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勁   

  希望的燈火,

  點亮了,

  燃燈古佛手上的火把。

  生命的花朶,

  閃爍著,

  大通智勝佛眼中的靈耀。

  火把照亮了我的眼,

  靈耀揚起了我的帆,

  我驚喜看出,

  何處是波羅密,

  我的家鄉。

  人必須心懷希望才會活得快樂,日子才過得充實,有意義,有朝氣,有信心。不只個人如此,一個家庭,一個公司或機關,乃至整個社會國家,都需要希望這種精神生活的陽光。沒有它,個人會變得頹廢蒼白,失去活力,墮入禅家所說的“無記空”。失去它,一個群體會看不出他們共同的希望,而彼此離心離德,在思想和態度上露出消極的氣質。這種消極氣質若滯留在家庭,家庭便有了暮氣;彌漫在社群裡,便產生墮落與低迷的文化;發生在公司財團,則其創意和朝氣必然漸漸腐蝕,破產的厄運必然來臨。

  人的精神活動,決定生活的品質、事業的成敗和人生的幸福。而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在待人處事中“看出希望”——悟。唐朝荷澤神會大師說:

  “豁然曉悟,

  通達無礙。”

  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豁然通達沒有障礙時,一種光明的希望將展露在眼前。這就是所謂佛(覺)光了。

  希望是精神生活的陽光。它照亮你,溫暖你,給你力量,也讓你能睜開法眼看出自己似錦的前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看出希望,才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肯承擔順逆,能接受種種挑戰和考驗。

  在日常生活裡,你若能從庶事之中看出希望,它即刻變得活潑動人。那怕只是喝一杯水,披上一件外衣,跟家裡的人閒話家常,打個電話問候朋友,都蘊藏著愉悅的禅機,綻放著人性之美。希望似乎與人的財富和身份地位無關。真的,能給我們充實愉快之感的不是財富,而是希望。但希望是悟出來的,發現來的,用自己的心去看出來的。

  人必須在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中,時時看出希望;要在失敗中看出希望,才能從中學到經驗,鼓勵自己接受挑戰,孕育不懈的毅力。當然,也要在成功中看出希望,讓自己知道成功的意義和責任,避免因自滿而迷失,從而開闊自己的視野,實現人性的光輝和使命。

一、希望的禅機

  什麼是希望呢?我認為它是積極的精神力量,光明的生活導向,也是實現人生和發展事業的活水源頭。它是帶動你轉敗為勝的毅力,令你振衰起弊;觸動創造思考,使你發揮智慧。同時,也是彼此互愛和崇高人格的本質。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每一個引發或觸動看出希望的機會就是禅機。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所在之處,無處不是禅機。

  在生活之中,每一次禅機都蘊含著光明的希望,能夠掌握禅機的人,時時看出豐沛的意義,能不停的增長智慧,隨處看出喜悅與豐收。比如說,當別人對你有所批評和指正時,若能冷靜下來,不被激怒,不找藉口回避或反擊,反而聆聽對方發言,這就是希望誕生的機會。你若以積極和正確的導向,回應比評者說“請說具體一些,我對於你的指教有興趣。”這樣一句話,就很容易打開交談的希望。在專心聆聽中,你適時補上一句“依你看,我應該怎麼辦?”這時心智交流就顯現更有希望的景象。對方很容易收斂批評性的語詞,轉向誠懇的建議。同時,也因為對方的尊嚴得到伸展,他的創造力被啟開了,所提出的建議,參考的價值也隨之提高。我深信,一個懂得發掘希望的人,最能應用別人無形的智慧與創意,同時也最能把握良好人緣的契機。

  禅機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是孕育希望的機緣。你能把握它,就能看出事件的光明希望,創造圓滿的成果和無盡的喜悅與豐收。因此,我們從禅機中看出希望時,自性正展現著光輝,綻放著創造力。這樣自己也成就了“大通智勝佛”的德性。

