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傳卷下(彭際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女人傳卷下

  明仁孝徐皇後

  中山王達長女也。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太祖聞其賢。為王子棣聘焉。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從王之藩。居高皇後喪三年。蔬食如禮。靖難兵起。王往大寧。李景隆攻城急。後親率將校妻。擐甲胄。挾矢石。登陴拒守。景隆卒不能破。建文四年七月。王即帝位。十一月。冊為皇後。嘗言南北累年戰斗。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言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不宜以新閒舊。又言帝堯施仁自親始。帝辄嘉納焉。居常尊重大法。熏修無閒。常夢觀世音菩薩授佛說第一希有功德經。自為之序。曰。洪武三十一年。春正月朔旦。吾焚香靜坐閣中。閱古經典。心神凝定。忽有紫金光聚。彌滿四周。恍惚若睡。夢見觀世音菩薩。於空中現大悲像。足蹑千葉寶蓮華。手持七寶數珠。在吾前行。吾不覺乘翠雲軿。張五色寶蓋。珠幡寶幢。紛陳前迎。飄飖悠揚。莫知所底。少焉行至一門。高敞弘麗。非人間有。黃金題額。曰耆阇崛境。入門。群山環擁。翠色凝黛。蒼崖丹壁。巉然峭削。嵌巖嵚崟。參差[山*集]嶪。一溪萦回。盤繞山麓。沿溪曲折。數十余裡。溪流澄湛。泓渟寒碧。洞見毫發。瓊華瑤草芝蘭芙蕖牡丹芍藥荼[菧-氐+(林/糸)]麗春。含滋發晖路漸窮。轉度一橋。墄以黃金玻璃[王*車]璖白玉。有屋數十楹。覆於橋上。沉香為柱。栴檀為梁。彩色繪畫極其華美。上榜曰般若之橋。黃金大書。橋長數十丈。其高稱是。度橋。纡折數十裡。遙見三峰靓秀。屹立相向。上摩雲霄。樹林蓊蔚。煙霞掩映。樓殿隱隱。迥出林杪。更行數裡許。復見一門。其上題金字曰。耆阇崛第一道場。入門。布路皆琉璃黃金珊瑚瑪瑙。雜諸寶貝。叢篁茂樹。枝葉繁盛。婀娜敷榮。葳蕤蔽蔭。異葩奇卉。秾艷綽約。芬芳條暢。嘉果美實殷紅青紫。的爍下垂。孔雀鹦鹉鹓鸾鴻鹄。飛舞锵鳴。復有異鳥。音作梵聲。清韻相和。路傍有廣池。湧出五色千葉蓮華。大如車輪。香氣浡浡。其下有凫鹥雁鹜鴛鴦鷗鹭鵁鶄鸂鷘。游泳翱翔。漸至山半。有群女衣雜彩缯衣。分列兩行。前秉幡幢。後列鼓吹。法樂具奏。韶韻铿鍧。青獅白象。跄跄率舞。香華童子。金盤彩籃。參獻徘徊。上至山頂。觀世音導吾升七寶蓮台。台上宮殿巍峨。廊庑深邃。層樓疊閣。萬戶千門。金碧輝煌。華彩鮮麗。雕甍繡闼。珠栱镂楹。寶窗[王*靈]珑。寶網冪歷。闌干柱礎皆羅眾寶。種種寶華。妝飾絢麗。纓絡幡幢。璇玑錯落。天華輕盈。乍墜乍揚。異香馥郁。熏蒸播溢寶光凝聚。煜然炫爛。成千百色。遠覽太空。浩無端倪。俯凌倒景。群山在下。睹茲勝妙。歎未曾有。吾自念德本菲薄。積何善因。而得至此。觀世音微笑而言。此佛說法菩提場。惟契如來道者。方得登此。後妃德禀至善。特為接引以脫塵勞。如來常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為諸經之冠。可以消弭眾災。誦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須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羅漢果。五年。成菩薩道。世人福德淺薄。歷劫未聞。後妃將為天下母。福器深厚。覺性圓明。妙堪付囑。以拔濟生靈。乃以淨瓶甘露水。起灌吾頂。但覺心身清涼。萬慮俱寂憶念明了。無所遺忘。遂出經一卷。令吾隨口誦之。即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也。吾誦一遍。大義粗通。誦二遍。了然開悟。三遍。記憶無遺。觀世音言。後十年更相會。對吾猶若有所言。吾聳耳而聽。忽聞宮中人聲。遽焉驚悟。且喜且異。悚然歎曰。此夢何其神耶。亟取筆札書。所授經咒。不遺一字。但覺口有異香。閣中香氣絪缊。七日不散。天雨空華。三日乃止。由是日夜持誦是經不辍。三十二年秋。難果作。皇上提兵御侮於外。城中數受危困。吾持誦是經益力。恬無怖畏。皇上承天地眷佑。神明協相。荷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後。盛德大福之所垂蔭。三十五年。平定禍難。奠安宗社。撫臨大統。吾正位中宮。自揆德薄能鮮。弗勝贊助。深惟昔日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一字一句。皆具實理奧義。微妙不可思議。蓋曠劫來人未得聞。佛以慈悲濟渡。顯示密因。有待其時。今不敢自秘。用锓梓廣施。為濟苦之津梁。覺途之捷徑。作廣大方便。利益世間。夫道不遠人。人自離道。有志於學佛者。誠能於斯究竟妙旨。則心融萬法。了悟真乘。超般若於剎那。取泥洹於彈指。脫離凡塵。即登正覺。姑述為序。翼贊流通。以示妙道於無窮焉。時永樂元年正月也。至五年七月。無疾坐逝。年四十六。遺言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蓄外家。帝大悲恸。為後薦大齋於靈谷天禧二寺。谥曰仁孝皇後。後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下令頒行。天下誦之(明史第一希有功德經序)。

  夏雲英

  山東莒州人。幼聰慧。五歲能誦孝經。七歲讀佛經。法華楞嚴。皆能成熟。年十三。選為周世子宮人。世子即位。是為憲王。元妃呂氏薨。遂專內政。國有大事。多與裁決。憲王嘗令作詩詠鹘。雲英以箴進。勸王推廣德心。勿畜此以傷生類也。年二十二。有疾。求為尼。受菩薩戒。習金剛密乘。永樂十六年六月。作偈示眾。吉祥而逝。有法華經贊七篇。及清端閣詩卷行世(詩人傳)。

  周氏女者

  梓潼周曉師女也。生而長齋。好誦佛經。年十九。遂辟谷。日餐柏葉。成化五年。別父母。往江村口白馬寺。父母送之。至寺。登樓。趺坐而化。越數日。色身俨然。寺僧為龛奉之。香火不絕。其後天啟中。有裴應舉女者。亦梓潼人也。幼好趺坐。寡言笑。食惟柏葉。年十三坐化。縣人建剎奉之。屢現五色光雲(隴蜀余聞)。

