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隨緣成長 第三篇 隨緣經營家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隨緣成長

鄭石巖

第三篇 隨緣經營家庭   

〈篇頭語〉

  人想要隨緣成長,必須先把家庭經營好。因為家庭的緣是基礎,是孕育氣勢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有著正向的策動作用,對於子女的心智發展,長輩的生活安養,都具決定性影響。

  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緣之一,要隨緣增添情趣,隨機沃壯它的根基。從信賴到尊重,從經營生活到倫常的維護,要隨時修補,就像保養一部車子一樣,不可疏忽。夫妻的愛情、親子間的孝道,仍然是現代社會追求幸福的不二法門。

  家庭的人際溝通,語言和態度是它的工具,純真的愛情卻是溝通的內涵。不過,如果沒有時間相處,愛情和語言都無從表達;若無負起責任的擔當,家人又怎麼和諧互信;倘若不肯寬容,那麼溫馨就無從分享。

  家居情趣是家庭生活中的調味料。它能給每一個人性情上的滋潤,引發風趣和樂觀的歡笑。此外,每一個家庭都要傳續薪火;家裡要開伙,因為飯香、家事和吃的樂趣,可以培養家人和樂的氣氛,同時是教養子女的好素材。

  隨緣經營你的家,讓它整潔明亮,綻放著安樂窩的味道。這使你能清新安寧,也能引發每一個人想回家,有溫暖和歸屬感。

  家庭是每一個人蓄勁休息的地方,要經營得當,不要因不當的作息和生活觀念,破壞它的功能。家是你的緣生地,是你生活的根基,請隨緣照顧安頓,讓它成為幸福的窩。

1珍惜親情至愛

  孝養父母不只是供給他們吃住,更重要的是維護精神生活的健康。徒有孝心是不夠的,必須有孝行才行。

  越是我們親近的人,越容易疏忽他們的感受,也最容易在不自覺中傷害他們,帶給近親痛苦。特別是自己的父母,有些人覺得他們啰嗦,不愛和父母多聊幾句,多聽幾分鐘他們的感受;有些人甚至只顧自己的生活,完全疏忽父母需要扶養,需要他們的情愛。

  我們這一代,很強調對子女的照顧和關愛,也都知道孩子缺乏愛,會產生偏差行為;但卻普遍疏忽年老父母,未能給予適當的愛、奉養才撫慰。我的觀察是:老人若得不到適當的愛,一樣會造成情緒失調,產生偏差行為。越是被疏忽的老人越優郁、封閉;愈得不到照顧的老人,也愈啰嗦難纏。

  有一對老夫尋,他們辛苦地把七個子女養大,各個都接受良好教育,找到不錯的工作,也都成家生子,該是子孫滿堂,含饴弄孫的時候。可是歲月催人老,兩位老人行動遲緩,越來越需要賴人照顧。不巧的是,子女都在外地生活,沒有人和老人同住。這些子女都有孝心,都知道老人家需要照顧,於是開了家庭會議,共謀良策。雖然大家都為老人家好,但意見卻各不相同。最後,折衷作成結論:輪流扶養。但父母一起住,照顧起來困難,為了減輕負擔,附帶決定:讓父母親分別在兩家住。

  兩位老人家在盛情難卻之下,被子女說服了。他們兩人鹣鲽情深五十馀年,竟然在子女的會商下拆伙了。他們離鄉背井,作孤獨老人;雖然有好的房子住,心裡卻是寂寞的;有人照顧起居生活,內心想著的總是老伴。他們打電話互通信息,相互安慰,彼此打氣鼓勵,心裡卻明白,他們似乎難有見面的機會。他們的相思,卻不便跟兒子說,對媳婦則更難啟齒。

  有一天,兩人耐不住相思之苦,老先生在電話中說,“老伴!我們回老家去。”老伴回道,“我們一起回去。”兩老似乎回復年輕時的豪邁。不過,子女們為了他們好,多表示反對:“生病了怎麼辦?”“你們兩老回去家鄉,左鄰右捨作什麼議論!”“何況房子多日不住,維護打掃都有困難……”老人家一聽到“左鄰左捨將作何議論”時,為了子女顏面著想,兩老只得永遠沒有指望地忍受相思之苦。

  朋友在閒聊中說了這則故事,在座幾個人聽了,不禁感傷起來。另一位朋友在一陣沉寂之後,打開了話題。他說,“我的雙親都住在鄉下,幾年前,我們兄弟姐妹也想把他們接來台北住。不過,他們堅持不來。他們喜歡鄉下,喜歡他們胼手胝足奮斗過的地方。所以,我們順著他們的意思,也承擔鄰居的閒言閒語;我們為兩位老人家請了傭人,兄弟姐妹輪流回去看他們。他們健朗,笑聲不絕,尤其在孫子面前,還表現出自信的氣概。”

  “我請了一位菲傭,照顧年老有病的母親。”另一位朋友說,“她一樣堅持不肯來台北住。為了順她的意,只好三天兩天往老家跑,好在我自己做生意,時間自由。不過,看到老人家精神愉快,我也就安心。”

  聽過他們的談話,大伙兒把眼光瞟向我說,“鄭兄!你怎麼辦?”我說,“我比你們要幸福一點,母親就住在附近,來往方便頻繁。我們從宜蘭搬來台北近三十年,父母親都結交了自己的朋友。父親愛旅行,足跡遍布國內外,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母親信佛,與同修來往,參加法會,偶爾到佛寺小住。父親往生之後,母親生活保持如常,全家一起學佛念佛,她自信、有安全感,精神好,耳聰目明。

  “老人家是需要照顧的,特別是精神生活方面,要給她安全感,了解她,接納她。如果你能在正信的信仰上與之一起同修,她的精神生活自然綻放著高齡的朝氣。“

  了解老人家,給他們機會作主,除非萬不得已,不要為老人家作強制安排。孝養父母不只是供給他們吃住,更重要的是維護精神生活的健康。強制父母怎麼生活,容易造成創傷;順著他們身心的特質來照顧扶養,反而事半功倍,也許這就叫孝順吧。孔子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大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我深信為人子女者都孝心,不過,徒有孝心是不夠的,必須有孝行才行。孝行必須充分了解父母,知道他們的心理需要,作適當的回應,才能孕育彼此間的親情,感受親情至愛的喜悅。

