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著力點
鄭石巖
第一篇 擁抱希望的勇氣
[篇頭語]
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會有欲的需求,欲是生命的本質。
人活在不斷的抉擇和改變之中,做得適當,就活得幸福;調適得好,人生與事業就容易成功。抉擇與改變的動力就是唯識心理學所謂的欲,它是一個人的希望或願景。每一件事,每一個行為,乃至個人的生活史,是希望或願景的表現。所以唯識家把欲列為影響個體行為(別境)之首。
欲是精神生活的動能(dynamic energy),生活的現實受它牽引,我們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文化、愛與價值,也都由欲所衍生。
就個人而言,俗的活動和表現的歷程,正是他的人生寫照。善於運用它,就生活得充實喜悅;扭曲或縱容它,就造成生命的困境和痛苦。正確的開展欲的動能,使人生有活力,生活與工作得到振奮。所以《成唯識論》中說:
“雲何為欲?
於所樂境,
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人之所以活得有希望、有意義和有價值,是由於欲的運作。正因如此,我們透過完成正當的目標和崇高的價值,而得到喜悅和滿足感。
不過,人類的一切罪業和苦難,也因為欲而形成。暴力、凌虐、剝奪、敵意和仇視,都因欲的受挫而形成。因此,如何調整自己的欲,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生命價值觀,成為精神生活的主軸。
欲望是人的需要。從最基本的圖存需要,到追求友誼、地位、權力,進而發展愛與自由,乃至生命意義的領悟和實現,都是人性的需求,都構成精神生活的動力。早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它稱做欲力(libido),說它是一種追求快感的動力,心理學家稱它為泛性論(Pansexualism)。後來,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動能的主要內容是力爭上游;榮格(Carl G·Jung)則認為它是一種一般生命力;蘇利文(Harry Stack Sulivan)認為動能是兩個因素作用所構成,其一是安全與滿足的需要,另一是對自己有影響力的人之影響;至於羅洛·梅(Rollo May)則認為它是原始生命力。一直到最近的人本心理學家,才把它做廣泛的解釋,認為它是人的需求,從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級的愛與自我實現,都是精神生活的動能。
我認為無論欲的內涵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它怎麼表現出來,怎麼影響人的行為。依我看來,以上每一種動能都影響人的行為,都一樣重要,問題是如何有效運用它,提升人的生活,促進生命的成功與實現。
生命的動能是現成的,關鍵是如何表現;因為我們不可能樣樣得到滿足,也不可能事事順逐。所以我們既需懂得抉擇,也要學習容忍。從抉擇和獲得成功之中,我們得以存活,得到喜悅。當然,我們也無法避免失敗,必須容忍缺憾和挫折。
於是,生命是一直需要一個光明的靈焰,幫助人看清楚我要什麼,能要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正確。我稱這些生命的活動叫希望。人永遠要抱著這個希望,才能活得清醒,活得成功。所以這一篇的重點是:懷抱著希望才活得起勁。
首先,人要懂得做正確的抉擇。人的欲望無窮,不可能處處順心,樣樣得到滿足。你必須在紛繁的欲望中做抉擇,建立合理的抱負水准,選擇適當的目標,努力以赴,才會成功。抉擇時,很容易受到情緒與潛意識的干擾,要提防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才能培養行動力和銳氣。因此,在〈做正確的抉擇〉一文中,討論其基本要領。
抉擇之後就是要行動。對個人而言,這是一項改變;他必須改變現在的行為,調整眼前的情境,才能完成新的目標。學習一項新的能力是改變,修正過去的不當習慣也是一種改變。肯改變自己的現況,才能突破局限,走出新的格局。於是,勇於做改變,是成功人生的必經之路。人很容易抗拒改變,阻抗學習新的能力,這是失敗的關鍵。在〈勇於做改變〉這一章,是避免自己綁手綁腳的要領。
人人都需要有夢想。做了抉擇就必須朝思暮想,努力以赴,才會成功。但是有些人做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因為他脫離了實現,懷抱的目標是空泛的,是不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和現實條件去完成的。訂定目標要遠大,但階段目標必須步步可行。遠大的目標雖非一蹴可幾,但卻可以逐步完成,迂回實現。因此,怎麼去做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你若想生活得踏實,在工作上能正確著力,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我的谘商過程中,經常不厭其煩地問當事人:“你究竟要的是什麼?”“你這樣做能達到想要的目標嗎?”人若能澄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就會產生堅毅和信心。在佛經中所謂五種精神力——信心的力量、精進的積極力量、正確的想法和知識的力量、安定和堅毅的力量、創意和調適的力量——都因為有了正確的目標而被喚起,成為生活的動力。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是每一個人該弄清楚的重要課題。