  王安人張氏

  南京武選郎中山陰王畿之妻也。畿從王文成公學。傳致良知之教。當世號為龍溪先生。安人少通詩易。明大義。既歸龍溪。多所匡助。龍溪所善同年友陳讓。官紹興司理。時方奉诏變賣廢產以實公儲。司理擇廢寺上田百余畝。書一帖。以遺龍溪。龍溪謀諸友。皆曰不求而得。受之何傷。安人獨谏曰。君平生所講何學。無故受人田。恐亦非子孫之利也。龍溪悚然。還其帖。中年無子。遂為夫置妾。已而連舉八九子。或謂安人。奈非己出何。安人笑曰。太姒百斯男。豈出一己耶。居常信奉佛法。虔事觀音大士。埽一室。日誦金剛經普門品。出入必禱。夢寐間屢獲神應。嘗問龍溪致良知之教。與佛說為同為異。龍溪曰。良知者心之覺。佛是覺義。即心是佛。致良知即是開佛知見。同異非所論也。又問大士度一切苦厄。有諸。曰。此事全憑念力。一念覺時。即名見佛。苦厄頓消。所謂自性自度也。又問因果及輪回之理。曰。一念善因。終成善果。一念惡因。終成惡果。止惡修善。不昧因果。是謂修行。一念萬年。無有生滅。即無輪回。安人恍然有悟。年近七十。有疾。囑付家事怡然而逝。龍溪傷之。私谥之曰純懿(龍溪集)。

  陶氏

  紹興王德用妻也。平生不信佛法。無善行。一日病笃。見二鬼卒語雲。汝陽壽已絕。當墮惡道。須臾地獄現前。陶氏大懼。忽憶鄰寺僧誦經。有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遂盡力誦持。至數千遍。地獄遂隱。俄有五色光從口中出。空中隱隱有聲曰。陶善女已生善趣矣。事在隆慶三年(金剛新異錄)。

  薛氏

  武塘世家女也。母夢長庚八懷。而薛氏生。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室中供觀音大士。香煙吐蕊。結成蓮華。人皆見之。萬歷十五年五月得疾。醫進乳糜。卻之。遂斷食。至九月六日。延僧禮忏。曰四日足。吾事畢矣。設西方佛像。晝夜系念。令諸子同唱佛名。婦女毋得入。至第五日晨起。索水盥手。誦甘露真言。著新淨衣。戴志公帽。長跪佛前。唱然香贊佛偈。及三自歸依。禮三拜。誦佛名一百八聲。方午。趺跏結印而化。神氣熙然。家人聞蓮華香。滿室中。遺令具龛。毋用棺椁。毋迎眚神。毋燒紙錢。毋殺牲以祭。諸子皆從之(往生集)。

  方氏

  桐城諸生吳應賓妻也。年三十而寡。秉節自誓。專修淨土。一老妪亦持戒。晨夕隨侍。萬歷十三年。方氏年五十矣。有小疾。呼老妪相對唱佛名。晨夕無閒。既而具浴更衣。晨起然香禮佛。還坐一榻。泊然而化。子用先。官至薊遼總督。亦笃信佛法。師事紫柏老人。蓋母教使然也(往生集)。

  陶氏

  長水居士張守約之繼室也。居士精修淨土。一蔬一飯。泊如也。陶氏自歸張。亦課誦無閒。居士詣普陀禮大士。陶氏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乃今始悟。娑婆緣盡。吾其行矣。克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蓮華其數五(往生集)。

  徐氏

  嘉定陸生妻也。夫亡。笃志淨業。舊有千金貸人。焚劵不問。箧中服物。悉用布施。朝夕佛前禮誦。如是十年。一夕忽呼侍者曰。看東方光發否。吾往生時至矣。遂高聲唱佛。合掌而逝(往生集)。

  許氏婦

  杭州人。為人謹厚。日課佛名。久而彌笃。一日呼家人與訣曰。吾將去矣。著淨衣端坐。取天目白華簪之。安然而逝(往生集)。

  於媪

  昌平於貴之母也。專修淨業。至老彌笃。一日取所著衣。浣濯甚潔。謂其子曰。將以某日往生淨土。子未之信。及期。置幾庭中坐幾上化去。空中隱隱有天樂聲。鄉人皆聞之(往生集)。

  王氏

  名桂。德州人。諸生韓承業妻也。承業早死。桂絕水漿七日。欲以身殉。其母力阻之。乃復食。遂長齋。斷諸鹽味。寂處一室。泊如也。如是十余年。承業將葬。桂夜起嚴裝。作書置幾上。明辭世之志。從容出庭前。布席東隅。面西趺坐。戒家人勿嘩。須臾。口鼻間出三昧火焚焉。異香彌旬。骨體聳植若鐵。有蓮華承趺。其席不爇。取席下土以療疾。無弗愈者。其舅韓紳殓之。與承業合葬於城東。事在萬歷十八年(居易錄)。

  潘氏

  名廣潭。工部主事余杭李陽春之妻也。工部故好施。晚常誦西方佛名。既逝。逾年。見神於潘氏。登樓啟窗。作洪語曰。要修行。要修行。潘氏通古今。初好排抵釋教。晚而歸禮雲棲。斷葷血。習禅定。夜常跏趺達旦。兼修諸功德。散錢粟不訾。萬歷三十九年冬。得疾。明年正月。自知不起。遺囑家財。已而謂人曰。吾三世梵僧。今且偕大士而西矣。稱佛名不絕口。屈三指而化。及斂。支體輕軟。貌如生(虞德園集)。

  朱氏

  仁和諸生孫標妻也。平生奉持齋戒。專修淨土。嘗然燈禮佛。燈光爛然。化成五彩。有佛跏趺其上。及將終。端坐合掌。稱佛名不辍。及斂。貌如生(學佛考訓)。

  葉氏女

  德州人。其父賣菜傭也。女生而知書。明麗若神。及長。富貴家爭欲聘之。女堅拒不許。日課女紅以給父母。時注目天際。端躬若思。人莫測也。一日晨起。嚴飾。趨父母前肅拜。問其故。不答。但頻視日景。及午。忽入室阖戶。手結印。跏趺西向。若入定者。母心動就視之。則已逝矣。事在萬歷四十六年。工部程先貞作火蓮行紀之(居易錄)。