  希望可以說是一種心力動能的積極光明出路。當心力動能被引導至建設性和積極面上時,便產生了希望。它成為心智成長和精神提升的力量,表現出來的是創造、醒覺、慈悲、歡喜和恬淡。反之,如果失去希望,動能被扭曲了,被壓抑了,就形成緊張、憎恨、暴力或自暴自棄。所以禅家以“大通智勝佛”來表示這悟出希望的本質。

  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大通智勝佛的光明屬性。它就是能悟出希望的自性本體。現在你也許要問什麼是大通知勝佛呢?唐朝舒州天柱山慧禅師,在回答弟子這個問題時說:

  “曠劫來未來壅帶,不是大能智勝佛是什麼。”

  學生又問道:

  “為什麼大通智勝佛的法性不現前呢?”

  崇慧禅師說:

  “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出來,所以不現前,如果你能看出來,也就另無佛道可成了。”

  希望是悟出來的,是用自己的法眼去發現的。例如你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心裡頭便生希望。發現了屬於自己的工作目標,就會勤奮努力。所以一個企業,必須讓它的成員有機會發現他們的共同目標,也要讓成員自己對生活看出意義,這就是企業文化的生機,也是禅式經營理念的本質。

  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一生,也必須懷抱希望。它是人生的光明導向,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正確信仰和毅力。因為希望正是精神生活的本身。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希望不是欲望,不是野心,但它可能以目標、價值觀念、情感和理性來表現。它的本質是發現,是自發性的領悟,而不是抄襲和摹仿。禅機正是發現希望的那個情境和機會,因此,隨時隨地都在出現禅機,而每一個人都必須隨時看出它的意義和希望,讓自己的心力,得到實現和提升。

  禅家所謂的“功德”就是悟的能力,就是看出生活和生命希望的能力,而福德正是看出希望之後,生命的實現所流露出來的喜悅、成功和幸福。

  希望具有實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主動性的意團或目標,充其量只是一種妄念,而不是希望。一般人所謂“希望的破碎”,是指妄念或欲念的幻滅,真正的希望是不會破碎的。希望一旦被發現出來,就像璀璨的明珠,閃爍著光芒。

  心理學家弗洛姆(E.Fromm 1980)引用卡夫卡(Kafka)的《審判》(The Trial)這本小說,談到一個人來到天國之門,請求守衛准他進去,守衛說,他現在還不能進去。雖然大門是開著,但他還是決定等待。他反覆請求允許進入,而守衛總是說,還沒有被允許。在等待的漫長歲月中,他不停地望著守衛,一直等到年老了,快要死了,還是沒有被允許進去。這時,他第一次問守衛說:

  “這些年來,除了我之外,怎麼竟沒有一個人求進天國之門呢?”

  守門人回答說:

  “除了你之外,沒有人可能得到許可通過這個門。因為這門是為你而設的,不過現在我要把它關起來。”

  弗洛姆引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希望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卡夫卡所說的這個老人,如果不是這般消極性和被動性,他或許可以進入幸福圓滿的天國。”事實上,這個寓言故事,頗像禅宗公案,如果進一步參透,便不難發現,每一個人都應皈依自性淨土,依自性因緣,實現人生都具有大通智勝佛的本質。如果自己不願去發現自己的“天國”,看不出自己的希望,終其一生的等待,不免要摒棄於成功幸福和圓覺的門外。

二、希望的妙用

  希望對於生活有什麼作用,它真能讓我們充實,活得起勁,有活力嗎?《六祖壇經》中說:“若聞頓教法門,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時時刻刻看出希望,那麼自心就能不斷孕育創造性的正見,一切煩惱障礙都干擾不了你。

