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體方法師: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敎授敎誡說法,然遇諸余多聞大德修梵行者,”雖然沒有碰到像佛陀這樣的善知識,但碰到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比如說同修的善知識,他已經聽了很多的正法,自己又修得清淨梵行,又有所成就,像這樣的善知識的指導,“敎授敎誡說法,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比如說捨利弗他很快就證阿羅漢,雖然沒有因緣聽佛陀的教授教誡,但如果你能聽到像捨利弗、目揵連。。。這些解脫的聖弟子、阿羅漢們開示,也一樣的可以得到利益,一樣的可以幫助你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敎授敎誡聽法福利。”這個就是教授教誡聽法福利。從這一經我們也知道喔,臨終蠻重要的。
      “復次、阿難!若比丘先未病時,不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敎授敎誡說法,復不聞余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敎授敎誡說法,”沒有聽聞大師說法,也沒有辦法聽到這些解脫的善知識說法。“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這個很重要喔!這個是什麽意思?你雖然還沒斷五下分結,臨命終前也沒有得到像佛陀這樣的大師的引導,也沒有聽到這些解脫的阿羅漢、聖弟子們的指導,但是你過去已經聽聞聖法,學了很多的正見、正法,你只要在那個時候,把這些聽聞過的正見、正法,提起來思惟,靜靜的一個人在法上去思惟、稱量觀察。
      在我們身心苦痛,臨終的時候,正好把我們學的正見、正法拿出來思惟觀察。就利用我們身心的苦痛,身心所遭受的——受,去實驗、去實證、去考察、去觀察,如果你能這樣子的話,一樣可以斷五下分結。那麽就知道,我們平常所學的、所熏習的、所多聞的正見,那個時候還是用得上,如果我們平常連正見也沒有聽、法也沒有受、什麽都不懂、邪見一大堆,臨命終一定顛倒!當然有善知識的引導最好,(如果)沒有,你只要把那個正見、正法拿起來,當下觀察思惟,一樣的可以證入、可以體會。“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先前所得的、所聞的這些正法,也可以產生這樣的福利作用。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真正的阿羅漢是貪、瞋、癡的永斷、煩惱盡滅,是愛盡解脫。這裡講的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表示他只是三果,還不是四果的阿羅漢,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如果是這樣子的人,“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就知道了,三果以前的他可以得三果,到三果了可以證阿羅漢,都進一步了。比如講你還在初果或者是二果,你聽了大師或者是善知識的教授教誡,或者是依法來思惟觀察,你就能夠證入到三果,就是斷五下分結。三果、斷五下分結的人,貪瞋癡還沒有完全斷盡,聽了教授教誡的話,他可以證到愛盡解脫,就是證阿羅漢、四果。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敎授敎誡說法,然得諸余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敎授敎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敎授敎誡聞法福利。”和上面一樣,如果沒能到聽像佛陀這樣的大師教誡,聽已經解脫的善知識、梵行清淨的善知識教授教誡,一樣的也可以解脫。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敎授敎誡說法,不得諸余多聞大德敎授敎誡說法,然先所聞法,”跟前面是一樣的,你過去聽到正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你只要靜靜的去思惟這些法義,觀察自己的身心,“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也一樣的可以證阿羅漢、解脫。
      “何緣叵求那比丘,不得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敎授敎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佛陀告訴他、叵求那比丘沒有生病以前,還沒有證到五下分結,也就是他還沒有證三果。佛陀去開示他以前,他還沒有證三果,所以從佛陀的教誡教授中,他斷了五下分結,就是證了三果,“世尊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記。”阿那含就是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這一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平常的聞法、平常學習的正見很重要,我們平常得正法、正見,依法修行,證果本來就不難。當然有的人不一定活得很老,時間不夠了當然也會來不及,聞法當生能受用當然最好,既使沒有(大受用),臨終前還有這樣的福利,如果你親近的是一個真正解脫的聖者,你臨終前,他給你的指導、他會開示你,你也許可以證到三果,如果你已經證三果了,還沒有證阿羅漢,他的開示也許你證阿羅漢,這是親近善知識的重要。