  彭山聖姑者

  四川敘州彭山縣人也。不詳其姓氏。生而端潔。志慕空宗。嘗欲捨俗出家。父母不許。嫁之前村人家。既成昏。每夜燈滅後。其夫辄覺床中湧起牆壁。不得近。如是經月。聞於姑。姑因伴宿。驗之而信。遽驚起。以诘聖姑。聖姑笑曰。安有是。是君家心有窒礙故耳。如是又兩月。夫族目之為妖。訴於縣。縣遣吏按問。無異辭。命锢之山洞中。洞方廣不喻丈。甚黝黑。既送聖姑入。即運磚塞洞門。止留一窦。僅寸許。不通飲食。隔數日探之。端坐無所苦。母兄憐之。遺以棗栗。聖姑曰。吾腹中充然。不思食也。因謝去。越三月。其兄復至。啟窦則容光爛然。天華滿席。不知所從來也。其兄問曰。汝住此。豈有天人供養乎。當以何時得出。聖姑曰。遇桓而開。於是遠近傳詫。聖姑之名。自此始矣。既三年。適有山陰人徐桓。分巡西川。臨其地。聞而入山訪之。聖姑曰。令郎君有大厄。方避仇丹陽道中。已而使至。果然。時徐夫人崇信佛道。遂下令毀洞門。迎聖姑。聖姑辭曰。罪谪未滿。不可出也。徐曰。何時當滿。曰。遇寧而滿。徐不敢強。塞洞門如故。久之。徐以遷去。尋病歸山陰。居四年。又有寧瑞鯉者。分巡浙江。繇敘州經此山。聞其事。親往見之。乞一言指示。聖姑曰。無他指示。但為我寄一信與徐副使可也。寧既入浙。過山陰訪徐。道其事。徐頓憶前語。急遣人入川迎聖姑。出之洞中計其入洞時。已十有八年矣。抵浙之日。為萬歷三十九年。明年春。浙江布政使。吳用先迎聖姑至官捨。供養三月。啖蔬果如常人。唯不矢溺而已。問以禍福。辄奇中。尋送還徐氏。缁白趨附。從而過江者。千人。又一年。忽示微疾。語徐曰。吾將逝矣。當制一桶。坐我其中。外加銅箍數圍。三年箍斷。歸骨西川可也。徐與諸眷屬悲戀頗切。聖姑笑曰。死生去住。亦細故耳。經畫既定。聖姑沐浴更衣。便入桶中。有來送者。令各念摩诃般若波羅密。遂合掌安坐而逝。常熟錢希言客用先幕。審其事。又遇西川旅泊和尚。敘聖姑生平甚核。因為書而傳之(狯園)。

  毛钰龍

  麻城人。雲南按察司佥事鳳韶女也。適劉莊襄公孫守蒙夫亡。事姑。居一小樓。足不逾阈六十余年。好讀書。工詩。老而奉佛。崇戒律。李卓吾講學龍湖。欲要一見。不可。欲通書講道。亦不可。鄉人稱曰。文貞夫人(維風集明詩綜)。

  黃淑德

  字柔卿。槜李人。少通文史。解音律。適屠氏。夫亡。長齋奉佛。坐臥一小樓。年三十四。遘疾。合掌稱佛號而逝(維風集)。

  王素娥

  山陰人。適吏曹胡節。夫亡。笃志佛法。嘗有詩曰。禮佛焚香易。修行定性難。古來成道者。把鐵鑄心肝。年四十一卒(維風集明詩綜)。

  施氏

  長洲尤錫绶之妻也。善事舅姑。兼持齋戒。萬歷三十五年忽病隔。日益尪瘵。諸醫罔措。一日薄暮。強起倚闾。俄有道姑從東來。過其門。數目施氏。從之乞茶。施氏延入門。授以茶。問從何方來曰。南海因謂施氏曰。娘子災重。恐不久長。施氏以病告。道姑曰。此關倉隔也。法不治。以汝夙有善根。吾當治之。即於衣帶間取一黑丸子授之。令於臥時服。因問娘子年幾何矣。曰三十二。問持齋乎。曰十三歲持齋。至二十二歲而開。二十四歲復持。復七年而開。道姑曰。此是魔來娆汝耳。病愈後。當復持之。勿再開也。遂出朱筆袖中。向施氏眉心書一小符。曰。從此吁不至矣。施氏禮謝。因問他日訪師。家在何處。道姑曰。汝過南海。問妙海道人。當自知之。即辭出門。轉盼間已不見矣。錫绶歸。施氏語之。錫绶驚曰。得非觀世音菩薩乎。其夕取丸服之明日脫然愈。進飲食如常。明年。遂請其姑劉氏偕至補陀山。入寺門。見金書妙海宮三字榜。益信菩薩慈悲救苦。真實不虛矣。其年秋。施氏飯罷。坐中堂。又見一道姑。排戶入。手持棕拂子。合掌問訊雲。丐我齋糧半升。施氏合掌答之延之坐。道姑問娘子。能受戒乎。施氏曰。我固持齋人也。又問能念佛乎。曰時念阿彌陀佛。道姑因說偈曰。聲聲口裡念彌陀。不識彌陀怎奈何。這句彌陀參不透。輪回那得出娑婆。施氏問姑從何來。曰湖廣人。住枯松塔裡修行。自己功行雖圓。尚有度人心未了。問娘子年多少。答三十三矣。道姑曰。觀汝相法。不當壽。遂出袖間一冊。啟之。皆篆文靛色。謂施氏曰。汝算止二十九。因昔曾行三善事故得有今日。一者。汝於十五年前。捐資鑄金像一軀。一者。嘗施經板一片。一者。某年月日見路旁饑人。捨飯一瓯。有此三善。獲延三載。又曾遇肉身菩薩。點化來。故幸免短折。施氏以妙海因緣告之。心計此道姑容飾異前。而眸子炯然無別。因合掌下拜。哀求拯度。道姑曰。能從我枯松塔裡修行乎。施氏曰。舅姑且老。不能也。道姑命取一瓯淨水。用拂子梢灑其坐處。出一竹籃。中有三足鼎。如蜀山窯色。高七八寸許。鼎中復有一小爐。撥之中有奇香茀郁。貯淨水鼎中。插花四種。杏梅芙蕖紫萸。高四寸許。花上有燕雛蛱蜨飛鳴其間。施氏異之。道姑曰。此鼎乃兜率宮中寶。非世閒物也。於是命施氏名曰本賢。受以三戒。一斷絕夫妻恩愛。二破除無明煩惱。三割棄資生業緣。仍令吁天。立誓施氏口占發願文數十言。既畢。道姑舉手掠施氏發際。抽得青絲一簇。绾作小髻付之。曰汝夫歸。以此發遺之。前緣已了。努力修行可也。施氏拜謝。方舉頭頃。道姑已滅。爐香花鳥都無有矣。施氏數其發。得十五莖。蓋自歸施氏。至是年為十五年也。施氏自是奉法益虔。吳門父老。皆傳道其事(狯園)。