2締造成長的婚姻

  婚姻生活必須有智慧、能判斷、知所取捨、有個分寸,兩個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動空間,生活的創意才會出現,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壯成長。

  我常對即將結婚的年輕人說,婚姻是需要經營的。它就像一個花園,能注意培養修時,繁花枝葉讓人滿心歡喜;如果漠不關心,就會是一片荒蕪,甚至雜草叢生。婚姻是有生命的,灌溉耕耘,關心維護,它就會成長,就會有很強的生命力,能給人歡樂溫暖,給人豐收喜悅。兩個人既能實現共同的生活,又能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彼此在相互支持和關心中成長,隨著年齡的增加,更多默契和創意。我稱這樣的婚姻叫成長的婚姻。

  最近,有幾對年輕人要步入結婚禮堂,有要我證婚,或者邀我說幾句祝福的話,我依然先邀他們一同來家裡,安排兩個小時的交談。由秀真和我陪他們談談婚姻的經營之道;透過討論,增進他們的信心,建立彼此互動的規范。結果,一對對總是高興又好奇的來,豐收地回家,然後,充滿信心和希望去建立他們的成長家庭。

  成長家庭是一個有感情、有智慧的組合,婚姻就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越豐富越好。不過,婚姻生活必須有智慧、能判斷、知所取捨、有個分寸,兩個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動空間,生活的創意才會出現,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壯成長。佛教對家庭的期許是:

  “悲智雙運,

  福慧增輝。”

  要有豐富的感情和互愛,要有相互了解、包容、寬恕的襟懷,當然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修,才能發展成幸福的婚姻。

  於是,我在為年輕人進行婚前晤談時,通常采取團體動力的過程,先讓彼此融洽信賴之後,再進入主題交談。最先被提出來的引子是:“你們兩個想建立一個成長的婚姻嗎?說說看,你們有什麼素材去建構這樣的好婚姻?”這對新人就會思索他們有什麼?所希望、期待的是什麼?我要設法讓新人了解,婚姻的真實面:避免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而且要看清婚姻是一項責任,一項新生活的拓展,是生命成長過程中值得歡欣的新裡程。

  其次,討論家庭的人際關系;彼此有什麼顧慮或困難,如何互相協助克服現階段的陌生感,與雙方家人建立信賴和友誼。他們必須認清,雙方的父母和家人,是必然要往來的,如何做好這件事,是家庭安和樂利的基礎,是新婚夫婦必須努力的要事。

  其三,是婚後如何經營家庭經濟;財務管理必須有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規范。我在婚姻谘商中發現,不少婚姻毀在家庭財務沖突。他們建立了一個不平衡的財務關系,讓弱勢的一方失去安全感,讓他一輩子覺得委屈,甚至旁生枝節,滋生許多問題。我會請問即將結婚的人“你們准備自己安排經濟規劃?”在交談中,指引他們發現財務處理上的盲點,讓他們懂得互相信賴,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財務規范。

  夫妻建立共同的財政制度,容易促進同心協力的熱情。兩人有較多認同感,商量話題多,較能培養共同願景,彼此關心的層面亦廣。若各自處理財務或分別支付扶養子女的經費,容易造成彼此間的隔閡,有時連子女之間也會不和。除非兩人確有把握,否則應盡可能不要采取這種經營方式。

  養兒育女亦是即將結婚的新人應該認識的課題。這要從夫妻的身教開始,從家庭氣氛和生活做起。當然,他們必須具備親職教育的基本知識,教養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閱讀不同的書籍。不過,我們特別告訴他們,有關心理健康、童年生活經驗的重要性,以及心智發展的基本要件。

  我們會提醒年輕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前途,而疏忽了孩子的教養。疏忽孩子的心智成長,而專心投注於工作,孩子一旦有了不良適應或偏差行為,會為你的下半輩子帶來無盡的優心和沉痛。孩子的學業沒念好並不要緊,只要他肯干、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就能走出光明的人生。

  最後,討論如何維護親密婚姻;重點是厘清謬誤的想法和正確的觀念。它的要點是:

  ·夫妻生活建立在責任感上,不是建立在完美浪漫的想法上。如果你陶醉於完美的浪漫愛情,就會挫折挑剔,兩人很容易產生摩擦和對婚姻的失望。

  ·夫妻要有時間共處談心,但不能太黏;要留一點個別開展工作和生活的空間。

  ·有誤會或賭氣,要當天化解;不能拿對方當出氣筒。

  ·婚姻要互相教育才能維系得好,要適當地說出你的心意和想法,不可以等著對方來猜測或生悶氣。

  ·與異性朋友交往要保持公開,避免與異性單獨私處。

  以上這些問題,會一一被提出來討論。我誠心告訴他們,建立互動的規范,能使夫妻感情更為親密;但是規范不能把人綁死,那就會失去創意和豐富的生活內容。

  我看過許多夫妻在結婚之後,似乎對朋友的交往疏遠了;他們彼此綁得緊緊的,這會失去活力和社交,影響生涯的發展。相對的,有些人結婚之後,還是未改過去單身時的習慣,喜歡個人自由,並以此表現自己的風格,我認為這樣不容易經營出好婚姻。

  與年輕人晤談的次數越多,越熱衷於把所知道的告訴他們,對他們的祝福也就更加虔誠有用。不過,最重要的課題是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成長的家庭,讓他們能主動學習,主動覺察,教他們透過愛與學習來締造幸福的婚姻。

3愛語的力和美

  批評責備太多會傷和氣、會鈍锉部屬或子女的銳氣;灌迷湯式的贊美,會變成虛情假意,或失去真心和誠信,贻害也就難免。

  人際溝通和交流,大部分靠語言來表達;人如果能相互支持就能互相攝受,從而發展友誼,建立感情,培養出互助合作和彼此尊重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溝通,還可以引發知識的交流,互相啟發,成為智慧成長的動力。所以佛陀提醒我們,人際的交互攝受,修行的的彼此砥砺,必須透過愛語才辦得到。

  愛語不是好聽的話,不是谄媚的語言,而是贊美或贊歎。當一個人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肯定別人的好處,就能使對方有信心和你說話,有興致跟你作由衷的交談。《無量壽經》所謂:

  “和言愛語。”