人生必須有生涯計畫。缺乏生涯計畫的人,往往因空虛而渙散,甚至容易迷失,而誤入歧途。要開創生涯,必須依自己的能力、興趣、環境等條件,從手上所擁有的資源開始,透過工作、經驗、學習和創造,慢慢累積形成更多的資源,從而獲得成功。你的生涯只屬於自己,不可能抄襲,也不可能摹仿。你想擁有踏實美好的生涯,就得對它有所認識,〈開創自己的生涯〉一文則在幫助你尋找答案。
人永遠要活在希望之中。抱著希望的人,心裡總是溫暖的,他的信心源源不絕;不抱希望的人,就會得過且過,無論在家庭生活、教育子女和事業各方面,都會顯出混日子、空虛和倦怠的精神狀況。這樣的人,很容易尋找麻醉,透過賭博、色情和虛擲光陰,過著無奈的日子。
這一篇的主題是欲,是人類追求希望的動力,也是塗繪美好人生願景的彩料。相信這些唯識心理學的知識,能為你未來的幸福生活。指出一條光明路。
1做正確的抉擇
在環境變化時,要做抉擇;在實現個人期望時,要做抉擇;在面對危機時,更需要做抉擇。所以抉擇是適應環境的關鍵,必須切合實際利益,真實可行。
人透過抉擇來實現願望。
你想做什麼,就得把它推到抉擇的台面,做出正確的思考和行動;否則,想法是空的,是幻而非實。就一般而言,人急著想做什麼時,就會引發一種激情,它會干擾作法。這時,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思維過程,就會造成草率的抉擇。
曾經有對夫妻來晤談,他們開了一家公司,生意雖好,但長期經營下來卻虧本。擔任財務管理的太太抱怨說:
“我們賣的機械零件和工作機器,客戶大多是老主顧,都成了好朋友。我先生很豪爽,在別人好言誇獎、贊美之下,很容易受情面感動,就照著進貸價格賣出去,邊運費、裝配的工資都免了。偶一為之,並無大礙,經常如此,則造成經營虧損。貸是我進的,財務是我調度的,心理壓力很大,經常在售貨之後兩人嚴重爭吵。”先生聽得一愣一愣,有些不安。我轉過頭來問他:
‘你覺得確有這些難題嗎?“他點點頭,表示太太說的是實話。我又問:
“你認為這樣經營事業,對你們有利嗎?當時你是怎麼做決定的?”
“當然不利。我把貨便宜地賣出去時,客人喜形於色,給我的面子和友誼,令我得到滿足。我知道太海派,但太太越跟我爭吵,我越是控制不住。”
很明顯的,這位先生在激情之下,自己對友誼、自尊的需求,和經營事業的利益總是沖突。相對地,夫妻為買賣產生的口角和嚴重沖突,更造成先生需要顧客的友誼,而自動減價出售商品。
這種為爭取友誼忽略事業和家庭的現象,固然不多。但為了異性的感情,想從那兒得到某些心理補償,而有了婚外情,甚至把家庭弄得一團糟的現象,可就屢見不鮮了。
做抉擇時必須注意:要達成目標,可能有幾個不同的策略,應先就它的效益、影響、付出的代價、實施的困難度和所需資源,做分析比較,再行決定。當你做完抉擇,要對它的弊端和優點清楚掌握,尋求必要的資源和技術協助,以求實現。必要時要有備胎策略,以防不時之需。
做抉擇時的心態,影響執行的堅毅度。因此,做抉擇時,除了上述基本要領之外,要特別注意:把重心放在追求積極的開拓性,而非消極的防衛性。抉擇在心態上若傾向於積極面,對於激發士氣較為有處;倘若把心思放在防衛上,那麼消極的念頭,會削弱行動的活力,造成執行效果的低落。
如果你常對自己說:
“我已決定這麼做,我深信這是最好的選擇,值得全力以赴。”
“這樣的行動,必能達成預定目標,我能鼓勵伙伴的熱情,共同奮斗!”
“我相信這是一個聰明的抉擇。”
這些自我對話,有利於掌控計畫,培養信心和氣勢,令你朝向目標做有效行動。
反之,如果常對自己說:
“必須小心防范錯誤才行!”
“要避免意外因素的干擾。”
“我得有個萬全的防弊措施。”
這些自我對話,往往造成消極的防衛和不安,它會增加你對抉擇的不信任程度,不利於計畫目標的實現。
我必須澄清的是,並非不做防弊,而是防弊性的自我對話太多,會阻礙決定的推動,減低你接受挑戰的堅毅性。《論語》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果你能讓自己有信心,鼓勵自己的堅毅態度,無論做抉擇或執行決定,都會順利有效。因此,要在做完抉擇之後,往好處想,讓積極思想形成一股堅定的毅力,去仰望目標,去逐行它。
抉擇是一連串的意識活動過程,它受潛意識的支配相當大。因此,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抉擇?它的動機如何?它合理嗎?有益於自己的成長,符合個人和社會效能嗎?人應該透過冷靜的思考,去檢審以下幾個要點:
·一個好的抉擇,是在運用你或團體的長才及潛能。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或團體所擁有的特質,並有效應用。
·好的抉擇本身就能避開弱點。專為預防自己的弱點所做補償性的抉擇,容易造成副作用。
·你的抉擇應能激起努力的動機。為了避免厭倦或半途而廢,抉擇必須符合現實。你的決定是辦得到的、是能掌控的,自然能引發強烈意願和動機。
·抉擇必須符合現實環境的變遷。要注意社會解組和變遷殊快,你的抉擇必須符合客觀環境,脫離現實是失敗的根源。
