他還有個超越,你只講了全體,那麼全體是明顯了,超越就隱了,如果只講超越,超越顯了,全體就隱了。所以華嚴本身是圓門。我們講空性,講中觀,是兩邊,你講這邊就不要忘記那一邊,他是兩邊;華嚴他講圓的,他是講全體的,所以還不光是兩邊,他是圓的。所以講華嚴宗他自己講是圓教。在判教的時候,小教、大教、始教、終教,華嚴宗他自己講,他這個宗判教啊,他是圓教。他確實是個圓。這個圓呢,我們講圓滿、圓融,都是這個圓的意思。圓滿、圓融、圓滑(眾笑),好像做人一樣,這個人滑溜溜的,圓滑,就是他沒有稜角。當然了,我們處世為人啊,滑頭,和華嚴這個法界的圓滑,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常講講一個人圓滑,他左右逢圓呀,那只是逢一下子,他逢到現在,逢不到過去,也逢不到將來,華嚴的左右逢圓呀,他真是逢圓,他圓滿,圓融,同時俱足,他是這樣子來講法界。

這個我舉個例子講,也是個故事了,華嚴宗的初祖呀,就是陳朝杜順和尚。杜順和尚寫了個《五教止觀》就是講“十玄門”呀,講“法界觀”,他有兩大段話,一段是回答五個問題,一段是回答四個問題。頭一段是講“無”,後段是講“有”。他怎麼說的呢?他這樣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頭一大段:“緣起是有耶?”就是問緣起的法是不是有,是不是真的有。萬事萬物因緣而起嘛。他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答曰:“不是的,即空故。”緣起之法呀,沒有自性,就是空。這是回答這個問題,緣起之法沒有自性,所以是空。他不回答緣起是有。接著又問了:“緣起不是有,那緣起是不是無呢?”他又回答:“不是的。”為什麼呢?他回答:“即有故。”就是緣起之法呀,它是從來就有的,所以緣起法不是無的。好,這是回答第二個問題。接著呢,又來問第三個問題,前面我問緣起法是不是有的,你說不是的;我問緣起法是不是無的?你又說不是的。我現在問第三個問題,我問:“緣起法是不是也有也無呢?”他回答:“也不是的”。為什麼不是的呢?就是空跟有是圓融的,空跟有是一個東西。既然是一個東西,就不該有兩相,不能說又是有又是無,所以不是也有也無。好,那就問第四個問題:“是不是非有非無呢?”問這個問題,答“也不是”。為什麼不是呢?既然空、有是一樣的,那麼空,有互相削克的,就是沒有什麼空呀,沒有什麼有,所以不能說非有非無,好,後來第五個問題,你怎麼回答,“一定是沒得了嗎?是無吧,是空無吧,”回答:“也不是的”,這個從杜順和尚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沒個立場。你說緣起法是不是有的啊?他是站在絕對,第一義谛,就是真谛的立場,緣起法門,緣起性空,性空就不能說有,所以沒有。好,緣起法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時,他站在真谛的立場,聖義谛的立場,在第二個問題回答的時候,他完全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答話,從來就有的,怎麼說沒有呢?好,第三個問題問他了,他又變了。你看,他的立場隨時變,我們在世界上做人,不能沒有一定的立場,你不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眾笑)。他不能圓滿呀,他滑,他不能圓滿。華嚴,沒得立場,正因為他沒有一個固定立場,他才無礙呀,他才能夠全體。水是什麼?他不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說是飲料,也不是站在化學家的立場說是H2O,他也不是站在物理學家立場說是物理現象,他站在全體立場來看,他就包括是飲料,也是化學式,又是物理現象,又是因果現象,又是文學描述對象,從這個全體來回答。因為全體,無礙,不能站在一個固定的立場,他一站在固定的立場,他死的了。他是圓融的,他沒個立場,他沒個立場了,他全體了,你說他是什麼,他就高了,他比你化學家,比你那個物理學家,比你那個常人,就高一籌了。所以我們佛比菩薩高,佛的境界,他講圓融無礙,這個就不是你那個常人的圓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是那個圓滑所能比擬的。你要滑頭滑腦,好像也沒個立場,實際你是以個人的利益為立場,怎麼對自己有利怎麼來,所以人家一看就能夠戳穿了,還是有個立場,還是不夠圓滑(眾笑)。