  常氏女者

  常州農家女也。生而喪母。年十二。父病且殆。撫之曰。吾不及見汝成人矣。奈何。女悲父言。誓不嫁。買地半畝。葬父畢。築草捨墓旁以居。供觀音大士像。日焚香獻華。誦西方佛名。以度亡者。暇則紡績。易薪米自給。弟無行。鬻墓地與人。女出錢贖之。已而復鬻與人。女復贖之。如是者三。歲大饑。盜入其室。劫以刃。女被創委地。俄而光明照身。創痛頓平。尋光所起。蓋自大士像雲。女仍守墓不去。為人決休咎屢驗。人或傳其得道。尚書孫慎行家居。往谒之。麻衣斬然。如初喪時。時年八十余矣。晚度女弟子二人為尼。女既殁。尼嗣守其廬。裡人名之曰貞孝庵。事在萬歷中(息庵剩言)。

  張氏

  秀水錢永明之妻也。奉佛誠笃。日織布一匹。隨誦金剛經十卷。以為常。一日方織。誦至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忽停梭合掌。家人覺其異。呼之。則已瞑目坐脫矣。事在萬歷四十八年(金剛新異錄)。

  祝氏

  公安龔仲淳婦也。甥袁宏道兄弟。好談佛法。祝氏聞淨土法門。信之。遂專持佛名。兼誦金剛經。一日語諸子曰。佛言三日後當來迎我。及期。沐浴坐堂上。諸眷屬皆拱列。良久自言佛至。眉間放白毫光。長數丈。又言見一僧相好莊嚴。自稱須菩提。俄化為百余僧。或從旁謂曰。經中凡一百三十八須菩提。即此是也。諸眷屬共焚香誦佛名。祝氏微笑而逝。閣中一九歲婢方臥地。忽大呼起立。言見數金甲巨人。執幡幢為夫人導。其幢柄拂面過。不覺痛失聲。察之。傷痕宛然。既殓。棺中時發異香。其姒陳氏。為人慈善。裡中呼為女聖。持五十三佛名甚謹。一日取經。命家僮別書一紙。所置案不潔。僮復嗜飲。書未半。日方午。忽猛風起。一黑衣神入室攫經。至陳氏所居樓前。已而排空直上。作霹雳聲。市中人望見。若匹練然。已有人自郊外至。相去十余裡。猶望見之。宏道母龔氏。亦日誦金剛經。一日誦經將半。梁間忽懸一巨蛛。繞經數匝。蹲而伏。龔氏祝之曰。汝欲聽經耶。遂終一卷。至六如偈。蛛忽蠕動。若作禮狀。視之。已蛻去矣。因為小龛。以僧法葬之(袁中郎集金剛新異錄)。

  張太宜人金氏

  綿州人。普安知府張懷麓妻也。家世貴盛。而自奉甚薄。中年失偶。教諸子有法度。子正道正學。皆以科名顯。太宜人晚得淨土書。讀之。遂注心極樂。晨夕禮誦。一夕戒諸孫曰。爾輩好讀祖父書。吾其去矣。呼侍女焚香。端坐而逝。數日後。見夢於孫曰。適從西方路來。始知太宜人實生淨土雲(白蘇齋集)。

  黃氏僕母者

  常熟罟裡村人也。平居持齋念佛。無他異。萬歷四十二年秋。疾笃。將逝。曝舊藍裙於庭。其裙十二幅。忽現觀音像十二面。面各不同。竹林鹦鹉參錯其間。經一晝夜。乃滅。遂瞑。年六十五(狯園)。

  楊選一妻

  南昌人。客居南京。年三十生子。即與夫別居。聽夫置妾。自是長齋念佛。閱十五年。其年八月。疽發於背。痛入骨。見一惡鬼持刀逼之。有大力神驅之去。其痛頓息。旋謂夫曰。吾將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可以清茶供之。問將何往。曰往。西方。合掌唱佛名而逝(淨土晨鐘)。

  鐘氏仁和張後溪繼室

  也年四十喪夫。遂長齋。日誦西方佛名。歷四十余載。居常每聞天樂鳴空。及唱佛聲。泰昌元年十二月。臥病數日。日飲湯一盞。明年元旦。為家人言。蓮華布地。幡蓋懸空。爾曹亦見之乎。口中唱佛名不辍。及暮。吉祥而逝(淨土全書)。

  吳氏女

  太倉人。生時趺坐而下。稍長。歸心佛乘。事親孝。不願有家。人或勸之。辄指天為誓。初從昆弟析諸字義。已而誦佛經。悉通曉大意。朝夕禮拜甚虔。俄夢神授以梵書准提咒。有病瘧者。以梵字治之立愈。嘗於夢中得通宿命。自言曾為宋高僧。此來專為父母。年二十三。當成道果。崇祯四年。年二十三矣。閉關一室。專修淨土。仲冬之末。示微疾。作偈辭世。勉親堅修勿懈。日方午。索玉戒指佩之右脅而逝。將斂。紅光溢於面。母為理發。異香從頂中出。達於戶外。經夕不散。居四年茶毗。骨瑩如玉。頂作黃金色。為起塔以奉之(續往生集)。

  盧氏

  名福智。徽州程季清妻也。晚遷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修福業。盧氏竭資為助。長齊。日課佛名二三萬。約己惠下。未嘗詈人。崇祯五年。得危疾。請古德法師授五戒。咨淨土法要。遂一意西歸。季清為誦華嚴經。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門。為一一講說。盧氏悉領解。季清復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毋猶豫也。遂高聲唱佛。夜以繼晝。如是半月。其母及女來問視。悉謝遣之。曰毋亂人意。十一月八日。忽睹蓮華現前。化佛垂手。身心踴躍。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連稱佛名。古脅而逝。時方午。及暮扪其頂。熱可灼手。年三十九。蕅益法師為之傳。系以贊曰。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淨念功殷。華台接引。眼識分明。子母恩愛。枯木寒冰。吉祥善逝。長辭苦輪。我今隨喜。願共群倫。頓除愛網。證入元門(靈峰宗論)。