  指的就是隨著對方的根性,善言慰喻,由是而生親近,引發其興趣和信心。因此,愛語是教化所必須,是建立幸福家庭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所必要。

  有一天,一個朋友告訴我說,他檢查孩子的作業,有一篇讀書報告寫的並不認真,錯別字不打緊,連文字也不工整通順,一看便知孩子在打馬虎眼。可是,教師的評語卻是:“我很欣賞你的觀點。”他很不以為然,認為像這種水准的作業應該給孩子一些指責才對。於是打了電話給老師,要求嚴加教誨,並說出自己對評語的不同意見。結果老師對他說:

  “先生!對孩子批評太多會貶損他的自信,給孩子太多指責會令其失去學習的興趣;孩子有一點好見解就應該表示欣賞。”

  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重視,特別是兒童的人格發展,如果得不到別人的欣賞、接納和支持,他的自尊就健全不起來。心理學研究指出:“自尊是健康人格的資糧。”人總是結合自己的優點,去拼湊成強壯的自我觀念。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我訴苦,他說:

  “我的孩子考上高中,那是一所不理想的學校;我警惕他說,那所學校辦得並不理想,若不用功,前途就受到影響……”聽了他的話,我很認真的告訴他:

  “你這樣說話會打擊孩子上學的士氣;既然決定上這所學校,卻又嫌這所學校不好,怎能鼓勵孩子,讓他積極振作呢?”

  夫妻之間的溝通,社交上的人際往來,都需要愛語,有愛語才能增進彼此的信心和親密感,它使人享有愛、價值感和不孤獨的自在感。因此,每一個人都要懂得欣賞和贊美別人,同時也要減少批評別人。

  愛語是美的,人受到欣賞時的喜悅,必然溢於言表;受到重視時,兩頰會泛出信心的微笑;受到稱贊時會快樂地歌詠,歡喜地起舞,它既是健康也是美麗。凡是懂得用愛語的人,家庭都幸福,子女必然健康好學,人際關系也會和諧。幸運之神總是對懂得愛語的人招呼。

  我對於如何使用愛語,已有一些心得,特別是多年的谘商經驗,我得到的結論是:批評責備太多會傷和氣、會鈍锉部屬或子女的銳氣;灌迷湯式的贊美,會變成虛情假意,或失去真心和誠信,贻害也就難免。我願意提出幾點使用愛語的要領,以供參考:

  ·欣賞和贊美必須真有其事,不可以濫說好話。

  ·欣賞和贊美不一定對其成果,有時成果不理想,但努力的精神更值得贊美。

  ·誠懇地說出你的意見,不加批評,仍不失為愛語。

  ·說的話必須真心,不能虛情假意。

  ·人的表現,一定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要能欣賞好的,才能指正缺點。

  ·欣賞或指正缺點,要注意對事不對人。

  ·要在適當時間表達你的愛語,有時適合在個別相處時說,有時適合在朋友或家人面前說。

  愛語在教育子女上,具有決定性的教導功能。愛語或贊美固然能激勵孩子,但若孩子自知做得不夠好,你還是給他贊美,會被誤以為:“這樣已經夠了,既然父母都滿意,以後不必再加努力。”那麼愛語就失去價值了。

  在教導上,不應得的稱贊,會使孩子失去努力的動機;習慣性的贊美使人感到厭惡。你必須真心,並讓孩子覺得真有那件事,而構成一種成就感,這才是愛語。

  愛語有時不是透過語言,而是透過你的欣慰、欣賞和受感動的表情,做更直接的表示,那種無聲勝有聲的贊美,更能產生激勵或溫馨的效果。我年輕時,第一次去做買賣回家,看到母親那安慰的表情,令我得到無比的鼓勵。

  請多用愛語。它很美,能給人帶來希望和努力創造的勇氣。它是一種力量,能把人際的距離拉近,成為和諧親密的關系。

4純真踏實的愛情

  越是單純的夫妻之愛越是幸福;越肯學習,懂得福慧增長的人,越容易開展美妙豐裕的人生。這樣的生活與貧富無關,與貴賤無涉,它的重點是純樸和真實。

  幾天前,一對年輕朋友到家裡來,邀我在他們婚禮上,說幾句祝福的話。對於年輕晚輩的請求,我總是尺可能滿他們的願。不過,典禮當天我正好另有要事,不能為他們祝福。這對年輕人靈機一動,要我當時就為他們祝福。他們告訴我說,祝福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老師的祝福是我們最珍惜的。

  “你們希望我怎麼祝福?”

  “我們希望老師祝我們幸福,在人生的路上不斷學習和成長,彼此互愛。”

  “我已為你們祝福好了。”

  “為什麼?”

  “心想事成,再加上師母和老師的見證,幸福必當實現。佛經中商說過,‘初發心菩薩功德不可思議’,兩位結為夫妻的初發必,竟是如此單純,所以幸福必當實現。越是單純的夫妻之愛越是幸福;越肯學習,懂得福慧增長的人,越容易開展美妙豐裕的人生。”

  “我們跟老師和師母相識,總覺得你們愛情深厚,溫柔喜樂,無論在工作、生活、家庭氣氛各方面,都很惬意。你能告訴我們,這是怎麼經營出來的?”

  於是,我開始為他們解釋,工作當然要盡心勤奮,有時甚至是含辛茹苦的;但在生活上要恬淡簡樸,要自然,要寬容,切忌兩個人陷入批評、防衛和敵意的陷阱。此外,家庭生活要純真才好,不要委屈人,不要壓抑或批評人,當然也要接納生活環境,隨緣歡喜的生活。

  唐朝的臨濟禅師認為,生活中最高妙的事就在“人境俱不奪上”,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很惬意自在的。所以臨濟禅師對它的解釋是:

  “王登寶殿,

  野老讴歌。”

  這是說,保持純真無邪,生活就變得閒適,自己就當了主人,像登上王座的國王那般尊榮;自己就變得喜悅自在,像野老閒來無事,調起嗓子唱起歌來。

  談到這裡,這對年輕人似乎很羨慕神往。我接著告訴他們,這樣的生活與貧富無關,與貴賤無涉,它的重點是純樸和真實,但我也相信,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工作和事業也大抵不差。