這個高境界,是高深莫測啊,他只有全體他才能無礙,沒得立場,這個沒得立場了,他就不立一法,就不死守那一法。他正是因為沒得立場,不死守那個法,這個法就能夠包含進去,就能承認一法,不立不破,真正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他就各個層次都包含了,你說化學家也對,你說是物理他也對,所以底下第二段他答問題,緣起是有啊?是的,緣起是有。緣起是無?是的,緣起是無。緣起是亦有亦無啊?是的,緣起是非有非無啊?是的,非有非無。講無什麼都是無,講有什麼都是有,就是因為沒有立場,他才有堅定的立場,圓融全體的立場。那好了,我們學華嚴,不是學滑頭了,他是全體的層次啊,你是在這個層次,你把那個層次來用,這個層次用得不當,你會頭破血流的,你還是有礙呀,因為你不是真正提高它的空性,這個要說清楚。所以他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無,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那。

禅宗也是那樣的,這樣不受任何法的約束,不受任何立場的約束,所以絕對自由,才能無礙,無礙才能夠全體,他能夠不執著,不偏,他能圓融,才能夠全體。禅宗有個有名的公案,甲乙兩個人爭道理,爭得面紅耳赤。有個老和尚,甲就跑到老和尚那裡去問,我說的到底對不對,如何如何說一套,老和尚說:“你說的對。”甲出來了,對乙講,你看老師父贊成我,我說的對。乙不服氣呀,也跑到老和尚那兒去,你看我跟他爭論,他怎麼講,我怎麼講,你看我說的對不對?老和尚說:“你的對,你的對。”(眾笑)乙也出來了。老和尚對兩個人都說對,小沙彌在後頭問老和尚:“甲乙爭論不清,甲來了,你說對,乙來了,你也說對,你怎麼搞的,老和尚?”老和尚說:“你也對。”(眾笑)你看,這個老和尚是滑頭呢,還是圓融無礙?你千萬不要把老和尚當滑頭(眾笑),說他滑頭就冤枉老和尚了,冤枉這個老和尚圓融無礙,他不破一法,也不立一法,這個小沙彌就誤認了。

趙州有個有名的公案,有一個小和尚問河北趙州從谂大師。趙州大師,他這和尚還是很有點懂得空性的道理的,有些境界的。小和尚就問:“假使能夠看到一切皆空,怎麼辦呢?”懂得了一切皆空,萬事萬物沒自主性,萬事萬物都是空性的,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應該怎麼辦?趙州大師,趙州和尚望了他一望:“唉,那你就放下吧!”這個和尚怎麼說呢?他就反問了:“一切都沒有了,我還有什麼東西放下呢?”反問趙州和尚。這和尚一切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東西放下的?你看趙州和尚怎麼答:“好哇!那麼你挑起來吧!”你看還是趙州和尚境界高,既然一切都沒了,看到一切皆空,你怎麼辦?趙州和尚答:“你放下吧。”懂得了一切皆空,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放下,似乎境界高,趙州和尚又說:“那你就挑起來吧。”你總還是抓住一個一切皆空,還有個“空”得空。趙州和尚說既然什麼沒有,你放下來吧,他還問個怎麼辦。趙州和尚說,你放下吧。他又不聽。不放下好吧!你就挑起來吧。這一挑起來,那個和尚倒是悟了。哎!所以禅宗、密宗、淨土宗,好多境界都用華嚴的道理來說才說得通,不用華嚴的道理,不大容易懂。這是我初步講華嚴的互入、互攝、全體、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無礙呀,我們舉出了十種。

①  性相  ②  大小

③  一多  ④  相入

⑤  相即  ⑥  隱顯

⑦  微細  ⑧  帝網

⑨  十世  ⑩  主伴

講十個無礙。這十個無礙呢,基本上把萬法的無礙的方面概括了。

理法界跟事法界就是我們現在哲學上常講的所謂現象界跟本體界。現象、本體,華嚴宗經常舉例子,把現象比作波,把本體比作水。現象講差別性,本體講同一性;現象講假象,本體講實相;現象講幻有,本體講真空,講無礙。