  葉小鸾

  字瓊章。吳江人。工部郎中葉紹袁之季女也。母沈氏。名宜修。伯姊名纨纨。俱工詞翰。纨纨嫁趙田袁氏。日誦佛經。年二十三。得疾。危坐唱佛名而逝。小鸾四歲能誦楚辭。十二歲能詩。稍長能鼓琴。好臨子敬洛神賦。及藏真帖。焚香宴坐。灑如也。年十七字於張生。行有日矣。俄而有疾。佛聲朗然。須臾化去。七日就木。舉體輕軟。事在崇祯五年。吳門有神降於乩。自言天台泐子。在陳隋間為智者大師弟子。已而轉女人身。墮鬼神道。遇大師接引。頓悟宿因。遂借乩示現。闡天台止觀法門。時紹袁甚念小鸾。遂迎泐師至家。以。小鸾問。師曰。此月府侍書女也。其名寒簧。問今在何處。曰。缑山仙府。問可招之至乎。師初不可。再三請而後許之。小鸾至。紹袁問以去來事。小鸾曰。菩薩有變易生死。眾生有分段生死。兒猶在分段中。去時但見金童玉女。建紫金幢。赤珊瑚節。大紅流蘇結為台閣。赤猊駕橋。赤虬骖乘。爾時殊樂。不知苦也。問答未竟。師曰。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君谛聽之。我當細講。停乩良久。師曰。善哉。割愛第一。小鸾作詩呈師曰。弱水安能制毒龍。竿頭一轉拜師功。從今別卻芙蓉主。永侍猊床沐下風。且曰。願從大師受記。不復往仙府矣。師因為審戒。問。曾犯殺否。答。曾犯。師問如何。答。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輕纨壞蜨衣。問曾犯盜否。答。曾犯。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箫何處聲。問曾犯YIN否。答。曾犯。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裙親繡鳥雙雙。問曾犯妄言否。答。曾犯。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才天。問曾犯绮語否。答。曾犯。團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裝成幼婦詞。問。曾犯兩舌否。答。曾犯。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問曾犯惡口否。答。曾犯。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問曾犯貪否。答。曾犯。經營缃帙成千軸。辛苦莺花滿一庭。問曾犯嗔否。答。曾犯。怪他道蘊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钗問曾犯癡否。答。曾犯。勉棄珠環收漢玉。戲捐粉盒葬花魂。師曰。善哉。子所犯者。獨绮語一戒耳。遂與之戒。名曰智斷。小鸾問何謂智。師曰。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又問何謂斷。師曰。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三智應修。三惑應斷。菩薩有智德。有斷德。智斷者。菩薩之二德也。小鸾曰。菩薩以無所得。故得。應以無所斷故斷。師驚曰。吾不敢以神仙待子也。可謂迥絕無際矣。遂字之曰絕際。其年秋沈宜人亦逝。明年四月。紹袁再邀師。師引沈氏及纨纨小鸾偕至。時師開無葉堂。度諸女人夙有慧根者。沈宜人母子俱從師修淨業。注生西方。既至。聯吟古詩一首。紹袁問小鸾在缑山。有詩作否。答曰。世法無常。念念滅盡。如石火水沫。我寗為其動搖哉。倘到處留跡。不已勞乎。將別。復告父曰。父還要眼明手快。倩種愁苗。乃八獄之本。一刀割絕。立地清涼。遂去。紹袁敘其事。名曰窈聞(午夢堂集)。

  唐氏

  湖州唐時從女。海寧楊雲妻也。雲早逝。家落。唐氏依從父以居。崇祯初。隨至鳳陽官捨。有老妾馬氏者。善繡佛。唐氏既長齋。因發願繡金剛經。未果。一夕忽暴卒。至天將曉。復蘇。雲我要繡。馬氏在旁問故。唐氏雲黃昏就枕時。覺遍體流血。僵臥於地。忽金甲大神振錫一聲。問我雲。汝還能記繡經之願否。答曰。能記。又振錫一聲。問雲。汝能繡經否。答雲。我要繡。遂得醒。乃繡金剛經一部。閱二年始完。精巧密致點畫厘然。唐氏體素羸。至是諸病悉除(巾馭乘續集)。

  費氏

  湖州雙林鎮沈春郊妻也。少寡。織紡自膳。持齋四十年。供養三世佛畫像。及檀香大士。日誦金剛經一卷。佛名千聲。寒暑不辍。崇祯十一年。大疫。婿張世茂迎費氏往居其家。止攜大士以行。費氏居一樓。日課回向。祝願此香。直達佛所。如是三載忽空中有香。繞樓數日。粉牆上湧現三世佛像。莊嚴精妙。遠迩詫傳。瞻禮日眾。或以淨巾擦之。色愈光明。又四年。一日告婿曰。吾欲返故居。入門。即灑掃焚香。參佛誦經。至第三日早。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刻。大呼佛來也。我行矣。別眾而逝。年七十有三(巾馭乘續集)。

  李氏

  劉道隆之母也。年四十。長齋奉佛。除靜室一間。供奉觀音大士。朝夕禮拜。唱佛名千聲。雖大寒暑不辍。刻金剛經以施人。每遇誕日。誡子婦毋置酒。惟禮忏一日。
  或三日。如是二十五年。將終前一歲。延僧誦經七晝夜。夢所奉大士持素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數乃汝往生淨土之期。數之。得五十三。覺而識之。至明年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為我同聲唱佛名。助我西行。子婦輩圍坐榻前齊聲唱佛名。李氏面西端坐而逝。道隆述其事。為世勸焉(金剛持驗記)。

  嚴氏

  工部郎譚貞默母也。家世貴盛。布衣蔬食。以金剛法華二經為常課。晚歲兼持華嚴。日必一卷。時為子婦講說大意。崇祯五年得疾。自知將終。方暑月。晨起。更衣沐浴。向佛前祝曰。某一生奉佛。果有佛緣。當令遺體不聞穢氣。即跏趺端坐而逝。逝後七日。顏色如生。異香拂然。飛蠅遠避。吊奠之眾。莫不嗟歎。貞默作傳紀之(金剛持驗記)。

  黃太宜人李氏者

  南京儀制主事建昌黃端伯之母也。賢明仁慈。信樂佛法。晚歲誦金剛經地藏經日虔。一夕夢趺坐山巅。佛光照身。覺謂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無何示微疾。端坐而逝。南京破。端伯不降。見殺。其妾范氏以喪歸。已而剃染。結庵麻姑山巅。老焉(建昌志懸榻編)。

  劉淑者

  廬陵劉忠烈铎之女也。生之夕。香氣滿室。竟夜不散。數月。即能端坐。不苟啼笑。四五歲。能誦孝經論語。七歲。忠烈知揚州府。遘珰禍。被逮北上。母蕭恭人從淑涕泣請偕。既至京。刺血寫表。將擊登聞鼓入奏。為母所抑。乃止。已而忠烈死東市。淑引刀欲自刭。為乳媪所持。得免。喪歸既葬。遂發父遺書遍讀之。好天竺書。旁及孫吳兵法擊劍之術。長歸同縣諸生王次諧。生一子。而次諧夭。崇祯十七年張獻忠陷湖南。江西戒嚴。明年李自成陷京師。淑乃散家財募死士。得數百人。合家丁為一隊。悉以司馬法部署之。將渡江而北。為國討賊。顧念孤軍寡援。而諸節鎮率怯懦。不足恃。會有張帥者。統師自雲南至。淑往見。出千金犒其軍。激以大義。共圖恢復。而張帥心持兩端。議不合。淑怒。即筵閒拔劍。將斬張。一軍皆嘩。鹹被甲。為左右所排解。乃罷去。淑知事不就。遂跨馬出營門。而盡散所募卒。使歸田裡。自辟一小庵。手書曰蓮舫。捨田百畝。供僧度亡。長齋。誦佛經。以終身焉(鄒漪所撰傳)。

