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尋找著力點 第四篇 穩得住就做得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尋找著力點

鄭石巖

第四篇 穩得住就做得好   

  [篇頭語]

  人需要一顆安定的心。人若具備安定的情緒,穩健的思想和作風,凡事能定得住,自己的願景或目標就能實現。這樣的人不但身心健康,事業亦容易有成。

  安定的情緒,是理性得以伸展,感情自然流露的條件。

  理性與感情的調和,能引導我們順利克服人生的每一項挑戰,它孕育創意,解決問題,維持生命的存續與充實感。不過一旦情緒陷入激動不安,兩者的調和就有了障礙,它使思考無法發揮作用,使感情化作激情。這時,個人的決定會偏離現實,鑄成錯誤。因此,安定即是一種情緒智慧。心理學家彼德·沙洛維(Peter Salovey)把它分成五種功能,它們分別是:

  ·認識自身的情緒:能幫助個人了解自己,知所抉擇。

  ·妥善管理的情緒:懂得自我安慰、調適和擺脫困擾。

  ·自我激勵的情緒:能盯得住,有效的發揮潛能。

  ·了解他人的情緒:用同理心與他人交往,表現友愛。

  ·人際管理的情緒:是領導他人,建立和諧關系的表現。

  每一個人的情緒智慧不同,但安定的心,卻是情緒智慧的共同特質。定與慧是分不開的,所以佛經上要強調,“定慧一體”的實踐方法。

  安定使人堅毅,使人罩得住,穩得來。它讓我們在無常變動的社會中,仍能發揮智慧,孕育穩定的力量,去面對危機,堅持完成該做的事。《成唯識論》上說:

  “雲何為定?

  於所觀境,

  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依唯識心理學的看法,認為智慧的開啟,要靠安定的心,專注於所面對的挑戰,才真正流露出創意和實踐的堅持。

  定的修持要透過禅定來訓練。禅定在心理層面上,能發展三個重要功能:經驗的開放,同理心的開展和生活的實現。不過,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定,則著重在定的基本行為。因此,“穩得住就做得好”這一篇,要討論堅毅、肯定性、安定感和如何面臨危機的挑戰。

  首先是堅毅令你挺得住。堅毅的人願景明顯,內心安定,不怕困難,不優讒畏譏,因此能挺得住,有力量去堅持把事情完成。要培養堅毅必須注意:

  ·健康的自我評價:這能帶來較好的自我認同,對於外來的批評和阻撓,有較好的抗拒力,能堅持達成自己的目標。

  ·不斷充實自己:從主動學習、人際交往和實際參與中,提升能力和自信。

  ·學會堅毅的習慣:堅毅的習慣是自己能承受挑戰,克服危機的保證。

  根據柯巴沙(S.O.Kobasa)的研究,堅毅的行為包括:熱中於所做的事,感覺生命在掌握之中,能將改變視為挑戰而非威脅。個人若想在這個多元、競爭的社會裡,能挺得住,走出成功的人生,堅毅是不得不培養的性格特質。

  其次是在運動中培養堅毅。勤於運動,不但能保持身體的健康,而且可以培養精神力量。它能涵養活力,更能減低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壓力。運動可以養身,也可以養心。它帶給人良好的生活品質,孕育堅毅和樂觀的精神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感。在這一章裡,提供運動的正確觀念和諸多研究發現。

  第三是保持肯定性。肯定性高的人,不但情緒穩定,容易正確表達己見,對於維持自己的權益,表現也較佳。肯定性是一種心意安定的狀況,透過它我們才能表現較好的情緒智慧,在人際關系上,也顯得自然得體。

  在職場上,你可能遇到有力人士的壓力、誘惑或阻撓,必須有良好的肯定性,做正當的表示,否則就會造成困擾。本章解釋了肯定性、非肯定性和侵略性。人必須學習肯定性,排除非肯定性和侵略性,人生才會健康。培養肯定性要注意的是:

  ·培養語言和肢體語言的正確意思表示。

  ·學習溝通的技巧。

  ·注意表達的時機。

  ·避免小題大作。

  ·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善加控制。

  第四是認清生活的不確定性。人越能認清生活現實的不確定性,越能容忍變遷和改變,對生活的掌控和適應,也越有耐性。在這一章中,從家庭的親子關系、個人的遭遇、知識的本質、工作的挫折等各方面,討論不確定的現實,加深你對不確定性的認知,以發展包容的胸襟和不斷學習成長的態度。

  第五是人生不能怯場。人生是一個艱難的歷程,要面對諸多挑戰和窘境,要完成一個接著一個的任務。在面對重要挑戰,如求職面試,一場激烈的比賽,跟頂頭上司或名人談業務等等,你不免有些窘迫、害羞或焦慮,這時你的身心會失去常態,不免怯場。

  人不能因為怯場而不去面對現實,怯場是可改正的,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在這一章中,提出克服怯場的方法,包括:

  ·以行動作准備。

  ·保持單純的態度,避免顧慮太多。

  ·好好培養體力。

  ·維持積極的態度,避免給自己洩氣。

  怯場的人,大多很在意自己。因此,要懂得自我解嘲和幽默,這能使自己從壓力中解脫出來。有關這方面的技巧,亦做了詳述。

  第六是冷靜面對危機。人免不了遇到麻煩,親人逝世、失業、重病、子女出問題、面臨危急的挑戰等等。如果不能穩定軍心,就會打一場敗戰。於是,心理急救成為面對危機時,很重要的課題。在這一章裡,提供許多實例和要領,供你處理危機時的參考。

  安定的一顆心,是應付變動與挑戰的根本。它給你穩定的心情,冷靜的思考,堅毅的態度和果決的行動。唯識心理學把定當做生活實踐的重要修持,無非是要發展更高的精神力,助你走向實現的人生。

1堅毅令你挺得住

  堅毅的人,能以信心和決心面對改變,能熱切地視之為轉機。反之,不堅毅的人,一遇到挑戰或逆境時,會備感受威脅和無助。

  堅毅能讓你內心安定,不懼怕困難,不優讒畏譏;它能讓你挺得住,有力量去完成該做的事。

  許多人以為堅毅是性格的一部分,是天生的。事實不然,人的性格特質,是培養出來的。如果你想擺脫惶惑畏懼的生活,不再受猶豫退卻苦惱,那就設法改變它,先從培養自信開始。

  有一次,一位大學生來晤談,從他的舉止態度中,就可以看出缺乏自信,羞於言辭,屬於不善交際的人。他長期被害羞的個性所苦,因不善於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悔恨。他說:“我幾乎無法拒絕別人的邀約;我實在不想再跟某甲共同作研究專題。他不用心,不盡自己的責任,所有的工作都落在我身上。他坐享其成倒還其次,我負擔超重,又沒有人可以共同討論,苦不堪言。可是,他一再找我合作,在他的言辭攻勢下,我又答應了。我氣我自己柔弱,連個‘不’也說不出來。”我知道這是許多人的通病。

  “你常常覺得這樣嗎?還有過什麼不愉快的經驗?”他一口氣又說了幾件不適的經驗。於是,我告訴他:

  “設法改變你自己,擺脫你所謂脆弱的性格。”

  “這就是我找你談的目的。”於是,我告訴他:

  “方法並不難,只要你試著去練習,就可以獲得改變。你很容易妥協,接受別人不合理的要求,那是長期以來你養成了過度尊重別人的意見,而疏略保護自己的習慣所致。其實尊重別人是一種優點,所以你是受人歡迎的人。對不對?”