第一個無礙,性相無礙,相像波,性像水。大小無礙,小大相即無礙。萬事萬物都歸納起來幾個相對的東西。事物方面,事法界;道理方面,理法界。事跟理的關系是象波與水一樣,這是現象與本體。拿現在的說法,其實現象與本體的說法是很粗淺的,但是為了說明,華嚴宗是拿波水來比喻。所以把相對的東西拿波和水來比喻,就看到它的無礙。另一方面,從我們常人的思惟方法,一下子,難得想得通,我列出來,我們有機會,可以想一下,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觀。華嚴宗不是講修法界觀嗎?不要把法界觀看得很神秘,把這個道理弄通,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觀。要想清楚不很容易,要有方法,他就告訴你怎麼觀,就是法界觀。

理法界,事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都是為了說明最後一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所以前三個法界,我就不多說了,我就具體講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就是講十玄門。華嚴宗用十門來講事事無礙法界,這十門啊,有古十門,有新十門。就是智俨大師,他講了十門,我們稱古時的十玄門;後來法藏呢,就是武則天的國師,法藏,他又講了,改進了一下,新的十玄門。新的十玄門是在右的十玄門的基礎上,改造了一下,發展了一下,古十玄門是個基礎,所以我還是把古十玄門來講。

怎麼來體會法界,除了前面講的,相入,相攝,全體,無礙,這四個基本概念以外,但具體的體現這個法界,並不是那幾個概念能夠體現的,而是十玄門,通過理解這十個玄門,來理解這個法界。

第一個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

怎麼叫同時具足相應門?比如一顆微塵,一顆灰塵,很微細的東西,這一微塵就具足了,具有了一切法,這一粒灰塵本身,具足了萬事萬物一切法在內,同時具足。這叫同時具足相應門。我們理解華嚴的法界,首先要理解這個,我們要想一下,一粒灰塵怎麼能夠把太陽系、宇宙都包括在內呢,同時具足存在呢?你要想想,我前面講的,相入、相即、全體、無礙,你才可以想得一粒灰塵能夠包括整個宇宙在內,同時具足相應存在。同時具足相應門,要從這個門裡頭理解這個法界。這一門在十玄門裡是一個總門,這個門就包括下面講的九個門,下面講的九個門都包括在這個門裡面,就是一講法界,就是同時具足相應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賴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互相滲透的,萬事萬物都可以互相攝入的,你是我,我是你,也正因為這樣子,講一法就具一切法,同時具足相應。這樣為什麼同山東風,落中西映呢?

為什麼講有感有應呢?它不是我們現在一般講的,簡單道理而已,從法界來看,它本身就是同時具足相應的。為什麼密宗修那些法門,本尊法也好,什麼法也好,能夠有感應呢?同時具足相應的,法界如果不是這個體性,講密宗的那些修法都是空的。所以講一法,它就具一切法在內,這就是同時具足相應門,這個就是圓融。大裡有小,小裡有大;廣裡有狹,狹裡有廣;密中有顯,顯中有密。凡這些東西都在一個微塵裡頭,它同時具足相應體現。正是同時具足相應,所以它不增,也不減;它不生,也不滅;它不垢,也不淨。他這個就比那個我們講的中觀、講的那個空性進一步,從般若空上深入講不空,顯出般若不空的一面,它起作用,起妙用,同時具足相應。這是第一個門,是總門。

可能我講,你們還不大理解得了,不要緊,我講以後,再慢慢消化去。

第二個門:廣狹自在無礙門。

廣,就是很寬,狹,就是很窄。寬的和窄的,自在無礙。寬啊,大空間;狹的,小空間。大空間和小空間都自在無礙。正因為廣狹自在無礙,這樣廣大如須彌山那麼樣大,小如芥子的這麼小,廣狹自在無礙,所以須彌山能藏芥子,芥子能藏須彌山。一粒芥子藏須彌,廣狹自在無礙了,就是在一個微塵裡頭,一個微塵遍滿法界,法界的萬有了,就在一個微塵裡頭。廣狹自在,全體無礙。

