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再看下一段,佛講的是“施飯轉勝”。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個就是校量功德。我們怎麼樣去做?應該知道。這並不是分別,因為我們不知道,有時候往往把世間法當作佛法去處理,這都是不合適的。

“佛言,飯惡人百”,就是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飯一善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這個善人主要指的是居士、好人。在山西,居士就叫善人。剛開始還不知道。在咱們這裡,善人就是好心眼的人,咱叫善人。它那地方不是,你是居士才能稱為善人,都是那麼叫。

那是從五台山往回走,那天晚上走到一個地方,停在馬路邊,人家道班不讓。我尋思那地方晚上沒人,在那坐一會兒。後面有個鐵門,還都是窟窿眼的鐵門,也不能擋風,關鍵是有個水泥台,比住那土地強,想在那歇一會兒。反正是動了心念,尋思跟外面比,在這坐更好,坐那也沒人管你。後來來了個汽車,說:“你干嗎?這也沒人,那人在打麻將呢。”他就是來串門,一會兒就把道班那人找來了,那人說什麼也不讓我們在這住,就把我們攆走了。

天挺黑,好不容易看到一個院,黑乎乎的。大院也沒有門,那裡面好像空蕩蕩的,我們就進去了。好像是個大隊,旁邊有一個台子,就像個戲台似的,邊上是水泥的,裡面是土的,擱著柴火什麼的。我們就在那地方躺一會兒,到了半夜就下雨,這頓給澆的。馬上就跑到門洞,門洞中間是個窟窿,兩邊不漏,人躲在兩邊,那水就在中間淌,嘩嘩直淌。如果不是事先被人攆走,走到這個地方,下雨就挨澆。

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往南禅寺去。向一個人打聽路,說我們要往那地方去。這個人就說:“你跟我來,上我家來吧。”我們就稀裡糊塗跟著去了。她的同修見了我們,“哎呀!我好歡喜。”那是山西人的方言,就是說“我好歡喜呀”,她那個小孩也說好歡喜。她說:“昨天晚上菩薩告訴我了,說今天有兩個僧人從五台山過來,要上南禅寺,讓我給送去,所以我就在家等著。”

你看這個因緣,她說的都對啊——從五台山來的,往南禅寺送。那咱等著吧,佛菩薩安排的。她說:“你們昨晚住哪?”我說我們住在草垛旁邊那個門房裡。“哎呀,你們倆怎麼不去村子裡找善人呢?你一找善人,不就找到我了嗎?”我說:“什麼善人?”後來才明白,善人是什麼呢?居士就是善人,他們那裡管居士叫善人。

佛就講了,“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你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這個善人就是做善事的,好心人,你供養一千個,都不如供養一個受五戒的。你想這功德,供養一個受五戒的比供養一千個善人的功德還大。

“飯五戒者萬”,就是供養受五戒者一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須陀洹,就是不如飯一個初果阿羅漢。“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一百萬個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二果的聖人。“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就供養一億個證三果的阿羅漢,都不如供養一個真正的阿羅漢。你想一想,三果阿羅漢和四果阿羅漢的差距就這麼大,因為他的智慧和心量遠遠地超過這些。初果的心量這麼大,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那三果就超過二果好多倍,證到了四果,那心量就無邊無沿了。你想,心量就那麼大,和你那針尖那麼大的心量一比,你那不算個什麼。他那個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脫和成就,所以這個功德就不一樣。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十億阿羅漢,咱們國家現在就有十多億人,十多億都成了大阿羅漢,你都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這功德大,你想一想,是不?“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百億,全世界還不到百億人,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也不如供養一尊三世諸佛。

最後佛又講了,“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無念——沒有妄想;無住——一切無住;無修——本來就是這樣;無證——沒有證,能證所證都消失了,所證都得了。意思就是說,這種人他沒有外求,不會心外覓法,證到了自己本來就是佛。所以說,功德就這麼不一樣。

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校量功德,這個很殊勝。有時候種福田你也得會種,如果你顛倒了,說岔了,那是不行的。比如有人問你說:“師父,你看我做善事,你說好不好?”你說:“好啊。”“你看那面的師父叫我去護持僧人,辦點什麼什麼事情;這面又讓我去做什麼什麼善事。”在這種情況下,你一定得叫他去護持僧人。這面可能是修橋補路,修完橋、補完路了,就有一百人通過,或有一千人通過。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個,他正需要辦什麼事情,要修道,正要閉關。你說我是幫師父閉關呢,還是幫著去修橋?那修橋好,上百人、上千人、上萬人都擱這通過,多殊勝啊!是不是?我要是幫他閉關了……你說我究竟應該做哪個?