  對!看出希望就有了創意,有了活潑與朝氣,有了人生的憧憬。

  我任教的教育系學生,在畢前之前一定要到國中去試教,學習一些起碼的教學經驗。試教下來,有些學生對當前的教育萌生無力感,對未來的教學生活,開始彷徨起來,顯得有些失望。但是另外一些學生,卻對自己的工作抱著樂觀和信心。同學們互相討論時,我發現失望者的眼光,總是集中在消極的事情上,例如抱怨學校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現任國中老師士氣不振。他們把眼光投注在消極面上,自己又覺得束手無策,於是產生了晦氣。另外一些學生,在試教之後,卻充滿了信心。他們的著眼點是:正因為學生沒有興趣學習,所以才需要老師去引導。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正等著自己去改變它或彌補它。於是他們充滿希望。抱持消極態度的人,正像卡夫卡在《審判》一書中所說的老人,終究是進不了那光明希望的天國。而抱著熱心進取態度的人,由於他們能看出教育工作的希望,所以擺在跟前的因難,阻擋不了他們的創造天性。我相信,社會的進步,是看出希望的人所作的貢獻。而校園裡、教室或走廊上,所表現的杏壇春風,就是那些孜孜不倦、有信念、抱著希望的老師所作的奉獻。他們正是推動文明搖籃的手。

  每一年,我總是把教育上的希望與傳承,傳遞給即將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而學生們的回應恆是有的人消極,有的人積極。幾年以後,總是在希望的分野上,看出他們的成功與挫敗,我相信其他學系的畢業生也是一樣。

  希望是一種精神力量,對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只要你學習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中,看出它的希望,你的心智和感受就有了全新而喜悅的改變。看出希望,對生活能發生以下多種妙用。

  (一)活得起勁

  如果你經常覺得暮氣沉沉,就表示你沒有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出希望。從研究報告中顯示,那些經常意志消沉,身體不適和失眠,憂郁懼怕的人,最普遍的現象是對自己的工作看不出意義,心中不存希望,對工作興趣缺缺,並以被動的心態,勉強應付准時上下班。所以他們對工作提不勁來,做事拈輕怕重,這不但對自己身心有害,在工作效率上也大打折扣。

  許多上班族,生活在刻板的“上班”活動之中。他們對工作並不投入,不肯負起責任來。這個行為特質,最後擴散到家庭和全部生活,影響了全家的幸福。其實,肯為工作負責就是一種希望或意義,這正是禅門所謂的“承擔”。能承擔生活就能肯定生活的價值,從而產生活力。禅家說:

  “因為你不肯承擔,所以佛性就顯露不出來。”

  現代人多數好逸惡勞;想脫離單調無聊的工作,急於尋求娛樂放縱。這一來使工作情緒低落。特別是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環境長大,除了被要求讀書之外,很少有肩負營生干活的機會。所以他們看不出工作的意義,倒是對生活起了虛妄的期望,企圖享受、占有、被保護。當一個人欲望過高時,必然對目前的工作有著眼高手低的感受,從而隆低了工作的熱忱。人一旦對自己有了前景黯淡的想法,他就注定消沉,情緒低落,希望渺茫。

  能對自己的工作或人生看出希望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深知自己要做什麼,有著光明的導向,每天振作奮發,臉上總是流露卓越的毅力和精神。一個小市民,也許沒有什麼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志,沒有賺大錢做大事業的打算,但對生活和家庭,卻能看出值得珍惜的溫暖和情愛。他每天哼著歌上班,晚上陪著孩子作功課、聊天,而星期假日正是全家歡欣受郊游嬉戲的時光,生活雖然平凡簡樸,卻顯露著無盡的希望。

  我知道有些人,他們擁有許多財富,每天卻為處理財富大傷腦筋。台北市東區有一位先生,坐擁一百間房子不賣、不租,任其閒置數年。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賣房子,他的回答是:“這是父親辛苦留下的產業,我要好好的維護。”他雖然有浩大的財產,煩惱卻很多,因為房屋仲介業者老是纏著他,甚至有人強迫他賣屋子。這位先生就是看不出希望而被財富困住,迷失在財富的迷宮裡,所以煩惱多。

  禅家總是教人的在喜捨中看出生命的希望。因為有歡喜就有朝氣;肯幫助別人,就肯定了生命的價值。一個熱心於人類福祉的人,必然時時充滿希望與朝氣。你若打開科學家居禮夫人的傳記,一定會發現真正使一個人充滿活力的原因,就是心中懷著助人的希望。