第三個門,叫:一多相容不同門。一跟多,多跟一,能夠相容,這就是四句話了,第一句話:一入一;第二句話:一入一切;第三句話:一切入一;第四句話:一切入一切。

一多相容,是數量上的無礙。廣狹自在,是講空間上的無礙。

第六個門:微細相容安立門。

我聯系著說,微細相容安立門的微——微小,微細相容安立門,就是在有極微細的當中,微細的也包含一切萬法。所以佛經常常講的,佛經看到一毛孔當中現好多佛剎,現好多佛土,都是講的微細相容安立門。所以這三個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它是從不同的方面來說,實際上這三個門可以並為一個門——這是我的看法——廣狹自在無礙門,可以說古十玄,新十玄,他立這個門呢,為了解剖得細一點,說得方便,實際上這三個門跟其他門對比來說,它是一個分說的三個門,總說就一個門——廣狹自在無礙門。這是第三。

第四個門:諸法相即自在門。講諸法相即自在門,這個相即,就是你是我,我是你,彼是此,此是彼呀,沒有彼此。沒有彼此就是相攝無礙了,這個也有四句話: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這個諸法相即自在門,實際上就是相即無礙。廣狹自在無礙說了四句,諸法相即自在說了四句。這四句話是交涉無礙,這是講諸法相即自在。

第五個門:隱密顯了俱成門。

這個前面已講過了,一個事物開了,其他事物就隱了,開的、隱的同時都存在,同時都體現他的作用,隱密顯了俱成門。

第七個門:因陀羅綱法界門。這句話要解釋一下,“因陀羅”是一個梵語,古印度話。他的意思是帝釋天,就是中國我們道家講的玉皇大帝。帝釋天的天空是用因陀羅網把寶殿莊嚴起來的。因陀羅網是種重重無盡的,等於一個個寶珠一樣,寶珠結成的網,所有的寶珠都顯現在這個寶珠裡頭,這個寶珠映現到所有寶珠裡頭,一層一層,重重無盡,這樣一個網叫因陀羅網。帝釋天宮殿的網叫因陀羅網。

武則天,我們不講她政治上如何,其為人如何。但對佛教來講,這個人還出過家,當過尼姑,對佛教還是有一定造詣和研究的。我們現在的開經偈據說是她做的,讀經的時候,讀經開經的時候,有一個贊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常常經書上印的偈子,據說是武則天做的。武則天她造了個字“NFDA1”字,日字,月字,一個明字,底下一個空字,讀作zhào。她學了華嚴,她講法界,日、月、空性,集了個“NFDA1”字,現在有人寫有雙目,“NFDA2”。她自己寫“NFDA3”。日是陽面,開顯的一面,月是陰面,隱顯的一面,隱顯俱成,但都是空性,依靠空性,相互寄托,都成功。他懂得華嚴,隱密顯了俱成門,這是武則天造的字。

武則天曾經請法藏——華嚴宗大師,請他來講十玄門。武則天對他非常信任,非常佩服的,武則天老師不少,這是一個。武則天就問法藏大師,你給我講講法界十玄門,竟究是個什麼事,弄不懂啊。法藏大師非常智慧,就以武則天門口一對金獅子來講,就拿這對金獅子為例打比喻,說這十玄門。後來,把他講的記下來了,叫《金獅子章》,說十玄門的。說了這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武則天就向他,什麼叫因陀羅網法界門?你能不能夠再拿點具體東西給我講講,使我能夠理解,什麼叫因陀羅網。法藏說:“好好,你等等,我給你安排一下,看看你能理解不。”第二天,法藏就做了布置,把宮殿設計了一下,宮殿四面八方,加上下,都安的鏡子,鏡子的邊上,都點了根蠟燭,好,你一看呢,一個蠟燭,它遍於一切,一切呢又遍於一,所有的鏡子都攝入一個鏡子,一個鏡子又遍入一切鏡子,帝釋天網的寶珠就是這樣的,重重不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的,我是你的,合成一體,因陀羅網。武則天看了他這個殿以後,恍然大悟,這叫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啊,一包括一切,一切又包括一在裡頭。這裡是我們人能感受到的、粗淺的。實際上,重重無盡的世界比這大得多,深得多。因為因陀羅網法界門,就我們人體的種種關系來講,都是重重無盡。

我原來有個想法,想把我們文化的交流現象用十玄門來講,那就會很有意思,可惜沒時間。我們文化交流現象,同時具足相應,一多相容無礙,用這個來講文化交流的現象。其實不僅是文化交流,我們有心得的話,你可以用十玄門觀一切法,比如你如果是搞醫生工作的,你用十玄門看你的醫生工作。比如說,你是搞經濟的,你可以用十玄門看您的經濟。既然十玄門是一個法,過去十玄門還主要是佛教的,重點還是在佛教的修行。作為一個法門來說,運用來說,它是偏重於講宗教的,但實際上這個原理可以考慮,作一個觀,可以考慮一切問題。這是因陀羅網法界門。