  “我跟別人相處都能融洽,只是我經常犧牲自己,覺得很受委屈,事後又自責為什麼那麼不爭氣,然後陷入情緒不安的狀況。”

  “那麼我希望你,跟別人談判事情時,扮演一位受托的談判者,就像代替別人談判一樣,為委托者爭取應有的平等待遇。那時,你就能說出你的堅持。”

  於是,我們做了扮演的練習:他扮經紀人,為一位歌唱家談生意。隨後,又練習了其他幾個談判角色。我看他越來越能為委托者設想,表達應有的堅持。於是我說:

  “對了!以後就像經紀人一樣為自己講話,就用這樣的口氣和態度說話,便能順利達到目的。”

  我們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如果對自己做不好的評價,信心就建立不起來。倘若自己沒有充實新知,面對情境缺乏准備,就容易六神無主。如果你不尊重自己,那就不能挺身爭取應有的權益。

  人若不能為別人設想,不尊重別人的需要和自尊,將會成為一個侵略者。他會越來越孤獨,失去朋友。反之,如果不能挺身保護自己,將會變成焦慮的受害者。而真正的互愛就是同理、了解、尊重和互相給予。所以愛是精神生活的甘泉,是孕育幸福之路。

  不過,我覺得愛來自性格的重構。人若想發展健全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現出自信和堅毅,能發揮影響力,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勤作練習。透過這些練習,性格更臻健全,自我功能就能得到開展,適應性、判斷力和情緒狀況,都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對生活與工作的挑戰,就較有把握,而能堅持去完成它。

  首先要有健康的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優點;要從自己的優點中,歸納出對自己的好評價。它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去逐行既定的目標,抗拒別人的嫉妒和阻撓。當我對學生問道:

  “你有什麼優點嗎?你覺察到你的優點嗎?”

  “老師!我實在看不出我有什麼優點,我就是現在這模樣,你看我有什麼優點?”這樣的回答往往引來班上同學的大笑,而其他被問到的人,則常常有錯愕答不出來的情況。於是,我給他們一項功課,必須列出自己優點的清單,越多越好,钜細靡遺,想什麼記什麼,但要真實。一周以後,我要他們歸納,做成優點綱要。這時學生告訴我:

  “老師!我沒想到自己有偌多優點,我還不錯嘛!”接著我要他們依自己的優點。寫出它有什麼用,能干什麼。若加以開發,可以發展成什麼事業。結果,他們說:

  “天啊!我還真不懶嘛!”

  “啊!我對自己肅然起敬!”

  “現在,我可能了解到禅宗所謂:‘眼前這個人一切具足,用起來非常方便。‘這句話是真實的。”

  健康的自我評價,造成完整的自我認同;內在的心理世界,不再四分五裂,不再批評貶抑自己。內心安定了,堅毅和自信就自然出現。反之,如果一個人從孩童開始,就常被批評和貶抑,甚至虐待和凌辱,那麼孩子的自我評價就變得很差,人格發展就受到扭曲。因此,父母要常常鼓勵孩子,欣賞他的能力和優點,說出他表現行為中值得肯定的部分。

  我發現越少被肯定的孩子,自我評價越低,心理生活容易失調,社會適應顯得較差。至於偏差行為的孩子,則往往是自我受到貶抑,導致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結果。因此,教育上要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和成功,多肯定孩子們好的表現。我們的社會正缺乏一副好眼睛,去賞識人的優點,這是造成社會性格發展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不斷充實自己。人因為不斷學習新知及參加社交等活動,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發更多的優點。那會令人覺得自己有價值、有信心,敢堅持下去或做點應有的冒險,有面對困難的把握。不斷充實自己,正是能源源不絕給自己支持和打氣的方法。它不但增強了自信,也提升了自我功能。我對眼前的學生問道:

  “你今天學會了什麼能力?”他們會很腼腆地不知怎麼回答。

  “請想想:今天你增加了什麼能力或新知,新學了些什麼生活要領,學到些什麼以前所不會的能力?”幾乎做詢問的人都會低著頭,彼此陷入等待的尴尬。

  於是,我出了一樣功課。請他們在晚上想想,記下自己在一天中學到什麼活用的能力或本領。不分大小,不分知識、情意或技能,都把它記下來,只要記下自己學會了做什麼。一星期結束,把它做歸納整理。同學們又驚訝地說:

  “天啊!每天都是學到書本中的知識,至於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幾乎阙知!”

  “糟了!我連書本上的知識也並不真的懂,更不會運用,遑論其他方面。”

  他們開始謙虛起來,而有了學習的警覺。他們意識到沒有真正充實自己的危險。於是,我們討論該怎麼做,結果是:

  ·要在生活中學習真本事,它永遠學不完。

  ·要認清自己的情緒,並知道如何控制和纾解。

  ·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多多閱讀。

  ·培養自己認為該培養的好習慣。

  ·多參加活動,且於參加前預作准備。

  其三是學會堅毅。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堅毅的人,能以信心和決心面對改變,能熱切地視之為轉機。反之,不堅毅的人,一遇到挑戰或逆境時,會備感受威脅和無助。根據柯巴沙等人的報告,堅毅者有三種人格特質,這些特質有助於抗壓力,並將工作做好:

  ·熱中於所做的事,對於自我、工作和重要的目標有所執著。

  ·感覺生命在掌握之中,對面臨的變化有掌控感。

  ·將改變視為挑戰而威脅。

  貝爾公司在一九八五年後,由AT&T公司獨立而出。他們選擇二百位承受壓力較大的成員,經過八年的追蹤觀察,發現有一半的人愈戰愈勇,另一半的人則病倒或表現不良。經過分析,發同那些在壓力下仍能保持健康和活力的人,確實比較堅毅,他們表現於對工作的執著,有掌控感,並樂於接受挑戰。

  堅毅的人,不但有如上特質,他們也較能婉拒不適當的請求。他們知道怎麼表示批評而不貶責別人,他們的性格和藹可親,同時也表現得莊重。一位學生問道:

  “怎麼學習把莊重、和藹和堅持結合成為自己的儀態?”