  居禮夫婦抱著對科學研究的熱衷,勤勤悃悃,廢寢忘食,在艱苦貧困中,長期的努力,終於在一九O二年煉出鐳來。鐳的放射性強,對癌具有療效。美國、比利時都想開發它,因而向居禮夫婦請教。他們當然可以把它拿來早請專利,得到經費,改善自己的生活,又可以建立一個好的實驗室。不過,他們沒有這樣做。當時居禮夫人說:

  “物理學家總是全部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如果發現具有商業價值,那是偶然的,我們不可從中牟利。鐳既然對治病有用,我們不可利用這個機會圖利。”

  當天晚上,他們寫信給美國工程師,把資料寄給他們。這對科學家夫婦,心中一直點燃著希望之光。正因為如此,居禮夫婦對科學研究保持著無盡的活力。一九O六年,居禮車禍意外死亡。居禮夫人受到猝然的打擊,甚至神志惘然。但是希望的力量再度使她振作。居禮葬後,法國政府要給她一筆撫恤金,她斷然拒絕了。她說:“我還年輕,我可以自給,並照顧孩子。”她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一九一一年,再度榮頒諾貝爾化學獎。

  偉人成功的事例,我們只能欣賞,但不能摹仿。因為那是偉人們自己看出希望之後,所展現出來的,那畢境不是我們。不過,我們卻可以受到他們的啟發,在自己身上看出屬於自己的希望。《六祖壇經》上說:

  “只合自悟自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因緣,只有在自己的因緣(自己的本質和環境)中看出希望,才可能引發生命的活力。

  希望不是尋求贊美的動機。這種動機一旦侵入心中,光明的豪氣便受到腐蝕。最近,輿論界對政府官員常有苛刻的批評,民意代表更對他們作出過火的人身攻擊。於是,有了所謂“官不聊生”的現象。部分優秀的官員,因而有辭官的意念。我呼吁民意代表們在問政時,要看出問政的希望,避免人身的攻擊。把人和事分開;對事負責,對人尊重。把事實和意見分清楚,針對事實,少用己見。這樣才能發揮問政的朝氣和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官員也要以實踐菩薩行自許,在忍辱和辛勤中為民服務。《維摩诘經》中說: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卑泾淤泥而生此華。”

  “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為了服務社會而活的人,必然可以在許多辱罵和攻讦中看出光明的希望,而堅持把工作做好,那就是生命的意義,是一朶自性的蓮華,因為“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二)轉敗為勝

  人總會有失敗挫折的時候,如果悟不出它的意義,看不出希望來,就會打不起精神,再也站不起來了。人們在失敗時,最普遍的反應,首先是找個藉口來掩飾自己,這種障眼法,正好斷送了重新看出希望的機會。其次是頹喪地等候失敗把自己打垮,心裡頭說:“現在太遲了!”這種消極態度,使自己失去思想的光明性。事實上,失敗正是通往成功的線索,你一定可以在希望之中找到許多啟示,誠如經上所說:

  “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你不用懼怕失敗,而要把它當做教訓,同時要在教訓中找出新的體驗和認識,看出希望來,並對自己說:

  “無論是補救過去的錯誤,或者東山再起,永遠不會太遲;成功的希望已經在握,因為我已有了教訓。”

  也許,你曾經冒犯過朋友,要勇於認錯道歉,無需遲疑,現在還來得及,這樣才有彌堅的友誼。也許你錯怪了你的子女,不要死抱著尊嚴不放,要看出真正的尊嚴是,走過去向子女說明自己的失察,那才是真正的尊嚴。夫婦之際,朋友之道,親子之情,都免不了有爭執、摩擦和誤會,但最重要的事是看出人性的希望——友愛和親情是在適應中升華歷練出來的。