這個門注意,因陀羅網法界門,是個比喻,嚴格來講,它不是一個觀法,不是觀察方法,它不是一個境界,它不是一個實體。不是前面同時具足相應,廣狹自在,它是打比喻的一個例子,法界本身不是因陀羅網。所以我們可以做具體的華嚴法界觀時候做為主觀,質的方面,不在其列,深入講修法時候再講。

第八個門:托事顯法生解門。

就是萬事萬物法界的原理,都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顯現出來的,就是諸法緣起,重重無盡,也重重無礙,隨便就一件事情,隨便講一個道理,它都能顯示諸法無礙的境界。托事來顯法呀,來生解。就是講一個事,就可以知道其他事,講一個道理,就懂得其他的道理。例如,船在水上走,這一件事情裡頭,就包含了一個道理,阿基米德的原理,阿基米德講浮力嘛,浮力的道理,船在水上走,這個事裡頭就包括了阿基米德的原理,阿基米德的原理在哪裡?他這個理呀,就寓於這個事裡頭,這個理托這個事表現出來,具體的表現出來,生解門,弄清楚了。這個門實際上跟因陀羅網法界門一樣的,不是具體的觀門,是具體的觀法上的東西,不是像前面同時具足相應門那個法界比喻的,法門裡的,在觀法裡又把它列為另外一項。

我如果把前面三項,廣狹自在、一多相容和微細相容列為一門;把因陀羅網、托事顯法列為一門,這兩個有區別的,結果變成六個玄門,完整的法界觀是六個玄門,因為那三個是並在一起了。這是我將來講觀法的時候再講到。

第九個門:。

這是就時間來講的。前面講的多半是講數量呀,空間呀,事物啊,這個講時間。

時間,過去有三世,過去為什麼叫三世呢?過去有過去的過去,有過去的現在,有過去的未來,所以過去是三世。現在有現在的三世,就是: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就是現在的三世。未來也有三世:有未來的過去,有未來的現在,有未來的未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都有三世,這是九世。九世這個時間,體現在我們人來說,一念,一個念頭就包括了整個時間的九世,九世就在我們一念裡頭,九世再加一念就是十世。這個十世雖是隔法,有時間之間隔,但是彼此相即相入,就是十世在一念之間可以隔通無礙。就是過去可以可以進入現在,現在可以融入未來,把未來可以拿到現在來,不然的話,如果時間有個嚴格的過去、現在、未來阻礙它,不能夠通,那麼法界就不是圓融的。未來可以拿到現在,同時過去也可以拿到現在,現在可以拿到過去,這個時間是超時間的,可以說是圓融,這叫,這是法界的十玄門之一,其他都是講空間的東西,這一門是講時間的東西。

第十個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這是當萬事萬物形成的時候,萬事萬物互攝互入,這個萬事萬物相交的時候,表現作用的時候,總是表現有個為主的,一法為主,其余法為伴,這個主跟伴都是功德互相圓滿,功德圓明具德門。這一個法為主,那麼一法圓滿功德,伴法同時都圓滿功德。這個實際也很明顯了,比如在一個家庭裡頭,家庭成員是平等的,但是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比如小孩子生日的時候,父母為了慶賀,在慶賀時候,小孩子是主人,這個父母和兄弟姐妹是陪伴,這個生日成功了,主體功德圓滿了,那就是陪伴也圓滿成功了。就在表演的時候,如梅蘭芳唱戲,就是梅蘭芳為主啊,其他的都是伴,對不對。就是一法為主,其余法為伴。而且互為主伴且足一切德。現在不是多元論嗎,是不是可以有多層角色呢?多層角色也是多不礙一,一不礙多,你要想到這個門,一樣的,他還是主伴圓明俱德門。