  “觀察。當你看到有一個人具有這種特質時,你就跟他學習。你要留心,狂傲的堅持,令人感到冷漠;和藹可親的毅力,則能令人敬佩。只要將所學習的言行舉止,自然而不造作的表達出來,那就成為你自己的風采。

  “這一來,我不就失去本有的風貌了嗎?“

  “注意!終究是在於表現你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非抄襲別人。”

  從唯識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安定的心,能讓心智投注於生活和工作,能維持良好的抗壓能力,讓自己發揮好的精神力,把工作做好,並讓生活覺得安定幸福。如果你想在多競爭的社會裡挺得住,那麼健康的自我評價、不斷充實自己和培養堅毅力,是值得你勤練的功夫。

2在運動中培養堅毅

  區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哪些是我無能為力的。對於那無能為力所造成的情緒,將隨著運動時的耗氣過程,把它化作鎮定和耐心。

  運動可以培養安定的心情和敏捷的思考。

  勤於運動不但可保持身體的適況,而且可以培養精神的力量,充實生命。天天運動,就可以保持活力,減低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壓力。每天抽出時間運動,讓身體呼氣,流點兒汗,可以帶給你殊多好處。

  帕德絲(Emrika Padus)等人所編《情緒管理手冊》一書中說:天天運動能強化情緒健康,增進精神力,還能治療沮喪和心理困擾。運動經研究和臨床證明,具有下列效用:

  ·增進活力。

  ·消除緊張和壓力。

  ·強化身體抗壓機能。

  ·減少敵意和性急的行為。

  ·腦力清醒,增加專注和記憶力。

  ·增強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

  ·感覺身心舒暢。

  ·增進良好睡眠品質。

  ·緩和沮喪的情緒。

  看看這些運動的好處,就應該下定決心運動。我在五十歲以後,運動就更勤快了,至少每周維持三至四次登山漫步,每次約一個小時。現在,我盡可能每天作運動,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力;不登山就到公園慢跑,即使下雨天,我也撐著傘走出去。

  無論登山或慢跑,只要經過五分鐘之後,心情開始寧靜下來。身體自然的運動作,會覺得心無旁驚,感到安定的效果。佛家所謂的行禅,是指專注在森林裡步行的修持。但每當我獨自登山時,很快就領略到個中禅味。這是一種安定,心曠神怡,頭腦清醒地思考。也許你會問我,思考些什麼?老實說,那就是思潮洶湧,自由遐思,但沒有任何壓力或煩心。那是一種渾然忘我之感,而非苦思多慮的優煩。這就開始進入行動的冥思;這時會專注地欣賞景物,聆聽蟲鳥歌鳴,神往於綠樹青山。

  登山是很美妙的,腳步和著呼吸的氣息,化作單純容易鎮定的節奏,很快就進入無思的寧靜。不但在心理上產生變化,血液的化學平衡也達到較好的狀況。這時會發現陽光篩落的樹蔭,呈現無比清涼神奇,和風令人陶醉,從而體驗到玄妙的經驗。

  每當我運動回來,總是精神飽滿,思考敏捷,可以有效率地工作。過去,我一直肩負著沉重的工作,運動是我精神力量的來源,也是工作創意的酵母。現在,透過運動令我專注的寫作和思考,並增強從事教育和助人工作的熱情和活力。

  人免不了有煩惱的時候,只要騰出時間作運動,幾分鐘之後,優煩漸漸松解,面對問題已然胸有成竹。這時該去做的,就會有精神和信心去做;無可作為的,會不再浪費時間去優愁,把它擺開一邊。登山或運動,給人一種全新的思考,去區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哪些是我無能為力的。對於那無能為力所造成的情緒,將隨著運動時的耗氣過程,把它化作鎮定和耐心。

  養成運動習慣,就會對自己的體適能有信心。這能減低你的驚慌、緊張和敵意,並領略到從生理傳達而來的愉悅,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實現。美國著名心髒科醫師喬治·希恩(George Sheehan)極力推崇運動的好處,他說:

  “運動的基本功效,是使身體進入適況。適況是令人快樂的經驗,它正是大家所期望的狀態。所以,你該依自己的個性選擇一種運動,努力以赴。

  “適況的身體是生活藝術和身心協調的基礎。有了適況的體能,每天一早起來,你就能從事該做的工作。

  “當你運動時,會發現自己內在的那個人。然後,你可以透過專注、耐心和鍛煉,演變成那個人。其實那就是真正的自己。”

  每周有個三、四次運動,每次維持三十分鐘,運動的方式包括快走,做柔軟體操和伸展軀體。參加希恩醫師健身活動計畫的人是五十六到八十七歲的老年人,經過六個星期之後,這些人血壓降低,體內脂肪減少,氧氣最大輸送量增多,神經肌肉緊張現象減少。他們的健康和精力,都得到改善。顯然,運動對老人的健康亦極有幫助。

  運動可以維持最高水准的生活品質。你不要把物質享受、地位當做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真正生活的品質應建立在健康上。我札記過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並把它貼在書架上,用來砥砺自己天天運動:

  ·運動使心髒更為有力,泵出更多的血,在進行劇烈活動時,不必博動太快,就能滿足實際需要。

  ·運動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因醇(LDL)、三酸甘酯的濃度,有時甚至使膽固醇的總量減少。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增加(它具有清潔動脈的效能)。

  ·經常運動可以減少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機會,平均壽命則顯著延長。

  ·對抗地球引力的運動如跑步、步行等,能增加骨骼中的鈣含量,防止骨質疏松症與衰弱性骨折。

  ·對五千多名在大學時代做過運動的人做長期研究,有運動的婦女較少罹患乳癌和生殖系統癌。

  ·運動可以延緩衰老,保持矯好的體力。

  運動的好處殊多,為什麼有偌多的人不肯運動,反而求助於進補呢?也許你會說“我太忙,我沒有時間”。不過,如果你不肯騰出時間來,健康的機會不斷流失。等到有時間,可能已經喪失你的健康和活力了。

  現代人生活在追求效率、競爭和多元價值的社會裡,心理壓力大,緊張和焦慮是普遍的精神困擾。研究指出:運動後焦慮即可減低。肯尼士·庫柏醫生(Kenneth H·Cooper)並建議,如果希望借助運動來減低壓力,不妨將運動時間設定在下班後和晚餐前的時段。那樣能有效清除一天累積的壓力。

  依我的觀察,長期不作運動的人,顯然比較焦慮、易怒和恐懼。就是在工作適應、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的品質上,都要比作運動者差。有不少人晤談時,我一眼就看出他長期不作運動,我告訴他:“每一個人都有辛苦遭遇,這是生活必然要承擔的事。所以,別想苦難會自動消失,要培養承擔它的心力。”對於這樣的人,我的建議是:

  ·承擔:心甘情願去面對現實,不要抱怨。

  ·運動:透過運動培養堅毅的精神力,去解決問題。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葛端斯特(John H·Greist)教授指出,固定的運動,能強化三種性格特質:

  ·精干:能發展成功和精明的自覺,遇到困難時較有把握和信心。

  ·耐心:肯長期耐性作有規律的運動,從而培養了堅忍的毅力。

  ·積極:運動的積極活動,會取代先前養成的壞習氣,從而發展出積極的特質。

  人的性格特質雖是長期生活經驗的產物,但是透過運動,則可有所調整,則可有所調整,變得更健康更堅毅。心理治療師柯斯楚巴拉(T·Kostrubala)在《跑步之樂》一書中陳述跑步使人積極,不再沮喪。他說:

  “跑步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改變了人格特質,它能增進自我價值,使自己更有自信,逐漸感受到自我的力量。”普度大學的伊斯梅爾(A·H·lsmail)教授則說:

  “現在我們知道,成人的人格是動態的,不是固定不變的。經由運動,可以做改變;它能使人格導向積極正向發展。”

  研究指出,那些情緒不穩的人,透過運動而有明顯的改善。對於優郁和沮喪的人,持續的運動,症狀亦會明顯減輕。因為運動能促進腦內啡素(endorphin)的分泌,而使人覺得愉快和舒適。

  運動有助於專注,提高記憶力,對於創造力的增強亦有幫助。研究亦發現,記憶力衰退的老人,也因運動而所恢復。在谘商經驗中,我發現許多青少年過度用功,睡眠少,運動不足,被考試的緊張和焦慮所困。他們的反應是昏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對於這些人,我誠心地建議:把生活作息安排好,每天抽出時間做運動,不但能振作精神,讀起書來也事半功倍。運動對青少年建立自我價值和信心,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運動可以養身,可以養心;它能帶給人良好的生活品質,孕育堅毅和樂觀的精神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感。我每天都抽出時間運動,不是登山就是慢跑,不是耗氣的運動就是柔軟的運動。相信運動是幸福人和不可不為的大事。

3保持你的肯定性

  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肯定性,它影響生活品質,人際關系和處理事情的績效。不但關系個人生活的品質,與整個社會正義和風氣也息息相關。

  在平常與人相處中,每一個人都有情緒、感受和意見。如果情緒穩定,不陷入懼怕和焦慮之中,則心情是安定的。這時自己的感受或意見,就能中肯清楚的表達,對方也能清楚地知道你的心情和想法。這就是一個人的肯定性。

  肯定性好的人,不但情緒比較穩定,容易持平正確地表達己見,而且對於維持自己的權益,也表現較佳。肯定性是心意安定的狀況,能表現較好的情緒智慧,同時在人際關系上,也顯得比較自然得體。

  肯定性好的人,較能誠懇直接地表示自己的感受。比如說,你的朋友幾次打斷你的談話,或者把你的隱私說了出來,當時你會覺得不好受。如果你能婉轉地表達你的感受,而不是生氣指責對方,也不是壓抑,在內心裡嘀咕抱怨,那麼你的肯定性就表現出來了。

  在生活與工作中,肯定性是很重要的。在職場上,可能遇到有力人士的關說和誘惑,也可能碰上阻撓的壓力。你必須有良好的肯定性,做正當的表示。這種情況,壓抑對你有害,會產生諸多後遺症;強烈的攻擊性反彈,也未必符合現實法則,而且造成新的阻力或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吃了不好意思的虧。例如你上了計程車,司要一路對你發牢騷,你不好意思婉拒,只好壓抑自己讓他轟炸,到了辦公室才向同事抱怨,這於事無補。其實,你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司機,“對不起,我現在很累需要休息一下。”或者你拿出資料來看,肯定表示,“先生,我正在准備資料,對不起,不能陪你聊聊!”這個問題很快就可以解決,無需賭著氣,也用不著煩心。

  缺乏肯定性特質的人,在家庭生活上,所產生的問題尤其多。一對新婚的夫妻,相處不到一年,彼此開始不耐煩,都責備對方不了解自己,而經常鬧意見。其實,他們的真正問題是以賭缺陷代替溝通,以壓抑代替真心說話。比如說,先生有事,卻勉強答應陪太太周末回家娘家,結果先生一路賭氣抱怨,於是爭吵起來,這是非肯定性在作怪。反之,先生不顧太太的感受,也沒有商量的馀地,拒絕又責備太太,“你一天到晚只想著娘家,干脆回家去好了!”這就是侵略性作怪。這兩種特質,無論發生在任何一方,都是婚姻關系的害蟲,要設法改為肯定性的交談才行。

  “我們是該回去探望他們,不過有一件業務必須處理,可否下午再出發?”

  “那也好,早上的時間我可以整理一點家務!”

  “那太好了,就這麼決定。”

  人能真正表示自己的意思,又肯去了解別人,進行溝通,協調出可以共同接受的意見,那就是肯定性性格的表現。一對夫妻一起到館子用餐,慶祝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當服務生端來的牛排太老時,請看先生怎麼回應:

  ·非肯定性者:一看到燒得太老太硬的牛排,皺起眉頭,開始念念有詞的抱怨。但他沒有向服務生表示:“這不是我點的嫩牛排!”反而對他說:“很好!一切很好!”然後很不滿意地吃它,在太太面前抱怨,後悔沒有及時更換它!

  ·侵略性者:看到端來的硬牛排就發火,不管服務生是否端錯,把她叫住,迅雷不及掩耳訓了她一頓:“你有沒有耳聲,你知道我點的是什麼嗎?”要求更換牛排。他以為他完全掌控這件事,但他容易傷人,把氣氛搞得很糟。用餐的氣氛於是受到破壞。

  ·肯定性者:他肯定而有禮地告訴服務生:“我點的是嫩牛排,這可能弄錯了!”然後請她更換。夫妻倆很滿意地用了餐,並保持良好的氣氛。

  在親子互動中,父母親若屬於肯定性的人,他們對子女的教養品質,會大大的提高。無論在待人態度、生活藝術及思考方面,都會表現得比較講理,並能維持一定的堅毅和肯定性,這些孩子能有效地守住原則。我發現非肯定性的父母,容易培養出缺乏生活規范的孩子。因為他沒有堅持原則,以致孩子缺乏紀律,到了青少年時期,這些孩子容易有偏差行為。

  至於侵略性性格的父母,則過於強勢主導,甚至使用高壓、暴力或體罰,這樣的孩子,會養成焦慮性格,他們緊張和懼怕,但在長大之後,亦可能反叛父母,並吸收父母親的行事風格,而成為一位侵略性高的人。