  一生的志業,也要時時看出希望,才能在順逆無常的歷程中,獲得真正的成功。有了希望就有毅力和方針,這就能夠不停的校正錯誤,維持方向,達成目標。舊金山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葛非德(C.A Garfield)曾報告說,在一項以九十位商界、政界、體壇和藝壇的領袖對象進行訪問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說:開始出錯,並不等於失敗,挫折能激發新的希望和決心,在經一事長一智中邁向成功。有希望就有生命力,有希望就有光明的心志。因此,成功永遠屬於能看出希望的人。《法句譬喻經》雙要品最後一段偈語,大意是說:

  “心是一切志業的根本,

  心裡頭有了尊貴的希望,

  便流露在你的言行之中,

  這時便能成功,

  福樂便如影隨形,

  跟隨在你的身邊。”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在事業上有傑出成就的人,百分之七十七認為,成功所依賴的是“勇敢進取的精神,能采取積極的行動,有好的意志力和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必須能在失敗和挫折中看出希望來。一個心存希望的人,除了能敬業樂業之外,他必然有克服困難、轉敗為勝的毅力和決心。波蘭音樂家巴德瑞斯基(I.J Paderewski)在演奏之後,有位音樂愛好者對他說:“我願意終身努力,以求這樣的成就。”這位卓越的音樂家則回答他說:“我就是這樣做的。”

  人在面臨失敗時,最大的危機是消極意識;失敗時所看的都是失去的、無法挽回的,這是許多人一蹶不振的原因。這時,你要記得來一次水平思考,把觀點移動到另一個著眼點上,不要被原來一環扣著一環的悲觀所箝制。請注意,當你把玻璃杯打翻時,你是注意到杯中的汁或美酒而覺得可惜呢?還是慶幸杯子沒有同樣時率破呢?別人指正你時,你是為著批評而難過呢?還是慶幸自己又學會了新經驗呢?如果你經常練習從消極轉移到積極,你的創意和希望就很容易被牽引出來,那就是轉敗為勝的關鍵,這就是一種悟的體現。

  心懷希望的人,能不斷從失敗中尋找經驗,發現失敗的原因。他們不對自己說“我與這個工作無緣”、“我辦不到”、“我注定是失敗的命”,而是對自己說“我必須嘗試一下不同的方法”、“慢點!讓我弄清楚,我一定辦得到”。

  人生最危險的事是絕望。我們在失敗時,可以失望,不可以絕望。失望可以復原,因為心中還有希望的火種。但若絕望,就會潰不成軍,一蹶不振。它不但帶來厄運,損害健康,甚而賠上寶貴的生命。

  人們對於成功趨之若鹜,對挫敗常有過度排斥的反應,這是一般人的共同現象。但是,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人類大部分的時間,生活在逆境之中,如果不能在逆境中看出希望來,就注定振作不起來。因此,人不但要在成功中證驗能力和肯定自信,同時要學會在失敗中獲取教訓,淬砺智慧。因此我們可以說:“

  成功和挫敗都是生命的沃土,

  它們沒有什麼差別(不二法門),

  是非和功過同屬生活的經驗,

  彼此也沒有什麼差別(無是無非),

  只要你能從中省發觀照,

  看出個中的希望(悟),

  生活的大道就在其中。

  挫敗和失望的時候,你若覺得心灰意懶,就會像是走進一個密閉房間一樣的郁悶難耐。這時,別忘了打開窗子(希望),便可在清新的氣息中,泛出否極泰來的曙光。

  (三)增長創意

  心懷希望的人,必能啟露自己禀賦的創造力。這正是禅門所謂的開慧。然而,只有透過希望的及時雨來滋潤,才能使自己開展潛能,過有創意的人生。也唯有透過生命的實現,把業力中的潛能實現出來,去服務社會(實踐波羅密法),才能真心感受到圓滿。這就像《六祖壇經》所說: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希望之雨是多麼重要呀!它沃長我們的心智,讓我們求福得福,求慧得慧。