  吳氏

  濟寗人。歸唐氏。客居松江。初性暴。不能容人。年四十三。歸依冰铠禅師。遂持長齋。日誦金剛經。不下小樓者六載。至四十九。忽告人曰。吾某日去矣。經雲。金剛不壞身。吾去後可留身三年。方驗經言不虛也。說偈曰。風卷雲霧散。明月碧團圓。了然無掛礙。池內現金蓮。遂剃發。趺坐而逝。越三年。啟龛。身果不壞。頂發長半寸。提督梁公為漆身建庵。額曰坐化。今在府學側(現果隨錄)。

  聞氏女

  無錫甘露裡人。聞見之季女也。五歲持齋。七歲誦佛經。晨昏不辍。稍長刺繡文。易錢以供父母喜施。能急人之困。母疾。禱於佛前。割股以療母。病尋愈。字比鄰華氏。而華生夭。女請於父。將奔喪。父不許。以死自誓。而後許之。遂如華氏。時女年十六矣。自是不窺鏡。不臨庭欄。言不見齒。久之。其幼弟病亟。女曰。吾父甚愛幼子。吾弟死。父不獨生。死吾分也。遲之十年矣。遂絕食三日。禱於佛前。願代弟死。其弟果愈。遂不復食。居三日。起坐。具栉沐。自定終制。取經卷數珠納懷中。復致語辭姑。微笑而逝。年二十六(居易堂集)。

  陳妪

  常熟人。居於城南。以紡為業。笃信佛法。隨紡車聲唱阿彌陀佛。終日不絕口。如是三十年。一日忽向其子曰。而不見空中寶蓋幢幡乎。因拍手大笑。取湯沐浴竟。合掌化去。事在順治十年。翁尚書叔元方微時。聞其事。親往視之。見妪凝然危坐。室中香氣襲人。晚著淨土約說。書其事以證笃(淨土約說書後)。

  呂童女者

  名化顯江南鹽城人也。其叔父子權。嘗往揚州上方禅智寺。問法於碩揆和尚。有省。歸以告其母靈月道人。道人喜。亦往上方請法。女年九歲。請與祖母偕行。不許。啼泣數晝夜。不食。不得已許之。先是兩年前。女照鏡。忽自疑雲。有這個臭皮囊。便有個影子。倘沒有這個臭皮囊。畢竟說話的是那一個。至是道人舉白和尚。和尚笑摩女頂曰。你是那一個。女應雲。你是那一個。和尚雲。我是上方和尚。畢竟你說話的是那一個。女直豎一指。已而道人謂曰。脫一把火燒了你。將甚麼舉。女雲。燒了正好舉。和尚復問雲。畢竟將甚麼。舉女乃拊和尚胸前三掌。適天寗和尚至。舉前話。天寗謂女雲。你豎一指。是甚麼道理。女叉手向前。走兩步。罷去已而和尚復問女雲。畢竟你豎一指。是甚麼道理。女雲。與和尚相見了也。和尚甚異之。一日。和尚拈起篦子雲。是甚麼。女雲。和尚道看。和尚拋下雲。會麼。女雲。和尚今日瞥地。和尚雲。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女便喝。和尚便打。女問如何是西來意。和尚雲。腦後眉毛。颔下鼻子。會麼。女雲。鳌魚眨眼地翻身。和尚雲。甚處得這消息來。女喝。和尚亦喝。女禮拜。一日。其祖母問曰。你恁地會說。為甚得個女身。女自指雲。莊嚴觀世音菩薩。祖母雲。你道觀世音菩薩。是甚麼面嘴。女以手作捋須勢雲。聻絡腮胡子。嘗隨祖母入佛殿。祖母指羅漢雲。你是那一尊。女努目咬牙。擎兩拳。作鼓翼勢雲。你道我是那一尊。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女雲。道過了也。僧雲。我要你道個新鮮句子。女拈一莖草示之。僧無語。女掉臂而去。一俗人問歸依道教好。歸依釋教好。女雲。釋教好。俗人雲。釋教有甚麼好。女雲。腦後看。居頃之隨其祖母還家。子權閱。其問答機緣內一則。有雲。諸佛機。祖師機。箭鋒機。因問曰。畢竟是三個。是一個。女雲。一個。子權雲。明明三個。如何說一個。女雲。仔細腳下眉毛。子權雲。眉毛在眼上。因甚道腳下。女雲。你鼻孔撩天。也還不知。其季父子愚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答。強之。女雲。不是我不道。只怕你不信。子愚曰。安肯不信。因再舉前問。女雲。戒酒除葷。子愚咤曰。亂談亂談。女雲。我原說你不信。未幾。子權死。一日子愚思其兄。忽大哭。女在旁大笑。子愚嗔之曰。笑甚麼。女雲。你哭甚麼。子愚不顧。又大哭。女雲。丈夫有淚不輕彈。子愚雲。只因未到傷心處。女雙手捶胸雲。蒼天蒼天。其父故儒者。不甚信佛法。嘗為子弟講中庸。女問雲。道在何處。何謂率性。父雲。道在五倫。此五倫者。禀於生初。非從外得。了此五倫。是謂率性。一有不了。於性有虧。是為外道。女雲。如父言。何故又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君之與臣。父之與子。果能一刻不離否。一刻有離。如何便說不是道。父不能答。女雲。父欲求道。須恁取不可離者。畢竟是甚麼。已而和尚遣人至。問近日水牯牛作麼生。女雲。怎瞞得和尚。逾年。再往問雲。向來水牯牛。山僧已知之。此一年內。又作何行業。女雲。聖人無兩心。未幾示微疾。索浴。浴已。剃發。易僧衣冠。登榻危坐。笑謂其父母曰。吾往上方去也。便脫去。年十一(碩揆禅師語錄)。

  龔氏

  廬州儒家女。正黃旗金光前妻也。光前起身戎伍。不妄YIN殺。龔氏少遭兵亂。即歸心大法。日誦佛經。光前亦從而化焉。順治十年。光前從軍福建。與龔氏偕行。過杭州。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隱。俱往參問。受念佛法門。十八年還京。駐錢塘江上。光前忽示疾。龔氏欲延醫。光前曰。吾昔與汝親叩靈隱。今正欲作轉身計。求和尚證明耳。何以醫為。龔氏笑曰。不意吾夫乃能若此。遂移寓崇聖庵。命匠造二棺。謂光前曰。公先往。吾徐行矣。光前即合掌而逝。龔氏遣使造靈隱。求和尚為兩人舉火。飯僧修忏者七日。遂屏食飲。晝夜。唱佛名。又七日晡時倦劇。倚棺而寐少頃。瞿然覺曰。時至矣。端坐念佛。而化(淨土全書)。