抉擇是為了實現願望,滿足需要,或者改變生存環境。做抉擇必須符合自己的希望。因此,在環境變化時,你要做抉擇;比如說經濟成長陷於停頓時,必須對於投資、理財、消費方式,做新的決定。要實現個人期望時,必須做抉擇;例如你想邊工作邊進修,獲得高學位以滿足自己的期許。在面對危機時,更需要做抉擇;特別是在企業經營面臨困境,生存面臨威脅時,必須做出好的決定。
所以抉擇是個人或團體適應環境的關鍵,必須切合實際利益,真實可行。抉擇一旦成立,就必須實踐它,努力去完成。實踐抉擇是一個心智成熟程度的考驗,因此,要當成功的管理者,能管理自己,也能管理所做的決定。管理的最簡單定義就是:成功的執行決定,達成預期的目標。這一點,從心理學上,可以看出幾個向度:
·要先了解需要什麼能力、資源和行動,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要把能力培養起來,能力加上資源,就能實現計畫。
·把達成目標的步驟分成幾個階段,逐步實現。這能鼓勵你的士氣,透過適當的安排,讓你有條不紊地接近目標。
·要注意生活和工作的配合,生活調理不當,作息習慣失序,往往造成精神不濟,無法面對挑戰。尤其是時間的運用,必須有效的安排;時間即是你的心力,心力是透過時間來表現的。
·有些決定不是一個人獨自能完成的,那就要尋求別人的協助;要認清單打獨斗的力量,不如群策群力來得有效。
·要注意資訊的來源和研判。這是一個資訊的時代,無論是技術、生產、生活、文化活動,誰掌握資訊,誰即是贏家。
正確的抉擇,是良好心智的表現,能帶來行動和效能,為生活打開新機,開展新局。反之,就會失去理性的思考和有效的行動。我相信抉擇就是命運,一個個連續的抉擇,既構成人生,也構成生活的品質。
2勇於做改變
逃避改變和不能做決定,大部分來自情緒和情感的失衡。如果你想有效面對現實,做成正確的決定,就要注意情緒的影響力,設法學習做必要的調理。
人想要活得有價值、有活力,能維持良好的情緒和身心健康,就得勇於面對現實,為自己的目標做抉擇。抉擇就是改變,今天的改變,是明天要承受的生活;你想過什麼生活,就得做怎樣的抉擇和改變。
記得年輕時,我跟父親一起做生意,越做越熟悉,買賣也越順利。父親希望我繼續做買賣,經常鼓勵我,找機會讓我賺錢,好建立成就感和信心。民國五十四年的春季,光是柑橘和李子兩季水果生意,就令我領受賺錢的喜悅。不過我沒有因賺錢而忘了求學的念頭,到了四月中,仍毅然表明心願:
“老爸!我決定不做買賣,要專心准備大學入學考試。”父親雖然希望我做生意,但聽到我堅定的口吻,也就不再表示異議。不過他還是說話了:
“讀大學最後還是要工作的,你要考慮這個現實。”
“我知道,讀完大學之後,會有較大的空間讓我發揮;至少不會像現在,只會做水果生意。我深信有知識就有能力,就能走出自己的未來,所以決定要讀大學,做個改變。”
我的夢想不是空想;堅持在工作之馀找時間讀書,結果如願以償,通過大學入學考試,也走出自己的生涯路。現在年歲漸增,回首前塵,還是為這一次改變,感到高興和自豪。因為它為我的人生帶來全新的局面。相信這是一個明智的抉擇和改變。
抉擇有兩個向度:一種是決定不做什麼,特別是對自己不利的事,如抽菸、賭博、游手好閒、怠惰等等,要決定遠離它,戒除它。尤其交上損友,更要克服寂寞,決定遠離他,俗語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樣的決定是為了維護自己,為自己創造良好的成長情境。另一種是決定要做什麼,包括生涯目標,工作的決策,以及家庭生活、感情、人際等方面的期許。這些能讓生活有積極的改變,讓自己投注於創造和行動,而感受到生活的實現和充實。
在做抉擇和改變時,最容易干擾我們的是情緒。恐慌和懼怕往往造成阻抗的心理反應。它令人遲疑不前,不敢斷然決定。因此,要設法制止它,不讓它破壞正確思考,或把自己困在原地不動。這時,要把正面積極的意念,引進心靈,讓消極的情緒漸漸褪去,積極的正念得到茁壯成長。
人之所以逃避改變,或做出錯誤抉擇,與自己的情緒成熟度有關。情緒越不健康的人,理性理性越不成熟,所做決定也就越缺乏建設性。有兩種情緒嚴重影響抉擇:首先,是茫然不自主的心境。這是拿不定主意或漫無目標的心情。這樣的人,在青少年期之前,往往很少有機會做決定:有些人是父母長期越俎代庖,養成了他依賴的習慣,以致不敢做決定,更不知道從何決定起;有些人則受到虐待或嚴重的創傷,以致做決定時,不敢面對應有的承擔。他們改變不了自己,因為無知和懼怕阻止他做改變。
茫然不由自主的人,有時還表現出乞憐的態度;自溺於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不願意為自己爭取有利的未來。這種看似安於現狀,實則造成自我傷害,在谘商的個案中,屢見不鮮。一位受丈夫凌虐的太太,有可能沉溺於哭訴和悲痛,而不願去改變現狀,做出積極的決定;一位身體虛弱的中年人,對自己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卻不願意做新的改變。他們茫然不由自主,漫無目的地思考,沉浸在悲傷與痛苦之中,但不願挺起胸膛,做一次對自己有利的決定。結果希望的火焰,已然被無奈的情緒澆息。