  在非肯定性和侵略性家庭長大的孩子,容易出現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現象。偏差行為多,焦慮的行為反應亦強。這類家庭極易養出邊緣人格的青少年,他們雖能正常生活,但總有揮之不去的沖突、心理困擾或偏差行為出現。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肯定性。它影響生活品質、人際關系和處理事情的績效。心理學家阿培第和安蒙茲(Robert E·Alberti & Michael L·Emmons)提出練習肯定性的技巧,只要你照著它檢討改進,很快就可以做一位有尊嚴又有肯定性的人。

  首先是你的語言和肢體語言。跟人說話時要正視對方,接近他,坐在適當的位子,維持適當表情。例如不可以在憤怒時露出微笑,說話要堅定有禮貌,這些是肯定性特質。反之,有些人不停點頭,說話好像在乞求別人一樣,那就表現出非肯定的行為。

  其次是時程。要能及時表示你的情感或意見,不要拖延到問題發生,或者壓抑到問題變得嚴重。許多婦女,未能及時表示對先生浪漫行為的介意,而錯失預防在先的效果。不過肯定性亦表現在你的反應方式上,例如適當的表達,注意在私下傳遞你介意的感受。

  其三是溝通。你能誠實地說出你的感受,但在說話時,要對事不對人,不可貶抑對方,而要有技巧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太太對先生說,“在聚會上你沒有把我介紹給朋友,我會覺得很孤單!”

  其四是避免小題大作。大可不必為小小的問題咶噪或興師問罪,適當的寬容,不但不影響你的肯定性,反而襯托出你的氣度。

  其五要認識自己的內在情緒。感受會牽動行為,你必須清楚了解自己和別人,才不致升高焦慮。你當然有權依你的行為、思想和情緒,去為自己作主。但你也可以說,“我並不介意!”

  其六是彼此互動的技巧。在表達的語言上,要用“我”開頭來表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覺得很孤單”而不是“你根本就不在意我”。在意思表示時,要注意客氣,語氣是可以分出輕重的。例如在公共餐廳禁菸區用餐時,坐在你前面的人在抽菸,你可以說:

  “先生請你把菸熄掉好嗎?”有禮貌的表示請求。如果得不到回應,你可以使用稍強的語氣,加一點你的感受在內而說:

  “我覺得很不舒服;菸吹到我臉上覺得難受,請你把菸熄掉好嗎?”倘若他還是沒有回應,那麼更強的語氣應該是:

  “你噴出來的菸令我非常不適,請你熄掉它,如果你執意不肯,我就請經理來。”

  我覺得肯定必不但關系個人生活的品質,與整個社會正義和風氣也息息相關。我們的社會對於侵犯別人權益、防礙生活安寧的事,很少有人挺身出來指正。社區裡的麻將聲,公寓裡的狗吠、音響和鋼琴聲,在樓板上跑步的驚天動地聲……鄰居講了不理會,你也拿他沒辦法。我倒覺得,肯定性行為特質之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肯定,能為自己負起必須的責任。

  每一個都應培養自己的肯定性,透過它,我們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增進主動性的行為。肯定性強的人,心理健康好,人際關系亦較和諧。此外,透過這項特質的培養,可以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增進自己的積極性,引導自我實現。

4認清生活的不確定性

  想要在無常的現實中,活得自在些,就得認清生活和工作是不確定的現實,看清楚並接納這個現實,反而有助於生活的開展。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狀態,因為它有生老病死。生活也是不確定的,因為環境的變遷,潮流的更替,人是處在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之中。人好像列車上的乘客,看來穩定地坐在位子上,事實不然,車窗外的景物,不斷地與你擦身而過。因此要認清:世或多變,你不會一直那麼年輕貌美,不會一直都保持順利安穩;當然,也不會一直都陷在逆境之中。

  生命與生活的現實,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卻期望一切是確定的。我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便去排擠它,去抗拒它,去否認它,於是陷入痛苦和惡劣的情緒困擾之中。

  親子之情是第一個不確定的現象。當孩子長大成年之後,開始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已成家,有自己的子女和工作,但有些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承歡膝下,跟他無話不說。於是,過度介入兒子和媳婦的生活,造成許多糾紛和困擾。有些父母向我傾訴子女的不是。我總是耐心地開導他們: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固然不錯,兒子小的時候百依百順,現在不像以前那麼親近,可能是忙於工作,忙於社交,忙於處理他們的生活壓力。要了解他們,不要太挑剔。要認清生活的不確定性!如果你認為一定要怎樣相處才會滿意,那就會陷入痛苦。”有一次,一位父親很不解的說:

  “兒子和媳婦本來就要聽話,沒有經過父母同意,怎麼可以搬出去外頭住呢?那就是不孝順啊!”我向他解釋:

  “兒子成家之後,是否跟你在一起,是不確定的。如果有需要,分開來住,反而相處更和睦。現在你執意他們不應該搬出去住。那麼沖突、不滿和失望,就從那個刻板的觀念中冒了出來。

  “你學佛,就要趁這個機會,去體驗無常的現實。你若能接納不確定性的現實,設法面對它,親子之情依舊存在,彼此之間反而更知心,更覺溫馨。有一天你會發現愛與包容,超越了不確定性,而實現了美好的親子之情。”

  孝順也是不確定性的。父母親年老了,他們體弱多病,行動不便,在整個生活適應上有很多困難。你別以為,只要給他請個傭人就是孝順,給他醫藥和奉養金就是孝順,這也都不一定。唯有在生活上去了解他,接納他,給他們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和溫馨,才是表現出為人子女應有的孝心。

  人的一生是不確定的,要習慣於不確定性的情境,在情緒上才能維持隨遇而安。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買賣,舉債承包一大片的果園收成。心裡盤算著,這筆生意一定可以賺錢。不,話別說得太早,不確定!因為有很多變數在影響最後的結局。一陣台風,可以把滿山滿谷的果子吹落一地,連你的眼淚一起吹落!市場的不景氣,可以在豐收的季節,讓你賺不到餬口之資。有一天,一位長輩告訴我:

  “生意人心裡頭沒有一刻閒著!”

  “為什麼?”我疑惑地問。

  “投資大,冒險多,能否賺錢又不確定。我很怕不確定和不安全的感覺,所以決定不做買賣,為人幫傭人比較妥當。”他果然不做生意,一輩子為人幫傭,賺點工資過日子。他一生多愁善感,焦慮不安,因為他一直要追求一個很確定的預期。然而,人生除了“無常”之外,有什麼是可以確定預期的呢?

