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戒法法師:試論《阿彌陀經》中的少善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試論《阿彌陀經》中的少善根

戒法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少善根”,依字解義即是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出自《阿彌陀經》,在其它經論還未發現“少善根”一詞。一般傳統經論典只談到“善根”或“三善根”,如《入阿毗達磨論》卷上雲:“善根有三種。一無貪是違貪法。二無瞋是違瞋法。三無癡是違癡法。即前所說慧為自性。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為根生餘善法。故名善根。”①依《入阿毗達磨論》所說,則是善之自性,又能作為其余善法生起的根本,按《俱捨論》的說法,此善根是指修行者入見道位時,能生無漏智的根本。

但在《阿彌陀經》出現了“少善根”一詞,什麼是“少善根”?這對淨土宗行者來說非常的重要,關系到往生淨土者的必要條件問題。雖然傳統淨土祖師們對此都作了一些分析解釋,但我們去讀他們文本時,發現有一些分岐,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以元照所著的《阿彌陀經義疏》所表明的認為少善根是除了持名念佛外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的一切善法,如《疏》雲:“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余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②第二是以元曉的《佛說阿彌陀經疏》直接解釋善根即是菩提心,因為“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業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③這是從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來往生淨土而說的。

因為“少善根”問題而引開了整個淨土法門行持者的往生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此做一個疏理,祖師們的诠釋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很重要的線索,但作為近代淨土宗的弘揚者應從中吸收寶貴資料外還應積極探索更為完整的解釋。我想首先從祖師們的解釋中吸收一些意見,最後再吸取現代人的解釋方法做一個比較適合現代人的整理。

二、傳統淨土宗行者對“少善根”的诠釋

所謂傳統淨土宗行者主要指的是以善導大師以及元照等的解釋,如善導大師在他的《法事贊》中解釋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④這裡有個關鍵詞“雜善”,什麼是“雜善”?這跟我們所要討論的“少善根”相似,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是這樣解釋雜善:“對於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諸善,謂之雜善”。也就是說除了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都是雜善。在善導大師看來那些隨緣雜善是難於往生的,還顯示說如來為眾生的方便而開示了要法,那就是專心念佛,這是往生的主要原因。

宋代的元照在其《阿彌陀經義疏》,更為明確指出“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禅、忏念、苦行等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不能作為往生淨土的正因。那什麼是多善根往生淨土呢?接著就談到“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⑤按元照所說,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其余善法都是少善根,不能成為往生淨土的正因。

依善導大師以及元照的解釋,將“少善根”認為是持名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而往生淨土的正因——多善根,即是稱名專心念佛。

三、非傳統淨土宗行者對“少善根”的诠釋

這主要是以元曉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疏》,在本《疏》中直接說明往生淨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而少善根是與菩提心相違的,也就是說如果發了無上菩提心那就是多善根,就能成為往生淨土的正因,除此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都是少善根,不得往生彼國。如《疏》雲:“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者。顯示大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乃得生故。”⑥又雲:“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來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⑦

元曉認為發菩提心(多善根)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而不可以少善根即得往生,元曉在《佛說阿彌陀經疏》依《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以及九品三輩來論證發菩提心為往生淨土的正因,如《疏》雲:“兩卷經中攝九品因以為三輩,三中皆有發菩提心,論中唯顯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國者,雖有九品齊因大乘發心善根,所以等無譏嫌之名也”。⑧ 元曉還引《無量壽經》的十八願來證實善根即是菩提心,而菩提心乃是往生正因,如《疏》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若未發大心不得生者。則應亦揀未發心,而不揀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為至心言之所揀,故更不須揀。雖有是破皆不應理,所以然者?發菩提心既是正因,未發心者,直是無因,而非有障何須揀別,五逆謗法乃是障礙,非直無因故須揀別,是故此難無所聞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發大心熏成種子,後時退心下地現行,良由先發大心種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國,而退現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國取小果耳。”⑨

重視菩提心來分析“少善根”的問題,這可說是從整個大乘思想的角度來解釋的。然而也體現出淨土法門之所以是大乘的理由,因為它重視菩提心的修持。這是中國傳統部分淨土宗行持者所忽略的。

四、從大乘思想的特征對“少善根”作一簡單的融會

傳統的解釋多是從淨土宗本身思想來分析“少善根”的問題,要想全面“少善根”的內含,必須從整個大乘思想特征來诠釋。首先要認清什麼是大乘思想的特征,如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所說:“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⑩大乘的特征主要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即使沒有什麼修行境地,也是屬於菩薩了,又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⑾

依大乘思想的特征對於“少善根”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而念佛、福德等因緣作為成就菩薩的資糧。

注釋

1、《入阿毗達磨論》卷上 大正藏第28冊第982頁

2、元照著 《阿彌陀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361頁
3、元曉著 《阿彌陀經疏》大正藏第37冊第350頁
4、善導著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大正藏第47冊

5、同注2

6、《阿彌陀經疏》大正藏第37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宗喀巴著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第204頁 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11、同上 第205頁

 

 

上一篇:馮學成居士:雲門說寶鏡 之一 什麼是寶鏡三昧
下一篇:馮學成居士: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