  徐氏

  余姚人。烏山胡振岳妻也。年四十余。喪夫。以家事委諸子。每日晨起盥漱畢。入淨室禮佛。唱阿彌陀佛千聲。如是二十余年。一日忽謂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執持幡蓋。下來迎我。越三日行矣。及三日之夕。集家人與訣。無他言。屬以念佛而已。端坐而逝(淨土全書)。

  張寡婦

  常熟人。居小東門外。安貧守節。專持佛號。不擇淨穢。未嘗少閒。以下痢終。遺一破裙。臭不可近。棄之中流。忽見蓮華交發。五色爛然。散布水面。見者驚異。乃取裙還。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圍。事在順治間(果報聞見錄)。

  陸寡婦

  常熟人。年二十。夫亡。持齋念佛。與人無競。至六十七而終。焚其衫裙。火氣既絕。忽見金光迸出。灰中俨然有佛像在焉。其數十。闾巷聚觀。皆焚香膜拜。事在康熙三年(果報聞見錄)。

  楊氏

  張秩斯之妻也。父次弁。虞山嚴氏出。嚴家世學佛。故楊氏自幼即歸心大法。既適張。尋禮僧德真。受三歸五戒。斷除愛欲。年二十七。病劇。發願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聞栴檀香。至七日。瞑目。頃之。見觀音大士謂曰。蓮池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答雲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續往生集)。

  江氏

  余杭嚴讱公繼室也。讱公故雲棲弟子。奉西方之教。江氏自歸嚴。奉教甚笃。雞鳴起。跪佛前唱佛千聲。次及諸經咒。凡爇香炳燭盥飲之事。胥自為之。不以役侍婢。康熙七年三月六日晨課畢。俄而體憊。復就寢移時。忽大聲曰。觀世音菩薩來矣。趣具湯洗沐畢。就枕而逝。及殓。顏色紅潤。手足柔軟。若委蛻者然。(淨土全書)。

  超一子者

  揚州殷氏女也。早寡。掩關學道。三年坐蛻。遺詩偈一卷。其一詩雲。靜中無個事。反覆弄虛空。地老天荒後。魂飛魄喪中。有師開道統。無法度愚蒙。忽底虛空碎。夕陽依舊紅。又有看花詩雲。土來澆灌水來栽。顛倒工夫任我來。滿院春風花自語。不將顏色向人開(池北偶談)。

  胡氏

  杭州潘生妻也。生故長齋。既婚。胡氏亦長齋。未幾。生疾卒胡氏屏棄華飾。日惟買豆腐一錢啖之。虔奉觀音大士。晨夕梵誦。為女紅。得錢辄以施僧。禮靈峰寺僧為弟子。年四十一。預置一龛。其年六月既望。移龛至家。具香湯。浴畢。入龛趺坐。手拈香三炷。請靈峰僧為舉火。俄頃火及龛。頂出五色光。香氣四達。男女送者數百人。莫不歎異。事在康熙三十年(曠園雜志)。

  徐太宜人

  錢塘徐浩軒之母也。平生奉佛甚謹。誦西方佛名。繪像為圖。旁累數千圈。記所誦數。每一圖畢。即納黃布囊中。如是數歲。康熙三十四年卒。卒之日。家人焚囊於盆。忽聞盆內爆然。視之見五色光起。布成缁色。其上現樓閣欄楯。重疊周匝。中湧蓮華數十。華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復現諸天女。恭敬圍繞。一一皆如粉色畫本。見者莫不驚歎。明日。掇灰。視囊背所現諸形象。與囊面無異。惟佛後又有一老母。執拂隨行。浩軒為之記如此(信征錄)。

  王氏

  吳江。費元亮之母也。中年喪夫。信奉佛法。喜布施。子元亮。中歲無子。王氏詣杭州天竺。禱於觀世音。遂有子。晚以家事委子婦。屏居一室。自爨為食。留田四。百畝。收其所入。以供施予。常苦不足。有來乞者。雖乏少。必有以濟之。或探其囊以去。亦弗問也。時攜杖至門首。鄉鄰老婦辄近前訴所苦。王氏時脫簪珥為助。年九十二。歲除得疾。語人曰。明朝是元日。不可令兒孫輩有哭泣聲。過是日可矣。及元日。既夕。沐浴更衣。方二鼓。諸眷屬圍繞。王氏命啟窗雲。空中幡蓋降臨。吾其行矣。遂取念佛珠系頸。稱阿彌陀佛數聲而逝。事在乾隆十二年(此傳至末皆聞見所及可征信者)。

  凌氏

  法名善益。吳人張廷表之妻也。母葉氏。長齋四十年。禮古潭和尚為師。日拜大方廣佛華嚴經周而復始者三。年八十一。夢羅漢現金色身。遂逝。凌氏年四十余。亦長齋。禮古潭為師。日夜六時行大悲忏法。拜華嚴經凡再周。常以五更起。入佛堂。廷表為煮湯果饷之。晚而專誦大悲咒阿彌陀佛號。求生西方。一日見觀音大士現像。遂示疾。謂其女曰。佛光滿室。吾其行矣。遂逝。年六十九。事在乾隆三十四年。女適朱氏。奉法亦虔。課法華經。持西方佛號。其家人多從而化焉。

  余媪

  徐州宗氏女。昭月和尚之母也。和尚既主揚州高旻寺。迎媪至寺。辟一室居之。媪初入室。思家頗切。與和尚言。辄道家事。和尚為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勸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和尚遂匿弗見。媪召之亦弗往。媪無可奈何。遂勉強持佛名。苦不能繼。居三年。稍益熟。遂發深信心。受菩薩戒。晨夕禮拜甚虔。和尚往見媪。問頗思家否。媪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唱佛名。忽心開。見金色世界。光耀無際。牆璧樹林。廓然摧滅。媪大喜。踴身即之。倏無所睹。自此六根悄然。動靜起居。不生二念。久之。夢至一人家。有婦坐草。媪驚曰。何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八胎出胎。大可畏也。急走出。瞿然而覺。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緣殆盡矣。其為我集僧唱佛名。送我西行。從之。遂西向坐逝。事在乾隆二十七年。