  秀真是一位講求實際的人,在聽完上述談話時說,“你們要問問老師美滿婚姻的是什麼?”倆個人睜著大眼,期盼我說出個中道理。我當然不能辜負他們登門求教,就把多年來觀察所得告訴他們。

  首先,要了解愛需要時間。夫妻要有時間相處,陪伴對方談話和交心,要懂得互相支持和接納,更要互相關懷和負責。愛與時間是分不開的,對於孩子更需要愛與時間,否則對其心智成長,會有不利的影響。每天,抽時間跟家人交心,是維持家人幸福的第一定則。

  其次是負起責任。所謂負責就是擔當或承擔,能為對方設想,給予協助。凡事雙方有共同的信念,實際去做,就形成了合作與默契。夫妻的默契經常給彼此帶來無限的安慰和溫馨。

  其三要懂得寬容。不可以得理不饒人,要避免互相攻讦,造成賭氣和對立。要注意!寬容可以化解誤會,修補錯誤和生活瑕疵。寬容是仁風義懷的素材,同時也是身心健康的護欄。

  看看兩個年輕的笑顏和專注的眼神,似乎在告訴我們,“請繼續說下去吧!這就是對我們最誠摯的祝福。”這時,我們轉入交談,他們問了許多問題,我們也毫不保留地說出生活的經驗。大家談得投機又高興,不但讓他們分享我們的心得,自己也在回顧中領略到更多。

  夜漸深,該是送客的時候,秀真催著他們回家,她說,“婚姻要有共同的規范來維持它的甜美;就像現在,時間到了就該回家一樣,維持生活的正常就有幸福。”我們在門口目送他們離去。他們在接受祝福之後,走起路來,顯得格外輕快喜悅。

5家居清趣

  經營家庭清趣,就像經營一塊富庶的大地。讓孩子得以健壯成長,從而發展良好的自律和興趣。開展他們自己的生涯。成人有了它才有應付挑戰、肩負責任的本錢。

  家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孩子一放學就飛奔地回家,因為那兒有父母親的慈愛迎接他,有香熱的餐點在等著他。上班族也一樣,一下班就要趕回家,因為那兒是自己的歸宿。它安全溫暖,是精神和希望寄托的地方。我知道,家是心靈生活的天地,沒有它就叫無家可歸,就失去依靠,就成為漂泊的流浪人。

  家像是花圃一樣,它供應了花木的營養。硗薄的花圃,只能長出泛黃的花草,甚至孕育不出生命,那叫不毛之地。在我的觀察中,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家庭多情趣,孩子自然活潑;成員都能學習新知,分享個中的興趣和知識,各個都聰慧健康。

  家是一個整體,不是孤立個人的結合;家庭成員們互動密切,交互影響。所以積極性的精神特質很容易感動家人,形成家風,造成快樂和長進的氣勢。當然,消極性的思想、行為和情緒,也會感染家人,很容易陷入落寞和沮喪的迷霧之中。

  我認為家裡必須有幾樣清趣,它能使心靈清揚活潑,使人清純振作,更重要的是它給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我總覺得,客廳裡的氣氛,越是功利和欲望取向,氣氛就越沉悶;越富清趣,懂得生活,不吝於互相鼓舞和支持,越容易保持溫馨和奮發。

  經驗告訴我,孩子的偏差行為,大抵來自家庭生活的失調。有些人在進行谘商中,肯參與互動檢討和調整,家庭生活有了生機,孩子不久就振作起色;有些人固執己見,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以致未能率先學習新的生活,經營家居清趣,所以效果相當有限。

  我認為經營家庭清趣,就像經營一塊富庶的大地。讓孩子是以健壯成長,活力棄沛,從而發展良好的自律和興趣,開展他們自己的生涯。至於成人也是一樣,有了它才有應付挑戰、肩負責任的本錢。

  以下是我對經營家居清趣的幾個建議:

  ·注意吃的藝術和情趣。

  ·有關懷爽朗的笑聲和清閒的談話。

  ·培養家人的雅興。

  ·經營共同的活動和聚會。

  ·多欣賞家人的優點。

  家居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吃的興致。有興致下廚,讓孩子欣賞吃的滋味,能帶來許多樂趣。家人在品嘗的歡笑和交談之中,分享了食物的色香味,從而打形象互動的話題;吃得開心,笑得也開心。一道辣得發火的美食,也能成為家人歡度晚餐的好因緣;一盤難得的野菜,更是大家交談的好話題。我們家是少吃多滋味,但秀真總是推陳布新,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喂飽肚子,心情當然好起來,圍著餐桌,就可以擺龍門陳,對自己一天的生活,乃至所見所學,所思所聞,都是聊天的素材。別忙了!要開心的談和笑;用餐之後的笑點,比甜點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家,若不在用餐之後,能聽到笑聲,就得不到真正的溫飽。

  家人閒談社會百態是雅興,聽一曲音樂,吟著和著一起來,亦是雅趣。雅興出於自然,不是源於強制,否則就索然無味了。雅興就是雅興,它隨手可得,買回來的水果,可以化作家庭藝術,擺在桌子上,食用欣賞皆宜。有雅興的人,總是提醒家人,它妙在那裡,味道好在那裡。

  雅興給人充實、喜悅和無窮的寧谥。每天晚上工作一段時間,約十點半鐘,透真和我總會在書房裡,悠閒地沏一壺老人茶,啜飲品茗。這時候孩子們總會聞香而至,和我們聊起來。這種情趣增添許多生活的充實感。

  家既需包容每一個獨立的個人,尊重彼此的個性,欣賞每一個人的能力和特質,但偶爾也要經營家庭的活動。特別是家族聚會,一同出游,一起出去打牙祭等等,對於家庭的生活情趣,自然增色不少。舉行家庭活動,最忌批評抱怨,當面指責,尤其忌諱的是一路訓誡,把原本興致勃勃的活動,變成賭氣而歸。如果是這樣,不辦也罷。

  家居清趣,不是建立在功利和急切的指正上,而是建立在閒情、恬淡和生活創意上。教育子女,要求學習上進,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清趣,就好像沒有開闊的空間可以揮灑,缺乏清淨的空氣可以呼吸,那會是一種僵化沒有生機的生活。因此,我鼓勵大家創造一點家居的清趣,提高生活的品質。