其次是沮喪。這種情緒能剝奪人的生活和工作功能,沮喪優郁者,會對生活失去興趣,胃口差,容易疲倦;常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沮喪是孩提時代受特殊創傷或失落所致,他一再溫習過去無奈的感覺或經驗,以致心情低落,無法應付當前要做的決定。對於這樣的人,必須采取牧牛法,把自己的意識從過去殘留的絕望中拉回現實,弄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努力以赴。沮喪的人有一個特徵,他看有價值的東西會覺得渺小,對於擔優的想像則有誇大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建議:
·不宜逃避工作,要堅持與沮喪對抗;要學會嘲笑自己,說“你不是說工作沒有價值?交朋友沒意思嗎?我就要做給你看看。”然後任其沒有價值也要用它來對抗沮喪情緒。
·給自己訂個階段性目標。別貪心,就你現在能力所及的水准去接近它,這能令你振作起來。
·每天運動至少三十分鐘,生活作息要正常,注意保持均衡的飲食。
·去看醫生,沮喪有時是生物化學失去平衡所致,這需要醫療協助才行。
優柔寡斷的個性會使人遲遲不敢改變,甚至無法面對現實做抉擇。前面所說茫然不由自主的人,是逃避改變或不知怎麼做決定;但優柔寡斷的人則經常陷入沖突和矛盾之中,無法取捨。游走於兩個不同的觀點,不敢下決定,內心的焦慮不安,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人,搜集的資訊越多,擔優的事也越多,自我改善的可能性就越低。
這樣的人容易陷入“工作該這樣,但我不能夠這樣”的矛盾。又比如說,某人受邀參加團體出國旅游,那是經濟實惠,難得的一次機會;他渴望參加,但一想起自己害怕跟陌生人相處,就形成了矛盾,做決定時就有了困難。我們常因為自身某些不當習慣,而造成決定上的障礙。因此,最簡便的方法是設法改變刻板的習慣;多參加社交生活、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學習人際互動的技巧等等。刻板的生活習慣減少,做決定的效率也就提高。
最後,壓力也是導致不能有效決定的因素。人所承受的壓力越大,情緒越容易失衡,思考隨之受扭曲。其實,壓力的大小,是自己生活負載和自我功能的比值。如果負載過重,自我功能無法適時增加其效能,壓力值就竄升。這時負面的情緒會跟著增強,它會制造更多不必要的負載,並再次減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造成惡性循環,以致干擾有效決定。
逃避改變和不能做決定,來自情緒和情感的失衡。因此,想要有效面對現實,做成正確的決定,就要注意情緒的影響力,設法學習做必要的調理。在做決定時,總會有多管閒事的人批評你,這時如果情緒不安,就會在負面批評放棄初衷,而不敢改變或做出錯誤的抉擇。如果信心堅定,則別人的話只當參考,而不是用來推翻自己的決定。
做抉擇是每天會遇到的事,有些是小抉擇,有引起是關鍵性抉擇。要把握時機,做出正確的抉擇,才會成長和發展。機會只敲一次門,不及時打開門迎接,它就會另找幸運者。當然,魔鬼也只敲一次門,如果做錯決定,開錯了門,那就有苦可受了。而判斷的關鍵,正是以上所陳述的要領。
3不做不可能實現的夢
你要發展的目標,應該建立在實際的、合時宜的希望上。要依自己的性向、能力、興趣來發展自己的未來,但也要考慮實際環境。
我們常聽人說,要追求夢想,彩繪夢想,築夢和逐夢是人生最快意的事。有夢想的人,人生必有一番收獲。不過,我要補充說明,不要做不可能實現的夢,夢想必須切合現實,要從現實延伸到理想,從現在發展未來,從手頭有的創造出夢想要實現的,這是築夢和逐夢之道。
可能實現的夢不是空想,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實現它;雖然現在距離實現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但自己有信心,有步驟,有思想和毅力去完成它,就可以稱做可實現的夢想。《成唯識論》上說:
“要有希望、境力、諸心心所,
方取所緣,
故經說欲為諸法本。”
它的意思是:夢想必須抱著希望,逐次建構必要條件,用心力和創意,才能結合諸緣,達成目標。這就是經上所謂;欲為實現各項事務的根本。夢想必須是切合實際的,與自己的能力、環境相配合的,不是憑空去杜撰的。
多數人都曾有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如果用它來做決定,不但不會成功,反而造成挫敗和折損。一般人都有一個心理傾向,在心中構築一個理想或夢想,而形成一個理想我的形象。就原始的意義而言,是為了取悅父母,以獲得他們繼續保護自己;所以孩子們會抱著這些夢想,說些童稚的大志,而父母親也以為樂,表示贊賞,孩子們因之得到被愛的感覺,並感受到自己好像無限的力量。這樣的理想我所抱持的夢想,實際是一個空殼的觀念,如果孩子的心智成長和生活經驗,沒有促使它與現實面相銜接,那麼夢想將會傾向於幻想。
當然,這種幻想通常會在無助、對周邊的環境束手無策時,浮現出來,用它來補償自己的無力感。但它並非一無是處,由於理想我的運作,想像開始活潑起來,這時如果能與現實面結合,那麼具有創意性的夢想,就會躍出腦際。
誰都會做夢,但有些人做的是幻夢,有些人做的是可以實現的夢。在谘商經驗中,我發現有些孩子,從小就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之下,為了取悅父母,不斷表現出高理想和高目標。可是隨著年紀增長,在同侪的競爭中挫敗下來,於是高理想變成幻想,產生了眼高手低的現象。這些孩子一再往父母面前,表示自己有理想,但看看自己眼前的情況,又是一片頹勢。這樣的孩子,即使受完大學教育,亦長年陷在眼高手低的窘境。