  越是追求確定的預期,情緒也越顯得不穩定。比如說,在工作上的意見,別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批評你,與你爭辯。這時如果不能認清事情的不確定性,而失去包容的肚量,就會勃然大怒,產生嚴重的敵意。其實,每一件事情,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兩種以上的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問題是如何從中協調溝通,而不是拚得我贏你輸。認識不確定性,讓我們有雅量去面對沖突,有時間去把事情想清楚。

  人很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於是,先前獲得的資訊,反而成為後來面對問題的障礙。心理學上所謂的阻抗作用,就是抗拒接受新知,不肯調整原有的觀念和習慣,以適應新的生活情境。

  誠如哲學家杜威所說,教育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求知即是知識的不斷重組和改造。如果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化,那麼思考和創造能力就很快萎縮,生命無異失去應變的能力。

  我們可以說,追求確定不變的心理作用,就是佛學所謂的執著。當我們執著在確定的預期時,便與無常的現實格格不入,並在情緒生活上產生不安。一位從事行銷工作的女士,多年來一直保持頂尖的業績,她執著在非拿第一不可的觀念裡,每天都很緊張,怕失去榮銜寶座。她認為不得魁就是失敗,於是焦慮令她失眠,緊張令她全身酸痛。她說:

  “我怕失去第一,所以每天都拚命地干,不停的加班。我已精疲力竭,盡心盡力,卻覺得後有追兵。我快要倒下來了。”我說:

  “現在請你回想一下,在你尚未拿到第一業績之前,誰得到那個寶座?那麼再上一任又是誰?”

  “長江後浪推前浪,以前當然有好多位得過第一的人。”她苦笑一下,接著說,“可是我輸不起!”我說:

  “好多個奪標者構成了傳承,這表現出非確定的現象。你已得到它,未來不一定再擁有它,但也不一定會失掉它。它是非確定性的。你要看清這個本質,得失心就不會太大,情緒自然安定。能夠如此,生活才會正常,精神才會振作。”

  “可是我還是很在意它!因為老板很誇獎我,重視我!”

  “這就是你要認清的地方:老板的誇獎也是不確定的。你想要在無常的生活現實中,活得自在些,就得認清生活和工作是不確定的現實,就得看清楚並接納這個現實。”

  認識不確定性,反而有助於智慧的開展,對於生活與工作有諸多啟發性。一位企業界的經理人說:“當我初嘗成功的滋味時,受到重視,得到榮寵,讓我心理負擔增加,壓力越來越大,患得患失,令我經常失眠。後來,我從老師這裡學到寶貴的觀念。

  “我開始學佛,從聽聞佛法中慢慢領會到無常的真理。當我認清不可能一直保持最好的業績時,開始放下執著的心理,覺得自在起來。自在感讓我更勇於發揮潛能。

  “我慢慢領會一個新的觀念:人就好像在湖泊裡行船,如果你把眼光盯住走過的波浪,那就是把心力放在虛妄上。因為那只是走過的波浪,它不是船的動力。人該著眼的地方是動力和未來的方向才對!

  “有一次,老師指出:我們的心一直想去攀緣自以為確定的東西,抱著它不放。結果,不是抱著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放,就是撿一點別人的經驗,卻食古不化,反而障礙自己的智慧。我們要特別提防,心理學上所謂的適應性退化(adaptive regression);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解決新的問題,結果失敗了,這是一種心智退化。

  “因此,如果想要成長,那就要學習新的東西,觀察新的趨勢,參與新知的討論,要讓自己保持新的眼光才行。從無常的道理中,我培養了安定的心境,發展經營的新觀念。”

  這位經理並告訴我說,他的家庭、生活與工作,都很順利。“我雖沒有非凡的成就,但我覺得過得成功。”我聽了他的話,很受感動,因為他真正實踐無常的道理,明白並接納“不確定性的現實”。我相信能把握這個道理的人,必然會是生活與工作的贏家。

5人生不能怯場

  怯場是必然的,但不必怕它!克服臨場焦慮,避免慌亂的訣竅就是准備。臨場爭取成功的方法則是從容鎮定。

  人生是一個艱難的歷程,要面對諸多挑戰和窘境,要完成不少重要任務。你在面對重要挑戰或抉擇,如求職面試,一場激烈的比賽,跟頂頭上司或名人談業務等等,不免有些窘迫、害羞或焦慮,這時身心即刻失去常態,便發生怯場。

  怯場是心理有了不安,壓力令你失去鎮定。這時腎上腺素即刻開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口干舌燥,結果比賽不能發揮實力,交談變得勉強,演講的臨場表現令人失望。

  常有年輕朋友問我,第一次上台演講時,是不是也怯場?我說,“當然有些怯場。不過,後來我發現很有成就的人,也跟一般人一樣,遇到某些特殊場面,都會焦慮緊張起來。所以你不必擔優怯場,問題在於如何應付怯場。”

  我第一次上台主持研討會,那是我大學的時候。在研討會開始之前,怯場得發抖。我盡量把它壓制下來,深怕別人知道。當時,光是壓制顫抖,就把心力花光了。

  怯場時,除了發抖之外,會覺得恍惚,腦子一片空白,好像別人跟你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我好像專心在怯場,心無旁驚地緊張和焦慮。也許你會問我,當時是不是很窘,有沒有失態?我老實告訴你:

  “始料所未及的好!那一次研討會,給了我全新的經驗,並奠定了演講的興趣和信心。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備,不但仔細了解研討論怎麼進行,對於討論的主題也閱讀很多資料。於是,研討會一開始就鎮定下來,不再發抖,准備的素材像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湧現。我不再擔優,反而有如魚得水之感。會後,贏得許多誇獎和贊美,我簡直醉了,到現在想起來,還有些醺醺然。”聽我說的人,不禁大笑起來。

  所以,怯場是必然的,但不必怕它!只要你胸有成竹,事先有所准備,屆時怯場的情緒,反而會轉化成專注和風采,令你更有創意地應付現實情境,潛能將得到意想不到的開展。

  多年前,我在行政院工作,有機會與重量級人物一起開會。尤其是李國鼎先生,當時負責國家科學發展工作,經常邀請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會和簡報。我留意到這些名人,第一次來載會時,大多不免有些怯場,他們緊張,不斷喝水,我也觀察到他們顫抖的手指。不過等到會議開始,他們的專業信心,卻把怯場變成專注和創意,而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意見。

  絕大多數人遇到某些情境,都會恐懼和焦慮。不同的是,有些人想逃避它,有些人則想出一套方法來克服它。逃避的結果,使焦慮的習慣固著起來,造成揮之不去的負擔,甚至擴大到其他生活層面,而限制其潛能發展。反之,當一個人勇於去克服它時,卻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潛能開發。

  克服臨場焦慮,避免慌亂的訣竅就是准備。不過,准備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用行動預作准備。查閱資料,了解現場、活動進行的方式、需要的工具等等,事先能預作准備,就會表現得穩當。

  ·保持單純的態度,不要異想天開或顧慮太多。事前的緊張和焦慮,往往來自想了太多不該想的東西。

  ·好好培養體力。無論做什麼,睡得好和吃得飽,能讓你有精力做事。

  ·積極、不洩氣。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必須以能掌控的態度去參與。避免給自己洩氣,否則會不戰而敗。

  准備的功夫必須卯足勁兒,這才能孕育真正的信心。每一次我主持會議,一定努力准備;做一場演講,那怕是很熟悉的題目,也一定踏實地做過准備。有許多人好奇地問,“為什麼你每一次談的內容,都有新的題材?”我告訴他,“是准備來的。”我知道,要是沒有充分准備,連取信自己都有困難,怎麼在大眾面前造成聆聽的氣氛和臨場交融之感呢?