6飯香中的情趣

  香積飯就是家裡的飯香,它包涵著父母的慈悲、手藝和用餐的心境與喜悅。它使家庭成員各個身有妙香,各個成就健康人生。

  家裡煮飯作菜的飯香,總是牢記在每一個人的心底。母親作菜時飄溢出來的香味,令你嘴饞,胃口大開;一陣陣打鍋子裡冒出來熟透的香氣,令你覺得溫馨,而期待著飽餐的滿足和歡喜。

  這樣的情境令人覺得幸福和安全,更是孩子們成長茁壯的天地。家裡的飯香,餐桌上歡喜的氣氛,快意的飲食,偶爾大快朵頤地吃個過瘾,給每個人留下安全、溫飽、幸福和滿足的感覺。依我的觀察,這方面得到滿足的人,安全感較高,情緒生活愉快。

  我能了解祖先留傳下來的規矩:吃飯這件事受到絕對的尊重,要心情愉快的吃,不受干擾和責備。在我的記憶中,祖父每餐吃飯時,總是笑著跟我們談話;什麼是非曲直都得擺一邊,只聽到他贊美飯是香的,蔬菜是青脆可口的;偶爾有魚肉,更要大家吃得眉開眼笑才罷休。

  飯菜好壞且不論,只要它下鍋就有香氣;只要你以好心情、好氣氛去享用,就會有好胃口,有滿足的幸福。媽媽猛然把菜下鍋,強烈的熱氣淬然發出清脆的爆聲,能引發家人的食欲;菜起鍋的刮擦聲,更催人垂涎。吆喝一聲“開飯啰!“然後,談笑用餐,妙趣無比,這是孩子們成長的天堂。他們的性情、活力和樂觀的態度都在這飯香中孕育出來。

  在《維摩诘所說經》中記載,維摩诘到香積如來處,請來香積飯讓佛弟子們享用。大家聞到飯香,身意快然;因為那是甘露味飯,大悲大慈所薰,飯香無盡,量亦無盡。吃香積如來的飯,要以開闊無限意的心享用,所有吃飯的人都身心快樂,毛孔皆綻放出妙香。當時,維摩诘問香積佛國的菩薩說:

  “香積如來,以何說法?”答曰:

  “香積如來不用語言文字說法,而以眾香令諸天人,從而自發為高貴的品行。菩薩大眾,聞斯妙香,所有功德,悉皆具足。”

  每一個家庭都需要從香積如來那兒,請來香飯,家庭才會幸福,智慧德行才會增長,發展出健全的人格。這香積飯就是家裡的飯香,它包涵著父母的慈悲、手藝和用餐的心境與喜悅。它使家庭成員各個身有妙香,各個成就健康人生。

  家的薪火是不能斷的,傳統民俗告訴我們:新居落成必須從舊家帶薪火入新宅,無非是炊事薪傳不可斷絕。中國人講“民以食為天”,佛經中亦傳述香積飯香。每一個家庭都要在炊事中演繹出幸福、健康和心靈生活的喜樂。

  我的家每天都有香積如來的香飯,秀真下班回來即刻下廚,她動作快,半個小時幾道菜就上桌了。孩子小的時候,一聽到媽媽作菜聲,就會去廚房打雜,跟媽媽有說有笑;有時也會手癢動起鏟子,分享作菜的樂趣。我呢,雖然插不上手,但也會跟著湊熱鬧,在廚房進出,打著試吃之名,先嘗嘗菜香菜味。

  我贊歎菜裡乾坤,變化之妙;你未必有什麼名菜或不凡的手藝,只要留心、有點變化,一家人的情趣口福就大了。秀真常常預告,過幾天要做一道新菜,光是等的滋味就夠你瞧;她要說明材料,怎麼做,火候如何,香味又如何,等到我們吃到她的新作時,它已經被我們美化成香積如來請來的美食了。

  食物不需山珍海味,有興致有手藝,就會有好口福。有一天,她端出一盤炒皮蛋,大家瞪大眼睛,抱著懷疑下箸,結果全家贊不絕口,一掃而空。這是秀真最樂的時候,她還會開心地再作廣告,下一次還有妙香上桌,請大家耐心等候。這時餐桌上的氣氛,已然十足矣!

  我看著孩子長大,從幫忙洗碗、炒花生,漸漸學會調味到偶爾下廚作一兩道菜。我知道他們未必有媽媽的手藝,但卻有開朗的心情和居家的情趣。我希望這種情趣和溫飽之感,能成為他們成家立業之後,繼續傳承下去的妙事。

  我常聽說有些人家裡不開伙,帶著孩子在館子、面攤打游系,一來省事,二來省時,我覺得這樣的觀念和作法是有待商榷的,因為這會使家庭的樂趣減少,親子互動的經驗匮乏。真正的喜樂和生活情趣,不是用故事和電視劇培養得來的,而是要在生活之中直接體驗,而炊事是最重要的一環。

  速食和便當一旦進入家庭,吃的東西一切現成,快速把肚子填飽。結果,共同創作生活經驗,體認家庭生活情趣等有益身心的活動,會漸漸流失。那種能“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經驗學習,將越來越少。心靈的空虛和生活的疏離就可能會出現,它對於子女的情緒生活和多元智慧的發展,將會是一種不利因素。

  家裡的飯香,能給每一個人留下永遠的溫飽、喜樂和幸福感。它是孩子人格成長和良好情緒的資糧,同時也是孩子多才多藝的濫觞。在工作經驗中,我發現享受飯香情趣越豐富的孩子,人格發展越健康。越是缺乏家庭生活體驗和樂趣的孩子,心理上越可能出現困擾。因此,我呼吁大家重視家庭的飯香情趣,好好締造自己家中的香積國。

7把家打理好

  你的心情與環境有關,當然它包括物質的和人際的環境兩方面。把家打理好,能幫助你培養好情緒、好精神,更能提高生活與工作效率。

  對於一般人而言,每天總有相當長的時間待在家裡;家庭主婦會花大部隊時間待在家裡,學生放學就回家,上班族下班也是回家,自由業的人更可能把家當辦公室。家是人類很重要的活動空間,它的布置陳列、光線和空間,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影響殊大。