你一定碰過這樣的人,在初次見面時,看他好像是一位很有辦法的人。但仔細觀察,會大失所望,他的公司是空殼子,事業是放在嘴上說說而已,遭遇每下愈況。這種人高不成,低不就,往往成了游手好閒,吃閒飯的人。他們有滿肚子牢騷,說“命運不好,時運不濟”。往你怎麼勸說,他不甘心從基礎做起,越陷越深,一直到不可自拔。
有些青少年也是如此,不肯放下理想我的虛構意識,而懷抱不切合實際的目標,無法化成行動和活力,又不肯重新檢討,從現實面建構夢想,結果就成了沒有目標的人。許多孩子書讀不來,又不肯工作,父母和老師必須注意協助他們,回到現實去計畫他們的未來。
不斷升學,獲得高學歷,並不是每一個人辦得到的。這些人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導,就產生書讀不來,前途也無望的無奈。孩子的性向不同,能力不同,只要切合實際去建構適合自己的目標,就能走出自己的路。有一位年輕人來晤談時說:
“我已大學畢業,可是很沮喪,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我學的是文科,從小到大,一心一意只求大學畢業,以為只要大學畢業,就保證有個理想的未來。現在,我大學畢業了,我的夢想也結束了。”
我常跟大學生談話,發現對自己的生涯缺乏明確目標的,還真大有人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做生涯准備,不知道為自己奠定什麼基礎,只能過一日是一日。於是大學生失業率開始增加,彷徨不知生涯何去何從的困擾,往往成為輔導室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對這位求助的年輕人說:
“就你接觸所及,真的找不到工作嗎?”
“工作都不理想,我不想做,所以一直失業。”
這樣的人,往往是不懂得從工作中找工作的道理,於是我說:
“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以采取間接或迂回的方式;先後受一個工作,讓生活安定下來,心情也會跟著穩定,然後在工作中結緣,尋找機會,總會實現你的夢想的。”接著我很好奇地問她: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想當老師。”
“你已修畢教育學程了嗎?”
“沒有,我的條件不夠,沒有資格修教育學程。”
這又是一個理想與現實脫節的問題。當然,她可以努力設法去修教育學程,但她覺得辦不到,這種彷徨是一種執著與矛盾。她所需要的是面對現實,在現實中去建立目標,那才是可實現的夢想。她必須嘗試一些新的生活經驗,我贊成她接受出版社的助理編輯,從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野,建立新的夢想。
在學校裡,青少年只能從自己狹小的生活經驗中,去憧憬生涯與未來,由於所知和經驗有限,實在看不出自己的性向、價值觀念、能力和情緒狀況、適合什麼行業,所以往往所訂的目標,並不那麼切合實際。因此,我呼吁青少年,要多參加社團活動、研究計畫,參觀生產事業,參與生涯輔導活動,建立生涯的目標和實際計畫。在此,提出幾項建議:
·對於工作和職業,只問正當與否,不問貴賤高下;只要能施展能力,有所貢獻,就會有一片新天地。
·你要發展的目標,應該建立在實際的、合時宜的希望上。
·要依自己的性向、能力、興趣本發展自己的未來,但也要考慮實際環境。
·人的適應彈性很大,有很多工作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與現實環境妥協,必須考慮價值觀的同質性;跟你的價值觀相同的目標或工作,比較容易引起努力的堅毅的力量。
·請記得,生涯是艱辛的,我們只有在苦中作樂,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千萬不要夢想著你可以找一個只有樂而沒有苦的生涯。生活的道理是:先付出代價,才會有甜美的報償。
時下有許多年輕人,對自己的生涯目標訂得太高,眼前看不出自己適合的落腳處,東蹉跎,西彷徨,浪費了寶貴光陰,遲遲未能建立一個可以發揮和施展的空間。我認為,吸有肯落實在現實的人,才有權利去談他未來的夢想;至於那些只做夢而不行動的人,根本就放棄了懷抱夢想的喜樂和權利。
4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
清楚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努力去做,這使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使人生有了活力。抱著希望,努力去實現的人,也必然是幸福和快樂的人。
無論你要的是什麼,都得認真去爭取、培養或努力。要什麼而不肯面對它、嘗試實現它的人,不但是一位失敗者,往往也是一位心理症狀的當事人。
人必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努力去實踐;當然,所訂的目標必須適合自己,對自己有所挑戰,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才可以。美國馬拉松名將派蒂·凱特蘭諾(Patti Catalano),為了提升自己的實力,不斷向當時的第一高手葛利特·懷茲(Grete Waitz)挑戰看齊。兩人激烈競爭一開始,懷茲逼視著她說:
“你在做什麼?”