  人如果想要活得好,就必須藉著希望去完成兩項重要的工作:扎根和展翅。扎根是為自己的學識、做人、性情和健康打下基礎。根扎得深廣,自己就有多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經驗。這樣做起事來信心提高,當然容易成功。扎根的工作永遠不嫌遲,只要你立刻行動,假以時日,就有可觀的成就。扎根的工作最忌諱的是一曝十寒,最有效果的是水滴石穿。對於現代人而言,讀書是一件很重要的扎根工作,特別是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你三日不讀書,可能不只是面目可憎,而是一種落伍或淪亡。奈思比和奧伯汀在《二000年大趨勢》一書中說:“根據統計,美國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買一本書;十八歲到三十四歲的人,平均每周買二·六本書。他們買了就讀,不是當裝飾品。”很明顯的,美國人很懂得在知識上扎根的。

  當然,扎根不是只有讀書,但讀書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他如參加社交活動、聽演講、在工作上力求改進等等都是好方法。但別忘了,你除了要注意到廣博之外,還要專精你的本行;除了注意能力之外,還要培養你的品德和性格。

  其次是要藉著自己的希望去展翅。我所謂的展翅是指創意、好奇和勇於嘗試。要學會自我依賴,依照自己的因緣去成就自己的事業。展翅需要安全感和自己思考。安全感是好奇和勇於嘗試的支柱,自由的思考和創造力,更是自我實現的要件。

  心懷希望的人必然知道扎根,也會懂得展翅。根扎得越厚實,越能展翅高翔。扎根和展翅就是天台宗所謂的“本”和“跡”,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體和用。請注意:失去希望或看不出希望時,所有的體用和本跡,都將陷於蒼白,因為眼前一片漆黑。

  禅家重視悟道,便是要人去看出希望,發現自己的創意和曙光。但是,悟與疑情是分不開的。禅門標榜的是: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你若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勘破疑難的關鍵,就會產生創意;在你的一生當中,若能勘破生命意義的大疑情,便能看出人生的希望來,那就是人生的大悟。

  人類的一切福報源自希望,一切智慧也源自希望。希望是成就一切種智的活水源頭。

 (四)平靖情緒

  任何一件引發惡劣情緒的事情,只要你能從中看出希望,從而發現它對自己的意義或價值,這時即使最壞的情緒也會被克服。從心理的反應來看,我們是否能享有愉快的情緒,端賴自己是否能看出希望~~一種清醒的意識狀態。人們的惡劣情緒,通常來自一種“絕望的評價”,它引導你對別人或事物發生曲解,發大脾氣,鬧情緒。這時,自己會認為,發脾氣是直接受周遭情境的影響。但事實上,是被一種不自覺的意識所蒙蔽。

  什麼是不自覺的意識呢?比如說,當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時,便想到“你真是無可救藥”。跟配偶意見不同時,便想起“你是頑固的自我中心”。朋友對你稍有怠慢“他一向不負責任”。這種絕對武斷的意識,把我們的覺性和希望淹沒了,從而產生窒悶的絕望,以致大發雷霆。

  處理情緒的技巧是要對事情做清楚的認知,看出它的意義。比如說,孩子成績不好,可能不是不用功,而是因為他的程度趕不上。這時,你會發覺他需要幫助。而引發同情與協助之心,這時就有了希望,而憤怒的發脾氣也就不再出現。

  生活在價值紛歧和言論自由的現代社會,表達意見時帶有誹謗是常事;奉獻心力服務社會,仍不免受人惡言批評。如果自己缺乏精神生活的希望,就很難釋懷別人的攻讦和批評。所以禅門《永嘉證道歌》說:

  “觀惡言,

  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禅門重視的是“做得主”,只是做得了主人,才展現肯定性,看出希望,而不被惡劣的攻讦所牽引。因此,有希望才有朝氣,才能孕育出慈悲心和容忍異己的度量。