  你有可能請兩天假,想把一篇報告趕出來。結果,兩天下來,在家裡東摸西摸,一事無成,把時間花在整理瑣碎的家務上,而沒有把心專注下來工作,因為你覺得家裡雜亂而心煩氣躁。此外,當你在家時,很容易墜入紛煩的情緒,因為你會被電話打斷工作或思緒,被鄰居的音響或電視機干擾。總之,想像中家裡是安寧的,但事實未必如此。

  最近我卸下公職,有較多時間待在家裡,我以為家裡是一個安樂窩,能靜下來一展寫作的弘願。結果兩個星期下來,除了上課和演講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接電話,整理雜物,或者東碰碰西挪挪,好像忙個沒停,但一事無成。我注意到讓我分心的事,正是周遭的瑣碎事物。於是,我一口氣把雜物狠狠清理一次,該丟的丟,該送資源回收的一點也不留情。霎時,雜物不見了,家裡保持著寬敞明亮;然後把電話交給秘書處理,我得到安寧和自由思考的空間。

  在我的谘商經驗中,發現不少父母因為孩子不能專心讀書而苦惱。他們發現孩子在書房裡東摸西摸,一會兒出來開冰箱,一會兒整理書包。他們問我,為什麼孩子不能安靜下來呢?我告訴他們,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情,書房雜亂,孩子的心就靜不下來,放眼所及都是玩具、模型、書刊、電玩,而且處處零亂,內心也就跟著煩亂起來。我曾做過家庭訪問,許多不能專心讀書的孩子,家裡的客廳正如孩子的心情一樣,顯得雜亂無章。對於這些人,我總是警告說:

  “如果你不肯割捨雜亂,

  你就得不到清幽和專注。”

  你的心情與環境有關,當然它包括物質的和人際的環境兩方面。你未必要有好廳堂和好書房,但一定要安排得清爽亮麗;你未必有十全十美的愛,但在生活之中彼此尊重、關懷和支持卻是人際環境所必須的。

  把家打理好,能幫助你培養好情緒、好精神,更能提高生活與工作效率。特別是孩子的教育,只要把家安頓好,孩子會像春天的花草,快速的茁壯。因此,你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情:

  ·家居生活的空間,安排得有條理,能涵養良好的情緒,降低心理壓力,它有益於家庭人際溝通,更有益於專注和清醒思考。

  ·家的空間有限,避免買太多東西回家,否則會堆積如山,造成心情煩亂。請記住!有用才買,買了就要用,要用就要放在使用的位置上。

  ·狠心處理雜物,該丟就丟,該送就送,捨不得的結果,造成家裡大擁塞,令你分心,妨礙起居作息。

  ·家人要合作做家事,這才能培養大家遵守秩序的責任感;並養成家人按時打理自己房間的習慣。

  ·避免讓家庭電話變得車水馬龍一般的熱鬧;連吃飯和休息都得不到安寧,就會妨礙家人的生活。

  ·記得保持和諧的家庭生活氣氛,不要把辦公室或工作上的沖突和煩惱帶回家裡,投射到家人的生活上。

  你能把家裡打理好,就叫做安內;能空內就能使身心協調健康,家庭成員的士氣就能提振起來。這時,無論在工作、學習、待人和自身的修養上,都會有較好的表現。

8濯除心中的屈氣

  為人父母師長,要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他的信心和自尊;倘若只是一味指正缺點,從不欣賞孩子的優點,日子久了,孩子就會產生屈氣。

  人若長期沒有受到肯定,又發展不出什麼興致,就會產生屈氣。它的特質是失去朝氣,抬不起頭來,幾分落寞,幾分惆怅;覺得郁卒,缺乏生機,長期下來會出現上結心理症狀;若不能及時改善,慢慢會變得沮喪,逃避人群,心境就更壞而陷入優郁。

  屈氣是很難忍受的,有些人為了逃避這種壞心情,要依賴打牌、打麻將、酗酒或吸毒來排遣。有些人則采取喋喋不休地指責家人;特別是年紀越大,越難侍候。屈氣為兒童青少年帶來無心向學、中辍、犯罪;給成人造成自廢武功,活得暮氣沉沉或過著逃避現實的生活。

  我小時候住在鄉下,祖母養了一群火雞。有些長得快,有些長得慢,那些身體瘦小的火雞總是跟在後頭,不敢揚起羽毛,張屏展翅。尤其是長得最小的那只,羽毛不豐,又有些禿頭,一副寒酸退卻模樣,其他的火雞都會啄牠。更糟的是連蚊子都要欺侮牠,把頭冠叮得紅腫長瘡,而其他火雞總是啄牠的癞痢頭,令牠尖叫逃避。

  那只可憐的火雞表現出寒酸、退卻的屈氣。牠跟在群雞後頭,背是駝的,翅是垂落的;雞群咯咯叫時,牠沒有聲音。祖母說,這只雞很屈氣,是一只臭頭雞仔,如果不特別照顧,會一直受到欺侮。於是每天特別為牠喂食,晚上給罩上蚊帳,還為牠的癞痢頭敷上藥。只花一個多月時間,牠便長大了,羽毛也亮了,牠跟雞群們一起開屏展翅,咯咯叫起來,頗有意氣風發的表現。

  家父是一位急性子的人,他吩咐的家事,如果沒有做好,就會挨他訓斥。有一次,我端了一臉盆的水,不小心滑倒,不但全身濕透,連地板都打濕了。過去農村的地板都是土輾成的,一臉盆的水打在客廳,家人一走動,很快就成為既滑又髒的爛泥漿。父親看得光火,把我罵了一頓。

  到了夜晚,祖母大概以為我睡著了,就把父親叫到跟前,她溫和地說:

  “孩子還小,力氣不足,端一臉盆的水很容易濺出來,或者跌倒把地板弄濕。你應該能了解孩子小,容易出岔錯,何況又不是故意的,怎麼好那麼嚴厲責罵孩子。

  “教孩子要有耐性,要顧及孩子的自尊;你把孩子罵成垂頭喪氣的樣子,我很心疼。當時,孩子的表情沮喪得像那只臭頭雞。火雞失去尊嚴,牠的同伴都會欺負牠,瞧不起牠;孩子受到過頭的責罵;就會造成屈氣。人一旦屈氣,就失去那分活潑和光彩。你以後不能再這樣盛怒罵孩子。”