華嚴宗,我剛才講,因為時間有限啊,我就概括的講了。華嚴宗就拿這十個方面的門來解釋法界。佛的境界就是法界的境界,這是全體、圓融、無礙這麼一個法界。正是因為這個法界,密乘就是在這個法界的基礎上來起他的作用的。所以我為什麼在講密乘之前要講講華嚴,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講密乘,第一句話叫“六大無礙常瑜伽”,不講清華嚴的道理,怎麼叫六大無礙常瑜伽,這句話不理解了的話,密宗的好多東西就弄不清。這個下面講密乘時再講。

我們懂得了華嚴宗的法界的原理,就懂得了密宗的這句話,六大無礙常瑜伽。六大就是講我們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地、水、火、風、空、識,叫六大。六大無礙,互相無礙。無礙就是可以同攝、同融、同入,我們前面講的互入、互攝、全體、無礙。我們每個人是六大所成,杯子也是六大所成,宇宙也是六大所成,都是六大。既然都是六大,所以法界十玄門的原理,圓融無礙,六大無礙。正因為六大無礙,它是瑜伽,它是相應的;為什麼能夠相應呀,它無礙,它才能相應,有礙了,怎麼相應呢。無線電通訊,它必定沒有阻礙,它信息才靈通,不然的話有礙,它不可能感應,不可能通。所以懂得華嚴的道理,才能懂得密教,就是這個意思。

華嚴講十玄門,一下不容易懂,他後來又把它歸結一下,把十玄門歸納為六相,又講六相圓融。一是總相,二是別相,三是同相,四是異相,五是成相,六是壞相。總、別、同、異、成、壞。

總相,就是萬事萬物每一個事物都具足多德,它包含了一切萬法,這就是總相。一含多就是總相。華嚴宗有個比方。比方我們的房子,房子就是總相,因為我們房子包括豎的柱子,橫的梁,上頭蓋的是瓦,周圍牆是磚,這個磚、瓦、梁、柱,這是別相。怎麼異呢,你比如,這個房子的建築材料,磚、石、瓦、梁、柱,各不相同,這個是異相。但是這些各不相同的東西都是為了建成了這個房子的建築材料,這是個同相。各種建築材料組成這個房子就是成相。所謂壞相,不要理解成好壞的壞,也不是東西消滅了的壞,這個成、壞的意思相當於完整性跟個別性。各種建築材料是零散物,不是固定不移的,是可以自由組合的,這叫壞相。有同異、有成壞、有總別,這個法界才成。這個就進一步來說明,總相、同相、成相都是講同一性,講平等,叫圓融門;別相,異相,壞相都是講差別的,講個別的叫行布門。所以華嚴宗又把整個法界歸納成十玄門,十玄門用六相來講,六相又歸納成兩個門。

總相——同相——成相——圓融門

別相——異相——壞相——行布門

行布門就包括差別的意思在裡頭,但是它比差別的意思更廣。圓融門包括平等意思在裡面,圓融比平等意思更廣。把六相歸納為兩個門,圓融門跟行布門。如果說十個玄門是互相無礙的,那麼六相也是圓融無礙的。凡是講圓融都有無礙的意思在裡頭,六相圓融就是六相無礙。華嚴宗最高概括他的教義的兩句話: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平等不礙差別,差別不礙平等;佛不礙眾生,眾生不礙佛;生死不礙涅NB231,涅NB231不礙生死;輪回不礙菩提,菩提不礙輪回。這個法界觀他就看開了。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樣就把世界萬事萬物都歸納為兩個門了。平等門、差別門,圓融門、形部門,本體門、現象門,都可以這麼說,前後都是無礙的,無礙的才能成為法界,無礙的在法界才起作用,無礙的才能從空性中顯出不空來。空它不是空無,它無礙,正是因為它空性無礙,起大作用,這個起大作用是般若的不空,空性的不空。不空它是無自性的,它也還是空。這樣,華嚴在中觀、唯識的基礎上更前進一步,更高一層的中觀,也更高一層的唯識。所以唯識講唯識所變,華嚴講唯心所造,即然心即一切,那麼心可以造一切。你現在為什麼不能造呢?你有礙,你說我心造,你造個法界給我看看,造個佛國世界看看,你造不了,你有礙。告訴你,你消除了障礙,你可以造極樂世界,你的心可以造一個曼陀羅出來。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密宗他的修行、起修,什麼叫“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相即各不離”,他才懂,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體方法師:根、塵、觸
下一篇:體方法師:當善思惟如是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