  謝貞女者

  長洲諸生謝有輝之女也。字同縣顧長源。貞女年十八。而長源夭。泣涕請於父母。願歸婿家。父母從其請。遂往。八門拜繼姑。行廟見禮。既殓成服。自是長齋奉。佛日有程課。布衣操作以度朝夕。繼姑授之田二十四畝。辭曰。吾家兩世喪未葬。叔年幼。請以為公田。從之。已而會田所入。佐以私財。葬舅姑與其夫而撫叔之子為己子。乾隆十一年 诏旌其門至年七十生日。其子欲延賓為壽。不許尋得疾。臥床月余。忽語其子曰。治後事。後三日逝矣。及期。盥沐令侍者焚香佛前。合掌稱西方佛號而終。事在乾隆二十九年。

  顧天瑞妻陸氏

  蘇州城西大村人也。天瑞中年長齋。偕裡中翁媪為念佛會。陸氏亦長齋。日課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預知將終。沐浴易衣就寢。其姒俞氏別室居。夜半。忽聞陸氏遙語雲。吾先去。姆早晚好來也。俞氏亟遣子視之。逝矣。俞氏故長齋。修淨業。居半載。無疾而逝。年七十二。天瑞後數年。別諸親故。沐浴唱佛名。亦無疾而逝。天瑞殁時在乾隆三十五年。其鄰金南溟親見之。為予道其事。

  曹氏

  常州柏萬安之母也。年六十四。病熱。萬安自蘇州馳歸。視母氣已絕。唯胸前微溫。家人治棺衾悉具。萬安悲恸。禱於白衣大士。誦白衣咒一萬二千。願減己壽一紀以益母。涕淚並下。其明日。索飲。閱數日。病起。言始死時。為兩吏所引。歷土地城隍諸司。尋詣東岳府。府君言。汝有子。為汝誠禱。仗大士力。貸汝死。命吏引出放還。萬安遂勤母修淨業。除一室。供佛像。曹氏遂長齋。日以初中後分入室。掏數珠。誦西方佛名辄千萬計。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興。謂其子曰。吾將去矣。可召諸親屬為別。明日親屬畢至。曹氏悉與款語。戒諸子女。臨去明勿哭。日飲湯四五盞。至第三日昧旦。起坐。洗沐畢。易衣就枕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三年。

  楊媪

  杭州人。居北門外石灰壩。年五十余。得風疾。僵臥。呻吟徹晝夜。有旅亭師者。自京師還天目。過其居其子為設齋。請入視母。媪頻顣曰。病甚。師莫有好方能愈我否。師曰。有之。恐汝不肯服耳。媪曰。誠有之。安肯不服。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媪曰。捨身奈何。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阿彌陀佛。自來救汝。媪曰。佛果來乎。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既別去。媪遂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至。居五月。語其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當西歸。為我請旅亭師作別。師時在天目。不至。及期。別請僧十人。共唱佛名。媪起坐。向西而化。事在乾隆三十六年。

  施貞女者

  吳縣人。年十余。喪父依母兄以居。好清淨。不樂有家。木渎有王氏者。兄弟三人俱好道。事純陽真人謹。嘗構乙雲山房。習長生術。其少者曰志曾。既長。亦不願娶。其兄強為擇婦。得貞女焉。居二年。志曾殁。時貞女年二十。未嫁也。訃聞。遂毀容變服。長齋奉佛。習女紅自活。居六年。聞其姑卒。遂肩輿入王家。哭拜。成服。頃之復還兄居。又八年。始辭兄詣王家。辟老屋三間。自爨為食。日常扃戶。家中人時聞經聲。罕睹其面。歲余有疾。其兄省之。貞女謂曰。兄少住吾將行矣。已而疾少間。家人為好語慰之。貞女曰。吾不復過今日矣。頃之。遂逝。年三十七。事在乾隆四十一年。

  陶善

  字慶余。予兄子希洛婦也。父馮翼。長洲貢生。母馮氏。奉佛甚虔。善年十余。從學於吳江任純仁。穎敏。善強記。通等韻之學。為詩。語多秀出。與妹仁同塾。晨夕酬倡。家有別墅在。靈巖山下。因園為墳。春秋祭畢。辄留旬日。性愛蕭寂。遇佳山水。一往有遺世志。時見於詩。妹仁。字無錫嵇氏。婿夭。復許他氏。仁聞。怫郁久之。得羸疾以殁。善痛妹之逝。益薄世味。辍詩不復為。讀大報恩經。感如來往昔苦行因緣。遂發大願。願證無生法忍。手書是經。及金剛彌陀諸經。楷法端整。年二十三。將嫁。猶日誦西方佛名不辍。著慚愧吟數十首。多近裡之言。既嫁。日與家人說苦空無常之法。欲以童身自全。已而家人皆大嘩。乃修婦道。治生產。有身矣。晨興仍課淨業。以次閱法華楞嚴華嚴諸大乘經。信解益利。其年秋。和予閉關詩十首。理事交融。深心回向。居然現大家身而說法矣。其一雲。無相光中自有真。慈風披拂四時春。而今一著通消息。回向蓮邦稽首頻。其二雲。原來無實亦無虛。論道談禅事也余。一句彌陀空自性。孰為是我孰為渠。其三雲。冰泮波塘水影定。照空萬象慧光圓。須知行滿功成後。鳥語花香也自然。其四雲。亭俯清流屋倚山。綠蘿陰裹掩松阙。閒來好辨歸家路。免得臨時無處攀。其五雲。淨域神游明似日。杖頭何用夜然藜。漫論十萬八千路。樓閣虛空更在西。其六雲。行樹何殊七寶林。枝頭也得聽靈禽。自然說法東風裡。演出百千微妙音。其七雲。夙夜惺惺徹底看。幾番生滅總無端。前村雪後梅花放。露出春光不可瞞。其八雲。九十風光易寂寥然燈朗照度春宵。烹茶非為清香味。適興何妨一飲瓢。其九雲。此土結得蓮社盟。八功德水蓮花生。一心不亂超凡品。定向樂邦淨處行。其十雲。勘破重關觸處真。從今不入舊迷津輪回六字無終始。流水行雲總是春。冬十二月免身。得一男。已而感疾。自知不起。時誦西方佛名。殁之前。請母為別。已而曰。大和尚來。吾去矣。侍者曰。如老人何。善曰。西方好。吾他日當迓老人去也。時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辛丑。年二十有五。予既為文祭之。復為之傳。以附諸善女人之後雲。知歸子曰。予讀華嚴寶積法華維摩諸經。其閒現身女人者。莫不具足智慧。成就莊嚴。超過一切諸聲聞道。蓋眾生根器。不可思議如此。至如大教東流。閨閣英賢。後先輩出。不獨五燈所錄。照耀宗門。其一心淨業。勇脫苦輪者。皆韋提希之亞匹也。予故備錄之。有志斯道者。慎毋以女人自畫哉。

 

上一篇: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傳卷上(彭際清)
下一篇:體方法師:本來面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