  其次,人在面臨極度痛苦時,如果突然看出痛苦對自己具有意義,則對痛苦的承擔能力就會增強,其惡劣的情緒也得到相當的綏靖。比如說,感情被騙或失戀這類事情,會使人傷心欲絕。但是失戀的人一旦從中看出新的希望;他發現它就是命運,必須自己去承擔,必須忍住當下的脆弱,去證明自己具有接受痛苦的勇氣,而肯定自己的生活價值。這時,一種強大的希望,展現在眼前,而使他由痛苦轉變為堅強,生活的活力得到恢復。所以,信仰是很重要的。有一個正信的高級宗教信仰,能帶給人光明的希望,它能引導我們走出陰晦的情緒困境。

  我們隨時都需要發現希望。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必須為希望而活。這個希望對自己而言是唯一的、獨有的。心懷希望的人,就能時時“轉識成智”,把許多痛苦的情緒,化為生活的志氣,而讓自己活得堅強卓越。

  空虛可能是人類另一種痛苦。空虛才會無聊,才會覺得孤寂蒼白,生活乏味沒趣。這種情緒狀況,最容易造成吸毒、墮落和犯罪。這種精神狀況便是存在的空虛,也是佛門所謂的無記空。我深信,無記空的嚴重性不只是消極,更嚴重的是由空虛所引起的補償性罪惡。因此,教育的重點工作,應在於協助一個人發現一生的希望和意義。

  (五)強韌心志

  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歷程。成長是從未長成的現況,積極地朝向一個光明有意義的方向發展。人似乎永遠要生活在不斷的成長之中;用著現有的經驗去實現一個新的局面,不斷向前發展自己的潛能。這個不斷向前成長的積極力量也是希望。

  希望一方面表示了人類天生的積極力量,它是生活的潛能,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經驗和知識不斷重組的歷程。因此,希望與成長是分不開的。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希望是附隨在生命和成長的心理素質;人的希望是與情感與認知相連的。固然我們不能拿它來和樹的向光性相比擬,但是如果說,人之與希望猶如樹之與向光性,是一點不為過的。”

  人類內在的希望,是教育學家,是教育學家、企管學家和心理學家所重視的。他們相信,如果希望的天性,一旦被壓抑、藐視、摧殘和否定,人就會消極起來,甚至裹足不前,喪失成長的動力。人是否能夠樂觀積極,不斷的成長學習,完全決定於希望是否能像陽光一樣溫暖著自己。

  希望所衍生出來的積極性,使一個人有憧憬,肯負責,肯上進。我們如果能引發,維護和鼓舞孩子心中的希望,他就會自動學習,獨立思考,在生活上表現出好的適應能力。他們不但身心健康,而且顯得挺勁。當然,他們接受挑戰的能力強,心智成長也比較快。

  希望也是一個企業或政府機關的靈魂。本位主義的觀念,滯塞了群策群力的希望。懼怕失敗,當然不會有拓展宏圖的胸襟。規避責任,就不可能孚育遠見。有一次,我與一個公司的中級主管聊天,談到許多對公司有益的意見。我對他的高見極為欣賞,於是問他,是否已將那些建設性的意見反映給高層主管,他自我解嘲的說:

  “人微言輕,說了有什麼用;即使他們聽了,也未必重視。”

  這樣的回答令我驚訝!因為他的思想太消極了,心中似乎未懷抱著希望。這是他個人的損失,也是公司的損失。我相信希望就是個人及團體前途的指引。創造力固然是成功的要件,但是創造力如果缺乏希望,將會扭曲成為憤世嫉俗或消極的冷嘲熱諷。

  每一個家庭、公司、機構,乃至社會,都可能出現不肯負責、消極而沒有擔當的人。他們知道批評,卻不懂得建設;知道要求,卻不肯獻身。這種人看似充滿希望,但事實上,是消極而且絕望的,是欲望挫折的反應,而不是希望所釋放出來的振作與智慧。任何一個家庭或公司,只要希望的光芒消失,就免不了潰敗的命運。