“想擊敗你。”然後帶著笑容超越她,向她挑戰。
派蒂後來解釋道:我盡可能盯著她,她是世界第一,我總不會吃虧。她克服許多難題,不斷訓練並培養鎮定、溫柔和耐力,去追求世界第一的目標。像這樣的人,她們的毅力和積極懷抱希望的志氣,令人敬佩。這些都是成功型的特質。《成唯識論》上說:
“緣可欣事,
若無希望,
亦無欲起。”
你要什麼就必須對它朝思暮想,醉心於自己的目標,才會激發創意和熱情。不過,你一定要注意,目標要配合自己的長處,那才能發揮潛力。美國著名的演講家賴斯·布朗(Les Brown)在高中時非常仰慕一位教戲劇和演講的老師,醉心於當一位演講者,幾次想參加他的演講班,都沒有獲得老師的准許。布朗說:
“我對老師著迷,經常想像自己成為某一類演說家。因為我長時間聽母親說故事,她的故事精采絕倫,這點我例得到真傳。”
由於布朗被學校認定智障兒,因此他一直無緣參加演說的教學活動。但由於他的锲而不捨,終於跻身其中,得到啟發、指導。於是,夢想成為一個演說家、成為成功的大人物的動機,督促他更加努力。
由於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布朗在高中畢業後,考上一家電台當節自主持人;接著做更多努力,從主持音樂節目轉新聞主播。他的視野越來越廣,成為社會事物評論者及社區活動倡導人。當然,其間他經過許多挫折和打擊,被迫換工作、轉台等等,但他的知名度卻越來越高,乃至當選了俄亥俄州的眾議員。後來,他成為政治人物,也是一位名演說家。
懷抱希望和夢想,用正當的手段努力去實現目標,是生命中很喜樂、很豐足的事。有目標、有夢想,肯以行動去實現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比別人要好。我很欣賞發明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dlin)的人生觀,他說:
“窮其一生努力追求成功,是很正當的事;不過,當你成功時,別忘了慷慨跟別人分享,然後恬淡地拍拍手走開。”
我們應該清楚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努力去做,這使生活豐富起來,使人生有了活力。在谘商經驗中,可以確知抱著希望,努力去實現的人,必然幸福快樂。
最近,幾位朋友和我討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生活的究竟無非“是非成敗轉頭空”,有什麼好懷抱夢想,努力實現呢?我說:
“沒有一番是非成敗的努力和堅持,又怎能轉頭空呢?生命既然是一段緣,就得惜緣,就該活得有朝氣、有活力才行。你總不希望人生是消極和空洞吧。人生就是要如此振作。如此積極去實現,那才叫大乘,才是修行,否則就變成斷滅和無記,生命將是一場空虛。”有人問:
“佛經上這麼說的嗎?”
“是的。”我說。
“哪一部經典這麼說?”
“喔!《維摩诘經》上不是說: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廣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行,而現有受身,是菩薩行。’
因此,明知人生如戲,但要演一場好戲,我們的智慧得以增長;明知生命如夢,但要築一個美夢,我們從中展現了慈愛的生命力。”
每一個人都要兢兢業業,要有目標,有抱負,有理想,有希望。要懷抱希望去做當做的事、有價值的事,它讓我們覺得充實、有活力、喜樂和心智健全。請注意,無所希望的人,無異放棄生活、放棄生命和健康。
人不該放棄應追求的價值、意義和理想,它就是希望,是生命的光和熱能。所謂:
“參透為何,
方能迎接任何。”
我們正因為希望和目標,才願意接受任何困難,心甘情願接受挑戰。生命是一個艱辛的歷程,沒有希望就無法活得好,就缺乏創造幸福的勇氣。生命如果不是為了創造有價值的活動,就會失去它的光彩。
你究竟要什麼?只要它是正當的,是你真實的希望,那麼就請努力去實現,它將帶給你意義、活力和神采奕奕的人生。但別忘了,記得跟別人一起分享的喜樂和成功。
5開創自己的生涯
決定生涯目標,除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向之外,還要把握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所選擇的目標能合乎自己的價值觀,則動機強,懷抱的希望也更殷切。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涯目標,才活得充實和振作,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生涯不是只有工作和職業,而是融合了工作和生活,形成一個人生的信念,透過實踐去回答自己的人生意義。
沒有目標和價值依托的人生是彷徨的;是空虛無聊的;是無法振作起來,讓自己珍愛自己的。缺乏生涯目標和計畫的人,總是帶著自我放逐的態度。他們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甚至連對自己的家人,也反應出漠然的態度。
要開創生涯,必須做正確的抉擇。要知道用自己的能力、興趣、環境條件,從現在擁有的資源著手,透過工作、經驗、學習和創造,走出自己的生涯路。自己的生涯只屬於自己,所以不能抄襲,不能模仿。人必須善用手中的現實,所做的抉擇才是踏實可行的。
人要有遠大的夢想,但要有踏實的階段計畫;要有未來美麗的願景,但卻要用現實的船筏,一步一步劃過去,否則就是不切實際,就容易落空。有一次,一位年輕人對我說:
“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只是彷徨,沒有目標。服兵役回來,每天待在家裡,想參加考試上大學,又擔心通不過,也就沒有積極投入;想找工作,又不知道要做什麼?”他的表情寞然,身體僵化刻板。我知道他陷在一個無奈的中容境裡,不知該做什麼。所謂中容境就是進退維谷,不知道如何取捨決定。不過,中容境不能提供積極振作的目標和希望,最後還是會掉到消極的情緒裡。中容境只有在搜集資料,厘清問題時,具有積極的意義,否則終歸要變得失落。我說:
“如果要參加升學考試,就痛下決心,排除萬難,努力以赴;明天開始,每天上圖書館,專心准備。”
“我想可能考不取,因為我的程度不好。”他說。
“那麼就去找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學習成長,也是大好的未來。”我鼓勵他就自己能力所及,找一份工作,努力學習,自然能在工作上走出自己的人生路。他苦笑地回答:
“我曾想到去超商找事做,不過我厭煩那種應付人來人往的售貨工作。”
“那麼到職訓局去,學習一技之長;別小看一技之長,它能給你新的機緣,只要跨出一步,推開那扇門,一個寬廣的視野就會在你的眼前。“經過一番交談,他相信去學習與自己性向接近的技術,較切實際。最後,我提醒他:
“要認清,一技之長是未來社會謀生的必要本領,不要迷戀高學歷的文憑。大學考試錄取率達65%,將來大學會擴充得更多,若無一技之長,不肯心甘情願工作,大學畢業亦是枉然。何況學得本事就業之後,還可以參加空中大學,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畢業時亦頒授學位文憑。你要看清自己要走的路。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記得!要抱著希望,要主動的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這個年輕人,從彷徨地進門,到打起精神要去走自己的路,表情判若兩人。人在有所決定時,總會看出希望,有了希望就能引發耐心和刻苦的努力。不過,我還是不放心他是否切實執行自己的決定,所以要他跟我保持聯絡,維持後續的谘商。
事過兩個星期,他回來說:“老師!我去見過中區職訓中心的主任丁文生博士,他給我一些協助和建議。正好趕上開學,我找到想學的職種,將來要在精密機械制造方面發展。”看著他充滿信心的神情,真為他高興。
決定生涯目標,除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向之外,還要把握自己的價值觀。人若朝著性向所近的方向去發展,容易得心應手,比較有成就感和信心。當然,如果你所選擇的目標能合乎自己的價值觀,則動機強,懷抱的希望也更熱情。
所以心理學家施薇(Lila Swell)認為:成功與個人的本質分不開,許多人放棄自己的本質,去做別人認為好卻非自己的喜歡的決定,那是導致失敗的原因。因此,若想尋找一個符合自己的目標,讓它挑起你的熱情和希望,她建議:
·列出三件你曾嘗試過,最成功、最有成就感,至今想起來你還會覺得雀躍高興的事。
·仔細分析在這些得意的事情之中,你表現的能力、性向、情緒、體能和人格特質。
·從中歸納你成功的理由和因素。
·找出你的價值觀,是屬於下列的哪一類:美感、人道、智能、經濟、權力、宗教、快樂七種。
·根據你的價值觀和性向特質,決定你的人生目標和職業。
人一旦有了重要決定,就會抱著希望,心智和精神就會動員起來。由於所做的決定,符合自己的本質,所以興趣高,耐心和毅力容易發揮出來,創意也會源源不絕。只要努力,就會嘗到順心的感受。
抉擇當然也會影響人際關系。由於你樂此不疲,經驗豐富,就很容易跟同行朋友溝通,人際溝通的習慣,隨之遷移到一般生活層面。這時跟一般朋友的互動也變得娴熟而有信心,從而擴大人際交往,而增加許多發展的機會。
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有機會擔任研討會的主持人;經過戰戰兢兢的准備,緊張到會後還在偷偷的發抖,但那一次得到熱烈的掌聲和贊美,到現在想到那一幕,還在雀躍,那種成就感真是銘心入腑。我發現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不錯的,在其後的經驗中,更找到了演說的技巧和價值,因為我喜歡跟群眾分享新的觀念和知識。
我學輔導谘商,是因為對人同理不錯,容易了解與感受別人的處境。天生又樂於助人,所以對於來協助的諸多個案,不但不心煩,而且會引發創意,去幫助對方走出泥淖。
我選擇助人的工作,是經過反省和思考,才做了這樣的決定。當然,這其中經歷了各種學習、努力和堅持。希望的光芒會引導人走出想走的路。回首前塵往事,還是覺得滿意,因為誠實地走自己該走的路,沒有去走別人認為最好的路。我深知要生活的是自己,一定要選擇自己做得來的事,才會心甘情願去努力、去負起責任,這是保持喜樂的原因。
生涯就是希望,它代表著真正的自己和處境,它不該受野心支使,不可被流行掩蓋。今天對生涯所做的決定,都構成明天要走的路,草率的決定,將得到草率的命運。
6活在希望之中
真正的希望必須是現實的延伸,是一步步往前走的路,不是斷為美好的下一步做准備的實現。
人要抱著希望才能活得好。希望是指願意主動實現其中生活,讓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活力。希望不是消極的期待,而是主動的創造。希望即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野心和貪婪。因此,抱著希望的人,總是心懷具體的目標和理想,而非虛幻的空想。他們不斷孕育新的生活,心智不斷成長,因此生命也是蓬勃地發展。
哀莫大於心死;人一旦不存希望,生機不再,生命也就休止。希望的具體表現就是欲。它形成具體的目標和實踐的動力,而令自己樂於完成它,樂於實現它,從而締造幸福的生活。《成唯識論》中說:
“雲何為欲?