這就不一樣了,你得贊成先閉關。那個修橋是個好事,但終歸是世間善,要是和修道來比,它沒法比,修道最殊最勝。世間法只能是在這個世間得到一些方便,而出世間法,那不是你的方便,而是千百萬眾生都得方便,並且都能得解脫。修橋只能是過個橋方便,但是過不了生死苦海,這個能過生死苦海,是不是?它不一樣。所以你不能給人答錯了,你光考慮那個做善事,那麼多人過橋,這個才一個人,“得了,你別管閉關那個事情,你趕緊去做修橋的善事去。他閉關那才多大個玩意?修橋這事大呀,閉關是小事。”完了!就顛倒了,把成佛的大事當小事,而把世間法當成大事了,這就顛倒了。我們很容易犯這種過失。

另外,佛經裡講了,你供養了那麼多羅漢都不如供養一尊佛,而且初果的、二果的……互相的這個比例一層比一層高,越往高的供養越殊勝,為什麼?因為他能幫助你修得究竟,那個功德更大。你看,雖然沒有很多的人,但是和最究竟來比,那就沒法比。

有的人就說了:“出家干嗎呀,在家修道呗!在家修不也一樣嗎?”完了,這就謗法了。說:“你看看,你出家也沒證道,我們在家都可以修行了,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一回事。出家那是救恆河沙的眾生,你在家只救你自己,能一樣嗎?是不是?它不一樣!那出家人的功德,你看著好像是沒怎麼究竟,那功德遠遠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你比不了!

現在就有一種邪知邪見,說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這可坑人了,有的人還相信這個。就出家這一念,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眾生?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墮惡道啊。你在家修去吧,你這一生也修不到那塊去,你只能是在最底下獲一點好處,像芝麻粒那麼大的一點好處。不是說不好,也好,但你要和這個出家來比,就沒法比。

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見到出家人必須頂禮,因為他代表了法王王子,你只代表了俗人,還在俗人的范疇之內,身份就不一樣。所以說,人家現在出家了,你那些年齡大的見到他也得頂禮、合掌、問訊,都得恭敬。他那個心遠遠超過你,你那個心量才這麼大,他那個心量像虛空那麼大,超過你百千萬倍。他的功德在那塊,這個大小順序不一樣。

你這點德好不好?好,還行。但和出家的德沒法比,他超你千百萬倍。所以說,你在這裡就不能給講錯了。要是有人說:“師父,你看我是在家修好,還是出家修好?”在這個問題上,你不能答錯,說:“你還是出家修好。”他說:“那我這麼大歲數能出家嗎?”“哎呀,你歲數是太大了,出家條件不夠,但是心可以出家呀!”一定要教導他出家的心,今生一旦把這個身體扔了,他來生還可以再出家,你不能把出家根給弄掉了。你說在家好,壞了!你犯妄語了。如果在家好,你怎麼不回家呢,你這不騙人嗎,是不是?出家遠遠地勝於在家。

我們只能永遠贊成出家。不管這個人能不能出家,那是他的事情,是他因緣的事情,但是我們稱贊出家的這個心永遠不滅。不能讓境給轉了,你看他不能出家,你就說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好。我不能犯妄語,至於你能不能出家,我才不管你,我一定稱贊出家。

說:“你看我出家好,還是在家好?”你說:“要是讓我看,你還是出家好,雖然你現在出不了家,你可以心出家。”這樣的話,他就永遠稱贊出家。如果你要是說“在家好”,妥了,“那師父說我在家修好”,完了!你就等於把人家今生的善根給滅掉了,來生的善根也滅掉了;而且不光滅掉他的,你自己的善根也滅掉了,這將永遠處於輪回的痛苦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稱贊究竟,不稱贊低層次的,小層次的也不稱贊,往上去稱贊。就是按佛法所講,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供養滿天下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尊佛,因為佛有無量的智慧,能讓所有的人真正得到解脫。辟支佛還差一點,所以沒法和佛陀來比。後來佛又講了,供養三世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

【解】此第十一章,校量福田勝劣不等,令人知所歸向也。一善勝百惡人,顯易可知,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僅屬舊醫之法。不以三皈為體,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皈,奉持五戒,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處門,於一生中,堪證三果,故得千倍勝於常流也。

這一段,它的主要意義就是“校量福田勝劣不等,令人知所歸向也。一善勝百惡人,顯易可知”,這明顯的就可以知道了。“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僅屬舊醫之法,不以三皈為體,不成出世津梁”,就是說世間善只是在世間輪回,只是世間的善。五戒主要是以三皈為體,它屬於往大道奔,往究竟走,所以它和世間善不一樣。

【解】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須陀洹已斷見惑,已預聖流,故得遠勝內外凡也。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未修勝進行時,終不能知二果境界,何況能到耶?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正使千萬斯陀含,終不能知三果境界,況能到耶。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萬萬曰億,阿羅漢斷盡見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須陀洹已斷見惑,已預聖流,故得遠勝內外凡也”,他已經不是凡人了,屬於聖人。