  希望帶給我們的是成長,而不是退卻;是建設而不是憤懑;是思想與行動的結合,不是情緒的亢奮與發洩。因此,扭轉家運的方法就是培養希望,促進公司成長的方法就是點燃希望。

 (六)參悟信仰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一個人能免於宗教的需求。透過《楞伽經》來解釋,“宗”是指非屬一般常識的特殊經驗。由於它不是一般知性的經驗,所以又稱為神秘經驗。“教”是把這些經驗,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人信、受、奉行,獲得精神生活的成長與圓滿。

  宗教基本上是精神生活的表現。它因為是你自己本身既有的一種存在,所以是絕對真實的。但是,你必須了解,宗教的真實本意是精神超脫、自由、悅樂和圓滿的希望,而不是讓人墮入困擾、痛苦和迷失的絕望。宗教的成長過程是從多神教進步為一神教,再進步為與神沒有關系的覺性宗教,這過程顯示了醒覺的希望——佛——覺者。

  從古代遺留下來的初期多神教,免不了迷妄、錯誤和精神症狀。漸漸隨著一神教與高級宗教的出現,精神生活也起了變化。當一神教出現的時候,人類把自己的意欲和心理需要,投射到神上,宗教的信仰是自己與神之間的意欲關系。現存的初級多神教,不正是這樣嗎?

  宗教的希望,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圓滿,而不再是人與神的關系。人唯有從許多煩惱、困境、空虛、貪婪、暴力中解脫出來時,才看到那個非屬於知識性的神秘法界;它是圓滿的福樂,絕對的純淨與自由,一個永恆的世界。

  就佛教而言,宗教之希望並不存在於對神的依賴和欲求,而是一種自己的淨化與啟發。從而讓自己有個圓滿的精神生活,並以之作為崇仰的對象。一般宗教所崇信的是“人以外的神”,而禅佛教是要自己精進修學,以證得最高境界。這種提升精神生活的希望,引領自己在現實的生活中當一位覺者,同時也參證那永恆的法界。因為那永恆的精神法界,正是證悟的本身和希望。

  任何一位虔誠的教徒,都必須抱持一分“醒覺的希望”,一分“悟教歸宗”的希望,否則就會走失,就會迷信。最近有一位朋友問我:“你學佛參禅為的是什麼?”我告訴他說:

  “精神生活的光明希望。”

  他又問:

  “什麼希望。”

  我說:

  “見性悟宗。”

  又問:

  “什麼是見性悟宗?”

  我說:

  “從單純中實現生活,從無常中發現永恆。”

  這時,他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所以更為他解釋說,“接納自己,好好實現自己,過大乘菩薩民胞物與的生活;但也要知道,人生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好貪執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大家分享的,這時,你會看到精神法界的希望,它把你帶入永恆。”他又問我,“這有什麼感受?”我說:

  “無論是順是逆,是得是失,你精神生活的希望不變,所以會覺得很清醒,很自由,很能體驗到生活之真實,就像你在游山玩水一樣。旅游雖然艱辛,但很快樂。另一方面,你還需注意,旅游絕對不是要把五岳三川的山水帶走,你畢竟是你自己,一個覺者。”

  信仰的希望使我們虔誠精進,促進自己的覺醒,解脫生活的苦惱,悟入圓滿的人生。

三、要活出希望來

  人隨時隨地都需要希望,沒有希望就注定迷失,導致墮落,引來煩惱和痛苦。沒有希望就可能失去朝氣,帶來霉氣和情緒的低落。沒有希望就失去成功的機會,也看不出人生究竟的意義是什麼?

  希望是我們心中的陽光,灰心時溫暖我們,消極時振作我們,力竭時鼓舞我們。希望即是自性中的燃燈佛,我們應隨時讓祂照亮我們的人生。請注意,《永嘉證道歌》中說:

  “我師得見燃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仟。”

  釋迦牟尼的證道,是因為參見代表光明與希望的燃燈佛,經過不斷努力、忍辱和實現大慈大悲的菩薩行,才完成了福慧圓滿的參證。也就是說,人唯有時時刻刻心懷希望,努力不懈,才可能活得圓滿。        

 

上一篇:星雲法師:星雲大師談素食
下一篇:星雲法師:四句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