  談到單純的態度,目的是要培養自己的心力,好投注於你要做的事。這就是所謂當下的功夫。我年輕時,為找工作赴第一次面談,心情很凝重,因此想了很多,以為主試者一定很在意我各方面的表現。於是供錢添了新衣,期待給人好印象,但因為准備過頭,有些造作起來。當我去面談時,對方前後只和我說不到三分鐘話,沒結果,泡湯了。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好笑。我覺得,凡事態度莊重,衣著整齊,有禮貌,抱著單純的態度,反而自然得體。請記得,越是單純的態度,也越能專心致志,發揮自己的實力。

  臨場之前要准備好精神力,所以請避免在簡報計畫前一晚開夜車,不要在比賽前一晚增加練習。臨場前最需要的是睡個好覺,安頓自己休息,第二天起來,只稍花少許時間,做個復習或浏覽一下資料,好好吃早餐,就有好的工作表現。我經常在各地演講或開會,一上了車,搭上飛機,就像旅行一般的愉悅;或欣賞風景,或小睡片刻,安然自得。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或松弛,不但精神好,表現也較出色。

  你會洩氣嗎?你有這樣的惡習嗎?請把它革除,否則會令你馬失前蹄。人不可以自矜,不可以自負,但也不能動不動就打退堂鼓,給自己洩氣。當你不如意時,千萬不能在精神上放棄,而要努力為之。當你一敗塗地,覺得無地自容時,要提醒自己,這正是鼓舞自己的時候。洩氣的人,得不到別人的協助和信賴;洩氣之後,機緣有如寒冬降臨,一切陷入困境。

  臨場爭取成功的方法則是從容鎮定。你不能太在意自己,越在意成敗,越驚慌失措;越在意得失,越不容易揮灑自如。心理治療師勞倫·敏茲(Lawrence Mintz)說:

  “我在辦公室牆上掛著一面鏡子,用於上課前梳整一下頭發。我在鏡子底下寫了一行小字:別太在意這個人。”

  要想做到不要太在意自己,最好的方法是自我解嘲。只要能自我解嘲,就可避免讓自己陷入困擾,讓自尊得到保護,而不受傷害。敏茲甚至告訴我們,要經常對自己幽默。自嘲性的幽默,對增進自在感及保持從容鎮定,有很好的效果。他說:

  “幽默是生活在這不完美的世界,和應付不完美的自我,最好的方法,我們贏了時就一笑置之。”他又說:

  “我們可用幽默來區隔擔心和真正的威脅;嘲笑生活中一些瑣事,才有精神面對真正的困境。”

  懂得自我解嘲和幽默,自然會從許多壓力中解脫出來,顯得鎮定從容。你若能從嚴肅主題中發現幽默,自然會笑得開來。最近,有一位朋友受到誣蔑和流言的傷害,我找機會去安慰他。他說,“只有偉人才有流言的中傷,現在我已經晉級了;只有要成佛的人,才會受外道的考驗,現在你不能小看我了。”說罷,他大笑!美國幽默研究者康明斯(H·J·Cummings),說,當你碰到難題時,如何善用幽默呢?他建議:

  ·准備一些幽默的諺語,失意時可以用它。

  ·選擇一個舉動,如打個手勢,當你碰到為難之境時,用來區隔難堪。

  ·可以開自己職業的玩笑。若你是老師,當你比賽輸掉時說,“我老是輸給學生!”

  ·幽默比生氣好得多!如果有人老是遲到,你不要責備,不妨說,“好在你不是開救護車的司機!”

  ·要跟能開懷大笑的人多接觸,學習他們的風趣。

  ·記得世上沒有多少事是那麼嚴重的,不妨置之一笑。

  在事過境遷之後,不要把當時的挫折、難堪和不悅,藏在心中,那會影響信心和豪氣,會阻礙你積極奮斗的心志。要注意,別鑽牛角尖,要看得開。

  心理學家亞倫·貝克(Aaron T·Beck)說,只要依照這幾方式去看不如意的遭遇,就會消沉而振作不起來,你相信嗎?

  ·誇大你的痛苦、哀傷和損失。

  ·無視於積極面。

  ·總是想到事態對自己不利。

  ·陷入二選一的僵局,非完美則不取,不成功就成仁。

  ·直接想到不利的結果,不考慮在過程中努力,可以改變結果。

  生活就是一場活動,無論做什麼,都要面對現實。如果臨場懼怕,面對挑戰時懼怕,對著自己的遭遇焦慮不安,就會變成生活的怯場者,生活的品質就會惡化,幸福感於焉不存。反之,將是一位勇於面對現實,有豪氣去克服困難,追求快樂人生的人。

6冷靜面對危機

  要在失敗中記取教訓,這才能夠越過危機,找回應有的補償。每一個挑戰,都是一種壓力、震撼和威脅。健康的人不會被這些危機擊垮,反而冷靜地面對威脅。

  人免不了遇到麻煩,產生大的壓力;如親人逝世、失業、重病、子女出問題等等。碰上這些壓力,都會發生情緒問題,心理不安,處理不當就會陷於危機。人類精神生活上的難題,都是對危機處理不當,不懂得心理急救,才讓困難發酵和惡化,甚至造成失衡崩潰。

  心理急救是一種行動,而非紙上談兵的觀念。遭遇危機時,要站起來想方法面對它,而不是找藉口逃避,聽任問題繼續困擾自己。最好的行動是,先對付不合理的情緒,讓自己把事情看清楚。壞情緒比濃霧更厲害——它像濃霧中的洶湧波濤!不但容易令你迷失,而且會直接受到它的沖擊。

  一位年輕人來晤談時說,大學畢業這一年來,她在職場上一直不順利,最近又和男友分手,說著說著就大哭起來。她說:

  “我徹底的失敗,找不到有興趣的工作;現在男友跟我分手,既失業又孤獨,十分沮喪和無助。”在她的陳述中,我發現她思考和情緒的死結:非成則敗,不全則無。在她的觀念裡,工作只有有興趣和沒興趣兩個選項,人生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事情告吹就是失落。於是我建議她:

  “工作的興趣不是現成的,你得先找一個工作,只要它正當可以謀生,就好好投入其中。告訴自己:努力去做一件自己原本沒有興趣的工作,全力以赴,把它做好。那是人生很有趣的嘗試。”於是,我鼓勵她接下當天面談的新職。公司正等著她回覆去或不去,這是難得的機會。我向她解釋:

  “人若把自己限制在興趣和沒有興趣之間,就會失去創造興趣的空間。多做幾件原本沒有興趣,但自認值得去做的事,可以給自己帶來寬闊的視野和經驗。人生路如果這麼走,那就會越走越順利,因為你能適應的能力和興趣增加了。反之,路子會越走越窄。”她點頭同意,告訴我一定去接下那工作,努力以赴。我又說:

  “好好接下那個工作,也容易擺脫失戀情緒的纏縛;新的挑戰把你的心力帶到工作上,痛苦就會減少些。不要在家裡當一位失戀的沮喪者!”