初果永遠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就像咱們凡夫和天似的,咱們不知道天的境界,但是天能看到我們。“何況能到耶”,你連知道都不知道,何況能到?那差得太遠了。二果不能知道三果的境界,永遠不知道,因為你沒到那地步。阿羅漢超出三界了,三果聖人是不知道的,也不能思惟到。

【解】辟支佛有二種:一者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緣教,悟道侵習,名為緣覺。二者出無佛世,觀物幻化,自悟無生,斷結侵習,名為獨覺。以阿羅漢但斷正使,辟支佛兼侵余習,故一辟支,能勝十億阿羅漢也。

有佛出世,聽佛講法悟道的,叫緣覺。還有獨覺,就是在佛沒出世的時候,看到風吹草動,而發現了不生不滅。

“以阿羅漢但斷正使,辟支佛兼侵余習”,阿羅漢斷了正使,但是還有余習。“故一辟支,能勝十億阿羅漢也。”(編者注:正使,現起之煩惱正體,與煩惱余習即“習氣”相對稱)

【解】三世諸佛,約藏頭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習皆悉斷盡,利益無量眾生。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

這裡所說的三世諸佛,是約藏頭佛果而言之,這個藏頭佛果,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編者注:此處“藏頭佛果”疑為“藏教佛果”版本的訛傳,根據蕅益大師講法行文,乃依天台判教:藏、通、別、圓,化法四教。)

【解】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指圓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攝別教初地。通教佛地,蓋通教體色入空,知一切法無性,故念即無念,住即無住,修即無修,證即無證,至成佛時,能於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統王三千世界。別歡喜地,圓發心住,皆已分證法身,皆能示現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勝於千億三世諸佛也。復次前之八番,皆是約田。此第九番,即是約心。蓋未達一切諸法。念本無念,住本無住,修本無修,證本無證,故於平等法中,分勝分劣,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則下自惡人,上至諸佛,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以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功德無異。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

這裡講,如果修到無修無住無證這種地步,他就沒有什麼佛、餓狗、眾生這種區別了,所以說“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功德無異”,都是一樣的。

“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就是說他供養佛和供養貧窮人,這個福報是一樣的。就是人家心裡不動念,沒有這個概念,心裡不再動念。那個還有個布施心,這個沒有布施心了,給誰都一樣,給誰都是不分別,給佛沒見佛,給眾生沒見眾生,心裡也無佛、也無眾生、也無我,就這樣,這就達到究竟的地步了,這個是非常殊勝的。

你供養滿天下的佛,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無修無證者的心裡啥也沒有。這個不太好理解,但是非常殊勝的。這是指你而說的,你供養滿天下的佛,但是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他是什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為他這個心能化無數佛,滿天下的佛都是他心裡化的,你說他厲害不厲害?供養他和供養佛不就是一回事嗎?是不是?

【解】若不知福勝劣差別,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是謂常同常別,常別常同,法界法爾微妙法門。

通過這樣分別,我們這麼樣分別的最後的目的是什麼?真正的目的就是“生佛平等”。生就是眾生,這是佛,實際上眾生和佛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也有如來德相,佛也有如來德相,它在眾生那不減,在佛那也不增加,它本來就是不增不減,所以說本自平等。你眾生也好,佛也好,它本來都是我自己的,跟誰去要?這就叫平等。

若不通過這種方法,“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才知道佛的淵源在哪,眾生的淵源在哪,德行的淵源在哪。我們知道了這個,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是謂常同常別”,既是同又有分別,既是別又是常同。

眾生就是這樣,本來就是一體,但是由於因緣不同,佛就分出眾生和佛。為什麼呢?由於教化的需要,並不是佛分別,是眾生需要。需要干嗎?需要他成佛,佛就以各種的妙法來度化眾生,所以就要常別常同,常同常別。

“法界法爾,微妙法門。”就是這麼妙,如果你要把這個明白了,一切法你都明白了。雖然你背不下來,但你的心自在。就像一個屋子似的,裡面原來很悶,你那時候就像這扇窗戶已經打開,這空氣一流通,任你呼吸,你怎麼都得自在。你要是不明白,那悶乎乎的,簡直像大石頭壓在那地方一樣,他就悶得慌。但別著急,你想打開窗戶,就得努力。一努力,很快就到了。這個非常好,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

這個“施飯轉勝”,通過布施的功德,讓我們知道要不斷地“轉勝”,不要耽於小的,一定要學究竟。我們最好做最究竟的那個,就是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這個勝於一切。

 

上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西方變》畫贊(王維)
下一篇: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繡如意輪像贊(王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