於所樂境,
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人的生活目標、意義和價值觀念,都是欲的一部分,它的特性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會樂於行動,而且勤奮地振作起來。生活的豐富感,是從欲和希望中創造出來的。沒有期待和希望,生活就會落空。心智消沉的人,大部分看不出希望,或者他們給自己訂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以致希望落空。
我認為希望、現實、行動和成長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想訂一個目標,激發樂觀奮斗的勇氣,就必須從上述四個因素著手,缺一不可。舉個例來說,當景氣不好時,就會有人失業,面對失業是痛苦的,是恐懼的,也是空虛的;因為他沒有希望,沒有目標,不知從何著手,眼看著儲蓄就要耗盡。這時,有些人采取消極的行動,墮落在賭場,藉酒澆愁,甚至在無聊空虛中闖下禍事;這樣的人,顯然因為不懷希望,而變得墮落。
反之,一個自我功能健全的人,會采取積極的行動,試探新的生涯目標。有一位朋友告訴我,由於公司例閉,他失業了,有幾天他待在家裡,覺得無聊恐慌。正好朋友找他去做義工,心想失業期間,閒著也是閒著,就到社團去做服務工作。服務工作結束的檢討會上,結識了一位企業負責人,他給了他一份新的工作。因此我相信行動往往給人帶來新的希望。
人們遇到困難時,習慣性的反應是采取消極態度,變得保守退縮,甚至逃避困難。於是把心力放在如何減少損失,或者心生退卻,昧於現實,而不再抱著希望,未能努力發揮潛能。然而,積極的行動力量,才會讓我們重燃新機,實現新的希望。
你很容易遇到一些自以為見過世面的人,在你抱著希望試圖創新時,以老氣橫秋的口吻對你說:
“奉勸你別作白日夢啦!實際一點的好。”
“主意倒是很好!做了你就知道困難重重!”
“別浪費時間精力去冒那種險!”
這些自以為是的人,經常給人澆冷水。要當心,他們往往把希望的火焰澆熄。我倒不鼓勵人恃才自傲,更不贊成剛愎自用,不聽別人規勸;但要強調希望的熱情是生命之焰,不好好維護它就沒有勤奮樂觀的動力。因此,建議幾個踏實的作法,讓希望得以實現:
·積極地行動以實現夢想。
·步步為營,打好基礎。
·克服消極思想的作祟。
·結緣,把握機會、力圖發展。
無論做什麼事,一開始時不要被唱反調的人把信心擊垮。請記得!信心是希望的膏油。在我們的周遭,唱反調和缺乏斗志的人很多,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動搖你的信心,把你從跑道上拖下來。因此,你一旦有了真實具體的目標,就要培養毅力;願望切忌被別人的口水融化,才能完成它,實踐它。不過,要把握一個要訣;每一個行動都必須認真踏實,從中不斷獲得經驗和啟示。
其次,不要心存僥幸,避免貪婪的心作怪,否則會使思考短路。如果不是步步踏實,就容易陷落不切實際的幻境。常有年輕人問我,“怎麼才能成為成功的作家?”我總是告訴他:一天一天地寫下去,把你的觀察、體驗、智慧和情感,透過筆書分享給讀者。世上好像沒有一蹴可幾的事,因此我欣賞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這段話:
“要勇往直前,只要有心,必無難事。才能不足為憑,世上多的是空有才能而一無所成的人;天賦不足為恃,腹內空空的天才隨處可見;學歷不足為傲,社會上充斥著受過教育的敗類。惟有毅力與決心,才是無所不能的。”
其三,希望的克星是消極。消極是什麼?慣於推拖拉、不能及時面對問題的人是消極;誘過而不能自我檢討的人是消極;經常抱著不測之感的人是消極;把目標訂得遙不可及的人是消極;認為自己是無能蠢材的人是消極;不能跟別人合作、互相砥砺的人也是消極;不知隨緣學習、向人請教的人更是消極。
希望覺於消極,痛苦的惡魔則藉消極而助虐。消極能制造問題,引發悲劇,孕育心理疾病。至於樂觀,則能激發工作效率,實現懷抱中的目標和理想。
其四,希望是可以分享的。家人一起分享希望,可以互相打氣,結合力量,創造幸福家庭。企業體系裡也是一樣,企業家要有格局的希望,要考慮員工的福利,要懂得分享共同的希望和願景。這種讓大家看到希望的一股熱忱,能帶動士氣,發展合作意願,創造共同生機,這就叫結緣。單打獨斗的時代已成過去礤同努力和分享福社的時代來臨,生活態度的最大改變莫甚於此。
人之所以對生命不抱希望,是因為長期活在挫折之中,活在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活在空想之中,他們自以為懷抱著的是希望,實際上那只是空想。真正的希望必須是現實的延伸,是一步步往前走的路,是不斷為美好的下一步做准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