  “可是我確實失戀了呀!我們分手了,當然是沮喪的。”

  “沒錯,你現在當然覺得沮喪。不過,要看清楚面對分手這件事,是不是有它的意義?它是你們感情的終結,但終結也必然打開了另一個開始。不要掉入二選一或不全則無的思考,要看清在成與敗、合與離、得與失之後,還有很多等待發現的珍奇!”

  我們晤談一個小時,看著她的眼神露出一些信心,臉龐浮現新的堅毅。我提醒她,“知道了就要去做。”而且歡迎她參加每周一次的講經活動,每個星期為自己補充一些新的精神活力和智慧。

  面對挫敗,千萬不可以從中敗退下來,要找出新的路,繼續走下去。生活之路不能中斷,不能在家裡當專職的失落者。人要把事情看清楚:即使在某一方面失敗了,但在其他方面還擁有很多。你有健康的身體,有家人,有朋友,有豐富的知識,有肯努力的毅力,還有堅定的信仰,你並不孤單,並非貧窮無依。

  失敗是沉痛的;既是沉痛的,我們就不能白過。要弄清失敗在哪裡,學習避免錯誤。一位年輕人說:

  “我失業了,是被炒鱿魚的!”他臉上露出既不服氣又尴尬的表情。我專業性地反問,“為什麼?”他說:

  “我被打了小報告,老板要我走路;我本來對那工作就沒什麼興趣的,但被人開革總是不好受的。”

  “那當然,尤其像你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感受就更深了。不過我還是要問你,是什麼原因?”

  “我遲到四次,一個月遲到四次。他們開革了我,好狠喲!滋味實在不好!”他皺著眉頭說話。

  “一次遲到是意外,四次遲到是壞習慣。你遲到了,整個工作團體就停在那兒,不能順利運作。你不能怪老板,倒該檢討自己。工作是一個現實,而且是講效率的。遲到是壞習慣,影響公司的效率,這次被革職的事件,應該能帶給你新的啟示。”我鼓勵他,要在失敗中記取教訓,這才能夠越過危機,找回應有的補償。

  成功是在失敗中獲得正確的經驗,一步步走出來的。因此,要注意的是不要憑白跌了一跤,要在跌跤中獲得真正的教訓。

  人總要面對新的挑戰。每一個挑戰,都是一種壓力、震撼和威脅。健康的人不會被這些危機擊垮,反而冷靜地面對威脅。當你需要專注、努力去贏得一次挑戰時,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不要被別人的閒言閒語干擾,那是影響你聚精會神的嗓音。

  ·要保持沉著的態度,專心面對挑戰。無論競賽、完成艱難的計畫,都要透過專注以發揮潛能。

  ·在最艱苦和決定性的剎那,要懂得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

  ·要不斷增加難度,學習更廣博的能力,以應付未來的需要。

  每一個都有陷入苦惱的時候,不過這些苦惱往往是生活中瑣碎的事情;例如人際關系、工作上的沖突、感情與情緒上的困擾等等。處理不當,就會陷入死胡同裡。一位父親看到念中學的孩子經常晚歸,孩子已經明白告訴他,在學校圖書館念書,但還是不放心,不斷追問,終至與孩子造成摩擦。這一類的沖突,亦常發生在夫妻間的互動上。他們把問題想像得很嚴重,做了許多消極的類推,結果滿腦子都是懼怕、壓力和不安。

  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功課表現不佳,便想像孩子未來的困境,推演到無路可走的悲劇。結果她睡不好、吃不下,對孩子做很多責備,家庭陷入苦惱的漩渦。我發現優郁症的人都有這種錯誤的思考習慣,他們縱容情緒性的想像,而且想到的都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件。腦子裡就像忘了關掉的悲劇電視劇,一集一集地演下去。如果你有這種不安或苦惱,建議你:

  ·避免驕縱你的感受做判斷,要把判斷建立在可靠的資訊上。臆測危機只會帶來焦慮和不安,不能帶給你面對生活的本領和勇氣。

  ·不要誇張困難,避免誇張危險性。要把困難、危機和面對的事情,拿出來做清楚的檢驗,判定真正要處理的是什麼,並想好怎麼做。

  ·懂得放松,才會有清楚的思想;有安靜的心情,才會有解決問題的創意。運動、參與社交及娛樂活動,有助於培養鎮定和創意。

  ·不被少許的生理不適擊例,焦慮所引起的小病痛,經醫生檢查沒什麼問題,則可采取不理會的態度,這能使你釋然。

  當危機來襲時,人會處於警戒狀態。如果不懂得緩和它的強度,則惡劣情緒會把思考擾亂,這時會不知所措地陷入慌亂和焦慮之中。我建議你:

  ·把事情弄清楚,並將自己顧慮的問題逐一列出。

  ·就每一個項目,檢驗它是必然會發生,大概會發生,或想像它可能會發生,分別標示,把不該煩惱的臆測淘汰出局,以減少負擔。

  ·再看看每一項有多重要,排出處理的順序。

  ·寫出處理的方法,分別去執行。

  一位中年男子,在事業失敗後,開始陷入慌亂,精神恍惚。他想得多,擔優多,堆在一起不知如何處理。我給他一張紙,協助他一條條列出來,依上列的原則標示,並排列出重要性、處理的順序和解決方法。結果他笑了出來,他說:

  “其實我的問題並不很多,有許多是想像出來的,是情緒性的顧慮,不是問題的本身。從這張草圖,我似乎比較能集中注意力去做什麼。”他接著說:

  “過去我只是慌亂和不安,心情不好,自始就沒有精神去采取行動。現在,我決定要采取行動,心情也放松了許多。”我很支持他的體驗,鼓勵他去做,並告訴他:

  “當你清楚怎麼做,並著手去做時,你的擔優和紛亂,就像濃霧散開一樣,讓出清楚的路面,供你行駛過去。”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無論任職什麼行業,社會地位如何,每天都要面對挑戰,面對種種問題和紛擾,這些都是生命世界的危機。不過,你越是看清它,知道怎麼應付它,它的威脅性降低,這時就有信心和勇氣克服它。

 

上一篇:明一法師:掉進陷阱新天地
下一篇:明一法師:什麼是加持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