  小時候,媽媽的床容不下我們幾個孩子,我總是跟祖母一起睡。當晚,我依偎在她和身邊,覺得很安全、很溫暖,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溫馨。當晚,父親沒說一句話,大概是恭敬受教吧!從那天起,父親很少對我大吼大叫。我知道要改掉脾氣很難,但他總是有了一定的分寸和自制。

  後來輪到自己做父親,很很疼愛孩子,對於他們的生活規矩當然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有一次,我生氣地責罵孩子沒有把玩具收拾好,語氣過重了。當晚,母親一樣把我叫到跟前,婉轉地告訴我做父親之道,她說:

  “孩子當然要管教,但不能太強烈,太權威,否則孩子會變得屈氣。孩子一旦屈氣了,他就沒有信心走出去,不能勇敢地嘗試開展自己的生活。”

  然後,她講了一段故事,是從祖母那兒口述來的。這則故事就是我童年時,在祖終房間偷聽到的,我津津有味地聽著,並不以為我學教育懂得這些而打斷她的心傳口述,因為我擁有過這段溫馨的回憶。

  為人父母師長,必須為孩子留一些尊嚴和豪氣。要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他的信心和自尊;然後,才有空間來糾正錯誤,矯正缺點。倘若只是一味指正缺點,從不欣賞孩子的優點,日子久了,孩子就會產生屈氣。

  我相信大人也一樣,如果你專看清自己的缺點,而不欣賞自己的成就和優點,就會變得屈氣。這項道理,可以引用在夫婦之道上,也可以擴大用到領導和管理層面,只要把干氣帶起來,無論是個人、家庭或團體,成員都會振作敬業。只要屈氣漸漸露出來,誰都難逃落寞沮喪的劫數。

9不被娛樂綁架

  被動、消極和退卻是失去主動性的現象;不斷尋求聲色之娛,貪戀物質的享受,也是失主動性的表現。因為他們失去快樂,才去追求聲色之娛。

  人最需要保持主動性,它使你覺得充實,不再寂寞無聊。精神生活的主動性,可以發展成獨立思考、自我肯定和興趣的豐足感;生活中的喜樂和情趣,是人的主動性創造來的。人一旦失去這種精神力,就需要依賴麻醉,尋求狂歡或各種刺激。依我的觀察,生活的潰敗,主要來自主動性的衰竭。

  在禅的傳承中,主動性是精神生活修持的重要課題。主動性好的人就作得了主,他能獨立思考,在生活上較能體驗其情趣。他是能思考、能工作,而且是風趣的,所以在情緒上能保持喜樂。這樣的人不但心靈自由,而且也是一個懂得生活,有情趣的人。由於心靈上的專注和開朗,在沒有障礙下,他們確能體驗所謂“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的喜樂。所以從初禅到三禅都有喜樂,都令禅者覺得豐足。

  反之,失去主動性的人感受不到喜樂,他們要靠著娛樂或尋找刺激,才能打發無奈、空虛和乏味。於是吸毒、酗酒、性的狂歡、沉緬於賭博和娛樂,就成為這些蒼靈魂的習慣性行為;他們明知道那是墮落,但仍然不能自拔。

  禅修的關鍵就是學作主人,古人把這事稍為作家。因為作得了主的人,他就能成為主導生活的人,過得豐足自在。唐朝的黃檗和臨濟,兩人在出坡工作時,有一段精采的對話可以說明主動性是什麼。黃檗說:

  “你請過來,我有事跟你商量。”黃檗對學生臨濟說罷,就拿起身邊的鋤頭,深深地鋤地一下,然後說:

  “就是這個,天下人捉掇不動。”

  黃檗才說完話,臨濟便走了過去,把鋤頭從地上提了起來,並對黃檗說:

  “鋤頭不就在我的手中了嗎?”

  黃檗就在這次考驗中,知道臨濟是一位積極主動者,是一位能創造,給生活帶來自在和喜樂的主人。當然,他很高興有了傳人,於是黃檗對大家說:

  “各位!今天已經有人可以帶領大家生活和工作了。”

  鋤頭就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這象徵攻每一個人都能當一位主動的生活者。讓自己過得喜樂、有創意;既能造福,又能發慧。主動性使一個人積極振作,遇到困難或挫折不會因之頹喪。

  我知道許多人的心靈生活建立在依賴上,而不是靠著自己的主動性去成長、去實現。被動、消極和退卻是失去主動性的現象;不斷尋求聲色之娛,貪戀物質的享受,也是失去主動性的表現。因為他們失去快樂,才去追求聲色物質之娛。

  放縱於聲色之娛,會使精神更頹廢,“玩物喪志”古有明訓。我知道許多家庭,天天打麻將,孩子在一旁哭鬧;有些家庭沉緬於電視劇,家人沒有時間會心交談。久之,這樣的家庭就會出現難題,家庭的成員漸漸失去創造生活的能力,他們會越來越依賴娛樂,甚至依賴麻醉式的游戲,如酗酒、狂歡、沉迷於電玩等等來逃避現實。

  人若不太依賴電視,就會主動找書看,跟家人聊天,或者做點很久沒有做的手藝,漸漸就會發現,家人有更多時間相互支持和了解,有閒情悠然坐在客廳一起欣賞風聲雨聲,有興致一起唱一首歌。減少較多時間為自己創造幸福,這種幸福是主動性的表現。

  其次,我要建議,千萬不要找朋友到家裡玩牌打麻將。玩牌打麻將不是一兩個小時可以結束的,這種游戲有輸有贏,它會讓你難以自拔;贏了不好意思叫停,輸了又想扳回一城,總是到天亮才不得罷手。請問你還有精神去生活得快樂嗎?有力氣工作嗎?