      如果今天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善知識,但你所聞的法是正法、是正見的話,在臨終前一樣可以利用最後的機會,依法思惟、觀察,也一樣可以得受用解脫。那(相對來說)這個是不容易的,為什麽不容易?這個要相當的有正念、正思惟。前面幾經看,有的人一痛、一苦、受不了,不正思惟就來了,定力不夠、信心不夠,對佛法僧還沒有不移,就會退悔。所以我們平常的熏習很重要喔,能親近一個真正的大善知識是很重要的,能當下受用最好,不然呢,臨終也有這樣的福利。這一經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我們今天從導師的論著裡,那是導師一生的心血啊,我們從中得到正見,得到正法,讓我們有個入處,我們真的要感謝,既使我們不能親身親近、不能接受指導,但至少我們得了正法、正念、正知,要善於把握,好好的思惟、好好的觀察,每一個人都應該會有受用,這個我們要有信心,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緣。
再看下一經是13359經,這一經是關於闡陀比丘的,他是怎麽樣臨終的,大家看這一經也很精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笃,時尊者捨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笃,聞已,語尊者摩诃拘絺羅,”捨利弗尊者聽說闡陀比丘生病了,就告訴摩诃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笃,當往共看,”捨利弗就找拘絺羅一起要去探病,“摩诃拘絺羅默然許之,時尊者捨利弗,與尊者摩诃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尊者闡陀遙見尊者捨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羅,綎床欲起,尊者捨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尊者捨利弗,摩诃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雲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捨利弗跟拘絺羅尊者去看闡陀,就對闡陀尊者講:你所患的病還可以忍受嗎?病苦是增加了呢,還是減少了一點、慢慢好一點呢?就是問病的一種語氣,跟前面幾經說的都一樣,“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闡陀尊者就回答說:我今天的病,很苦很痛受不了,非常的痛、非常的苦,沒有辦法忍受,這個病苦,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所以我想拿刀子來自殺,不想過這種痛苦的日子,不想再活著啦。
      “尊者捨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捨利弗安慰他、鼓勵他,你一定要努力:不要傷害自己、不要自殺,“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尊者捨利弗的慈悲,他安慰尊者闡陀,你不要沒有信心,不要傷害自己,要努力、要打拚。如果你留在人間,我會跟你來往,我不會不理你的。“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你缺乏什麽,你有所需要,我都會如法的給你,我會給你湯藥、給你醫療上必須的幫助,“汝若無看病人,”如果沒有人招呼你、照顧你,“我當看汝,”我會照顧你,“必令適意,”會讓你滿意的,“非不適意,”不會讓你在那邊煩惱,我會盡量的幫助你。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像捨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羅,他們證了阿羅漢都非常慈悲的,對這些同參善友,都非常非常的愛護。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他的意思是說,我在這裡受到的供養很好、很多,沒有缺乏。這些婆羅門長者對我很尊敬、很照顧,不管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都有,都照顧得很周到、沒有缺乏。“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還有一些後學弟子們,跟從他學法的,這些弟子們也一樣的很照顧他,不是沒有人照顧他。“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但是這些外在的照顧,並沒有辦法減少他身心的苦患,(此苦)實在是沒有辦法忍受。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我們現在的醫學就發達多了,像現在癌症的末期也是很痛、很苦的,但是我們現在就有嗎啡、麻醉藥,只要給他適量的麻醉藥,那他就不會那麽痛苦。現在人就條件好多了,過去很多人在臨命終,為什麽那麽苦?實在是病到後期,有的都真的很痛、很苦、很難忍受的。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喔,癌症的末期都是很痛、很苦的。我們沒有身受的人不知道,所以我們對癌症、臨終的病患要多照顧,就是在這裡,因為他真的是很苦、很痛的。
 

上一篇:吳立民居士:般若與無我
下一篇:體方法師:見滅知滅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