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去除心中的那根刺
通德法師

  有只小鳥問它的父親:“……人類優於我們嗎?他們比我們生活得更幸福嗎?”大鳥說:“他們或許優於我們,但是他們沒有我們生活得幸福。”“為什麼呢?”小鳥疑惑不解。“因為在人類的心中有一根刺,這根刺無時無刻的在刺痛他們,折磨他們。他們為這根刺起了一個名字,管它叫貪婪。”小鳥的父親做了解釋。

  李宗盛有首“凡人歌”,歌詞的內容也體現了人的貪婪:“你我皆凡人,生在塵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你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貪婪”這個詞是一個合成詞,所謂是愛財曰貪,愛吃曰婪,是它的本義,兩者合起來說,有貪得無厭,欲壑難填的意思。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貪圖錢財的人,是再適合不過了。關於貪婪的後果,我國的古訓不勝枚舉:比如“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這是用拆字的方法,來告誡人們貪財愛利最終會“殺”了自己;“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钴鉤”,則是用“貪食之魚容易上鉤”的比喻,奉勸世人應該要潔身自好,千萬不要被那些物欲所誘惑;至於“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則將貪婪者的最終下場,描繪得淋漓盡致。

  賀拉斯說,“貪婪的人必定也是焦慮的:因為他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下,……他也就決不會自由。”這和大鳥所謂“心中的刺”是同一個道理的。

  在佛教中,貪婪是障道因緣,也是三毒之一。有貪心欲樂之人,常常會生起種種欲念,有的見到別人的財物總想據為己有,有的時常貪求別人的恭敬供養,有的對於自身的財物常常悭吝不施,有的日常生活貪求自己的享受……總之,貪婪的人總會是不滿足。有了這個,還想要那個;有了這個好的東西,還想要那個更好的;有了一百萬,還想要二百萬,三百萬……在當今社會中,人的貪婪往往更多的表現在物質金錢上。為了金錢可以不顧道義;為了金錢可以置他人死活於不顧;為了金錢甚至可以不顧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可是貪婪的人到最後會有什麼好結果呢?還不是自己種下的惡果自己食!。

  曾經,有一個腰纏萬貫的億萬富翁,他曾經用一千萬元,拿去買股票,由於牛市,幾乎是轉眼間他就變成了億萬富翁,可他還不滿足,不肯在上漲時拋出股票,並繼續買入股票。終於有一天,牛市轉為熊市,他的股值縮水得厲害,他本可以收手不干,但他卻總覺得還有翻身的機會,不但不肯賣出手中的股票,還孤注一擲,將全家財產用來買股票,結果輸的一貧如洗。當他一無所有時,由於受不了這種打擊,他的心髒病突發最終反陪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說,是貪欲害了他,他也為自己的貪欲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後他的朋友在總結他失敗的教訓時說:“要記住兩個字:知足。”人只要一貪婪,即使可以賺得全世界,但賠上自己的生命,那又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所以,人有欲望並不可怕,關鍵是欲望不可貪,要適可而止。

  對於貪婪的欲望,《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中有詳盡的闡釋:“復次,貪欲圓滿,須肯五相,何等多為貪欲五相?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三有饕餮心,(貪財為饕,貪依為餮)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昧。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心:凡彼所有,何當屬我。五有覆蔽心,謂貪欲纏之所覆故,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設於自財,有耽著心,無余心現:當知此非圓滿貪欲意惡行相。如是有耽著心,及貪婪心,無余心現:亦非圓滿貪欲之相,如是廣說,乃至如前所說諸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貪欲之相。若全分攝,乃名圓滿貪欲之相。

  這段論述描寫了貪心的過失,無論在佛教典籍,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不乏其例,佛陀住世時,在南印度,有位富翁學道的人,他雖然名義上學道了,但仍為俗習所纏縛。

  本來,學道的人的生活,簡單樸素,比方說,吃飯只求能飽,穿衣只求暖身就夠了。而這位學道的人,飲食起居種種,卻盡量講求享受。譬如說:用湯水洗浴啦,用酥油摸身啦等等,與不學道的人了無殊別。因為他自身為這些貪愛所束縛,所以修學多年,別人都覺悟證果了,他還是依然故我。

  後來,他自己警覺到落在別人之後,即發慚愧心,決定往生要精進用功。於是來到摩突羅國孔雀城東,有五裡許的一所山寺中,禮拜當代有名的高僧優波多尊者為師,跟隨他學習。

  即見尊者,就請求開示說法,優波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貪愛束縛,對他說:“如果你真的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點你學道的立法。”

  “尊者慈悲,弟子願意接受教示。”;優波多尊者就帶到一座山上來,運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大的樹,教那學道的人上樹,在樹下又化一個深廣無比的大坑,先要他放下兩腳,再要他放開一只手,最後又要他放開僅有的一只手,學道者就提出異議說:“若要再放開一只手,就要墮坑而死了。”

  優波多尊者道:“已經與你約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麼你現在不聽了?”

  這個學道的人想到此行的目的,即不顧一切地把手放開,准備墮下去,在他這貪愛之念去除的一剎那間,樹與坑都不見了。優波多尊者這才為他說法開示,他也精進地加功用行,{艮9L吔就證得羅漢果。

  不能忘我,就不能除貪愛,貪愛不除,修道的魔障就不能逾越。

  有則笑話說:一個十分貪財的人,一次,背著一搭裢渡河,可是船在河中心時突然沉了,這個人就落進了水裡。他趕快往回游,但是水很深,而他身上的搭裢也很沉,這樣,他就慢慢地游不動了,連連喝了幾口水。岸上的人勸他扔掉身上所背的搭裢,負擔減輕就可以游回到岸上了。可是這個貪財的人,說什麼也不捨得扔掉他的搭裢,說是裡面裝了很多銀子。結果他在水裡掙扎了一會兒就沉到水底去了。

  笑話中那貪財的人由於貪心不捨導致殒身喪命,還為他人所恥笑,實為可悲啊。因此,我們活著的人要清楚的認識到:唯有去除了心上的那根名為“貪”的刺,我們才會不為物役,獲得清淨自如的心靈,然後才會以平和的心境,淡然的態度,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如此自己才能更好的主宰自己,生活才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誠如《菜根譚》中所言:“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羁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上一篇:楊維中教授:“六家七宗”新論
下一篇:楊維中教授:論中國佛教的“心”、“性”概念與“心性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