  玩牌打麻將還有一個大麻煩,那就是抽菸不停。家裡大大小小通通泡在菸毒之中,大人自作自受也就罷了,小孩子也被你強迫吸二手菸,通宵達旦,情何以堪?假如大人為了玩牌打麻將,把孩子早早哄睡,或者要他們去看電視劇、打電玩,這對孩子主動性的戕害就更大了。

  我看到經常玩牌打麻將的家庭,兒童較多依賴和怪癖,容易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長期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其情緒和情感的發展,有較多困難。當然,這些人際支持不足、文化刺激不夠的受害者,他們的智能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另外,值得關心的是,這些麻將桌上的大人,工作表現也有問題,經常換工作。他們發展不出什麼喜樂,唯一的喜樂是牌桌和麻將桌上的刻板行為。依我的觀察,玩牌打麻將成瘾的人其最大的問題是主動性的消失。

  最後我要提醒有些年輕人,通宵玩電腦游戲,在網絡上當夜貓子,瞎掰整個晚上,或沉迷於色情、暴力的聲色娛樂,一天接著一天,主動性就會漸漸遲滯。

  這些娛樂有些偶一為之並無不可;但如果養成了瘾癖,往後的精神生活就會苦澀不堪,欲振乏力。當心,不要被娛樂綁架。

10別被錢愚弄了

  人人須得對錢有個正確看法,切忌被它愚弄了才行。換句話說,要善於使用它,讓賺錢和用錢的事,能真正服務你的人生。

  生活在現代社會,每天都得用錢;沒錢會引起情緒不安,會壓抑信心和安全感。錢當然重要,不過如果把錢看得比生活重要,錢變成目的,生活反而在為手段,那麼生活就有被踐踏的危險。

  其實,錢是經濟生活的媒介,它本身不具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用錢和賺錢的過程。因此,用錢和賺錢的態度,是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的因素。

  路易士·亞伯朗斯基(Lewis Yablonsky)曾把用錢和賺錢的風格,分成五種型態,加以調查。他的結果是:知足常樂型的人占據25%;量力而為型的人占24%;冷靜打拚型的人占20%;激進爭斗型的人占14%;永不滿足型的人占16%。他認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錢老爺在對自己說話,影響用錢和行事風格,甚至干擾情緒反應,支配人生態度。錢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影響殊大,父母對錢的態度甚至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

  知足常樂的人對於現在所擁有的財富、地位、情境能感到滿意;量力而為的人是為自己訂個合理的目標,自信能實現;冷靜打拚的人是盡一切努力去獲得財富;可是激進爭斗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急著要出人頭地,得到財富和地位,如果未能獲得滿足就心急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至於永不滿足型的人,他們的野心和權力欲太大,永遠得不到滿足,再多的金錢給他,還是不會快樂,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是痛苦的。

  根據研究發現,把收入多寡分成幾個等級,每一個等級約有70%的人表示滿意,有30%的人覺得不滿意。如果我們回頭來看前面的調查,激進爭斗型和永不滿足型的人,加起來正好是30%。可知,這兩個類型的生活態度,是導致痛苦和生活品質低落的原因。

  依我的觀察,把錢看得太重,是夫妻失和的重要原因。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但會失去健康,也往往造成事業發展上的障礙。看來,激進爭斗和永不滿足的態度,是不足取的。因為這會把金錢的目的看得太高,以致犧牲生活,造成精神生活的困境。

  錢,想的過火,不但會失去理智,還會干出傷天害理的勾當。搶劫、詐騙、暴力、貪贓枉法,都是想錢想瘋了的結果。你在報紙上可以看到錢瘋子,昧著良心殺害親人詐領保險費;至於為了金錢,終日泡在賭場,典當借錢,舉債下賭者更比比皆是。為錢而失去理智的人殊多,這些人總是墜入法網,身陷囹圄。

  把錢看得太重,就會失去人情味。一對夫妻結婚二十幾年,一直無法建立互信,他們只能以分擔的方式來支付每個月的開銷,彼此互相計較。大兒子的學費是爸爸付的,二兒子的生活所需是媽媽負擔的;房屋貸款各付一半,可是兩個人月入不同,彼此計較爭吵又不可免。這個家,由金錢的計較衍生成冷漠的氣氛;由經費負擔的分配,造成一家有兩個小團體。孩子在敵意和沖突之中長大,在金錢計較和吝啬之中生活,他們的人格都受到扭曲。

  有些人教育子女,總是以賺錢、高薪和有利的發展來指引孩子的生涯,甚至強迫他們選擇熱門科系,而不顧及孩子真正的興趣,這是很大的錯誤。孩子的前途要依其興趣、能力和環境,隨緣去努力,去成長,並非強制他作“有錢途”的選擇,就能發展出亮麗的未來。依我的觀察,這些被父母親的“錢手”握得緊緊的人,往往也是受挫很深、不能開展潛能的人。

  我不是假道學,在眾人面前說錢不好;我要提醒的是人人須得對錢有個正確看法,切忌被它愚弄了才行。換句話說,要善於使用它,讓賺錢和用錢的事,能真正服務你的人生。禅家的說法是,不要因為金錢打亂生活的常道。套用法眼禅師的說法是:

  “要在萬象中顯露自在的生活,

  不是為了追求而撥亂了萬象。”

  被錢迷惑的人,很難維持原先的崇高理想和抱負。有一位傳道者,穿著破爛的衣裳,來到城市裡的公園,他坐在那裡冥思。由於他確實修得一副壯嚴的法相,城市的居民看到了便心生恭敬,於是供養了許多金錢和財物。他就在很短的期間內變成眾所景仰的傳道者。他望著那豐富的收入,心想著:“啊,靠民眾的信仰吃飯,要比我在深山修行好過多了。”這位傳道士即刻失去了他原來努力的方向。

  錢就像水,它能載舟也能覆舟,別忘了你是舟上的主人,一定要深谙水性,不被它愚弄了才行。我對於金錢,有以下幾點建議:

  ·金錢是拿來生活用的;如果生活變成錢的奴隸,那就叫例錯。這是痛苦的來源。

  ·切忌用情緒發洩或心理補償的方式用錢,那會使你變窮。

  ·貪得無厭是一種病,它的背後是匮乏。

  ·錢的最大功能是再創造,在這個前提下產生服務和幸福。

  ·學會用錢的順序及賺錢的正當過程,是維護精神健全發展的重要課題。

  我發現錢不能解決生活的全部問題,有更多精神生活,不需要錢就能實現,例如生活的情緒、家庭倫常之樂、友誼和人際的溫馨等等。有許多人,他們並不富有,甚至可以說是窮,但他們快樂。有些人,他們坐擁萬金,但愁眉苦臉,因為他們被錢事壓得透不過氣來。         

 

上一篇:明一法師:一行三昧永宣揚
下一篇:明一法師:生命生存的慚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